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 工作与求职

分析某公司的Bonus规定

“某公司”是指美国的一个叫“Lousy Business”(假名,原名“L***** B*******“)的公司。本人曾在该公司的日本分公司工作过两年,后来终于因为IT部里的一部分管理层加相关的人事把我当一个事故的替罪羊,而感到无法跟这些缺乏专业素养和为人准则的人继续共事而当时宣布辞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那个小组的全部资深成员(一开始就参与的人)都已经离开了那里。。。

废话少说,单表其Bonus规定,来看该公司是怎么不尊重员工的。该公司规定,Bonus的20%在发之前自动被扣除,用于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当然不管你愿不愿意。不说该公司的股票好也罢不好也罢, 我们难道就非得买这个股票?我们就不能买点巴菲特的公司的B股?或者投资于指数基金?

还有,你被迫购买的这些股票,在5年内不能动。如果你辞职,且加入该公司的一个“竞争对手”公司,也就是同行业的公司,那么你这部分股票将被没收;加入非竞争对手公司,好像能返回一部分。这就是说,不管你干多少年,只要你辞职,你总要损失最后5年分的股票。

下面分析这种规定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看看还有谁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卖方。首先,公司的董事们握有大量的股票,他们基本上来说总是处在卖方的;其次,公司的高层主管们在发Bonus时能得到股权(Option),股权当然最终也是用来执行的,相当于卖股票。

每到发Bonus的时候,由于有大量的该公司股票的买单自动产生,且这些买单在5年内不会卖出,因此股价会上涨。就算5年前的股票开始卖出,起码能大致持平,而且,由于总是有人员流动,最后5年内的部分基本上是没了,而且充当了公司的意外得来的资产,使公司的利润变多,股价进一步上涨。

结果:

公司的卖方:由于这些对股价的支撑力,而能卖出更多的钱。

普通员工:由于股价上涨,到手的股票数下降;很少有人一辈子在一个公司干,因此总有5次以内的部分被公司没收(很少有转职到其他行业的吧);公司用发股权的形式来奖励部分员工本身就使公司的价值下降(尽管公司不需拿出现金),被迫购买股票的普通员工于是也被迫承担这部分的损失。因此,对一般员工来说,该规定直接就导致了这三个损失,不管该股票的市场表现如何。

有一年,公司因搬迁到一个很昂贵的办公楼而出了不少资金,于是,大家的Bonus被砍掉一半;又有一年,公司盈利颇丰,我们被告知:盈利主要归功于Business部门和Manager们,不要对这次的Bonus抱太大期望。哈哈,这正与上面对Bonus规定的分析结果暗合。

因此,不要认为凡是外资公司,甚至是美国的500强内的大公司,就一定按你的业绩给你报酬,就一定公正地对待员工。对该公司的该部门,有两位猎头做过如下评价:

其一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英国人。他当时在我要进该公司时,代表另一家美国公司。他说,这家公司很不好。至于怎么不好,我不便多说,因为我毕竟是代表另一家公司的,说多了显得我为了做生意而刻意贬低别人。不过,你去了之后就会发现的。(我当时是因希望取得某种经验,而该公司给的职位正是我需要的,因此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没想到还是有点出乎意料。)

另一位是在我辞职之前不久,评论该部门的管理层:“They are dishonest(这是原话:他们不诚实)”。当然,这位猎头的话有希望促使我走的因素在里面,但这种评论对于西方人来说,还是很强烈的。

近来在日企业都在抢人

我在一些求职网站上有帐户。当时由于待业在家,签证快过期了,为了尽快找到工作,而开了好多的帐户。但找到工作后就将它们置之脑后了,简历也一直没有更新。因为那时属于特殊时期,正常情况下我都是跟几个相熟的猎头联系。

上周四晚上下班回家,信箱里有一封电子邮件,是一个猎头通过那个网站发给我的。由于iDog属于比较有职业道德的人,不管那人及其公司水平如何,起码他是一片好心要和我合作,因此我每次都很客气地回复,不管自己现在想不想找工作。

那网站由于长年不去,密码都忘了,好在网站都有寻找忘记的密码的功能。登录进去后,给那猎头会了信,我想到,她居然能从那么深处把我的简历挖出来,说明现在企业真的是在抢人。

