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观呼吸》

《观呼吸》是一本详细讨论禅定和正念的书,是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小乘佛经)法师的著作。本书内容详实,且能深入浅出。读了本书,不但让我学到了这些宝贵的知识,还能与其他佛经的内容相印证,解决了一些一直以来不懂的和似懂非懂的地方。

我国流传的佛教称为大乘佛教(又称汉传佛教、大众部佛教),因此使一些人错误地对南传佛教产生了轻视之心,这是十分有害的。前人在修习大乘佛法时,已经对小乘佛法十分熟悉,也就是说已经有了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现在一些人,则对小乘佛法毫无了解,因此就难以正确理解大乘佛法的内容,并因而导致他们对佛法不解(不信)、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是迷信。因此,如果不是天生的“大乘法器”的话,还是花些时间把基础打牢比较好,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佛教讲“戒定慧”。没有本书的知识,则很容易停滞在“戒”的阶段,难以深入,而且也难以保持戒的状态,更不用说真正的戒了。戒定慧实际上是一体的,而不是分开的三个阶段。因此,应该熟读本书,把后二者补上。这样才能更勇猛精进地修行。

本书也以较多的篇幅讲了慈悲心,并说明了发慈悲心的目的。学习佛法的人虽说基本上都会知道要有慈悲心,却不一定知道其原因,而只是从众地那样做了而已。本书则不但讲述了方法,而且也说明了修习慈悲心和禅定等的原因。这对像我这种非“大乘法器”的修行者尤为重要。

本书是由一系列的短文所组成。不知道是法师发表过的短文(连载?)的汇集,还是法师就是这样的写作风格。其优点是读起来不累,不需要有很长的整块时间来研读,但相应而来的遗憾之处是体系性较弱,缺乏一个更明晰的修行指导。这就好比物理或化学课本里讲解了各种理论,但缺乏一个实验步骤的指南来帮你上实验课。当然,内容都有了,需要读者熟读并自己总结归纳出修行的步骤。当然,正如法师所说,每一次的修行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因此,修行不是如此机械的过程。因此,假如有一个“实验步骤”类的指南的话,虽说便于读者入手,却也不可过于拘泥。

“奶嘴娱乐”

“无用阶层”正在形成!

作者 水木然
微信号:smr8700

1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经召开过一次神秘的大会!

这个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其中包括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

经过商议,到会的全球精英们认为:经济不断发展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在21世纪,仅启用全球人口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除了这20%之外的另外80%的人都将统统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100年前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也可以这样理解:未来的人类有80%人口属于垃圾人口,这对于仅占20%的有价值人口来说,会带来和制造极大的安全问题。

那么该如何安置这80%的人呢?

当时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八卦、低成本、麻醉的信息中,让他们慢慢丧失理想和热情,以及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Tittytainment”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中文译为“奶头乐”(有点三俗的译法)。

“奶头乐”战略,具体是什么呢?

一:发展发泄性的产业。包括偶像剧、色情业、赌博业、暴力型影视剧、游戏,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纠纷冲突等等,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二:是发展满足性的产业。包括各种综艺节目,报道各种娱乐八卦、明星绯闻,发展发展廉价品牌,进行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让他们有东西可看,便会沉浸在“快乐”之中,不思进取。

2

为什么大众会心甘情愿的沉溺在这些内容里呢?

只要是人,都有天然的、原始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被加强化满足之后,就会有一种愉快的快感,尤其当刺激强烈时多巴胺会大量爆发出来,让人进入到一种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感官体验。

浅层次的刺激有笑话、美食、挑逗、赞美、看热闹,甚至惊恐(不少女孩喜欢看恐怖片就是这个原因);中等层次的刺激有抽烟、游戏、整容;深层次的有性爱、豪赌、毒品,俗称黄赌毒。

当一个人习惯了被这种内容填充和刺激,轻而易举能获得愉悦感,慢慢的就会沉溺其中……

最可怕的是:人是会对快感脱敏的,需要不断加强刺激才能继续获得快感,比如抽烟,有的人从刚开始是两天一包,到一天一包,再到后来要一天两包,最后甚至要两根烟一起抽才有感觉。

鸦片、吸毒、性爱,都遵循这个逻辑!

