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有关在家修行的文章

关于国内“保钓”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附:思考及忏悔)

几天前,国内的朋友给我一封Email,问我日本人对钓鱼岛争端有什么舆论,以及我是否遭到排华的影响。以前,当中日之间有某种争端时,在我回国的时候,也经常会被问及日本人的看法。我总是苦笑说,日本人没什么看法,大家都是居家过日子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积极性哪像国内人民群众那样高啊?这次也是如此。

可是,今天中午,当我从餐厅的电视里看到青岛等地的反日活动时,还是比较震惊的。只见抗议的人群冲上街头,把Itoyokado和Aeon等日本超市都给砸了,玻璃破的像遭到了轰炸一样,洋酒等货也被砸毁。砸东西的人的那种凶狠又掺杂着发泄的畸形快乐的表情,使得他们从普通的青年变为恶魔。很多日企,包括中日合资的汽车制造厂,都宣布停业两天。今天,受影响严重的日产股价暴跌5%,Uniclo则暴跌7%。在国内的日本人也人心惶惶的。难怪国内的朋友为我担心,并劝我回国躲一躲呢。。。

另一方面,日本前首相安倍在演讲中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日本,没有一起焚烧中国国旗的行为。”当然更没有打砸抢行为了。的确是这样,这里连游行的都没看到。当然也可能有而只是我没看到,但至少说明不是大规模破坏性的。而且谁要是胆敢搞如此破坏性的活动的话,一定会被警察逮起来。这才叫法治国家。

我来日本多年,曾贫穷过,失业过,在这里的日、美、欧等企业里也都混过,但这是头一次让我感觉在日本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爱国不是这样爱的。如果不是学佛的话,我会说,你要是如此有爱国热情,你把这精力用于参加保卫钓鱼岛的志愿军,那么我尊敬你保家卫国,为了自己的理念而战;可是你要是只能干这种下三滥的事情的话,那么没人看得起你,不管是己方还是对方。

印尼等地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迫害华侨的事件,其中,据说华人只知道自己赚钱,而不回馈社会,是被仇富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对那些畜生不如的人做出的那种种罪行,也是另我们十分不齿的。心情比较淡定的我至今看不起印尼。而这次事件中的日本超市,据其总裁在电视里讲,每年都在当地捐款助学等。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

2012.09.21:

回复集:

(删除)

感想:

(删除)

(2012.09.25: iDog后记:说上面那些,恐怕会成为“说四众过”。而且,说这些本身也是心里放不下的一种表现。其实,这一切干我何事?!哪个是我?我又是谁?)

思考及忏悔:

我一直在思索这件事。自己也学过《金刚经》,开经偈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自己前些时候,通过读《金刚经》和打坐,也领悟到一点点的东西。现在一想,自己在别人骂自己时,就热血上涌。虽说很快意识到问题并平静下来,但写回帖时又不够淡定——虽然自己的帖子比较温和,但说实话,心情却不够平静。这显然是缺乏修持啊。也许跟近日修行不够精进有关。不管别人是夸赞自己还是贬低自己,都不动心,这才是有修行的表现。心里受这些事情搅扰而兴风作浪,岂不离本心更远,如乌云满天一般?

宣化上人开示曰:“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我突然对这句话有了一点新的领悟:

不应该把这句话当做是一种“戒律”或行事准则一样的东西。所谓“莫论他人非”和“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实际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境界吧?不是眼睛瞎了看不到,也不是因是非不分、黑白不辨而看不到,而恰恰相反,实际上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但是,要检讨自己的错误(比如,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错误,或自己是否对此有错误的对待等等),悲悯他人有此障碍,并且不使自己内心因此而起任何妄念,不因此而失去自己必须时常小心呵护的真心。用圣人的话说,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吧?不是眼睛和耳朵坏掉了,而是护好六根,不受六尘干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遇到这样一点点的外境,自己的心就被外境所转,这不仅仅是一件令自己惭愧的事,这简直就是罪恶,因为这种妄念妨碍了自己明心见性。自己一天不把心平静下来,就多一天的罪恶。《地藏经》有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诚然!

