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求人倍率和转职

观察一下近十几年来日本的“有效求人倍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觉很有趣。

有效求人倍率是一个经济指标,指职位空缺数与求职者数之比,在该值为1时市场达到供需平衡;小于1时说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大于1时说明一些公司招聘不到人。在表中,最让人激动的是九零年和九一年,有效求人倍率达1.4,当时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时期,据说公司连让大学毕业生参加自己的招聘说明会都管吃管喝的,有些公司在游船上举行,参加的人每人发1万日元的交通费。当时有位日本朋友正念高中,作为临时工被招去协助举办这样的职业说明会。更有甚者,很多人在业余时间给这些公司当面试官,而赚了不少外快。

当然,这样的好事我是没经历过。相反,我来日本时,正是这18年中接近谷底时,当然,工资也少得可怜。后来在2000年和2002年跳槽时,有效求人倍率也十分低,但是居然得到了两次比较好的机会。本人的人生经历一向比较坎坷,这两次机会虽然不错,但跟一些在2000年得到很好的机会而“一步到位”的朋友比,还是比较曲折的。

2006年初时,由于看不惯公司对我的不公平对待而愤然辞职。这次时间不太好,正在年底,外资公司的招聘经理们大多回国去了,而使得就业市场十分冷清。我还是找到一家很有名的外资公司,当时和招聘经理及组员谈得很好,后由于原公司及相关的小人从中作梗,而最终没能成行。过了三个月才进入另一家新的公司(当然,这跟该公司的效率太低有关,实际上它让我等了近一个半月)。这次转职的经历和经验写在在日本找工作体验一文里。当时虽然有效求人倍率大约为1,还是有些困难。

今年春夏之交,好多公司都在到处挖人。这次是我感觉最好找工作的时候。固然自己在这里混迹了这么多年也是原因之一,但大于1的有效求人倍率估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的景气时期据说是最长的一次,超过上次的泡沫景气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いざなぎ景気”,不知前景如何,不过在去年末对一些人的调查中,90%左右的人认为感觉不到现在的经济景气。说实话,我也感觉不到,如果不看越来越高的物价和“有效求人倍率”的话。近日在一本杂志中读到该杂志对街头100名白领的调查报告,多数都没有加薪,还有少数居然减薪了。有人工作了几年终于加薪了,幅度是每月1000日元,令这位老兄十分气愤,说还不如给小学生的零花钱多。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感觉很满足,毕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些前些年不幸被裁减下来的40多岁的人,现在作为派遣社员在就职。他们对现在有工作比较满足,尽管没有加薪,同时,他们也彼此嘀咕,如果再被裁掉的话,是不是必须去干按天计算的工作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企业的体制正在转变。以前,据说企业盈利后,首先回报员工,给员工加薪发奖金;现在,由于公司股东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不得不更注重对股东的利益回报,因此必须压缩工资方面的开销(人件費),把这部分钱作为红利派发给股东。不过,据有人反映,虽然公司职员的平均工资近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起色,公司的董事们的报酬却年年上涨。没办法啊,谁让我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里被剥削的阶级了?

在这种环境下,要想自己的工资趋势与经济景气动向一致,就得自己想办法了。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跳槽。跳槽有利有弊,我跳槽主要是从工作内容出发来考虑,因此,就在我2006年初就职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也拒绝过一些猎头介绍的在外资银行的IT维护工作,因为我不愿意干那样的工作。当然,我跳槽比较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起点不好,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希望干的工作;另一个原因就是工作内容的单调。在跳槽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经验,提高了工资,同时也尝到了一些不好的后果。

跳槽的优点:

  • 开拓视野,增加经验,创造能学习新知识的环境
  • 增加工资、报酬
  • 更容易地按自己的兴趣或职业规划等发展(因为在一个公司里,往往首先要服从公司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愿望)
  • 结识新的朋友
  • 如果在现在的公司是个错误,则跳槽提供了一个修正该错误的机会

跳槽的缺点:

  • 造成工作和职业发展的不连续性(当然,不连续性有利有弊)
  • 付出更大的努力(找工作,准备面试,熟悉新公司的工作等)
  • 不利于职位的提升(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自己短期内有了更大的能力而公司论资排辈,转职是不利于职位提升的,因为其他的公司为什么要从别的公司找一名职位比较低的人提升起来呢?为什么不直接找一名跟空缺职位相同的人呢?或提升自己更了解的本公司职员呢?)
  • 如果频繁跳槽,新公司接受时会有顾虑,怕这个人不久会又跳走
  • 有“刚出龙潭,又入虎穴”的跳错的风险,因为单凭面试几次毕竟难以对新公司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

相关链接:在日本找工作的网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