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 投资理财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FHSA篇

FHSA(First Home Savings Account),是加拿大政府在2023年推出的一个用于鼓励居民购房的全新税收优惠账户。之前,有从RRSP里临时取出一部分钱用于购房的HBP,但FHSA比HBP额度更大一些,而且也不像HBP那样需要在期限内把钱还回去。当然,此二者的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额度都不太大,对目前加拿大(这里指我所在的大温地区)的房价来说,都是杯水车薪。当然,不管怎样,总归是聊胜于无吧。

FHSA的概况

目的是为了买第一套房子而做的储蓄。当然,跟其他税收优惠账户一样,不只局限于储蓄,投资也可以。

FHSA每年有8000加元的供款额度,免税增长,且这部分供款跟RRSP一样可用于抵税。终生额度为4万加元。超额存入有每月1%的罚款利息。

抵税规则

  • 投入的金额可以抵税(总收入减去该金额,再计算所得税)。但是,这部分金额并非一定要当年用于抵税,可以以后再用(比如收入高的年度)。
  • 每年的前60天内,如果有对FHSA的投入,该金额不能用于对上一年的收入抵税(这点跟RRSP不同)
  • 未用于抵税的供款额可以在将来的某年用于抵税(如果到时候该FHSA账户尚未关闭的话)
  • 第一次取钱买房后,再往里供款的部分不能用于抵税

FHSA和RRSP账户间的转账

  • 必须是直接转账,不能从一个账户里取款,然后向另一个账户供款,否则就有税收发生
  • 向FHSA账户转账的时候,不能超过其剩余供款额度
  • 从RRSP向FHSA转账:这部分金额不能用于抵税
  • 从FHSA向RRSP转账:不影响未使用的RRSP供款额度

开设FHSA账户的条件

  • 加拿大年满18-71岁的居民
  • 过去4年内没有自己(包括配偶)的住房(可以有投资性房地产)
  • 已婚的人,夫妻双方都有各自的额度

账户存续

以下情况会被关闭

  • 15年内没买房子
  • 71岁时还没买房子
  • 第一次取钱买房子的次年

FHSA账号被关闭前,要把余额转移到RRSP中去(这部分金额不会占用RRSP原有的额度),否则这部分金额会算入当年收入被课税。

FHSA和HBP不能同时使用,只能二选一。如果真的需要的话,还是选择FHSA比较合算。哪怕是缺钱,也是从RRSP中转到FHSA里要比HBP好,一方面额度更大,另一方面也不需要还回去。

取钱规则

  • 为了买符合规定的房子(也必须符合其他规定,比如取款时为加拿大税务居民等等):免税
  • 所有以上情况以外的情况:算入当年的收入来课税

开设FHSA账户后变成非居民时的情况

  • 可以继续供款
  • 但是在再次成为居民之前,不能取款用于买房(也就是说,只能用非购房的方式取款)

建议的用法

建议每个人都开设该账户。就算不想买房子,投资于该账户,也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抵税额度,而且也有更多的投资可以享受免税的增长。如果一直不买房子,大不了在自己收入低的年度把这笔钱取出来,或者转入RRSP。总归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而且,建议把投入该账户列为最高优先级。当然,如果参加了公司组织的RRSP计划的话,当然要每月持续投入。这里说的是自主投资的情况,先把FHSA填满,再考虑RRSP,然后是其他诸如TFSA等的投入。

在哪里开户

一般金融机构都会支持吧?我还是倾向于在我喜欢的EQ Bank开户。想做更多的股票投资的话,可以考虑在证券公司开户,比如Wealthsimple TradeQuestrade。但总额不过4万加元而已,而且考虑到购房的可能性的话(毕竟是设计来补贴购房的),还是适当控制一下风险比较好。

加拿大税收优惠账户的高效处理方法

(这里讨论的是加拿大的情况。这种思路也可以用于其他国家,如果那些地方有类似的政策的话)

如果作为正式员工就职的话,一般来说公司都提供RRSP甚至TFSA投资的matching,也就是说,你只要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投入RRSP或TFSA等账户,公司就同样按比例(有的是1:1,也有其他比例的)拿出一笔钱投入你的账户。这是一种鼓励或诱导人们投入这些账户的政策,毕竟如果很多人都老无所依的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当然,也不必认为投入了就是占了公司的便宜。你可以认为这些本来就计入了公司招人的预算内,如果你不投资的话,公司就省下了这笔钱。

当然,诸如RRSP、FHSA和TFSA之类的税收优惠账户管理起来比较麻烦,尤其是你在多个金融机构有此类的账户的时候。如果投入的金额超过了供款额度,就会有比较高的惩罚性利息。因此,我觉得以下的方式更方便,至少它更适合有点慵懒的我:

  • 平时,要随着公司组织的RRSP来逐渐投入,而不要自己擅自投入。如果你自己擅自往RRSP账户里投入过多的话,公司组织的那个RRSP账户可能就因额度用满而无法继续投入,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想拿到公司match的那部分钱的话,就不得不去投入其他没什么意思的账户(比如说那些没有税收优惠的储蓄账户)。当然,有的公司也支持投入TFSA,但我觉得公司(至少我所经历过的)组织的这些投资计划往往在金融商品的选择上十分有限,而且还有年费等,所以我更倾向于自己管理TFSA的投入。RRSP的剩余供款额度全部用掉后,我用公司提供的NRSA(没有任何税收优惠的普通储蓄账户)暂存,之后转出投资他处。
  • 在每年年初准备报税的时候,先登入税务局(CRA)的网站,看一下自己的RRSP和TFSA的剩余配额。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金融机构都会把你的RRSP和TFSA的投入情况反馈给CRA,因此,CRA会有一个最终的统计结果。这样,我们就不用自己去一一统计了,而是直接把这个结果拿来用即可。
  • 如果还有RRSP的剩余供款额度,首先要把这些额度用掉。这一方面能让你的投资有免税的增长,同时对你的所得税有抵扣的效果。在头两个月内用掉的话,可以用来为过去一年的收入抵税。因此,这项操作排在为FHSA供款之前。
  • 如果还有FHSA的剩余供款额度(每年8000加元,共4万加元),在接下来的一年间,把这部分额度用掉。
  • 如果还有闲置资金,则把TFSA的额度用掉。当然,如果手头资金不足的话,可以在之后的一年甚至几年内逐渐用掉这部分额度。TFSA账户内的投资可以免税地增长,但TFSA投入对所得税没有抵扣的效果,因此其优先级排在RRSP和FHSA之后。当然,如果你资金不足但是还有其他非免税的投资而且可以解约或变现的话,当然要变现之并投入TFSA。

上面因为加入了解释而显得冗长。下面是简单的操作步骤:

  • 加入公司组织的RRSP投资,平时不要自己向RRSP中投入
  • 年初查CRA网站,了解自己各免税账户的剩余供款额度(可以做一个Excel表来管理)
  • 先把RRSP未用完的额度用掉,最好在当年前两个月内
  • 再在年底之前把FHSA的额度用掉
  • 剩余的闲置资金投入TFSA

通过以上的几步,就可以方便地掌控RRSP和TFSA的全局,并按照正确的优先级投入。当然,在微观和局部上,比如你无法把TFSA的余额一次用掉,则可以建立一个Excel表格,用于追踪投入的情况,直到把该余额全部用完。

各账户的投入优选顺序:

  • FHSA
  • (RESP)
  • RRSP
  • TFSA

FHSA在向后顺延(carry over)的时候,好像是有诸多限制(比如最多顺延8000加元等),而且每年的供款额度也仅仅8000加元,因此,首先把它用掉比较好,早用掉早利索。至于RRSP,就随着公司的组织投入即可,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在公司组织的投资没把RRSP供款额度全部用掉的情况下再补上而已。在上述操作步骤中,RRSP在FHSA前面,这是因为这部分RRSP供款额度是去年剩下的,不是今年新的供款额度。如果想用于去年收入的抵税的话,有投入的时间限制(年初前两个月)。如果你不加入公司的投资计划(比如做contractor),则应该先投入FHSA再投入RRSP。

RRSP和FHSA除了免税增长外,还有抵税的作用,而且你可以选择在投入后的哪一年用于抵税,因此,此二者排在只有免税增长的TFSA之前。

至于RESP,首先要有适合该计划的人(比如在学的孩子),然后,要考虑投入这里的资金没有抵税的作用。它的优点在于政府补助(每年最多500加元,以前没投入之后追赶的情况下,最多每年补助1000加元)和账户内投资的免税增长。因此,要平衡考虑RESP和RRSP/TFSA。如果决定投入RESP的话,则要优先投入,因为它有一个时限(孩子到达17岁),否则就不能满额拿到政府的教育补助。每年要满额拿到当年的政府补助,只需投入2500加元或5000加元(要追赶的情况)。

最后,这里总结一下各种账户的特点:

项目RRSPFHSATFSARESP
投入额抵税YYNN
投资免税增长YYYY
其他优点政府每年最多提供500加元的教育补助(追逐的情况最多提供1000加元),需要的投入额为2500加元(追逐时5000加元)
主要限制额度不在下一年用掉的话,会消失一部分到孩子17岁时,政府不再补助;最多补助7200加元;总投入不能超过5万加元。
各种税收优惠账户的比较

