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关于合同工和正式职员

来加拿大后,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毕竟社会情况跟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这里的经济比美日等国家显得有些落后,跟国内比也有点土,这是由其地大物博,人口稀少的国情所决定的。地大而人少的话,很多设施就不够普及,所以,北美就基本上是一个车的社会,做什么都需要开车前往。同时,服务水平当然也远远不及日本,甚至连中国也比不上。大家看上去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粗线条(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差)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对于劳动者(服务提供者)来说,劳动强度也比中、日等亚洲国家要低,基本上就是朝九晚五的生活,周末加班(技术支持等)的话,会有额外的工资。

同时,工作形态也跟亚洲国家有所不同。比如,这里对蓝领工作不像亚洲国家那样看得有点低,而且电工、水管工等工作,其实赚得比普通的办公室工作更多一些。所以,国内过来的一些移民也选择了从事这类工作,往往做一个较大的工程的话(比如给一栋新建的居民楼铺设线路),能赚不少(当然,需要招募一些人一起干,相当于包工头)。

亚洲国家一般看重正式工作,而不愿意从事合同工作,日本尤甚。在加拿大这边,我觉得其实合同工作倒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种形式赚得往往比正式工作要多一些,但是没有任何福利,保险等都需要自己去上。同时,自己也必须负担财务等工作,而不像公司职员那样有财务部门代劳(当然,也可以雇佣会计师代劳)。

我一直想尝试一下这种工作形式。在2019年末,我从公司辞职后,正好有位猎头跟我联系,说有一份合同工作,我于是欣然应允。在加拿大,做合同工作时,往往要求你成立一个公司,而雇主则是跟你的公司签合同(而不是跟你个人直接签合同)。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这种形式就不需要支付给个人任何福利的原因吧?或者说,对一家公司来说,跟另一家公司打交道要比跟某个人打交道手续上更容易一些。费了些时间做申请材料,并缴纳了一些手续费,以及开设一个公司的银行账户后,我的“皮包公司”就闪亮登场了。再跟中介公司签订合同(中介公司跟雇主再签订合同),于是我就开始了合同工的生活。表面上看,似乎跟普通正式员工没太大区别,比如,也必须朝九晚五地去雇主的办公室上班,但是会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比如:

  • 额外的健康保险:必须自己上
  • 公司的员工福利(退休金计划RRSP等等):没有
  • 带薪休假、带薪病假、奖金、升迁等:没有
  • 公司的一些全体会议、活动等:不需要参加(Yay!)
  • 由于没有任何福利和保障,因此,报酬要比正式员工的要高一些
  • 办公相关的用品的购买:可以从公司的账上走(也就是说,以公司的税前收入支付,并有抵税的效果)
  • 个人所得的金额和形式(工资、分红):可以自己调控,有利于节税等
  • 会计(工资、报销等出纳业务)、公司报税:要自己做或雇佣会计师做
  • 有的公司要求你定期(比如说每周)提交账单,另一些公司则是只要求在线填写一下工作时间即可。发工资的频率也因中介公司的不同而不同,跟雇主无关。
  • 法务、销售等:除了找新工作跟销售靠点边外,基本上用不到。需要的话,必须自己做,或雇佣律师等专业人士

关于合同工的报酬,网上有人说,应该比正式员工的工资多好多(记得他说的至少要多50%以上)才划算。但我的实际情况是,跟原来的工资基本相同。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原来的公司属于有点偏高的情况(对普通加拿大公司来说,跟Amazon等比不了),再有,我第一次做合同工,也是想尽快开始工作,所以也没计较什么。后来,根据同其他一些猎头的谈话中得知,我的这个时薪属于正常范围。两年后跳槽时,由于通胀等因素和人才市场的因素(美国公司更多地在加拿大招募员工),时薪涨了20%,据说该数值也算偏高的(当然,跟Amazon等一线大公司比不了)。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我在原来的公司工作时,在一个给某银行提供服务的组里。该公司对该银行的收费是115还是130加元,有点记不清了。当然,我们自己的话,好像很难拿到这么高的offer,甚至目前来看很难超过100,不知道Amazon等一线公司能否拿到。

我原来有一位同事,她在进入那家公司前在某银行做合同工。领导告诉他们,雇佣合同工的支出要高于正式员工,因此,公司有一个规定,合同工只能最多雇佣2年,之后必须解除合同(或转为正式员工,或合同结束)。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成了我的同事。后来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被招回了那个银行,因为他们的工作的确很多,一直在招人。我没愿意去应聘的原因是他们招全栈工程师,而我主要是做后端的,对JavaScript框架不太熟悉。但是,她作为我的同事,应该跟我的报酬差不多吧?所以,一般来说,做合同工的收入应该不会比正式员工真的高那么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雇主不会直接跟你的公司签合同,而是雇主跟中介公司签合同,中介公司跟你的公司签合同。可能是需要中介公司在中间起到缓冲的作用吧?中介公司会收取雇主支付的金额的一部分作为报酬(上一份工作的中介公司算很有良心的了吧,收6%。比如,中介跟雇主签的合同是100的话,跟你签就是94),这也是跟普通猎头的不同之处(猎头是从雇主一次性地收大约年薪的15-25%作为报酬)。

我跳槽后,时薪涨了20%,虽说这一点感觉比较爽,但具体工作内容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的话,就是:旧、乱、无聊。所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实在受不了了,就继续找新工作。当然,实际情况是,一堆新工作在找我。于是,就进入了现在这家公司。但这次他们只接受正式员工,我问过能否让我以合同工的形式加入,被否决了。我计算了一下,总的所得略有下降,但考虑到比较轻松等原因,就勉强从了。后来有猎头告诉我,Amazon正在招合同工,考虑到刚刚进入,不太好意思马上跳槽,加之真的进入了Amazon的话,我老人家的身子骨能不能受得了也不知道,就继续在这里混着了。但从这家公司和前一家公司的招聘情况看,现在的人才市场真的十分火热,基本上很难招到人,哪怕一些在我看来明显技术上不够格的都在货比三家难以留住(看来我当时接到快速到来的offer时对该公司太厚道了)。

到现在为止,已经再次作为正式员工工作了两三个月了。感觉又回到了“圈养”的生活,好像自己那种职场“野兽本能”被磨灭了一些,也就是说,不用一直想着下一顿饭如何解决(是否需要找下一份工作),也不用自己处理工资、税务、保险、退休金等业务了。但公司有什么事也得继续掺和着,表现出作为一名正式员工的基本的自我修养……

这边的工作时间基本上都是朝九晚五(没有会议的话,可以前后略微平移)(第二份合同工那家公司有点格色,要扣掉午休的一个小时,故朝九晚六,但从无加班的情况)。有时候也需要加班,第一份合同工的时候,由于客户催得很紧,时常需要加点班。公司批准了的话,就能拿到这部分时间的加班费,但是,时薪还是跟原来一样,没有向上的浮动。在现在这份工作里,也偶有需要加班的情况,当然没有加班费了,而且我的做合同工的同事也居然没拿到加班费……当然,起码合同工有是否休假的选择。虽说在法定假期的时候,一般来说也不能上班(因为没有其他同事),但合同工没有带薪休假,因此可以选择全年都不休假,这样也能多赚一些。当然,如果病了的话,就要少赚了。

