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 成功

个人品牌的设计

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是指把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包装成一个品牌。这对于一个职业人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品牌,其本质是一种契约,或者说是一种保证。劳力士表的保证是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正常使用,以及其出色的做工和精准的计时;IBM的保证是可靠的硬件和服务;麦当劳、肯德基的保证是在世界各地都能获得期待中的口味;苹果的保证是优雅的设计和一丝不苟的做工(比如,拿出iPhone 6s,观察一下耳机插孔内的用料的颜色;再在放大镜下观察一下iPhone和其它手机,其区别就一目了然了);等等。因此,维护品牌就是要维护自己与客户缔结的契约和作出的保证,否则就是自砸招牌。

自我定位

个人品牌的设计,是从关键词开始的。首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愿望,设定一些关键词,争取在人们搜索这些关键词时,会首先搜索到自己。当然,不一定是在某种搜索引擎里实际搜索到自己,只要人们在想到这些关键词时能马上能联想到自己就行。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好自我定位。

当然,要把某一个关键词跟自己关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以本人(iDog)为例,我是一名程序员(软件工程师),但是要想让人们在搜索“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时首先搜索到我,是不太现实的,毕竟我们很难成为世界第一甚至是某个大城市的第一。但是,我们可以把自己跟数个关键词关联起来,这样,由于范围缩小了,我们就有可能排名十分靠前。还是以本人为例,如果是”精通C++和Java的程序员,而且还懂软件国际化,而且还会说多种语言,而且还擅长投资理财,而且还懂数学,而且还修习佛法,而且还喜欢猫并有养猫知识,而且还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会点三脚猫的功夫),而且还很帅(自我吹嘘)”,那么就会有比较大的机会搜索到我……当然,这么杂乱的关键词是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因此,要把关键词凝缩到3个左右。

首先去掉没用的关键词,比如“很帅”,因为对于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而且,毕竟我们不是要去做模特或进军演艺圈(回忆一下《国产凌凌漆》中的台词:“你觉得我怎么样?” “除了帅没什么好说的!”)。然后,把自己不太精通的去掉,比如“功夫”、“养猫”等。最后,精选出三四个关键词,比如“金融”、“数学”、“修习佛法”和“程序员”。如上文所述,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愿望来选择的。以挖井为例,如果已经在地上挖了好几个坑了,要选几个坑来挖成井的话,选择标准当然是:选择最深的(自己最精通的技能),并且下面没有太多乱石当道的(自己所喜欢的关键词)。

对于选出的这几个关键词(金融、数学、修习佛法、程序员),在每一项中我都不太可能靠前,但是,在以下几类由这些关键词所组合成的范围内,我靠前的机会就大了很多:

  • 通晓金融和数学的高级软件工程师
  • 精通数学、以数据驱动(编程)并且修习佛法(也就是有诚信)的投资理财规划师(而且还附带有很帅的优点:-) )
  • 擅长编程,并且通晓数学和金融的佛法修行者

上述的关键词组合,就是对自己的自我定位,或者说,就是自己要努力的目标。确定了目标后,就要朝着这些方向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搜索这些关键词时能够首先出现的人。再次强调一下,这里不是说要做SEO,让自己在搜索引擎里排名靠前,而是要让自己真的有这样的能力或影响力。

品牌宣传

在完成自我定位并向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从而形成了个人品牌后,还要针对自己的品牌来做宣传。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关键词时不时地用在自己的日常会话中。比如,如果某个日本企业里有一位日本员工擅长中文,并且是”中国通”,那么,他就可以经常地在谈话中提到这样的话题,比如“中文里‘手纸’实际上是厕纸的意思”,“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如何如何”,“昨天见了几个中国人朋友”,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公司想跟中国做贸易,或到中国开设分公司时,就会自然想到他,并且重用他。

同时,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还要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来宣传自己。比如,在LinkedIn等网站建立自己的Profile,以及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自己选定的领域内的文章或评论等。这样,一方面跟大家在网上先混个脸熟,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网上搜索人才或做背景调查时,也会让自己突出出来。

另外,还要通过服饰(商品外包装)来宣传自己。一本书里提到日本某位专门研究火山的大学教授,作为在这个如此小众的专业里的专家,他就经常通过服饰来宣传自己。比如,平常授课时,他经常穿大红的衣服(火山岩浆的颜色);做客电视台的节目时,因为是专家学者,必须要西装革履,不能再穿红衣服,于是他就系一条如火山岩浆般的红色领带。对于金融、法律等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则要穿深蓝色的西装,来表现自己无论何时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性的特点。对于商人,要表现自己的热情,则可以系一条红色系的领带。要表现自己的自律和一丝不苟,则要穿表现清洁感的白色衬衫(当然要真的清洁才行)。皮鞋也要优质的,并且擦得很亮(但是又不要太亮以至于喧宾夺主并显得浮夸,这里面的细节要自己去领会了)。所以,IBM的员工的标准行头就是白衬衫和深蓝色西服套装。另外,国外的医生和律师等高端职业人士,大多开一辆十分高级和昂贵的车,这不见得是他们爱慕虚荣,更可能是一种对自己的宣传,营造出一种成功人士的氛围,让他们的患者和客户放心。

实际效果

通过上述的定位、努力和宣传等步骤,可以使自己成为“谈到***(某一领域),非某某某莫属”这样的人。这样,就成功树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然后,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品牌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还是以上面所举的例子来说明:假如选择了“通晓金融和数学的高级软件工程师”为自我定位,就可能导出“Quant Developer”这一职业。至少可以把它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起点。

犹太人有这样的格言:“珠宝和金钱等财产有可能被剥夺,但是掌握了的知识和技术是剥夺不了的。”因此,我们要学习这种智慧,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某个领域的专家,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

人的素质取决于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一个人的素质取决于此人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人优越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善于思考并能更好地控制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各种欲望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就是与其他动物相比,缺乏作为人的这种优势。这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各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如果善于控制和管理自己,就能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也同样地会获得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成功。

在经济方面,失败者的典型就是那些存不下钱的“月光族”甚至“负翁”们。这些人多是对自己缺乏控制和管理的人。要想有储蓄,“量入为出”是基本中的基本。很多工薪族,都在发工资之前的几天会出现手头紧的情况,更有甚者,靠借钱来维持生活。据说有人每个月的下旬都要去“大黑屋”(日本的著名连锁当铺)去典当自己的名表,拿到几万日元来充作生活费,然后在发了工资后再立即去赎回。这是比较典型的缺乏计划的情况,因为每个月所短缺的钱并不多,只有几万日元,而且每次发了工资后都能把负债还清。这样,就每个月白白地支出不少高额利息。如果某个月开始节衣缩食,不再典当东西的话,就能使生活步入正轨,能坚持下去的话,更会逐渐有所积蓄。

根据某位理财顾问的经验,攒不下钱的人,多有以下的表现:

  • 对钱不够严肃,把钱随便地放到衣服的各个衣袋里
  • 习惯于浪费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 习惯于浪费空间:家里因东西混乱而缺乏空间。空间就是金钱,毕竟家里的空间是自己通过租房或者买房而付出金钱买来的。
  • 习惯于浪费金钱:晚上经常跟公司同事去喝酒;每月交健身俱乐部会费却懒于去锻炼;因过食且缺乏锻炼而身体肥胖,等等。

可见,凡是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人,大多都具有两种问题之一,或二者兼具:一个是生活态度过于随便而缺乏条理(前三条),另一个是控制不住浪费和花钱(最后一条)。这二者的共性就是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花钱会给人带来某种快感和优越感,尤其是当购买奢侈品并受到VIP待遇时。奢侈品店的店员往往显得有点冷冰冰的。但是对于经常购买奢侈品的顾客,则会毕恭毕敬地把他们请到一个特别设置的小屋里,然后,带着白手套的店员把一件件的商品拿来,让VIP顾客喝着咖啡从容地选购。这种待遇的差距往往让那些VIP客户们十分受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有钱和花钱并不会使一个人变得更有价值,因为金钱不过是一种可以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的工具而已。穿着华贵、出手阔绰,在他人眼里也许会觉得此人身价倍增,但如果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的话,这个人的本身并没变,只是身上披着的东西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变了而已,而且如果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发自内心的话,对于同样的一个人来说,后一种情况更令人尊敬。金钱本身并无所谓庸俗与否,不能说有钱的人就一定庸俗。不管有钱与否,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才是决定他庸俗与否的因素。金钱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钱多了只是能充分地暴露一个人的本性而已,善者自善,恶者仍恶。认清了这一点,就不会继续庸俗地把自身的价值定位在有钱和花钱上,应该将开销维持在与自己的收入或资产相称的程度或更低。如果不顾自己的资产状况,盲目地受自己的物欲摆布而随意提高开销水准的话,就会在经济上失败。

