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关于“自动百万富翁”财产计算公式的讨论

“自动百万富翁”是美国的一本理财方面的十分好的畅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拿铁效应”,就是说,对于每天早上都习惯性地买的一杯星巴克的拿铁咖啡的人,如果把这笔小钱省下来用于投资,那么到该退休时,就自动地成为百万富翁了。这里是该书作者办的讲座的概要,涵盖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书里给出了一个个人理财的计算公式:

净资产总值 = 现在年薪 × (现在年龄 – 20) / 3

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某人现年50岁,年薪10万美元,那么如果他很好地理财了的话,应该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

该公式的含义是:如果每年都能把收入的10%用于投资,且投资回报率按美国股市自上世纪初以来的平均年回报率10%计算,那么该人应该有公式所表达的净资产。除以3是为了对年薪上涨的调整(毕竟,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不太可能一上去就拿10万美元的年薪)。该公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年龄一律减去20,而不是实际开始工作的年龄,以反映投资的时间价值。

本人读了研究生,在学期间整天呆在实验室里,致力于数值计算方面的工作,而从未考虑过钱方面事情。毕业后已经26岁了,这时才开始工作,而且在国内时也没赚到什么钱。因此,每次用这个公式计算,都感到十分自卑。本人虽非长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却也算得上自然的节俭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恬淡虚无,到了去Yodobashi等电器店也想不出来要买点什么的程度。因而,总觉得这个公式对我似乎不公平。

比如说,对于40岁的人来说,有如下结果:

  • 年薪400万日元:资产 2,667万日元
  • 年薪600万日元:资产 4,000万日元
  • 年薪800万日元:资产 5,333万日元
  • 年薪1,000万日元:资产 6,667万日元
  • 年薪1,200万日元:资产 8,000万日元

可见该公式多么可怕。

为了深入分析该问题,我根据作者的说法对该过程作了详细的计算。我仍然用50岁时10万美元年薪为例,假定该人的现在年薪是20岁时的3倍,并且年薪随着年龄呈线性增长。我的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结果表明,该公式对两头(21岁和50岁附近)优化,对中间则太不精确。我的精确计算结果应该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强调复利和时间对资产增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资产应该呈加速增长才对。作者的公式给出的结果对这种加速增长表现得不够明显(更像直线增长)。在35~45岁时,该公式误差特别大,因此才会误导我们。

自动百万富翁精确结果和公式计算结果

根据我的精确计算结果,在40岁时,应该是如下数值:

  • 年薪400万日元:资产 1,639万日元
  • 年薪600万日元:资产 2,395万日元
  • 年薪800万日元:资产 3,246万日元
  • 年薪1,000万日元:资产 4,034万日元
  • 年薪1,200万日元:资产 4,853万日元

这些数据虽然还是比较有难度,但比原来的数据要容易得多了。

其实,每年按10%增长,很显然是太乐观的估计了。对于日本股市来说,从1988年以来,很难看到增长的情形。恐怕只有从2003年算起到现在是增长吧?如果2003年在8,000处买入日经225指数,到现在11,200,按复利计算的话,每年增长4.9%。当然美国好一些,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增长十分快。如果自1985年买入标准普尔指数,图上看大约为200,到现在的1,190,按复利计算的话,平均年增长率为7.4%。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增长并不是很大。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去赶上这失去的好机会了。

如果以日本股市的股息回报(大约2%)计算,而投资额则按年薪的40%计算(我记得在“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バビロンの大金持ち)”一书中指出,一般要存下收入的30%,想成为富翁,则应存50%。这里取其平均值),则得到的结果意外地跟公式的结果十分相似:

按投资40%,回报率2%计算

但是,显然投资的百分比应该跟年薪水平有关:年薪10万美元时,努努力可以投资50%;但是,年薪3万多时,恐怕投资10%就可以了。因此,这里把投资额占年薪的百分比也做了一下调整:开始时投资10%,50岁时投资50%,期间以线性增长。这样,算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投资百分比按年薪变化

这样计算的结果要比公式计算的结果偏低一些。不过,这样的结果应该更实际一些吧?不管哪种计算方法,到50岁时都将拥有将近100万美元的净资产。希望真的能如此。 🙂

但是,对于我这种起步比较晚的人来说,无论如何在开始工作前都没钱投资,而且当时就算有点钱,除了定期存款外,也没有太方便的投资工具。因此,从我28岁来日本时开始计算。仍按到50岁时年薪达到10万美元计算,投资占年薪的百分比按上面第三个计算例中的方法处理(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合理的处理方法,同时反映了年薪上涨后仍保持积极的投资这一思想):开始时投资10%,50岁时增加到年薪的50%。这样算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可见,由于起步晚,时间在投资中的重要程度没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到50岁时的净资产总额偏低。但这应该更接近实际情况吧?因为到时候资产的总额不够理想,因此,我们应该再想其他的方法来补救。认清这一点应该是这次分析中最重要的收获。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从28岁开始计算

