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 DIY

清理苹果笔记本内部积累的灰尘(附示范照片)

近来,我的苹果笔记本电脑(MacBook)发热现象越来越严重。上次安装了调整风扇转速的软件后,情况略有好转,但随着天气的继续转热,每当我看网上的视频(如Yahoo!Finance的CNBC节目,和Youtube视频等)时,电脑温度都会居高不下。前天晚上,我发现CPU温度超过了90度!估计是濒临死机了,于是,赶紧拿冰袋降温。。。每次看视频节目都得不时地查看CPU温度,很是令人困扰。

由于多年养猫,我十分清楚机内肯定灰尘和猫毛积累严重。但是,我一直懒得拆开电脑清理,原因有二:苹果笔记本制作精致,因此,总是觉得拆开它很麻烦;另外,我也十分不愿意关机。。。但这次看来不关机清理也不行了,否则风扇转速提高了也没有机身外壳这么烫的道理:只有热量排不出去时,才会因风扇的作用,令机内热量以对流换热的方式作用到金属外壳上,让外壳热得烫手。

于是,立即动手清理。这款笔记本电脑的后盖分为两片:下面的一片覆盖着内置硬盘和锂电池,不需要拧螺丝就能打开;上面的一片则覆盖着其他的部分,包括主板、内存条和光驱等,而且是用螺丝钉固定的。因此,要是换内存的话,就必须把上面的一片打开。我的这个笔记本电脑由于买的时候就已经装配了4GB的内存,因此,从来没打开过上面这片后盖。这次是不得不动手打开了。

首先,还是按动后面的那个扳手,打开下面的那片后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小扳手,做得十分精致。这次打开后仔细地研究了一下,愈发感到它的设计令人赞叹。这个扳手打开和关闭都有锁定装置。一般的锁定装置多是用塑料件卡住的方法,而这个扳手则是全金属的。它的实现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用两块强力磁铁来将其在两个位置锁定。这样,既使得它在搬动时手感很好,又没有任何部件的磨损。

然后,为了安全起见,拆下锂电池。我打开上面那片后盖时,见里面的板子上有一个极微小的铜制的触压开关。我猜想那可能是用来检测后盖是否开启的吧?如果开启了的话,就切断电源等。但是,我们还是干脆把电池卸下来的好,反正也不麻烦,举手之劳而已。电池也是由那个扳手来锁定和解锁的。一旦解锁,就没有任何障碍了,直接取出就是。

打开下面的后盖时,在上面的后盖的下侧,4颗螺钉就暴露了出来。同时,其上侧也有4颗螺钉。用00号十字螺丝刀把这8颗螺丝钉拧下来,并注意放好。我在拧下螺丝钉时,习惯于把它们按原来的位置放好,因为它们的大小是不一致的。这里,上侧的4颗中,左上角的那颗长度明显的短。另外,在开这片后盖时,你会觉得它比较紧。这里不要担心,这只是因为它被扳手上的强力磁铁吸附着的原因。这也说明了这个扳手的设计之匠心独具,还有固定后盖的作用。

然后再拧下固定风扇的3颗螺丝钉。其中,也是左上角那颗的长度跟其它的不同。这时,就暴露出在风扇的排风口和机身上的排气栅之间积累的大量灰尘。灰尘是如此之多,几乎把排气栅都堵死了。这正是机内过热的罪魁祸首。也难怪,毕竟这个笔记本电脑已经买了4年半了,还从来没清理过内部的灰尘。不过,这里跟猫似乎没什么关系。我只是用镊子从主板底下夹出了两根猫毛,其他的都是一般的灰尘。对于机箱内的灰尘,我惯用的清理方法是“吸尘大法”,即用吸尘器接上吸嘴,将灰尘都吸走,十分简单有效。一些人喜欢用压缩空气来吹,虽说也很有效,但是要小心不要把灰尘吹到机箱的深处。用吸尘器则是令灰尘原路退出,应该是更好的方法。

苹果笔记本内积累的灰尘

由于风扇很小,似乎用什么办法都无法有效清扫。于是,索性把风扇的盖也打开。风扇的盖是用一颗极其微小的螺丝钉固定的,一定要把它放好,不要弄丢了。这时,我想到清理剃须刀的毛刷了,用来清理这微小的风扇叶片正合适。当然,有废弃的软毛牙刷的话,也很好用。

然后,再用清理相机和镜头的橡皮球来吹一下各处的残留灰尘,并把风扇和两片后盖装回去,清扫工作就宣布完成。

在清理途中,我还试图拆下主板,结果拧下5颗螺丝钉后,居然还固定着。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觉得主板并不是很好拆,而且用手电筒照了一下,其下面很干净,用橡皮球也没吹出什么东西,于是作罢。笔记本电脑由于需要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组装大量的东西,其装配往往十分繁琐。机身纤细的苹果笔记本电脑尤为如此。因此,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轻易去拆主板。

