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 工作与求职

金融危机十项注意

金融危机一直阴云不散地笼罩在我们头上,到现在还缺乏好转的迹象。

被认为在此期间不景气行业的有:网络/游戏、IT外包、出口贸易、半导体、服装纺织、钢材、汽车、房产、室内设计装潢、建筑设计、宾馆酒店、粗加工制造、广告、娱乐、猎头中介、货代行业、图书出版、航空、造纸和木材等。

我觉得这里面少了几个:

  • 金融:就是金融业界引起的这次金融危机
  • 零售:大家没钱,当然出了必需品外不愿意去多花钱。
  • 旅游:除了丢掉工作拍屁股回家的外,恐怕旅游的人数会大量下降。

网上流传“金融危机十项注意”,我觉得十分有道理。
1. 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2. 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 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 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才会有朋友帮你;
5. 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6. 每月给父母寄钱,经济不好,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 别买车;
8. 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还没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
9. 别离婚,别生孩子;
10. 就算还没感觉危机,也应该日子紧着过,用以前70%的钱过现在的日子。

对于第5条,实际上现在正是买股票和房地产的时候,低买高卖嘛。遗憾的是,除了一点都不缺钱的人外,这个时候谁敢轻易动用自己和家庭的保命钱呢?

我曾经十分想遵照第一条,因为我并不喜欢当时的工作,但为了养家糊口,一直在忍耐。遗憾的是必须破此诫了,因为早被公司裁员了。

关于面试时应带的物品

上一次失业中找工作时,我到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面试,因为当时有更新签证的压力,必须找到一个工作。当时到一家小公司面试,结果他们竟然没有打印我发给他们的简历,弄得我很被动。于是,我经过总结,写了“面试时必携物品清单”一文。

这次失业,虽然大环境极其的严峻—-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但是,由于我已经取得了永住权,不需要再担心签证的问题,因此总的来说还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但是今天还是险些出事。

今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中间休息1个半小时)连续进行了好几轮的面试。当进行到最后一轮时,面试官居然说他没有拿到我的简历!因为这次我面试的都是比较知名的大公司,中间是经过猎头联系的那种,从没想过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我也没像我在文章里写的那样,随身携带几份自己的简历。当然,实在没办法的话,只好自己完全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口述一下了,总之不能取消或者匆匆收场啊。

好在我这些天出门在外时,总是随身携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面试时也不例外,因为我想可能在必要时展示一下我在业余时间编写的程序—-当然,到目前为止,好像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做的必要。值得提醒的是,就算你有,也不能随便展示自己以前为其他公司编写的程序或文档,因为这样做是十分没有职业精神的。尽管我觉得做得不错的程序没能够崭露头角,但是,这次笔记本电脑却用上了:我用它来展示我的简历。。。好在这位面试官是西方人(相对随和),而且是搞技术的,因此他只是觉得比较有趣,而没感到不满。另,他也感觉我的苹果笔记本很好玩。:-)

尽管如此,对此事看来还是得引起注意–面试时一定带几份备用的简历!(或者带个屏幕不算太小的笔记本电脑,且装有自己的简历和相应的文字处理软件)

职业咨询服务

作为裁员的补偿形式的一种,公司跟一家叫“Right Management”国际性的职业咨询公司有协定,我们可以免费利用该公司的6个月的服务。

开始时,我觉得自己换过这么多的工作,还需要他们来给我讲怎样找工作吗?但是,看了他们的产品说明册,觉得他们的一些关于独立创业的讲座还不错,就报名参加了。实际来了之后,发现那些讲座虽然还算有用,但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好。不过,他们的职业和求职咨询服务倒是让我眼睛一亮。

虽然我换过不少工作,当然也经历过很多的面试,自己的简历也觉得写得不错,但是到了这里跟咨询员一谈,才发现自己的差距。毕竟人家是专业的人士,而我自己则充其量不过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的老手而已。多年的教育和自己的智商让我从来不因为有经验而轻视“理论性强”的专业人士,而且实际上,他们虽然自己未必有太多的转职经历,但是见过的和辅导过的人太多了,因此,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外,这里也提供了类似办公室的服务,桌椅、联网的电脑、打印机、办公用品、报刊杂志等一应俱全,甚至连饮水机也有提供。在日本,由于裁员是比较罕见的事情,法律也令公司裁员十分麻烦,因此,对日本人来说,被裁员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职业上从一而终的人。因此,被裁员后,人们往往有很大的精神压力,感到无所适从。好多的人仍旧早早地拎着公文包出门,到公园或图书馆等待一天再回家。有的是害怕把失业的情况告诉自己的家人,有的则是怕被邻居知道了笑话自己,当然,还有的则是习惯了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模式,突然不用上班后,感到心里空空荡荡的无所适从。有时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可悲。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钱,对自己的家庭来说,的确十分麻烦,因为我们毕竟肩负着支撑家庭的重担。

