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奢侈品消费和佛法修行

最近,在网上阅读关于上海的生活形态方面的文章时,读到有关奢侈品消费的内容。目前,上海的奢侈品市场为“初级市场”,消费的心态以显示自己的身份为主,消费的商品主要是时装、箱包、汽车、名表和珠宝等。消费者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的类型。初级市场的典型例子:

  • 上海女性的“挎LV包、挤公交车”的独特风景线。挎着一个LV包已经彰显身份了,挤公交车临时地掉一下价也觉得无伤大雅。。。
  • 日本女生:几乎人手一个LV包(可能是长期打工攒下的),但其中并无任何贵重东西。
  • 瑞士机械表在日本的极大普及。很多低收入者也要戴一块,哪怕他的工作跟这种表不太协调。
  • 中国白领:必须购置价格不菲的名牌西装和名表才不感觉自惭形秽,但是却能挤公交车、吃便餐。

上述行为在日本也称为“一点豪华主义”,也就是说,把有限的金钱花在“刀刃”上,先从一点突破。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极端虚荣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追求名牌的年轻人身上,因为一般来说,年轻人由于工龄短和工资相对较低,资产额比中老年人要少,因此,往往不能全面地用名牌产品武装自己,于是就先从一点开始突破。

欧美则存在着一个奢侈品的成熟市场: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追求的不再是名牌商品,而是能放松压力的舒适假期和高品质服务(比如星级宾馆、高档餐厅等)。

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消费形态都是不必要的。

对于“初级市场”,由于佛教不主张锦衣华服,故不需名牌时装和珠宝首饰、名表等。同时,应澹泊寡欲,不需夸耀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故不应刻意显示自己的身份,箱包、汽车等应以功能性为主要考虑的因素,而不是追求其名贵性。

对于“成熟市场”,由于修习佛法者内心平静,甚少有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因此也不需要特别地通过度假等来放松自己。就算产生了心理压力,也应向内修行自己的心,而不是用度假等方法向外去寻求解脱。同时,由于提倡“众生平等”,尊重一切众生,故不需要特别高档的服务来满足自己使唤、奴役他人的心理需求,生活也力求简朴,因而也没有对高级服务的需求。

有了多余的钱,应适当储蓄、供养父母、用于投资,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用于供养三宝等,以修自己的福德,广植福田。再有,用于捐赠做慈善、帮助他人以及放生等,进一步修自己的福报。(参见居士的理财一文)

奢侈品性质上很像毒品。毒品本身虽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过量、肆意使用的话,对身体的危害相较其有限的药用价值更甚。奢侈品的做工和用料虽然一般来说比较好,但其品牌溢价更多。过于消费这类产品,会对自己的财务状况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钱多的人也如此,就像身体强壮的人也不能因此而肆意吸毒一样。)更为严重的是,这会扭曲自己的心灵,使心灵饱受“贪嗔痴慢疑”中的“贪”毒,离道日远。

附带提一下其他常见的陋习:

  • 随份子:赤裸裸地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交情,不要也罢。
  • 请客吃饭:如果不是素斋的话,就成了以杀生来取乐的聚会。就算是全素食,吃饭本身也不过是满足身体生理需求的一种行为而已(其他类似的例子:排泄、睡眠、性交等),而且还伴随着杀死植物。如果强调饭菜的色香味的话,又含有对食物的贪欲在里面。因此,聚餐实在算不上是一种高雅的行为。一起喝喝清茶等可能要好得多。
  • 应酬:不应浪费太多时间在各种应酬上。应时时体悟世间之无常,想一下自己正生活于火宅之中的情况,并时刻精进修行。