在健康方面,看一个人是否有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只要看看此人的体型就会一目了然。对自己和生活严肃的人,为了健康和社会形象,必然会注意健康饮食和锻炼,并从而控制自己的体重。《格调》一书中说,上层精英人士大多体型消瘦,而且,消瘦是很昂贵的。

在工作方面,具有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人,必然善于管理预算和进度(schedule)等,也会经常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会表现得工作能力强,且做事井井有条,因而会受到同事们的信任,让人们觉得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一本书中举了一位公司年轻女白领的例子。这位年轻女性是一位职业不稳定的派遣社员,在与以结婚为前提而交往的男友分手后,由于失意而对自己疏于管理,并为排遣寂寞,经常晚上跟其它女同事去喝酒,结果体重短时间内猛增7公斤。后来她猛然醒悟后,就戒绝了晚上的聚餐饮酒,并坚持健康饮食和健身。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体重下降了10公斤。同时,由于对工作变得更认真,工作成绩变得更好,受到了部长的肯定,因此被公司从派遣员工升为正式员工,不但工作更稳定,而且待遇也更好了。由于不再借酒浇愁而浪费金钱,加上工资的上涨,因而积蓄渐增。由于体重下降、工作顺利和经济状况好转,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外表和精神风貌也变得越来越美丽。这种闪耀着从内心深处折射出来的自信光芒的魅力形象,正是善于自我控制和管理的人的典型写照。

在修行方面,自我控制和管理反映在严守戒律和精进修行上。戒律是佛陀为保护修行者而制定出来的,严守戒律,就具备了自我保护能力,于是就能进而生定、发慧。而精进修行,则是让自己在逆水行舟中持续前进,而不至于退转。

可见,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对于世出世间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它定义了一个人的素质。有人说,成功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要从各种小处做起,全方位地加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培养这种成功的习惯。这看似艰难,但却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望子成龙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想法。因此,很多父母都为子女报了各种各样的班,从功课补习到英语等额外的学习,以至于体育、艺术以及其他的兴趣爱好等。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呢?

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神童和著名学者汪洙的《神童诗》)。这产生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只有读好了书,做出锦绣文章,并科举及第,获得官职,才能发家致富,甚至使整个家庭成为名门望族,从而光宗耀祖。同样的,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就是说,读好了书,就自然会有金钱和女人,文雅一点的说法就是“事业爱情双丰收”。虽说现在早已经不再是那个时代了,但是我认为,这些说法在今天仍然适用。

在《天才とは努力を続けられる人のことであり、それには方法論がある》一书中,以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学系的作者山口真由(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持续努力”中有所介绍)对学习的论述,自然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另,本人虽说不及山口真由优秀,却跟她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连坏习惯(坐在椅子上时,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上的姿势最舒适和利于集中精神)都一样。 🙂

山口真由可说是文科生的极致。她指出,在学校时应该集中精力于学习,而不是体育、艺术等方面。小时候,与学习相比,体育方面的才能被过分夸大地评价。因此,学校里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崇拜,而学习好的学生,则往往不够有人气。影视作品中更是如此,总是把努力学习的学生脸谱化,描绘成nerd一样的木讷呆板的人。然而,成年之后,情况却发生了180度的反转,跑得快、跳得高等不再被重视,而努力学习的人,就算没有具体的成绩,也会因为有上进心而被人称赞。而且,与跑得快等相比,富有教养更为人所器重。

其实,体育界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如果不能进入奥运会等世界性的大型赛事,则毫无可取之处。比如,你能列举你所在的市里田径第一的选手的名字吗?如果你都不能的话,其他地方的人就更不能了。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不能十分出名、为多数人所认可的话,很容易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连梵高、巴赫等名家当年都不能幸免。但是,学术领域则完全不是这样。这让我想到另一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文的,无所谓第一,你写了一篇好文章,我做了一首好诗,他写了一副好对子,于是,你好我好他也好。而从武的人,则没有这么轻松了。以前甚至都没有今天的“重量级”及“男子组、女子组”的说法,赢了所有人才是硬道理。而你如果一旦输了的话,就难以再抬起头来,如果还没丧命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惨烈的打打杀杀中冲出一条血路而成为天下第一,就没太大价值。因此,从武是一条极其狭窄的门,而从文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门。要修行,当然要走耶稣所说的“窄门”,而不能跟着大家沉沦下去;但如果只是为了讨生活,为了在世间生活美满的话,一定要从事“窄门”职业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因为从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回报来看,这太不合算了。所以说,如果没有极其特别的天赋的话,还是努力学习比较好,这会让你更容易地在将来获得比较好的生活。

很多人只看见那些体育明星、影视明星、艺术大师,觉得他们光彩照人、名利双收,这纯属“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人是多么的凤毛麟角啊。郎朗,三四岁的时候,听了莫扎特的“小星星”,能在没人教的情况下自己在玩具电子琴上弹出来。就是这等天资,也要朗爸辞掉公职全职全天候地陪读,甚至卖血来维持郎朗在北京的求学,而且还要经过“是弹琴还是跳楼”这样的魔鬼训练,才能成就今天的郎朗。试问有多少人能与此相比较?前段时间在电视里,看到一位日本女主持人的故事。她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上位,因此一气之下就从电视台辞职了,以自由职业者的形式继续自己的主持人职业。由于她本无太大名气,这样一来,能接到的工作就很少且很不稳定。她上节目的那个月的收入只有7万日元左右,完全无法维持生活。而读书的人如何呢?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能每月拿到20万日元左右的工资,更不用说那些事业有成或自己创业并成功的人了。

因此,不要去争第一,更不要在以争第一为目标的行业里谋生。这是极其狭窄的门。要选择一个比较宽广的门,并专注于达到前1/3的水平,或者是在100分中拿到80分以上,并持续如此。这样,就能比较简单地获得成功。另外,本人所推崇的投资也是如此。每年回报率最高的基金只有一支,但其他的基金也没有因此而倒闭,而且,今年第一的基金明年极有可能不会再次排名第一。对于个人投资更是如此,谁会管你是否每次投资所获回报都是第一啊?只要你能站在长期来看赚钱的人群中就可以了,哪怕你是最后一名也无妨。而赔钱的话,就算你是第一也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金持ちになる男、貧乏になる男》(英文原版:How Rich People Think)一书提到了普通人家庭和富裕家庭对子女教育的不同之处。普通人家的孩子的想法,大多局限于在学校里成为人气的人,多交朋友,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而其父母也大多希望他们成为学校里的体育选手或啦啦队员等人气的人。这体现了这些人的短视的投机心理:只管在学校时如何,而不为将来做打算。而富人们则会把孩子送进名校,有著名的学者教授,周围的同学也大多是富裕家庭里出来的。富人们会鼓励孩子们在学校里与同学、教授们建立人脉,这会对他们将来的事业成功十分有帮助。普通人难以理解人脉的作用,他们把其他人视为竞争对手和成功的垫脚石(体育等领域的特点),踩着别人往上爬。但这完全是错误的认识。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而建立起巨额资产的人,多是通过很多人的支持和协助而走向成功的。因此,要教育孩子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敌,要通过互相协作而不是互相竞争而取得成功。

另外,就是同样属于体育运动,不同的家庭教给孩子的项目也不同。普通人家庭会让孩子从事大众性的运动,如棒球、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而富裕家庭则会教给孩子富人们所做的运动,如高尔夫球、网球、骑马等。游戏也是如此,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是玩电子游戏,而富人则让子女学下国际象棋等。说白了,富人们的这种做法,无非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富人们的常见运动和娱乐形式,从而让他们通过这些来更多地跟其它富人接触,为将来的事业成功铺平道路。

进入社会后的情况如何呢?在一本书里,作者抱怨自己的不遇:首先,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很难进入那些有名的大企业。而就是进了同一家公司,那些其它大公司的董事的子女也会被委以重任,让他们负责大的项目,与大公司谈生意,每做成一单就有很大的业绩;而普通人则只能做一些很小的项目,与其他的小公司谈生意,每单生意业绩很小。因此,二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看上去似乎是富人家的子女走了后门,而实际上则并非如此(至少并非完全如此),我认为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认为大家都是一起进公司的,都是从零做起,就完全错了。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让普通的新人去做那些大的项目的话,是很难做成的。而那些富人的子女,原本就已经有了工作所需的众多关系和人脉,因此他们才能比较顺利地做成那些大的生意。