股票投资心法

余居陋室,日思静静(勿询静静何人)。忽静极而思动,回顾往昔股票投资之事,遂有感而记之。

新冠疫情期间,因大规模避险而导致回报率低(或者说赔钱,或大幅跑输指数)。但我基本上不太后悔当初的选择。在面对这种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事件时,不死比大赚更重要。有点后悔的原因是策略调整的不够快,导致没能随着指数的快速恢复而随波逐流地大赚一笔。

感觉很难说出股票投资具体是什么方法,更像是一种综合的感觉。

股神巴菲特说过投资的秘诀:

  1. 不要赔钱
  2. 不要忘记第一条

听起来像废话,实际可能也是废话。这可能也是说明了难以具体表述吧?但要是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这个,其实可以悟到如下的东西:

  • 对于投资,首先要尽量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寻求赢的可能。如果败了,就会使得赢更加的困难,甚至败得太惨的话就可能谈不上赢了。
  • 行动之前要进行认真仔细的思考,甚至必要时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只有这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换言之,就是“不打无把握的仗”。
  • 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就不要对某个投资进行“梭哈”,而是要做分散投资,这样,某些投资失败了也不会让你进入全盘的失败。
  • 某笔投资失败了,而且之后也没有胜算的话,就要尽快认赔离场。巴菲特也有因投资赔钱而离场的时候。没有人能绝对地让每一笔投资都不赔钱,但要努力让投资在整体上不赔钱。

我觉得,在掌握了投资和理财的基础知识后,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当然,前提是要掌握基础知识,对于股市,就是要懂得股票的基本机理和一些大致的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知识。然后,学会并遵循如下的心法:

  • 禅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管风吹浪打,我心都如古井一样如如不动,都是寂照。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因此,就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样,才能坚守本心,而不会被外界的各种纷乱复杂的表象扰乱。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同时,不要参与股票论坛,不要听股评家的话,总之,就是不要听任何非专业甚至专业人士的话,要自己思考并且贯彻始终。如果不能自己思考,就先不要进入股市,而是先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直到能独立思考为止。
  • 道心:“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事物犹如月圆月缺,一切都是阴阳流转,盈满必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因此,要天天给市场把把脉,时常让自己处于其中,使自己能够做到“冷暖自知”。这样,在市场由冷转暖和由暖转冷的时候,才能及时地把握。每个交易日大致地把握一下即可,不可过于拘于细枝末节,否则就会让自心波动,就做不到“禅心”了。插播一条突然想出来的文风不太对的谐音梗段子:别人能投资赚钱,就是因为他们把你用于把妹的时间用在了给市场把脉上。另,记得华尔街的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开玩笑说:可能会把老婆的生日忘了,但是会牢记范妮·梅的名字(Fannie Mae:美国的有政府背景的房贷公司的昵称,中文一般译为房利美)。有点跑题了,这里的意思就是保持对市场的关注,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圆缺涨跌变化中做到冷暖自知。
  • 儒心:“吾日三省吾身”,要经常回顾自己做出的决策,并且评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就要及时停止,并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正确的则纳入自己的方法论中,以后继续发扬,不管别人怎么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其中,“禅心”是根本,是进入市场的基本功和基本保障。缺乏这个,就会有危险,就容易被心魔所扰。这就是巴菲特说的对股票投资最重要的人体器官是“屁股”的原因——不管发生了什么,你首先要坐的住。“道心”是长线投资的方法论,把握了这个,细枝末节的错误也无伤大雅。“儒心”是反照自心,是对自己的监察,从而确保一切正常,确保自己是遵循了“禅心”和“道心”在操作。

这个并非故弄玄虚或故作高深,而实在是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能做成某件事,因此,只要你能有其中一种正确的方法就行。但由于市场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制定几条基本的操作标准,从而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仅凭机械地重复操作就能成功。否则,完全可以编写一个电脑软件来遵循这些简单的规则来操作,它比你更快速高效,更冷酷无情,因此,假如这种方法可行的话,这种软件会变成一个赚钱机器。但目前还没发现有绝对的这种能赚钱的软件存在,所以,还是有那么多的人类的基金经理而不是软件的基金经理。因此,我觉得在这种超级的不确定性环境中,更恰当的方法是掌握基本的知识 + 拥有正确的心态。人们经常把A股市场贬作“赌场”,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参与者大多没具备这两条,甚至连一条都不具备就匆匆地冲进去了。也就是说,很多参与者根本就是以进入赌场的心态和方式进入的股市,所以难免就会觉得股市如同赌场了。

至于具体去买哪支股票,这个并不重要。哪支都行,只要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想法。而如果它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想法,则哪支都不行。市场上有那么多支股票,有那么多的机会,没必要去把握每一个机会,也没必要一定去把握最佳的机会(因为你无法确定哪个是最佳的),只要能盈利就行。比如巴菲特以前一直不投资IT股,但也没耽误他赚钱。

要保守一些,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正如巴菲特所说,股市不是球赛,不需要你在几次挥杆后一定要把球打出,也不一定非要打出本垒打不可。只要能打中球就行,谁会管你挥了几次杆?谁会管你是否本垒打?一定要挑战自己、离开舒适区的话,至少要先进行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把这个非舒适区先变成舒适区再大规模地真刀真枪地去做。否则,就是故意自找麻烦,这多少有些自我毁灭之嫌。

而如果有人告诉你去买哪支股票,则首先要把这件事当作心魔来处理。然后,去思考一下这支股票也未尝不可,但只有它完全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时候才能下单。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RESP篇

RESP(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s)是为孩子存未来的大学学费的一个账户,除了同样可以用于投资而且可以得到免税增长外,其主要特点包括:

  • 在投入资金的时候,政府有相应的补助(但没多少,不要受这一点过度的影响)
  • 多人(父母、其他亲属甚至无亲缘关系的人)可以向同一个账户里投入资金,有点类似于集资
  • 目的是为了用于学费,否则有一些不利因素

总的来说,RESP相比于RRSP和TFSA优点比较小,所以我一直有点懒得关注。当然,资金足够的话,就一并都投满肯定只有好处而没坏处。对于新移民来说,如果刚开始手头的可投资资金不够多的话,就应该平衡考虑RESP和RRSP、TFSA等账户。具体的以后再讨论。

RESP的基本概况

年满18岁的有SIN的人都可以为某个孩子开设RESP账户,每个孩子可以有多个人为他开户。但是所有账户合计投入金额(不包括政府给的补助和投资增长额)不能超过50,000加元。否则,超额部分会有每月1%的惩罚利率。

账户可以保持36年(“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

RESP的主要好处

  • 领钱:如果投入RESP,可以从政府领到孩子的教育补助(CESG:Canada Education Savings Grant):金额是你存入金额的20%,但是每年最多500加元。每个小孩终生最多可以拿到7200加元。
    • 最大补助额500加元(投入2500加元即可):如果是中低收入家庭,还可以多领一些:家庭年收入低于$47,630:多领100加元;$47,630 – $95,259:多领50加元。但孩子的终生教育补助最大值7200加元不会变
    • CESG会持续到孩子年满17岁那年
    • 如果以前没开RESP账户,为了多领甚至领满7200加元的补助,允许每年多存入一些钱,但每年最多能领1000加元的补助(共投入5000加元?)。
  • 节税:RESP账户内的投资可以免税地增长(类似TFSA和RRSP)

使用方法

  • 孩子上学的费用:取出的时候,本金部分不交税(因为投入的是税后资金),但政府补助和投资收益部分,需要算入孩子的当年收入来交税。但是一般来说孩子上学时基本没多少收入,所以也交不了多少税。取出的时候需要孩子的入学证明。
    • 这笔钱的用途不仅仅局限于学费,在校期间的所有相关费用(衣食住行的费用、买课本和电脑等的费用,等等)都可以。
    • 不仅仅是可以用于加拿大的大学,全球合格的大学(一般比较大的大学,比如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可以在网上查询)都可以。
  • 其他用途(孩子没上大学,或者家庭紧急需要用钱):本金部分不交税,CESG需要退还给政府,投资收益按账户持有者(subscriber)当年的边际税率加20%来交税(这部分很不划算)。

在哪里开设TFSA账户

很遗憾的是,我最喜欢的EQBank和Wealthsimple Trade目前不支持RESP账户。所以,这里只推荐Questrade。

Questrade是加拿大最大的网上券商。有美元账户,适合用于美国股票投资。ETF买入不要手续费(但是,需要缴纳交易所收的ECN fee),卖出时有手续费。手续费也比较便宜,$4.95-9.95。同时,该账户还适用于美国股票投资。另外,一个小技巧是用于做美元和加元之间的低手续费兑换:比如先用加元买入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某证券,再找客服转换为在美国上市的同样的证券,然后卖出,就转换成美元了。这种操作比在银行换能省不少手续费,只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还有,需要注意的是,Questrade会收不活跃账户手续费,但很容易避免:只要每个季度都交易一次就可以了。