这次从合同工回到正式员工,体会比较深刻一些:合同工属于自由度比较高的类型,当然,工作形式上没有想象的那样自由(比如,不能是你想什么时候工作就什么时候工作,也不是你想工作几个小时就工作几个小时,而是必须跟正式员工相同),但在一些财务方面起码是“丰俭由人”。比如我现在的工作,公司给上了各种的保险。其实我觉得一些并没什么必要,但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也必须选择这样的“豪华套餐”。而如果是合同工的话,则是你自己想上那些保险项目就上哪些,甚至什么都不上(只有政府的那种最基本的)也可以。同时,自己在公司业务上要多费点心,但带来的好处是能更多地节税。而正式员工则除了自己的工作外,基本上就是“甩手掌柜”,什么也不用管,同时,其后果之一就是就算你想自己管也无从调控。

总之,我觉得作为正式员工被“圈养”着其实也很安逸,就像《襟裳岬》歌词里写的这样:“飼い馴らしすぎたので、身構えながら話すなんて、あぁ、おくびょうなんだよね。”(被过度驯养了,才端着架子这样说话,唉,还是比较胆小吧。)不过说实话,我可能还是更适合合同工那种自由自在的方式吧,也许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每工作两年多都会不由自主地换份工作的原因之一,尽管我基本上在每份工作中都做得比较好。正如我十分喜欢的半阙词所述:“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老夫聊发少年狂——加拿大IT求职经历

以前在日本时,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尝试以及生活的际遇,我逐渐找到了一个比较niche的领域,就是FinTech,或者更直接的说法,就是Quant IT,因为一方面我喜欢做程序员,另一方面我又喜欢股票投资。但自从到了加拿大的大温哥华地区后,就难以找到类似的职位了,于是只好去做普通的IT工作。这样,就离开了自己的最佳区域。虽说我们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可是如果舒适区域就是最佳区域呢?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至少在没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比其他一些生活多年都未能找到自己的专业工作的移民来说,情况还算好一些。

在经过一番闯荡,跳槽到目前这家公司后,因为公司希望我们以合同工的形式加入来降低雇佣风险,我就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老板和打工仔都是我自己。后来,公司的人事部门发出了一个招聘启事,我看到里面的条件好像照着我的简历写的一样,可能是暗示想把我转变成正式员工吧?职位是开发经理。我觉得来这里后生活乱糟糟的,没心情去做经理来管理别人,同时也比较喜欢目前的“皮包公司”的状态,就没申请。后来一个印度女同事坐到了这个职位,开会时我有点惊讶地发现,她手下管理的人比我预计的还多不少。不过,她开始时好像有点缺乏安全感,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部分——还是有点了解的我,当然可以设法避免被她“杯酒释兵权”地清算,不过还是有点大意了。我还以为会从外面招一个来呢。

现在的工作是为银行编写和维护一个用于开户的云端系统。我所对应的客户是加拿大的一家银行。不知道这家银行本身如何,但跟我们有关的人比较讨厌,就是对IT毫无经验却又毫不讲理地蛮横的那么一个人。这种性格,当然是一个女性经理——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但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显然这种性格的女人的比例要比男人高得多。后来,那边也感觉这样整天跟我们针锋相对的也不是回事,就又调来另一位号称懂技术的人,让她处于该经理和我们之间,充当缓冲层。她的确能明白点,但显然距离懂技术还是有一段的距离。总之,从我们的角度看,就是客户似乎永远也不能满意,我有一种Gaslighting被害的感觉。好在后来我对该银行对我们的评分几乎都无视了,反正我的雇主又不是他们,而是这家开发软件的公司。我的一位同样是女性的同事则不满于此,在几个月前辞职了。不管怎么说,我本身也没有喜欢受虐的M倾向,于是也开始考虑寻找下一份工作。

大温这边IT工作的情况是,有几家美国的大公司(如亚马逊、微软等),其他的就是一大堆的中小公司。亚马逊的一个猎头找到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应聘他们的一个职位。我在当时那种有点郁闷的心情下,难免容易受到这类诱惑,就开始准备面试。开始时需要在网上做一个在线技术测试。我只好捡起数据结构等多年不看的内容(把一些用于快速复习的内容归结在了这几篇文章中)。但是,由于我并非赋闲在家,而是还有一份工作,因此,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准备这个,所以要求该猎头把考试时间延后一些,她也同意了。到时间后,我发现那个链接已失效,联系猎头,她说她会处理的。但后来就不再有音信了。可能是她大意了,但系统不允许在短期内重新申请了吧?总之,这次机会就无疾而终了。

然后,是一家创立于美国硅谷的在线家具公司A。也是让我先做一个网上测试,我费了些时间和心力做完了,记得里面有一个颇有些难度的关于图的遍历的题。结果,他们说给我的题错了!又发来另一个链接,而且是另一个在线技术测试公司的题。这次的题居然简单得多(太坑爹了)。后来,进入在线面试阶段,他们认为我缺少一些诸如微服务等的经验,以及缺乏诸如“高屋建瓴”的那种经验(以前在投行的时候,经常是我自己从设计到实现一整套系统好不好?就非得自己只说些空话大话,让其他人去努力实现,才算高屋建瓴吗?),就面试失败了。

另一份工作是北美的一个很大的电器连锁店B的IT工作。同样是先做一个在线测试,令我惊讶的是,这些题居然很简单。之后是在线面试,结果一个对技术很热衷的华人小伙居然让我当场写一段关于树的遍历的代码,也是能在线编译并执行的那种。好在我写了出来。后来就是跟诸如管理层的面试,感觉不太好,令我恶心(不怪该公司,是我自己)的是,居然顺着他们的所谓企业文化说了一些有违自己个性的话。虽说是高级程序员的工作,但他们也是认为我缺乏诸如微服务的经验,也缺乏一些管理经验,就提出了一个低一些的工资。我当然没必要到那里去拿比现在更低的工资,因为我毕竟不是年轻人了,一方面就算能增长一些经验,对我来说也没多少年的用处了,另一方面,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如果公司给的工资低,就说明他们不会拿你当回事儿的,我又何必去妄自菲薄呢?于是就拒绝了这份offer。

结果就是,目前还是在从事着这份工作。有时候发现,最好的经常就是现在所拥有的,但经常因为“这山看那山高”的心理而做一些没必要的挣扎,这样反而让自己的情况每况愈下。退一步反思一下自己,我觉得自己是无意中被“套路”了,认为就得去那种有名的公司才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和自己的经验。可是,在加拿大抑郁的生活中,偶尔想起来统计一下自己的资产状况,才更加意识到自己竟会如此犯傻。总之,这就是我“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一次经历。其实,维持着目前的工作,在这份工作被解约后再去找一份新工作,而把因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准备和参加面试,熟悉新的环境,等等)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才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我发现在加拿大(至少是在大温地区)找工作,有点像是个玄学问题。上面的几次经验还多少能说得清,但经常是,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得到一些工作,而不能得到另一些。在我做目前这份工作之前,我面试过另一家加拿大的公司,还没开始面试,他们就认为我的工资过高(后来网上了解了一下,很多人都抱怨他们大量找新移民,且把工资压得很低),说如果我同意应聘“中级程序员”的话,他们会很高兴面试我。我告诉猎头,那就这样吧。结果面试中级程序员,他们也认为我不合格。我不相信他们能比我高多少(甚至是,他们就高吗?),但对这些公司,没必要花时间去想为什么,就抛之脑后即可。我在从事目前这份工作1年多了,在一次招聘会上,见他们还是在招这个职位。后来,又有猎头给我介绍工作,我隐隐觉得公司名有点耳熟,就查了一下以前的Email,发现正是这家公司,就立即拒绝了。

还有一个硅谷的公司,不是那种高大上的公司,而是拉一伙人去做外包项目的公司。一个项目跟加拿大和美国的电力系统有关,我去应聘,也是在线测试等比较简单地通过了,之后在线面试莫名其妙地失败了。有可能是我要的对他们来说有点高了?