因此,我深深地忏悔自己不能受持《心经》和《金刚经》后,还这样不长进,还这样容易被外境所转。其实,可以说,上述的那些人的帖子,不管持什么观点的,都是对自己的莫大帮助啊!让自己看到了自己修行的不足,并有这些感悟,因此,应该心怀感激才是。我虽对与我观点相左者并未生任何恶意,但是自己心里难受,这也算是罪恶。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另,那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出自《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所以,切不可因学佛就对他人随便大放厥词地贬低,要内心常存谦恭敬畏,人家也有东西。而且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慈悲(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气概。先检讨一下自己比不比得上人家再说。

第二次双盘达到1个小时

近来经常练习以双盘的姿势打坐。有的时候是简单地坐着读佛经或修行方面的文章,有的时候则是专门的静坐。在9月3日晚上,首次达到静坐1个小时。之后还是每次40~50分钟。

今天早晨5时许,醒来,觉得再也难以入睡,就索性起来打坐。坐到后来,照例两条腿发痛,气血不通。我用数息法保持着很深的呼吸,后来,突然觉得左腿气血一下子就通了,于是原本疼痛的左腿代之以一种舒适的感觉。无奈右腿还是不通,越来越酸痛,最后坚持到1个小时结束。

我是先搬上左脚,再搬上右脚形成双盘。很奇怪的是,左腿明明被右腿压在下面,按理说右腿气血应该更容易通畅啊。但是,我盘坐时,左腿柔韧性比右腿好,可能这就是左腿容易通的原因吧?右胯不如左胯开得好,但是,除了大腿根部疼痛外,臀部和大小腿外侧(即胆经处)也更为疼痛。也许该通通胆经了吧。

读《金刚经》有感

以前读金刚经,觉得比较难以理解。后读了地藏论坛里李十方师兄的一篇帖子,提到读憨山大师注的金刚经感觉很好,于是马上到网上找来阅读。虽说不敢说自己对金刚经理解得多好,但的确比以前更明白一些了。

今天双盘打坐阅读憨山大师注解的金刚经,坐了50分钟,略有感悟。下面说一下末学的读后感,只是末学的粗浅感受,不正确的地方并非自己故造口业,实为认识的局限性,还请师兄们不吝赐教。

开始时,用数息法静心,会感到慢慢地呼气时,右腿内侧到脚这一段有某种气血通行的感觉,从而感到十分舒适。在坐了三四十分钟后,腿从最初的舒适状态变得越来越难受。此时,我首先想到,这具肉体本身就有生老病死,故是空的;在这具肉体上的这种腿痛的感觉,也是从刚开始的没有变为有,此生也,之后如果把腿放下来,腿痛就会停止,代之以一种短暂的舒适感觉,此灭也,故腿痛也是空的。认识到腿痛的空性,就能比较轻松地继续盘坐。腿痛的感觉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也是因为不断“生心”的原因吧?之后,由于腿越来越痛,腿痛的感觉越来越密集,而容易让心里产生一种心烦意乱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本来没有,由腿痛故而生,之后会由腿痛停止而灭,代之以一种快感。因此,这种心烦意乱的感觉也是空的。领悟到这点,就能较容易地降服产生出来的这种心。同时,由于这种心是有生有灭的,故并非“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本心。而我之所以没有见到这个本心,就是由于自己会因外界的各种境而不断地生出各种心,从而把本心给遮盖住了。比如说,如果把本心比作很低的背景白噪音的话,那么不断生起的心就好比前景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说话声、音乐、车水马龙的噪音等等。由于这些心都时起时灭,且不断有增减变化,故自己的心容易被这些吸引过去,而把背后的本心直接给忽略掉。为了求得本心,则必须把这些不断生灭的妄心都降服,让它们都过去,而不再追逐之,并进一步抑制妄心的重新生起,这样,在“背景里”的本心就会逐渐显露出来。