我以前由于所住的公寓在翻修,油漆等涂料的味道过于刺鼻,而无法呆在家里,从而到图书馆和麦当劳等地方,开辟自己的第二战场。现在,则可以利用这家职业咨询公司的办公室服务了。交通费当然也给报销,典型的日本风格。当然,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比如为了安全,这里没有无线网,只能利用这里的电脑来上网,而由于人数的缘故,这里的电脑每次只能用两个小时。不过,这里的环境的确跟原来的办公室十分相似,也是一种情景疗法吧?

大萧条(?)

现在世界经济还是没什么起色,而且好像深不见底,不知道要萧条到什么时候。反正都说这次是百年不遇的,也就是说,可以跟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次相媲美。最近我又发现了一些这方面的征兆:

大公司移出日本:好多人都被调到其他地方,比如香港或新加坡等地,来减少开销;还有不少人被裁员,比如鄙人。。。

猎头公司关门:我所知道的专为大公司猎头的就有两家关门:一家宣布破产,另一家放弃日本市场,只做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等地。我的日本求职网站列表也大幅地更新了。。。转职网站少了,SOHO、アルバイト、独立创业的多了。。。但遗憾的是,创业初期往往比较艰难,因此应尽量选择在经济好时开始。从现在开始的确给了要创业的人以更富有挑战性的机会。:-)

网络公司感到压力:按理说,网络公司相对于传统公司,在人工等费用上应更具有优越性。但是网络公司也调小了它们烧钱的火。前段时间听说Google裁掉不少人。亚马逊网上商店对为它拉客的站长和程序员们越来越苛刻,显然也是预算和资金的问题。

垃圾网站的消灭:倒是不太确定垃圾网站在消灭,但是这几天感到到我的网站来骚扰的(或曰‘Spam’)大大减少,以至于反倒让我觉得不踏实了。:-)

日本给国民(也包括在日外国人)发放“给付一时金”,也就是一次性的补助。我所在的东京都江东区每人发12,000日元,老人小孩可能更多些。让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会了一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这算是在这一片冷酷的环境中唯一的一丝温暖。

在地铁站,有关于防止自杀的告示。。。

人生能经历一次这么大的风波倒也很难得。

失业后的办公室

失业在家,总得干些什么,比如找找工作、充充电、编写点程序什么的。否则,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就会逐渐生疏和变弱,以后就麻烦了。

但是,现在我的住处正在大规模维修中,油漆、涂料的味道十分刺鼻,开门关门都不行,弄得我十分难受,真怀念上班的时光了。于是想到到外面找个“办公室”。

首先想到的就是图书馆。图书馆里有阅览室或学习室,还有所谓的“商务室”,里面只是有一些电源插座,用于给笔记本电脑供电。但是,发现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无法连互联网,至少我所购买的服务在这里收不到;另一个则是禁止饮食,这样长时间干坐着十分难受。

麦当劳里倒是能使用我购买的无线上网服务,也可以吃吃喝喝。虽然麦当劳的食品不算健康,但是我们可以只买一杯咖啡啊。这里有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没有电源!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用完,也不得不走。当然,如果只是看书学习,则可以一直在这里。

在东京市中心,倒是可以上网的地方十分密集,但是,每天到那里,就得支付乘坐地铁的交通费,也不太合算。。。

看来,只能先轮流利用图书馆和麦当劳,等住宅楼维修完后,就可以在家里SOHO了。

失业的体验

失业倒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是由于自己愤怒地辞职,赶上正在年末年初之际,公司里负责招聘的人大多都休假去了,搞得有一段时间有些被动。但当时经济尚好,自己的资产也相对多些。这次是第二次,今天是第一天。由于这次是公司把我裁掉的,公司给了一些补偿,经济状况虽然百年不遇的糟,个人的经济上倒还没那么被动。但是,做为一个父亲和丈夫,同时半年前刚用20年的按揭贷款买了套公寓,还是有一点点淡淡的忧虑的。否则,要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话,当然现在会很潇洒了。

对此时的心情思考了一下,对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的体验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如果是先找到了工作,再辞职并休息一段时间再到新公司上班的话,这段休息的时间就会过得很轻松;反之,如果是被裁员,要经过一段时间找工作,才能继续上班的话,那么这段时间就可能过得心急火燎的。但实质上区别不太大。这正是“境由心生”的一个实例注解。