同样的,我也参与过公司招聘新人的技术面试。我不像其他公司那样喜欢问一些技术难题,好像难不倒应聘者就没面子一样。我一般是问很基本的问题,如果真的是程序员,不用特别准备也应该很容易地答上来。结果,面试了三四个人,就有一个是我的前同事的人能勉强全答上来。而且我的问题清单从来没用完过,那位前同事在答同样多的题的情况下比其他应聘者都好。但一个team lead却认为其他几个应聘者更好,因为他们说得比较流畅。我的反对意见是,他们根本连这么基本的问题都做不出来,怎么指望他们能来这里实际做出什么贡献呢?结果几个都被拒绝了……这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出,通过一个面试是多么的困难。

个人品牌的设计

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是指把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包装成一个品牌。这对于一个职业人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品牌,其本质是一种契约,或者说是一种保证。劳力士表的保证是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正常使用,以及其出色的做工和精准的计时;IBM的保证是可靠的硬件和服务;麦当劳、肯德基的保证是在世界各地都能获得期待中的口味;苹果的保证是优雅的设计和一丝不苟的做工(比如,拿出iPhone 6s,观察一下耳机插孔内的用料的颜色;再在放大镜下观察一下iPhone和其它手机,其区别就一目了然了);等等。因此,维护品牌就是要维护自己与客户缔结的契约和作出的保证,否则就是自砸招牌。

自我定位

个人品牌的设计,是从关键词开始的。首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愿望,设定一些关键词,争取在人们搜索这些关键词时,会首先搜索到自己。当然,不一定是在某种搜索引擎里实际搜索到自己,只要人们在想到这些关键词时能马上能联想到自己就行。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好自我定位。

当然,要把某一个关键词跟自己关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以本人(iDog)为例,我是一名程序员(软件工程师),但是要想让人们在搜索“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时首先搜索到我,是不太现实的,毕竟我们很难成为世界第一甚至是某个大城市的第一。但是,我们可以把自己跟数个关键词关联起来,这样,由于范围缩小了,我们就有可能排名十分靠前。还是以本人为例,如果是”精通C++和Java的程序员,而且还懂软件国际化,而且还会说多种语言,而且还擅长投资理财,而且还懂数学,而且还修习佛法,而且还喜欢猫并有养猫知识,而且还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会点三脚猫的功夫),而且还很帅(自我吹嘘)”,那么就会有比较大的机会搜索到我……当然,这么杂乱的关键词是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因此,要把关键词凝缩到3个左右。

首先去掉没用的关键词,比如“很帅”,因为对于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而且,毕竟我们不是要去做模特或进军演艺圈(回忆一下《国产凌凌漆》中的台词:“你觉得我怎么样?” “除了帅没什么好说的!”)。然后,把自己不太精通的去掉,比如“功夫”、“养猫”等。最后,精选出三四个关键词,比如“金融”、“数学”、“修习佛法”和“程序员”。如上文所述,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愿望来选择的。以挖井为例,如果已经在地上挖了好几个坑了,要选几个坑来挖成井的话,选择标准当然是:选择最深的(自己最精通的技能),并且下面没有太多乱石当道的(自己所喜欢的关键词)。

对于选出的这几个关键词(金融、数学、修习佛法、程序员),在每一项中我都不太可能靠前,但是,在以下几类由这些关键词所组合成的范围内,我靠前的机会就大了很多:

  • 通晓金融和数学的高级软件工程师
  • 精通数学、以数据驱动(编程)并且修习佛法(也就是有诚信)的投资理财规划师(而且还附带有很帅的优点:-) )
  • 擅长编程,并且通晓数学和金融的佛法修行者

上述的关键词组合,就是对自己的自我定位,或者说,就是自己要努力的目标。确定了目标后,就要朝着这些方向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搜索这些关键词时能够首先出现的人。再次强调一下,这里不是说要做SEO,让自己在搜索引擎里排名靠前,而是要让自己真的有这样的能力或影响力。

品牌宣传

在完成自我定位并向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从而形成了个人品牌后,还要针对自己的品牌来做宣传。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关键词时不时地用在自己的日常会话中。比如,如果某个日本企业里有一位日本员工擅长中文,并且是”中国通”,那么,他就可以经常地在谈话中提到这样的话题,比如“中文里‘手纸’实际上是厕纸的意思”,“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如何如何”,“昨天见了几个中国人朋友”,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公司想跟中国做贸易,或到中国开设分公司时,就会自然想到他,并且重用他。

同时,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还要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来宣传自己。比如,在LinkedIn等网站建立自己的Profile,以及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自己选定的领域内的文章或评论等。这样,一方面跟大家在网上先混个脸熟,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网上搜索人才或做背景调查时,也会让自己突出出来。

另外,还要通过服饰(商品外包装)来宣传自己。一本书里提到日本某位专门研究火山的大学教授,作为在这个如此小众的专业里的专家,他就经常通过服饰来宣传自己。比如,平常授课时,他经常穿大红的衣服(火山岩浆的颜色);做客电视台的节目时,因为是专家学者,必须要西装革履,不能再穿红衣服,于是他就系一条如火山岩浆般的红色领带。对于金融、法律等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则要穿深蓝色的西装,来表现自己无论何时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性的特点。对于商人,要表现自己的热情,则可以系一条红色系的领带。要表现自己的自律和一丝不苟,则要穿表现清洁感的白色衬衫(当然要真的清洁才行)。皮鞋也要优质的,并且擦得很亮(但是又不要太亮以至于喧宾夺主并显得浮夸,这里面的细节要自己去领会了)。所以,IBM的员工的标准行头就是白衬衫和深蓝色西服套装。另外,国外的医生和律师等高端职业人士,大多开一辆十分高级和昂贵的车,这不见得是他们爱慕虚荣,更可能是一种对自己的宣传,营造出一种成功人士的氛围,让他们的患者和客户放心。

实际效果

通过上述的定位、努力和宣传等步骤,可以使自己成为“谈到***(某一领域),非某某某莫属”这样的人。这样,就成功树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然后,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品牌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还是以上面所举的例子来说明:假如选择了“通晓金融和数学的高级软件工程师”为自我定位,就可能导出“Quant Developer”这一职业。至少可以把它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起点。

犹太人有这样的格言:“珠宝和金钱等财产有可能被剥夺,但是掌握了的知识和技术是剥夺不了的。”因此,我们要学习这种智慧,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某个领域的专家,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

程序员的职业前景会比较好

读过一篇文章,说近来美国景气在不断回升,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但就业人口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社区大学(相当于日本的“短期大学”,也许相当于国内的大专?)毕业的比例越来越少。从具体的职业角度来看,事务性职务正在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

