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转肌锻炼方法总结

内转肌属于平时不怎么用得到的肌肉之一。对这类肌肉锻炼,往往有很多好处。比如说,内家拳其实就是主要去加强很多平时难以用到的肌肉,并因此而超常发挥自己的体力……

内转肌位于大腿的内侧。锻炼内转肌的作用主要有:

  • 瘦腿,主要是瘦大腿
  • 瘦腹部
  • 收紧并强化骨盆
  • 改善O型腿
  • 对于女性来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坐姿(即改正张开腿坐的不雅习惯)

锻炼方法

0. 拉抻和柔韧

坐在地上,双腿如盘坐,但两脚心相抵。用两手握住两脚,两肘压住双腿靠近膝关节处,身体向前倒,尽量用头部靠近地面,并用双臂把两腿膝关节处尽量压向地面。这种练习也对学习双盘有帮助。最早我是在以前学跆拳道时学到的。

1. 夹皮球

坐着用电脑或看电视时,坐正,大腿与小腿成90度,大腿靠近膝关节处夹一个富有弹性的皮球,球如排球般大小,或更小一点。然后缓缓向内夹,并坚持一会儿;然后缓缓松开。

这种运动也有几种变化形式:

  • 用类似的健身器材,比如这款内股deDiet
  • 用一个1.5~2升的饮料瓶代替皮球,瓶内装半瓶水(以便有一定的弹性和重量),并把瓶盖盖紧。
  • 用双膝夹住一本或几本较厚的书,并一直坚持

2. 脚拉橡胶拉力器

有一种橡胶做的拉力器,可将其一端固定在较低的位置,另一端套到脚上,取站姿,然后脚向对侧用力拉抻(比如:两脚站立,套在右脚上,然后右脚向左拉抻拉力器)。

3. 擦窗瑜伽(马步下蹲)

  • 双脚向两侧打开,如准备扎马步,脚尖向外斜45度。双臂向上伸直,双手上举至头的前上方。
  • 双腿下蹲至大腿水平,呈脚尖外撇的马步,双手同时从上方下落到胸前,想象身体前面有一面巨大的玻璃窗,双手从上面按着抹布向下擦到胸前
  • 双腿向上站直,双手再向上“擦”回头顶上方

4. 专用的锻炼器材

有一种锻炼器材,称为Leg Magic,可以用来十分有效地锻炼内转肌以及腿部和腹部肌肉,而且效率很高,每天练个1~2分钟就够了。我也是在店里看到这款器材,上去体验了一下才意识到内转肌锻炼的。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其价格有一点点贵(15,000日元左右),而且放在家里要占一块地方(尽管可以收起,但每次都收起也有点麻烦不是?),在日本比较狭小的住宅里有点不便。也有山寨版,仿造其上一代机型,价格为1/2~1/3左右,但据有人反映使用时声音有点大,可能楼下会有意见……

钱比普通人更善于赚钱(r > g)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 (Thomas Piketty)于去年出版的《21世紀の資本(英文原版: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文译本:21世纪资本论)在全球热销。简而言之,作者通过对过去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研究,得出结论:

  • 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有:资本收益率r > 经济增长率g。而且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 解决方法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以累进税率征收资产税

稍微详细一点说,作者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两大法则:

第一法则:α=r·β

其中α为资本分配率,即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之比;r为资本收益率,即被动收入与资本之比;β为资本、收入比,即国民资产与GDP之比。

若r一定,则β越大,α就越大。在美国,1910年时,β=7;到了二战之后,β大跌到2;之后β不断上升,到了2010年,增大到5~6。β增大的原因在于r>g。

GDP相当于国民收入的总和。GDP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g)就代表了劳动者的收入(工资)的增长率。若r>g,富人的资产增值速度就超过国民收入的上升速度,这就会自然地造成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第二法则:β=s/g

其中s为储蓄率;g为上面提到的经济增长率。

由上面两个法则,可以推导出:α=s·(r/g)

若s一定,r增大,g减小,则α增大。从1914年到1970年,在各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时候都有r>g的关系成立。因此,必然会导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解决方法是对富人课税:

  • 对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每年课税0.3~10%
  • 对年间5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课以重税(80%)
  • 如果只是一个国家如此,则财富会流失到国外,因此,应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协作共同执行。

日本传统上是一个非常平均化的社会,所谓“1亿总中流”,因此,近来贫富差距的加大成了重要的社会话题。但皮凯蒂在访问日本时指出,由于长期利率低于1%,资本收益率r较低,根据第一法则,α也会比较低。因此,不是很容易造成过大的贫富差距(iDog注:换言之,就是在日本不是很容易发家致富)。由第二法则,β与s成正比,而日本的家庭储蓄率很低,故β也较低。而且日本的遗产税及其累进性也较英美诸国为重,故日本应该不会退回到二战前那样严重的贫富差距。

一个小插曲:皮凯蒂做客某日本电视台的节目时,他指出,根据他对日本的数据的分析,年薪1000万日元以上的人属于类似“1%”类的,结果当时演播室里一瞬间“竟无语凝噎”,后来主持人匆忙换了个话题……其原因是,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工作人员在内,都属于年薪超过1000万日元的!只要看一下下图中我用红笔圈出的各大电视台的平均年薪(2015年发表的结果),就不难理解。而在某地方电视台办节目时,在场的人则可以侃侃而谈,肆意鞭挞这些高收入人群……

2015-tv-avg-income

对于上述的这些,本人的观点如下:

所谓r>g,也就是说钱比一般人(国民的平均水平)更擅长赚钱。其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给人打工只能赚些辛苦钱,而老板则在组织生产和承担风险的同时,相应地得到收入的绝大部分。这是有其社会合理性的。你若想当老板,也可以自己积累资金并承受风险从银行贷款,然后创办公司并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一般人不这样做,除了缺乏资金外,主要是不愿意承受风险和做这些麻烦的事。虽说有“富二代”至富N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生来就有钱,但经常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原因是遗产税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创业者多是从无到有的白手起家者。因此,不要总是找各种理由,应该反求诸己,正是自己由于懒惰、怯懦等原因而妨碍了自己致富。对于不愿去亲自组织生产但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来说,则可以作为投资者通过投资于别人的公司而跟着受益,因为投资者是站在老板那一边的,因此也能按其出资的比率而分到大头。要涨工资,当然是经济好转、老板赚了更多的钱时才可能发生的。所以说r>g。

作为学术研究,书中又是数据又是图表又是推导的,好不热闹。但对于r>g这一结论本身而言,相信每个致力于致富的人都早已了解,根本用不着那么麻烦地去论证。我们要去追求被动收入而不是主动收入,要开源节流,积累资金,并让这些金钱作为自己的一些“分身”去为自己工作赚钱,形成更多的“分身”,再去赚更多的钱回来……通过这样不断地良性循环,而逐渐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r>g”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我们并不需要的理论依据而已。

对于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我也难以赞同。为什么只因富人富有就要通过改变税法来惩罚他们呢?比如说,两个人在同一家工厂工作,那么身体强壮的那个人是不是在拿同样工资的情况下应该付出更多的劳动,只因他的身体更强壮?又比如说,如果我跟爱因斯坦一起工作,是不是我们也应该拿同样的薪水,而爱因斯坦就是应该多创造,因为他的智商更高?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合理,那么到了经济的层面上,为什么收入高、资产多的人就必须因此而多纳税呢?

