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整理桌面上的书籍

最近半年来,由于不断地买书和读书,桌面上逐渐被书籍占满,导致我的笔记本电脑放在桌子上很别扭,吃饭时也不太得劲。饭桌(兼做书桌)上放着两大堆书,旁边的小桌上还有一大堆,每天都给我比较拥挤的感觉。因此,我在周末总是喜欢到咖啡馆或图书馆里去读书学习。

今天本来也要去图书馆,但是,由于在星期天图书馆于下午5点关门,去了也不能待太长时间,因此,决心收拾一下书桌。这几大堆书都是近期要经常阅读的,不能把它们塞到犄角旮旯了事,这样,就只能用书架把它们整齐地放起来了。

现在家里有7个小书架。从储物室里拿来一个,用来整理这些书,结果有点放不下。于是,索性再拿一个过来,并把一些不是经常需要阅读,但重要且有可能时时查阅的书也搬了过来。这样,书桌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不过,储物室里又出现了几堆书。。。

人是由内部的“操作系统”--心--决定的。因此,要解决一些问题时,往往应该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但也不一定总是由内而外,有时稍稍改变一下外部环境,往往能有效地改变心情,这就是为什么咖啡馆能一直存在的原因吧?像我这样稍稍改一下房间内物品的摆放,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且随手就能拿到大量的书(到咖啡馆总不能背十几本书去吧),同时又节省了咖啡钱。真是一举数得啊。

搬到了书桌旁的书架

顺凡逆仙

“顺则为人,逆则为仙”这样的话因为经常听到,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了。就像很多人都知道说什么“平常心是道”,可那些把这话整天挂在嘴边的人中,有几人能真正或多多少少地做到呢?

传统上,关于丹经或修道的文章,总是十分晦涩,充满了各种代名词,除了常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卦及由其衍生的六十四卦外,更有铅、汞、金炉、玉鼎、婴儿、姹女、天干、地支、方位、甚至“玄关”、“刀圭”等更加晦涩的隐语。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修道者希望保密,就像讲江湖黑话一样,不让外人听懂,亦或由于道之不可道,而强作的比喻吧。总之,我看到这类文章,总是感到很头痛。

近来,读了几篇这类的文章,竟然稍稍有了些理解,故及时记下自己的些许感想。

说“顺则为人,逆则为仙”,以前一直想当然地以为是说行为方式的不同,现在才明白,原来这的确是有更明确的意思。顺的是什么?逆的又是什么?其实,顺和逆的对象,根本上说是精气的走向:如果顺着人体被设计的样子走,就是尽人伦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是求道修仙的做法。所谓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采药、运周天、抽坎添离、炼丹,以便达到后天返先天的效果。(之后的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就太高深了)。张三丰语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当然,推而广之,其他事情上也多是如此。

“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反其道而行之;其道=这就是修道;而行之=明白了道理,不实行不行。)

比如,长眼睛就是为了看的,长耳朵就是为了听的,但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也就是道家说的要真心清净,精神内守,眼虽见色而内不受纳,耳虽闻声而内不受音,神虽感交而内不起思,见物内醒而不迷。佛家也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毕竟人出生后,元神退居幕后,识神开始主导。而后天受社会教育和熏陶的识神就是要让眼睛去看、让耳朵去听,并对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相应的思考判断。看到美色动心、听到美声动情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道家要让识神暂停工作,让元神再出来主持身体;佛家则也讲要证得无分别智。

不过,道家的“填油续命”跟尘世的“勤俭持家”、“储蓄理财”等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现代社会,主流思想是鼓励享乐主义,鼓励刺激消费,因此,“填油续命”倒真的也是相反的了。

默录“常清常净天尊”:

真心清净道为宗, 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上药身中神气精,人人俱足匪亏盈。
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