除了在学校读书外,出了校园也要继续读书。普通人大多认为学校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方式,因此,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不再读书学习,阅读的也只限于花边新闻和娱乐杂志等。富人则认为大学不过是终生学习的开始而已。他们拥有大量的藏书,主要阅读商业和自我激励方面的书。因此,在学校时要集中精力于读书和学习,并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在走出校园后,才容易持续下去。

因此,就算我们没有富有到能送孩子们进入那些国际上有名的名校的程度,也至少要让孩子们从小就集中精力于正确的地方,而不要让他们过于把有限的精力分散于那些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地方。这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工薪族的智慧:假面社畜

所谓社畜,是日语中对工薪族的一种蔑称,即公司(会社)所豢养的家畜,指那些习惯于依靠公司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意志和良知的奴隶化了的公司职员。其他的称呼还有“会社人間”、“企業戦士”等。这里的关键词是“放弃”,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以及获得升迁,而对各级领导卑躬屈膝,并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奴隶化。这样的生活是十分辛苦的,每天早出晚归,唯唯诺诺,如履薄冰,身体和精神上都压力极大。因此,我们不应该过这种生活,而应该尽力使自己独立,正如我以前在“工薪族的公司化个人管理”一文中所述。这里,《仮面社畜のススメ》(建议做假面社畜)一书的作者小玉步提出了“假面社畜”这一名词,来说明同样的观念。所谓“假面社畜”,就是戴着社畜的假面具的非社畜,或者说是披着社畜皮的非社畜。

小玉步因其畅销书:《クビでも年収1億円》(被炒了鱿鱼,也每年赚1亿日元)而出名。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正是日本极其不景气的时候,人人自危(而且半年后我也被原公司裁员)。因此,立即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此后,他又相继出了几本书,这本《仮面社畜のススメ》是去年底出版的,书中,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而总结了在公司里“混”的有效方法。

小玉步原来是佳能旗下的一家负责销售数码相机产品的子公司的职员。他负责对亚马逊销售这一业务。当时恰好赶上亚马逊在日本的崛起,因此,小玉步的销售业绩一跃而腾飞起来。因这一业绩,小玉步获得了“社长赏”的奖励。但他发现,作为公司职员,自己所得到的跟自己的业绩不成比例。其实,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公司是一种集团作战的方式,做销售的人倾向于认为钱都是自己赚来的,但只要他们独立出去自己干,就马上会明白,原来在公司时,自己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企划、事务、会计、税务、法务等等,而且,自己也得靠着公司的名气和信誉才能比较容易销售出去。因此,销售人员所做出的业绩,也必然要分出一部分,用来作为公司的收益,以及用于雇佣其他这些支持他们的工作的员工。但小玉步毕竟30岁不到,因此难免比较“愤青”一点,加之他也是比较有想法的一个人,不像一般的日本人那样对公司、领导和他人曲意迎合,因此,这让他感触颇深。在业余时间,他在家同妻子一起做网上销售的业务,最后做得十分大,并因而在公司里败露了。部长问他今后作何打算,是继续留在公司干(也就是不再干副业),还是辞职去专心做网上的生意,他当然选择了后者,也因而写出了他的那本畅销书《クビでも年収1億円》。

正如前面所说,小玉步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因此,他的网上副业才能达到一年赚到1亿日元的成绩。但也由于他比较年青,而导致他的书里经常有一些比较“愤青”的观点。但总的来说,他的书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下面是一些我个人认为比较有帮助的一些关于“假面社畜”的观点。

■ 社畜重视沟通(communication);假面社畜重视独处的时间。经营者和领袖们都是孤独的人。如果习惯于孤独、喜欢上孤独,就能做出决断,能做成大事;就不会从众,从而能冷静地判断。

iDog:的确是这样的。正如有人说的,成年人的成长跟独处的时间成正比。公司总是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工作中确实如此,另一方面公司也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这样说的。很多人属于群居动物,喜欢时刻跟大家在一起,中午一起吃午饭,下了班也一起去喝酒。虽说他们比较受欢迎,跟大家能打成一片,也便于使公司的工作顺利进行,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但是,这样就会使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有人说,你的收入期待值等于你周围最熟悉的、关系最密切的人的收入的平均值。我想,这种说法的根据就是你跟这些人长时间相处后,思想必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你的收入便会趋近于他们的收入的平均值。如果你的志向不局限于周围同事的志向,而是想做更多的事情的话,就不要用太多时间来过这种无意义的群居生活,而是去读各种有价值的书。这就相当于你在长时间跟这些书的作者这样等级的人相处,因此,你的境界也会逐渐趋近于他们的境界。我本人有两个大的目标:在世间法方面,是获得财务自由,从而能跟家人自由地生活;在出世间法方面,则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以至于能获得念佛三昧、开悟并能了脱生死,修成正果,从而能普度众生。因此,我便需要大量阅读投资、金融、经济等方面的书,以及佛经等。

另,作者也不是建议对公司的人都不理不睬。他强调要找一位开明的直属上司,并跟他搞好关系。至于其他部门的人,则不必浪费太多时间。当然,他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大公司。对于小公司的人来说,就那么几号人,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恐怕无法无视其他部门的人。

■ 社畜认真地参加会议;假面社畜由于无法脱身,就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思考。

iDog:不能说所有的会议都一无是处。但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确实参加了很多的十分无意义并无聊透顶的会议。在这些会议里,由于没兴趣去跟那些听不懂而且也没必要让他们懂的人讨论,而在笔记本上练练字,写写佛经,默念一下佛号、咒语等。。。但人数较少的会议一般来说还是有意义的,也不便于心有旁骛,因此,不能凡是会议都如此对待。

■ 社畜想拥有自己的“家”(iDog:指房子。日语、英语里都有把房子叫家的说法,但正如《格调》一书中所说,“买个家”这种说法是很不雅的),而成为大量贷款的奴隶;而假面社畜在能以现金买房子之前不买。有人说:公司职员以长期贷款来买房子,就相当于自己进入牢房,并从里面把门锁上。

iDog:这点也稍微有些绝对。很多人基于“一步到位”的想法,而尽可能地从银行借入大量的贷款来买房子,买那种能买得起的最贵的房子,从而不得不终生为银行拼命打工,这也是社畜产生的一种重要原因。虽说这样做是十分不明智的,但也不至于用现金买房子,毕竟房贷的利率十分低,而且现在还有零利率政策,不多加利用的话,实在说不过去。

■ 社畜重视工资;假面社畜重视工作内容。

iDog:我以前一直是这样的,在找工作时,主要考虑工作内容,因此,即使是被公司裁员后,我也不做那些不想做的工作。但近来则有些转变,因为我已经到了现在的年龄,不再有太多的追求了。近来由于就业市场又有些开始缺人了,因而我也又开始受到猎头们的“骚扰”。有猎头说知道我刚刚开始这份工作,但只是随便聊聊。他问我有什么样的需要,我思考了一下,实在没想出有什么:说技术吧,我的技术已经够用了,不需要无止境地去学新技术,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有限的生命,怎么能全都用于去学习那些数不清的、层出不穷的技术呢?说业务知识吧,工作中那些业务知识对我自身而言,没太大用处;而对我有用的知识,我总能自己通过读书来学到,因此,这也没有太大必要。要是非要勉强地选择一个不可的话,就是“钱”。但正如“富爸爸”所说,富人不为钱工作,因此,这对于实现财务自由来说,属于“邪道”,不小心的话,陷进去就会失去自由,变为社畜了。当然,由于作者比较年青,因此,他的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年轻人来说的。年轻人应该多多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而不是计较工资的多少。

“富人不为钱工作”这句话很难理解,我当时也不理解,随着投资的进行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领悟到其真实含义了。“钱”或者说收入分为两种:主动收入(英语:active income;日语:勤労所得)和被动收入(英语:passive income;日语:不労所得)。富人不是不需要钱,而是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劳动来获得主动收入。这不是说富人好逸恶劳,而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建立在主动收入的基础之上的话,一旦他失去了这份收入(比如重病、失业等),生活就容易陷入困境。富人不愿这样生活,因此,他们致力于获得资产而不是钱,他们所需要的钱则都是从资产中自己产生出来的被动收入。但是,如果不是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的话,一个人不可能生来就有大量的资产,因此,还是首先要通过工作来获得主动收入,然后,用积累下来的储蓄不断地买入资产,从而逐渐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资产。当资产中产生的被动收入多于生活开支时,就获得财务自由了。但为什么说“不为钱工作”呢?这主要是一个心态问题。《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要是专注于为钱工作,则会限制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时刻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工资,或避免失去工资。获得了工资后,也想不起来财务自由这回事,而是随着本能去按工资标准来消费。同时,如果获得了更高的工资,在累进税制下,不但税率提高,使赚钱效率降低,而且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更大的责任才行,否则公司凭什么要多给你钱?这就会让人更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所有这些都会让人无意间把生活建立于主动收入之上,从而“社畜化”。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积极地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尽力建立自己的资产(而不是挖空心思地去获得更多的工资),才能最终脱离在公司打工这种束缚,实现财务自由。