人们看到贫富不均,总是认为社会制度不合理,而从来不愿去反思一下自己本身的问题。这跟人们习惯于推卸责任是如出一辙的。假如给所有人都分配大量的金钱,让每个人的资产都初始化为相同的水准,结果就会世界大同吗?肯定不会的。虽说在这个时点上每个人的富裕程度相同,但每个人的品性还是跟原来一样的千差万别。开始时,大家肯定会乐于去消费而不愿去工作和服务他人,反正你有钱老子也不缺钱。这样,随着商品和服务的匮乏,人们会争相付出更多的钱来换取这些,这就会引起急速的通货膨胀。这时,那些原本就曾通过创业和投资而致富的人会挽起袖子开始工作或拿出自己的钱来投资于别人的生意;而很多原本贫困但终于“翻身做主人”的人,则可能会碍于自己无聊的虚荣心和虚假的优越感,而不愿意再回去为服务他人而“卖苦力”,于是随着通货膨胀,就会让他们的金钱快速流入那些乐于服务他人的人手里。等这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时,就会惊讶地发现,世界又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

看到r>g的结论,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去增大自己r方面的东西,让自己也逐渐成为r型人,而不是去试图通过行政等的国家暴力手段来让r小于g。我认为,这种想迅速、简单、粗暴地让事情“恢复正常”的思想多是出于懒惰、贪婪、嫉妒等因素的,他们表面上看是想让大家平等,但实际做的却恰恰是不平等的,而且是对贡献越大的人越不平等,是奖懒罚勤,奖恶惩善。这样下去,能对社会有什么好结果呢?r之所以大于g,不过是市场的选择,也就是说,这恰恰是全体人民所作出的最民主化的选择。正是因为多数人不愿意抑制欲望积累资金并勇敢地承担风险,因此,乐于积累资金并承担风险的人才会受到优待。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如此进取的话,那么r和α一定会下降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为多数人都不勇于去做,所以出头去做的就能获得重赏。如果大家都争相去做的话,当然就没必要施以重赏的诱惑了。

最后,附上プレジデント杂志做的一个自测问卷,看看自己是属于r型人还是g型人?

  • 对不付出挥洒汗水的劳动而获得的金钱有罪恶感(Y:0,N:1)
  • 与工作上的人脉相比,更愿意跟合得来的朋友相处(Y:0,N:1)
  • 就算不太现实,也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子(Y:0,N:1)
  • 有自己常去的店(Y:1,N:0)
  • 自己的想法跟上司的想法会有很多不同之处(Y:1,N:0)
  • 总是避免承担责任(Y:0,N:1)
  • 在学习和读书上不惜花钱(Y:1,N:0)
  • 为了赚加班费而努力工作(Y:0,N:1)
  • 有对股票或房地产的投资(Y:1,N:0)
  • 努力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Y:1,N:0)

把自己的分数加起来,对照下面的评价方法:

  • 9~10分:你是r型人,将来会一生安稳的
  • 7~8分:倾向于r型人,在具有贫富差距的社会里属于胜利者一方
  • 4~6分:处于r型人和g型人之间
  • 2~3分:倾向于g型人,让我们期待政府实行资产课税制度吧!
  • 0~1分:你是g型人,在当前这个社会里,有可能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当然,上述自测仅供参考。我得了9分,失去的1分是“与工作上的人脉相比,更愿意跟合得来的朋友相处”。当然,对我来说,能合得来的朋友肯定不是酒肉朋友……你属于哪类人呢?是想继续还是做出改变?

绕口令

绕口令是教孩子清晰的吐字发音的很好的练习。这里收集了一些常见的比较好的绕口令。

补皮褥子

补破皮褥子
不如不补破皮褥子

葡萄皮儿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
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

扁担和板凳

扁担长,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扁担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炖冻豆腐

会炖我的炖冻豆腐,
来炖我的炖冻豆腐,
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
就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大兔子和大肚子

大兔子,大肚子,
大肚子的大兔子,
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

四辆四轮大马车

门口有四辆四轮大马车,
你爱拉哪两辆来拉哪两辆。

蓝布棉门帘

出前门,往正南,
有个面铺面冲南,
挂着个蓝布棉门帘。
摘了蓝布棉门帘,
看一看,面铺还是面冲南。
挂上蓝布棉门帘,
看一看,面铺还是面冲南。

白石塔

白石白又滑,
搬来白石搭白塔。
白石塔,白石塔,
白石搭石塔,
白塔白石搭。
搭好白石塔,
白塔白又滑。

数树

闲来没事出城西,
树木琳琅数不齐。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六五四三二一,
五四三二一,
四三二一
三二一,
二一一。
一个一,
数了半天一棵树,
一棵树上七个枝。
七个枝结了七样果,
结的是
槟子、橙子、桔子、柿子、李子、栗子、梨!

数枣

出东门,过大桥,
大桥底下一树枣。
青的多,红的少,
拿着竿子去打枣。
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
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

山上一条藤

山上一条藤,
藤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石狮子

四十四只石狮子是死狮子。
四十四只纸狮子也是死狮子。
石狮寺前的四十四棵紫色柿子树上结的四十四个紫色柿子
涩死了树下四十四只死石狮子。

喇嘛和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tǎma)。
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提拉着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想拿喇叭换提拉着鳎目的喇嘛的鳎目。
喇嘛急了,抡起鳎目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鳎目,
哑巴也急了,抽出喇叭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道是提拉着鳎目的喇嘛用鳎目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鳎目,
还是别着喇叭的哑巴用喇叭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
喇嘛回家炖鳎目,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废话和话费

发废话会花话费,回发废话会费话费,花费话费回发废话会耗费话费。

化肥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牛郎与刘娘

牛郎年年念刘娘,
刘娘连连恋牛郎。
牛郎念刘娘,
刘娘恋牛郎。
郎念娘来娘恋郎。

画凤凰

粉红墙上画凤凰,
凤凰画在粉红墙。
红凤凰、粉凤凰,红粉凤凰、花凤凰。
红凤凰、黄凤凰,红粉凤凰、粉红凤凰,红粉花凤凰。
红凤凰、粉凤凰,黄凤凰、花凤凰,红粉凤凰、粉红凤凰。
凤凰花中凤凰飞,粉红墙上凤凰画。

早期退休的时机

由于工作多伴随着诸多的紧张情绪,而且每周五天出勤,自由时间很少,因此,很多人都期望能早期退休,结束这种不自由的生活。

要早期退休,必须首先实现财务自由,也就是说,每年获得的被动收入要不小于每年的生活开销。

对于现在在职的人来说,应该如何选择退休的最佳时机呢?这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为了方便计算,这里对问题做如下假定和简化:

  • 每年的主动收入(税后年薪等)为10万美元
  • 家庭每年开销5万美元
  • 每年年末把剩余的资金全部投资
  • 投资的金融商品为类似债券基金的某种商品,并假定其价格维持不变,且每年产生5%的被动收入
  • 各种收入都是税后值,或者不考虑税收
  • 以年为单位计算

根据以上条件,下面分几种典型的情况做40年的计算。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具体数值(年薪、生活费等),只是为了便于计算而随意指定的,并不影响结论。因此,下面的结论会具有普适性,并非只适用于那种相对高收入的家庭的情况。

一直工作而不退休

在这种情况下,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和净资产(Net Worth)会一直呈指数增长(并非严格的数学意义上的指数增长,应该说是“指数般的增长”。下同)。

no-retirement

但是,人生贵在平衡,不能总是工作赚钱而不做其他的事情。因此,这样一直做下去是没有太大必要的,除非不得不如此。

早期退休计划1

随着被动收入的不断增长,只要增长的速度够快,迟早会有一天达到年间开销的程度。此时,按道理说,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

plan1

在按上述条件的计算中,在第15年,被动收入就达到$53,946,刚刚超过年间开销$50,000一点。此时,若选择早期退休,此后获得的被动收入将主要被用于生活费,剩余的一点继续再投资,使得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缓慢地增长。如果在被动收入恰好等于年间开销时退休,则之后的被动收入和净资产将在图中变成水平线。