清扫完毕后,接上电源,顺利开机。之后,CPU的温度基本维持在60度以下。为了测试其效果,我连着看了大量的视频,结果也丝毫没有问题。于是,电脑过热的问题最终圆满解决。

对这款苹果笔记本电脑的最大的感想就是强力磁铁的充分利用。首先,苹果笔记本电脑引以夸耀的电源连接方式就是用强力磁铁把电源线接头吸附在机身上,这样,当不小心绊到电源线时,不会把电脑拽下去摔坏或把电源线拉坏。其次,就是上述的后盖上的小扳手那里用的两块强力磁铁。此外,在机身上位于上面的那片后盖下端的部位,还装配了一排的强力磁铁,我研究了一下,发现其唯一的用处就是把下面的那片后盖吸附住。但是,遗憾的是,下面那片后盖上的铁片太薄,而且磁铁和该铁片之间,还隔了上面那片后盖的薄薄的一层铝合金,因此,吸力比较小,几乎感觉不到。也许,这些磁铁没发挥太大作用吧?如果把上面的那片后盖下端也变成铁的,这些磁铁的作用就会明显些。

具体的操作步骤示范参见这里。

给纱窗重新装纱网

房子的纱窗(日式纱窗,日语称“網戸”)由于年久而失修,纱窗的下侧被猫顶破了。由于天气一直比较冷,就一直没修。近来天气转暖,为了能在天热时开窗乘凉,就利用周末时间抓紧修好了。

修理这种日式纱窗其实不难。 首先准备修理的材料和工具:

纱网有各种尺寸(网眼尺寸)的,这次用的是店里卖的最细的一种。

把纱窗卸下来,并清洗干净。然后在地方放平,先把固定用胶条塞进一个角的槽里,把纱网的一个角固定好,再把胶条塞入另一个角做大致的固定,之后就是用工具上的滚轮把胶条压入槽内,这样就上好了一个边。然后把相邻的另一个边上好。在上最后两个边时,一边用手拽着纱网,一边用滚轮把胶条压进槽里去,这样就能保证把纱网张紧。都上好后,把纱网多余的边用裁纸刀裁掉,就完成了。

这里是具体的步骤图解

修补漏气的自行车内轮胎

上周四,自行车后带突然瘪了。本想利用午餐时间骑车到家附近的某团体去办点事情,结果没办成。于是,晚上赶紧抽时间修好,周五的中午终于骑车去了。但办完事情出来一看,车后带又瘪了!

周末基本是在家附近转,因此也没急着修。等到周日,再不修就影响使用了,于是再次把车推到家里修理。

在日本自己补车内带的经验还是颇有一些的。到超市,基本上都能买到方便的修补用品。在国内时虽然没自己动手修过,但看的多了,也基本了解一些大致的工序。加之买到的修补用品上也有图解,因此基本能按图索骥地弄好。

首先把车倒置,用工具把外带扒开,不宜完全从车圈上完全扒下来,否则在修完后往上装时比较费劲。然后把内带抽出来,打气,置入水盆中找冒泡的地方。找到后拿砂纸打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把有条纹的地方磨平,另一个是把车胎表面磨粗糙,便于用胶粘接。打磨后,涂上专用的胶水,放3分钟左右,把修补用小胶皮贴上,再压紧(用钳子夹,用手捏,或用脚踩等各种方法)。然后再把轮胎装上就好了。

修理自行车内轮胎

下图是简单的自行车修理工具。那三个黑色塑料的工具是很久以前去美国硅谷出差时买的。当时没有驾照,在硅谷那个农村一样的地方,基本寸步难行,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于是同事开车帮忙到K-Mart去买了一辆自行车。周末骑车出去到处兜风时,不小心把带扎了,于是就买了些修补用品自己修车。那几个塑料工具还是很好用的。日本卖的多是金属的,弄不好会划内带。我念大学时,有一次修车,就被修车的老师傅用金属片往回装车胎时划了道大口子,结果补完后,没骑出多少米,就又掉头回去了。。。比较大的胶皮是在日本买的,而较小的胶皮则是从美国带回来的。一般来说,日本的东西都特小巧,而美国的则较傻大,不知道为什么补车的胶皮恰恰反过来了。不过,小的胶皮还是很好用的,因为一般破的口子都不大。

修理自行车内轮胎

上次修时,发现内带破的口子很平整,像被锐器捅出来的一样,感觉很困惑,不知道是不良少年恶作剧还是怎么回事。在外带上也没找到什么线索。 这次修时,就比较留心了。首先在外带正对气门芯处贴一胶带,标记下位置。

记下问题部位

找到内带破口后,用气门芯做定位标志,在外带上找(从贴的胶带处偏移同样的距离),终于从里面看到一条细长的口子,像被锐器所伤。然后在外带外侧找,发现了深深地扎进外带的一个尖锐的玻璃碴子。下图是将玻璃碴子清除后的伤口情况。

