标签归档: 投资理财

2013年总结:人生的转折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体会到了很多很多。在长期的失业期间,我做了大量的阅读,对生活的认识变得焕然一新,资产有大幅度的增长,生活的自由度也大大提高。我相信这段时间在我的整个人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篇章,说它是一个转折点恐怕也不为过,因此,特作一个较长的总结,以资纪念。

失业和再就业

2013年3月末,公司通知不再续合同,并且到6月末正式失业。期间,经过一些变故,一直没能及时找到下一份工作。后来,终于在12月20日开始了新的工作

失业的时间很长,但是却很难长期离开,毕竟一直在找工作,必须不断复习专业知识和时不时地去面试,以及每月一次的到职业安定所去汇报找工作的情况。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在此期间中,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是跟经济、金融、理财和交易相关的书籍,并且,还零零散散地玩了大约3个半月的外汇保证金交易练习。这是一段很难得的经历,让我十分珍惜。

未领到“再就職手当”

在结束失业再次就职时,如果领失业保险金的日子占能领的日子的比率不大于2/3,则能领到一笔“再就職手当”。我最后一次到职业安定所办手续的时候,发现自己恰好不能领到“再就職手当”(也是之前误算了一天,但还是不够熟悉这些手续),这让我损失了28万日元左右,当时不由得小小地心痛了一下。如果我最开始时晚一天到职业安定所办手续,或者如果我要求公司早一天让我上班,或者如果我抽几天时间想办法打打工(做外汇交易好像不算),我就能领到这笔钱了。可是没有“如果”。“多么痛的领悟”!不过,让它留在那里帮助其他失业的人,也许比到我的手里更加有意义。这样想想也就释然了。

外汇短期投机交易

以前,我基本上是做长期分散投资,而不做短期投机的。这是由于几个原因所决定的:

  • 由于工作而带来的各种限制
  • 在2003年我刚接触股票时,频繁的交易并没给我带来太多收益,但是年末我却发现自己付出的手续费比较惊人。从此,逐渐改为长期投资。
  • 短期投机总给人一种赌博的感觉,而我对赌博是深恶痛绝的

这次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尝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 我想明白了一点:短期投机实际上跟做小买卖类似,都是在给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赚一点点的辛苦费而已。投机者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没有投机者的话,可能交易市场本身就很难存在。
  • 由于失业而时间很自由,且不再有任何限制
  • 由于长期失业而缺乏主动收入,短期交易如果能获利的话,算是一种主动收入

前面之所以说是“外汇保证金交易”,是因为我没有投入太多时间。当时虽说不是“无心插柳”,却也不是整天盯着行情交易,因为一方面有一些事要处理(读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来准备面试,以及去参加面试,等等),还要不停地陪孩子玩,除此之外,还如前面所述,阅读了大量的其他方面的书籍。因此,只能算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像玩票那样练习了一番。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恐怕更多的是幸运(或曰“福报”)的因素在起作用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个人做股票、外汇等交易(不是作为交易员而在某家公司工作的话),跟领取失业保险金不冲突,据说你就是赚了上千万甚至上亿日元的利益也没关系。因此,我能在领失业保险金的期间来玩;也因此,遗憾的是,不能将其充当工作日而领“再就職手当”。

开始时,先投入了一点资金试运行,做了近两个月,获得了33%的收益(税前,下同)。由于资金量少,交易时缺乏回旋的余地,于是在对交易方法稍稍熟悉了一些之后,便把投入资金加大到原来的3倍多,这样,交易就逐渐变得有点游刃有余了,不久收益便增加到总投入资金的30%。到最后,也就是追加投资的1个半月后,收益增大到投资额的90%。外汇交易帐户情况如下图所示,很枯燥的过程,基本上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时刻。。。

fx-result

如果不能就职的话,我计划再追加两倍的资金(也就是达到最开始投入的10倍),并从此开始“滚雪球”。按照我关于“滚雪球”的文章来说的话,这应属于相对松散的雪球,或者是相当于滚动时刚刚粘到雪球表面上的松散的雪。但我之前已经有比较坚实的核了,因此,做一些这样的交易也没什么关系。后来,随着新的工作的开始,就把这种主动收入切换到更加传统的“工资”这一主动收入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我为什么要选择去上班。实际上,我本人也有这一问题。究其原因,应该主要有如下几点:

  • 虽说这一段时间的交易回报率很高,但我不至于因此而自信心爆棚,错误地认为自己能永远保持同样的回报率。否则,我就会超过巴菲特和索罗斯等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或投机家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另,就算一开始时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回报率,随着投资规模的迅速膨胀,逐渐的买卖操作会开始对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回报率必将逐渐降低。这也能说明巴菲特等人的伟大之处。)
  • 软件开发是我的专业。而做自己的专业一般来说是事半功倍的。虽说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院时并不是学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也是毕业后自己改的专业,但毕竟从业15年以上了,在学校时学没学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 由于有家庭,特别是孩子,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求稳。交易的结果可正可负,但上班的话,虽说付出更大的辛苦,但基本上结果是非负的,最惨不过是被炒鱿鱼,收入变为0,也不至于倒贴钱吧。我的投资组合属于风险比较大的,我现在以及一直以来的工作也属于风险比较大的(即容易失业的类型)。如果选择不工作的话,总体的风险将更大。
  • 在日本,没有工作的话,社会信用度极其低下,哪怕你的资产比较多(如果不是十分多的话)。

另外,对于短期投机交易,我并不愿到市场中与人搏杀,不愿成为“大鳄”一类的人。我觉得自己更像是金融市场里的一个小生意人,跟他人合作而不是竞争,与人为善而不是为敌,让人们能更顺畅地交易,让市场的流动性更好,并因此而得到一点点的报酬。

资产的增长

按照里昂证券的“风水指数”预测,我今年应该是财运和事业运俱佳。事实证明,我的财运还是颇佳的。至于事业运嘛。。。咳咳。。。如果按受雇的工作而论的话,恐怕是差强人意,到年底才刚刚找到下一份工作,也谈不上有什么事业上的发展(可能也跟长期以来自己在这方面上的企图心不强有关);但如果按照收益能力而论的话,应该说还是不错吧。如果没有家庭的话,我可能就已经退隐山林了。。。我的资产犹如一棵小树,多年来我一直在细心地呵护着它。现在,这棵小树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不再需要我的呵护,而是反过来为我遮风挡雨。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 🙂

在2013年的一年里,资产(以日元计)总共增长了48.62%(基本是税后部分,少量外汇交易的应付税款未扣除。下同。)。从2013年6月末到年底,也就是没有工资收入的一段时间里,资产额也不降反升,有17.94%的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前两年内的仔细分析研究和充分部署终于由先前的缓慢启动到逐渐加速,直至现在的完全爆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国的量化宽松(QE)所致吧?尤其是美国的QE3和日本的“Abenomics”。也就是说,数值的增长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各种货币的贬值所致。但是,如果不投资理财的话,这种贬值就会完完全全地作用到你的身上,造成某种全球范围的财富再分配。。。至于2013年下半年的增长,应该也跟本人生活比较简朴并且无不良嗜好有相当大的关系吧。