上面的计算条件是极其理想和安定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商品都会有风险(价格和回报率的上下波动),而不会一直如此稳定。哪怕是银行存款,利率也会时时变化。因此,如果采用这种早期退休计划,虽说能尽早享受财务自由的果实,但还是有侵蚀净资产的风险的,也就是说,有可能使净资产下跌。虽说这样在寿终正寝时不见得会发生钱不够用的情况,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此时,长寿就从一种可喜可贺的事变成了“长寿风险”。

由于财务自由的一个要点是用被动收入来cover生活开销,因此,这里不提倡这种紧紧巴巴、缺乏回旋余地的计划。

早期退休计划2

这个计划是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水平时退休。

plan2

按上述条件,在第23年,被动收入达到$103,576。此时退休的话,在年间总收入上,就退回了计算的起点(只有工资收入而没有被动收入的情况),因此,被动收入和净资产曲线就停止了原来的指数增长,并从头开始了另一个指数增长。

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个计划,因为这个计划比较简单直观。此时被动收入达到了主动收入的水平,也就是说,自己的资产在代替自己工作并赚得原来的主动收入,从而自己可以从原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这个计划没有什么不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退休后,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变缓,因为它们都变成刚开始时的那种增长趋势。而在指数增长中,刚开始都是极其缓慢的,因此,这可能会让自己感觉有点不爽,就像刚刚出了高速公路驶回市区一样。

早期退休计划3

这个计划是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的2倍时退休。

plan3

按上述条件,在第33年时,年间被动收入达到$200,159。此时退休的话,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势头会退回被动收入和主动收入持平时的状态,虽说涨势也变缓了,但势头还是很猛的,不会退回到刚开始的龟速水平。

为什么要维持增长速度呢?因为这可以让自己有能力慢慢地逐渐提高自己的开销。按计划1的话,在极其稳定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严守原来的消费水平,而不敢提高。这样会降低生活质量,且使人会产生侵蚀净资产的冲动。如果获得财务自由了还要每天在支出上如履薄冰的话,那么财务自由也就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了。

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情况会比上述的计算假设条件复杂得多:工资会有升有降,甚至还可能会时而失业(比如我本人);生活开销也会因配偶、孩子、父母、疾病、通胀等有升有降;而且,金融商品的价格和回报率更是不停地波动……因此,画出曲线的话,也不会如上面的图中那样平滑美观。但是,上面分析的思想和结论不会变化。

不退休的话,把人生都用于工作赚钱,显然不是理想的人生。因此,除非被生活所迫,恐怕很少有人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不排除有些以工作为乐趣和人生意义的工作狂)。

如果被动收入刚刚达到生活开销的程度就退休,则一方面不能随便增大生活开销,另一方面也有净资产持续下降的风险,因此,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这等于是在自己风头正劲(事半功倍)的时候不趁机多获取一些利益,而突然退出了。

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水平时退休,基本上是可以的。但是,这会再次导致相当一段时间的缓慢增长,不利于提高生活开销,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的2倍时退休,则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势头不会有大的损失,因此,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但是,缺点是要更晚一些退休。那么,为什么不在达到这个阶段后在此基础上一鼓作气,继续工作更长一些时间呢?这是因为,再晚些退休,对增长势头损失的弥补会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在此后继续工作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被动收入处于主动收入的1倍到2倍之间时,是退休的良好时机。具体在什么时候,则视资产和退休在每个人自己的心目中地位孰轻孰重而定了。

当然,上面的这种情况属于异常保守的投资,因此,算得的所需时间比较长。实际上,在刚开始时和资产达到一定程度后,都应该增加更高风险的投资比例,从而能获得更快速的增长。这样,会更早一些实现财务自由并退休。同时,到达一定阶段后,还有半退休(semi-retirement)的选择,可做轻松一些的工作,或工作时间更短、更自由一些的工作,获得的工资一般也会少一些。比如,当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持平时,可以选择半退休,获得的工资能cover生活费即可。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增长势头的损失。

另,获得财务自由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你的生活开销水平。如果生活开销水平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更容易以及更快地获得财务自由。因此,有人说,“富人并非拥有的最多,而是需要的最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本人的情况

compound-increase我从10多年前开始投资,从大约5年前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被动收入。

观察一下指数增长的曲线示意图,不难看出,跟直线增长相比,开始时指数增长是异常缓慢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加速增长,把直线增长远远地甩在后面。虽说指数增长的结果很诱人,但开始时的龟速是十分令人痛苦的。为了实现财务自由,天性喜欢速度的射手座的我,硬是咬紧牙关苦熬了好多年,现在终于开始加速了。但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投资组合弄成高风险的类型,因此,被动收入的增长有一部分应该说是不算数的。要获得坚实的财务自由的话,就要逐渐降低风险,在中低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足够多的被动收入,才能高枕无忧。

2014年总结以及2015年规划

2014年总结

按照“里昂证券风水指数”的说法,属狗的我在2014年运势特别好。实际结果被证实与此比较相符。

工作

在过去的2014年里,我作为一名工薪族按部就班地工作了一年。虽说很感谢公司和我的上司给我这份工作,但工作成绩本身并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只是去做任何公司需要我做的工作而已。而且,在我这样的年龄,也早已无心去追求职业发展,只要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但是,从理财的层面上看的话,这却是十分重要的。我把自己也放在投资组合(Portfolio)之中,是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资收入目前还是现金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起到风险对冲的作用。多数投资理财之类的书,都把工作和工资收入贬低得一无是处,实际上这属于一种矫枉过正,尤其是对净资产(Net Worth)没有达到足够高的程度的人来说。我认为,就算自己在投资组合中看起来显得再不重要,实际上也绝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就如同阴阳鱼的鱼眼一样,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却极其重要,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加进去之后,立刻就使得混沌的一片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身体也比原来好一些了。在上一个公司,由于天天遭受锋利的风刀袭击我的头顶(天花板上狭窄的空调出风口吹出的冷风打在我的头上),使得我经常会感冒。现在的工作环境没有这样的问题,偶尔感冒也是因为自己在家或在外面时不注意所致。

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

由于要工作,因此,多数时间都用于在公司获得工资这种主动收入。而与此同时,我的投资则会在无需我(太多)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增长,并产生越来越多的被动收入。这里,被动收入主要指各种Income Gain,即储蓄的利息、股票红利、基金的分配金、债券的coupon、出租房的房租等诸如此类的收入,经过课税后,以现金流的方式流入投资组合。而资本利得(Capital Gain)则不计入。对于金融商品来说,很多具有复利增长的特点,比如定期存款、美国股市的DRIP、对分配金带有自动再投资的基金,等等。

2014年的被动收入(税后,以日元计)在经过了2013年这个转折点后开始逐渐加速上涨,呈现出指数般的增长趋势。希望这种增长的势头能持续下去……如果以美元计,则由于2014年内美元对日元的急速上涨,而使曲线显得较直,也就是说跟指数增长相比,更像线性增长。但起码是持续增长的……而加上其他杂收入的话,总的工资以外的收入则表现得更像指数增长。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均为税后值)也在逐年下降,当然,还是处于优势地位。

净资产(Net Worth)

继2013年净资产48.62%的增长之后,2014年增长了54.78%(都是以日元计的结果)。也许是资产总额不够高(从而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加之前些年市场的大幅下跌和近年来市场的大幅上涨,使得近几年的资产增长率比较高。2007年到2011年,我的净资产被市场过度压缩,终于在之后的几年爆发回来。2014年的增长主要是由宏观经济和市场变化所致,而并非我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也是比较“被动”的结果。其中,日元急速的下跌有较大的贡献,因为我保有的日元存款的金额极低,而且对日本以外的市场投资的比例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年末中国股市开始迅速上涨,很多股票不断地交替涨停。之前,家人在我的建议下用“买入并持有”的方式做了长期投资,结果短时间之内就有了约50%的增长(上证指数从2000多点急速上升到3000多点),实在是疯狂。我在2014年初时就看好中国市场,但其转机出现得如此之快,还是颇为超出我的预料。结果导致我自己对国内市场的投资反倒有点不足。也许国人还是过于喜欢赌吧(在投资上表现为异常勇敢地追涨)?