随着美国的系统化进程的不断进展,事务性职员所从事的进度(schedule)管理、票据整理等工作正逐步被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取代。而且,不只是这类低端工作,就是如会计、律师、医师、分析师和客机飞行员等传统的高端工作,也正在逐渐地被计算机系统侵蚀。众所周知,产业机器人以其精准、迅捷、能耐受长时间劳动以及绝对服从命令的特点正逐步取代产业工人的职业;会计系统已经存在了好长时间;一些比较标准的法律事务,也可以用计算机系统代替;飞机的起飞、巡航和降落都可以由电脑自动完成,也许主要需要飞行员的地方,就是驾驶飞机从登机口走到跑道上去,以及降落后从跑道回到到达出口?医疗方面,由于各种病症都有一些典型特征,医疗数据库正逐步完备,因此,计算机疾病诊断系统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IBM的人工智能系统“华生”,具有高级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知识表示、自动推理、机器学习等功能,曾在智力问答电视节目中击败过两位冠军,后从事金融分析工作,偶尔还化身为主厨开发出营养、美味的菜单。近来,IBM正在利用华生无与伦比的大数据处理能力,进军医疗产业。这也将是华生的主战场和最终目标(而且这也更贴合其“华生”的名字)。

因此,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就成了一个越来越紧要的问题。我觉得,自己所从事的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业,倒是会有比较好的前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站在这一系列的事物的制高点上。因此,要学好编程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知识。

目前我供职的公司是一家比较传统化的日本企业,很多手续还需要在纸上盖章。最近开发了一个系统,在部署时,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该系统分析、整理客户的交易数据,并发送到分析平台去。公司当然希望尽可能快地提供交易报告给客户,虽说不必如交易一般分秒必争,可也是越快越好,因为这关系着客户体验和公司形象。我把系统从最初需要数日(因为作为数据源的数据库有很多问题,且没有优化!)的处理时间,通过运用多线程处理、内存数据库等多种技术逐步缩短到10分钟以内。在我们讨论是否应该宁可先少包括一些数据也要提前10分钟执行数据处理时,负责部署的一方(公司的子公司)提出,在出现意外时,处理流程应该是这样的:数据中心发现错误;数据中心打电话给负责部署和支持的团队;负责支持的团队初步判断一下情况,并打电话通知我(或其他成员);我要求系统记录的处理日志和生成的数据文件;支持团队把请求通知给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提供这些文件给支持团队;支持团队把文件发送过来……由于人不可能总在自己的位子上不动,可能还需要做其他工作,或开会,甚至是上厕所等,因此,每一步都可能发生1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以上的延迟。这样下来,真正传达到我这里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我的设计是在系统处理完后,立即检验结果,并把检验报告通过电子邮件发到我所在的团队。可是,数据中心不能发电子邮件!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真的出于(毫无必要的)安全性的考虑,还是为了让这一大群人有工作可做?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好在数据中心可以拷贝文件,于是设计改为:在系统处理完成后,把相关的所有文件都拷贝到另一台由我们所控制的服务器;我在服务器上运行一个监控进程,发现这些文件后,立即进行检验并把检验结果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所在的团队。这样,就不用为了这点事每天疲于奔命地折腾了。也许像我这样用软件来代替人工有点冷酷(被代替的也包括我自己的一部分),可是不这样的话,不仅是毫无必要地浪费公司的经费,而且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苟且地通过做这些没完没了的琐碎工作而混日子,而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有一天绝大多数的工作都被电脑所取代,人类会何去何从?如果财务自由了,到时候会不会有新的财务危机?这些就不是我能想清楚的问题了。但人生如梦,本虚幻不实;时光如电,我们当“如救头燃”般地珍惜时间。因此,到那个时候会如何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就不必为未来的世间琐事而烦恼了。

工薪族的智慧:假面社畜

所谓社畜,是日语中对工薪族的一种蔑称,即公司(会社)所豢养的家畜,指那些习惯于依靠公司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意志和良知的奴隶化了的公司职员。其他的称呼还有“会社人間”、“企業戦士”等。这里的关键词是“放弃”,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以及获得升迁,而对各级领导卑躬屈膝,并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奴隶化。这样的生活是十分辛苦的,每天早出晚归,唯唯诺诺,如履薄冰,身体和精神上都压力极大。因此,我们不应该过这种生活,而应该尽力使自己独立,正如我以前在“工薪族的公司化个人管理”一文中所述。这里,《仮面社畜のススメ》(建议做假面社畜)一书的作者小玉步提出了“假面社畜”这一名词,来说明同样的观念。所谓“假面社畜”,就是戴着社畜的假面具的非社畜,或者说是披着社畜皮的非社畜。

小玉步因其畅销书:《クビでも年収1億円》(被炒了鱿鱼,也每年赚1亿日元)而出名。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正是日本极其不景气的时候,人人自危(而且半年后我也被原公司裁员)。因此,立即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此后,他又相继出了几本书,这本《仮面社畜のススメ》是去年底出版的,书中,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而总结了在公司里“混”的有效方法。

小玉步原来是佳能旗下的一家负责销售数码相机产品的子公司的职员。他负责对亚马逊销售这一业务。当时恰好赶上亚马逊在日本的崛起,因此,小玉步的销售业绩一跃而腾飞起来。因这一业绩,小玉步获得了“社长赏”的奖励。但他发现,作为公司职员,自己所得到的跟自己的业绩不成比例。其实,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公司是一种集团作战的方式,做销售的人倾向于认为钱都是自己赚来的,但只要他们独立出去自己干,就马上会明白,原来在公司时,自己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企划、事务、会计、税务、法务等等,而且,自己也得靠着公司的名气和信誉才能比较容易销售出去。因此,销售人员所做出的业绩,也必然要分出一部分,用来作为公司的收益,以及用于雇佣其他这些支持他们的工作的员工。但小玉步毕竟30岁不到,因此难免比较“愤青”一点,加之他也是比较有想法的一个人,不像一般的日本人那样对公司、领导和他人曲意迎合,因此,这让他感触颇深。在业余时间,他在家同妻子一起做网上销售的业务,最后做得十分大,并因而在公司里败露了。部长问他今后作何打算,是继续留在公司干(也就是不再干副业),还是辞职去专心做网上的生意,他当然选择了后者,也因而写出了他的那本畅销书《クビでも年収1億円》。

正如前面所说,小玉步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因此,他的网上副业才能达到一年赚到1亿日元的成绩。但也由于他比较年青,而导致他的书里经常有一些比较“愤青”的观点。但总的来说,他的书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下面是一些我个人认为比较有帮助的一些关于“假面社畜”的观点。

■ 社畜重视沟通(communication);假面社畜重视独处的时间。经营者和领袖们都是孤独的人。如果习惯于孤独、喜欢上孤独,就能做出决断,能做成大事;就不会从众,从而能冷静地判断。

iDog:的确是这样的。正如有人说的,成年人的成长跟独处的时间成正比。公司总是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工作中确实如此,另一方面公司也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这样说的。很多人属于群居动物,喜欢时刻跟大家在一起,中午一起吃午饭,下了班也一起去喝酒。虽说他们比较受欢迎,跟大家能打成一片,也便于使公司的工作顺利进行,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但是,这样就会使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有人说,你的收入期待值等于你周围最熟悉的、关系最密切的人的收入的平均值。我想,这种说法的根据就是你跟这些人长时间相处后,思想必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你的收入便会趋近于他们的收入的平均值。如果你的志向不局限于周围同事的志向,而是想做更多的事情的话,就不要用太多时间来过这种无意义的群居生活,而是去读各种有价值的书。这就相当于你在长时间跟这些书的作者这样等级的人相处,因此,你的境界也会逐渐趋近于他们的境界。我本人有两个大的目标:在世间法方面,是获得财务自由,从而能跟家人自由地生活;在出世间法方面,则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以至于能获得念佛三昧、开悟并能了脱生死,修成正果,从而能普度众生。因此,我便需要大量阅读投资、金融、经济等方面的书,以及佛经等。