点击这里开设Questrade账户,如果开设账户(仅限于这里讨论的这些账户,属于“Self-directed”一类的)后的三个月内投入1000加元或以上的资金,根据资金的多少,可以得到25-25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TFSA篇

类似于RRSP,TFSA(Tax Free Savings Account)的名字也有点误导,实际上也是既可以储蓄,又可以投资。

TFSA账户的概况

  • 对于年满18岁的税务居民,每年都会产生一个额度,具体可登入CRA的个人账户查看(其英文名称是“TFSA Contribution Room”)。
  • 如果向TFSA账户中汇入多于额度的金额,那么对于超出的部分会产生惩罚性的利息(每月1%,交给CRA),直到把超出部分汇出为止。
  • 投资增值:不算汇入的额度内。额度只计算汇入该账户的资金。
  • 如果从TSFA账户中取了钱,那么,同样的金额会被累加到次年的额度中。
  • 取出的钱,可以在下一年的1月1日或之后再次存入同样多的金额(另外,还可以存入新的一年里产生的额度)。比如已经存满100%的额度,共$10,000,之后因股市大涨和股息而变为$20,000,然后为了买房子全额取出。假如之后又得到一大笔钱,而且希望继续投资于TFSA账户的话,次年1月1日开始,可以总共存入的限度额为:$20,000 + (次年度产生的新的额度)。
    • 因此,从TFSA账户里取钱的话,除了必须在次年度1月1日或以后才能补回以外,没有任何不利的因素。也就是说,从TFSA账户中取钱的话,如果到次年初的期间内市场大涨的话,你会错过这一波行情,除非在非注册账户里投资并缴纳相应的税金。
    • 如果存满100%额度,共$10,000,之后因市场大跌而变为$5,000,并因需要钱而变现全部取出。次年初以后能再次存入的额度为:$5,000 + (次年度产生的新的额度)。
  • REIT:红利不需交税
  • 短线交易:CRA有权要求交税。但是不需要主动交税,可以在CRA认为需要交税时再缴纳。但是,惩罚将会使得这样做很不合算,所以不要做短线交易或过于频繁的交易。当然,CRA不太可能监视全国的人如何操作,因此,他们会通过一些指标来筛选检查。从TFSA制度开始时到现在,额度总共不到7万加元。据估算,如果TFSA账户净值达到25万加元以上的话,就有可能被CRA盯上。
  • 不许交易OTC(Over The Counter)股票
  • 不可以有联合账户(跟RRSP一样),但可以有受益人(beneficiary)。当事人死亡的话,则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余额会被转给受益人,而且没有任何相关的手续费发生
  • 离开加拿大的时候,还可以继续拥有TFSA账户,继续免税增长。也可以取出来,不需担心交税的问题。
  • 如果投资美股,那么获得股息后,会被IRS收取15%的withholding tax。在RRSP账户中投资美股的话,由于美加的税务协定,股息就不会被征收withholding tax。

普通账户中capital gain的税收方法是,把capital gain的一半算入你的收入,再按边际税率计算税金。所以,如果工资和capital gain都很高的话,很可能会达到最高税率。这正是TFSA账户的可贵之处。

建议的使用方法

不建议投资风险高的股票。如果损失了很多钱,就会永久地损失了TFSA额度。因此,TFSA账户比较适合投资稳健的股票。当然了,难道普通账户就要用来去赌吗?我觉得各种账户都应该如此。

我原本觉得应该根据投资组合理论,除了股票外,也加入一些诸如GIC(定存)和债券等低风险金融商品。后来想了一下,完全不必如此。TFSA的关键在于投资的免税增长。那些低风险的金融商品本身也没多少收益,这样,免税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应该把这类金融商品放在普通账户或干脆存在银行里,而把TFSA账户里的资金完全买成股票(或股票类ETF)!(*1)当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而保存一些现金在TFSA账户,用于在合适的时机买入股票。但这里的要点是,不要把定存、债券等放在这里。可以利用普通账户来做这方面的平衡(除非普通账户里的资金太少,不足以平衡TFSA账户里的股票仓位),否则,TFSA账户使用得就不够有效率。

(*1)2023.09.15后记:从2022年末开使,随着政府开始加息为之前的量化宽松降温,GIC利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吸引人了。同时,现在股市处于风险较高的阶段。因此,现在倒是可以投入一些GIC。所以说,什么话都不能说得太绝对了。这个世界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的。应该时时审时度势,做出当下最佳的判断。

在哪里开设TFSA账户

RRSP账户相同,建议在券商开设TFSA账户,而不要在诸如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投资公司开设这类账户。推荐以下两个券商:

Wealthsimple Trade:买卖股票不收手续费,所以适合加拿大股票的投资。美国股票的话,由于没有美元账户,买入时只能用加元,卖出时也只能收到加元,所以有两次货币兑换发生。而偏偏这里的兑换费用较高(1.5%),所以不太适合美国股票投资。美国股票建议使用下述的Questrade账户投资。

点击这里开设Wealthsimple Trade账户,可以得到1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虽说他们也是在设法获得更多的账户,但该公司本身在我心目中是最好的。适合开设RRSP和TFSA账户。

Questrade:加拿大最大的网上券商。有美元账户,适合用于美国股票投资。ETF买入不要手续费(但是,需要缴纳交易所收的ECN fee),卖出时有手续费。手续费也比较便宜,$4.95-9.95。同时,该账户还适用于美国股票投资。另外,一个小技巧是用于做美元和加元之间的低手续费兑换:比如先用加元买入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某证券,再找客服转换为在美国上市的同样的证券,然后卖出,就转换成美元了。这种操作比在银行换能省不少手续费,只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还有,需要注意的是,Questrade会收不活跃账户手续费,但很容易避免:只要每个季度都交易一次就可以了。

点击这里开设Questrade账户,如果开设账户(仅限于这里讨论的这些账户,属于“Self-directed”一类的)后的三个月内投入1000加元或以上的资金,根据资金的多少,可以得到25-25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虽说他们也是在设法获得更多的账户,但该公司本身在我心目中是很好的,仅次于Wealthsimple Trade,对于TFSA账户,如果想投资美国股票的话,建议在Questrade开户。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RRSP篇

在加拿大,投资账户分为两大类:注册投资账户(Registered Investment Account)和非注册投资账户(Non-Registered Investment Account)。这里的“注册”是指对政府注册,因为这类账户往往伴随着享有税务上的延缓或免除等优待,因此,政府需要紧紧地盯住这些账户。非注册投资账户则是那些普通的账户,除了盈利后需要交税外,政府不会理会你做何种操作。

投资账户的一些典型例子:RRSP,TFSA,RESP,RRIF。这里先讨论RRSP。

RRSP

RRSP(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s Plan)名字有点误导,似乎是个储蓄账户。实际上,你可以在该账户内进行投资操作。可能政府更倾向于鼓励人们尽量不要做高风险的操作吧?毕竟其目的是为了补充退休金的不足,也就是为了降低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压力。简言之,RRSP就相当于美国的“401(K)”,日本的“確定拠出年金”。具体一点说,就是根据你去年的收入,来决定一个投入额度:收入越高,这个额度就越高,直到到达上限。如果在该额度内把资金投入RRSP账户,则投入的这部分钱会起到抵税的作用(即在计算税金时,先把该金额从收入中扣除),之后在取出时,按取出当年的边际税率课税。同时,RRSP账户内的投资可以享受到免税增长的优待。

所以,需要搞清楚的是,RRSP内的投资不是免税,而是延迟交税。这样,就应该马上想出一个应用场景:如果某一年你没有收入,而且急需用钱,则可以从RRSP账户内取些钱出来,这样可能就不需要交税或只需要缴纳很少的税。当然,这样做的话,你的这部分免税投资额度就永远消失了,因此,如果可以避免的话,尽量不要在退休之前取钱出来(下面会给出解释)。

RRSP的额度可以通过登入你的CRA账户或查看CRA在审查完你的报税后给你的通知(称为“Notice of Assessment”)来确定。其计算方法是你的去年收入的18%,加上一个上限,再加上你以前尚未使用的额度。该额度的英文名称是“RRSP Contribution Limit”,相当于上述通知里的“RRSP Deduction Limit”。把钱投入RRSP时,不要超过该额度,否则会有惩罚性的利息产生:如果超过的金额在2000加元以下,CRA会容忍之;否则,会每月对其征收1%的惩罚性税款。

总结一下RRSP的两大好处:

首先,投入该账户的资金可以抵税,也就是降低需要缴纳的税金。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如果某一年收入不高,而预计今后有可能会比较高,那么这一年投入的RRSP可以先不申报,而是留待日后工资高的时候用。不是说当年投入RRSP的金额就一定要当年用于抵税。这样做的原因是收入高的年份边际税率更高,因此,如果抵税的话,效果会更好,甚至有可能把税率拉下一档。

其次,RRSP账户内的投资可以得到免税的增长。不像在普通投资账户里那样,资本利得和股息都要被收税,在RRSP账户里,这些都是免税的。直到从账户里取钱的时候,这部分金额才会按你当年的边际税率被课税。这一点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省出来的税金也会在这些年里得到指数增长。

