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日本信用卡的等级

在日本的网站上流传着一个非正式的信用卡等级排名,本人翻译整理如下:

至尊卡(彰显很高的地位的信用卡):

  • SSS:AMEX Centurion(即著名的美国通运的黑卡)
  • SS:AMEX白金卡;Diners Premium(大莱卡的黑卡)
  • S:JCB the Class(日本JCB的黑卡);Visa Infinite(Visa的黑卡);DC东京大学毕业生卡

卓越卡(彰显地位的信用卡):

  • AAA:三井住友白金卡;大莱卡;花旗白金卡;World Master Card(万事达世界卡)
  • AA:AMEX金卡;MUFG(东京三菱UFJ银行)白金卡;JCB Gold the Premier(比JCB金卡再上一级);医师协会或律师协会的信用卡
  • A:银行、航空公司、JCB的金卡;AMEX绿卡(对美国通运来说,绿卡就是普通卡);学士会、蔵前(东京工业大学)、如水会(一桥大学)信用卡

普通卡(可以正常使用的信用卡):

  • BBB:普通的金卡;KKR(国家公务员)、私立学校(教职员)、公立学校(教职员)、法人金卡;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信用卡
  • BB:低价格金卡;银行、航空公司、JCB的普通卡;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信用卡
  • B:信贩公司、电车、百货公司的信用卡;ICU(国际基督教大学)、桜友会(学习院大学)、上智大学信用卡

穷人卡(不好意思在他人面前使用的信用卡):

  • 分销商信用卡;SBI(软银)、KC、乐天信用卡;明治大学、立教大学信用卡

败者卡(不能在他人面前使用的卡)(非信用卡):

  • 消费者金融贷款卡、借记卡

iDog评:

那些“至尊卡”、“卓越卡”等为本人所加。虽说我对这些词并不感兴趣,但括号中的原文实在太长了,就不能免俗地加以概括。

彰显很高的地位的信用卡:

这些基本上都是世界顶尖的信用卡,属于黑卡的等级。持卡人当然身价不俗,至少他们愿意每年为此支付10多万日元的会员费。

JCB 的黑卡年会费仅5万日元,有人认为它超值:“当我把这张卡递过去时,有好多次店里的人的表情和态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旁边的女友也惊讶地说:店长的表情 和接待真是骤变啊!”(iDog注:别人的态度,特别是异性的态度,才是这些黑卡的持卡人所能获得的最大收获吧?)

关于美国通运的白金卡和大莱卡黑卡,有人认为前者地位稍高一些,被优待的次数比后者高出一倍。大莱卡在国外已经逐渐式微。但是在日本国内,美国通运白金卡的门槛低一些,而且大莱卡黑卡的积分率要高一些。

至 于东京大学毕业生卡,则主要是沾了东京大学的招牌的光,其本身倒没什么特别的。日本人对东京大学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可能比国内对北大、清华的崇拜还强。至 于我本人对此则是有点难以理解。下面的各种面向各大学毕业生和各种职业的人(医生、律师、公务员、教师等)的卡也是如此。

彰显地位的信用卡:

这些基本上属于白金卡的级别。至于为什么航空公司的金卡和美国通运的普通绿卡会混进来,也许是因为它们的会员费都比较高的原因吧?

不能在他人面前使用的卡:

所谓“消费者金融贷款卡”,日语称“サラ金系カード”,通俗地说,就是放高利贷的公司发行的用于在柜员机上借钱的卡。“サラ金”的原来的意思是面向“サラリーマン”(公司职员)的金融,因为公司职员一般在月末发工资,而很多缺乏理财纪律的人,往往在之前就把手里的钱全部花光,在下一次发工资之前,为了生活,只好去借一些高利贷,然后在发了工资后马上还清。如果为了买超出自己负担能力外的奢侈品而借高利贷的话,则会变成恶性的负债。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十分丢脸的行为,因而是不能在他人面前使用的。

至于“借记卡”被归入这一类,则让我比较惊讶。借记卡是在购物后直接从银行账户里扣除,而不像信用卡那样是由信用卡公司代为垫付的。我的印象中用借记卡的人大多是比较谨慎的人,为了防止用信用卡过度消费,因此,他们才坚持用现金或借记卡支付。以前我的花旗银行的取款卡也兼有这种功能,当时没有信用卡,在去买比较贵的电器时,可以直接以此卡支付,而不用事先取出大量的现金,十分方便。后来花旗银行取消了这种业务,而且我也有了几张信用卡,就再也没用过借记卡。