■ 社畜害怕负债,却不在意房贷;假面社畜在成败的关键时刻不介意负债。

iDog:一些人由于长期负有大量的高利贷类的负债(比如信用卡债和消费者金融债)而把生活彻底毁掉。因此,多数人对负债有着本能的反感。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十分矛盾的是,他们在从银行借入大量的房贷来买房子时,就忘记了自己的这一原则。如果在重要的理念上有了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意味着麻烦的开始。因此,很多人不得不终生为银行打工,而且,为了怕无法还房贷而让银行把房子收走,不得不把自己变成“社畜”。上面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指的是经营者。在重要关头,如果缺资金,不能畏惧,而应大胆地从银行借入资金,放手一搏。多数人自己买房子时,一点都不害怕借入过多的贷款,而在投资房地产或其他类型的投资时,则畏手畏脚。这样的想法完全错了,因此,多数人无法取得成功。我想,这可能也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吧。周围的人都在贷款买很贵的房子,而没听说谁在贷款投资,因此,他们才会有这种反应。

当然,不是说凡是买昂贵的房子都是错误的。我有几位同事都在东京的好地点买了昂贵的期房。但他们是有理由的:

  • 现在日元倾向于通胀,故买昂贵的房子可期望在几年后赚钱。
  • 由于东京申奥成功,故东京的房地产倾向于升值。
  • 东京的好地点的房子,由于东京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容易贬值,而是容易升值。
  • 现在是零利率政策,故申请长期贷款,每月还贷压力也不大。尤其是申请前5年固定的那种贷款的话,能保证这几年内不出现还款压力。5年后可卖掉来获益(期待获益)。
  • 在拥有房子的过程中,由于每月要还较多的利息,可起到抵税的作用,从而降低他们过高的税率。

因此,他们期待在几年后可获得大量的资本利得(capital gain)。我是同意他们的观点的,尽管不能100%保证一定能获利,但这是有道理的。但我不会这样做,因为这跟我的投资理念和风格不符。如果自己的投资计划正确,则要始终坚持自己的计划和风格,不能随意改变。

■ 社畜努力攒钱(比如每月储蓄4万日元);假面社畜不攒钱,而是用于积累各种体验。

iDog:在年轻时,积累各种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年轻人的特点是工资低、经验少,因此,当务之急是积累经验,学更多的知识。此时专注于工资的多少和攒钱的话,由于工资本身就低,因此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此时,把钱投资在自己身上,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和见闻,才是最有效的投资。由于作者是年轻人,因此,这也是针对年轻人而言的。如果终生都不储蓄,而是在不停地获得各种体验,则会比较麻烦。

■ 社畜重视身体,保证睡眠时间;假面社畜不重视睡眠时间,对喜欢做的事十分热衷,经常废寝忘食,进入专注的状态。

iDog:这也是说在开始的时候,而不能终生如此。实际上,如果实现了财务自由,则会有很多时间去休息。而作为社畜,则在退休前必须始终早出晚归,身心俱疲;退休后也不能保证有足够的钱来养老。

■ 社畜花工夫在Powerpoint等材料的制作上;假面社畜不用材料来做陈述(presentation)。

iDog:我本人是十分讨厌那些Powerpoint的,尤其是带公司标准的封面、抬头等格式的。那简直是对纸张和墨的肆意浪费。我制作的材料基本上都是Word文档,白纸黑字,有时带一些简单的图形和表格。但我也有做过头的时候。我经常把彩色的内容以黑白的方式打印,并把两页合并打印在一页里。有一次因打印得过小,而让其他人看不清里面的一些内容。。。

■ 社畜重视完美而做得很慢;假面社畜重视速度。

iDog:效率性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要记住80/20法则。如果等做到100%完美,则早已远远地落在别人后面了。比如说投资,谨慎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我的一些投资都是在摸索中开始的,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比如交易,你不可能不做交易就把它完全掌握,而且交易本身也始终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游戏。因此,要先做起来,开始时可以用较小的资金规模来做,熟悉了之后逐渐加大。很多人用一些证券公司提供的模拟交易帐户来学习。这对于学习基本操作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学习交易本身则没太大助益。要学习交易,就必须要真刀真枪地做,要让自己的心理弱点在金钱的盈亏中充分地暴露出来,并逐渐克服。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交易。

■ 社畜仔细地对待客户的抱怨;假面社畜认为双方是对等的关系,因而不是太在意客户的抱怨。

iDog:还是效率性的问题。对于真正的问题,当然要予以解决。但总会有一些十分个别的客户,如果把时间都用在处理他们的无理要求上,则会过于缺乏效率。这就好比“80/20法则”中,用80%的精力来实现最后20%的成果。

总之,作者的建议是做假面社畜,充分利用在公司里工作的时间,学到有用的知识,有效率地工作,而不要长时间地无偿加班。这样,下班后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计划自己的事业,从而最终摆脱社畜的生活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做“假面社畜”,不是说要成为公司内部的蛀虫和害群之马,相反,要有效率地为公司做出贡献,只是不要沾染那些社畜的习气,并要在业余时间设法让自己不断的独立。尽管作者十分“愤青”地说,“世上的人只有两种: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公司。”但是,只有互利互惠的关系才是真正能够成立并能够持久的关系。而且作者本人在职期间,也为公司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在这一方面,不要有错误的认识。同时,选择“假面社畜”这条路的话,就意味着你要放弃跟大多数工薪族相同的道路,也要放弃在公司里升迁的想法,并且,要在业余时间有足够的自我控制力,做所有能让自己独立和财务自由的事情。否则,后果就很难说了。。。

持续努力

近来,从一本书(《天才とは努力を続けられる人のことであり、それには方法論がある》)中读到日本柔道选手谷亮子(婚前名田村亮子)的事。谷亮子是很有名的柔道运动员,1975年生于福冈县,身高1.46米,柔道四段。她毕业于帝京大学文学系,之后毕业于日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曾7次获得世界柔道锦标赛冠军,奥运会5次参赛,获得2金2银1铜。北京奥运会时,因怀孕而未能参赛。后引退从政。

我对体育本来不是太感兴趣,但十分有感于书中对谷亮子的事迹的叙述。在悉尼奥运会前1个月,她左脚踝肌腱受伤,因此到奥运会开始时的一个月里,她基本上没有能够训练。在赛事前夕,电视台采访时问她:脚踝状态如何?会不会因为没能训练而感到不安?谷亮子一笑,答道:“我从7岁开始每天都训练。”言外之意,从7岁开始,每天都以第二天就是奥运会的心态而训练,因此,经过长期大量的引以为傲的艰苦训练后,停一个月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的回答,对于她这种拿了银牌大家都会觉得遗憾的选手,是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强的心理才能做到的啊?很多人恐怕就会以此为理由而给自己留退路了,更有一些有名的男选手甚至会因伤而根本不敢参赛。但谷亮子在这种情况下却说,“最好夺金,最差也夺金。”(最高で金、最低でも金)最终果然夺得金牌。

这本书的作者山口真由也是一个很努力的人(“頑張り屋”)。她于1983年生于北海道,2002年考入东京大学法律学系,大三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司法試験),大四时通过“国家公務員第1種試験”,并以东京大学法律学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在学期间没得过A以下的成绩。毕业后进入财务省,之后于2009年登记为律师。现在作为律师在某律师事务所从事企业法务和刑事案件方面的工作。

山口真由

为防止人们可能有的对努力的人的错误印象,附上山口真由照片供参考

山口真由被大家称为天才,但她自己却说天才是不存在的,至少她不是,,只有持续努力的人(iDog注:也许文科是这样,理科则可能还是有天才的,尽管努力也是必要的)。她在书中描述了当年参加司法考试时的情况。司法考试分好几次考试,最难的一关是论文,通过率仅2%。之后是最后一关口试,通过率则高达90%。就是这样,在通过论文考试后,她也不愿掉以轻心,因为在通过率为90%的考试中最终落选是十分令人沮丧的一件事。当时她一天的时间安排是:

  • 学习:19小时30分钟
  • 睡眠:3小时
  • 三餐:各20分钟(做饭和吃饭)
  • 淋浴:20分钟
  • 跟母亲通电话:10分钟(为了保持心理状态正常)