当然,被裁员后,多长时间后才能再找到工作,以及是否能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工作,则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而随着这种风险而来的,则有公司裁员的补偿和失业保险的补偿等回报。对于不怕风险的人来说,在这段时间中,如果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轻松愉快地生活(也就是“没心没肺”),做平常情况下想做但没时间能做的事,花着因承担风险而得到的补偿,岂不也是很妙?毕竟担惊受怕也不能提早找到工作,还不如坦然地面对。

于是,我打算怀着轻松的心情,积极面对上天在我背后给我的这轻轻的一推。因为我深知,祸兮福所依,任何变动都像钟表中环环相扣的齿轮那样有其精确的用意,只是我的凡胎肉眼一时看不透、参不出而已。

第一次被裁员

昨天,突然被叫到人事部,心里感到事情不妙。果然,被通知裁员了。外套和公事包被同事带出,其它私人物品公司会给邮送回家,立即被直接送出了公司。于是,在该公司工作了大约两年(差几天)后,终于在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中,丢失了这份有些鸡肋的工作。这是我第一次被裁员,文以记之。

记得到这家公司面试时,也是这个IT的头,说不希望我像在前几家公司工作那样,两年就换一家,而是希望我能至少待五年。我也表示那些经历都是有很客观的原因的。后来不到半年就感到很后悔,但是想到面试时的承诺,以及考虑到总跳槽也让简历不好看,就打算看在孔方兄的面子上再忍忍。结果忍了两年,终于不想再在这里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时,结果遇到了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面试了几家都没成。于是在我在这里混着的时候终于也被炒了。

说是混着,本人还是秉承自己的职业精神,干一天认真负责一天的。当时吃过午饭,正忙着手上的刚有眉目的工作,想着当天能不能解决时,就被公司急不可耐地裁掉了。因为当时手上还有几个小项目还没做产品发行,两个还没开始,加之本人是这里唯一的程序员,按理说应该等项目基本告一段落时再裁,可能是因为黄金周就要到了,公司为了省几天的成本,而提早把我裁了。当然,其它地方还有Offshore的程序员,但是这些小项目都是我自己设计和开发的,估计也会造成其他人的一些麻烦。就算五月假太多,这个月不过是明天一天假期,可能要是到月底的话,按照公司规定,要多给我支付两天的工资。于是,就把这几天也省了,而没坚持到月底。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对没在本月24日把我裁掉表示不解,那样就能连周末都省了。想到本人病假时都在家在线工作,不禁感叹,这人和人差别咋就这么大涅?!

我知道自己被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是这里唯一的程序员。唯一有可能意味着不可或缺,但更大的可能是并不太需要。遗憾的是,我的情况正是后者。当时进入公司时经济还没下滑,现在,在经济深不见底的情况下,终于没能继续混下去。其实我在去年年底时就感觉到可能会被裁掉了。不过,好在公司的裁员制度本身还不错,给我补偿了一些钱,这样,我就不用在这经济最差时捉襟见肘了,至少短期内不会。

其实,我总感觉我之所以有这份工作,实在是因为该公司的系统太烂,是我工作过的同类公司中最烂的。我就像个IT清洁工。。。否则,恐怕我早就被裁员了。好在工资还算不错,就一直混着。但是,由于我做的这种大量的不重要的清洁工作,基本没拿到什么奖金,令我十分心寒(本人的工作一直是比较好的,同时也比较有职业精神)。同时,又被这类工作整天烦得不得了。工作一丢,立刻清净了不少,这样想想,倒也没感到多少遗憾。只是要在这最困难的时候再找工作了。

此时,之前申请的日本永住权终于显示出了其优越性,我不用为签证发愁了。否则,由于三个月没工作的外国人都必须离境,我就不得不先找个比较差的工作混着了。同时,由于是公司裁的我,而不是我主动辞职的,因此,正式离职日后一周就可以开始申请失业保险。想到这么多年以来每个月都缴纳那么多的失业保险,真想晚一些再找工作,先领一领体验一下。我的体验就是,被裁员倒也不错,如果不是经济环境太差的话,照这样拿补偿,如果以前自己每次换工作都是被裁员的话,我可发了。(至少有一次全球各地都裁三分之一,我所在的团队本身都没了,我还是没被裁掉。。。不久自己跳槽了,没赚到)