本人的情况

很遗憾的是,本人的卡基本上属于“不好意思在他人面前使用的”一类,不过,我其实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本人对于信用卡,纯粹是把它当做一种支付的手段,因此,我会尽量选择不收会员费并有各种用得到的优惠的卡(也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正是穷人的心理吧)。

我的第一张信用卡是花旗的普通卡,属于“BB”级,主要是因为花旗银行是我主要使用的银行(“主银行”,main bank)。但是,由于它要每年收会员费,后来就取消了,换成了超市发行的信用卡,不但会员费可以免掉,而且在超市购物还有积分,可以充当购物的费用。

我所拥有过的级别最高的卡是“A”到“AA”之间的一张卡,是在某个欧洲公司工作时,由于要到海外出差,按公司规定,应该使用一张公司的AMEX金卡来支付,因此便申请了一张。由于属于法人卡,不收会员费,但优惠也比私人申请的AMEX金卡要少一些。因此,我想级别应该在“AA”之下吧?虽说是法人卡,由于是从个人的帐户扣钱的,因此也可以私用,只要不拿去报销就行。但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因此,除出差之外,就把它闲置在家里。后来在被公司裁员后就取消掉了。

被这家欧洲公司裁员后,拿到了一笔遣散费。下一家公司要求工资必须存入M银行,但M银行不是我主要使用的银行,因此,刚开始的数个月基本上没有动用M银行中的存款,于是储蓄额迅速增加。后来,突然从M银行收到一封信,邀请我办一张M银行的白金卡。根据网上的信息,大家推测,存款额达到1000万日元时才会收到邀请。但我当时账户里没那么多钱。我想主要是他们看到我的“工资基本不动”的情况比较牛吧?虽说这对于天朝的一些弄反了主仆关系的僭越之辈来说属于家常便饭,但在日本绝对是很牛的行为。每当到了每个月的25日前后,各个银行的取款机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大家终于盼到了发工资的日子了!由此可以想象半年多不动工资是种什么概念。我记得那张卡每年的会员费是2万多日元,属于白金卡中比较便宜的一种,是SAISON和AMEX合作发行的卡。虽说不如AMEX自己发行的卡上档次,但也是有很多的优惠,比如:concierge服务;给一张在世界各大机场进入贵宾休息室的卡;购物有积分,可以用来换飞行里程;各种人身保险;到一些指定的餐馆就餐时有优惠等。根据自己平时使用信用卡的情况和生活情况,我觉得这些对我基本上没太大用处,因此就没有办。后来,终于开始用M银行帐户中的钱时,储蓄额就迅速下降,估计现在他们不会再邀请我了吧? 🙂 后来,在我又被这家公司也裁员后,又一次收到M银行的一封信,向我推荐其消费者贷款。。。他们也太了解客户了吧?当然,也只是局限于表面上的了解。

我现在所拥有的卡:

  • P-one卡(Visa):不收会员费,购物减1%
  • IY卡(Visa):超市发行的卡,每年有数万日元的消费就不收会员费,超市购物给1.5%的积分,积分可以用于超市购物
  • Walmart卡(AMEX与SAISON合作发行):超市发行的卡,不收会员费,购物减1%
  • Yodobashi Gold Point卡(Visa):电器店发行的卡,不收会员费,购物比现金多给1%的积分
  • 乐天卡(Visa):不收会员费,乐天购物好像是有1%的积分

尽管我目前并不想申请那些高端的信用卡,但我对持有那些卡的人还是能理解的。其中一部分人是实际需要那些卡,因为它们提供大量的优惠服务,还有concierge服务,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给服务台打个电话,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为你办妥。这对于那些每个月要刷卡消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日元的人来说,是比较有利的。但我每个月刷卡消费仅几万日元,要不是偶尔买一些较贵的电器或旅游(机票、宾馆)的话,很少有超过20万日元的时候。因此,这些卡对我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还有一部分人则纯粹是由于虚荣心在作怪。当然,几乎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否则就不会有巨大的时装、化妆品等产业的存在了。对于这些人来说,高端的信用卡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就好像女人买昂贵的珠宝和时装,男人买名牌西装、名表、名车一样。有些走火入魔的人甚至在网上讨论获得那些高端信用卡的攻略,比如先申请一张普通的AMEX卡,然后坚持用该卡每月消费一定的金额,一年后就能升金卡,然后再经过一番努力升到白金卡。。。我总觉得这些人把事情搞颠倒了,应该是有一定的消费额时才需要这些卡,而不是为了得到这些卡而刻意地增大消费。