之后在公路上边骑车边持弥陀圣号时,想到持弥陀圣号,除了可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外,这也是把妄心挤出去,并防止更多的妄心生起的一种手段。妄心减少后,本心就会逐渐显露。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心里感到不再如往常那样的执着,体会着一切皆空的感觉。路上的美女们成了提醒我们一切皆空的菩萨。看到一位盲人拿着盲杖行走,突然也感到他不再是那么可怜,毕竟他盲了的双目和他的肉体本身也是空的,而且他也不会由于双目这一对贼人而引起心里的波动(当然,我们还是要帮助残疾人的)。我们有一双能看的眼睛,这让我们能幸运地阅读佛教经典。但是,我们也要时刻提防着这一对贼人,神不外驰,小心地守护着内心。此时,由于对外界的空性的这种体会,而在心里产生一种十分幸福的感觉,不觉面带微笑。同时,看着来来往往的汽车,我思考着空的问题。既然汽车是空的,我这具肉体也是空的,为什么自己要躲着汽车,防止被车撞到呢?这说明,汽车和自己的肉体虽说性空,但相还是有的。我们心不着相,不是让我们在生活中不顾一切,而是一种抑制妄心以便寻得本心的方便手段而已。寻得了本心后,就会更加不着相,不被外界的各种境所动,从而守护着自己的本心,而不是让心不断地住于外界的相上。

反观现代生活,人们不断地住心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上,比如金钱、美色、美食、影视娱乐、权力、名声、虚荣、工作等等,而且如果真的闲下来了,反而会觉得万般的不得劲。这样一边感觉极其的心力憔悴,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的心灵负担加码。何其谬也!

节俭和佛法生活

一般来说,提到节俭和储蓄,多数人都是从变动支出着手,而固定支出则被认为是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支出的部分,因而无法削减。于是,随着对日常支出的一分一厘的算计,不久就会感到活得很累。

一些有眼光的理财顾问(Financial Planner)则提出应该从固定支出开始削减,因为固定支出往往金额比较大,因此削减的效果会比较明显。同时,一些不必要的固定支出往往是每个月都要从自己的储蓄中抽取金钱的漏洞,比单纯的几次浪费还严重,就像佛法修行中的“有漏”一样。因此,堵塞这些漏洞是十分有效率的行为,一经堵塞,则永远不会再渗漏。

跟大多数理财书和主妇杂志不同,《年収200万円からの貯金生活宣言》一书,就是这样性质的一本书。该书作者成功地解救了很多因不擅理财而负债的家庭。书中提到10种最差的固定支出:

  • 因无意义的谈话和短信而支出的手机费
  • 无意义的聚餐交际费
  • 奢侈的饮食费(iDog注:对一些“业余美食家”而言)
  • 自己都不清楚具体内容的高额生命保险费
  • 花在烟、酒等不健康的嗜好品上的钱
  • 平常只在家附近活动的情况下,不必要的汽车贷款和汽油费
  • 参加完无意义的聚餐后回家时,因时间太晚(地铁已停)而支付的出租车费
  • 每天在餐馆里吃的高卡路里的午餐费(iDog注:大鱼大肉的“高档”午餐才会高卡路里并昂贵)
  • 从银行账户取钱时支付的取款机手续费(iDog注:只在异行取款时或在工作时间外取款时才发生手续费)
  • 因惯性而购买的杂志费

其他没入前十名但仍名列前茅的项目:

  • 基本不去的健身俱乐部会费(iDog注:因太忙或惰性而不去。很多人一时冲动就加入了,去几次就再也不去了。但会费每月照收。)
  • 只看电视节目表或附带的广告的报纸费
  • 过多的娱乐费
  • 为了储存舍不得丢弃的东西而租的仓库费
  • 贷款(主要是信用卡贷款,或高利贷等)的利息
  • 赌博等(彩票、“扒金库”和赛马等)的娱乐费