因此,使用了上述的应用技巧(在收入少或没收入的年份,从RRSP账户取出一些钱用),就只能享受到第一个好处,而放弃了这部分钱所带来的第二个好处(免税的投资增长)。因此,只要还有其他的途径(比如有定存等账户的钱),且不是急需钱用,就尽量不要从RRSP账户里取钱。

对于从RRSP账户中取钱,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 不要一次取出太多。因为取出的金额是算入当年收入的,一次取的多,有可能让税率很高。
  • 去世的人,相当于把全额提出,这样,税率会极其高。这也是一种奢侈的烦恼(因钱多而必须交更多的税,总比因没钱而免税好吧?)。因此,要在退休后有计划地逐渐把钱取出来。

根据上述两点,自己的各个账户要维持一个好的平衡,不可偏废。这也是有时提早取出一些RRSP会比较好的原因之一。如果平时RRSP账户里有很多钱,而其他普通账户里几乎没钱的话,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迫从RRSP账户里支取。这样就不太好,因为被迫紧急取出往往不如预先有规划地取出更可控。

配偶RRSP(Spousal RRSP)

如果配偶没有收入,也就是配偶本身没有RRSP额度,那么有收入的那方可以把自己的额度用于配偶(即投入配偶RRSP账户,帮配偶积攒退休金)。其结果是(假设“自己”是夫妻二人中高收入的那方,“配偶”是低收入或零收入的那方):

  • 应以配偶的名义开户,账户归属于配偶
  • 从自己(而不是配偶)或双方的联合账户向该配偶RRSP账户汇款
  • 向配偶RRSP账户投入的钱,出自自己的RRSP额度,给自己的收入抵税
  • 退休时,从配偶RRSP账户中取出的钱算作配偶的收入。这样,由于收入被分摊到两个人身上,取出同样金额的钱的情况下,需要缴纳的税比由一个人全部取出要少。
  • 三年规则:从配偶RRSP账户中取钱时,如果存入时间在三年以内,那么这部分钱按自己的收入课税。而且,取钱的时候遵循“后入先出”的原则,也就是说,首先会从最后一次投入的部分开始取出。所以,如果一定要取出一些的话,要先停止投入一段时间(2-3年,取决于具体日期。年末之前投入的部分,在次年都算已投入一年)。(这应该是CRA为了防止人们用这种方法投机取巧地少交税而堵住的一个漏洞吧?)
  • 从配偶RRSP账户中以HBP来取钱买房的话,则没有三年规则的约束。

2007年,政府推出“Pension Income Splitting”,允许退休者将其收入(退休金)的50%划归其配偶的收入。所以,从退休后节税的角度上来看,配偶RRSP已经被取代。但它还是有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的:

  • HBP(下面详述):如果配偶本身的RRSP账户里没有多少钱,就最多只能取出一个人的HBP最大额度。使用配偶RRSP后,就增大到两倍。
  • 如果一方到达71岁时,就已经无法再向自己的RRSP账户里投入金额。可是,如果配偶尚未到71岁,就可以向配偶RRSP账户里投入这部分额度。
  • 早期退休:在65岁之前,无法使用“Pension Income Splitting”。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配偶RRSP了。

HBP

简而言之,HBP(Home Buyer’s Plan)就是可以免税地从RRSP账户取一些钱出来用于买房子的一个政策。可取出的上限是35,000加元。应用HBP时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 存入3个月以上才能用
  • 4年以内未曾住自己的房子的情况下,买加拿大的房子时才能用。
  • 买后打算至少住一年(应该是为了堵塞一个漏洞,防止你用这种方法买个房子然后很快卖掉套现)

从买房的两年后开始,需要在15年内把这笔钱逐渐还回去。每年要还满2,300加元或更多。不足的部分算入当年的收入来交税。如果以前的HBP额度还清了,再次满足4年内未曾住自己的房子等条件的话,还可以再次使用HBP。

RRSP、配偶RRSP和HBP相关的一些技巧的总结

  • 如果某一年的收入不太高,可以不申报该年度的RRSP抵税,而把它留待将来收入比较高的年份再用。
  • 如果配偶没有收入,可以通过配偶RRSP的方式存入一些钱,这样在使用HBP时,就可以取出两倍的35,000加元,即70,000加元。或者较早退休的情况下,在取钱时可以少交一些税。
  • 预计将来有一大笔收入(典型的是某种一次性的收入)的话,可以在之前几年先攒着RRSP,到时候再抵税。这个方法对收入不规律的人(比如演艺人员)或者可以决定收入的人(比如企业主)来说比较有用。
  • 如果没有钱投入RRSP,可以对该额度申请一个贷款(RRSP loan),然后把这笔钱投入RRSP账户。之后用退税来还这笔贷款。如果退税不足以还清贷款的话,会发生一些利息。可以计算一下,看看用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如果边际税率较高的话,应该是会赚不少的(适用于高收入且月光的人?)。这个属于有点极端的技巧。
  • 如果收入不是太多或需要用到投入RRSP的钱,同时配偶没有收入,一个想法是把自己的额度投入配偶RRSP账户,并在那里存2-3年再取出。由于配偶没有收入,所以取出时可能不用交税或只需缴纳很少的税(视取出的金额多少而定);同时,又为自己目前的收入抵了税。但是,还需要从家庭整体的角度考虑该问题,因为随着配偶从零收入变为产生一些收入,有些因素会产生变化,比如配偶抵税额,和一些福利。这些福利的典型例子包括:孩子的牛奶金(CCB),增殖税(GST/HST)退税,等等。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算一下这两三年的时间真正能获得的收益,并评估一下是否合适。经常见一些人有这种想法:想投入TFSA,但是又想投入RRSP来抵税,而且没有足够的钱全部用掉这两种额度,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优先投入配偶RRSP,并在两三年后取出投入TFSA。这样既抵了税,又不用对这部分钱交税(这部分虽说配偶不需交税或只交一点点,但如上所述,要计算全家的情况再判断),还有免税的投资增长。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因为这有点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钱用满RRSP和TFSA额度,就算投入了配偶RRSP,也可以一直放在那里,反正也是免税增长,而且没用掉的TFSA额度还会积累。如果从配偶RRSP账户取出钱再投入TFSA的话,则这部分RRSP额度就永久丧失了,以后钱多了也无法再有这种优惠。(解释:如果配偶RRSP里有1万加元,你取出后投入TFSA,那么你的免税投资增长额度就只剩TFSA这些了,而配偶RRSP里的那1万加元的额度就彻底丧失了。而如果你设法用别的方式挤出1万加元投入TFSA,那么相比前面的情况,你就有2万加元的免税增长投资。)所以,除非真的急需用钱,可以把配偶RRSP的“三年原则”视为政府为了防止人们做傻事而设置的障碍。

在哪里开设RRSP和配偶RRSP账户

这些账户可以在以下几种地方开设:

1. 证券公司(券商)

这是我推荐的地方。其中,网上券商能更好一些,因为各种费用都更低,甚至免费。我推荐的(以及我自己在用的)有以下两家:

Wealthsimple Trade:买卖股票不收手续费,所以适合加拿大股票的投资。美国股票的话,由于没有美元账户,买入时只能用加元,卖出时也只能收到加元,所以有两次货币兑换发生。而偏偏这里的兑换费用较高(1.5%),所以不太适合美国股票投资。

点击这里开设Wealthsimple Trade账户,可以得到1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虽说他们也是在设法获得更多的账户,但该公司本身在我心目中是最好的。适合开设RRSP和TFSA账户。

Questrade:加拿大最大的网上券商。有美元账户,适合用于美国股票投资。ETF买入不要手续费(但是,需要缴纳交易所收的ECN fee),卖出时有手续费。手续费也比较便宜,4.95-9.95加元。同时,该账户还适用于美国股票投资。另外,一个小技巧是用于做美元和加元之间的低手续费兑换:比如先用加元买入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某证券,再找客服转换为在美国上市的同样的证券,然后卖出,就转换成美元了。这种操作比在银行换能省不少手续费,只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该证券不会突然大跌的话)。还有,需要注意的是,Questrade会收不活跃账户手续费,但很容易避免:只要每个季度都交易一次就可以了。

点击这里开设Questrade账户,如果开设账户(仅限于这里讨论的这些账户,属于“Self-directed”一类的)后的三个月内投入1000加元或以上的资金,根据资金的多少,可以得到25-25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虽说他们也是在设法获得更多的账户,但该公司本身在我心目中是很好的,仅次于Wealthsimple Trade,但在美国股票投资和Wealthsimple Trade不支持的账户类型(比如配偶RRSP和RESP)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2. 银行

我的观点:What?!Are you kidding?

在银行账户里做投资的手续费最贵。一个不太恰当但很好理解的比喻:在银行账户里做投资,就好比找剪羊毛工给你理发,找切肉工给你动手术。所以,银行账户还是用于其本来的目的吧(储蓄),投资的话还是找专业的券商比较好。

3. 保险公司

我的观点:What?!Are you kidding?