以前,金卡是发给VIP客户的卡。后来,随着金卡持有者的增加,逐渐失去了这种光环,甚至出现了一些免会员费的金卡。于是,白金卡就出现了。开始时,白金卡不可以自己主动申请,必须由发卡公司先给符合条件的人发邀请函,然后才能申请。后来,逐渐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可以自己主动申请的白金卡(当然,申请可能会被拒绝),这让原来那些白金卡的持有者很不爽,因为他们就是不想跟其他人一样。现在最高端的卡是黑卡,恐怕不能自己申请吧?另,现在一些很普通的卡也做成了黑色。这种“流氓行径”,恐怕会让持有真正的黑卡的人大跌眼镜吧?我持有的Yodobashi的所谓“点卡”,就随着换发新卡,而由原来的银色(或曰“白金色”)“升级”成了色。。。

其实,信用卡公司也是要做生意的,他们当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用他们的高端卡,这样可以收到更多的会费,同时也会从持卡人的高额消费中得到更多的提成。某种高端卡”飞入寻常百姓家“后,他们就会挖空心思地再弄出一种高端卡来。只要这样想一下,就不用对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获得高端的卡感到不爽了。把卡变来变去,不过是信用卡公司的一种销售策略而已。当然,就是明白这一点,还是会有很多人继续去追求这些卡,就像很多人要花大量的金钱在时装、珠宝、化妆品、名表、名车上一样。而且我也承认,虽说我属于比较淡泊的人,但每当有人用白金卡消费时,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我的注意。那些不淡泊的人恐怕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这也反映了这类卡的某种价值吧?

量化宽松政策对个人的影响

所谓”量化宽松“就是政府大量地印刷钞票并投放到市场中去。由于不景气而令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政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往往会采取这种措施来刺激经济,如美国的QE1~QE3和日本的Abenomics。

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时,经济规模是不可能马上就发生很大变化的,但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却突然大量增多,因此,相对经济规模的现状,货币就会发生贬值。货币的贬值会令商品涨价,当然,各种资产的市值也会上涨。

比较一下量化宽松对富人和穷人这两个极端情况的影响:

富人拥有大量资产,因此,随着货币的贬值,资产市值相应地上涨。同时,富人由于可以使用自己大量的金钱或从银行很容易地借来的金钱趁机加大投资,因此,其资产会进一步的增加。由于富人的开销可能仅占其资产的很小很小的一个比例,因此,资产是增是减基本上对其生活没有影响。

穷人基本上没有什么金融资产,可能只有很少的一点存款,用于生活所需。因此,在货币贬值的过程中,一方面资产中缺乏上涨的成分,另一方面,其少量的存款则是着着实实地贬值了,因此,总资产会下降。同时,根据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往往或不变或上涨幅度没有物价快(甚至有下降的,特别是非正式雇佣的那些人),因此,其自身的劳动力资产也发生贬值。所有这些,都会导致这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下降。

穷人如果失业,由于社会要提供一定的救济,因此在经济层面上会完全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样,就会使所有人的总资产下降,富人的资产当然也会受影响。经过景气刺激,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钱(比如贷款等),于是就会招聘更多的人,进行更多的设备投资,因此,失业率会下降,一些穷人得到新的工作机会,开始赚钱,停止对社会福利的依赖。这一方面会停止对所有人的总资产的侵蚀,另一方面也会创造出新的价值。穷人由于要购买生活必需品,同时也缺乏理财知识,倾向于在有钱后过度消费,再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因此,他们到头来可能还是两手空空。与此同时,这会让各个公司盈利变大(劳动成本下降,销售额增加),股价上涨,其结果是让富人的资产进一步增长。

因此,从本质上看,量化宽松的景气刺激政策把社会上闲置的劳动力用比以前更低的代价再次利用起来,继续创造社会价值,并流动到富人那里。于是,富人就更加富有。

当然,穷人也不是毫无所得,他们会得到以下的好处:

  • 能够自食其力,社会信用度改善,生活更有意义,自己更有自信和尊严
  • 靠劳动生活,不再依赖社会福利,有助于防止过度消耗自己的福报(按佛教的说法)
  • 在得到工作再一次开始赚钱后,有了积累资产的新的机会。但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去做就不好说了,取决于个人的财商水平。
资产类别 富人 一般人
金融资产、房地
金、存款
追加投
劳动资产
总资产

根据犹太人的传统智慧,水和金钱都是不停地流动的。但水是从上向下流动的,而金钱则是从下向上流动的,最后会逐渐集中到富人那里去。富人为了让这种流动持续不断,会在源头枯竭时,让一些金钱从自己那里流动回源头去,这就是慈善行为。这虽说是一种十分感性的说法,但其背后的道理十分耐人寻味。上面的分析正是这种说法的一种理性解释,只是上述情况并非富人自掏腰包的慈善行为,而是政府的政策,因此会对富人更为有利。

当然,不能因为不愿为人作嫁就拒绝再次就业,那只会让自己一直沉沦下去。应该认清这种现实,尽最大努力去节约开支,并尽早开始投资理财。而位于富人和穷人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我们,就应该更加积极地去买入资产,逐步向富人的方向靠近。

附:美、日两国的情况

美国的情况

美国雇佣统计显示,失业率下降,但增加的多为非正式员工,正式员工的数量则逐渐下降。

现在美国有1/6的人处于贫困层;1/3的人属于贫困层或贫困层的”预备役“;1/2的人属于穷忙族(working poor)。现在,”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句话,终于由原来的纯粹YY变得有点现实意义了。。。

日本的情况

由于日元对其他货币也在贬值,因此,依赖输入的原材料成本上升,这使得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由于工资基本不变,因此,生活水平会下降。加之日本人传统上喜欢储蓄而不是投资,因此,普通日本家庭的资产会进一步受到打击。

关于2013年中国股市在亚洲表现最差的看法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博客文章(2013年12月31日)提到,上海是2013年亚洲表现最差的股市。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下跌7.5%,是亚洲今年累计下挫的仅有的两个地区市场之一。另一个是因为经济问题而被投资者普遍抛弃的印尼股市,且仅下跌1%。这是上证综指连续第四年表现令人失望,从2009年年底算起,其累计跌幅已达到36%,距离2007年达到的约6000点的峰值更是相去甚远。

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文章称,中国股市一直未能重新获得占主导地位的散户投资群体的青睐,这个群体转而将资金投入到蓬勃的房地产市场,或是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的理财产品。

其实,中国股市的确跟美国及日本等股市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美、日等国的股市中,绝大部分成交量来自机构投资者,而个人投资者所产生的成交量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国内,则是个人投资者产生大部分的成交量。个人投资者一般来说,肯定不如机构投资者专业,因此,会更多地表现出投机甚至赌博的一面。同时,被投资的公司对个人投资者也不够尊重。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股市很成问题。

我国对个人投资者的不尊重可谓是独树一帜。英语中,个人投资者被称为中性的“individual investor”(意思正是“个人投资者”);日语中则是尊称为“個人投資家”(个人投资家);只有在我国,这些人被蔑称为“股民”、“散户”等。作为一名个人投资者,既然自己和大众都不尊重你,那些只知道圈钱的公司当然更不会为你考虑了。而在美国,公司所做的一切都以为股东盈利为首要目标;日本的公司在跟银行逐渐解除了相互持股后,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投资者的尊重。这就是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公司的差距吧。与此相对照的是,比如说演艺界人士,在英语中称为“actor/actress”(演员)、“singer”(歌手)、“entertainer”(娱乐大众的人)等中性的词;日语中也是“芸能人”(艺人)这一中性词汇;唯独到了中国,就都突然成了“老师”。。。不能否认,他们在外表和表演上颇有独到之处,但毕竟我们多数人都不会想去学表演,为什么要称老师呢?而且,就算他们表演艺术高,也不见得善于教授表演啊。加之演艺圈内那些乌七八糟的事,这让那些真正的老师们情何以堪啊!所以,从国际的视角看一下的话,我国有着太多的独特之处。。。

对于上证指数去年如此出众的表现,有网友评论: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下跌;美国量化宽松,中国股市下跌;欧债危机,中国股市下跌;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中国股市下跌;美国政府关门,中国股市下跌;中国经济以两位数增长,中国股市下跌;中国经济以个位数增长,中国股市下跌;十年来中国GDP翻了一翻,中国股市原地不动。这样的管理层没有责任吗?这样的股市正常吗?”