另,作者也不是建议对公司的人都不理不睬。他强调要找一位开明的直属上司,并跟他搞好关系。至于其他部门的人,则不必浪费太多时间。当然,他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大公司。对于小公司的人来说,就那么几号人,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恐怕无法无视其他部门的人。

■ 社畜认真地参加会议;假面社畜由于无法脱身,就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思考。

iDog:不能说所有的会议都一无是处。但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确实参加了很多的十分无意义并无聊透顶的会议。在这些会议里,由于没兴趣去跟那些听不懂而且也没必要让他们懂的人讨论,而在笔记本上练练字,写写佛经,默念一下佛号、咒语等。。。但人数较少的会议一般来说还是有意义的,也不便于心有旁骛,因此,不能凡是会议都如此对待。

■ 社畜想拥有自己的“家”(iDog:指房子。日语、英语里都有把房子叫家的说法,但正如《格调》一书中所说,“买个家”这种说法是很不雅的),而成为大量贷款的奴隶;而假面社畜在能以现金买房子之前不买。有人说:公司职员以长期贷款来买房子,就相当于自己进入牢房,并从里面把门锁上。

iDog:这点也稍微有些绝对。很多人基于“一步到位”的想法,而尽可能地从银行借入大量的贷款来买房子,买那种能买得起的最贵的房子,从而不得不终生为银行拼命打工,这也是社畜产生的一种重要原因。虽说这样做是十分不明智的,但也不至于用现金买房子,毕竟房贷的利率十分低,而且现在还有零利率政策,不多加利用的话,实在说不过去。

■ 社畜重视工资;假面社畜重视工作内容。

iDog:我以前一直是这样的,在找工作时,主要考虑工作内容,因此,即使是被公司裁员后,我也不做那些不想做的工作。但近来则有些转变,因为我已经到了现在的年龄,不再有太多的追求了。近来由于就业市场又有些开始缺人了,因而我也又开始受到猎头们的“骚扰”。有猎头说知道我刚刚开始这份工作,但只是随便聊聊。他问我有什么样的需要,我思考了一下,实在没想出有什么:说技术吧,我的技术已经够用了,不需要无止境地去学新技术,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有限的生命,怎么能全都用于去学习那些数不清的、层出不穷的技术呢?说业务知识吧,工作中那些业务知识对我自身而言,没太大用处;而对我有用的知识,我总能自己通过读书来学到,因此,这也没有太大必要。要是非要勉强地选择一个不可的话,就是“钱”。但正如“富爸爸”所说,富人不为钱工作,因此,这对于实现财务自由来说,属于“邪道”,不小心的话,陷进去就会失去自由,变为社畜了。当然,由于作者比较年青,因此,他的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年轻人来说的。年轻人应该多多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而不是计较工资的多少。

“富人不为钱工作”这句话很难理解,我当时也不理解,随着投资的进行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领悟到其真实含义了。“钱”或者说收入分为两种:主动收入(英语:active income;日语:勤労所得)和被动收入(英语:passive income;日语:不労所得)。富人不是不需要钱,而是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劳动来获得主动收入。这不是说富人好逸恶劳,而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建立在主动收入的基础之上的话,一旦他失去了这份收入(比如重病、失业等),生活就容易陷入困境。富人不愿这样生活,因此,他们致力于获得资产而不是钱,他们所需要的钱则都是从资产中自己产生出来的被动收入。但是,如果不是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的话,一个人不可能生来就有大量的资产,因此,还是首先要通过工作来获得主动收入,然后,用积累下来的储蓄不断地买入资产,从而逐渐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资产。当资产中产生的被动收入多于生活开支时,就获得财务自由了。但为什么说“不为钱工作”呢?这主要是一个心态问题。《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要是专注于为钱工作,则会限制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时刻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工资,或避免失去工资。获得了工资后,也想不起来财务自由这回事,而是随着本能去按工资标准来消费。同时,如果获得了更高的工资,在累进税制下,不但税率提高,使赚钱效率降低,而且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更大的责任才行,否则公司凭什么要多给你钱?这就会让人更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所有这些都会让人无意间把生活建立于主动收入之上,从而“社畜化”。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积极地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尽力建立自己的资产(而不是挖空心思地去获得更多的工资),才能最终脱离在公司打工这种束缚,实现财务自由。

■ 社畜害怕负债,却不在意房贷;假面社畜在成败的关键时刻不介意负债。

iDog:一些人由于长期负有大量的高利贷类的负债(比如信用卡债和消费者金融债)而把生活彻底毁掉。因此,多数人对负债有着本能的反感。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十分矛盾的是,他们在从银行借入大量的房贷来买房子时,就忘记了自己的这一原则。如果在重要的理念上有了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意味着麻烦的开始。因此,很多人不得不终生为银行打工,而且,为了怕无法还房贷而让银行把房子收走,不得不把自己变成“社畜”。上面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指的是经营者。在重要关头,如果缺资金,不能畏惧,而应大胆地从银行借入资金,放手一搏。多数人自己买房子时,一点都不害怕借入过多的贷款,而在投资房地产或其他类型的投资时,则畏手畏脚。这样的想法完全错了,因此,多数人无法取得成功。我想,这可能也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吧。周围的人都在贷款买很贵的房子,而没听说谁在贷款投资,因此,他们才会有这种反应。

当然,不是说凡是买昂贵的房子都是错误的。我有几位同事都在东京的好地点买了昂贵的期房。但他们是有理由的:

  • 现在日元倾向于通胀,故买昂贵的房子可期望在几年后赚钱。
  • 由于东京申奥成功,故东京的房地产倾向于升值。
  • 东京的好地点的房子,由于东京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容易贬值,而是容易升值。
  • 现在是零利率政策,故申请长期贷款,每月还贷压力也不大。尤其是申请前5年固定的那种贷款的话,能保证这几年内不出现还款压力。5年后可卖掉来获益(期待获益)。
  • 在拥有房子的过程中,由于每月要还较多的利息,可起到抵税的作用,从而降低他们过高的税率。

因此,他们期待在几年后可获得大量的资本利得(capital gain)。我是同意他们的观点的,尽管不能100%保证一定能获利,但这是有道理的。但我不会这样做,因为这跟我的投资理念和风格不符。如果自己的投资计划正确,则要始终坚持自己的计划和风格,不能随意改变。

■ 社畜努力攒钱(比如每月储蓄4万日元);假面社畜不攒钱,而是用于积累各种体验。

iDog:在年轻时,积累各种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年轻人的特点是工资低、经验少,因此,当务之急是积累经验,学更多的知识。此时专注于工资的多少和攒钱的话,由于工资本身就低,因此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此时,把钱投资在自己身上,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和见闻,才是最有效的投资。由于作者是年轻人,因此,这也是针对年轻人而言的。如果终生都不储蓄,而是在不停地获得各种体验,则会比较麻烦。