除了最基本的保险(比如医疗保险、车险、火险等等)外,我不建议买任何保险商品(请自行把这句话重复3遍)。在我的观念里,其他的保险就是智商税。如果说在银行账户里做投资只是在手续费上宰你的话,那么在保险公司做投资则是首先从本金上狠狠砍你一刀,然后再说手续费的事。所以,跟银行一样,保险也应该用于其本来的目的(就是保险),而不要用于投资等其他莫名其妙的目的。如果有人劝你买其他类的保险,那么为了你口袋里的钱着想,尽量跟他保持距离吧。

4. 其他的一些投资公司

这些是最容易通过各种各样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渠道找到你的那类。对此,我没什么经验,也不想有经验。我们毕竟是在做十分长期的投资吧?如果这些公司的寿命没有这么长怎么办?就算他们破产后有相关的保险来赔偿你,那也很麻烦不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我完全不建议在这里开设账户。还是前面那句话,专业的事情就找专业的(也就是券商)去做。当然,这些公司会声称他们就是最专业的,甚至你不懂都会代你投资。相信我(作为一个在投行等金融圈混迹多年的人),他们不是。他们在乎的永远都只是怎样从你那里赚到钱。如果说有哪家公司可能会跑路的话,那么上述四类中,这类是最有可能的。

颠覆传统的理财观念

施升辉是台湾的投资理财类书籍的作者。我在网上听了他的一个讲座(下文称施先生为“作者”,尽管我没读过他的书),以及观看了他的几个电视访谈节目,觉得他的观点很简单易行,但同时又比较有启发性。下面是一些笔记:

投资可以无脑、佛系,只要追求稳健的投资即可,而且也应该这样做。

投资应该精简。作者简化到两支股票(iDog:根据他的其他节目里的发言,应该是0050和0056这两支ETF)。不要什么投资都做,而是要集中、专注到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上。

认命才能赚钱。在股市赚5%很容易,但如果希望赚20-30%,则结果很容易赔钱。(iDog:想赚那么多,就得做风险比较高的投资,这样当然也就容易赔钱了。)大家都把钱存在银行,说明相信银行。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买这个银行的股票呢?银行股一般比较稳健,且股息率高,比如5%。(iDog:这里有点问题。相信银行是一般不懂金融的人,懂的是相信政府对银行的扶持,比如银行会有保险,在一定金额以下,如果银行倒闭,会用保险金来还清客户的储蓄。而且,通过股息赚5%,不等于说就是在股市赚了5%,因为还有股价的起伏。但这属于“微瑕”,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有启发意义的。)要通过领股息的方法投资股市的话,找那些大到不会倒闭的公司,并且长期坚持支付股息的,投资那些股息回报率比较高的,比如高于5%的那些。(iDog注:其实领股息的投资方法不见得是最优的,因为股息本身就是税后的了,比巴菲特的公司那种不发股息的公司效率更差些,除非公司不会善用这部分钱。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按这个思路投资,会起到两种效果:一个是敢于在股市大跌的血雨腥风的时候入场买,另一个就是实现了buy-and-hold的策略。)

股票是凡夫俗子唯一可以投资的项目。但是关键在于安于比较现实的回报率,不要好高骛远。

定期存款:只存两年的生活费,其他的钱用于投资。两年生活费的储蓄是为了防止股市大跌的时候因缺钱而不得不卖出股票。

一些金融工具不是用来赚钱的,比如旅行保险(没人希望飞机掉下来去赚这笔钱)。第一栋房子就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用来住的。

买股票的一个标准是:买入后晚上能睡得着觉。套牢是投资人的宿命,所以不要怕被套牢,而是要拥抱套牢。指数ETF或者高股息ETF也是不会倒闭的。对于不会选股的人,可以投资这些。对于台湾市场来说,市场联动ETF为0050(目前较高,在合适的时候买或用美元平均法定投)和0056(高股息的30家企业组成的,价格波动十分无聊,但股息回报率可达到6%)。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在股市大跌的时候,要勇敢地冲进去买。买了当然有可能套牢,但套牢时投资人的宿命,所以不要怕。为了降低风险,就要选择套牢了也不用太害怕的投资目标,比如不会倒闭的大公司,或者大盘指数。0050(台湾Top 50公司,相当于道琼斯指数)适合波段操作,在KD为20时增加头寸,达到80时减小头寸。0056(台湾高股息股票Top 30)可以“存股”,即长期持有。

iDog注: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施老师和“不败教主”陈重铭老师同台。陈老师对DK的20/80策略做修正如下:

  • 盘整行情:按日线图,DK<20时买;DK>80时卖
  • 上升行情:日线DK<20时买;周线DK>80时卖
  • 下降行情:周线DK<20时买;日线DK>80时卖

原因:股价上升的时候,买入的机会不会太多,因此应该看日线DK来买入,否则看周线DK的话,恐怕根本没有机会;在卖出时,则看周线DK来尽量不要轻易地卖出。下降行情同理。盘整行情则最适合做这种波段操作,故日线即可。施老师的回应:比如下降行情中,日线DK>80的时候,有可能还是处于套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会卖的,毕竟还有股息可领。陈老师表示同意。

附录:投资者贱芭乐的DK操作法:他是采用波段操作,主要看周线DK。这样,一方面不需要像看日线那样必须每天盯着看,另一方面又不用像看月线那样一年交易不了一两次。看周线的话,完成一次买卖大约需要四五个月。

  • 选股范围:从0050的50支股票里选那些优秀公司的股票,防止出现风险过大的情况(比如公司倒闭等)
  • 交易方法:按周线图的DK来交易:处于低位出现金叉时买入,高位出现死叉时卖出。有时候会出现DK线条纠结在一起的情况,金叉和死叉频繁出现。在出现这种不明确的情况时,就不要操作这支股票。

iDog:关于存股:多年前在日本混的时候,我广泛涉猎各种投资书籍杂志,读到过这种思路。就是跟存钱一样,改为存股票。也就是对投资人来说,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股票价格上,而是股票数量上。这里有以下的道理:

  • 存钱vs存股:存钱会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是零风险,实质上是100%的贬值风险。而存股票的话,在宏观上看是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而且还可以享受到总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当然,微观上看,会有个股和某些个时间点上的账面损失。
  • 注重股票的价格vs股票的数量:我们都知道,股票的价格只是大家认为它值那么多钱,而不是它的真正价值。因此,股票的价格是比较主观的,感性的,和缺乏理智的。而股票的数量则真正反映了你占有的资源的多少。因此,与其在股市动荡的时候跟着时喜时忧的,不如“宠辱皆忘”,一门心思地增加自己持有的股票数量。当然,这里有个问题要注意:股价不是完全的没有道理,如果公司的业务出现问题,股价一定会下降的。此时,是不是要乘机买入更多的股票(或者出清手里持有的股票),主要取决于该公司能否克服这个问题。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味低价买入,那么公司倒闭了的话,只能是一大把的毫无价值的废纸。因此,用“存股”的策略时,应该存那些稳健的股票或指数。

作者本人以前在证券公司工作,后来由于市场和业绩情况被裁员。之后为自己投资时,为了追求较高的回报率而使得投资组合的风险较大,且很容易落后于大盘。他意识到,要想睡好觉,只要跟大盘同样即可。因此,他就把股票都卖掉,换成了指数ETF。巴菲特对普通人以及他自己的夫人的投资建议也是买指数基金。作者现在每月平均可拿到6-7万元的股息,子女也已成年,故生活悠闲,自称“乐活大叔”。

他的建议是,只要配息超过5%,并且不会倒闭(比如0056这种指数ETF),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买入并持有。假如这些都能崩溃的话,新台币本身也会不再有任何意义,因此不需要担心。(iDog注:货币就是某种大众全员的信仰,否则,则不过是废纸而已。这种想法让我想起在日本生活时的事情。如果你买房子的时候问房产经纪:如果发生大地震倒塌了会怎样呢?他一般会告诉你: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肯定不只是你自己的房子甚至你这栋楼倒塌,而是一个大范围的倒塌,因此不用担心。也就是说,有点法不责众的感觉。如果某ETF里的公司普遍倒闭的话,当然基本上意味着整个经济体都要崩溃了,因此,有钱没钱基本上都没什么区别了。当然其实,还是可以通过拥有黄金和海外资产等方式实现风险分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这种无法抗拒的灾难的。所以说,如果只是着眼于比如台湾等某一个地区的金融市场的话,格局还是小了一点儿。:-) )

他在1990年,把股市里赚到的钱用于在台北市买房,也因此而避开了之后的股灾,所以才能有今天的生活。几年前他又买了一套房(不在台北),为了抵御老年介护的风险(需要介护时卖掉房子,否则就作为资产存下来)。

给年轻人的建议:每月从工资里必须拿出6000元(新台币),一年就有72,000元,可以买3000单位的0056。这样持续6年,就可获得500,000元。如果是年轻夫妻的话,二人共有100万元,可算是人生的第一桶金。一个人的话,每月拿出1万元,6年后也会有100万元。此时,可作为首付在台北的周边地区买房(台北市太贵)。对于第一套房子的观点是,把它看作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投资物件。不要买太贵的,比如年轻人不需要有电梯的楼房,而且在新北市的话也不需要养车(不用买车位)。买了房子后,有钱不要急着还清房贷(因为利率相对很低),而是继续之前的投资。