教训

  • 自由了以后,就对自己缺乏约束,在饮食起居上缺乏规律性。这样会对健康不利。
  • 没有能够更加精进地修习佛法
  • 没有能够更加珍惜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外语水平,便于以后到各处周游。。。
  • 没有能够好好地调理一下身体,让身体更健康。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资本。
  • 没有充分利用自由的时间多出去走走,更好地了解一下房地产的现状,找到更好的市场感觉。虽说这也是因为原本没打算投资日本房地产,但多了解一些各方面的知识总归是有用的。

长期失业体验的意义

2013年的这段长期失业经历对我来说十分有意义:

首先,它锻炼了我在财务方面“野外生存”的能力,不再担心失业。日语中有个对工薪族的贬称,曰“社畜”,就是说,公司所豢养的牲畜。作为工薪族,就要依附于一家公司,通过没日没夜地为公司工作而换得赖以养家糊口的工资。时间长了,就再也离不开公司了。前几年失业率高时,在东京地铁的“門前仲町”站里,贴着一张十分刺眼的公益广告,劝告人们不要想不开自杀。。。这都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过于依赖公司所致,丢了工作就犹如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但收入没有了,社会地位、家庭等也相继失去,甚至连每天该干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显然是一种十分不健全的生活方式,但人们很难摆脱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当年美国的林肯总统签署废除奴隶制时,并非所有的奴隶都立即作鸟兽散,实际上,很多奴隶在几年之内仍旧生活在原来的主人那里,因为他们不知道离开了的话应该如何谋生。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致力于摆脱这种束缚和依赖,从“圈养”到“野生”,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始逐见成效。

其次,我找到了另外一种获得主动收入的方式,即短期交易。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方式,基本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行。如果能做好,就能过一种梦想中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以交易为生》一书中说到:“交易者十分自由,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可以对日常事务充耳不闻,可以不搭理任何人。这就是成功交易者的生活写照。”虽说我在这段时间的交易中,只是刚刚开始学到一些交易的知识和得到一些体验,但毕竟是已经开启了通往一个全新天地的门——就在工作之窗暂时对我关闭的期间。而且,现在再读交易方面的书(比如《走进我的交易室》),深感“于我心有戚戚焉”,而不再是之前的那种懵懵懂懂的状态。

再次,这为我提供了一次对“财务自由”的模拟体验。说是模拟,是因为我现在并未实现财务自由,因此,在有工作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回去工作;但是,这段时间在财务上也没有出现危机,因此,我能比较自由地生活。这一方面使我充分体验了自由的感觉,另一方面也让我得以有大量的时间用于读书和思考。大量的阅读,使我在人生观和金钱观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和更多的领悟。有人说,成年人的成长跟独处的时间成正比。按照这种说法,在2013年里,我应该是经历了从成年以来最大程度的成长吧?这可能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最为宝贵的一个方面,也是绝大多数人所无法奢求的:有哪个“傻子”愿意主动辞职在家里待上八九个月呢?(我也是被动的)

最后,这段经历也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促使我更多地去思考,去领悟,并试图与佛法修行相印证。同时,佛法的修行也让我能更加心平气和地度过这一难关,让我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而不是去庸人自扰。危机,往往同时也是一个促使人做出改变和让自己提高的良机。能否把危机转变为良机,就在于每个人自己的把握了。

投资和滚雪球

经常有人把投资比作滚雪球。我觉得这是十分形象的。因此,在考虑如何投资时,不妨多想想如何能把雪球顺利滚大。

要滚雪球,首先要做一个坚实的核心。把核心做得坚实很重要。如果雪球一直是松散的,那么就算你能迅速地把它滚大,它也会在碰到沟坎而颠簸时,突然整个崩溃掉。

投资也是如此。首先要致力于形成一个核心的投资。比如,先设计一下投资组合中各种性质的投资的比例,然后以ETF、蓝筹股或指数基金等按照既定的比例构成核心。如果一味地追求收益,而不愿意首先构成一个坚实的核心投资的话,就必将使自己承受太大的风险。这样,市场突然出现意外的变动时,投资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打击,甚至被迫出局。

在日本的琦玉县,有一位专炒英镑的个人投机者。他从百万日元的规模开始,逐渐到上千万日元,一亿日元,数亿日元,最后达到10亿日元左右,被称为全日本持有英镑最多的人。但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的资产总额就开始暴跌,一下子跌到2亿日元,最后投资全军覆没,而他也以欠下两三亿日元的债务而告终。这就是只追求收益而不注重形成一个坚实的核心投资的教训。

形成雪球的核心后,就要不停地滚动这个核心。这样,新的雪就会逐渐粘到核的外围,然后再在重力的作用下,使里面的核越来越大。

在形成了核心投资后,要定期地把自己的收入的一部分投入核心。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拿出少量的资金来做自己喜欢的投资,比如短期交易、小型股等等。如果从这些投机性较强的交易中赚了很多钱,也要定期地把其中一部分投入核心,让核心逐渐增大。这样,自己的资产规模就会稳健地逐渐增大。另外,房地产投资(如果投资物件比较好,杠杆不算太大,而且较长期地持有的话)也属于比较坚实的一类。

日本的千叶县,有一位个人投资家,因在瑞穂证券的交易员下单错误事件中(本想以60万日元的价格卖1股,却下了以1日元的价格卖60万股的单)一气赚了20多亿日元而著名。他除此之外成绩也十分好。后来,据说他买下了秋叶原的一栋90亿日元的商业楼(应该是有贷款)。他的这种做法,正反映了上述思想。他的股票等较高风险的投资规模过大,这样,风险也必然十分大,每天的波动幅度十分剧烈。而要是减小风险性金融商品投资的话,就会出现大量的闲置资金。在日本的零利率的政策下,这些资金几乎是白白地放在那里。以0.01%的利率计算,10亿日元存一年仅能获得10万日元的税前利息。而结合贷款买入商业楼的话,则会每月为他带来大量的稳定的房租收入。这正是他的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就像上述的投资核心一样。

滚雪球时,随着雪球的增大,每滚动一周所能粘上的雪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在滚动的角速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粘上的雪越来越多,换言之,粘雪的速度越来越快。

投资到一定的规模,也会感到资产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资产规模大了,就像“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所说的那样,就会对金钱产生一种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钱涌入,使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快地增长。这就是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想象为资产“雪球”所产生的万有引力。

