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投资和滚雪球

经常有人把投资比作滚雪球。我觉得这是十分形象的。因此,在考虑如何投资时,不妨多想想如何能把雪球顺利滚大。

要滚雪球,首先要做一个坚实的核心。把核心做得坚实很重要。如果雪球一直是松散的,那么就算你能迅速地把它滚大,它也会在碰到沟坎而颠簸时,突然整个崩溃掉。

投资也是如此。首先要致力于形成一个核心的投资。比如,先设计一下投资组合中各种性质的投资的比例,然后以ETF、蓝筹股或指数基金等按照既定的比例构成核心。如果一味地追求收益,而不愿意首先构成一个坚实的核心投资的话,就必将使自己承受太大的风险。这样,市场突然出现意外的变动时,投资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打击,甚至被迫出局。

在日本的琦玉县,有一位专炒英镑的个人投机者。他从百万日元的规模开始,逐渐到上千万日元,一亿日元,数亿日元,最后达到10亿日元左右,被称为全日本持有英镑最多的人。但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的资产总额就开始暴跌,一下子跌到2亿日元,最后投资全军覆没,而他也以欠下两三亿日元的债务而告终。这就是只追求收益而不注重形成一个坚实的核心投资的教训。

形成雪球的核心后,就要不停地滚动这个核心。这样,新的雪就会逐渐粘到核的外围,然后再在重力的作用下,使里面的核越来越大。

在形成了核心投资后,要定期地把自己的收入的一部分投入核心。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拿出少量的资金来做自己喜欢的投资,比如短期交易、小型股等等。如果从这些投机性较强的交易中赚了很多钱,也要定期地把其中一部分投入核心,让核心逐渐增大。这样,自己的资产规模就会稳健地逐渐增大。另外,房地产投资(如果投资物件比较好,杠杆不算太大,而且较长期地持有的话)也属于比较坚实的一类。

日本的千叶县,有一位个人投资家,因在瑞穂证券的交易员下单错误事件中(本想以60万日元的价格卖1股,却下了以1日元的价格卖60万股的单)一气赚了20多亿日元而著名。他除此之外成绩也十分好。后来,据说他买下了秋叶原的一栋90亿日元的商业楼(应该是有贷款)。他的这种做法,正反映了上述思想。他的股票等较高风险的投资规模过大,这样,风险也必然十分大,每天的波动幅度十分剧烈。而要是减小风险性金融商品投资的话,就会出现大量的闲置资金。在日本的零利率的政策下,这些资金几乎是白白地放在那里。以0.01%的利率计算,10亿日元存一年仅能获得10万日元的税前利息。而结合贷款买入商业楼的话,则会每月为他带来大量的稳定的房租收入。这正是他的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就像上述的投资核心一样。

滚雪球时,随着雪球的增大,每滚动一周所能粘上的雪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在滚动的角速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粘上的雪越来越多,换言之,粘雪的速度越来越快。

投资到一定的规模,也会感到资产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资产规模大了,就像“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所说的那样,就会对金钱产生一种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钱涌入,使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快地增长。这就是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想象为资产“雪球”所产生的万有引力。

当然,理性地去思考的话,这种现象也能解释。一般来说,开始时,我们都要通过工作来赚钱,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投资。有了投资资产后,它就会定期地产生现金流(房租、股息、利息等),从而使我们所能支配的资金变多(工资 + 投资带来的现金流)。如果我们能把生活开销控制得比较稳定的话,就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资产就会变得更大,产生的更多的现金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可支配资金。。。这样循环下去的话,资产就能得到复利般的增长(指数般的增长),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会远远地超过直线增长的上升速度。

还有,一个人的钱多了,他的社会信用度就会上升。这样,在投资领域以及生活中很多的领域,他都会受到各种优待,这就一方面进一步增大了他投资赚钱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能让他花费不多就能得到一流的服务。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你越有钱,银行越想贷款给你,其他人越想跟你做生意。理解不了的话,就阅读一下《百万英镑》好了。

这就是坚实地投资的魅力。要享受这种结果,就必须在一开始时能控制住自己的花销金钱的欲望,能耐得住坚持长期投资的寂寞和枯燥,看不到成果也毫不气馁,尽可能地持续再投资,直到资产额开始高速地增长,投资收入把工资收入和生活开销远远地甩在后面为止。这样,就能实现财务的自由,就能使我们的人生的自由度大大提高。

另外,为什么要一点一点地滚雪球,而不是拿一堆雪来直接做一个雪球呢?直接做一个的话,就算它看上去是个雪球,恐怕也很容易就会崩溃。

这跟那些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很类似。据说,在美国那些买彩票中奖而获得100万美元甚至更多的钱的人,最后几乎都破产了。这是因为他们的钱来得太容易,没有经过自己辛辛苦苦的运营,因此,一方面缺乏财商,不懂如何掌控金钱,另一方面缺乏自制力,被自己欲望轻易地牵着鼻子走,结果就坠入了财务的深渊。这就如同一个连车都不会开的人突然得到了一架飞机,而且他还兴冲冲地要亲自去开一样。投资理财的过程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方面的学习,同时也是关于社会和人生方面的学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归是不可靠的。