有效求人倍率和转职

观察一下近十几年来日本的“有效求人倍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觉很有趣。

有效求人倍率是一个经济指标,指职位空缺数与求职者数之比,在该值为1时市场达到供需平衡;小于1时说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大于1时说明一些公司招聘不到人。在表中,最让人激动的是九零年和九一年,有效求人倍率达1.4,当时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时期,据说公司连让大学毕业生参加自己的招聘说明会都管吃管喝的,有些公司在游船上举行,参加的人每人发1万日元的交通费。当时有位日本朋友正念高中,作为临时工被招去协助举办这样的职业说明会。更有甚者,很多人在业余时间给这些公司当面试官,而赚了不少外快。

当然,这样的好事我是没经历过。相反,我来日本时,正是这18年中接近谷底时,当然,工资也少得可怜。后来在2000年和2002年跳槽时,有效求人倍率也十分低,但是居然得到了两次比较好的机会。本人的人生经历一向比较坎坷,这两次机会虽然不错,但跟一些在2000年得到很好的机会而“一步到位”的朋友比,还是比较曲折的。

2006年初时,由于看不惯公司对我的不公平对待而愤然辞职。这次时间不太好,正在年底,外资公司的招聘经理们大多回国去了,而使得就业市场十分冷清。我还是找到一家很有名的外资公司,当时和招聘经理及组员谈得很好,后由于原公司及相关的小人从中作梗,而最终没能成行。过了三个月才进入另一家新的公司(当然,这跟该公司的效率太低有关,实际上它让我等了近一个半月)。这次转职的经历和经验写在在日本找工作体验一文里。当时虽然有效求人倍率大约为1,还是有些困难。

今年春夏之交,好多公司都在到处挖人。这次是我感觉最好找工作的时候。固然自己在这里混迹了这么多年也是原因之一,但大于1的有效求人倍率估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的景气时期据说是最长的一次,超过上次的泡沫景气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いざなぎ景気”,不知前景如何,不过在去年末对一些人的调查中,90%左右的人认为感觉不到现在的经济景气。说实话,我也感觉不到,如果不看越来越高的物价和“有效求人倍率”的话。近日在一本杂志中读到该杂志对街头100名白领的调查报告,多数都没有加薪,还有少数居然减薪了。有人工作了几年终于加薪了,幅度是每月1000日元,令这位老兄十分气愤,说还不如给小学生的零花钱多。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感觉很满足,毕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些前些年不幸被裁减下来的40多岁的人,现在作为派遣社员在就职。他们对现在有工作比较满足,尽管没有加薪,同时,他们也彼此嘀咕,如果再被裁掉的话,是不是必须去干按天计算的工作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企业的体制正在转变。以前,据说企业盈利后,首先回报员工,给员工加薪发奖金;现在,由于公司股东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不得不更注重对股东的利益回报,因此必须压缩工资方面的开销(人件費),把这部分钱作为红利派发给股东。不过,据有人反映,虽然公司职员的平均工资近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起色,公司的董事们的报酬却年年上涨。没办法啊,谁让我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里被剥削的阶级了?

在这种环境下,要想自己的工资趋势与经济景气动向一致,就得自己想办法了。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跳槽。跳槽有利有弊,我跳槽主要是从工作内容出发来考虑,因此,就在我2006年初就职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也拒绝过一些猎头介绍的在外资银行的IT维护工作,因为我不愿意干那样的工作。当然,我跳槽比较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起点不好,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希望干的工作;另一个原因就是工作内容的单调。在跳槽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经验,提高了工资,同时也尝到了一些不好的后果。

跳槽的优点:

  • 开拓视野,增加经验,创造能学习新知识的环境
  • 增加工资、报酬
  • 更容易地按自己的兴趣或职业规划等发展(因为在一个公司里,往往首先要服从公司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愿望)
  • 结识新的朋友
  • 如果在现在的公司是个错误,则跳槽提供了一个修正该错误的机会

跳槽的缺点:

  • 造成工作和职业发展的不连续性(当然,不连续性有利有弊)
  • 付出更大的努力(找工作,准备面试,熟悉新公司的工作等)
  • 不利于职位的提升(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自己短期内有了更大的能力而公司论资排辈,转职是不利于职位提升的,因为其他的公司为什么要从别的公司找一名职位比较低的人提升起来呢?为什么不直接找一名跟空缺职位相同的人呢?或提升自己更了解的本公司职员呢?)
  • 如果频繁跳槽,新公司接受时会有顾虑,怕这个人不久会又跳走
  • 有“刚出龙潭,又入虎穴”的跳错的风险,因为单凭面试几次毕竟难以对新公司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