该书的作者指出,人的内心都是软弱的,因此不主张极端的节约和“禁欲”,比如不必禁烟,而是少抽。主要的节约方法有:

  • 不买汽车(在没必要的情况下,跟生活的地域有关):可省下停车场租金和汽油费
  • 避免到餐馆吃饭
  • 把目前加入的生命保险改为更合理的
  • 减少手机的使用
  • 避免参加无意义的聚餐
  • 不以信用卡借钱
  • 停止订阅不怎么读的报刊杂志
  • 戒烟、戒酒,或减少之
  • 不申请房屋贷款(不买房子?)
  • 如果可能,租住比现在的房子更小或更远的房子,降低房租
  • 花钱时思考一下,这笔支出是属于“消费、浪费、投资”中的哪一种,并尽量把三者的比例控制在:消费70%、浪费5%、投资25%。

这里说的十分有道理。仅仅靠节衣缩食而对这些大漏洞视而不见的话,虽然感觉自己很努力了,但仍然很难存下钱。

要是从佛法修行者的角度看的话,事情就更加的简单了。佛法修行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要多行十善。如果能做到的话,就能极大程度地节约:

  • 不杀生:包括不杀生和引申出来的不食荤腥。如果能素食,本身就能节约很多钱,也不会因参加“杀生大会”(有荤腥食品的聚餐)而浪费金钱。
  • 不偷盗:不盗窃东西,不占小便宜,就不容易吃大亏,也不损阴德,故能变得富裕。
  • 不邪淫:不邪淫的话,就能节省很多因邪淫而支出的金钱。比如,到色情场所消费的金钱,献给邪淫对方的钱或高价商品,为了吸引异性而在服装和饰品方面的过度开销,等等。同时,由于不邪淫,鬼神敬畏,故也是不损阴德,能逐渐事事顺利而变得富裕。
  • 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妄语:首先心安,不结恶缘,故能逐渐事事顺利而变得富裕;其次也不会有太多闲情雅致去参加无意义的闲聊和聚餐,故能省钱、省时间。
  • 不贪:不去贪图享受,就不会在房子、汽车、服饰、美酒美食等方面花销太多。
  • 不嗔:不会“火烧功德林”,不会把自己的福德都毁掉,且能与人为善,故能逐渐变得富裕。
  • 不痴:如果明白事理的话,就能很自然地做到上述这些,而不是强行地控制和抑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因此就能保证自己持续不断地节俭和变得富裕。

如果再加上不饮酒的话,就更能省钱,现在酒多贵啊,到店里去喝就更贵了。吸烟也是如此,一些有烟瘾的人每天得抽掉好几盒,这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且这些方面瘾大的人都有点讨人厌(比如满身烟味、酒味等怪味)。

本人一直比较淡泊,因此生活一直比较简朴,浪费的也比较少。但是,还是不等于说没有。比如,我虽然不吸烟、不喝酒,但是,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中,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每天不喝一杯咖啡,就感觉提不起神来。到咖啡馆买咖啡的话,其实是很贵的,比如星巴克的一大杯拿铁,要380日元。就算到便利店买一杯冷藏的咖啡,也至少160日元左右。自动贩卖机里有100日元的小罐咖啡,可一罐也不够啊。后来,我就到家旁边的比较廉价的超市“西友”去买跟便利店里同样的咖啡带到公司,开销降到103日元。但还是解决不了跟同事去咖啡馆的开销(不只是为了人情世故,自己本身也需要)。我痛感自己对咖啡的依赖(并非只是金钱的浪费,这种依赖更严重),想把咖啡戒掉,但由于自己还在工作,因此并不太容易。有一天,我因喝咖啡有点多而感觉胃不太舒服,就果断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停掉了每天必喝的咖啡,跟同事出去聊天也改为喝饮料。现在只是十分偶尔地喝一点咖啡,并且不再对它有原来那样的依赖,因此也省去了不少这方面的支出。