当然,理性地去思考的话,这种现象也能解释。一般来说,开始时,我们都要通过工作来赚钱,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投资。有了投资资产后,它就会定期地产生现金流(房租、股息、利息等),从而使我们所能支配的资金变多(工资 + 投资带来的现金流)。如果我们能把生活开销控制得比较稳定的话,就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资产就会变得更大,产生的更多的现金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可支配资金。。。这样循环下去的话,资产就能得到复利般的增长(指数般的增长),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会远远地超过直线增长的上升速度。

还有,一个人的钱多了,他的社会信用度就会上升。这样,在投资领域以及生活中很多的领域,他都会受到各种优待,这就一方面进一步增大了他投资赚钱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能让他花费不多就能得到一流的服务。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你越有钱,银行越想贷款给你,其他人越想跟你做生意。理解不了的话,就阅读一下《百万英镑》好了。

这就是坚实地投资的魅力。要享受这种结果,就必须在一开始时能控制住自己的花销金钱的欲望,能耐得住坚持长期投资的寂寞和枯燥,看不到成果也毫不气馁,尽可能地持续再投资,直到资产额开始高速地增长,投资收入把工资收入和生活开销远远地甩在后面为止。这样,就能实现财务的自由,就能使我们的人生的自由度大大提高。

另外,为什么要一点一点地滚雪球,而不是拿一堆雪来直接做一个雪球呢?直接做一个的话,就算它看上去是个雪球,恐怕也很容易就会崩溃。

这跟那些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很类似。据说,在美国那些买彩票中奖而获得100万美元甚至更多的钱的人,最后几乎都破产了。这是因为他们的钱来得太容易,没有经过自己辛辛苦苦的运营,因此,一方面缺乏财商,不懂如何掌控金钱,另一方面缺乏自制力,被自己欲望轻易地牵着鼻子走,结果就坠入了财务的深渊。这就如同一个连车都不会开的人突然得到了一架飞机,而且他还兴冲冲地要亲自去开一样。投资理财的过程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方面的学习,同时也是关于社会和人生方面的学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归是不可靠的。

结束失业生活

这次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并领了一阵子的失业保险金,经历了很多面试,终于在本月初签署了合同,在上周五正式开始了新的工作。

现在的就业市场虽说比先前稍有好转,但总的来说,还是十分严峻。(后注:这里是对我所在的行业而言。总体来看,失业率降到4%,求人倍率增至1.0,我在职业安定所近一两个月来也发现等待的人明显减少了。)因此,十分感谢公司,尤其是自己的上司,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才把我招了进去。

这次的上司是我以前的同事。先前差点签约的那家公司的负责招聘的人,也是我以前的同事。后来,在快要跟现在这家公司签约时,另一位同事也把我介绍给他目前所在的一家著名的美国公司,工作内容正是我在之前几家公司曾做过的事情。但由于负责招聘的人在香港,且他一直很忙,而我也有很多事情要办,结果在与现在的公司签署合同之前,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时间通电话,于是只有作罢。由此可见人脉(或曰关系)的重要性。虽说不能因关系而徇私舞弊,但却能率先知道一些机会,且在相似的条件下更有希望胜出,毕竟对负责招聘的人以及其公司来说,雇佣知根知底的人的风险比雇佣一个陌生人要小得多。

有家较小的公司认为我过去的工资过高(因过去的工资是offer的参照物),但还是想看一下我的水平。我参加了他们的在线Java测试,编写了大约100行的代码,自认为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给出了缜密、精致的完美答案(幸运的是,其中较难的一个方面是测试各种整数运算的溢出,而我在之前自己做的一个项目中正好做过类似的工作,因此,可能略微有点“胜之不武”),但最终他们还是觉得我的工资过高。。。

签了合同后,又出来一家小公司,招聘系统架构师(architect),待遇很不错,跟贡献直接相关,且职业发展的空间也很大,一些贡献大的人做到了“役員”(由于本人不是日本人,恐怕未必能如此乐观)——这正是小公司的特点。但因为已经签约了,就不能再心有旁骛。。。否则,我是喜欢这类的“不成功则成仁”的风险的,毕竟失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而且过得还不错。。。

上班后发现,这次任务可能比较艰巨,因为业务内容是以前较少接触的一种,而用的IT技术很多也是自己所不熟悉的。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先努力去做再说,否则也对不起这家公司和这位上司,更将是自己的耻辱。

我一直觉得这次长时间的失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般人很难有这种特殊的体验,因为一般来说,恐怕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种体验,因此,这是一种十分稀缺的东西。在此期间,除了需要面试和办理失业保险的相关手续外,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有较大的自由:不用早上早起去挤过于拥挤的电车,也不用在天气恶劣时仍然风雨无阻;自己想读书就可以读书,想读什么样的书就可以读什么样的书;想编程序就编程序,想用什么编程语言就用什么编程语言,想停下就停下;想玩就玩;想旅游就旅游(一两天的话);想交易就交易,想做哪种交易就做哪种交易。。。这段时间以来,的确是体验到了空前的自由。虽说如此,由于现在还未能实现财务自由,因此,仍然无法做到长期的离开和彻底的放松。

自六月底正式失业到上个月底,总资产额不降反升。这当然跟自己生活比较简朴并且无不良嗜好有一些关系。这种现象会给内心带来极大的安全感,从而不会因失业而焦虑,也不会因而做出各种蠢事来。

临近入职的那天时,心情有点复杂,可能跟一些人恐惧结婚有点类似吧?(我当年结婚时倒没恐惧过。不过有人说,结婚就是要先昏了头才行,这就是“婚”字是女字旁加个“昏”的原因。当然,这有点文字游戏了,“婚”字实属“形声字”,“昏”表音而已。)这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之前翻阅过一本休闲类的算命书《誕生日大全》,据说准确得让人恐怖。书中提到,在我的生日这天出生的人,到了我现在的年龄,会想去独立。我可能的确比一些同事们更倾向于独立或创业,但考虑到家庭等因素,我并不觉得现在独立是一个好主意。另,如果全世界跟我在同一天出生的人都在今年纷纷独立的话,这将比算命的准确度更为恐怖。。。

从现在开始,要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公司的工作里了。以前的闲散生活将告一段落。但是,越是工作繁忙,越是要注意修行,否则,紧张(stress)将逐渐积累,从而导致身心俱疲。能看透看空的话,就无所谓繁忙与否了。正是:

一片萧条觅良机,
几近岁末赴新职。
闲云野鹤当不再,
风轻云淡犹可期。

金融封锁

今天,看了日本电影《相棒系列之X Day》,感觉浑身发冷。当然,天气确实也有点冷。。。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起谋杀事件,其背景跟日本的金融厅实施的一系列X Day测试有关。所谓X Day,是说日本的金融十分危险,日本财政预计在将来的某一天会破产,这一天就被称为“X Day”。金融厅为了预测在这一天来临时,人们会有何种反应,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冲击程度,而故意引发了一系列的银行系统故障。