所以,要想一直获得快感,就得不断加强刺激的程度,需要被更持续、更强烈、更深入的刺激。

凡是能让你爽的东西,一定也会使你痛苦。

当然人性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人有思想,有梦想和追求,人需要不断进步,但很多能使一个人进步的行为,却不能让人在当下、在瞬间产生快感。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晨跑、健身、瑜伽,这是让人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但这些需要一个人有强大的上进心、克制力、自律。

所以,当大部分人选择被麻醉的时候,一小部分人选择精进。

3

然而,这个时代里的主流内容却是让人沉沦的。

不信,你去看看直播里的低俗的表演系、各大卫视里故弄玄虚的选秀、真人秀、云里雾里的玄幻修真小说;色情暗示的小电影,等等形形色色的垃圾内容,这些就像鸦片,让大众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这些内容哪怕没有一丁点价值,但是其设计逻辑都是以无限满足人性偏好为标准,人性的各种阴暗面,诸如窥私、意淫、八卦、暴力、对骂、凑热闹等等都被激发并满足。

《娱乐至死》前言里有这样的话:

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所以,越正统、正经的文艺作品越不会被更多人欣赏,越低俗越浅显越挑逗的内容越容易流行。过去的“非主流”都成了现在的“主流”,再夹裹着利益的驱使,社会对这些文化也越来越宽容、乐见其成,美其名曰:存在即合理。

其实,大众要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价值,而是满足自己的情绪。

一款网络游戏可以让无数青少年着迷;一档娱乐节目让无数人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边;大众开始乐不思蜀,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只要让他们有一口饭吃,他们就会老老实实的被牵着鼻子走。

但是,也必然会有一部分处于中上层的人群,会利用掌握的知识和资源、以及互联网工具,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和技能,尽量把底层劳工甩开,努力向顶层靠拢。

4

更值得警醒的是,在上世纪提出这个“二八”观点的时候,还没有人工智能的概念,而现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这个趋势会被进一步强化:

未来甚至只启动2%的人,社会就可以良好运转。也就是说未来98%的劳动力将被弃置不用,这些人都将沦为“无用人口”。

要知道,人类存在的价值,在于能给世界提供两大资源:智慧和劳动力,现在劳动力被正在被人工智能一点点取代,那么人类能给世界提供的,只剩下“智慧”和“思想”了。

那么,作为一个人,如果你未来不能给世界提供智慧和思想,你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未来社会,那些出身平凡、文化一般、能力一般、又没有自制力、不善于学习的人,都将被一层层的折叠起来(iDog注:所谓“折叠”,来自一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形成一个巨大的“无用阶层”,这些人连提供劳动力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没有信用、没有思想、不能借债、不能纳税,只能过着一种糜烂颓废、暗无天日的生活,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

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形成和巩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各种三俗文化视而不见,然后在自己的领域不断深耕和精进!

“奶头乐理论”很冷酷,却离现实很近

作者:吴晓波

今年5月,布热津斯基去世了,享年89岁,世上又少了一位外交家和战略家。

布热津斯基曾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被视为美国外交界最有影响力的前辈之一。在当今政治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似乎只有亨利·基辛格可以与之媲美,他们被并称为“近代美国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家”。

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笼罩在美苏争霸的“阴霾”中,布热津斯基与基辛格的思想指导了美国的冷战思维。在战术层面上,前者的贡献超过了后者。

在外交层面,布热津斯基与基辛格都极端仇视苏联,特别是布热津斯基。他是一位波兰裔美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德联合瓜分波兰,导致波兰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这些变故让布热津斯基从小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但这两人又都对中国表现得非常热情。

1971基辛格帮助尼克松访华,撕破了中美两国之间的铁幕;布热津斯基则在1978年5月,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半年前来到中国,促成中美两国的建交磋商,推动了建交进程。

布热津斯基对中国的喜爱远不止于此,他曾表示:这个世界上有两位他非常钦佩的人,其中一位便是邓小平。因此,他也被称作是最了解中国的美国战略大师之一。

布热津斯基一生提出过很多新奇的战略名词,其中有一个名词叫做“tittytainment”,中文译为“奶头乐理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

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这个世界上,将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100年前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布热津斯基表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奶嘴”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

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这样一来,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占用人们大量时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此时,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便会沉浸在“快乐”中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这就是所谓的“tittytainment”——奶头乐战略。

布热津斯基这一类人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信徒,在他们的理论构架中没有好恶、是非之分,只有利益和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因此,“奶头乐理论”看上去很冷酷,却又距离现实很近。