为了和睡意抗争,她在书桌底下放一盆冷水,把双脚浸泡在冷水中(iDog注:对健康不利)。有一天,在与母亲通电话时,耳边突然传来“蛍の光、窓の雪”(囊萤映雪)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里告诉她听不到,她意识到自己出现幻听了。口试前,在狭小的等待室里,她也不禁不停地念叨这句“蛍の光、窓の雪”。她想,别人看到了应该会觉得她很怪异吧。

读了这些,我为自己缺乏努力而惭愧。上述两位岂止是“巾帼不让须眉”?恐怕少有”须眉“能在她们面前抬得起头来。

由此,我想到了佛法修行。“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有幸能生而为人,并且出生在中国,并且受过高等教育,并且能读懂一些古文,并且能接触到佛法,并且能相信、受持,并且有互联网能随意浏览任何经典,这是多么的难得啊?因此,每每会因自己不够精进而惭愧。我希望自己每天能以次日就要死的心态来修行和生活,并且在临终时,能感到十分欣慰:我从40多岁时开始每天都修习佛法,因此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

在某佛法网站,有人说:我十分向往高学历,可是却无法努力学习,应该怎么办?还有一些苦于求财而不得的。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因为动机没有足够的强烈而已,否则,就会义无反顾地每天努力去学习或赚钱了,而不会去想通过念念经、持持咒或向佛菩萨去求而得到这些了。(不是没有求财和开智慧的法门,但就算修这些法门,也不是简简单单地就能成就的。而且最终还是得自己去学习和赚钱才是,不可能文凭和钱都从天上掉下来。)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就在自己心里,但太多的人却都因懒惰及梦想能轻松地成功而对此视而不见。

在耳边传来“囊萤映雪”时,山口真由认为是出现了幻听。我也倾向于这一想法。有些人可能会想,那是天神或菩萨在赞扬他努力,就如一些感应事例里写得那样。但修行佛法不是迷信,要正信,不能整天神叨叨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另,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至少对我来说如此。在阅读这本书时,虽说我不能全部赞同作者的观点,而且对应试技巧等也没太大兴趣,但却经常或心有戚戚,或浮想联翩。这样的书是不多的。也许我的心理“频率”跟作者比较接近,从而容易引发共鸣?当然,学习佛法也许跟学习法律有一些相通之处,都是要大量和反复地阅读,而且,临终时也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试。。。

日本富裕层研究(之二)

继之前的“日本富裕层研究”,这里增加野村综合研究所的2009年和2011年的统计数据,并分析2007年全球股市崩溃后对日本家庭资产的影响。还是按照野村综合研究所对社会经济阶层的划分标准:

  • 超富裕层(超富裕層):资产在5亿日元以上
  • 富裕层(富裕層):资产在1亿日元到5亿日元之间
  • 准富裕层(準富裕層):资产在5000万日元到1亿日元之间
  • 上层大众层(アッパーマス層):资产在3000万日元到5000万日元之间
  • 大众层(マス層):资产在3000万日元以下

以下的数据和图表均为本人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原始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的结果。

数据:

data.gif

图:

charts.png

首先分析各阶层平均占有的资产情况。从图中看出,超富裕层的平均资产在2007年都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下降。这是因为他们一般都大量持有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而不是太富裕的家庭往往倾向于十分保守,资产多为银行存款和保险商品等形式。因此,在股市崩盘时,比较富裕的家庭的资产往往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对他们来说,资产额不过是一个数字,这种程度的升降对他们来说没太大意义。比如,你如果有10亿日元,你会在意资产降低了2亿日元吗?实际上,这正为他们创造了低价买入的机会。这就是他们跟像我这样的没有那么多资产的人的不同之处。从2009年到2011年,市场略有回升,超富裕层家庭的平均资产却还是降了2.2%,而富裕层和准富裕层家庭的平均资产则分别上升0.4%和8.7%。上升最明显的是上层大众层家庭,为13.0%,而大众层则是3.3%。

分析各阶层的家庭数:实际上,从2007年到2011年,总的家庭数是在上升的,从2007年的49,612,000上升到2009年的50,093,000和2011年的50,363,000。虽说日本的人丁不旺,可年轻人总有结婚的啊,而老年人则异常长寿。可能这是年轻人成家后从父母家里分离出来所致吧?但是,超富裕层、富裕层和准富裕层的家庭数,却在这几年中都连续下降(超富裕层家庭数在2009年和2011年持平);而上层大众层和大众层家庭数却连年上升(数据本文中未提供)。假设上面的关于家庭数增多的分析成立,即年轻人从父母那里分离出来,而且假设这些新的家庭持有的资产比较少,但是,超富裕层到准富裕层的家庭数减少却是说明不了的。可能是他们的资产由于缩水而降级到了下一层。还有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富裕层在向海外转移。不过,这种趋势是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才开始更加明显。

日本家庭的总资产在2007年达到顶峰,为1,173兆日元;到2009年,下降为1,081兆日元;到2011年,又回升至1,138兆日元。这是跟市场相一致的。

2009年是近年来市场最黑暗的一年,本人也被一直努力效力的公司无情地兔死狗烹。因此,总资产的下降和富裕家庭数的下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而从2009年到2011年,虽然日本家庭总资产有了相当的回升,但富裕家庭数却还在下降,从资产占有率来看,超富裕层和富裕层也是连年下降。这就有点奇怪了,因为一些下面各层的家庭会升级到上面各层,富裕家庭数应该上升才对。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 据说,超富裕层的资产中股票的比例从32%降至19%,而富裕层则是从27%降至24%。如果他们是因为受到市场的打击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改变了资产配置比例的话,那么这当然会导致他们的资产无法随着市场好转而充分上升。
  • 这可能是由于东日本大地震对市场的影响。东日本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以及核电站的核泄漏等,令东北地区地价大幅下降,东京电力公司的股价也直线跳水。这些都会影响到一些保有大量房地产和股票的富裕家庭的资产状况,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那些家庭。
  • 还有可能就是富裕层向海外的迁移了。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准富裕层的家庭:从2009年到2011年,家庭数从2,698,000降至2,687,000,而总资产却从181兆日元增至196兆日元。 如果说富裕家庭向海外迁移的比较多的话,也许是新晋升为准富裕层的家庭无法像更富裕的家庭那样说走就走,而是必须留在日本国内吧?

6条残酷的真相,能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iDog说明:这是对原文(作者:David Wong)的大致翻译。因原文比较冗长啰嗦,而且充斥着脏字(有些人可能觉得说话或写文章带脏字是一种很酷的行为,但本人坚决反对),因此,这里只包含其大意,并有改动,即“意译”。

如果你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抑或将不久于人世,那么你就不需要读下去了。对于其余的人,请你列举在过去的一年里关于你的5条了不起的事。 注意,不要列举你什么人(比如“我诚实、友善”),而是要列举你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比如,我获得了全国象棋冠军,我赚了100万元)。如果你发现这很困难,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你所需要阅读的。

第6条:这个世界只关心你能提供什么

比如一个你所深爱的人在马路上突然被枪击了。他倒在地上,流着血,痛苦地呻吟着。这时,一个人跑了过来,说:“让一下。”他注视着枪伤,并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水果刀,要动手术取出子弹。

你不禁要问:“你是一位医生吗?”“不是。”“那么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动这种手术,是吧?你是一位老军医吗?或者你是。。。”

这时,这个人开始变得不耐烦了。他开始告诉你,他是一个很友善的人,他诚实,并且很守时。他很孝顺父母,过着富裕的生活,而且从来不爆粗口。

你感到很困惑:这些跟我这位倒在地上流血不止的亲人有半毛钱的关系吗?现在我需要一名会治疗枪伤的人。你到底会不会?!