虽说是电影,却也不是随便编造出来的,而是有其现实的背景。东日本大地震后,瑞穂银行的系统出现故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当时,瑞穂银行被指定为接收赈灾捐款的银行,结果大量的汇款交易超出了其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于是系统瘫痪。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发工资时,也指定该银行为接收工资的唯一银行。凑巧我在地震之后的几天从那里向我的另一个银行账户汇了几笔款,因此,这次系统瘫痪对我几乎没任何影响。但由于在发薪日取不了钱,公司里颇有一些人受到影响,以至于公司给申请的人每人暂时发现金10万日元。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大事件是,由于PIIGS诸国所引发的欧洲金融危机,使塞浦路斯出现了严重问题。为了避免大量存款的过快流出,塞浦路斯的银行停止了银行取款业务,并且,存款超过10万欧元的账户面临高额的“储蓄税”。这令在那里存有巨款的俄罗斯等地的富豪们很头痛。

在日本,10年前就开始有人呼吁有金融封锁的危险。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觉得十分荒诞,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只要给出一点希望,人们就倾向于去相信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但很多有识之士却在这10多年里逐渐把资产向全球疏散。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金融封锁为什么可怕呢?假设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日本国债暴跌,为了防止事态无限度地恶化,日本的银行实施金融封锁,限制人们提款。此时,由于所有人都会对日本看跌,日元会急速贬值,日本股票也会暴跌。虽说你可以把日元迅速兑换成其他货币或买入黄金来避险,但实施金融封锁的话,你根本动不了自己的存款,这样,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资产不断地贬值!等金融封锁停止时,可能人们基本上都不名一文了。

我也一直对日本的前景比较忧虑。如果日本政府不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到目前为止所欠下的巨额国债就会越来越快地膨胀下去,这样,很难说“X Day”就不会在不远的将来降临。这样,不但各种资产会大幅贬值,而且人们也可能会面临金融封锁的危险。因此,一定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部署,不要到时候再面临资产突然无端蒸发的窘境。当然,希望这一天永远也不要到来。在全球经济高度关联的这个时代,日本出了这种大事的话,恐怕谁都不会太好过。但是,这类“黑天鹅事件”真的发生了的话,我们也应该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才行,不能寄希望于“大家都会如此,所以没事”的这种惰性思考和盲目乐观主义。

【译文】邱永汉语录:一日元硬币也请认真地捡起来

作者:金伸行(生于日本的韩国人,邱永汉的关门弟子。从2005年起在四川省成都市居住,创立了多个事业。)

iDog译,略有删节。原文在这里

“这是我的新书,你读一下吧。你不是想成为富翁吗?”邱永汉微笑着,把书递给了我。书的名字是《能成为富翁的人》(お金持ちになれる人)

书中写了关于过去的事业——特别是事业的创业期——的事情。创业过程中充满了失败,而且以后也要继续从失败中学习,这就是我从师父邱永汉那里学到的东西。

我的师父邱永汉以“赚钱之神”而广为人知。他生前创立了大量的事业,培育了大量的实业家,而且更是把成为富翁所必需的思想留给了世人。不仅如此,他还把工作、智慧、行动、人为了生存而需要的思想、以及金钱与幸福的关系等都做了清晰的解说。在这样的大师身边,从活生生的邱永汉那里听来的话,融入了我的血肉,对我的人生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继承了100亿日元以上的遗产

我从邱永汉那里继承了100亿日元以上的遗产,当然,不是以金钱的形式。我在这10年里,见到了很多人,他们通过学习邱永汉的行事方式并具体地去实行,而创造了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日元的资产。因此,我认为,从邱永汉那里获得的思想的价值在100亿日元以上。

思想是最有效率的遗产:第一,不需要缴纳遗产税,而且继承的金额没有限制;第二,所有人都可以继承。我继承的遗产就是具有这样的价值,作为生活的指针有着重大的意义。

邱永汉的书付梓后,每个弟子都会获赠一本。而且,扉页上一定会亲笔写上一句赠言,比如,对股票感兴趣的弟子会得到“投资股票赚的是忍耐费”云云。我获赠的书的扉页上写着:

“一日元硬币也请认真地捡起来。”

iDog注:在日本,1日元硬币相当于中国1分钱硬币的概念。

pick-up-1-yen

我总是以找出得到了什么样的赠言为乐趣,加之对成为富翁的秘诀的期待,我翻开书,却看到“一日元硬币也。。。”,只能不解地苦笑。结果,不知不觉间这句话却铭记在心。

看看周围,那些无法成为富翁的人的确是大多都对金钱不够严谨,从来都不把金钱当回事儿。

前几天,我去打扫职工的宿舍(iDog注:作者经营餐饮连锁店等数个事业),结果,在枕头下、便器旁、水池下、床下等各种地方,都能不断地找到零钱。我不禁想说:“哎!你们还没有准备好成为富翁,你们的钱还没多到乱扔的程度嘛!”

只要到汽车里看看,马上就能明白。那些存不了钱的人,车门上的储物槽、放烟灰缸的凹处等等,零钱扔的到处都是。这就是不能成为富翁的人的共同特征。

能成为富翁的人,不能成为富翁的人

成为富翁始于存储种子基金(日语“種銭”,seed money)。显而易见,不论是要创立事业,还是要开始投资,都要有本钱。那些没有钱的人,并非没有收入的人,而是有了收入就马上都花掉的人。那么,怎样存下种子基金呢?

不能成为富翁的人:收入–>支出–>储蓄(把花剩下的钱存起来)
能成为富翁的人: 收入–>储蓄–>支出(先储蓄,再花剩余的钱)

邱永汉说:“要存种子基金,抠抠搜搜3年,再抠搜7年。”(iDog注:邱的意思是,要特别特别地节俭3年,然后再节俭7年。)

抠抠搜搜地忍耐再忍耐地过了3年后,觉得存了些钱了,但此时不能放松,要再继续地抠搜。这种心境是必需的。

最后,富翁是什么样的人?