对房子的观点:目前台北地区显然租比买合算(iDog:我觉得几乎所有华人多的地区都是如此),但60岁以上的人,房东多不愿意继续租(iDog注:我想主要有如下因素:老年人由于没有工资收入,有付不起房租的风险;有在房子里死亡的风险,对今后出租有负面效果。),因此,如果能保证在60岁时能买得起房子的话,就不需要早买了,否则,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应该尽早买一个比较安心。第一个房子就是用于自住,能买得起最重要,而不是传统的“location;location;location”的条件(iDog注:三个location的原则主要是对于投资性的房地产。对自住房没那么重要,相反,你喜欢住哪里更重要一些。比如交通便利的地方地脚好,但你可能嫌吵。)。对于年轻人来说,离车站远一点,没有电梯,不要停车场,价格就会便宜下来,在新北市,还是能找到1000万以下的房子的。(iDog:以东京来比较的话,1000万新台币——也就是大约4000万日元——的房子算是比较大和比较好的了。看来大台北地区的房子还是十分贵的。)按照经济学规律,少子化会带来房价的下降。买房子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给退休人士的建议(假设有自己的房子,子女已成年):夫妻二人生活费每年50万元(没有出国旅游的情况下足够),资金需要1100万元。配置方法:1000万元投资股息率5%的股票,用于赚取每年50万元的生活费;100万元为生活紧急预备资金,相当于两年的生活费,在遇到股灾的时候避免不得不卖出股票。

投资理财的道路上,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爸爸。自己的爸爸当然不会害自己,但他的观点就一定对吗?(iDog注: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有时候在论坛上会见到年轻人问自己积攒下的多少加元应该怎样投资的问题,我都会说要去学习投资,直到自己清楚该怎样投资为止,而不要随便相信任何人的建议。我不但不会相信任何人,而且连非指数型的基金都不信任。这都是在日本时通过大量的涉猎学到的。现在国内似乎私募、基金、ETF等比较热,我也时而被推荐买入这些,我都是不假思索地谢绝。实际情况是,只有自己才不会欺骗自己的,顶多是学艺不精,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投资指数啊。)

2008年到2020年间,没有出现过股灾(iDog注:网上经常有下跌了区区的2%左右就称为“断崖式下跌”的,这属于一惊一乍型,或者外行硬冲内行型。但2020年3月的跌幅超过了20%。),但股灾一定会出现的,尽管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些年轻人比较急功近利,追求高回报,这样就难免趋向于投机。这样的话,如果碰到一次股灾,可能就会把以前努力赚到的那些钱都赔光。因此,要强调稳健型投资,原则是“稳稳赚,慢慢赚,久久赚。”(iDog注: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就是不赔钱,跟这里说的是一个道理。虽说不赔钱比较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少赔钱。)

不要过度相信长期的复利效果。如果每年赚10%,20年后会变成原来的6.72倍。但这里有个假设是长期的每年都赚10%,这是不容易的。如果下跌了50%,要涨回去就得涨100%,而要涨到下跌前的金额加10%,就需要涨120%。由于股灾总会到来,因此不要过度相信长期的复利效果。如果股市里赚了钱,就要把钱用掉,因为用掉的钱才是自己的(iDog注:这可能是个哲学问题。这样说的人的主要想法是:钱不过是一个数字或者一堆没有价值的纸,只有换成有价值的东西才算是有意义。其实,这也不过是换了一种存在形式而已。比如,换成房子或者黄金,也不过是某种有形的东西,某种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东西。因此,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而且有形的东西保存起来还麻烦,不如账户里的金钱不过是一串数字,不需要自己特意去保存。另,卖掉的股票应当看作是某家公司的一部分权益,因此,与之相比,房子或黄金不见得更有意义。当然,如果把金钱投资于自己,比如学习新技能等等,则是另一回事。这样可能是真的有意义了吧?)。快速用掉钱的方法之一就是买房地产,而且房子是相对保值的,不像股票那样起起落落。(iDog注:一般股市大涨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往往不会太热,在股市疯狂的时候,国内时有“卖房炒股”的人。因此,股票投资如果赚了钱,卖掉一些股票并买房子的话,就相当于对投资组合的再平衡。)卖掉股票后,不要用储蓄的形式保存财富,因为有通货膨胀的因素。房地产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

投资理财越简单越好,精力可以用于生活中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作者本人由于有房子,而且被动收入足够日常开销,因太闲而到大学里去学习写剧本。

以被动收入生活要满足两个条件:

  • 买必要的保险。没有保险的话,比如生一场大病,就会让被动收入化为乌有。(iDog注:指那些真正的保险,不是那种以理财为名义的莫名其妙的保险。)
  • 有自己的房子。如果租房子,万一被房东赶出去(iDog注:这说明台湾的相关法律对租客的保护不太充足?),就面临必须自己去买房子的问题,这样,被动收入就化为乌有(iDog注:这里应该是指买房子需要投入一大笔钱,这样就消减了自己赚取被动收入的资产规模,因此被动收入就会减少甚至消失。但是,总可以去找其他房子租吧?可能是指老年人,不容易租到房子的情况吧。)。要把保险费看作扔掉的钱(iDog:破财免灾),不要用保险的形式投资。保险种类的广度要大(就是各种情况都保到),但深度不用太大(否则开销太大)。

另,作者似乎是在2003年时被公司裁员(当时市场正是低点),而那也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开始对投资理财产生兴趣的一年。之前则一直是关心IT技术和修行等等,对股票持负面态度(当时正值网络泡沫崩溃的时候,电视里也总是一些耸人听闻的市场下跌的消息。),后来可能是出于家庭责任感而开始逐渐思想变得成熟了吧。人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际遇。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储蓄篇

刚到加拿大时,除了碧蓝的天空、明亮的阳光、远处冠雪的群山和高耸直立的树木外,让我同时强烈感觉到的东西就是极差的服务——这里的差不是说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差(当然相当一部分人的确如此),而是这里金融、电信等行业本身提供的服务太差。记得多年前第一次来的时候,想先到银行开个账户,以便把一些资金汇进去存着,用于旅游和生活(因为第一次来的时候属于“短登”,日本那边还有一份工作等着我回去),结果进银行一看其手册,满眼都是各种的收费。我从来没想过抢银行,结果银行却想要抢劫我了……于是吓得掉头就溜走了。直到几年前正式硬着头皮要在这里定居时,才不得不开了个账户,并办了个手机卡。因为这种种的事情,让我简直得了抑郁症(从没想过自杀等,只是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觉得没什么意义。就好比刚从高速下来,就进入一个严重堵车的街道。)。但认识到自己不够“看破、放下”,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也对金钱不像以前那么执著了:赚着少得多的钱,缴纳着高得多的税率的税,用着贵得多、差得多的服务,环绕着很多素质差得多的人(以前在Metrotown住,周围很多奇奇怪怪的人。有好多次过马路的时候都险些被车撞,比我这辈子在其他地方遇到的加起来都多。更不用说到处吸烟吸毒的了)。对服装也越来越不在意,只要足以蔽体即可。现在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而意外地暂时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远程(在家)工作,更是常常只要一套睡衣就可以了。发型也充满禅意,达到了“空”的境界。

由于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实在提不起精神来在这里进行任何投资,更不用说写关于投资的东西了。可是,不管这里条件多差,日子终究还是要过的,所以在努力了几年(!)之后,也逐渐地让一切恢复了正常。就算投资理财远远比不上在其他国家做,终究比不做还是要好些,聊胜于无。尤其是在去年10月从熙熙攘攘的本那比搬家到了人烟相对稀少的穆迪港,之后不久,恐怖的新冠肺炎就突然爆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此时,马上意识到了这里的可贵之处。毕竟钱财等都是身外之物。如果说身体都不重要的话,身外之物就更不值一提了。

这里的金融服务水平极差,条文多到自己的员工都搞不太懂,而且多是对客户不利的条款。以前的我会仔细通读,来这里后,处于抑郁状态中的我实在觉得读起来很恶心,就懒得去理会了。但越是这样,就越是要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这里就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记录下来,不但可供自己以后复习用,而且也可能会让其他的到加拿大的新移民或对理财不感兴趣的老移民甚至公民(如果懂中文的话……)受益。

这里首先说一下前面提到的银行,其他的内容以后会在其他文章中讲述。这里在银行开个账户,就会发现有各种名目的收费。我是到RBC开的账户(没什么特别的理由,而且天下乌鸦一般黑),跟老婆一起开的联名账户。联名账户的好处是一般来说二人中任何人都可以存款取款,但有些手续好像就得两人都到场了。对于居家生活,如果财务透明的话,这样把钱都放在一个地方,会比分开放在两个地方要方便得多。