这个人被激怒了:你为什么如此的肤浅和自私?你就不会关注一下我的其他的优点吗?我刚才没告诉你我总是记得我女朋友的生日吗?我有这么多的优点,会不会做手术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可想而知你会如何把他一把揪起来扔出去。他很困惑,“那么,我找件白大褂披上,总行了吧?”。。。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每天都在上演着这一幕。只不过,你并不是故事里的伤者亲属,而是那个要用水果刀做手术的人!而整个社会则是倒地流血的负伤者。

为什么整个社会不愿接纳你?或者不给你足够的尊重?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社会是由一些有着各种需要的人所构成的,他们需要食物、住宅、娱乐等等。。。这时你登场了,就像那个有着各种美德的挥舞着水果刀要做手术的人一样。 如果你不去学习一些独特的技能来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的话,这个世界就会拒绝你,不管你多么友善和礼貌,你将变得贫困、孤独。

这是不是太刻薄、粗鲁和物质?难道爱、友善等美德就不需要了吗?当然需要,但仅在这些能驱使你去为他人做一些他们在别处不能得到的事的时候。

第5条:嬉皮士们错了

下面是美国电影“拜金一族”(又译作“大亨游戏”)(英语版:Glengarry Glen Ross;日语版:摩天楼を夢みて)中的最著名的一个片段。这部1992年的美国电影中,没有气势恢宏的场景,没有曲折离奇的悬念,有的只是质朴而又犀利的对话,和异常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表现的是纽约的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一个小销售点里的一群老男人的故事。他们过着有点悲哀的生活。由于总公司要提高销售业绩,派了布莱克(亚历克·鲍德温饰)来激励他们,并对他们宣布关于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决定。这个片段正是这一幕:布莱克对这群有点可怜的人的充满脏字、尖酸冷酷但又酣畅淋漓的谩骂式的讲话。亚历克·鲍德温在这部电影中仅仅出现了这一次,但是,他因此获得了1992年Valladolid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甚至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

对于看不了的人,这里有其中的一句:“Nice guy? I don’t give a shit. Good father? Fuck you! Go home and play with your kids. If you want to work here, close.”(iDog译:“(你是个)友善的人?我不鸟你。好父亲?去你妈的!回家跟你的孩子们玩儿去吧。如果你想在这里工作,就去达成交易。”)

冷酷、粗鲁、有违社会通常的理念。但是,这恰恰忠实、精确地表述了这个世界对你的期待。不同的是,人们通常认为这样跟你说话是错误的,因此,他们觉得简单地让你继续你的失败好了。

这一幕改变了我的生活。如果可能的话,我会把它设置成闹铃,每天早晨为我播放。这一幕的美妙之处是,观众里有一半的人会想:要是有这样的一个混蛋上司,该多倒霉啊!另一半人会想:真TMD对!马上行动起来,努力工作去!听了这段话后的态度——是感到痛苦还是感到被激励——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能否在这个世界里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那些“潮人”(hipsters)在找工作时会有如此多的麻烦。

你不需要喜欢这一事实,因为它就是这样的,不受我们控制。人们有各种需要,因此,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人会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这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简单道理,不会因我们的愿望而改变。

第4条:你所做的不一定必须赚钱,但必须有益于他人

比如,有些男人坚持说,女人们就是不到我这里来,尽管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友善的人。。。这种思考方式是错误的。请回想上面那个电影片段,只是把女人想象成影片中的布莱克:友善的人?谁鸟你!要想在这里工作,就去达成交易。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们被教育得不会如此诚实地告诉你而已。

你会认为那些拒绝你的女人肤浅和自私。但是,问问你自己:你能提供什么?你聪明吗?幽默吗?有才华吗?有抱负吗?有创造力吗?同时,你又做了什么能把你这些优点证明给这个世界呢?不要说自己是个友善的人,那只是最低标准,因为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身边一点都不缺对她们友善的人。想想最初的那个关于枪伤的故事,负伤者在流血,不要再说自己友善,重要的是,你到底会不会做手术?如果这让你伤心,那么你是决定沉沦下去呢,还是去学习如何做手术呢?不要抱怨女孩们都被混蛋们追到手了,那只是因为那些混蛋们有其他的东西能提供给她们。

第3条:你会因自己无所事事而痛恨自己

你可能会问:“我是不是要阅读一本关于如何泡妞的书?”这取决于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书中的第一步是“如何把自己变为受女孩青睐的那种人”,则答案是肯定的。不要跳过这一步。对于找工作也是如此,不要专注于“如何找到工作”,而是要专注于“我如何才能变成公司愿意雇佣的那种人”。那么如何变成公司愿意雇佣的人或女孩青睐的人呢?首先,可能需要放弃自己现有的很多爱好和习惯。甚至需要完全地洗心革面。

“可是,为什么我不能找到喜欢现在的原本的我的一个女孩/一家公司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人们有需要。想想前面那个倒地流血的负伤者的例子。你难道希望他能自愈吗?

“但是,我就是干什么都不行。。。”一个好消息是,只要你乐于花一些时间不断地重复去做,你总会做好一件事的。比如,在我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作家;在我25岁时,只是稍稍改善了一点。尽管我事业惨淡,但我坚持在空余时间里写作,整整写了8年,每周完成一篇文章。这样,我才终于从写作中开始赚到钱了。我花了13年的时间,才能做得足够好,进入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者列表里。我可能前后一共花了20,000个小时,才磨练出现在的写作技巧。

你不愿把所有时间用于发展一项技能?那么,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坚持去做可以帮助你破壳而出。很多人过早地放弃,是因为需要太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个过程正是结果本身。坏消息是,你别无选择。回想一下上面那个电影片段:你要在这里工作,就去达成交易。

你不会因自己缺乏自尊而痛恨自己,也不会因别人对自己刻薄而痛恨自己。但是,你会因自己无所事事而痛恨自己。既然你自己都无法接受原本的你,为什么奢望别人会接受呢?

自己计算一下:你用了多少时间在别人创造出来的事物上(比如电视、音乐、游戏、网站)?用了多少时间去创造一些你自己的东西?这两者中,只有一个能增加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iDog注:所以,我总是认为“消费者”是一个贬义词。)

第2条:你的内在?只有在它驱使你做了什么时才有意义

以我的职业为例。我知道不少有抱负的作家,他们介绍自己时称自己为作家,他们的内心也是一名作家。但他们忽视了关键的最后一步:到底TMD写过些什么。

“写什么真的有关系吗?写东西能重要到决定谁是真的作家、谁不是作家的程度吗?”当然。我甚至认识一些“作家”,他们所写下的文字比一名主妇写的买菜清单的字数都少。

当然,你的内在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想象一张表现苹果树的硕果累累的照片。注意,摄影师是仰拍的,画面里是树上结的苹果,而不是树根。同样的,对这个世界来说,你的所作所为(“苹果”)就是你的全部,而不是你的内在(“树根”)。

你说自己富有同情心。“ 啊,那些可怜的孩子,告诉他们我心里有他们。”每个看了非洲儿童的惨状的人,都会在心里挂念他们。但是,你具体做了什么?去找出他们的需要,并提供帮助。

第1条:你的内在会抗拒改善

人的心理就是十分奇怪,你的心理会死死地抗拒改善,而甘愿维持现状。你的心理多半会如此反应:

  • 故意把批评解释成人身攻击
  • 把注意力集中于抵触信使上,而不是去听信使所传达的消息
  • 篡改自己不好的历史
  • 故意找借口说自我改善会使你失去真正的自我

记住,悲惨的生活比较舒适,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它的原因。获得幸福的生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还有就是勇气。有些人有一种荒谬的观点:如果不去做什么的话,别人就无从攻击自己。相反,舒适地坐着去批判一下其他人的创造是多么的容易。

所以,在从现在开始的新的一年里,给自己制定目标,让自己增加一项新技能,或者改善自己,令自己变得让他人刮目相看。

“我没有钱参加厨师培训班。。。”那就上网检索“如何烹饪”。不要找借口。如果你不消灭那些借口,那些借口就要消灭你。

去做吧!这个世界需要你!

iDog评:

其实,本文就是说了以下一些常见的观点:

  • 要多给予,而不是索取
  • 不要总是推卸责任、怨天尤人。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并改善自己。
  • 要勇敢地从舒适区域(Comfort Zone)里走出来,进而改善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制定一个目标,并立即行动起来,去实现它。

但是,这些都是陈词滥调了,人们往往会把这些当耳边风。像文章作者这样用辛辣的文笔写出来的话,才能在人们麻木不仁的心里产生一点痕迹,从而促使他们及早看清自己,并尽快作出改变。

工薪族的公司化个人管理

在日本,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工薪族吧?传统上,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和企业内劳动组合称为日本经营的“三种神器”,因此,成为公司——尤其是经营稳定的大公司——的雇员一直是人们的终极目标,毕业后进入哪家公司基本上决定了终生的财务状况。直到现在,我还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那些身为正社员、且从未转过职(!)的人,是财务最安定可靠的人,也是日本女性最理想的结婚对象。

其实,时代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年功序列、终身雇佣等早已不再,公司逐渐转向成果主义。因此,在这个新的时代,与其是哀叹过去好时光的不再,不如积极地面对现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方,实力都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关于比较保守的日本人的理财方面的择偶基准,这里想起一句古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以作为在日本的女性的新的择偶基准:-)。当然,最好自己直接去弄潮,而不是坐等被淹没。“潮有信”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在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思考决定感情,感情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因此,如果现在自己尚未成功,那么就一定要从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开始,否则,沿着错误的方向走得再快、再久,也到达不了目标。