“富翁是被金钱所认可的人。”

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是否具备了拥有金钱所需要的器量。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通过追踪调查美国那些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发现,绝大多数人并非过着富裕的生活,而是比中奖之前更贫困了。缺乏拥有金钱的器量的话,金钱飞来了,也会立即离去。

邱永汉对“被金钱所认可”这一点在书中这样写道:

“‘容纳金钱的器量’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别人给你制造出来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述了‘节约、勤勉、奇策’,如果我要补充一下的话,应该是看到时代的变迁而能够尽力对应的能力吧。”

要成为富翁,就要重视金钱,竭尽全力储蓄种子基金,并成为具备让金钱所认可的器量的人。从今天开始,一日元硬币也请认真地捡起来。

投资的世界里充满了骗局

前言:投资中除了风险外,更是充满了骗局。因此,投资需谨慎,投资者需成为精明、干练的投资者,而不是因噎废食,放弃投资。

今天,在网上浏览关于财经方面的新闻时,无意中看到一条消息,说准备对日本的“安愚楽牧場”的起诉不再立案(因为以诈骗罪立案比较困难),不由得稍稍吃了一惊。实际上,我压根不知道该牧场居然已在2011年时破产。

多年前,在网上经常能看见关于投资“安愚楽牧場”的事。其要点是,出资认养牧场的牛,等牛生下小牛并卖掉时,给投资者分配这部分收益。一般回报率在4%左右。我从来没对此感兴趣过:首先,我不会投资有关杀生的畜牧业;其次,与其风险相比,我对此回报率也不感兴趣;最后,一切都掌握在该公司手里,对投资者来说,一点都不透明,而且,投资过程中如果解约的话,也要付赔偿金,这一切都令人不满意。但是,在网上经常有人晒自己的投资和资产状况,其中很多人都投资了该农场,有的甚至投资了10多年了。加之他们确实地获得了回报,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该投资当成利率接近为零的定期存款的替代品。遗憾的是,定期存款尽管回报率接近为零,但至少没有什么风险,就算银行倒闭了,如果存款额在1000万日元以内的话,也能从有关保险金中得到全额的赔偿。但牧场没有风险吗?口蹄疫、核污染、认养的牛的各种疾病和事故、牛肉价格波动、公司经营状况、公司管理层的诚信等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一般人很少去想这种种的风险,在得到定期的支付或看到其他人得到了定期的支付时,就想当然地把它当做比定期存款利率更高的另类定期存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网上看到一位拥有CFP(认证财务策划师,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资格的人都中了招,投资了500万日元,并因不愿止损而受害。还有一位主妇,投资了13年,投资额为450万日元,也是因不愿意止损而受害,结果她立即向丈夫谢罪,并出去打工赚钱去了。。。实际上,假设她获得分配金后不把这部分钱再投资的话,13年中总共到手的也不过原投资额的40%(假设回报率4%),而60%则全部损失了(作为分配金支付给了自己和其他投资者,作为工资等支付给了该牧场的骗子和员工,以及填补了牧场生意的损失)。

据后来调查表明,“安愚楽牧場”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拆东墙补西墙(日语“自転車操業”)的经营状态,换言之,它是在以“庞氏骗局”的方式经营。实际上,自1991年以来,随着牛肉市场的自由化,每养一头牛,都会发生赤字。于是,该牧场就把这种确定了的风险转嫁到投资者头上,而给投资者分配投资回报都是出自新加入的投资者汇入的投资金。到了2011年,随着东日本大震灾的发生,很多人开始解约,跟这种巨大的风险相比,他们宁愿支付赔偿金了。其实,这些人属于头脑清晰并勇于止损的人。但这样一来,该牧场的现金流马上出现了问题。在2011年7月20日左右,该牧场给所有投资者寄了一封信,说福岛的牛肉里检测出了铯,但他们有委托合同,因此,在现有的投资者中募集追加投资,每一手100万日元,为期一年,分配卖小牛利润4万日元,并赠送礼品卡5000日元,也就是回报率4.5%。但明眼人看出了这是他们现金流出现了问题的表现,希望从投资者手中再骗取一些应急资金来继续其庞氏骗局。但事到如今,还有因再过一两个月就满期的人为了避免支付赔偿金而不愿意提前止损。那些还有一两年的也是拖着。结果到了7月末,终于有人发现没有收到该牧场原定要支付的资金,于是,人们意识到该牧场终于破产了。

之后,牧场被强行接管,来整理和清算其资产,公司上层也被逮捕。结果居然还有人认为这样没有任何好处,因为本来还能收回来的一部分投资额都要被律师吞下了。他们怎么不想想,对于那样的骗子,如果不立即逮捕他们的话,公司账上最后恐怕连律师费都不会剩下,并且人也会彻底消失了。人们预期能获得投资本金的10%的退款,实际上最后清算的结果,能退回来的只有投资额的万分之五,基本上全部都蒸发了。其实,我最初看到“安愚楽牧場”几个字时就没什么好印象:让你易地相信并蠢地投资,还在分到一点点钱和牛肉时觉得快的一个骗局。

“安愚楽牧場”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额为4,300亿日元。到目前为止,是在日本所有类似事件中损失额最大的:

事  件 损失金额
安愚楽牧場 4,300亿日元
豊田商事 2,000亿日元
八葉 1,500亿日元
MRI 1,300亿日元
L&G(円天) 1,260亿日元

这些事件的主谋的最后下场:

  • 安愚楽牧場事件:社长被以违反“特定商品預託法”的罪名起诉(途中)
  • 豊田商事グループ事件:会长被顾客刺杀(并被现场直播)
  • 八葉グループ事件:会长因违反“組織犯罪処罰法”而获刑9年
  • MRI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事件:受害者辩护团对在美国公司本部的会长提起刑事诉讼(途中)
  • (L&G)円天事件:会长因违反“組織犯罪処罰法”而获刑18年

想到去年到泰国时也差点被卷进一起庞氏骗局,不由得感叹现在投资领域里陷阱之多,以及庞氏骗局之普遍。其实,养老保险等又何尝不是庞氏骗局呢?因此,我对保险类金融商品从来就不感兴趣。但很多人就是无法认清这些问题,有的在日本的中国人甚至在日本缴纳年金保险的同时,在国内也上一份退休保险(多是因父母的建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如果不是强制性的,我一定会马上清算自己的年金保险,并立即投资到世界股市指数基金里。

下面再举两个类似的骗局:

东南亚房地产投资:最近我接受了一个网上调查,问我对某公司主办的一项投资的意见(实际上,我觉得他们是在寻找被骗对象)。其项目是,他们买下马来西亚某地的高级公寓数间,都是租给外企员工的。每手投资额3,000万日元,回报率5%。如果5年内房价产生了损失,该公司负责赔偿20%以内的部分;如果房价上涨,该公司跟投资者对半分。对于5%的投资回报,该公司也是跟投资者对半分。他们的宣传是,马来西亚处于急速发展的开始,跟日本70年代时类似。以后房地产会大幅上涨,因为过去几年都有大幅度的上涨。还有一个项目是针对更有钱的人的:更高级的房子,如豪华酒店般,每手投资额为1亿日元,其余的条款跟上述项目相同。我认为这里有很多问题:

  • 马来西亚的发展轨迹绝不会跟日本类似:日本虽说资源匮乏,但这逼迫着日本人努力地工作。不但有很多的工作狂,而且还有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人物,并且人们以不努力工作为耻辱。因此,日本一度创造出了“Japan as No. 1”(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的书的名字)的辉煌。而东南亚诸国,多数人都懒散成性,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而且还有的国家禁止中文书籍的流通),很难有什么出息,除非受到异文化的介入和接管。
  • 过去几年大幅上涨,今后就一定要持续上涨吗?我觉得下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 对于房地产投资,5%的回报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尤其是在那种风险很大的国家。而且还要跟该公司对半分,结果只能获得2.5%的回报,就更是没意思了。日本回报率最低的东京的新盖的公寓房回报率都比这要高。
  • 投资发生了损失,该公司赔偿20%以内;出现了盈利,则对半分。这其实对该公司来说没什么风险。他们只是负担确定数额的风险,而享受上不封顶的回报。对他们来说,该项目相当于:不出一分钱,投资一个项目;不管赔多少,只出20%;不管赚多少,都获得一半的盈利;而且还白白享受每月租金的一半。对投资者来说,则是出一大笔钱投资;赔了的话,能最多免掉20%;而所有盈利,都要贡献出一半。而且,假设租金回报率真的只有5%而不是更多,在5年中,该公司也获得了12.5%,实际损失超过20%的话,他们只出7.5%就行了,而不是真的从自己口袋里出20%。如果这两者让你随便选的话,你会选哪一边呢?
  • 该公司宣称投资物件每份那么多钱,租金回报5%。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说实际物件价格只有公司宣称的一半,而租金实际上是10%以上呢?
  • 该公司可以有很多这类的项目,肯定有赔有赚。它大可以用赚的部分来补偿赔的那一点点,甚至根本不需要补偿,如果回报率在6.5%以上的话(*注)。如果考虑上一点,假设物件价值20,而公司以100的价格来募集投资,那么就算全赔了,也不过投资额的20%。而该公司会有十分充足的资金(从投资者那里收来的)来补偿。就算最后公司现金流断链了,也不过像上述的牧场一样,宣布破产了事,甚至他们可以把剩余资金都卷走。

(*注)假设公司宣称的物件价格是正确的,而回报率实际是6.5%而不是5%。那么,公司每年分得回报为6.5% – 2.5% = 4%。5年中,不算复利,也有20%。因此,一旦投资赔了20%以上,把这些钱给你就是了,剩下的你自己负担吧。而赚了或赔了20%以内,则该公司都有得赚。更何况实际回报率还有可能高于6.5%呢。所以,看到类似的条款,不要觉得很好,要多想想和算算。

另一个骗局:有很多投资理财的书大篇幅地介绍美国、加拿大一些Land Banking公司的项目。其要点是,他们找到一块值得投资的土地,然后从投资者手里募集资金,他们自己也投资一部分。然后,他们去办理各种政府手续,平均经过7年左右,最后把土地高价卖给房地产开发商,从而获得盈利。听起来不错,而且据说他们从来没有一个赔钱的项目。而且投资者拥有实际的土地的份额,公司倒闭了,他们也仍然拥有那块土地的一部分(但据说实际手续十分繁琐)。但实际上真的这么好吗?

  • 土地的真实价格是多少?是该公司宣称的价格吗?
  • 投资7年左右,期间没有任何回报,直到最后找到开发商,然后一次性获得Capital Gain(买卖差价)。问题是,这些年中通胀有多少?就算平均为2.5%的话,不算复利,7年也有17.5%。回报一定比这更高吗?他们的历史数据显示有高有低,但要跟过去那些年的通胀率合起来看才行。这里有一个美国通胀计算器,可以计算一段时间以来的总的通胀率。检验投资效果前先算算看吧。
  • 他们说过去没有赔的,真的是如此吗?在网上检索一下,也发现有一些悬而未决的官司,具体的我也不愿去过多了解了。

根据有人爆料:他们在说明会上,会让投资者先交20%,其余的过后支付。当然,如果你在中途要解约的话,也要支付赔偿金,而且还要找到下家,并为此支付该公司帮你找买家的费用。其金额不菲。因此,如果中途解约的话,你基本上是要赔钱的。而土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呢?就是你预交的那20%。也就是说,公司拿走这笔钱就可以买下土地了,你过后交的80%的余额和赔偿金等(如果中途解约的话),就都是该公司的盈利了。然后,该公司还免费占有一部分这块土地的份额,以后卖出时还能再赚一笔。

根据上述资料,结果就是:投资者除了负担投资土地本身的风险外,还要负担另外的价格需要上涨5倍的风险。而该公司则简单地从被骗者手中收钱就是了。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一项投资真的这么好的话,如果你开的公司要做,你会找大量的投资者来分享此投资吗?就是自己资金不够,除了银行贷款外,也是首先找最亲近的人来筹集资金,“肥水不流外人田”。最后实在不行了才对外募集资金。此时,也是找那些机构投资者和大投资家,还能轮得到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人投资者吗?不但资金少,人数多了管理成本还高,为了让你出点钱还得费尽心机游说。因此,这类的基本上都是骗人的。可惜居然还有人贷款来投资这种项目!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另外,一定要记住一点,个人跟公司进行这类合作时,最后倒霉的话,一定是个人。公司一宣布破产,就可以拍屁股走人了。开公司的人要赚的钱早就赚到手了,而且他们还可以再开另一个公司重复这个过程。那些对冲基金也是如此。

后记:请不要误解本文的意思。上述的投资对象本身并非不能投资,而是不能以那种方式投资,让出售这些投资的公司以各种欺骗的方式赚走大量的钱,让你在投资的一开始就遭受大量损失。要投资的话,尽量自己亲自去直接投资。不能做到的话,最好选择其他自己能亲自去直接投资的项目。

2014.05.30:

安愚乐牧场的社长和专务终于在2014年1月以违反“特定商品預託法”的罪名被判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二人虽表示反省,因“刑事责任十分严重”,也未能获缓刑。

5月30日,受骗的1600多人向国家提起诉讼,理由是因“国家监督不充分”而使他们上当受骗。具体理由是,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在2007年曾对其他的“和牛商法”业者进行调查并作出行政处分,但并未对安愚乐牧场做同样的调查。

在我看来,与其是埋怨他人,为什么不多埋怨一下自己?如果自己不那么轻易相信这个愚蠢的骗局的话,怎么能上当受骗呢?