咖啡上的支出实际上是很大的。美国的一位理财专家提出了“拿铁效应”,就是说如果能把每天习惯性地买拿铁咖啡的钱存下来投资于股市的话,按照股市的平均回报率10%(今后是否能维持这一回报率是个未知数)计算,在退休时,就能成为百万富翁。我们如果不计算投资的话,单纯计算节约,大约是这样的:

假设每天买一杯超市的普通咖啡或自动贩卖机的小罐咖啡(按100日元计算),再买一杯星巴克的大杯拿铁(380日元),则每天支出为480日元。假设只在工作日有此开支(周末不喝),按每月20天计算,每月就节省9,600日元,每年节省115,200日元!虽说不算太多,可也是一笔钱啊。而且身体还更健康了,并且去掉了一种执着。

对于佛法修行者来说,一些看似实在无法削减的固定费用(比如电费),也能得以削减,具体的例子如下:

伙食费的节约:

  • 全素食
  • 日中一餐,或过午不食
  • 每餐必食尽,不可剩余食物(故准备食物时不要做太多)
  • 吃八分饱(故准备食物时不要做太多)
  • 不参加聚餐或跟他人下餐馆(或减少次数)
  • 不饮酒,不吸烟,不喝咖啡

电费、煤气费的节约:

  • 早睡早起,晚上少开灯,早上不需开灯
  • 不看电视,不看DVD(不仅省电,还省有线电视费及购买、租借DVD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能省大量的时间)
  • 尽量少开空调,使身体适应寒暑变化,并在寒冷时辅以衣物等保暖方法
  • 少用电脑
  • 少用炉灶,多吃生蔬菜,少炒菜,不油炸
  • 晚上如果读书或读经,用一台小台灯(最好是极其省电的LED型的),不但省电,还有助于集中精神
  • 将佛经、佛咒背下来,从而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也能诵经持咒
  • 晚上打坐,可关灯

住房费的节约:

  • 如果是租的房子,改租更便宜的房子。简陋的房子即可,不贪图享受
  • 住比较远的房子,通勤时间虽然增多了,可是这些时间可用于持咒念佛,不会白白浪费

电话费的节约:

  • 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掉家用电话,只保留手机。
  • 少打没意义的电话,说话时言简意赅,少扯皮(不但省电话费,还省时间)
  • 不收发没意义的短信
  • 用电脑打电话(如Skype等)

服饰费的节约:

  • 买传统式样的衣服,避免因流行等原因而导致过时得无法穿出去
  • 在衣服没坏的情况下,可以一直穿着,不必买新衣服,不追随时装流行趋势(格调更高)。穿破了然后加补丁虽说更好,但过于不符合现在的社会生活形态,除非是出家人。
  • 不买首饰、名表等装饰品
  • 买质量较好的皮鞋,几双鞋轮流穿,避免因鞋坏掉而买太多的鞋。这样不但省钱,还避免杀生。不穿皮鞋当然更好,但有些工作场所规定必须穿皮鞋。

交际费的节约:

  • 不参加无意义的聚餐,尤其是人数极多的那种。三五个同道中人喝杯清茶比什么都好。
  • 不吸烟,不饮酒,不去酒吧等场所。
  • 不旅游,或少旅游。
  • 不去娱乐场所,不看电影。
  • 如果认为这样就不能交际的话,就不交际。

投资的方法:

  • 投资于福田:布施,供养三宝等
  • 投资于自己:买有益的书籍杂志,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参加研讨会、学习班等
  • 投资于金融商品:银行储蓄,股票,基金,外币或FX头寸等
  • 投资于Business:开办一个公司或个人小生意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韩愈)总之,就是不要让自己沉浸于物欲之中,严以律己,对家人要稍稍宽松一些,但还是要遵循一些好的习惯。很多富贵人家,都是坚持不剩饭等,他们不是怕浪费金钱而过度节俭,而是怕折福报。至于对外人,则要更加宽松。比如,自己生活简朴,并且布施财物,但不要去管接受捐款的人如何利用这笔善款(布施的三轮体空),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他们还是浪费的话,则他们将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那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奢侈品消费和佛法修行

最近,在网上阅读关于上海的生活形态方面的文章时,读到有关奢侈品消费的内容。目前,上海的奢侈品市场为“初级市场”,消费的心态以显示自己的身份为主,消费的商品主要是时装、箱包、汽车、名表和珠宝等。消费者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的类型。初级市场的典型例子:

  • 上海女性的“挎LV包、挤公交车”的独特风景线。挎着一个LV包已经彰显身份了,挤公交车临时地掉一下价也觉得无伤大雅。。。
  • 日本女生:几乎人手一个LV包(可能是长期打工攒下的),但其中并无任何贵重东西。
  • 瑞士机械表在日本的极大普及。很多低收入者也要戴一块,哪怕他的工作跟这种表不太协调。
  • 中国白领:必须购置价格不菲的名牌西装和名表才不感觉自惭形秽,但是却能挤公交车、吃便餐。

上述行为在日本也称为“一点豪华主义”,也就是说,把有限的金钱花在“刀刃”上,先从一点突破。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极端虚荣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追求名牌的年轻人身上,因为一般来说,年轻人由于工龄短和工资相对较低,资产额比中老年人要少,因此,往往不能全面地用名牌产品武装自己,于是就先从一点开始突破。

欧美则存在着一个奢侈品的成熟市场: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追求的不再是名牌商品,而是能放松压力的舒适假期和高品质服务(比如星级宾馆、高档餐厅等)。

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消费形态都是不必要的。

对于“初级市场”,由于佛教不主张锦衣华服,故不需名牌时装和珠宝首饰、名表等。同时,应澹泊寡欲,不需夸耀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故不应刻意显示自己的身份,箱包、汽车等应以功能性为主要考虑的因素,而不是追求其名贵性。

对于“成熟市场”,由于修习佛法者内心平静,甚少有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因此也不需要特别地通过度假等来放松自己。就算产生了心理压力,也应向内修行自己的心,而不是用度假等方法向外去寻求解脱。同时,由于提倡“众生平等”,尊重一切众生,故不需要特别高档的服务来满足自己使唤、奴役他人的心理需求,生活也力求简朴,因而也没有对高级服务的需求。

有了多余的钱,应适当储蓄、供养父母、用于投资,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用于供养三宝等,以修自己的福德,广植福田。再有,用于捐赠做慈善、帮助他人以及放生等,进一步修自己的福报。(参见居士的理财一文)

奢侈品性质上很像毒品。毒品本身虽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过量、肆意使用的话,对身体的危害相较其有限的药用价值更甚。奢侈品的做工和用料虽然一般来说比较好,但其品牌溢价更多。过于消费这类产品,会对自己的财务状况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钱多的人也如此,就像身体强壮的人也不能因此而肆意吸毒一样。)更为严重的是,这会扭曲自己的心灵,使心灵饱受“贪嗔痴慢疑”中的“贪”毒,离道日远。

附带提一下其他常见的陋习:

  • 随份子:赤裸裸地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交情,不要也罢。
  • 请客吃饭:如果不是素斋的话,就成了以杀生来取乐的聚会。就算是全素食,吃饭本身也不过是满足身体生理需求的一种行为而已(其他类似的例子:排泄、睡眠、性交等),而且还伴随着杀死植物。如果强调饭菜的色香味的话,又含有对食物的贪欲在里面。因此,聚餐实在算不上是一种高雅的行为。一起喝喝清茶等可能要好得多。
  • 应酬:不应浪费太多时间在各种应酬上。应时时体悟世间之无常,想一下自己正生活于火宅之中的情况,并时刻精进修行。