“中国经济数据全是假的,股市的数据才是真的。。。”

这貌似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应该说,股市的数据也不是真的。不管股票背后的那家公司是好是差,其核心价值能抽风一般快速地上上下下吗?能突然如跳水一般下跌吗?实际上,公司的核心价值的变化应该是比较缓慢的。手持评分器给这些公司定价的广大“股民”和机构投资者们的神经质的举动,才是股价剧烈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加之国内投资者主要由缺乏投资知识的个人构成,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当然,这种神经质的举动背后的推动力,也不过是金融市场中经典的“贪婪”和“恐惧”这两种情绪。用佛教的名词来说的话,这就是所谓的“共业”吧?

至于投资者们远离股市而去追捧房地产和理财产品,就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了。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之高,恐怕让所有的发达国家都为之汗颜,尤其是跟年薪比一下的话。更有甚者,你买的房子其实还不是你的东西,不过是对你跟其它房主合伙长期租用的属于政府的那块土地上建起的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的长期使用权,而且能否用足规定的时间还很难说:且不说建筑质量能不能挺那么久,如果神奇的“有关单位”突然要用那块土地的话,恐怕这栋建筑物的墙上就会被刷上一个大大的“拆”字。。。至于那些理财产品,就更加离谱了:有多少人真正仔细研究过这些理财产品都投资了些什么?以及销售这些理财产品的银行都会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以及他们会收取哪些费用?按什么比例收费?如果到期后侥幸盈利还则罢了,如果赔了呢?银行或者机构投资者就会100%赚钱吗?如果投资产生了损失,他们会拿自己的钱来填补这些损失并给投资者提供一些回报吗?这种完完全全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游戏有什么好玩的?

我对国内市场也有投资,效果当然也不好。但实际上,我对这种结果基本上并不在意。反正我也不急于把投资兑现,价格是高是低又与我何干呢?其实,根据我的投资组合的分配计划,对国内的投入还不够,因此,这不过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更便宜的买入机会罢了。

金融市场由于吸引了世界上顶尖的头脑和巨量的资金的参与,如果不谨慎行事的话,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把国内比较混乱的市场比作一个充满了鳄鱼的池塘,那么短线投机者作为一条小鱼,要想在那里生存并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十分机警,必须不停地灵活游动,以防随时成为鳄鱼们的口中餐。而做长期投资的投资者,则可以让自己如同池塘里的巨石一般“不动如山”,就是鳄鱼再凶猛,又能奈我何呢?

—-

后记(2014.02.08):

近来果然出现了那些所谓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的事。工商行经过研究(如果还需要研究,就说明这方面的规定太模糊,投资者当初就应该意识到),决定对其所代售的理财产品进行补偿,但也仅限于本金,并不对许诺的盈利做补偿。

很多人因为自己不懂投资,并且也不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出于懒惰心理而去购买这类理财产品,让别人帮自己理财。其实,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十分懂投资,但时间不够用,因此把这部分工作外包出去,并监督对方投资的情况。这跟其它领域(比如IT)的外包是一个道理。越是不懂投资,才越要自己去做(或让家庭成员代劳),因为别人永远不会优先考虑你的利益的。

苹果福袋

上周五,由于近来比较闲,跟一位苹果Fan同事约好今天到银座的苹果店去买福袋。昨晚很困就早早睡去,结果今天早上不到4点就醒来了。想起福袋的事,就上网检索了一下,结果发现昨天(1月1日)下午3点时,就已经有800人排在那里了!登录到Facebook上,果然那位同事也给我发了一条消息,说自己在队尾,还没去的话就不必去了。这些人好疯狂!“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我不可能去跟他们这样疯,于是只好彻底认输了。。。只是希望那位早早到了那里的同事(从他发消息的时间看,他至少在昨晚10点就已经排着了)能得到一个福袋,不要白白付出那么多辛苦才是。另据报道,在去年12月27日中午11点时,就已经有五个人排在那里了,而第一名居然是从12月22日早晨6点开始排的,据福袋发卖日(1月2日)整整12天!