人生的事业规划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史记·太史公自序》

既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道,那么我认为,人生的事业规划也当顺应天道才是。

春生:20~30岁。此时,刚刚走出校园,开始踏上社会,走进职场。一切都是青涩的,如婴儿之学步。此时的要点是:不要计较太多的利益,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多学、多做。做得多,才能学得多。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有意识地让一位年轻的同事多做一些,结果对方还不太乐意,也许人家学得比较快。于是,我只好自己拿过来练手了。 🙂 为了获得硕士学位,我26岁才参加工作,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了。但是在学期间,经常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编写和调试程序,晚上也啃计算机方面的书到半夜。当时也算是吃了一些苦头了,只是自己那时对计算机知识求学若渴(因不是计算机系的,只有自己多学),而并未觉得苦而已。

夏长:30~40岁。这是成长的时期,可以是前一阶段的延续。起步后要加快进度,一鼓作气让自己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在这前两个阶段中,不管你是龟速还是兔速都行,只要坚持不懈地前进就好。兔速可以疾速地攻城略地;而龟速则贵在稳健,一步一个脚印。时间有的是,只要坚持,都不会来不及。就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而把大好时光都虚度了。因此,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那种少小时如神童,长大后“泯然众人矣”的人,都属于因情商而失败的,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思一下自己,感到自己也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很是惭愧。如果人生能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那样。遗憾的是,人生不像电子游戏那样可以重来,因此,只有引以为鉴,在以后的人生中力争不要再犯了。

秋收:40~50岁。这是收获的时期。此时,就不能再继续延续20~40岁时的轨迹了,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这时,要在以往的积累的基础上,先否定自己,然后再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有时甚至需要180度的转弯。本来应该“四十不惑”,但现代社会却对40多岁的人提出了更多的新的挑战,让人充满更多的迷思。此时若不能正确应对新的情况的话,自己就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职场打拼,自己的年薪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要经常问一下自己,自己的服务真的值那么多钱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公司为什么要支付我们这么多钱,而不是找那些工资低、精力足的年轻人呢?这就是这个阶段不能继续沿袭40岁以前的职业轨迹的原因。

很多人说,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一种职业。我回顾自己作为程序员的职业生涯,觉得现在跟从前还是有些不同的:以前是拼命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新技术,现在则由于见的多了,不再对新技术有那种感觉了。相反,在技术背后的东西(一种思维方法和模式),则更加重要,因为这是更抽象和通用的东西,更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贯穿在各种编程语言和技术之中。如果说以前的程序员工作相当于拳术中的“明劲”过程的话,现在则是转入“暗劲”和“化劲”了。拼体力的话,肯定拼不过年轻人,毕竟“拳怕少壮”,但是,如同太极拳一样,在那种不是很急速的轻描淡写中,往往能把对方凌厉的攻击轻松地化解掉。拳术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时间把脚和手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果有经验的话,不用太紧张就能做到这些。

目前本人正处于这个阶段。具体自己将来会如何,现在也无从知晓。我最主要的变化,除了上述那种工作方法上的微观变化外,还有在理财上的宏观变化。本人不属于那种有雄心壮志的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相反,只要能稍稍富足地活着、衣食无忧即可。因此,与其他很多人的努力爬职业阶梯不同,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人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拓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自由度。在公司里(尤其是大公司里)要顺利地爬上去,是需要很多的机缘的,甚至自己在身体上和精神上也得做出巨大的牺牲,踩着别人一步步地往上走。也就是说,这条路不太受自己控制,而且爬上去了也不见得如何。相反的,投资理财则更容易由自己控制。因此,我主要着重的是尽量增多自己的收入来源,特别是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这也是现在虽处在失业中但不像以前失业时那样被动的原因。这里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明确的目标,不要担心实现不了(“就是被他打死,也不能被他吓死”)。要相信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冥冥之中的神奇的存在。事情往往以自己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的方式向目标快速靠近。。。

冬藏:50~60岁。收官的阶段。如果前一阶段能成功地收获自己成功的果实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收官就水到渠成了。之后就是“功成身退”,颐养天年,更加集中地修行办道,以及热心公益、回馈社会了。

为什么制定目标十分重要呢?因为目标就像远方的灯塔指引着自己航行的方向。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很容易因各种干扰和诱惑而令自己脱离既定的航线,从而左冲右突,徒费时间和精力。方向不对的话,其他一切都是枉然,因为速度再快,也不过是偏离得越远而已。因此,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人往往能十分成功。惭愧的是,当年我并没有现在的这种见识。

有了明确的目标,经过生、长两个阶段的积累,就到了最重要、最关键的收获阶段。这一阶段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整盘棋的胜负。此时的关键是敢于否定自己,敢于挑战,不要一味地防守,要在防守的同时继续保持进攻。多数人在这一阶段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过于保守。比如,日本人经常说,40岁以后还换工作就是瞎胡闹了。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在同一家公司一直做下去。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此时的公司员工,不但体力开始下降,知识显得陈旧,而且工资又已涨得比较高,很容易因此而失去工作。这样做的话,最坏的结果是失去唯一的收入来源,找不到下一份工作(因为缺乏积极的学习和提高,知识陈旧或只适用于原公司),同时还得继续支付每月的房贷和孩子的教育费等;而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继续维持自己原来的收入,每天如履薄冰、唯唯诺诺地工作,负担着家庭的巨大开销的同时,总是担心有一天会被公司裁掉。总之,就是“高风险,低回报”。

在收获的阶段,如果能重新确定自己的方向,就能一举而定乾坤。之后的路,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最后,总结一下人生事业的四个阶段,并辅之以几种比喻:

阶段 年龄段 事业规划要点 武术的比喻 围棋的比喻 投资理财的比喻
春生 20~30 不计回报,多学多干 基本功、明劲 占角 节俭,储蓄(积累本钱),学习、尝试投资
夏长 30~40 加速发展,成为专家 明劲 定式、布局 进一步学习、尝试和增大投资,再投资(复利)
秋收 40~50 守中带攻,重新定向 暗劲、化劲 中盘 进一步投资,再投资(复利),对冲,投资组合理论
冬藏 50~60 顺理成章,功成身退 以武入道 收官 被动收入逐渐占优,主动收入淡出,投资组合转守

值得说明的是,后面那只是几种比喻,不是说在那个年龄段就应该做那些事,或达到那种程度。

五年后的工作情况

参加面试时,有时候会被问到一些“经典问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我很少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人问的。

最近,我被问到了以下的问题:

“如果你在我的位置上,你认为为什么会雇佣你?”

我的回答是:“我认为贵公司一定希望雇佣最好的人才。”面试官笑笑,说是个好答案。然后我解释了一番为什么自己是最好的软件工程师中的一员。。。如果不解释的话,则有点过分了。

“如果客户提出10个要求,客户经理要求在一个月内予以实现,以表示我们对客户的重视。但你知道那是不可能在一个月里做完的。你要求客户经理给这些问题按重要程度排序,客户经理说它们都一样重要。你会怎么办?”