■ 社畜重视身体,保证睡眠时间;假面社畜不重视睡眠时间,对喜欢做的事十分热衷,经常废寝忘食,进入专注的状态。

iDog:这也是说在开始的时候,而不能终生如此。实际上,如果实现了财务自由,则会有很多时间去休息。而作为社畜,则在退休前必须始终早出晚归,身心俱疲;退休后也不能保证有足够的钱来养老。

■ 社畜花工夫在Powerpoint等材料的制作上;假面社畜不用材料来做陈述(presentation)。

iDog:我本人是十分讨厌那些Powerpoint的,尤其是带公司标准的封面、抬头等格式的。那简直是对纸张和墨的肆意浪费。我制作的材料基本上都是Word文档,白纸黑字,有时带一些简单的图形和表格。但我也有做过头的时候。我经常把彩色的内容以黑白的方式打印,并把两页合并打印在一页里。有一次因打印得过小,而让其他人看不清里面的一些内容。。。

■ 社畜重视完美而做得很慢;假面社畜重视速度。

iDog:效率性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要记住80/20法则。如果等做到100%完美,则早已远远地落在别人后面了。比如说投资,谨慎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我的一些投资都是在摸索中开始的,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比如交易,你不可能不做交易就把它完全掌握,而且交易本身也始终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游戏。因此,要先做起来,开始时可以用较小的资金规模来做,熟悉了之后逐渐加大。很多人用一些证券公司提供的模拟交易帐户来学习。这对于学习基本操作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学习交易本身则没太大助益。要学习交易,就必须要真刀真枪地做,要让自己的心理弱点在金钱的盈亏中充分地暴露出来,并逐渐克服。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交易。

■ 社畜仔细地对待客户的抱怨;假面社畜认为双方是对等的关系,因而不是太在意客户的抱怨。

iDog:还是效率性的问题。对于真正的问题,当然要予以解决。但总会有一些十分个别的客户,如果把时间都用在处理他们的无理要求上,则会过于缺乏效率。这就好比“80/20法则”中,用80%的精力来实现最后20%的成果。

总之,作者的建议是做假面社畜,充分利用在公司里工作的时间,学到有用的知识,有效率地工作,而不要长时间地无偿加班。这样,下班后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计划自己的事业,从而最终摆脱社畜的生活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做“假面社畜”,不是说要成为公司内部的蛀虫和害群之马,相反,要有效率地为公司做出贡献,只是不要沾染那些社畜的习气,并要在业余时间设法让自己不断的独立。尽管作者十分“愤青”地说,“世上的人只有两种: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公司。”但是,只有互利互惠的关系才是真正能够成立并能够持久的关系。而且作者本人在职期间,也为公司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在这一方面,不要有错误的认识。同时,选择“假面社畜”这条路的话,就意味着你要放弃跟大多数工薪族相同的道路,也要放弃在公司里升迁的想法,并且,要在业余时间有足够的自我控制力,做所有能让自己独立和财务自由的事情。否则,后果就很难说了。。。

结束失业生活

这次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并领了一阵子的失业保险金,经历了很多面试,终于在本月初签署了合同,在上周五正式开始了新的工作。

现在的就业市场虽说比先前稍有好转,但总的来说,还是十分严峻。(后注:这里是对我所在的行业而言。总体来看,失业率降到4%,求人倍率增至1.0,我在职业安定所近一两个月来也发现等待的人明显减少了。)因此,十分感谢公司,尤其是自己的上司,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才把我招了进去。

这次的上司是我以前的同事。先前差点签约的那家公司的负责招聘的人,也是我以前的同事。后来,在快要跟现在这家公司签约时,另一位同事也把我介绍给他目前所在的一家著名的美国公司,工作内容正是我在之前几家公司曾做过的事情。但由于负责招聘的人在香港,且他一直很忙,而我也有很多事情要办,结果在与现在的公司签署合同之前,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时间通电话,于是只有作罢。由此可见人脉(或曰关系)的重要性。虽说不能因关系而徇私舞弊,但却能率先知道一些机会,且在相似的条件下更有希望胜出,毕竟对负责招聘的人以及其公司来说,雇佣知根知底的人的风险比雇佣一个陌生人要小得多。

有家较小的公司认为我过去的工资过高(因过去的工资是offer的参照物),但还是想看一下我的水平。我参加了他们的在线Java测试,编写了大约100行的代码,自认为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给出了缜密、精致的完美答案(幸运的是,其中较难的一个方面是测试各种整数运算的溢出,而我在之前自己做的一个项目中正好做过类似的工作,因此,可能略微有点“胜之不武”),但最终他们还是觉得我的工资过高。。。

签了合同后,又出来一家小公司,招聘系统架构师(architect),待遇很不错,跟贡献直接相关,且职业发展的空间也很大,一些贡献大的人做到了“役員”(由于本人不是日本人,恐怕未必能如此乐观)——这正是小公司的特点。但因为已经签约了,就不能再心有旁骛。。。否则,我是喜欢这类的“不成功则成仁”的风险的,毕竟失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而且过得还不错。。。

上班后发现,这次任务可能比较艰巨,因为业务内容是以前较少接触的一种,而用的IT技术很多也是自己所不熟悉的。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先努力去做再说,否则也对不起这家公司和这位上司,更将是自己的耻辱。

我一直觉得这次长时间的失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般人很难有这种特殊的体验,因为一般来说,恐怕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种体验,因此,这是一种十分稀缺的东西。在此期间,除了需要面试和办理失业保险的相关手续外,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有较大的自由:不用早上早起去挤过于拥挤的电车,也不用在天气恶劣时仍然风雨无阻;自己想读书就可以读书,想读什么样的书就可以读什么样的书;想编程序就编程序,想用什么编程语言就用什么编程语言,想停下就停下;想玩就玩;想旅游就旅游(一两天的话);想交易就交易,想做哪种交易就做哪种交易。。。这段时间以来,的确是体验到了空前的自由。虽说如此,由于现在还未能实现财务自由,因此,仍然无法做到长期的离开和彻底的放松。

自六月底正式失业到上个月底,总资产额不降反升。这当然跟自己生活比较简朴并且无不良嗜好有一些关系。这种现象会给内心带来极大的安全感,从而不会因失业而焦虑,也不会因而做出各种蠢事来。

临近入职的那天时,心情有点复杂,可能跟一些人恐惧结婚有点类似吧?(我当年结婚时倒没恐惧过。不过有人说,结婚就是要先昏了头才行,这就是“婚”字是女字旁加个“昏”的原因。当然,这有点文字游戏了,“婚”字实属“形声字”,“昏”表音而已。)这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之前翻阅过一本休闲类的算命书《誕生日大全》,据说准确得让人恐怖。书中提到,在我的生日这天出生的人,到了我现在的年龄,会想去独立。我可能的确比一些同事们更倾向于独立或创业,但考虑到家庭等因素,我并不觉得现在独立是一个好主意。另,如果全世界跟我在同一天出生的人都在今年纷纷独立的话,这将比算命的准确度更为恐怖。。。

从现在开始,要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公司的工作里了。以前的闲散生活将告一段落。但是,越是工作繁忙,越是要注意修行,否则,紧张(stress)将逐渐积累,从而导致身心俱疲。能看透看空的话,就无所谓繁忙与否了。正是:

一片萧条觅良机,
几近岁末赴新职。
闲云野鹤当不再,
风轻云淡犹可期。

求职场上屡败屡战

5月下旬,在我马上就要从原公司的名簿上被删掉时(即马上要正式失业时),收到一位原同事的邮件。我曾与他在两家公司都共事过,包括最后这家。他早在地震时就离开了这家公司,最近就职于一家欧洲的大公司。他说,他们要做一个项目,跟我在上一家公司做的极其相似,因此,他十分希望我能加入。那是一个半年的合同工作,之后有希望转为正式职员。但不久,他告诉我公司决定在内部找一名员工来做这份工作。于是,我也就不再关注这份工作,继续找其他的工作。之后,他又突然告诉我,公司又决定到外面招了!