相关链接:在日本找工作的网站

各国公司的比较

本人曾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工作过,感觉各国的公司在办事和经营上颇有不同。据自己的体会,归纳如下:

经营目标:

中国公司:着眼于短期目标,以眼前利益为重。这可能跟这些公司的实力比较差有关。要是不注重眼前利益,有钱快点赚的话,经营上要有困难。抓住一个机会会狠赚一笔,但是往往不见得有持续性。

日本公司:着眼于长期目标,有时过于长。据说三菱把一百年后的计划都做出来了(根据余世维博士的讲演)。因此在盈利上有点不突出。

西方公司:着重于中期目标,实际上是既顾及长远发展,又注重近期的盈利,以对投资者有所交代。这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了,但需要实力和企业文化的支撑。

用人:

中国公司:因为重视眼前利益,因此不愿采用缺乏经验的新人,造成国内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多小公司在完成某个项目后,可能就在近期不再做这类项目了,因此就会把这些人赶走。

日本公司:积极采用大学毕业的新人,从头开始培养,把这些“白纸”描绘成忠于自己企业的中流砥柱。大公司可能对有经验的年龄较大的人缺乏兴趣(随着竞争的激化和企业的改革,在逐渐改变)。

西方公司:不但招收有前途的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也积极从其他公司抢夺富有经验的人。人员虽有流动,但能维持事业的高速持续发展。

办事:

具体到我们作为公司雇员,在办理手续(不管是因公还是因私)时,有如下特点:

中国公司:很多事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管理者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因此,经常为了办一件极其普通平常的小事也得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国家机关的窗口在这方面比公司更典型。这也导致了执行的人员的腐败。

日本公司:什么事都争取制订一个详细的规定,执行起来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和配合,耗时长,效率低,僵硬而缺乏灵活性。大家好像都比较习以为常,都不紧不慢地处理。比如我在1月份已经通过某日本的大公司的面试,但人事部等处理相应的一系列手续十分耗时,要求我4月份报到!我哪能等这么长时间?再说,还得续签证呢。好说歹说改成3月中旬报到了。另外,日本公司也有一些因个人利益而办的不该办的事。

西方公司:什么事都有一个大致的规定,办事有效率又不缺乏灵活性。面试日本公司时,是我催着人事部加快手续;面试西方公司时,则往往是它们的人事部催着我尽快办理相关手续。在日本公司,在自己部门都面试结束后,我等了好几周才排到和人事部面试,实际上没几分钟就结束了;在西方公司,在部门面试结束后,人事部往往立即就进行面试,马上转入后续的手续。另外,西方公司里,那些仅出于个人利益的缺乏职业精神的事比较少见,至少不那么明显。

结果:

中国公司:有那么多的人才资源,却总是成不了什么事。过于流动(有时不得不流动)的人员。付出与回报成正比--都很低。

日本公司:优质的服务,优质的产品,不必要地劳累的员工,偏低的收益,僵化而急待改革的体制,流动(有能力的)和不流动(缺乏能力的)的人员构成。

西方公司:较好的服务,创造性的产品,必要地劳累或劳逸结合的员工,较高的收益,灵活的体制,合理流动的人员。

用格斗来比喻:

中国公司:街头流氓。一窝蜂乱跑乱打,暗算等无所不用其极。(对不起,中国公司实在没有我们的武术高手的风姿)

日本公司:大相扑。以自己庞大笨重的固定姿势来攻击对方。

西方公司:拳击手。在运动中保持平衡,集灵活快速和重拳出击于一体。

美国公司的工作环境

最近有幸得以到位于美国加州Palo Alto的Tibco公司一游,深有感触。

Tibco公司位于斯坦福大学所拥有的土地上,与斯坦福大学签订了50年的租赁合同。据说,能租下斯坦福大学的地是十分不容易的。这里距校区很远,满眼是草地的绿色。几栋办公楼就座落在绿草萋萋的环境里,犹如在花园之中。

办公楼内也是十分的清爽明快。员工们穿着休闲装,早上三三两两来到公司,倒点咖啡或其他饮料,拿些免费提供的早餐,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工作的情形不得而见,但从办公室外的轻松惬意应可见一斑,着实令人羡慕。

当然,这属于距离繁华的城市比较远的地方。在旧金山市内的公司也和其他东京的公司一样,能在有名的办公楼里占个几层就很好了。但是,就是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能象Tibco这样有如此美丽的环境的也是比较少见的,至少在日本和中国,我无法想像。在美国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如此就不得而知了,要真是这样,那美国真的无愧于它的“美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