佛法修行

在生活中继续修行。虽说算不得精进,却也督促自己每天都要坚持修行。过去的一年里,除了继续念佛持咒外,主要增多了诵经。现在则比以前更加的淡泊和宁静,不知是修行的结果,还是年龄的增长所致。也许二者或多或少都兼具一些吧?

工作也是一种修行。以前,我在找工作时,对工作内容极端挑剔,因为我的观点是,仅仅通过工作来获得工资收入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能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因此,在2009年失业时,在死气沉沉的就业市场中,就是偶尔遇到有同等工资水平的工作,我也因其工作内容不符合我的要求而拒绝去面试。但现在我已经不太追求学习新的技能,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做了大量以前根本不会去做的工作,而且也能从中感觉到一些乐趣。这一方面是为了回报公司雇佣我的恩情(要懂得感恩,而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受公司的剥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去掉对工作甄别、取舍的执著。

投资理财也是一种修行。以前,如果资产有大幅的增长,我就会想去和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至少是去翻阅各种金融杂志,试图去找里面登载的其他人的类似的成功故事;如果资产大幅下跌,则会感觉十分痛苦,并希望得到各种安慰。现在,则基本上对市场“宠辱不惊”,把资产的涨跌看做大海的潮起潮落、天上的云卷云舒(因为不管市场对我的净资产如何评价,我本人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不同)。而且,如果不是时常自我提醒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话,很容易就会把这些事情置之脑后。

2015年规划

投资理财

没有什么特别要做的,还是按部就班地做就是了,基本上等于不做什么……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当然,必要时也做些适当的调整(rebalancing),就像放风筝时偶尔需要扯一下线一样。

如果没有特别的行情的话(比如大幅下跌),可能就不再投入了,而是积攒一点储蓄,降低一点风险。

由于市场无法预料,净资产会如何无法得知。但预计被动收入会继续增长的……

工作和生活

或许也是按部就班地生活而已。需要不时地思考一下将来的情况,以便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地做一些修正。主要有以下目标:

  • 注意多打扫房间,整理物品,让环境比较整洁
  • 处理掉一些没用的东西,简化生活环境,让房间更宽敞
  • 继续坚持阅读,争取每月阅读5本书以上,内容限于金融、经济、投资理财、商业、IT和健康。其他内容的书不计。
  • 时常思考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就是健康。2015年在健康方面有以下一些目标:

  • 买一个Apple Watch,用于时刻检测身体健康状况。
  • 减肥:近来内脏脂肪有点高,虽说还在正常范围内。要适当减少。皮下脂肪也要适当减少,并减小腰围。希望体重能降低5~8公斤左右,身体年龄维持在30岁左右。
  • 改善睡眠,使生活更加规律化。
  • 适当提高体温,维持在36度以上。

佛法修行

继续原来的修行方式。但是要比过去的一年更加精进。用量化管理的方式来督促自己。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修行上:

  • 大悲咒
  • 阿弥陀佛圣号
  • 金刚经

很简单平淡的计划,希望有很简单平淡的历程和不简单平淡的结果……

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要撤出日本

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相继将个人业务从日本撤出后,花旗银行也终于正式宣布将个人业务(储蓄、信用卡)撤出日本,而只保留法人业务。于是,三大国际性的银行,终于在日本全军覆没。。。而且,拥有30多家分行的花旗银行,相当于中等大小的地方银行,要比另两家大得多。因此,这在日本也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

早在今年8月,就有消息说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要撤出,并将于9月开始让有意收购的银行开始竞价。但是,花旗银行个人业务部旋即在在自己的网站上“辟谣”,说这并非花旗银行正式宣布的,而是媒体的臆测(现在还能在其网站上看到这篇声明)。我对此不太相信,因为日本经济新闻、彭博社等多家金融相关的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不太可能是空穴来风。终于,花旗近日自己正式承认了。

我从来日本开始,一直是花旗银行的用户,相信很多在日外国人也都是如此吧。我喜欢花旗银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有英文服务。在来日本之初,这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 便于兑换和存取外币。尤其是在我刚来日本时,当时兑换外币的手段还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在花旗银行兑换美元基本上是最便宜的了。其他银行的手续费都极其昂贵。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花旗银行还能免费发行美元的旅行支票,对国外旅游十分方便。
  • 国际汇款费用较低,在一定的条件下(如获得Citigold资格)甚至可以免费。而且由于花旗银行拥有广大的国际银行网络,接受汇款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往往也不扣手续费。新生银行Platinum用户每月只有1次的免费额度。
  • 对于Citigold用户,国内汇款也免费。与此最接近的是新生银行,当初每个月有10次的免费额度,后降至5此,后又降至1次(Gold用户5次,Platinum用户10次)。
  • 在储蓄总额超过100万日元时,在几乎所有的银行的ATM机取款,都免费。而很多银行甚至在自己的ATM机取款时,如果是在工作时间(9:00~15:00)外都要收费。与此最接近的也是新生银行。
  • 在同一个银行帐户内,可以开设数个子账户,便于金钱的管理。
  • 24X7电话银行服务

我来日本之初,花旗银行提供的美元存款利率比较高,因为花旗银行可以把这些资金传回纽约总部,并很容易地贷给企业或个人(房贷等)。这也是当初花旗银行人气的原因之一。而24X7电话服务、不论何时何地都免费取款、以及较便宜的外币兑换服务等,则是把国外银行的优质服务引入日本,如吹到沉寂的环境里的一股清新的风。

对于汇款来说,花旗银行的Citigold用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样是外资背景的新生银行,其Platinum用户也不过每月1次(国际)或数次(国内)的免费额度,跟花旗银行随便多少次相比,简直惨不忍睹。而且,新生银行Platinum用户的门槛(帐户内总资产2000万日元以上)要比花旗银行Citigold用户(总资产1000万日元)要高得多。

前些年,我曾经一度把主银行从花旗转到新生(花旗次之),因为它提供每月数次的免费汇款服务,同时也有24X7电话服务、不论何时何地都免费取款等服务,适合在日本国内使用。因此,除兑换外币和国际汇款还是通过花旗银行外,主要用新生银行。新生银行正式的外币业务好像是后来才开始提供的,尤其是它购买了撤出日本的Lloyds Bank的海外汇款业务。在近几年中,我则再次把花旗银行当做主银行,并把资金从其他各个银行帐户集中在这里。以前还曾想,如果离开日本的话,还是继续以花旗银行的帐户为我在日本的主要金融据点,因为只有花旗银行给日本境外的用户保存帐户。结果,随着花旗银行的撤出,这一计划也自然是泡汤了。

因此,花旗银行的撤退,对于我本人来说,影响很大。目前有4家银行通过了第一轮竞价,包括新生银行。我希望新生银行是最终的买家,这样也许比其他银行要好一些。

我来日本后,申请的第一张信用卡就是花旗银行的卡。当时也没有经验,就自然地到花旗银行申请了。后来发现缴纳年会费实在不值得,就换成了超市发行的免年会费的卡。而且,我发现花旗银行的信用卡总是变来变去的,包括那些高端的卡,很少有持久的。这次,终于整个个人业务都没有了。可见世事之无常啊,连从1902年就来日本的花旗银行这一老字号银行都不能幸免。也许,我也到了应该随着这股潮流从日本激流勇退的时候了?