这不算是那种臭了大街的经典的问题,但可能是工作中会实际遇到的问题。我的答案是:首先要明确地告诉客户经理,在一个月内全部完成是不可能的,不明确化的话,后患无穷。既然客户经理无法对其排序,我们就要根据几种思路自己来排序。比如:

  • 找出那些最简单的要求,也就是说能短时间内很容易地实现的,然后集中力量把这些完成。(也就是“捡软柿子捏”)有时候数量会给人以错觉,让客户看到我们尽管无法短时间内全部实现,但我们尽力了,而且一下实现了这么多!(想想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朝三暮四”的原意并非“朝秦暮楚”,而是给猴子吃栗子的故事。。。)
  • 找出对客户影响最大的要求,并实现之。这样,客户会因为解决了其主要矛盾而感到满意。
  • 如果某个要求的内容过多,则可以先实现其一部分的功能,供客户使用,然后继续进行迭代式的发布。
  • 经常反馈对应的情况和进度。一个软件在执行一项很费时的任务时,如果表现如死机一样,用户一定会感到十分难受。但是,如果该软件提供一个进度条,随着执行的情况而不断推移的话,尽管执行这项任务的时间并未缩短,但用户体验却要好得多。这里可以借鉴这种思想。

(当然,这里是假定没有其它人力资源可以借用的情况。另,如果一些要求可以通过现有的一些功能来绕个弯实现的话,可以先让客户那样用着,而其开发则可以适当延后。)

“你认为你五年之后的工作情况是什么样子?”

这是令我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我又不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五年之后工作上能有什么大的变动呢?尤其是对于那些工作范围本来就不是特别宽的公司来说。总不能说到时候觉得没意思了就换份更好的工作吧?有些人会描绘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比如当部门主管,或什么管理职位等,但这样要小心得罪人。你毕竟对该公司的情况不熟悉,如果这样恰巧会顶替在场的某个人的位子的话,他会作何感想呢?

其实,我真实的想法是,五年之后我可能会退休。 🙂 不能退休的话,恐怕也到了准备退休的“收官”的阶段了吧?虽不中亦不远矣。我到时候有可能继续当时的工作,也有可能因要退休而对工作内容进行调整。但这些是无法对面试官说的。。。

大约10年前,我也被问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我也觉得十分为难,因为真的说的话,面试官可能就会感到不满意,感到你不是那种公司方便使用的机器零件;而不说的话,面试官又会觉得你是一个对自身的发展缺乏计划性和策划能力的人。(根据一项测试的结果,本人对个人发展是十分有策划能力的。。。)其实,我感觉,公司不应过于着眼于搜集那些“机器零件”,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创造力的岗位。这样的庸才到处都是。而真正有用的人,就算只为公司工作几年,其作用也可能会远远超过那些每天按部就班的人的作用。

日本富裕层研究(之二)

继之前的“日本富裕层研究”,这里增加野村综合研究所的2009年和2011年的统计数据,并分析2007年全球股市崩溃后对日本家庭资产的影响。还是按照野村综合研究所对社会经济阶层的划分标准:

  • 超富裕层(超富裕層):资产在5亿日元以上
  • 富裕层(富裕層):资产在1亿日元到5亿日元之间
  • 准富裕层(準富裕層):资产在5000万日元到1亿日元之间
  • 上层大众层(アッパーマス層):资产在3000万日元到5000万日元之间
  • 大众层(マス層):资产在3000万日元以下

以下的数据和图表均为本人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原始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的结果。

数据:

data.gif

图:

charts.png

首先分析各阶层平均占有的资产情况。从图中看出,超富裕层的平均资产在2007年都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下降。这是因为他们一般都大量持有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而不是太富裕的家庭往往倾向于十分保守,资产多为银行存款和保险商品等形式。因此,在股市崩盘时,比较富裕的家庭的资产往往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对他们来说,资产额不过是一个数字,这种程度的升降对他们来说没太大意义。比如,你如果有10亿日元,你会在意资产降低了2亿日元吗?实际上,这正为他们创造了低价买入的机会。这就是他们跟像我这样的没有那么多资产的人的不同之处。从2009年到2011年,市场略有回升,超富裕层家庭的平均资产却还是降了2.2%,而富裕层和准富裕层家庭的平均资产则分别上升0.4%和8.7%。上升最明显的是上层大众层家庭,为13.0%,而大众层则是3.3%。

分析各阶层的家庭数:实际上,从2007年到2011年,总的家庭数是在上升的,从2007年的49,612,000上升到2009年的50,093,000和2011年的50,363,000。虽说日本的人丁不旺,可年轻人总有结婚的啊,而老年人则异常长寿。可能这是年轻人成家后从父母家里分离出来所致吧?但是,超富裕层、富裕层和准富裕层的家庭数,却在这几年中都连续下降(超富裕层家庭数在2009年和2011年持平);而上层大众层和大众层家庭数却连年上升(数据本文中未提供)。假设上面的关于家庭数增多的分析成立,即年轻人从父母那里分离出来,而且假设这些新的家庭持有的资产比较少,但是,超富裕层到准富裕层的家庭数减少却是说明不了的。可能是他们的资产由于缩水而降级到了下一层。还有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富裕层在向海外转移。不过,这种趋势是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才开始更加明显。

日本家庭的总资产在2007年达到顶峰,为1,173兆日元;到2009年,下降为1,081兆日元;到2011年,又回升至1,138兆日元。这是跟市场相一致的。

2009年是近年来市场最黑暗的一年,本人也被一直努力效力的公司无情地兔死狗烹。因此,总资产的下降和富裕家庭数的下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而从2009年到2011年,虽然日本家庭总资产有了相当的回升,但富裕家庭数却还在下降,从资产占有率来看,超富裕层和富裕层也是连年下降。这就有点奇怪了,因为一些下面各层的家庭会升级到上面各层,富裕家庭数应该上升才对。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 据说,超富裕层的资产中股票的比例从32%降至19%,而富裕层则是从27%降至24%。如果他们是因为受到市场的打击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改变了资产配置比例的话,那么这当然会导致他们的资产无法随着市场好转而充分上升。
  • 这可能是由于东日本大地震对市场的影响。东日本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以及核电站的核泄漏等,令东北地区地价大幅下降,东京电力公司的股价也直线跳水。这些都会影响到一些保有大量房地产和股票的富裕家庭的资产状况,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那些家庭。
  • 还有可能就是富裕层向海外的迁移了。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准富裕层的家庭:从2009年到2011年,家庭数从2,698,000降至2,687,000,而总资产却从181兆日元增至196兆日元。 如果说富裕家庭向海外迁移的比较多的话,也许是新晋升为准富裕层的家庭无法像更富裕的家庭那样说走就走,而是必须留在日本国内吧?

今年的事业运

里昂证券每年都发布所谓的“风水指数”。据其2013年风水指数预测,今年是我的吉年,汪星人终于从去年的凶年成功逆袭,财运和事业运俱佳。

作为一个信佛之人,我虽说不太重视风水、算命之术,但就在此借他们的吉言了。今年的财运总体来说的确还算不错,虽说我本身并没有多赚什么钱,但随着去年的惨淡的市场的逐渐恢复,我的总资产额却大幅上涨了(继连年的下跌和盘整后)。 至于事业运,我到下个月底就正式结束我现在的工作了。假设事业运真的很好的话,今年的事业规划是:(1)辞去现在的工作;(2)找一份好工作。第一步马上就要完成,计划的执行进度还是很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