布热津斯基逝世了,但20年前旧金山会议中讨论的话题还在延续,未来中国的发展恐怕也脱不出“二八法则”。

今天的中国有两个新特点:

第一是阶层开始出现固化,基层年轻人向上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

第二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资讯的收集越发方便、快捷,一切知识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但反而让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那种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精神也将渐渐消失。

我想,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只能够改变自己,让嘴巴不被布热津斯基的“奶嘴”塞进,让时间不被布热津斯基所说的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娱乐塞满,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思考的能力。

我们能够做到的大概只有这一点。

精英与奶头乐——一种麻醉穷人的理论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词叫tittytainment。tittytainment大概最早是由俞力工译为“奶头乐”的。

根据他的介绍,199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名政经精英的会议,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分析与规划。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竞争将使全球80%的人口“边缘化”,而这80%人口与搭上全球化快车的20%人口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问题。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物助理的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便提出了“奶头乐”理论——tittytainment是titts与entertainment的合成词,意指要使彼80%安分守己,此20%高枕无忧,需要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

《全球化陷阱》一书对1995年旧金山的费尔蒙特饭店会议则是这样描述的:在费尔蒙特大饭店的实用主义者把未来简化为“20比80”的一对数字和一个“靠喂奶生活”(tittytainment)的概念。

在下一个世纪,启用有劳动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华盛顿西吉普公司经理认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被弃置不用。”全部谋职人员中仅用其中的五分之一就足以生产出供世界社会享用的全部商品,提供它所需要的第一流服务。这20%的人将因此而积极地参与生活、挣钱和消费——无论在什么国家都是如此。辩论者们设想,其中还应再加上1%或2%的丰厚遗产继承人。

那么其余的人呢?80%希望工作的人都没有劳动岗位吗?美国作家,《劳动的终结》一书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说:“肯定如此。”“在80%的人中间将会出现极大的问题。”太阳公司经理盖奇再次作了补充,引证他们公司总裁斯科特·麦克尼利的话说,将来的问题是“你去吃饭还是变成餐点被别人吞吃”。

接着,这个研究“劳动未来”的高级人士讨论小组集中研究未来的失业者问题。圆桌会议确信,世界范围内也许有几千万人迄今为止认为自己面临的前景不是没有固定工作岗位的垂死挣扎,而是在旧金山海湾地区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在费尔蒙特大饭店,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轮廓被描绘出来:富裕国家内将不再有数量上值得一提的中间等级——没有人对此表示异议。

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所说的“靠喂奶过日子”迅速传播开来。他出生于波兰,担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长达4年之久。此后,他专门研究地区战略问题。如布热津斯基所说,靠喂奶过日子是由“entertainment”(款待)和“tits”(奶头,美国人对乳房的俗称)这两个词组合而成。在这里布热津斯基指的是处于哺乳期的妇女的乳房中流出来的乳汁,而不是性感。如果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与充分的食物结合在一起,世界上受到挫败的居民就会保持好心情。

二八定律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但不管我们是属于那80%还是那20%,其实都在主动选择或者被动接受着tittytainment,这让我想起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前言里的一段话令人印象颇深:“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由此不能不让人想起在中国一些城市街头设在肮脏发廊附近的避孕套自动销售机,美其名曰是为了防止艾滋病等性病的漫延,到不如说是为了对流落城市街头农民工的一种奶头乐实践。

如今中国精英们真可谓是西方理论的集大成者,为了阻止中国80%穷苦人的觉醒和革命,妄图想保住他们的好日子,借用的理论真的是很多很多,而且看来的确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我们所期待的当然是80%的穷苦大众什么时候能从这种“奶头乐”式的生活中重新站立起来。

iDog:“奶嘴娱乐”的构思一定是在对人性的洞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想想以前的那些卖座的老电影的经典套路:一开始主人公苦大仇深地受着剥削,让生活困苦的观众们有共感,而最后则通过主人公的或努力或好运或犯罪,而有一个happy ending,给人们留下一个虚幻的梦想和希望。这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其实,经过一段生活,就会反省到自己的愚昧和堕落:埋头工作后,会惊醒自己居然疏于打理自己的资产而仅在卖苦力赚生活费;集中精力去投资理财,则又会觉得自己好像只是为钱奋斗,最终一场空;持咒念经,又有时会觉得自己只是在做表面功夫,“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见人生之难。但是,这篇文章至少提醒我们,要想活得有价值,就要远离那些“安慰奶嘴”,否则可能就会像电影“黑客帝国”里那样浑浑噩噩地苟且活着,为机器社会提供一点点电能了。