作为工薪族,一个最大的思想弱势就是太过于依赖:依赖公司定期发给自己工资,依赖政府在退休后提供养老金,等等。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公司和政府都无法指望的话,将来又会如何呢?这种想法其实是基于思想的惰性和心理的懦弱。

最近,我在阅读一系列“40岁事业系列”书籍,在这些书中,一些曾经走过这段路的前辈们,用自己和他人的实际经历谆谆教导着成功的要诀。其中,《あたりまえだけどなかなかできない 42歳からのルール》一书中,提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要点:

  • 停止当动物园里圈养的动物,要恢复野性,回归大自然。
  • 在心里时刻有由于某种原因必须离开现在的公司的思想准备。
  • 不要太专注于自己现在的地位,要锻炼赤裸的自己——即在完全失去现在的地位时仍能一决胜负的能力。
  • 不要太在意自己在公司的领导职位,那不过是公司因需要而赋予某人的。要有“任命任何一个人都很正常”的觉悟。
  • 使自己成为“任何时候都可以辞职”的存在。(同时,并不辞职,而是玩命工作。)
  • 不要追求大型客机那样的稳定,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置身于战斗机那样的有很大的自由和机动性的不稳定状态中去。这样,在乱气流中才更安全。不稳定的状态才是最大的稳定。

当然,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到却不简单。要使自己变得更强,当然首先要做出改变,而且,当然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抛弃工薪族的羊的思想,用经营者的狼的思想武装自己,也就是说,要试着从经营者的角度思考,用经营公司的方法管理自己。值得说明一下的是,这里我也不能免俗地用了“羊”和“狼”的比喻,但没有一方吃掉另一方的意思,只是羊大多都是一大群一起吃草或者乱跑,而狼既可以协同作战,又可以独自一人闯荡(日语称这种单打独斗的人为“一匹狼”)。

时间管理

事业心强的工薪族常常会过于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把自己的事情完全忘掉,直到最终自己必须开始直面真实的世界时,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缺乏准备和不堪一击。因此,在努力帮老板工作以对得起自己的工资的同时,也要花些时间打理自己的事业。

首先,不要再把自己当做某公司的正社员,而是要开始把自己当成为该公司服务的自由职业者(free agent)。自己不是受雇于该公司,而是自己的公司与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自己与该公司不是隶属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

然后,对自己每天的24小时进行投资组合(Portfolio)式的管理,把它分配给自己这个公司的各个部门。比如:

  • 某公司(现在就职的公司)外派事业部:每天10小时
  • 生活部:每天8小时(睡眠、饮食、锻炼等)
  • 新事业开发部:每天?小时(最重要的部门,负责对将来的投资,比如:强化外语水平,取得某种专业资格,钻研某种盈利技术,计划从事某种副业等)
  • 投资事业部:每天?小时
    • 证券投资课
    • 不动产投资课
    • 外汇投机课
  • 财务部:每天?小时(会计,家庭收支帐,家庭财务状况分析,等)
  • 娱乐部:每天?小时(看电影等休闲活动,不宜占用太多时间)

对于“某公司外派事业部”、“新事业开发部”和“投资事业部”这三个与盈利直接相关的部门,借用“波士顿矩阵”(BCG Growth-Share Matrix)的分析方法,并把原来的“市场份额(share)”这一维度改为“某项事业的盈利占自己的盈利总额的百分比”,分析一下,可知最理想的情况是:

  • 外派事业部:从现金牛(cash cow)逐渐变为瘦狗(dog),并在其他事业兴盛后逐渐淡出
  • 新事业开发部:从问号(question mark)变为从明星(star),并逐渐变为现金牛(cash cow),然后是不断开发新事业,重复这一过程。
  • 投资事业部:从问号(question mark)或许经过明星(star),逐渐变为现金牛(cash cow)

波士顿矩阵分析

“外派事业部”从现金牛变为瘦狗,并不是说自己的工资逐渐降低(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而是说自己的盈利总额逐渐提高,这样一来,长期难以提高的工资收入就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新事业开发部”和“投资事业部”都从问号而不是瘦狗开始,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

财务管理

要对自己的财务用复式记账法进行管理(本人为了方便,用简单记账法),并做经营分析。

  • 记录每天的开销,记录每月的收入
  • 每个月末计算自己的财务状况,包括总净资产和负债状况等
  • 定期(比如每季度)制作财务诸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 定期进行各种财务分析,比如:流动比率、固定比率、自己资本比率、经常收支比率、手元流动性比率等。

这样,每次消费时,注意力就会从购物的快感转变到账目中贷方和借方的变化,从而变得更加重视商品的“效用(utility)”。

经过这样的思考方式的转变,自己就不再仅仅是一名公司雇员,而是迅速变身成为一名经营者,经营着一个小的但充满活力的公司,公司拥有一支只有一个人的精英团队。等这种思想逐渐成熟后,可能很快就会从自己的“外派事业部”外的其他部门找到突破口,成就自己的事业。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可以没有机会,因为这不由我们自己决定,但不能允许没有准备。

低薪根暗女储蓄1000万日元之道

所谓“根暗”,是一个日语词汇,相当于中文“阳光”的反义词,就是说一个人思想比较消极,个性比较忧郁,过度谨慎,行动力差。在日本,有一位叫奥谷せり的“根暗女”在28岁时决定储蓄1000万日元,期限为35岁,结果成功地超额实现。

奥谷本身精神方面就有问题,她的半同居状态的男友精神疾患更重,以至于无法工作。由于生活贫困,她并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是,她在工作并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费。

奥谷有一次读到的一篇理财文章中提到,女性要是选择终生独身生活的话,应该在35岁时至少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奥谷虽然不知道以后是否会独身生活,但目前自己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至少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因此,她就决心在35岁时实现这一目标。

当然,奥谷绝非高收入的人。她的工作经历如下:

  • 大学时代:家教,各种零工
  • 首次就职:22岁,小学教师
  • 转职:25岁,补习学校事务职(小学教师收入还比较好,但是身体承受不住,故转职从事轻松一些的工作)
  • 转职:29岁,因补习学校经营不稳定,难以持续,故转职并回到了小学老师的职业。无职期间,在工厂、超市、福利机构、地图测绘公司等打零工,并开始外汇保证金交易。
  • 转职:30岁,教师的工作收入较好且稳定,这样下去很快就能实现储蓄目标。但是,精神又陷入抑郁症状态。因健康原因再次辞职,并转职到“扒金库”当事务员。
  • 兼职、辞职:31岁,由于事务员的工作定点上下班,因此便于兼职。首先找到一份晚上的情人旅馆的零工,之后又找到一份清早的超市零工。《ワーキングプア いくら働いても報われない時代が来る》一书的作者为写作该书而采访了她,被归为“ワーキングプア”一类(Working Poor,中译“穷忙族”或“在职贫穷”)。身体十分疲劳,但由于收入增加,精神状态良好。后来母亲被诊断患了癌症,故辞职回老家照顾母亲,期间打零工,并取得“訪問介護員”的2级资格(到家里去照顾老人的资格,现由于老龄人口增多而供不应求)。
  • 再就职:32岁,母亲病逝,再次回到自己原住所,在未曾经历过的领域的公司里继续从事事务员的工作。(iDog后注:根据近期杂志介绍,是一个律师事务所,故里面的人的素质应该比以往要高,而且待遇也应好一些。)

时间表

2005年01月:开始时,储蓄额为101万日元
2005年04月之前:补习学校事务员
2005年04月:无职,打零工
2005年12月:FX(外汇保证金交易)开始
2006年05月:再次从事小学教师工作
2006年07月:因陷入抑郁症,辞职,并转职到“扒金库”当事务员
2006年10月:晚上到情人旅馆打零工(共2份工作)
2006年11月:清早到超市打工(共3份工作)
2007年02月:储蓄(包括FX账户内资金,下同)超过200万日元
2007年09月:储蓄超过300万日元;辞职回老家照顾病重的母亲;打零工
2008年07月:再就职,从事事务员工作(未曾经验过的领域的公司)
2008年09月:储蓄超过500万日元
2009年01月:储蓄超过700万日元
2009年02月:FX大幅损失
2009年04月:储蓄再次超过700万日元
2009年09月:储蓄超过900万日元
2010年03月:缴纳税金
2010年06月:储蓄超过1000万日元,提前实现目标(2010年5月时为34岁)
2011年05月:满35岁,储蓄超过1200万日元,超额完成目标(+20%)

2023.11.23后记:

2011年06月:总资产12,846,216日元,免费加班太多。
2011年07月:12,954,608日元。
2011年08月:总资产达到13,002,148日元。达到1300万日元。
2011年09月:总资产达到12,746,685日元。搬家花费35万日元。。
2011年10月:总资产达到12,456,762日元。购买家具等花费24万日元;购买猫花费15万日元。(iDog:日本买猫狗很贵。好在我养的都是捡来的流浪小猫,既养了猫,又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2011年11月:总资产达到12,264,325日元。参加讲座花费20万5000日元。
2011年12月:总资产达到12,976,864日元。因奖金和退税而增加不少。
2012年末:总资产约为14,483,713日元,还买了车,并开始交国民年金。
2013年末:总资产约为16,813,178日元。
2014年末:总资产约为18,245,878日元。
2015年末:总资产超过2000万日元,达到20,769,503日元。
2016年末:总资产达到22,471,721日元。女主人公到了40岁,以后不再公布资产情况。

另,该博主的博客也改为猫は何も持ってない。 (hatenablog.jp),在此期间也与其男友结婚(对于崇尚强者的日本人来说,她对她那个遭受长期精神疾患的男友真的可以说是情深义重)。每每想到她的事迹,都让我感到一种草根的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就像这个充满功利的铜臭的世界里刮过的一缕清新的微风。当然,在她停止公开其资产状况并改为日常风格的博客后,对于我来说就欠缺吸引力了。

该博主28岁(?)时,不知道在哪里读到的理财文章里说,独身女性在35岁时至少需要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我虽然不知道这是谁提出来的,而且也不知道有什么根据(因为按照我的感觉,应该更多才行),但就是这句话却点化、启发和激励了该博主,让她成功地踏上了追求财务安全的路,并成功实现了最初的“小目标”。而且,到40岁的时候,又超过了2000万日元。虽说我还是觉得不算太多,但该趋势十分好。坚持下去的话,她的资产增长可能会越来越快。总之,这里给她真挚的祝福,愿她生活幸福,摆脱原来那么多的生活阴影(她曾提到过,小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对她说:你什么都会,可是为什么总是一副不自信的样子呢?)。

(后记终)

35-1000wan.png

就这样,奥谷以低薪并十分不稳定的工作,而且在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费的情况下,在6年里共储蓄1100万日元,平均每年储蓄175万日元。

关于“独身女性应至少在35岁时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的依据,本人并没什么研究,也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是,如果没有多少储蓄的话,肯定是十分危险的。

在日本生活的女性,工资水平普遍很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毫无上涨的趋势(倒是更有可能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女性职员大多不愿承担男性职员那样的有责任的工作。传统上,女性结婚后就辞职(成为“寿退社”),她们的职业生涯很短暂,因此,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她们主要是致力于赚点钱把自己打扮漂亮,并学习一些作为女性的日常修养和技能(烹饪、和服、插花等),以便能嫁好。要是承担了重要的工作,很快就辞职的话,一方面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耽误自己的“婚活”(为了结婚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样,年轻女性在公司里大多从事端茶倒水之类的辅助性工作,公司对女性职员也大多是这样期待的(可见,这不能全怪公司和社会的性别歧视,这里面有长期以来女性自己的工作态度的原因)。如果这些女性职员不幸没有能够及时找到自己的理想伴侣而结婚辞职的话,就必须一直这样混在公司里拿低工资。

日本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经济一直走下坡路,称“失去的20年”。因此,男性职员的工资也连年下降。但矛盾的是,要结婚生子却需要一定数量的收入。因此,男性的结婚意欲变得十分低(其中有经过理性思考的现实情况的原因)。这样,就使得日本也出现大量的“剩女”(当然,成因跟中国有所不同)。有一种对女性不敬的说法是,女性的“賞味期限”(保质期)为30岁以下,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称为“負け犬”(败犬)。遗憾的是,现在的经济形势和一直以来的社会形态正是在日本大量催生败犬的温床。

近来,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女性即使是结婚后也选择继续回到公司里工作,以赚钱补贴家用。还有就是因为婚姻破裂(离婚率超过30%)或丧偶等原因而回到职场的。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能拿到较高收入的都极少(或几乎没有),甚至能成为正式雇员都难。

当然,也有少数特别的女性(女强人?),从一开始进入公司时就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要求上进,希望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当然,这意味着她们选择不结婚,或结婚后也继续留在公司努力工作(据说法国某女性高官,未婚而孕后,生下孩子没几天,就返回工作岗位)。这样的人,如果也有一定的能力的话,做到部长甚至役员、社长的也颇有一些。但是,在尚未位高权重时,由于年长(色衰?)且一直孑然一身,在公司里也会受到尚有结婚意愿的年轻女性职员的轻视和嘲笑,就像开车的看不起奋力行走或骑车的人一样。当然,最后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很难说,只是这些人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独立的道路。

从理财的角度讲,大多数选择独身的女性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 绝大多数人收入偏低,缺乏职业发展(即以后还会继续低),且工作有不稳定因素(比如派遣员工)
  • 大多需要自己买一个公寓房(房主们大多不愿把房子租给年老女性,因为不能付房租的风险较高)
  • 银行不愿向独身女性提供贷款(因为第一条所述的原因,导致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变大)
  • 需要一定的储蓄,以确保支付不时之需(比如大病等)
  • 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日常开销,比如服装、化妆品、理美容等

由于这些原因,理财对独身女性是极端重要的。这里介绍的奥谷则比普通的独身女性有更多的问题:因为性格原因、精神疾患、对无法工作的男友的生活费提供、极端不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她居然能克服各种困难,成功地实现了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真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值得尊敬。

走向成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过程

记得李小龙在“死亡游戏”的剧情设计中,武术高手为解救自己被扣为人质的家人而被迫到死亡塔过关斩将夺取秘宝,在九死一生地冲破层层关卡到达顶层时,看到宝匣内只有一张纸条,写着: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这句话虽然富有哲理,但显然十分不吉利,结果一语成谶,李小龙不久后就突然死亡,死因至今未解。

这里套用这句话并将其变得吉利些:不断地失败就是一个逐渐走向成功的过程。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为了制造灯丝,试验过成千种的材料。有人说,失败那么多次,算了吧。爱迪生说,我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这么多种材料不行。以前看到这则轶闻,只是觉得爱迪生充满自信,并言语机智,现在则越来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实际上,爱迪生说没说这话很难说,因为我能检索到的都好像以讹传讹,存在各种版本。不过,爱迪生的确说过这样的话:“If I find 10,000 ways something won’t work, I haven’t failed. I am not discouraged, because every wrong attempt discarded is another step forward.”(iDog译:如果我找到1万种不可行的方法,我并没有失败。我并不会气馁,因为每一个被放弃的错误尝试都是又一次前进的步伐。)这句话说的更明白。

我想到的例子是,设想自己现在正处于一座迷宫中,并且知道有一条或几条路可以走出去。为了成功地走向出口,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相当一部分人会只是坐在那里,或者在经过有限的几次失败的尝试后就裹足不前,然后怨天尤人地想,为什么自己会在迷宫里,而别人都在外面快快乐乐地生活?

还有一些人在那里想,这样留在这里也不错,这不是有好多人在这里“陪绑”吗?不过,能出去的话也真不错。可是,这里的人有几个能出去呢?

还有的人会发明某种宗教,告诉人们说,其实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安心地坐在这里才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安静的乐园。。。(注:本人在这里没有嘲讽宗教的意思,因为很多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都是真正地想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相对于红尘里的成功,他们的理想才是伟大的。只是,人们会随意地发明很多宗教,而且那根本就是糊弄人的。)

还有的人在像没头的苍蝇一样疯狂地横冲直撞一番而没有找到出口后,累得精疲力竭,倒在那里彻底地失去了斗志,认为出去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而那些真心地想出去的人,会从眼前的路开始尝试,当发现一条路不通后,就返回去,记录下来这条路不通,再尝试下一条路。这样,尝试了一条不通的路,并非简单的一次失败,而是成功地标记了一条不通的路,也就是成功地缩小了选择范围。这样下去,肯定或早或晚会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想到这里,我又记起Michael Masterson所说的话:在致富的过程中,你做出了各种努力,而最后实现致富却跟之前这些努力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的确,走向成功的那条路跟那些不能通向成功的路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不尝试那些路并证明那些路不能通向成功,又怎么能找到这条通向成功的路呢?

因此,我们不应该害怕失败,而是要意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祸兮福所倚”,正是今天的这些失败,才成就了自己明天的成功。为了尽快走向成功,不但不能惧怕失败并因此而裹足不前,而且还应该主动地怀着感恩和高兴的心情去拥抱失败,并且设法让自己失败得更多更快。快速的失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