这里的银行会收各种的“苛捐杂税”:每月要收月费;每月取钱次数多了每次要收费;转账要收费;用支票要收买支票的费用……等等不一而足。刚开始时,可能是因为RBC对初来乍到的移民的政策,加之银行里华人顾问的帮忙,银行暂且不收月费。但过了大约半年以后,就开始每月收几加元的费用了。虽说没多少钱,但只是因为我有个账户,而且当时还颇有一些存款,却不但没什么优待反而要每月交钱,感觉十分不爽(属于对于赏罚倒挂的憎恶吧)。我曾经问过,说是有投资的话就能免费。我试着在网上弄了个投资账户,但显然没弄对,因此继续被每月扣钱。我由于抑郁的心情,也懒得去管。而且客服也不给力,总是弄不明白。直到我去年因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皮包公司”,年底想给自己发一些RRSP(这里公司的典型员工福利之一,但后来会计说我的公司不能发这个,就算作普通的员工报酬了),去火速(平时懒得做,在年底最后一个营业日去的)开了一个RRSP账户并存进去2000加元,结果月费就戛然而止了。也就是说,停止月费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开个RRSP账户并存入一点点钱(比如100加元即可)。RBC试图让我选择他们打理的投资,但这样一来,又得定期交一些费用,而且我也对投资没有任何的控制。并且是让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试图全盘帮我这个有近20年投资经验的人来理财。我当然不愿意上这“贼船”了。这2000加元,直到现在我也什么都没做,就那样放着了。(另,这不是RRSP的最佳方式,我主要的RRSP也并不在这里。之后再讨论RRSP的事情

至于其他的存款,在之前到柜台存支票时,听了柜员的建议而放进了储蓄账户。据说柜员十分乐于提此建议,而我也觉得没错。储蓄账户(savings account)对存款提供更高的利率,有点像我们的定期存款账户(从利率较高这一点来看),但里面的存款没有固定的期限,而且可以随时支取,且对此没有任何的惩罚。与之相对的则是支票账户(chequing account),相当于我们的活期存款账户,只是完全没有利息。平时取款、汇款或开支票,要从支票账户里支取,否则就会被收手续费。而从储蓄账户里把钱拨到支票账户,则是随时可以免费地去做。我很怀疑银行系统把这个本该自动化的过程弄成必须加这样一个额外的手动的步骤,就是想收一点点的智商税。

(跟日本的银行系统比,支票账户实际上相当于“当座預金”账户。只是在日本,这一般是公司用的,而这里却是供普通人用的,作用上相当于“普通預金”账户)

从今年春季开始,各国政府为了对抗因新冠疫情而导致的经济停滞,开始了量化宽松。而对于我的存款来说,直接的后果就是那个储蓄账户每月收到的利息连以前的月费都付不起了(以前大约是月费的两倍多)。这样几个月后,实在是觉得不爽,加之在家里上班导致有更多的时间,我就开始在网上调查了一下,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富爸爸”系列书籍中,把投资者分为6个层次,其中第五级为“老练的投资者”,其标志之一就是能整合一些投资。虽说进行一些复杂的整合并不是普通人能做的事情,但这里演示一个超级简单的整合却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并且会在几分钟之内就立竿见影。

上面提到,由于量化宽松,储蓄账户的利息变得寥寥无几。这是对于诸如RBC这样的大银行来说的。加拿大在金融服务领域虽说远远比不上日本的水平,但还是有网银的。网银由于基本上没有支店、网点,也没有支店所需要的场地和柜台员工,因此,运营成本比普通银行要低得多。而这个对储户不方便的缺点的另一面,就是它们会把多赚的一部分返还给储户,也就是说存款利率更高。当然,诸如月费等也都是免费的。因此,只要把你在大银行里的储蓄账户“搬到”网银,即可收获更多的利息。而大银行的支票账户和网银的储蓄账户之间的连接,可通过eTransfer实现,免费、快速。这就相当于IT领域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把原来胖客户端的一些逻辑移出并放在远方的服务器上,并把二者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对用户来说,跟所有的逻辑都放在客户端相比基本没什么不同。

普通银行账户

普通银行账户

整合普通银行和网银账户

整合普通银行和网银账户

网银虽说看起来比较弱小,且虚无缥缈的,但它们也是正规的银行,存款在一定数额内也是有保险的(CDIC)。保险限度额一般是10万加元,即银行倒闭了也不会波及到限度额内的部分。因此,只要不把太多的钱存进去,就不必担心。

加拿大的网银比较好的主要有EQ Bank和Tangerine两家。经过一些比较,我选择的是EQ Bank,并且也推荐这家。当时我在网上,用了不到5分钟就开好了账户,并把钱汇了进去。点击此连接,开设账户并在一个月内汇入100加元以上的存款的话,会得到大约20加元的奖励(目前是这样,但奖励金额今后有可能变动)。之后就是每个月都多收获一些利息了,以后利率恢复正常的话会获得更多。我这样的宅男都能轻松搞掂,而且只需几分钟就能一劳永逸。所以赶紧行动起来吧!

花旗银行变成了PRESTIA

10月31日深夜,我习惯性地进行每月末资产计算,登录花旗银行时,蓦然发现以前习惯于见到的那个网站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一个桥页,有两个链接,一个指向PRESTIA,另一个指向花旗面向其法人客户的页面。我这才意识到刚刚过了凌晨0点,根据先前的通知,花旗银行在日本的零售业务终于正式终结,变成了SMBC信托银行的PRESTIA。SMBC信托银行是SMBC集团以前购买的法国一家面向富裕阶层的信托银行,而花旗并入后,则被称为PRESTIA,以便与之前的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信托和法人业务)相区分。由于系统的更替,当时无法登入,说是要两天后才能启用新网站。

其实,据说早在一个月前,花旗与SMBC信托银行就已经完成了交接。因此,今年夏天曾经有一个促销活动,好像是要求账户里至少有1000万日元的资产,并有一定数量的外币储蓄,这样,就会因每多存入一百万日元而获得1万日元的奖励。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保持到10月。我当然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们因银行的更替而关闭账户离去。但当时我在想,到10月有什么用?得到11月才能变成PRESTIA啊,到10月末人们就抽走资金的话,他们怎么办?结果,没想到的是,原来在10月已经完成了更替。

之后,我在午餐时间,去了趟变成了PRESTIA的花旗银行,一方面是为了看看变成什么样了,另一方面是为了换储蓄卡。当然,不换也行,但PRESTIA方面建议换,而且这也是唯一一次免费更换的机会。到了那里一看,果然店面变了样子,但基本上是对名称、Logo、配色等进行了改变,而其他的则还是跟以前一样。

prestia

到了里面,还是如往常那样,人不是很多(普通银行里往往会人满为患)。等了一会儿就叫到了我。于是,首先申请更新储蓄卡,并因为我是属于先去的客户之一,而可以选择一样纪念品。我选了一支圆珠笔,铝壳的,不算高级,但比普通的塑料壳的笔要好一点。另外,还有硬壳笔记本以及另一样什么东西(忘记了)可选。然后,我做了一个投资者的风险测试,并因此而可以再从另外3组纪念品中选一样,有折叠伞、手提袋以及笔袋。我觉得手提袋可能有点招摇,就好象为他们时刻做广告一样(也有可能是比较低调的,黑色,其他所知不详),想到我的伞都比较大(因为我喜欢用较大的伞,避免淋湿衣服),在早上不下雨但晚上有可能下雨时很麻烦,就选择了那个比较小巧的折叠伞,很轻巧,且能方便地放在我的手提包里。最后,在银行员对我进行了一番名为金融商品咨询实为销售的交谈后,就拿到了新卡。我保留了原来花旗的卡做纪念,但为了安全起见,银行员将其在系统里停用了。

prestia-card

上图是官方公布的新卡的样子。普通卡多了IC芯片,而金卡则没有IC芯片,还是只用磁条。为什么金卡反而技术上不如普通卡先进呢?我想,没加IC芯片的原因可能是怕影响美观吧?这一点很值得国内的银行学习和思考。看一下国内发行的各种白金卡,卡面上乱七八糟的一堆各种各样的东西,丝毫没有那种优雅的感觉。

bank-post-cards

上图左边是近来收到的从PRESTIA寄来的明信片,而右边的则是收到的在10月29日寄出的最后一张花旗式样的明信片。可见,也是除了名字、Logo和配色外,连格式都还是维持原状。里面也是如此。而且,其网站也是如此。不知道的恐怕会以为是盗版、抄袭的呢。

总之,一切都还是跟以前一样,所以也就基本放心了。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以后能否一直维持是一个问题,但近期应该不会改变吧。

周六,因与银行员约好,去了一趟银行,谈一些投资的事。我因为一些原因而无法投资他们提供的基金(而且说实话也不想在这里买基金,毕竟成本比证券公司贵了一些),也对保险不感兴趣,而且信用卡又被花旗银行卖给了SMBC集团的其他公司,因此,就只剩下贷款(住房和房地产投资)了。我也是觉得总是仅仅把钱存在他们那里,享受着其优惠,而没有太多的付出,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我也希望他们能一路走好,不要因走不下去而不得不取消一些优惠。但我对投资是十分认真和较真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而且也的确有十分客观的情况不允许我在这里买基金,一说明,银行员就不再向我推销基金了。于是,就只剩下消费了。我想申请一张好一点的信用卡,可惜他们目前又没有自己的信用卡业务。于是就多了解了一些他们的贷款业务。当然,我这一两年来,为了今后的生活规划而在那里囤积了较多的外币储蓄,而只拿很低的利息,且缺乏政府的储蓄保障,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些支持了。交谈中,我说,对于变成了日本的银行的PRESTIA,能保留原来花旗银行的一些特别之处是很难能可贵的。银行员说,如果不这样的话,跟其他银行比,就失去竞争力了。这倒是实情。对我来说,该银行有如下优点,是其他银行难以代替的:

  • 在离开日本后,账户还可以保留。而且,就是没有日本的住址也无妨,只要提供海外的住址即可。(这一点已经跟银行员确认过了)这是其他任何日本的银行都不能提供的。
  • 较低成本(对于Citigold账户甚至免费)的海外汇款
  • 方便储存外币储蓄,并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外币现金
  • 可以在海外的ATM上方便地取款(根据转让合同,PRESTIA可以继续使用海外的花旗银行网络)
  • 一定条件下的各种其他优惠,如免费在其他银行的ATM里取款等等

我当年一到日本不久,就在花旗银行开了账户,因为当时日语基本不通,花旗的英文服务让我感到十分的温暖。这么多年以来,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把花旗银行作为自己的主银行的(一段时间切换到了新生银行,后又切换了回来)。因此,我对花旗银行还是十分怀念的。希望PRESTIA能秉承着原来花旗银行的基因,一路顺利地走下去。

钱比普通人更善于赚钱(r > g)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 (Thomas Piketty)于去年出版的《21世紀の資本(英文原版: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文译本:21世纪资本论)在全球热销。简而言之,作者通过对过去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研究,得出结论:

  • 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有:资本收益率r > 经济增长率g。而且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 解决方法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以累进税率征收资产税

稍微详细一点说,作者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两大法则:

第一法则:α=r·β

其中α为资本分配率,即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之比;r为资本收益率,即被动收入与资本之比;β为资本、收入比,即国民资产与GDP之比。

若r一定,则β越大,α就越大。在美国,1910年时,β=7;到了二战之后,β大跌到2;之后β不断上升,到了2010年,增大到5~6。β增大的原因在于r>g。

GDP相当于国民收入的总和。GDP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g)就代表了劳动者的收入(工资)的增长率。若r>g,富人的资产增值速度就超过国民收入的上升速度,这就会自然地造成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第二法则:β=s/g

其中s为储蓄率;g为上面提到的经济增长率。

由上面两个法则,可以推导出:α=s·(r/g)

若s一定,r增大,g减小,则α增大。从1914年到1970年,在各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时候都有r>g的关系成立。因此,必然会导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解决方法是对富人课税:

  • 对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每年课税0.3~10%
  • 对年间5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课以重税(80%)
  • 如果只是一个国家如此,则财富会流失到国外,因此,应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协作共同执行。

日本传统上是一个非常平均化的社会,所谓“1亿总中流”,因此,近来贫富差距的加大成了重要的社会话题。但皮凯蒂在访问日本时指出,由于长期利率低于1%,资本收益率r较低,根据第一法则,α也会比较低。因此,不是很容易造成过大的贫富差距(iDog注:换言之,就是在日本不是很容易发家致富)。由第二法则,β与s成正比,而日本的家庭储蓄率很低,故β也较低。而且日本的遗产税及其累进性也较英美诸国为重,故日本应该不会退回到二战前那样严重的贫富差距。

一个小插曲:皮凯蒂做客某日本电视台的节目时,他指出,根据他对日本的数据的分析,年薪1000万日元以上的人属于类似“1%”类的,结果当时演播室里一瞬间“竟无语凝噎”,后来主持人匆忙换了个话题……其原因是,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工作人员在内,都属于年薪超过1000万日元的!只要看一下下图中我用红笔圈出的各大电视台的平均年薪(2015年发表的结果),就不难理解。而在某地方电视台办节目时,在场的人则可以侃侃而谈,肆意鞭挞这些高收入人群……

2015-tv-avg-income

对于上述的这些,本人的观点如下:

所谓r>g,也就是说钱比一般人(国民的平均水平)更擅长赚钱。其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给人打工只能赚些辛苦钱,而老板则在组织生产和承担风险的同时,相应地得到收入的绝大部分。这是有其社会合理性的。你若想当老板,也可以自己积累资金并承受风险从银行贷款,然后创办公司并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一般人不这样做,除了缺乏资金外,主要是不愿意承受风险和做这些麻烦的事。虽说有“富二代”至富N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生来就有钱,但经常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原因是遗产税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创业者多是从无到有的白手起家者。因此,不要总是找各种理由,应该反求诸己,正是自己由于懒惰、怯懦等原因而妨碍了自己致富。对于不愿去亲自组织生产但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来说,则可以作为投资者通过投资于别人的公司而跟着受益,因为投资者是站在老板那一边的,因此也能按其出资的比率而分到大头。要涨工资,当然是经济好转、老板赚了更多的钱时才可能发生的。所以说r>g。

作为学术研究,书中又是数据又是图表又是推导的,好不热闹。但对于r>g这一结论本身而言,相信每个致力于致富的人都早已了解,根本用不着那么麻烦地去论证。我们要去追求被动收入而不是主动收入,要开源节流,积累资金,并让这些金钱作为自己的一些“分身”去为自己工作赚钱,形成更多的“分身”,再去赚更多的钱回来……通过这样不断地良性循环,而逐渐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r>g”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我们并不需要的理论依据而已。

对于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我也难以赞同。为什么只因富人富有就要通过改变税法来惩罚他们呢?比如说,两个人在同一家工厂工作,那么身体强壮的那个人是不是在拿同样工资的情况下应该付出更多的劳动,只因他的身体更强壮?又比如说,如果我跟爱因斯坦一起工作,是不是我们也应该拿同样的薪水,而爱因斯坦就是应该多创造,因为他的智商更高?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合理,那么到了经济的层面上,为什么收入高、资产多的人就必须因此而多纳税呢?

人们看到贫富不均,总是认为社会制度不合理,而从来不愿去反思一下自己本身的问题。这跟人们习惯于推卸责任是如出一辙的。假如给所有人都分配大量的金钱,让每个人的资产都初始化为相同的水准,结果就会世界大同吗?肯定不会的。虽说在这个时点上每个人的富裕程度相同,但每个人的品性还是跟原来一样的千差万别。开始时,大家肯定会乐于去消费而不愿去工作和服务他人,反正你有钱老子也不缺钱。这样,随着商品和服务的匮乏,人们会争相付出更多的钱来换取这些,这就会引起急速的通货膨胀。这时,那些原本就曾通过创业和投资而致富的人会挽起袖子开始工作或拿出自己的钱来投资于别人的生意;而很多原本贫困但终于“翻身做主人”的人,则可能会碍于自己无聊的虚荣心和虚假的优越感,而不愿意再回去为服务他人而“卖苦力”,于是随着通货膨胀,就会让他们的金钱快速流入那些乐于服务他人的人手里。等这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时,就会惊讶地发现,世界又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

看到r>g的结论,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去增大自己r方面的东西,让自己也逐渐成为r型人,而不是去试图通过行政等的国家暴力手段来让r小于g。我认为,这种想迅速、简单、粗暴地让事情“恢复正常”的思想多是出于懒惰、贪婪、嫉妒等因素的,他们表面上看是想让大家平等,但实际做的却恰恰是不平等的,而且是对贡献越大的人越不平等,是奖懒罚勤,奖恶惩善。这样下去,能对社会有什么好结果呢?r之所以大于g,不过是市场的选择,也就是说,这恰恰是全体人民所作出的最民主化的选择。正是因为多数人不愿意抑制欲望积累资金并勇敢地承担风险,因此,乐于积累资金并承担风险的人才会受到优待。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如此进取的话,那么r和α一定会下降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为多数人都不勇于去做,所以出头去做的就能获得重赏。如果大家都争相去做的话,当然就没必要施以重赏的诱惑了。

最后,附上プレジデント杂志做的一个自测问卷,看看自己是属于r型人还是g型人?

  • 对不付出挥洒汗水的劳动而获得的金钱有罪恶感(Y:0,N:1)
  • 与工作上的人脉相比,更愿意跟合得来的朋友相处(Y:0,N:1)
  • 就算不太现实,也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子(Y:0,N:1)
  • 有自己常去的店(Y:1,N:0)
  • 自己的想法跟上司的想法会有很多不同之处(Y:1,N:0)
  • 总是避免承担责任(Y:0,N:1)
  • 在学习和读书上不惜花钱(Y:1,N:0)
  • 为了赚加班费而努力工作(Y:0,N:1)
  • 有对股票或房地产的投资(Y:1,N:0)
  • 努力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Y:1,N:0)

把自己的分数加起来,对照下面的评价方法:

  • 9~10分:你是r型人,将来会一生安稳的
  • 7~8分:倾向于r型人,在具有贫富差距的社会里属于胜利者一方
  • 4~6分:处于r型人和g型人之间
  • 2~3分:倾向于g型人,让我们期待政府实行资产课税制度吧!
  • 0~1分:你是g型人,在当前这个社会里,有可能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当然,上述自测仅供参考。我得了9分,失去的1分是“与工作上的人脉相比,更愿意跟合得来的朋友相处”。当然,对我来说,能合得来的朋友肯定不是酒肉朋友……你属于哪类人呢?是想继续还是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