于是, 为了避免更多的邮件需要回复, 我在自己的profile里用英语和日语各加了一句“现在不想找工作”,结果不幸把自己 的简历由很深的地方给顶到上面来了,于是第二天晚上, 便有了更多的邮件需要回复。。。因为猎头毕竟是相当于SALES,他们决不会因为你说不找就打退堂鼓的,至少不是人人都会退却的。他们都用很策略的说法告诉你,他很了解你现在不想找工作, 但是,他手头有几个很好的很适合你的空缺,你能不能看一下,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鉴于此,只好把自己的简历设置为“隐藏”了事。
之前在雅虎的新闻里,看到现在的“有效求人倍率”(一个经济指标,表示公司在招聘的空缺职位数与正在找工作的人数之比)由原来的1以下变为1以上。当时只是认为可能是各公司因现在经济转好而在未雨绸缪,搞人才储备,并没太往心里去。现在,才对这种人才的争夺有了些切身的体验。

年薪与转职

在年末年初这一段时间,我发现在日本好多人通过检索年薪之类的关键字访问到我的网站。可以肯定的说,在这段时间对年薪的关心,跟上网的人群没有什么特殊的联系,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网虫,大家在年末年初的时候都普遍关注年薪的情况。

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多数公司都是在1月末发奖金,因此,在这个时候往往是大家跳槽的一个高峰期。但是,传统上,日本人都是在公司里“从一而终”的,现在为什么大家喜欢起跳槽来了呢?

传统上,公司每年都给大家涨工资,尽管不一定很多,但积少成多,到退休时,往往薪水很高。自从泡沫经济破灭后,公司的经营越来越困难,员工经常不情愿地无偿加班(“サービス残業”),把工作时间延长,从而能干出更多的活,来使公司勉强支撑维持。同时,公司又推行改革,讲实力主义,这样把一批高薪但相对低能的老员工赶走,雇佣薪酬较低的临时工或不用一直负责的契约社员及派遣社员等,进一步降低了费用,提高了盈利。

这样,一方面打破了日本式的“大锅饭”,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员工也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继续终生忠于一家公司了,因此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开始通过跳槽来得到更好的待遇。办事干脆利落的外企成了有能力的人争相加入的地方。而以前,由于外企的高风险(比如经营不好时会毫不犹豫地裁人,等)并不为大家所青睐。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但是,不知道大家对外企有没有一个真正的认识。我曾在几家美国公司工作过,而现在在一家日本的大公司工作,也算是对两者都有了一些认识。

日本公司重视“长期利益”,因此计划得比较长远,对人才也是这样培养的。它们乐于采用刚毕业的新人,花很大代价来把他们培养起来,以便最终能成为公司的栋梁。但是,大家工资往往相对较低,因为个人服从集体,集体一平均的话,就没多少钱了。比如,蓝色发光二极管等专利的发明者,公司并没给他们多少奖励,结果后来他们和公司对薄公堂,获得了几亿日元的赔偿。不幸的是,这样的精英毕竟极少,大多数人还是相对平庸的,那他们在日本的公司里就能得到很多的好处:公司的培养,各种福利,按部就班的加薪,确定的人生发展轨迹等。比如我所在的公司就募集送到美国学MBA的人,但是,那一定是很特殊的人,不是谁去都会被选中的。随着公司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费用被削减,因此,很多原来的优点就逐渐减少,比如:很多人在公司工作了五六年都没有加薪;奖金也是基本上一刀切,粗粗地分几段;带薪休假日数减少,等等。这样一来,家长制的作风、僵化的管理等缺点就越来越明显,于是,日本公司的魅力就逐渐减弱,逐渐被外企的光环盖过去了。

外企则以美国式的作派为代表,他们更倾向于雇佣富有经验的人,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公司不愿花太多时间和资金来培训员工。作为报偿,如果员工工作能力比较强,那么可能提升相对比较快,金钱的回报也比较多。当然,这里用了“可能”二字,因为我的一个朋友曾抱怨,进了那家瑞士的银行之后,年薪总也不涨,奖金也基本固定,职务也提升无望。。。但是,在外企工作,一般来说是很紧张的。到了慢条斯理的日企,才知道自己在外企的时候是多么的繁忙。

其实,涨不涨工资,看来对大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来说,基本上差不多。这样,到底是跳槽还是安于本职工作,就得具体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了。对于我来说,跳到外企当然会有工资的上涨(其实上涨不是因为外企,而是因为跳槽),但一般来说,不会太多,而工作可能要累得多。这就相当于为了多赚些钱,而作出某种牺牲。随着年龄的不断虚长,到底值不值得这样做更加需要仔细衡量。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比较得心应手,虽然时有繁忙的时候,但并不使人心力交瘁,因此,就目前来看,没有特殊的情况的话,好像没有什么需要跳槽的好的理由。

友情提示:希望找新的工作机会的,请参阅下面的网页:

http://www.idogicat.com/wcs/Life/JobSearchSit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