提到奢侈品,不能不提一下PRADA这个牌子。这个牌子的女包等商品近来十分流行。在东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挎着黑色尼龙包的年轻女性,只是这些包上的刻有“PRADA”的金属小招牌显示着其身价的不俗。这个品牌十分值得赞扬:如此贵重的包一般来说必定得用上好的皮革来制作。PRADA用廉价的化工品——尼龙就能实现同样甚至更贵的售价,不仅让这些追求名牌的人在掏出大量金钱来交换该商品时充分地满足了虚荣心,而且同时又保护了大量的动物免遭屠杀,充分地实现了绿色、环保、动物保护等多个目标,十分值得其他品牌仿效。

清除积习

我可能属于所谓的较晚熟的类型。高中时适值开始改革开放之时,市面上开始出现美女挂历等以美女为题材的商品。但是,当时看到这些美女照片,总是感觉庸俗不堪。后来进入大学,也斗胆对一些公认为性感美丽的美女发表同样的看法(当时迷恋练习武功,故美女也同样喜欢健美型的,对美术作品中的典型的人体类型不感兴趣),于是便遭到同学的无情的抨击:你觉得不好看是因为你见得太少了。当时还有点不以为然,今天在静心思考时偶然记起此事,进而越发地感觉这位同学的评语之深刻和一针见血。我们对世间的美丑、好坏等观点不正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各种积习所致吗?当时,由于自己的阅历甚浅,故六根相对也稍稍清净些,因而不会生起各种贪爱之心。(当然,现在看当年那些美女挂历的话,还是会感觉庸俗不堪。不过,对女性健美体型的崇拜已经中止了。)又比如,小时候尝过巧克力,一点也不喜欢吃,到大学时则完全迷上了吃巧克力。大学时不喜欢喝咖啡,到现在工作了十多年后,则对咖啡几乎产生依赖了。(正考虑如何去掉这一依赖)

正是外部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对我们人体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持续刺激,使我们逐渐地适应并对其产生了日渐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强到一定程度后,又会进一步开始左右我们心灵的思考和判断。要恢复本心,就必须不断地去掉心中这些盘根错节的根深蒂固的枝蔓和荒草,把心灵打扫干净,恢复其清净的本来面目。

佛教宗派和理财

前几天,跟一位从事金融业的年轻朋友谈到佛教各宗派的事。为了使说明更简单易懂,我突然想到自己以前对理财方面的总结,于是做了一番类比。把佛教修行者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比作一位贫困的人致富的过程,那么:

小乘佛教:相当于那些勤俭持家、 坚持储蓄的人。对生活开销进行极大地削减,只购买便宜的生活必须品,而绝不购买属于“want”而非“need”的物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存下一大笔钱,实现了自己原定的目标。

大乘佛教:相当于这样的人:除了坚持储蓄外,还不时进行投资,并有可能开办或合办一个企业,让他人也能共同富裕,同时也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自己奋斗的过程中以及致富之后,还会经常地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让其他的贫困者也能从贫困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大乘佛教的各个宗派的理念基本都跟上述描述相同,只是致富的方法有所不同:

显宗:致富的方法为从下到上的方法,即先立下要致富的志向,然后勤俭节约,并将积累下的金钱用于投资和开办企业,同时可能要借助一些“天使基金”等面向新创办的企业的扶持计划,从而最终致富。