【附】在花旗银行撤出日本后,我的替代计划:

  • 主银行:新生银行
  • 外币储蓄:?
    • 备选:新生银行(对新生银行的财务状况有点担心,毕竟外币储蓄在银行破产时是不受保护的)。另,如果不选择从新生银行做海外汇款的话,则没太大必要存在这里。
  • 国际汇款:?
    • 十分不情愿的备选:新生银行(GoRemit,每次收汇款手续费2000日元,不管汇款额多少。但必须汇入日元,由新生银行来兑换为外币并收取兑换手续费。如果汇存于新生银行的外币,则汇款手续费为4000日元。)
  • 国内汇款:新生银行、Mizuho银行、ゆうちょ银行(只用于对其他ゆうちょ银行帐户汇款时)

有效使用新生银行的诀窍:获得其高端用户(Platinum)的资格。虽说2000万日元以上的帐户余额门槛比较高,没有相当多的资产的话,把这么多资金放在这里很不合算,但还有其他一些门槛较低的替代方案可选,比如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均可:

  • 基金、外币等新生银行指定资产类别的余额总和超过500万日元
  • 把房贷移到新生银行

我以前曾考虑过后者,虽说新生银行的房贷利率比我现在使用的Mizuho银行要低一些,但由于其他杂费的存在,移过去的话,实际上是赔的。。。看来,后花旗时代的对策还是得慢慢研究和考虑了。

后记(2015.01.11):

去年年底,有消息称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部门被卖给了三井住友银行,将会被合并到旗下的信托子公司“SMBC信託銀行”。具体的服务会变成什么样并不清楚。我到花旗银行去问了一下,得到如下答复:

  • 合并需要一些时间,可能是在2015年末完成
  • 之后,有99%的可能性会继续维持原来的服务,比如利用花旗银行的国际网络等,因为这些是收购日本花旗银行的前提条件
  • 还会继续提供外币储蓄业务
  • 甚至有可能继续沿用花旗银行的名字,因为很多顾客更喜欢这个名字(我比较怀疑其可行性,那位银行员也同意)

由于这是花旗银行对部分特定顾客服务的银行员所作出的私下的回答,因此,当时不便于放到网上。而且由于回答我的是花旗银行的销售人员(日语“営業課長”,英语则是“支店销售经理”),因此,我对这些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紧张心理。因为当时,我到那里主要是去建立一些把外币存款汇往国外的通道,如果情况不对,会很快把外币储蓄撤出那里。

后来,终于出来了官方的回答,主要包括:

  • 合并预计在2015年下半年完成。
  • 在合并完成之前,各种服务维持原样
  • 合并完成后,各种服务似乎也会继续提供(日语原文:“SMBC信託及びシティは、リテールバンク事業の円滑な移行及び維持・継続に協力していく事に合意し、商品・サービスの継続提供にかかる包括的な契約を締結しました。”)

因此,我就不需过多考虑“后花旗时代”的对策了。希望我所主要使用的几项服务能得以继续。

应该牢记的十三大罪恶

畅销书《黑天鹅》(英文原版:The Black Swan;日文版:ブラック・スワン;中文版:黑天鹅)的作者Nassim Taleb在网上发了一篇短文,列举了应该牢记的十三大罪恶:

“没有力量的肌肉,没有信任的友情,没有风险的观点,没有美学的改变,没有价值的年龄,没有营养的食物,没有公正性的权利,没有严谨性的事实,没有学识的学历,没有坚毅的勇武,没有文明的发展,没有深度的复杂,没有内容的口才:这些是应该牢记的罪恶。”

iDog注:

没有力量的肌肉,那就是摆设,就像有的人一看很壮很高大,但实际上身体很虚。。。

没有信任,就谈不上是真正的友情,只是打着友情的美名,互相利用而已。

所谓没有风险的观点,只要回想一下那些十分枯燥的讲话就明白了。讲的人说着那些毫无内容的空洞的话,不想犯任何错误,但他实际上犯了最大的错误:慢性杀人和慢性自杀,因为他浪费了所有参加会议的人的时间。

如果现在是不成功的,那么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做出改变,而不能延续当前的状态。但是,不等于说凡是改变就都是好的。不好的改变有可能比不改变更糟。因此,既不要害怕做出改变,又要在做出改变后仔细调整,不要走到邪路上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变得越来越有智慧,这样才没白活。当然,与庸庸碌碌相比,为老不尊就更不好了。

吃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只是为了满足食欲,其后果就是把自己的身体也垃圾化。身体是由吃的东西所变化出来的。

没有公正性的权利就会因自私心理而导致滥用职权,而作恶总是要还的。

没有严谨性的事实就是打着事实的旗号混淆视听。根据经验,我发现中文的文章在缺乏严谨性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名列前茅,充斥着以讹传讹、随意编造的现象。而读太多这样的文章,其后果就相当于在精神领域大量吃垃圾食品一样,会使自己的心灵垃圾化。

没有学识的学历跟没有力量的肌肉一样,都是摆设。

没有坚毅的勇武是匹夫之勇,是鲁莽,不是真正的勇武。

没有文明的发展还不如不发展,否则就是在冲向地狱的路上还嫌慢。

没有深度的复杂,是不必要的复杂。多数的事情其实本来都很简单,但就是有些人非要将其复杂化不可,好像不这样就显得没有水平。这在我国的学术领域尤为明显,弄出了大量的不必要地晦涩的垃圾论文和垃圾教科书。爱因斯坦说过:“要把事情尽可能地简单化,但不要过于简单化。”(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simpler.)

没有内容的口才是语言方面的垃圾。一些人能滔滔不绝地讲,被其话语的机关枪扫射过后,只是觉得头大,里面内容的密度超级的低。还是学习一下我们的先人吧,三言两语就把十分深奥的内容讲完了,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英语原文:

“Muscles without strength, friendship without trust, opinion without risk, change without aesthetics, age without values, food without nourishment, power without fairness, facts without rigor, degrees without erudition, militarism without fortitude, progress without civilization, complication without depth, fluency without content; these are the sins to remember.”

人的素质取决于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一个人的素质取决于此人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人优越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善于思考并能更好地控制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各种欲望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就是与其他动物相比,缺乏作为人的这种优势。这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各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如果善于控制和管理自己,就能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也同样地会获得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成功。

在经济方面,失败者的典型就是那些存不下钱的“月光族”甚至“负翁”们。这些人多是对自己缺乏控制和管理的人。要想有储蓄,“量入为出”是基本中的基本。很多工薪族,都在发工资之前的几天会出现手头紧的情况,更有甚者,靠借钱来维持生活。据说有人每个月的下旬都要去“大黑屋”(日本的著名连锁当铺)去典当自己的名表,拿到几万日元来充作生活费,然后在发了工资后再立即去赎回。这是比较典型的缺乏计划的情况,因为每个月所短缺的钱并不多,只有几万日元,而且每次发了工资后都能把负债还清。这样,就每个月白白地支出不少高额利息。如果某个月开始节衣缩食,不再典当东西的话,就能使生活步入正轨,能坚持下去的话,更会逐渐有所积蓄。

根据某位理财顾问的经验,攒不下钱的人,多有以下的表现:

  • 对钱不够严肃,把钱随便地放到衣服的各个衣袋里
  • 习惯于浪费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 习惯于浪费空间:家里因东西混乱而缺乏空间。空间就是金钱,毕竟家里的空间是自己通过租房或者买房而付出金钱买来的。
  • 习惯于浪费金钱:晚上经常跟公司同事去喝酒;每月交健身俱乐部会费却懒于去锻炼;因过食且缺乏锻炼而身体肥胖,等等。

可见,凡是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人,大多都具有两种问题之一,或二者兼具:一个是生活态度过于随便而缺乏条理(前三条),另一个是控制不住浪费和花钱(最后一条)。这二者的共性就是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花钱会给人带来某种快感和优越感,尤其是当购买奢侈品并受到VIP待遇时。奢侈品店的店员往往显得有点冷冰冰的。但是对于经常购买奢侈品的顾客,则会毕恭毕敬地把他们请到一个特别设置的小屋里,然后,带着白手套的店员把一件件的商品拿来,让VIP顾客喝着咖啡从容地选购。这种待遇的差距往往让那些VIP客户们十分受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有钱和花钱并不会使一个人变得更有价值,因为金钱不过是一种可以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的工具而已。穿着华贵、出手阔绰,在他人眼里也许会觉得此人身价倍增,但如果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的话,这个人的本身并没变,只是身上披着的东西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变了而已,而且如果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发自内心的话,对于同样的一个人来说,后一种情况更令人尊敬。金钱本身并无所谓庸俗与否,不能说有钱的人就一定庸俗。不管有钱与否,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才是决定他庸俗与否的因素。金钱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钱多了只是能充分地暴露一个人的本性而已,善者自善,恶者仍恶。认清了这一点,就不会继续庸俗地把自身的价值定位在有钱和花钱上,应该将开销维持在与自己的收入或资产相称的程度或更低。如果不顾自己的资产状况,盲目地受自己的物欲摆布而随意提高开销水准的话,就会在经济上失败。

在健康方面,看一个人是否有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只要看看此人的体型就会一目了然。对自己和生活严肃的人,为了健康和社会形象,必然会注意健康饮食和锻炼,并从而控制自己的体重。《格调》一书中说,上层精英人士大多体型消瘦,而且,消瘦是很昂贵的。

在工作方面,具有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人,必然善于管理预算和进度(schedule)等,也会经常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会表现得工作能力强,且做事井井有条,因而会受到同事们的信任,让人们觉得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一本书中举了一位公司年轻女白领的例子。这位年轻女性是一位职业不稳定的派遣社员,在与以结婚为前提而交往的男友分手后,由于失意而对自己疏于管理,并为排遣寂寞,经常晚上跟其它女同事去喝酒,结果体重短时间内猛增7公斤。后来她猛然醒悟后,就戒绝了晚上的聚餐饮酒,并坚持健康饮食和健身。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体重下降了10公斤。同时,由于对工作变得更认真,工作成绩变得更好,受到了部长的肯定,因此被公司从派遣员工升为正式员工,不但工作更稳定,而且待遇也更好了。由于不再借酒浇愁而浪费金钱,加上工资的上涨,因而积蓄渐增。由于体重下降、工作顺利和经济状况好转,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外表和精神风貌也变得越来越美丽。这种闪耀着从内心深处折射出来的自信光芒的魅力形象,正是善于自我控制和管理的人的典型写照。

在修行方面,自我控制和管理反映在严守戒律和精进修行上。戒律是佛陀为保护修行者而制定出来的,严守戒律,就具备了自我保护能力,于是就能进而生定、发慧。而精进修行,则是让自己在逆水行舟中持续前进,而不至于退转。

可见,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对于世出世间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它定义了一个人的素质。有人说,成功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要从各种小处做起,全方位地加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培养这种成功的习惯。这看似艰难,但却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望子成龙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想法。因此,很多父母都为子女报了各种各样的班,从功课补习到英语等额外的学习,以至于体育、艺术以及其他的兴趣爱好等。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呢?

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神童和著名学者汪洙的《神童诗》)。这产生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只有读好了书,做出锦绣文章,并科举及第,获得官职,才能发家致富,甚至使整个家庭成为名门望族,从而光宗耀祖。同样的,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就是说,读好了书,就自然会有金钱和女人,文雅一点的说法就是“事业爱情双丰收”。虽说现在早已经不再是那个时代了,但是我认为,这些说法在今天仍然适用。

在《天才とは努力を続けられる人のことであり、それには方法論がある》一书中,以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学系的作者山口真由(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持续努力”中有所介绍)对学习的论述,自然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另,本人虽说不及山口真由优秀,却跟她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连坏习惯(坐在椅子上时,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上的姿势最舒适和利于集中精神)都一样。 🙂

山口真由可说是文科生的极致。她指出,在学校时应该集中精力于学习,而不是体育、艺术等方面。小时候,与学习相比,体育方面的才能被过分夸大地评价。因此,学校里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崇拜,而学习好的学生,则往往不够有人气。影视作品中更是如此,总是把努力学习的学生脸谱化,描绘成nerd一样的木讷呆板的人。然而,成年之后,情况却发生了180度的反转,跑得快、跳得高等不再被重视,而努力学习的人,就算没有具体的成绩,也会因为有上进心而被人称赞。而且,与跑得快等相比,富有教养更为人所器重。

其实,体育界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如果不能进入奥运会等世界性的大型赛事,则毫无可取之处。比如,你能列举你所在的市里田径第一的选手的名字吗?如果你都不能的话,其他地方的人就更不能了。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不能十分出名、为多数人所认可的话,很容易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连梵高、巴赫等名家当年都不能幸免。但是,学术领域则完全不是这样。这让我想到另一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文的,无所谓第一,你写了一篇好文章,我做了一首好诗,他写了一副好对子,于是,你好我好他也好。而从武的人,则没有这么轻松了。以前甚至都没有今天的“重量级”及“男子组、女子组”的说法,赢了所有人才是硬道理。而你如果一旦输了的话,就难以再抬起头来,如果还没丧命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惨烈的打打杀杀中冲出一条血路而成为天下第一,就没太大价值。因此,从武是一条极其狭窄的门,而从文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门。要修行,当然要走耶稣所说的“窄门”,而不能跟着大家沉沦下去;但如果只是为了讨生活,为了在世间生活美满的话,一定要从事“窄门”职业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因为从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回报来看,这太不合算了。所以说,如果没有极其特别的天赋的话,还是努力学习比较好,这会让你更容易地在将来获得比较好的生活。

很多人只看见那些体育明星、影视明星、艺术大师,觉得他们光彩照人、名利双收,这纯属“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人是多么的凤毛麟角啊。郎朗,三四岁的时候,听了莫扎特的“小星星”,能在没人教的情况下自己在玩具电子琴上弹出来。就是这等天资,也要朗爸辞掉公职全职全天候地陪读,甚至卖血来维持郎朗在北京的求学,而且还要经过“是弹琴还是跳楼”这样的魔鬼训练,才能成就今天的郎朗。试问有多少人能与此相比较?前段时间在电视里,看到一位日本女主持人的故事。她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上位,因此一气之下就从电视台辞职了,以自由职业者的形式继续自己的主持人职业。由于她本无太大名气,这样一来,能接到的工作就很少且很不稳定。她上节目的那个月的收入只有7万日元左右,完全无法维持生活。而读书的人如何呢?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能每月拿到20万日元左右的工资,更不用说那些事业有成或自己创业并成功的人了。