拿到了驾照

在驾校考完驾驶技术,就正式毕业了。毕业时,驾校给了毕业证书和驾照申请表,这些都是正式考驾照时需要提交的材料。

最终的驾照考试是笔试,由警察机关负责。不像驾校,驾照考点只在工作日开放。由于驾照申请表的期限是三月底,而且前些日子我一直忙于很多重要的事情,无暇顾及驾照的事,就最终选择在今天,也就是驾照申请表有效期的最后一天参加考试。选择今天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按照日本的“六曜”,今天属于“大安”,是吉日。:-)  这听起来有点“迷信”,不过我查了一下以前的记录,发现如下事实:

  • 第一次练习用驾照考试:2009.11.29,六曜为“仏滅”,凶,没通过。
  • 第二次练习用驾照考试:2009.12.05,六曜为“仏滅”,凶,通过。
  • 第一次毕业驾驶技术考试:2010.03.07,六曜为“仏滅”,凶,没通过。
  • 第二次毕业驾驶技术考试:2010.03.14,六曜为“大安”,吉,通过。

因此,为了多些时间复习,同时今天(2010.03.31)也是“大安”的吉日,因此就决定今天参加考试了。

早上8点半左右就赶到了考场。好在考场离家很近,骑个车很快就到了。考点很大,里面很多的人。首先是检查视力。在驾校时,每次查视力都查得很仔细。最后一次我居然两眼都是1.5。在考点,可能是由于人太多,另外,完美的视力也不是必须的,因此,只是用“C”型的视力表上下左右各查了一个,就草草结束。然后交了4200日元,包括2100日元的考试费和2100日元的办理驾照费用。然后领了考号,就赶往考试的教室。考试在前后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大教室里进行,里面密密麻麻地坐满了考生。今天上午的半场共有165名考生。我坐在头一排。

考试从9:15开始。一位负责监考的警察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大声喊了半天考试的方法等,听得我十分难受。然后开考。好在我在之前的晚上匆匆过了一遍教科书,并做了些练习题。共95道题,前90道为单选正误题,后5道为多选正误题,满分100分,90分以上通过。问题不是很难,跟做的习题的难易程度相仿。考试时间50分钟。到了30分钟时,开始有考生答完退场。过了一会儿,我也答完了,主要是在答题纸上划道道比较占用时间。本想仔细检查一遍,鉴于窝在那里实在太难受,而且根据以前的经验,如果想太多,反而会把答对的给改错,因此就也立即交了卷。

到了约10:45,回到考场,等待考试结果。监考官把通过的人的考号显示在教室里的大屏幕上。我一看,通过了!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没过,以年轻女子居多,可能是不适应考试问题那种委婉曲折的表现方法吧?上午考试的人中,可能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没通过。

监考官让没通过者提前退场后,又喋喋不休地讲了一通,包括之后的手续,和交通安全等问题。窝在那里听这番长篇大论,弄得我又累又困。好容易挨到结束,到外面一个机器上输入两个密码,领到一张卡纸,带有自己的密码和一个条形码。然后再回到教室,听监考官一番对接下来的手续的陈述。其实很简单,就是检查一张卡纸上的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正确,然后贴上另外的2100日元的印纸,并让监考官在上面盖印。然后出教室,用小卡纸上的条形码激活数码相机,拍驾照上的证件照。上午的事情就全部完毕了。下午12:30左右到4楼领驾照。

由于已经快12点了,就没出去,直接到4楼,因为那里除了是领驾照的地方外,还设有食堂,可能是他们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手法吧?反正多数人都选择了在这里吃午饭。我花了580日元,点了里面较贵的一种拉面,可还是索然无味。匆匆吃完,回到领驾照的地方坐等。由于参加的人多,结果到点了还没出来,又多等了一阵子,终于领到了驾照。

现在的驾照都是IC卡式的,因此比以前多交450日元的办理驾照费用。IC卡可以储存更多的信息,并且还能把一些个人隐私的信息存在里面,而不是直接印在驾照上,便于保护个人隐私。从卡表面移到了IC卡内储存的信息好像也就是“原籍”,不知道这有什么好保密的。那两组密码就是为了取得这些存在卡内的资料用的。

总之,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终于拿到了驾照。我的驾驶学习经历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