密宗:采取从上到下的方法,即认为要有效地致富,应首先在思想、行动和语言上跟富人保持一致,然后就能自然而然地致富。代表性的著作为《思考与致富》、《百万富翁的思考方法(Mind Set)》等。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富翁看到自己家门口草坪上躺着一个流浪汉。于是上前开导说:你年纪轻轻,做点什么不好,为何沦为流浪汉呢?像我当年也穷困潦倒,经过自己的努力而终于变成百万富翁,这样多好。流浪汉问:成为富翁有什么好处?富翁说:比如说我不用每天都为生活奔波,能够轻松地到草坪上晒晒太阳。流浪汉说:那么,我现在跟你又有什么不同呢?禅宗就是要像这位流浪汉一样,领悟到自己虽然身无分文,但实际上跟百万富翁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给寺庙的对联

国内有寺名清凉山寺,寺中有大殿曰讲经堂。该寺在网上征集对联。本人也不顾才疏学浅,作联如下:

清净无边,心中有妙悟
凉爽一片,寺内无尘烟

另,改自网名“至诚求法”的师兄的对联(清凉山寺门开迎十方;讲法堂宣法语度众生):

清凉山,寺门开迎十方众
讲经堂,僧宝语破六道迷

(注:大殿后改名“讲经堂”;下联原本为“僧宝语度三界迷”,后考虑说“三界”范围有点窄,就改为“语破六道迷”了)。

上述两联,皆含“清凉”或“清凉山、讲经堂”等关键字。

【后记】

后寺院反映希望长一些的对联,于是加长为:

清凉山古刹,寺门开迎十方众
讲经堂新厅,僧宝语破六道迷

或:

清凉山,寺门开迎十方众生至
讲经堂,僧宝语度六道迷心还

后来,由寺院的妙如法师参考最初的版本,修改并定稿为:

清凉山阿兰若普摄十方信众
讲经堂狮子吼广度三界群迷

一种便于计数的持咒念佛方法

一般持咒或持圣号时,为了督促自己的修习和掌握自己的进度,都要进行计数。一般的方法是用念珠计数,也有用计数器计数的,就像街上那些统计客流量的人用的那种设备,按一下就记一个数。

当然,在寺庙里或在家里修行的话,用什么方法都行。有时候排队等候时或乘坐公交车时,由于这样的时间很难做其他的事情,如果用于持咒的话,实际上十分理想。但这时,如果拿一串念珠或一个计数器计数的话,被他人看到会显得很奇怪。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该方法不用任何器具而能达到方便计数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首先依次递增地念诵咒语或佛号,到达某一个数字时,再依次递减。以阿弥陀佛圣号为例,如下所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这样,正好构成一个莲花瓣形。上面的例子中,中间的最大次数为5,总共25次。如果中间的最大次数为10,则一共100次。

总次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中间的最大次数为n,则根据高斯童年时就想出来的计算公式:

第1行到第n行的总次数:                    (1+n)*n/2
第n+1行到最后一行的总次数:         (n-1+1)*(n-1)/2 = n*(n-1)/2
总次数为上述两个式子的和:            n*(n+1)/2 +n*(n-1)/2 = n*n

也就是说,如果递增到最大n次的话,总数为n的平方。

因此,最大10次的话,总数为100次;最大15次的话,总数为225次;最大20次的话,总数为400次。

不过,最大次数过大的话,恐怕问题就又回到难以计数上了。因此,一般来说,如果念诵个几百遍的话,把最大次数定为10比较合适,念诵几个来回,就是几百次。这里“几百次”的“几”可以用手指头方便地计数。

恪守中庸

人们总是偏向于喜欢一些事物,而讨厌另一些事物。比如,人们普遍喜欢舒适、富贵、美丽、长寿、健康,而讨厌痛苦、贫穷、丑陋、死亡、疾病,等等。但佛、道、儒各家都指出,这是不正确的,是人们思想境界不够高的缘故。

佛家:

  • 佛性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无所谓恶。
  • “无分别智”。
  • 《中论》

道家: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阴阳平衡,水火既济

儒家:

  •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儒学精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因此,人们对偏离中庸之道的事物的喜爱,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够清净所致。因此,我们应恪守中庸之道,让内心清净,以领悟空性,从而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