因此,不要去争第一,更不要在以争第一为目标的行业里谋生。这是极其狭窄的门。要选择一个比较宽广的门,并专注于达到前1/3的水平,或者是在100分中拿到80分以上,并持续如此。这样,就能比较简单地获得成功。另外,本人所推崇的投资也是如此。每年回报率最高的基金只有一支,但其他的基金也没有因此而倒闭,而且,今年第一的基金明年极有可能不会再次排名第一。对于个人投资更是如此,谁会管你是否每次投资所获回报都是第一啊?只要你能站在长期来看赚钱的人群中就可以了,哪怕你是最后一名也无妨。而赔钱的话,就算你是第一也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金持ちになる男、貧乏になる男》(英文原版:How Rich People Think)一书提到了普通人家庭和富裕家庭对子女教育的不同之处。普通人家的孩子的想法,大多局限于在学校里成为人气的人,多交朋友,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而其父母也大多希望他们成为学校里的体育选手或啦啦队员等人气的人。这体现了这些人的短视的投机心理:只管在学校时如何,而不为将来做打算。而富人们则会把孩子送进名校,有著名的学者教授,周围的同学也大多是富裕家庭里出来的。富人们会鼓励孩子们在学校里与同学、教授们建立人脉,这会对他们将来的事业成功十分有帮助。普通人难以理解人脉的作用,他们把其他人视为竞争对手和成功的垫脚石(体育等领域的特点),踩着别人往上爬。但这完全是错误的认识。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而建立起巨额资产的人,多是通过很多人的支持和协助而走向成功的。因此,要教育孩子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敌,要通过互相协作而不是互相竞争而取得成功。

另外,就是同样属于体育运动,不同的家庭教给孩子的项目也不同。普通人家庭会让孩子从事大众性的运动,如棒球、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而富裕家庭则会教给孩子富人们所做的运动,如高尔夫球、网球、骑马等。游戏也是如此,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是玩电子游戏,而富人则让子女学下国际象棋等。说白了,富人们的这种做法,无非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富人们的常见运动和娱乐形式,从而让他们通过这些来更多地跟其它富人接触,为将来的事业成功铺平道路。

进入社会后的情况如何呢?在一本书里,作者抱怨自己的不遇:首先,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很难进入那些有名的大企业。而就是进了同一家公司,那些其它大公司的董事的子女也会被委以重任,让他们负责大的项目,与大公司谈生意,每做成一单就有很大的业绩;而普通人则只能做一些很小的项目,与其他的小公司谈生意,每单生意业绩很小。因此,二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看上去似乎是富人家的子女走了后门,而实际上则并非如此(至少并非完全如此),我认为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认为大家都是一起进公司的,都是从零做起,就完全错了。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让普通的新人去做那些大的项目的话,是很难做成的。而那些富人的子女,原本就已经有了工作所需的众多关系和人脉,因此他们才能比较顺利地做成那些大的生意。

除了在学校读书外,出了校园也要继续读书。普通人大多认为学校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方式,因此,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不再读书学习,阅读的也只限于花边新闻和娱乐杂志等。富人则认为大学不过是终生学习的开始而已。他们拥有大量的藏书,主要阅读商业和自我激励方面的书。因此,在学校时要集中精力于读书和学习,并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在走出校园后,才容易持续下去。

因此,就算我们没有富有到能送孩子们进入那些国际上有名的名校的程度,也至少要让孩子们从小就集中精力于正确的地方,而不要让他们过于把有限的精力分散于那些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地方。这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致富的三个阶段

看到网上经常有人哀叹没钱、没工作、工资低等,感觉十分令人同情。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人世间的一切,但没有钱却的确很麻烦。我自己年轻时对此也一头雾水,但随着年龄、经验、知识、阅历和资产的增长,感觉对此逐渐明晰一些了。我认为,从贫困到富有,致富的过程共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穷人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时间,却不知道怎么用;没钱;没事做;处于苦闷、无聊之中。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以年轻人居多。

刚开始时,虽说很缺钱,却不知道该怎样去赚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致富。他们幻想自己能变得有钱,并认为这会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真的没事可做,就从身边最应该做的事做起,不要管它是否跟赚钱有关系。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厨房、厕所、浴室、洗面台等处。这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行动力和勤勉的精神,克服懒散、眼高手低等毛病。否则,就是好的机遇来了,也难以抓住。传统上,日本的富人认为,要致富或事业成功,就要把家里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经常从电视和杂志里见到,那些穷困、颓废的人,把家里弄得跟垃圾场一样,堆满了各种垃圾,使得屋里难有立足之地。要把那些垃圾都清理出去,清扫人员最终扔掉了几十大袋的垃圾。试想,如此弱的行动力,就是有再好的机会放到他们面前,恐怕他们也把握不住。据一项调查,富裕家庭的厨房、厕所、浴室和洗面台等处(所谓的“水回り”),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而穷困家庭的这些地方则大多十分肮脏,而且他们也已适应了这种肮脏的状况。要致富,就要从这些细节上开始模仿富人的行为,从而在思考方式上向他们靠近。
  • 广泛地涉猎各种有益的书籍。一些人哀叹没有师父(或如西方人曰“mentor”,导师)来教导自己,其实,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有人说:只要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当然,老师不见得是腾云驾雾地突然空降到你面前,实际上,老师更像是“恒常存在”的,只是你视而不见罢了。那些大师级的人的书籍是不是一直在出售?书籍的价格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吧?你准备好要致富的话,自然会把它们买回来仔细研读。另外,本人的这个博客也一直在线啊,而且还免费。 🙂 不是自己托大,而是我写的很多文章中的内容,都是从诸位大师那里学来的,或者是自己对此的理解和诠释,或者是自己学习和实践这些智慧的成功和失败体验。这里的文章分为几种类别,有多少访问本网站的人(我想绝大多数都希望自己更富有吧)对这里的致富相关的文章感兴趣?而读了这些文章的人,又有多少人认真思考并采取行动了?所以说,总是怨天怨地怨别人,终归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
  • 行善积德。根据佛教的说法,世间一切都出不了因果律。今世穷困,只是因为前世和今生没有种下善因,从而缺乏福报。因此,要从现在开始行善,来积累福德,培养福报。这样,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更加有益的人,因此,也自然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 学习某种专业知识。如果想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的话,就要努力去学好该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这是获得此工作的必要条件。
  • 佛法修行。这样,可以更彻底地刷新自己的心灵。

第二阶段:普通人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由于工作十分繁忙,而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工资或高或低,但都必须为维持生活而奔波。在“富爸爸”系列书籍中,把这种生活称为“rat racing”,中文翻译为“老鼠赛跑”。这种翻译是不恰当的,因此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其实,养宠物白鼠的人多会给白鼠弄个圆形的可以转动的小笼子,让它在里面不停地跑着玩。老鼠必须一直跑下去,只要停下来,就会由于笼子出于惯性的转动而让它摔跟头。这就是“rat racing”的真实含义,是用这种现象来比喻汲汲营营的人生:必须坚持出去工作,一旦停下来,家庭财务状况就要出问题。日本的所谓“社畜”,也大多是这种情况。

找到了工作,你就会变得忙碌起来,坚持每周5天(甚至更多)的工作,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而这也会为你带来收入,可以支付生活的开销和购买其他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经济方面,人总是受到两种心理的控制、摆布和愚弄:恐惧和贪婪。如果口袋里没有钱或投资赔了钱,人们就会变得恐惧;如果口袋里有了钱或投资赚了钱,人们就会变得贪婪。正是因为受这两种心理的摆布,人们才会陷入“rat racing”之中,才难以在投资中赚到钱。