被玻璃碴子扎坏的地方

由于玻璃碴子深深地埋入外带内,因此不仔细找的话,根本看不出来。我印象中有压到碎玻璃上的记忆。不过,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了。可能玻璃逐渐深入,最后等车胎里的气不足时,在车圈和地面的挤压下,终于刺了进去,把内带扎破了。

顺利修好后,打气,把内带放在水盆里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再没发现任何漏气的地方,于是就装回。结果往里打气的过程中,就听见比较大的漏气的声音。没办法,只好在把车带重新扒开,发现这次的位置距离上次的位置很近。再次在外带内侧连摸带看地检查了一番,没发现任何可疑之处。这次再装回去,问题终于解决了。最后,到底没弄明白为什么车内带再次漏气。也许是早被划伤,但没到破的程度,这次突然破了?

总之,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在补好带后,还不能忘记顺便仔细检查一下漏气的原因,否则,如果该隐患一直在那里的话,不久就会再次漏气。

另,据邻居老太太的说法,在日本还是有修自行车的地方,比如超市卖自行车的地方,或自行车专卖店等。专卖店的话,可能收费比较高。我到住处附近的超市“西友”去打听了一下,在卖自行车的地方并不提供该服务,不过在外面一个比较偏僻的自行车停车场处,跟一个修车的师傅有协作,每周修两次,星期一和星期六。看来,急着用的话,或不想那么麻烦的话,可以拜托给修车师傅。当然,如果费用过高的话,就得考虑是自己修还是再买一辆的问题了。

自己修理经常掉链子的自行车(附示范照片)

我有两台自行车,其中一台比较旧,骑起来总是花楞楞地响;另一台比较新(其实是老婆的),但是不但骑起来响声更大,而且稍有颠簸就容易掉链子,弄得我每次骑都小心翼翼的。有一次竟然在雨中骑车时掉了链子,实在是麻烦。为了在掉链子时更容易地上好,我特地在车筐里常备一根小树枝,毕竟要是放工具的话肯定会被顺手牵羊的。

在东京,自行车坏了很麻烦:不像汽车,坏了的话路上有的是修车店;自行车要是坏了,不是扔掉,就是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在这里,我还从来没看见过修自行车的地方,只有一次在自行车停车场,看见有人在那里贴了一张广告,说是可以上门服务,但是费用贵得吓人。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街上总是有很多的修车老师傅。所以,自行车出了问题,从来不用犯愁,花点钱就好了,打气了,补胎了,总之十分方便。到了东京,才不得不学会了自己补内胎。外胎比较麻烦,因为得把车轴上的螺母拆下来,而我以前没有工具,有一辆自行车就因此长期闲置,最后由于被别人卸了零件,就扔掉了。

最近,由于搬家的缘故,为了拆空调,买了一个活动扳手(请人拧那几下也很贵的)。因此,这次决定把车链子的事解决一下。

车链子松是问题的表现形式。解决方法不外乎两种:把链子弄短,或把轮距拉长。开始我以为第一种比较简单,但实际看了一下,才发现后者才是简单便利的解决之道:自行车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我们的这种需求了,因此设计上就使得拉长轮距很简单:实际上就是两个螺丝,拉在车轴上。你把它们上面的螺母拧紧,就自然把后轮向后拉了。

明白了道理立即开工。把自行车搬到屋里,按下列步骤进行:

  • 倒过来(在国内见过修车师傅修自行车的,都知道倒过来是怎么一回事)
  • 把后轮车轴两端的保护塑料帽用起子起下来
  • 用活动扳手把后轮车轴两端的螺母松开(需要有点力气,是男人的活。女士们请找个男人帮一把。)
  • 把后面拉在车轴上的螺丝上的螺母拧紧,两边要拧同样的长度,防止后轮偏向一侧。观察车链子,直到将其基本拉紧
  • 逐次上紧车轴两端的螺母,最后用大力气将其彻底旋紧
  • 把两端的保护塑料帽盖回去

完工!把自行车推下楼,在外面骑了一圈,一点声音都没有,象新买的时候一样!感觉爽极了。不过,倒底还是没想明白,车链子为什么会松。我的猜测是,这里上下坡有几处,上坡时,链子拉得很紧,这样时间长了,就把轮距拉近了,于是车链子变松。

一般我骑车出门,路上总是被碰到的警察盘问。自问自己长得还过得去,一看就是正面形象,穿得不好时也象地下党啊:-),想不通警察为什么总来找我麻烦。现在想来,原来骑车时除了铃铛外哪都响,一路响叮当的,确实有点太过招摇,骑的车的确像是捡来的。。。 看来还得抽空把另一辆车也修一下。