关于永生和死亡的思考

【科学家:70后都能永生】未来学家皮尔森博士称: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在2050年富人和名人能实现永生。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大多数人在2060年代实现永生。到2060年90岁以下的人才有机会,也就是1970年后出生的人。现在50岁以下的人有很大的机会获得永生,40岁以下的人几乎肯定能够实现永生。永生的方式包括器官打印更换和基因改造。2060年前死去的人将是最后一代死亡的人类!你想永生吗?(创业邦杂志)

这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要全球实现计划生育,要量出为入,彻底死了一个,才允许再生一个,这个名额在全球范围抽奖;阎王要谁死,得制造爆炸现场,让你无法修补;人们的年龄界限消失:在漫长的岁月中,多个几十岁真的算不了什么;人生意义受到极大的挑战:活那么长到底是为了什么?感官刺激是否会麻木?如果不会,是否会觉得其实刺激是一种痛苦?人的载体会发生变化:可以随意塑造自己的容颜;身体的高矮胖瘦也可以自由调整;体育不再是一种职业……文化艺术的丧失:很多诗词歌赋都是围绕着爱情的主题的,在新的永生模式下,爱情观会被颠覆,文化可能也逐渐不再需要。当然,最核心的问题肯定还是:活着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无休无止地活下去。

所以说,永生或者长生不死不见得是一件多好的事。人们普遍地对死亡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至于在生活中也是各种的禁忌,不愿去正视这件一定会或早或晚都要到来的事。这跟鸵鸟把脑袋埋在沙子里有什么不同?就连首次统一了中国的如此牛的秦始皇不还是惧怕死亡吗?这不过是过于自我本位主义的体现,把“我”当成我,以至于死死地抓住这具躯体不放。岂不知,正是这具躯体才禁锢了我啊。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服务器再次上线

去年(2017)2月,把东京家里的东西或送或扔,终于清理一空,随即就踏上了来加拿大的旅程。服务器也因而下线。

我对加拿大的制度不感兴趣,无奈家人喜欢这里,只得放弃了日本那边的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了这边,投入到“半义务”的支援加拿大建设的工作中去。正是: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开始时,处于极度的抑郁之中。一切都变得没了意义,努力也白努力,然而,不努力又或生活艰辛或坐吃山空。因此,只能又汲汲营营又空空落落,生活在苦闷之中。稍后,终于鼓起几分力气,申请了昂贵的手机和上网服务,与世界联系得紧密了一些。但是,ISP提供的设备都是设置了密码的,有问题也只能打电话求助,所以,自己的服务器还是难以上线,只能在家里内部使用。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唯一有点兴趣的事就是打打Pokemon Go游戏,以及跟该游戏的社区线下互动一下(比如合作打头目战等),毕竟该游戏据东京大学研究,有相当于接受心理咨询之功效,而且还曾经使得日本某个“家里蹲”能逐渐克服心理障碍,走出了家门。然后,就搬了一次家。鉴于原来的ISP的服务不怎么好(人倒是很客气,只是服务的内容不好,经常会断网等),而且搬家还要收费(手机公司和ISP好像都对新客户十分友好,而对自己既存的客户很不好,就像一些人对外人好而对自己家人不好一样),就换了一家,费用略有下降,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设备的管理员密码也告诉了,于是,我就有了可以开通网站服务的基础。

昨天,公司宣布了我的辞职,从今天开始就进入休假状态,主要是需要消化掉自己的带薪年假。因此,我就把服务器搬了出来,并对上网设备设置了一番,期间因不小心设置错误而不得不两次刷回出厂设置。最后,终于开通了网站服务,并设置好了服务器内的mail服务,本网站群再次上线!