由于对缺钱或没有钱的恐惧,人们会出去找工作,找到工作后,会坚持去上班,就如套上了锁链而不停地拉磨的驴(比喻,不是骂人)。发了工资,赚到钱后,人们又开始受贪婪的驱使,去买各种自己没钱时无法购买却梦寐以求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物欲:房子、汽车、时装、名表、珠宝首饰、美食、旅游等等。这样一来,不但钱都花光了,而且还有可能欠下巨额的债务(比如贷款买房子和汽车),因此,又开始产生恐惧心理,于是就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再次获得更多的收入后,就要买更多或更贵的东西来犒劳疲惫不堪的自己。如此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下去,就进入“rat racing”状态。

投资也是一样。比如买股票,开始时听说“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因此处于战战兢兢的观望状态。当市场暴涨,出现大牛市时,身边的人都开始赚钱,因此,这些人再也按捺不住,受贪婪心理的驱使而跟着冲了进去,抢购已经被炒得十分高的股票。但此时的股价显然已经十分荒唐,因此,明智的投资者早就开始抛出股票了。如果出现某种负面的消息,就会让更多的人开始抛出,最后大家受恐惧心理驱使,一窝蜂地抛出,而使股价暴跌,“飞流直下三千尺”。最终,就是不甘心的人也逐渐地割肉离场了,尤其是本来资金就不宽裕的人,为了生活也不得不把股票贱卖出去。这时的股价再次变得荒唐——低得荒唐,于是,明智的投资者开始买入。等一切都开始明显地好转时,大家又开始买股票了,这些人也终于再次受贪婪心理驱使而“好了伤疤忘了痛”,忘了自己割肉离场时发下的“再也不碰股票”的誓言,又一次以高价买入股票。。。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投资股票时总是赔钱的原因。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是投资,而是以十分愚蠢的技术做投机。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应该从以下各个方面着手:

  • 要认清贪婪和恐惧这两种心理,并试图摆脱它们对自己的控制。这并不容易,因此,要通过下述几种方法来逐渐实现。
  • 坚持布施。布施表面上舍掉的是自己的金钱,而实际上舍掉的是自己的贪心。这样,就会逐渐淡化自己的贪婪,也会让自己在失去金钱时逐渐变得不再恐惧。这会帮助自己不断地摆脱贪婪和恐惧这两种心理的控制,同时也积累了福报,丰富了心灵。
  • 佛法修行。更彻底地刷新自己的心灵。
  • 关注自己的生意,而不只是雇主的生意。工作是去关注和打理公司老板的生意。虽说为了赚取工资而不得不继续上班,但同时也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关注自己的生意,比如做投资和副业等。这样,除了有工资收入外,还会为自己增加其他几种获得收入的途径。这样,由于各种收入途径互为补充,就是失去了一种,也不用过于担心和恐惧。这就可以克服对失业和投资出现损失的恐惧。同时,随着投资额和副业的积累,流向自己的现金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且这些现金流,就如一条条的涓涓细流,最后汇成江河大海。“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这种“小钱”无法入其眼的那些人,往往是无法致富的人。股神巴菲特都会捡地上的一美元硬币。一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一起到美国某大学跟MBA毕业生座谈,有人提起盖茨不应该捡地上的100美元的笑话,巴菲特插嘴说:“他不捡我捡。”(比尔·盖茨在另一个场合说他会捡起来并交给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因为100美元在那里可以有很大的作用。)
  • 逐渐建立起各种资产,并通过持续的投资而使之越来越大。这样,被动收入就会越来越多。当被动收入超过自己的生活开销时,就获得了财务自由,摆脱了“rat racing”的状态,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富人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获得了财务的自由,不工作也能维持生活,因而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自己决定去做什么,而不是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在办公室里度过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过,成为富人后,人们终于意识到,钱不是万能的,虽说有钱了,但还是有着诸多的烦恼无法解决。

很多人在致富后,仍选择继续工作,而不是选择退休。尽管他们工作十分努力,甚至比普通人更加努力,但他们却不一定比普通人更累,因为普通人的劳累,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累在他们的心里。这就好比同样是在奔跑,但在苍茫的大草原上奔跑和在狭窄的独木桥上奔跑,劳累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建议做以下这些事:

  • 设法保护自己的资产,使之不因各种风险而出现巨大的损失。比如采用防守型或风险较低的投资组合等。
  • 做慈善。这样,可以进一步增进自己的福报,从而使自己更富有,不但是今生富有,就是来世,也同样充满了福报。
  • 继续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而为社会做贡献,同时因此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 佛法修行。福慧双修。只有福报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智慧,这样才能让自己最终获得解脱。

我自己十分不幸,年轻时生活在一个信息贫瘠的时代,未能读到类似本文的文章,导致自己多年来不断地上下求索,才有现在的认识和境界。如果读了本文,你认为内容过于空泛,缺乏实际的指导的话,说明你可能还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同时,本文也这只是一个“概述”,提供一个大致的指导思想,让你开始做起来。之后,则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性格特点和资质,去自己找相应的资料继续学习。

很多人希望别人能具体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比如买哪支股票等。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想法。

在多年前读“富爸爸”系列书籍时,我记得有一个情节,说作者罗伯特在从军队退伍后,到他的发小——富爸爸的儿子麦克——家里去拜访麦克和富爸爸。当时麦克在计划投资一个项目,罗伯特希望用多年积累下来的钱入伙,被富爸爸拒绝。当时我不太理解,现在则比较清楚了。麦克要做的投资是一项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对他们来说,这笔钱就是全部损失掉也没什么,因为他们有许许多多的投资,有一些项目失败很正常。但对于罗伯特来说,如果这笔钱损失掉的话,则后果比较严重。这就是富爸爸拒绝他入伙的原因。推荐股票也是一样。没有人能保证自己选择的股票只赚不赔。而某个富人投资某一支股票,不过是他的投资组合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你如果模仿的话,相当于把自己全部的投资资金或大部分资金投入这支股票,这显然跟这位富人的情况不符——他肯定不会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入这支股票的。因此,其结果就是使你所承受的风险过大。

同时,就是都做同一支股票,不同的人的结果也不同。比如有两位股票高手都买入了一支股票,你也跟着买了。如果买入后开始赔钱,一位高手果断地止损退出,另一位高手则认为下跌得不合理而坚持持有。这时,你面临以下的问题:

  • 你知道两位都是真正的高手,因为两位在多年来都很成功,因此,两位的做法可能都是正确的。可是,该学哪位的做法呢?
  • 高手也肯定不是每笔交易都赚钱,甚至多数交易都是赔钱的,而总体上却赚钱。你只看到他们的一笔交易,怎么能让自己赚钱呢?
  • 在高手能果断止损时,你是否也能做到确定损失果断离场?在高手能坚持持有赔钱的股票时,你是否也能牢牢地抓住不放?
  • 对这些高手来说,赔掉一笔钱也无所谓,因为他们有大量的资金,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你的情况是否也是这样?

更有甚者,有一次,两位美国的知名基金经理,对某支石油公司股票的观点完全相反,一位主张买入,而另一位则主张卖出。而且,他们二人都是做价值投资的。

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对于一些具体的事,他人的观点只能供自己参考,而不能直接照搬照抄。更有参考价值的,更接近于可以照搬照抄的,往往不是这些具体的事,而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思想。

因此,在网上看到股票相关的论坛时,我多是离得远远的,因为那些地方大多都是乌烟瘴气的,进去怕污染到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混迹在某个这类的论坛多年,而且赚了钱,当然可喜可贺;如果相反的话,则要思考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做了。重要的不是看别人具体做了什么,而是学习富人的思考方法(mind set),并在消化吸收后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好比小学生做的习题,一个水池,开进水管多长时间能灌满,开排水管多长时间能排空,问如果两个水管一起开,要多长时间灌满。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速度、时间计算的这种概念(思考方法),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要学习这个具体的问题本身。否则,恐怕一辈子都不会遇到这种事来让你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