这次的福袋,每个售价3.6万日元,一般说来,里面的商品应该有1.5~3倍的价值。虽说内容不确定,但苹果的商品犹如硬通货,不需要的商品拿到网上拍卖掉就是了,也是一笔收益。

但是,如果只以这种经济利益的”市侩“观点来看那些排队的苹果Fans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每当苹果推出新产品,都会有好多人提前好多天排队等待的。记得前一段时间苹果的iPhone 5S和5C发售时,就有一位老兄从公司请假两周排在了第一位(要考虑一下从日本公司请假的困难度),而且他在此前的数次新品发布时,都排在第一位。。。苹果Fans的这种异乎寻常的热情让我深信投资苹果公司的股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苹果公司的商品,我当然也很喜欢,计划今年买一个SIM Free的iPhone 5S。当然,只能全价买入了。

从经济的角度看的话,假设买到福袋能获益2×3.6=7.2万日元的回报。对于我的那位同事,如果他是从昨晚10点开始排的,到今天早上8点开门,共需辛苦10个小时。如果能获得7.2万日元的回报的话,相当于时薪7,200日元,倒也是相当高的收入。只是对于我来说,尤其在现在这个年龄,很难做到如此的吃苦耐劳,而且不只是累,由于天气寒冷,还有可能因此而生病。因此,我还是用其他方式来赚这笔钱更容易一些。。。当然,在苹果Fans看来,这样”市侩“的想法恐怕是令人鄙视了。

后记:

6日早上,到公司问了一下这位同事,遗憾的是,他是1日晚9时去的,保安告诉他说从下午5时开始,就拿不到了。于是,他直接打道回府了,也没有买到。

之后,Yahoo拍卖网站开始有人出苹果的福袋。多数都直接从3.6万日元起拍,也有从更高价格起拍的。我认为,这基本上是不要参与的好。

福袋好像分3等,最好的里面有苹果笔记本电脑一台,这样的话,当然就赚大了;最差的是iPod nano及一堆相关的你可能用不上的东西,合计价格可能在4万日元左右,虽说有点赚头,但那会被一些你用不上的东西抵消。iPod nano本身价格1.48万日元,你想买一堆以此为中心的价值3.6万日元的商品吗?

同时,我们可以假定出福袋的人基本上是知道里面有什么的。福袋当然是不能开封的。就算出福袋的人没偷偷开封并再封好,也还是有很多方法大致判断里面有什么。比如,你可以摸一下福袋,来排除末等的可能(盒子比较小的一堆东西);有条件的还可以用X光等来精确判断。不要以为这样做是小题大做。如果你就去买了一个福袋的话,当然不值得这样做。但有一些”福袋专业户“,比如网上有一个出福袋的人称,他召集一伙朋友,排队48小时,买了50个福袋!当然,我觉得更有可能是临时雇的人。这样的话,用X光设备把便宜的福袋都挑出来并直接卖掉是最好的选择。

2013年总结:人生的转折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体会到了很多很多。在长期的失业期间,我做了大量的阅读,对生活的认识变得焕然一新,资产有大幅度的增长,生活的自由度也大大提高。我相信这段时间在我的整个人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篇章,说它是一个转折点恐怕也不为过,因此,特作一个较长的总结,以资纪念。

失业和再就业

2013年3月末,公司通知不再续合同,并且到6月末正式失业。期间,经过一些变故,一直没能及时找到下一份工作。后来,终于在12月20日开始了新的工作

失业的时间很长,但是却很难长期离开,毕竟一直在找工作,必须不断复习专业知识和时不时地去面试,以及每月一次的到职业安定所去汇报找工作的情况。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在此期间中,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是跟经济、金融、理财和交易相关的书籍,并且,还零零散散地玩了大约3个半月的外汇保证金交易练习。这是一段很难得的经历,让我十分珍惜。

未领到“再就職手当”

在结束失业再次就职时,如果领失业保险金的日子占能领的日子的比率不大于2/3,则能领到一笔“再就職手当”。我最后一次到职业安定所办手续的时候,发现自己恰好不能领到“再就職手当”(也是之前误算了一天,但还是不够熟悉这些手续),这让我损失了28万日元左右,当时不由得小小地心痛了一下。如果我最开始时晚一天到职业安定所办手续,或者如果我要求公司早一天让我上班,或者如果我抽几天时间想办法打打工(做外汇交易好像不算),我就能领到这笔钱了。可是没有“如果”。“多么痛的领悟”!不过,让它留在那里帮助其他失业的人,也许比到我的手里更加有意义。这样想想也就释然了。

外汇短期投机交易

以前,我基本上是做长期分散投资,而不做短期投机的。这是由于几个原因所决定的:

  • 由于工作而带来的各种限制
  • 在2003年我刚接触股票时,频繁的交易并没给我带来太多收益,但是年末我却发现自己付出的手续费比较惊人。从此,逐渐改为长期投资。
  • 短期投机总给人一种赌博的感觉,而我对赌博是深恶痛绝的

这次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尝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 我想明白了一点:短期投机实际上跟做小买卖类似,都是在给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赚一点点的辛苦费而已。投机者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没有投机者的话,可能交易市场本身就很难存在。
  • 由于失业而时间很自由,且不再有任何限制
  • 由于长期失业而缺乏主动收入,短期交易如果能获利的话,算是一种主动收入

前面之所以说是“外汇保证金交易”,是因为我没有投入太多时间。当时虽说不是“无心插柳”,却也不是整天盯着行情交易,因为一方面有一些事要处理(读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来准备面试,以及去参加面试,等等),还要不停地陪孩子玩,除此之外,还如前面所述,阅读了大量的其他方面的书籍。因此,只能算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像玩票那样练习了一番。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恐怕更多的是幸运(或曰“福报”)的因素在起作用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个人做股票、外汇等交易(不是作为交易员而在某家公司工作的话),跟领取失业保险金不冲突,据说你就是赚了上千万甚至上亿日元的利益也没关系。因此,我能在领失业保险金的期间来玩;也因此,遗憾的是,不能将其充当工作日而领“再就職手当”。

开始时,先投入了一点资金试运行,做了近两个月,获得了33%的收益(税前,下同)。由于资金量少,交易时缺乏回旋的余地,于是在对交易方法稍稍熟悉了一些之后,便把投入资金加大到原来的3倍多,这样,交易就逐渐变得有点游刃有余了,不久收益便增加到总投入资金的30%。到最后,也就是追加投资的1个半月后,收益增大到投资额的90%。外汇交易帐户情况如下图所示,很枯燥的过程,基本上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时刻。。。

fx-result

如果不能就职的话,我计划再追加两倍的资金(也就是达到最开始投入的10倍),并从此开始“滚雪球”。按照我关于“滚雪球”的文章来说的话,这应属于相对松散的雪球,或者是相当于滚动时刚刚粘到雪球表面上的松散的雪。但我之前已经有比较坚实的核了,因此,做一些这样的交易也没什么关系。后来,随着新的工作的开始,就把这种主动收入切换到更加传统的“工资”这一主动收入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我为什么要选择去上班。实际上,我本人也有这一问题。究其原因,应该主要有如下几点:

  • 虽说这一段时间的交易回报率很高,但我不至于因此而自信心爆棚,错误地认为自己能永远保持同样的回报率。否则,我就会超过巴菲特和索罗斯等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或投机家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另,就算一开始时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回报率,随着投资规模的迅速膨胀,逐渐的买卖操作会开始对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回报率必将逐渐降低。这也能说明巴菲特等人的伟大之处。)
  • 软件开发是我的专业。而做自己的专业一般来说是事半功倍的。虽说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院时并不是学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也是毕业后自己改的专业,但毕竟从业15年以上了,在学校时学没学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 由于有家庭,特别是孩子,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求稳。交易的结果可正可负,但上班的话,虽说付出更大的辛苦,但基本上结果是非负的,最惨不过是被炒鱿鱼,收入变为0,也不至于倒贴钱吧。我的投资组合属于风险比较大的,我现在以及一直以来的工作也属于风险比较大的(即容易失业的类型)。如果选择不工作的话,总体的风险将更大。
  • 在日本,没有工作的话,社会信用度极其低下,哪怕你的资产比较多(如果不是十分多的话)。

另外,对于短期投机交易,我并不愿到市场中与人搏杀,不愿成为“大鳄”一类的人。我觉得自己更像是金融市场里的一个小生意人,跟他人合作而不是竞争,与人为善而不是为敌,让人们能更顺畅地交易,让市场的流动性更好,并因此而得到一点点的报酬。

资产的增长

按照里昂证券的“风水指数”预测,我今年应该是财运和事业运俱佳。事实证明,我的财运还是颇佳的。至于事业运嘛。。。咳咳。。。如果按受雇的工作而论的话,恐怕是差强人意,到年底才刚刚找到下一份工作,也谈不上有什么事业上的发展(可能也跟长期以来自己在这方面上的企图心不强有关);但如果按照收益能力而论的话,应该说还是不错吧。如果没有家庭的话,我可能就已经退隐山林了。。。我的资产犹如一棵小树,多年来我一直在细心地呵护着它。现在,这棵小树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不再需要我的呵护,而是反过来为我遮风挡雨。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 🙂

