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 修行

恪守中庸

人们总是偏向于喜欢一些事物,而讨厌另一些事物。比如,人们普遍喜欢舒适、富贵、美丽、长寿、健康,而讨厌痛苦、贫穷、丑陋、死亡、疾病,等等。但佛、道、儒各家都指出,这是不正确的,是人们思想境界不够高的缘故。

佛家:

  • 佛性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无所谓恶。
  • “无分别智”。
  • 《中论》

道家: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阴阳平衡,水火既济

儒家:

  •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儒学精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因此,人们对偏离中庸之道的事物的喜爱,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够清净所致。因此,我们应恪守中庸之道,让内心清净,以领悟空性,从而明心见性。

人生如戏

有一部日本的电视剧,描写中年夫妇的婚姻危机。女主角看不上被裁员后赖在家里毫不进取的丈夫,邂逅大学时暗恋的同学后,差点出轨。之后决定继续跟丈夫维持夫妻关系。最后夫妻双方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也都知道对方已经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但都装作不知道。女主角独白的画外音:原来夫妻关系的真谛就是演戏。

其实岂止是婚姻出现过危机的夫妻关系是演戏,我们绝大多数的生活都是在演戏,佛家和道家都认为是这样。真正的自我是谁?是这具肉体和在里面操纵着这具肉体在人生的舞台上欢蹦乱跳的后天意识吗?显然都不是,而是更深层的处于封闭和休眠状态的元神、佛心、本性真如。佛家和道家的修行者的任务都是把这个封闭打开,把真正的自己激活,从而明心见性。

大多数人由于演戏过久,太过于“入戏”,而忘了自己是谁,以至于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正在扮演着的角色,从而在人生的舞台上“跳梁”得更欢;而能够明白过来自己是谁的人也不得不继续演戏,而且不幸的是还不得不假戏真做,再无奈也没办法。 一个很简单和很现实的原因是生活本身。现在毕竟不再是古代,不可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必须积极参与到高度分工了的社会生产中去,至少得赚出自己和家人的食宿费,还得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合格的“演员”。要不然,自己的肉体饿死了,还谈什么其他的层次和境界(如果还没跳出五行的话)?这就好比是演员,要不断演戏,而且也靠演戏谋生。

电影“黑客帝国”虚构了一个电脑里的虚拟空间,机器把人类养殖起来用于供应热能,而把人们的思想弄到电脑软件模拟的世界里去,从而达到“愚民”的效果,防止人类醒悟过来自己的真实处境。而醒悟过来的人们在跟机器斗争时,也得先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演戏”并取胜,最后才能冲出去,回到现实世界里去,把机器彻底摧毁。从这种构想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思想过于局限于西方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只有能实实在在地看得见的、听得到的、闻得着的、摸得到的或检测得到的,才被认为是客观的存在,典型的唯物主义。因此,电影里认为人的这具肉体和人的后天思想才是真正的自我,而适应在电脑虚拟出来的世界里的思想则是虚假的。这显然认识得过于肤浅。

同时,我也想到了佛家经常讲的“金刚不坏”。这具肉身再怎么锤炼,就算真的变成钢筋铁骨,也不可能不坏:泼点硫酸或扔个炸弹就完蛋了。那什么才能达到“金刚不坏”呢?老子反复地说过柔定胜刚的道理:“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等等。比如水,当然刀劈斧凿都不能伤害到它,而空气就更不容易受到伤害了。人的本性真如,物理性的和化学性的攻击根本就不可能伤害到他,同时,精神性的攻击(比如世俗的沾染)也不能改变其分毫,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的金刚不坏之体吗?

顺凡逆仙

“顺则为人,逆则为仙”这样的话因为经常听到,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了。就像很多人都知道说什么“平常心是道”,可那些把这话整天挂在嘴边的人中,有几人能真正或多多少少地做到呢?

传统上,关于丹经或修道的文章,总是十分晦涩,充满了各种代名词,除了常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卦及由其衍生的六十四卦外,更有铅、汞、金炉、玉鼎、婴儿、姹女、天干、地支、方位、甚至“玄关”、“刀圭”等更加晦涩的隐语。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修道者希望保密,就像讲江湖黑话一样,不让外人听懂,亦或由于道之不可道,而强作的比喻吧。总之,我看到这类文章,总是感到很头痛。

近来,读了几篇这类的文章,竟然稍稍有了些理解,故及时记下自己的些许感想。

说“顺则为人,逆则为仙”,以前一直想当然地以为是说行为方式的不同,现在才明白,原来这的确是有更明确的意思。顺的是什么?逆的又是什么?其实,顺和逆的对象,根本上说是精气的走向:如果顺着人体被设计的样子走,就是尽人伦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是求道修仙的做法。所谓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采药、运周天、抽坎添离、炼丹,以便达到后天返先天的效果。(之后的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就太高深了)。张三丰语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当然,推而广之,其他事情上也多是如此。

“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反其道而行之;其道=这就是修道;而行之=明白了道理,不实行不行。)

比如,长眼睛就是为了看的,长耳朵就是为了听的,但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也就是道家说的要真心清净,精神内守,眼虽见色而内不受纳,耳虽闻声而内不受音,神虽感交而内不起思,见物内醒而不迷。佛家也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毕竟人出生后,元神退居幕后,识神开始主导。而后天受社会教育和熏陶的识神就是要让眼睛去看、让耳朵去听,并对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相应的思考判断。看到美色动心、听到美声动情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道家要让识神暂停工作,让元神再出来主持身体;佛家则也讲要证得无分别智。

不过,道家的“填油续命”跟尘世的“勤俭持家”、“储蓄理财”等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现代社会,主流思想是鼓励享乐主义,鼓励刺激消费,因此,“填油续命”倒真的也是相反的了。

默录“常清常净天尊”:

真心清净道为宗, 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上药身中神气精,人人俱足匪亏盈。
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