结束失业生活

这次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并领了一阵子的失业保险金,经历了很多面试,终于在本月初签署了合同,在上周五正式开始了新的工作。

现在的就业市场虽说比先前稍有好转,但总的来说,还是十分严峻。(后注:这里是对我所在的行业而言。总体来看,失业率降到4%,求人倍率增至1.0,我在职业安定所近一两个月来也发现等待的人明显减少了。)因此,十分感谢公司,尤其是自己的上司,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才把我招了进去。

这次的上司是我以前的同事。先前差点签约的那家公司的负责招聘的人,也是我以前的同事。后来,在快要跟现在这家公司签约时,另一位同事也把我介绍给他目前所在的一家著名的美国公司,工作内容正是我在之前几家公司曾做过的事情。但由于负责招聘的人在香港,且他一直很忙,而我也有很多事情要办,结果在与现在的公司签署合同之前,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时间通电话,于是只有作罢。由此可见人脉(或曰关系)的重要性。虽说不能因关系而徇私舞弊,但却能率先知道一些机会,且在相似的条件下更有希望胜出,毕竟对负责招聘的人以及其公司来说,雇佣知根知底的人的风险比雇佣一个陌生人要小得多。

有家较小的公司认为我过去的工资过高(因过去的工资是offer的参照物),但还是想看一下我的水平。我参加了他们的在线Java测试,编写了大约100行的代码,自认为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给出了缜密、精致的完美答案(幸运的是,其中较难的一个方面是测试各种整数运算的溢出,而我在之前自己做的一个项目中正好做过类似的工作,因此,可能略微有点“胜之不武”),但最终他们还是觉得我的工资过高。。。

签了合同后,又出来一家小公司,招聘系统架构师(architect),待遇很不错,跟贡献直接相关,且职业发展的空间也很大,一些贡献大的人做到了“役員”(由于本人不是日本人,恐怕未必能如此乐观)——这正是小公司的特点。但因为已经签约了,就不能再心有旁骛。。。否则,我是喜欢这类的“不成功则成仁”的风险的,毕竟失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而且过得还不错。。。

上班后发现,这次任务可能比较艰巨,因为业务内容是以前较少接触的一种,而用的IT技术很多也是自己所不熟悉的。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先努力去做再说,否则也对不起这家公司和这位上司,更将是自己的耻辱。

我一直觉得这次长时间的失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般人很难有这种特殊的体验,因为一般来说,恐怕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种体验,因此,这是一种十分稀缺的东西。在此期间,除了需要面试和办理失业保险的相关手续外,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有较大的自由:不用早上早起去挤过于拥挤的电车,也不用在天气恶劣时仍然风雨无阻;自己想读书就可以读书,想读什么样的书就可以读什么样的书;想编程序就编程序,想用什么编程语言就用什么编程语言,想停下就停下;想玩就玩;想旅游就旅游(一两天的话);想交易就交易,想做哪种交易就做哪种交易。。。这段时间以来,的确是体验到了空前的自由。虽说如此,由于现在还未能实现财务自由,因此,仍然无法做到长期的离开和彻底的放松。

自六月底正式失业到上个月底,总资产额不降反升。这当然跟自己生活比较简朴并且无不良嗜好有一些关系。这种现象会给内心带来极大的安全感,从而不会因失业而焦虑,也不会因而做出各种蠢事来。

临近入职的那天时,心情有点复杂,可能跟一些人恐惧结婚有点类似吧?(我当年结婚时倒没恐惧过。不过有人说,结婚就是要先昏了头才行,这就是“婚”字是女字旁加个“昏”的原因。当然,这有点文字游戏了,“婚”字实属“形声字”,“昏”表音而已。)这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之前翻阅过一本休闲类的算命书《誕生日大全》,据说准确得让人恐怖。书中提到,在我的生日这天出生的人,到了我现在的年龄,会想去独立。我可能的确比一些同事们更倾向于独立或创业,但考虑到家庭等因素,我并不觉得现在独立是一个好主意。另,如果全世界跟我在同一天出生的人都在今年纷纷独立的话,这将比算命的准确度更为恐怖。。。

从现在开始,要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公司的工作里了。以前的闲散生活将告一段落。但是,越是工作繁忙,越是要注意修行,否则,紧张(stress)将逐渐积累,从而导致身心俱疲。能看透看空的话,就无所谓繁忙与否了。正是:

一片萧条觅良机,
几近岁末赴新职。
闲云野鹤当不再,
风轻云淡犹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