当时,我也在面试几家公司,但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工作。一家公司认为另一位应征者更适合他们公司(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虽说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样,但我没有太多他们要求的做网站的JEE和AJAX的经验),另两家公司则也都是半年合同的工作。其中,美国的一家急切地想跟我马上签合同,但他们希望我独自把他们拥有20年历史的C++系统从旧服务器中移植到新的Linux服务器中。说实在的,我对此事真的没底。这种工作可能很简单,但更可能十分麻烦,主要取决于当初那位程序员的水平和Sense。据我的初步了解,我对此基本不抱太大幻想。因此,当听说上述那家欧洲公司能给我在时间和工作地点上很大的自由度时,我决定不去这家公司,并不再到另一家日本的大公司面试另一份半年合同的工作(这份工作虽说通过中介,但也是认识的旧同事,不过也是没太大意思的工作)。

后来,那位原同事跟我道歉,说他弄错工资了,真正的工资比原先说的少大约20%。想到其各种工作上的自由,我还是决定继续应聘这家公司。由于审批和人事手续的问题,预定就职时间推迟到8月初到8月中旬。

之后,我再次接到他的电话,说由于人事变动,他的reporting line变了,虽说当时他的上司以及上司的上司已批准聘用我了,但这次由于人事变动,需要新的隔着一级的上司的批准。因此,就职时间要往后推迟到9月初。

昨天,再次收到他的email,再次向我道歉,说原来每个人都认为手拿把掐的事却意外的泡汤了。。。对此我是相信的,因为公司的人事和另一位认识的人(他的原上司)都跟我联系过。于是,求职的事情再次回到起点。申请的几份在香港的工作也毫无回音(估计是都不行了)。

对此,我倒是十分镇静的(而不是震惊),也没有怪这位原同事,因为这不是他能控制的,也不是他所希望的。只能说是现在景气不好(公司节约开支),以及我运势不佳吧。

这几天正在读一本书《ユダヤ人大富豪の教え》,里面提到,人生就是有起有伏的,在低谷时,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此时,不能莽撞行事,应冷静下来,享受生活;等到过了低谷,回到上升期时,再加大油门前进。我则认为,虽说此时不宜硬来,但也不能就回归田园,因为那样以后将很难再“出山”,也许是自己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吧。因此,要趁机韬光养晦,厉兵秣马,做当下该做的事,并继续在市场上寻找机会。这样才能在机会出现时更好地抓住。

我不由得想起冯镕的那首宋词《如梦令(题龙脊石)》:

素养浩然之气,铁石心肠谁拟。蒿目县前江,不逐队鱼游戏。藏器,藏器,只等时乘奋起。

虽说没这么夸张,但世事就是如此,月有圆缺,一阴一阳谓之道。打拳也要有蓄有发,蓄了才能更好地发。因此,应该学习上古之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或者进一步学习禅师,不为这梦里乾坤费神,“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失业认定申告

在失业期间,为了领到失业保险,必须严格按职业安定所的要求去办理各种手续。

首先,要递交失业保险的领取申请。然后,你会被安排去参加一次失业保险说明会。记住,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到那里,否则,如果去晚了进不了会场,则必须申请参加下一次说明会,而耽误掉的时间是不会获得保险金的支付的。

之后,就是按指定的日期和时间到职业安定所去办理“失业认定申告”,就是去证明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是处于失业状态的。当然,如果做了一点兼职等工作,也要如实报告。当然,并不是说失业了就整天躺在家里就能领取失业保险金。按照规定,每个月必须参加两次或以上的求职活动。第一个月里参加失业保险说明会也算一次,因此,只要再有一次就行了。我这个月有多次求职活动,都填的话,给的表格都不够填的。。。

昨天,我在规定的时间到了职业安定所,办理了该手续。办理过程十分简单:填好”失业认定申告书“,连同自己的”雇佣保险受给资格者证“一起交上去,经过简短的交谈后,就领到一张新的”失业认定申告书“,用于下次提交。然后就可以走了。

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一定要在指定的日期和时间到那里!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而没去的话,则这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就领不到了。之后也必须及时去,才能有望在下个月领到下个月的保险金。有特殊理由的话(比如重病、临时工作、面试等)也必须提交由对方(医生、雇主、面试官等)签字的证明书才行。失业期间,一般来说生活节奏不如工作时紧凑,很容易把这事给忘记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一定不能马虎,否则损失会是惨重的。

人生的事业规划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史记·太史公自序》

既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道,那么我认为,人生的事业规划也当顺应天道才是。

春生:20~30岁。此时,刚刚走出校园,开始踏上社会,走进职场。一切都是青涩的,如婴儿之学步。此时的要点是:不要计较太多的利益,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多学、多做。做得多,才能学得多。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有意识地让一位年轻的同事多做一些,结果对方还不太乐意,也许人家学得比较快。于是,我只好自己拿过来练手了。 🙂 为了获得硕士学位,我26岁才参加工作,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了。但是在学期间,经常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编写和调试程序,晚上也啃计算机方面的书到半夜。当时也算是吃了一些苦头了,只是自己那时对计算机知识求学若渴(因不是计算机系的,只有自己多学),而并未觉得苦而已。

夏长:30~40岁。这是成长的时期,可以是前一阶段的延续。起步后要加快进度,一鼓作气让自己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在这前两个阶段中,不管你是龟速还是兔速都行,只要坚持不懈地前进就好。兔速可以疾速地攻城略地;而龟速则贵在稳健,一步一个脚印。时间有的是,只要坚持,都不会来不及。就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而把大好时光都虚度了。因此,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那种少小时如神童,长大后“泯然众人矣”的人,都属于因情商而失败的,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思一下自己,感到自己也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很是惭愧。如果人生能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那样。遗憾的是,人生不像电子游戏那样可以重来,因此,只有引以为鉴,在以后的人生中力争不要再犯了。

秋收:40~50岁。这是收获的时期。此时,就不能再继续延续20~40岁时的轨迹了,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这时,要在以往的积累的基础上,先否定自己,然后再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有时甚至需要180度的转弯。本来应该“四十不惑”,但现代社会却对40多岁的人提出了更多的新的挑战,让人充满更多的迷思。此时若不能正确应对新的情况的话,自己就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职场打拼,自己的年薪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要经常问一下自己,自己的服务真的值那么多钱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公司为什么要支付我们这么多钱,而不是找那些工资低、精力足的年轻人呢?这就是这个阶段不能继续沿袭40岁以前的职业轨迹的原因。