提到奢侈品,不能不提一下PRADA这个牌子。这个牌子的女包等商品近来十分流行。在东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挎着黑色尼龙包的年轻女性,只是这些包上的刻有“PRADA”的金属小招牌显示着其身价的不俗。这个品牌十分值得赞扬:如此贵重的包一般来说必定得用上好的皮革来制作。PRADA用廉价的化工品——尼龙就能实现同样甚至更贵的售价,不仅让这些追求名牌的人在掏出大量金钱来交换该商品时充分地满足了虚荣心,而且同时又保护了大量的动物免遭屠杀,充分地实现了绿色、环保、动物保护等多个目标,十分值得其他品牌仿效。

清除积习

我可能属于所谓的较晚熟的类型。高中时适值开始改革开放之时,市面上开始出现美女挂历等以美女为题材的商品。但是,当时看到这些美女照片,总是感觉庸俗不堪。后来进入大学,也斗胆对一些公认为性感美丽的美女发表同样的看法(当时迷恋练习武功,故美女也同样喜欢健美型的,对美术作品中的典型的人体类型不感兴趣),于是便遭到同学的无情的抨击:你觉得不好看是因为你见得太少了。当时还有点不以为然,今天在静心思考时偶然记起此事,进而越发地感觉这位同学的评语之深刻和一针见血。我们对世间的美丑、好坏等观点不正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各种积习所致吗?当时,由于自己的阅历甚浅,故六根相对也稍稍清净些,因而不会生起各种贪爱之心。(当然,现在看当年那些美女挂历的话,还是会感觉庸俗不堪。不过,对女性健美体型的崇拜已经中止了。)又比如,小时候尝过巧克力,一点也不喜欢吃,到大学时则完全迷上了吃巧克力。大学时不喜欢喝咖啡,到现在工作了十多年后,则对咖啡几乎产生依赖了。(正考虑如何去掉这一依赖)

正是外部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对我们人体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持续刺激,使我们逐渐地适应并对其产生了日渐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强到一定程度后,又会进一步开始左右我们心灵的思考和判断。要恢复本心,就必须不断地去掉心中这些盘根错节的根深蒂固的枝蔓和荒草,把心灵打扫干净,恢复其清净的本来面目。

佛教宗派和理财

前几天,跟一位从事金融业的年轻朋友谈到佛教各宗派的事。为了使说明更简单易懂,我突然想到自己以前对理财方面的总结,于是做了一番类比。把佛教修行者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比作一位贫困的人致富的过程,那么:

小乘佛教:相当于那些勤俭持家、 坚持储蓄的人。对生活开销进行极大地削减,只购买便宜的生活必须品,而绝不购买属于“want”而非“need”的物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存下一大笔钱,实现了自己原定的目标。

大乘佛教:相当于这样的人:除了坚持储蓄外,还不时进行投资,并有可能开办或合办一个企业,让他人也能共同富裕,同时也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自己奋斗的过程中以及致富之后,还会经常地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让其他的贫困者也能从贫困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大乘佛教的各个宗派的理念基本都跟上述描述相同,只是致富的方法有所不同:

显宗:致富的方法为从下到上的方法,即先立下要致富的志向,然后勤俭节约,并将积累下的金钱用于投资和开办企业,同时可能要借助一些“天使基金”等面向新创办的企业的扶持计划,从而最终致富。

密宗:采取从上到下的方法,即认为要有效地致富,应首先在思想、行动和语言上跟富人保持一致,然后就能自然而然地致富。代表性的著作为《思考与致富》、《百万富翁的思考方法(Mind Set)》等。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富翁看到自己家门口草坪上躺着一个流浪汉。于是上前开导说:你年纪轻轻,做点什么不好,为何沦为流浪汉呢?像我当年也穷困潦倒,经过自己的努力而终于变成百万富翁,这样多好。流浪汉问:成为富翁有什么好处?富翁说:比如说我不用每天都为生活奔波,能够轻松地到草坪上晒晒太阳。流浪汉说:那么,我现在跟你又有什么不同呢?禅宗就是要像这位流浪汉一样,领悟到自己虽然身无分文,但实际上跟百万富翁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