在2013年的一年里,资产(以日元计)总共增长了48.62%(基本是税后部分,少量外汇交易的应付税款未扣除。下同。)。从2013年6月末到年底,也就是没有工资收入的一段时间里,资产额也不降反升,有17.94%的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前两年内的仔细分析研究和充分部署终于由先前的缓慢启动到逐渐加速,直至现在的完全爆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国的量化宽松(QE)所致吧?尤其是美国的QE3和日本的“Abenomics”。也就是说,数值的增长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各种货币的贬值所致。但是,如果不投资理财的话,这种贬值就会完完全全地作用到你的身上,造成某种全球范围的财富再分配。。。至于2013年下半年的增长,应该也跟本人生活比较简朴并且无不良嗜好有相当大的关系吧。

教训

  • 自由了以后,就对自己缺乏约束,在饮食起居上缺乏规律性。这样会对健康不利。
  • 没有能够更加精进地修习佛法
  • 没有能够更加珍惜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外语水平,便于以后到各处周游。。。
  • 没有能够好好地调理一下身体,让身体更健康。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资本。
  • 没有充分利用自由的时间多出去走走,更好地了解一下房地产的现状,找到更好的市场感觉。虽说这也是因为原本没打算投资日本房地产,但多了解一些各方面的知识总归是有用的。

长期失业体验的意义

2013年的这段长期失业经历对我来说十分有意义:

首先,它锻炼了我在财务方面“野外生存”的能力,不再担心失业。日语中有个对工薪族的贬称,曰“社畜”,就是说,公司所豢养的牲畜。作为工薪族,就要依附于一家公司,通过没日没夜地为公司工作而换得赖以养家糊口的工资。时间长了,就再也离不开公司了。前几年失业率高时,在东京地铁的“門前仲町”站里,贴着一张十分刺眼的公益广告,劝告人们不要想不开自杀。。。这都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过于依赖公司所致,丢了工作就犹如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但收入没有了,社会地位、家庭等也相继失去,甚至连每天该干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显然是一种十分不健全的生活方式,但人们很难摆脱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当年美国的林肯总统签署废除奴隶制时,并非所有的奴隶都立即作鸟兽散,实际上,很多奴隶在几年之内仍旧生活在原来的主人那里,因为他们不知道离开了的话应该如何谋生。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致力于摆脱这种束缚和依赖,从“圈养”到“野生”,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始逐见成效。

其次,我找到了另外一种获得主动收入的方式,即短期交易。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方式,基本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行。如果能做好,就能过一种梦想中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以交易为生》一书中说到:“交易者十分自由,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可以对日常事务充耳不闻,可以不搭理任何人。这就是成功交易者的生活写照。”虽说我在这段时间的交易中,只是刚刚开始学到一些交易的知识和得到一些体验,但毕竟是已经开启了通往一个全新天地的门——就在工作之窗暂时对我关闭的期间。而且,现在再读交易方面的书(比如《走进我的交易室》),深感“于我心有戚戚焉”,而不再是之前的那种懵懵懂懂的状态。

再次,这为我提供了一次对“财务自由”的模拟体验。说是模拟,是因为我现在并未实现财务自由,因此,在有工作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回去工作;但是,这段时间在财务上也没有出现危机,因此,我能比较自由地生活。这一方面使我充分体验了自由的感觉,另一方面也让我得以有大量的时间用于读书和思考。大量的阅读,使我在人生观和金钱观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和更多的领悟。有人说,成年人的成长跟独处的时间成正比。按照这种说法,在2013年里,我应该是经历了从成年以来最大程度的成长吧?这可能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最为宝贵的一个方面,也是绝大多数人所无法奢求的:有哪个“傻子”愿意主动辞职在家里待上八九个月呢?(我也是被动的)

最后,这段经历也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促使我更多地去思考,去领悟,并试图与佛法修行相印证。同时,佛法的修行也让我能更加心平气和地度过这一难关,让我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而不是去庸人自扰。危机,往往同时也是一个促使人做出改变和让自己提高的良机。能否把危机转变为良机,就在于每个人自己的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