很多人说,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一种职业。我回顾自己作为程序员的职业生涯,觉得现在跟从前还是有些不同的:以前是拼命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新技术,现在则由于见的多了,不再对新技术有那种感觉了。相反,在技术背后的东西(一种思维方法和模式),则更加重要,因为这是更抽象和通用的东西,更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贯穿在各种编程语言和技术之中。如果说以前的程序员工作相当于拳术中的“明劲”过程的话,现在则是转入“暗劲”和“化劲”了。拼体力的话,肯定拼不过年轻人,毕竟“拳怕少壮”,但是,如同太极拳一样,在那种不是很急速的轻描淡写中,往往能把对方凌厉的攻击轻松地化解掉。拳术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时间把脚和手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果有经验的话,不用太紧张就能做到这些。

目前本人正处于这个阶段。具体自己将来会如何,现在也无从知晓。我最主要的变化,除了上述那种工作方法上的微观变化外,还有在理财上的宏观变化。本人不属于那种有雄心壮志的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相反,只要能稍稍富足地活着、衣食无忧即可。因此,与其他很多人的努力爬职业阶梯不同,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人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拓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自由度。在公司里(尤其是大公司里)要顺利地爬上去,是需要很多的机缘的,甚至自己在身体上和精神上也得做出巨大的牺牲,踩着别人一步步地往上走。也就是说,这条路不太受自己控制,而且爬上去了也不见得如何。相反的,投资理财则更容易由自己控制。因此,我主要着重的是尽量增多自己的收入来源,特别是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这也是现在虽处在失业中但不像以前失业时那样被动的原因。这里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明确的目标,不要担心实现不了(“就是被他打死,也不能被他吓死”)。要相信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冥冥之中的神奇的存在。事情往往以自己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的方式向目标快速靠近。。。

冬藏:50~60岁。收官的阶段。如果前一阶段能成功地收获自己成功的果实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收官就水到渠成了。之后就是“功成身退”,颐养天年,更加集中地修行办道,以及热心公益、回馈社会了。

为什么制定目标十分重要呢?因为目标就像远方的灯塔指引着自己航行的方向。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很容易因各种干扰和诱惑而令自己脱离既定的航线,从而左冲右突,徒费时间和精力。方向不对的话,其他一切都是枉然,因为速度再快,也不过是偏离得越远而已。因此,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人往往能十分成功。惭愧的是,当年我并没有现在的这种见识。

有了明确的目标,经过生、长两个阶段的积累,就到了最重要、最关键的收获阶段。这一阶段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整盘棋的胜负。此时的关键是敢于否定自己,敢于挑战,不要一味地防守,要在防守的同时继续保持进攻。多数人在这一阶段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过于保守。比如,日本人经常说,40岁以后还换工作就是瞎胡闹了。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在同一家公司一直做下去。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此时的公司员工,不但体力开始下降,知识显得陈旧,而且工资又已涨得比较高,很容易因此而失去工作。这样做的话,最坏的结果是失去唯一的收入来源,找不到下一份工作(因为缺乏积极的学习和提高,知识陈旧或只适用于原公司),同时还得继续支付每月的房贷和孩子的教育费等;而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继续维持自己原来的收入,每天如履薄冰、唯唯诺诺地工作,负担着家庭的巨大开销的同时,总是担心有一天会被公司裁掉。总之,就是“高风险,低回报”。

在收获的阶段,如果能重新确定自己的方向,就能一举而定乾坤。之后的路,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最后,总结一下人生事业的四个阶段,并辅之以几种比喻:

阶段 年龄段 事业规划要点 武术的比喻 围棋的比喻 投资理财的比喻
春生 20~30 不计回报,多学多干 基本功、明劲 占角 节俭,储蓄(积累本钱),学习、尝试投资
夏长 30~40 加速发展,成为专家 明劲 定式、布局 进一步学习、尝试和增大投资,再投资(复利)
秋收 40~50 守中带攻,重新定向 暗劲、化劲 中盘 进一步投资,再投资(复利),对冲,投资组合理论
冬藏 50~60 顺理成章,功成身退 以武入道 收官 被动收入逐渐占优,主动收入淡出,投资组合转守

值得说明的是,后面那只是几种比喻,不是说在那个年龄段就应该做那些事,或达到那种程度。

五年后的工作情况

参加面试时,有时候会被问到一些“经典问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我很少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人问的。

最近,我被问到了以下的问题:

“如果你在我的位置上,你认为为什么会雇佣你?”

我的回答是:“我认为贵公司一定希望雇佣最好的人才。”面试官笑笑,说是个好答案。然后我解释了一番为什么自己是最好的软件工程师中的一员。。。如果不解释的话,则有点过分了。

“如果客户提出10个要求,客户经理要求在一个月内予以实现,以表示我们对客户的重视。但你知道那是不可能在一个月里做完的。你要求客户经理给这些问题按重要程度排序,客户经理说它们都一样重要。你会怎么办?”

这不算是那种臭了大街的经典的问题,但可能是工作中会实际遇到的问题。我的答案是:首先要明确地告诉客户经理,在一个月内全部完成是不可能的,不明确化的话,后患无穷。既然客户经理无法对其排序,我们就要根据几种思路自己来排序。比如:

  • 找出那些最简单的要求,也就是说能短时间内很容易地实现的,然后集中力量把这些完成。(也就是“捡软柿子捏”)有时候数量会给人以错觉,让客户看到我们尽管无法短时间内全部实现,但我们尽力了,而且一下实现了这么多!(想想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朝三暮四”的原意并非“朝秦暮楚”,而是给猴子吃栗子的故事。。。)
  • 找出对客户影响最大的要求,并实现之。这样,客户会因为解决了其主要矛盾而感到满意。
  • 如果某个要求的内容过多,则可以先实现其一部分的功能,供客户使用,然后继续进行迭代式的发布。
  • 经常反馈对应的情况和进度。一个软件在执行一项很费时的任务时,如果表现如死机一样,用户一定会感到十分难受。但是,如果该软件提供一个进度条,随着执行的情况而不断推移的话,尽管执行这项任务的时间并未缩短,但用户体验却要好得多。这里可以借鉴这种思想。

(当然,这里是假定没有其它人力资源可以借用的情况。另,如果一些要求可以通过现有的一些功能来绕个弯实现的话,可以先让客户那样用着,而其开发则可以适当延后。)

“你认为你五年之后的工作情况是什么样子?”

这是令我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我又不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五年之后工作上能有什么大的变动呢?尤其是对于那些工作范围本来就不是特别宽的公司来说。总不能说到时候觉得没意思了就换份更好的工作吧?有些人会描绘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比如当部门主管,或什么管理职位等,但这样要小心得罪人。你毕竟对该公司的情况不熟悉,如果这样恰巧会顶替在场的某个人的位子的话,他会作何感想呢?

其实,我真实的想法是,五年之后我可能会退休。 🙂 不能退休的话,恐怕也到了准备退休的“收官”的阶段了吧?虽不中亦不远矣。我到时候有可能继续当时的工作,也有可能因要退休而对工作内容进行调整。但这些是无法对面试官说的。。。

大约10年前,我也被问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我也觉得十分为难,因为真的说的话,面试官可能就会感到不满意,感到你不是那种公司方便使用的机器零件;而不说的话,面试官又会觉得你是一个对自身的发展缺乏计划性和策划能力的人。(根据一项测试的结果,本人对个人发展是十分有策划能力的。。。)其实,我感觉,公司不应过于着眼于搜集那些“机器零件”,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创造力的岗位。这样的庸才到处都是。而真正有用的人,就算只为公司工作几年,其作用也可能会远远超过那些每天按部就班的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