修理过程的照片:

http://www.idogicat.com/album/v/iDog/diy/repair_bicycle/

自己动手修理索尼笔记本

(相关照片参见相册的“自己修好Sony VAIO PCG-Z505NR笔记本电脑”部分)。

还是在去俄罗斯之前,由于需要跟老婆保持联系,手头缺一个笔记本电脑,就把这台尘封已久的笔记本找了出来,决定修理一下。

这台Sony VAIO PCG-Z505NR笔记本电脑是我在2000年5月,在黄金周前买的,花去了自己差不多全部的日元积蓄(还有大部分的用日元换的美元留在手里:-p),为了在假日期间玩玩游戏什么的,我也在考虑转职,需要学习和复习一些编程知识。当时好心疼啊,可那时笔记本电脑就是贵,没办法啊。这台电脑在当时还是很好的,奔腾3的500MHz的CPU,128MB内存,12GB硬盘,12英寸的显示器,坚固的钛合金外壳,上面刻着VAIO的Logo,纤薄的机身,重不到两公斤,当时实在是喜欢极了。后来一直使用它,不够用时扩充了256MB的内存,又配了一个外接火线口的80GB的硬盘。该机上曾装过Windows 98、2000和XP,装过Office,装过Visual Studio,游戏也玩过暗黑破坏神和赛车等,还在上面玩过Slackware的ZipSlack,是我第一次玩的Linux。大约两三年前突然坏了(用了大约5年),表现为拉电源开关时毫无反应,弄得我束手无策,因为只有它给了出错信息我才能收拾。根据经验我判断是CMOS电池出问题了。打开过,没看见CMOS电池!到索尼网站上查,也没给出具体的原因,只是说修理得花费大约3万日元,这显然太贵了。后来比较懒,就扔在一边,有台式机,后来又买了一台配置很好的14英寸的NEC笔记本,就再也没动过这台笔记本电脑,但是由于用了很长时间,没舍得出手。

老婆去加拿大,给她带走了那台NEC笔记本,我到俄罗斯就没有电脑带了,于是就想起这台笔记本电脑。把它取出来,打开,还是没发现那块神秘的电池。笔记本电脑的装配是很精细的,要打开,很麻烦。后来一想,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就干脆把能拆的都拆了,把整个主板都取下来,终于看到了粘在背面的那块电池。于是把它取了下来,拿到前面,又四处搜索该电池。该电池是松下产的,由于这不属于零售的电池,在Yodobashi等电器店都买不到,后来终于在秋叶原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找了一个周末,到秋叶原,发现由于那里庆祝一个当地的节日,该店不开!只好下周再去,终于顺利买到。顺便买了电烙铁和焊锡。

回到家里,把笔记本电脑里面用吸尘器打扫一新。里面的风扇好脏啊。然后焊上电池,再给CPU涂上新的导热胶。一通电门,指示灯亮了!可是,显示器没显示!这可遭了,赶紧再拆开,心想怎么回事呢?终于发现悬在主板后面的显示器电缆,忘了插到主板上了!连好电缆,顺利地启动到Windows XP。

CMOS电池放在主板后面,不是故作神秘,是有道理的。笔记本电脑为了做得尽可能小,厂家可谓是费尽了心思,里面基本上是“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而以纤细见长的索尼505系列尤为如此。主板前面实在很难找个空闲地方,但放在后面实在太不方便了,要是以后再得换怎么办?因此我决心放在前面。但是,我发现两个用金色的隔板盖着的芯片在使用中极其热,热得很烫,基本不敢摸。我一看,把充电式的纽扣电池放在这高温的元件旁边,不但阻断了空气的对流换热,而且弄不好还有把电池烧爆了的危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想方设法把电池弄得远了一点,致使键盘的空格键感觉有点鼓。。。

把它重新装好,终于又能用了,虽然在现在,这台电脑的配置已经太落伍了,但是,用它来当一个免费的国际电话装置还是够用的。而且,在俄罗斯时,还能用来简单地处理一下照片,并上传到我的网站上来。总之还是很有用的。

附带的一个好处是,它救活了我的那台外接式硬盘。老婆把NEC笔记本带走后,由于我的台式机和服务器都没配火线接口,没法用这台硬盘,而老婆又嫌这外接硬盘太麻烦,而自己买了一个很小巧的USB口的外接硬盘,不用电源线等,就如U盘一样方便。于是该硬盘也被尘封。这次这台笔记本修好,这台硬盘终于又可以通过这台笔记本接入网络了(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由于本人太懒,一时尚未重新启用)。

计算一下,买了电池、电烙铁、焊锡和CPU导热胶,共花费大约一千多日元,比厂家开出的至少3万日元便宜了不少。不过,要算上我的人工费的话就不好说了。。。不过,DIY终究是不计个人劳动成本的,反正周末闲着也是闲着,也没出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