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和佛法修行

最近,在网上阅读关于上海的生活形态方面的文章时,读到有关奢侈品消费的内容。目前,上海的奢侈品市场为“初级市场”,消费的心态以显示自己的身份为主,消费的商品主要是时装、箱包、汽车、名表和珠宝等。消费者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的类型。初级市场的典型例子:

  • 上海女性的“挎LV包、挤公交车”的独特风景线。挎着一个LV包已经彰显身份了,挤公交车临时地掉一下价也觉得无伤大雅。。。
  • 日本女生:几乎人手一个LV包(可能是长期打工攒下的),但其中并无任何贵重东西。
  • 瑞士机械表在日本的极大普及。很多低收入者也要戴一块,哪怕他的工作跟这种表不太协调。
  • 中国白领:必须购置价格不菲的名牌西装和名表才不感觉自惭形秽,但是却能挤公交车、吃便餐。

上述行为在日本也称为“一点豪华主义”,也就是说,把有限的金钱花在“刀刃”上,先从一点突破。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极端虚荣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追求名牌的年轻人身上,因为一般来说,年轻人由于工龄短和工资相对较低,资产额比中老年人要少,因此,往往不能全面地用名牌产品武装自己,于是就先从一点开始突破。

欧美则存在着一个奢侈品的成熟市场: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追求的不再是名牌商品,而是能放松压力的舒适假期和高品质服务(比如星级宾馆、高档餐厅等)。

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消费形态都是不必要的。

对于“初级市场”,由于佛教不主张锦衣华服,故不需名牌时装和珠宝首饰、名表等。同时,应澹泊寡欲,不需夸耀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故不应刻意显示自己的身份,箱包、汽车等应以功能性为主要考虑的因素,而不是追求其名贵性。

对于“成熟市场”,由于修习佛法者内心平静,甚少有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因此也不需要特别地通过度假等来放松自己。就算产生了心理压力,也应向内修行自己的心,而不是用度假等方法向外去寻求解脱。同时,由于提倡“众生平等”,尊重一切众生,故不需要特别高档的服务来满足自己使唤、奴役他人的心理需求,生活也力求简朴,因而也没有对高级服务的需求。

有了多余的钱,应适当储蓄、供养父母、用于投资,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用于供养三宝等,以修自己的福德,广植福田。再有,用于捐赠做慈善、帮助他人以及放生等,进一步修自己的福报。(参见居士的理财一文)

奢侈品性质上很像毒品。毒品本身虽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过量、肆意使用的话,对身体的危害相较其有限的药用价值更甚。奢侈品的做工和用料虽然一般来说比较好,但其品牌溢价更多。过于消费这类产品,会对自己的财务状况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钱多的人也如此,就像身体强壮的人也不能因此而肆意吸毒一样。)更为严重的是,这会扭曲自己的心灵,使心灵饱受“贪嗔痴慢疑”中的“贪”毒,离道日远。

附带提一下其他常见的陋习:

  • 随份子:赤裸裸地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交情,不要也罢。
  • 请客吃饭:如果不是素斋的话,就成了以杀生来取乐的聚会。就算是全素食,吃饭本身也不过是满足身体生理需求的一种行为而已(其他类似的例子:排泄、睡眠、性交等),而且还伴随着杀死植物。如果强调饭菜的色香味的话,又含有对食物的贪欲在里面。因此,聚餐实在算不上是一种高雅的行为。一起喝喝清茶等可能要好得多。
  • 应酬:不应浪费太多时间在各种应酬上。应时时体悟世间之无常,想一下自己正生活于火宅之中的情况,并时刻精进修行。

提到奢侈品,不能不提一下PRADA这个牌子。这个牌子的女包等商品近来十分流行。在东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挎着黑色尼龙包的年轻女性,只是这些包上的刻有“PRADA”的金属小招牌显示着其身价的不俗。这个品牌十分值得赞扬:如此贵重的包一般来说必定得用上好的皮革来制作。PRADA用廉价的化工品——尼龙就能实现同样甚至更贵的售价,不仅让这些追求名牌的人在掏出大量金钱来交换该商品时充分地满足了虚荣心,而且同时又保护了大量的动物免遭屠杀,充分地实现了绿色、环保、动物保护等多个目标,十分值得其他品牌仿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