然后,就是要学习一些在新公司需要用到的新技术,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了。

7年前的苹果笔记本的升级和更新

我的苹果笔记本是大约7年前买的,型号466,是第一代铝壳MacBook,苹果公司一般称之为“MacBook (13 英寸, 铝壳, 2008 年末机型)”。我当时安装Windows XP时,从总容量160GB的硬盘里,分配了30GB的硬盘空间。结果一路用下来,基本上全是用Windows,而极少启动到苹果的OS X。用到后来,Windows的剩余硬盘空间便经常吃紧,剩余硬盘空间经常维持在几百MB的程度。因此,感觉十分别扭。

当年买苹果笔记本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当时像点样子的笔记本电脑都要比苹果的这款产品贵不少,而且品质还差,加之苹果笔记本已经开始用英特尔的CPU了,能装Windows,因此当然要买这款了。后来基本上没启动到苹果的操作系统的原因,一方面是对OS X 10.5的操作有些不满,比如无法把窗口最大化,小小的窗口用起来很别扭;另一方面是后来很多应用程序都只支持10.6以后的版本。

几个星期前,我终于忍无可忍,就试图再分配一些到Windows侧。上网了解了一些方法,比如先到苹果一侧把分区改小,再到Windows侧把分区扩大。苹果侧倒是没问题,而且扩大Windows分区时,我还有所保留,没有用全部剩余空间(因为据我观察,苹果分区和Windows分区之间应该有大约100MB的剩余空间),结果从Windows切换到苹果后,就再也无法启动Windows了,因为苹果侧对增大了的Windows分区并不认同!又由于我只有这一块硬盘,因此也无法用其他软件去修改分区。好在我当时已经把重要文件从Windows侧备份到我的服务器里了。之后一段时间,我就没有电脑可用了,只能在服务器里勉强装一个虚拟的Windows电脑。当然,其性能很差了。

此时,我就面临一个选择:买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或修好这台电脑。新的Windows笔记本电脑还是比较贵,而且,我也难以认同Windows 8的那种风格(Windows 10似乎有所改观,但还是摆脱不了Windows 8的调调)。而新型的苹果笔记本,虽说其“视网膜显示屏”很精致,而且也更薄更轻,但是,内存却是焊死在主板上的,要更多内存就要付出更大的不成比例的代价。这让我感觉十分不爽。于是,我就决定以较低的成本来升级和更新目前这台电脑。

由于IT技术的飞速发展,一般来说,每3年就该换一台电脑(如果不是只用来上网娱乐的话)。但我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在买电脑时,都是选择配置相对较好的,因此,也能多用一段时间。

因为事情的起因在于硬盘,因此,首先要买一块容量更大的新硬盘。这里又有两个选择:买速度极快且防震的SSD硬盘,还是买更便宜的普通硬盘?我本来想买SSD硬盘,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但是,SSD硬盘有寿命问题。比如在Windows XP里,我们能看到,系统几乎时时刻刻要写日志文件。如果总在一个地方写,难免要把硬盘很快写坏(XP里没有对SSD硬盘写操作的分散的功能)。而这种不可靠性是我所无法接受的。于是,就决定买普通硬盘了,而且用原计划一半以下的钱买了两倍的容量:买了目前性价比最好的1TB的硬盘,7200转的,速度也比原装的(5400转)快。

CPU是焊死在主板上的,无法升级。接下来就是内存了。买这台电脑时,已经装了官方声称的最大容量:4GB内存。不过,据说这台电脑实际上能支持8GB内存,条件是用比较新的苹果操作系统,并升级固件。固件在买来后不久就升级了,于是,就买了8GB的内存。买的时候要注意型号和规格,不要到时候装上用不了。

当然,还要更新苹果的操作系统。一个好消息是,只要有OS X10.6(雪豹)或以上的版本,就能免费更新到最新的版本。于是,到苹果的网店买了一份几年前的雪豹,花费2400日元。

mac-osx-snow-leopard

但是,笔记本内置的光驱坏了!我一直不看好这种吸入式光驱,因为其机械结构更复杂,更容易坏。我拆开电脑,取出光驱,结果对如何修好竟然毫无头绪!我完全没看出该如何修理,网上也没有这样的内容。有人问苹果公司,答复是换新的。光驱本身明明很好,只是吸入装置坏了,于是就要重新换价值不菲的光驱,这是我所无法接受的。苹果电脑还能借用其他电脑的光驱,因为一些新的型号由于更薄,都没装有光驱。但我试图连接我在服务器里虚拟的电脑的虚拟光驱时,竟然无法连接!(在旧系统基础上升级还是可以的)于是,就需要再买一个光驱。网上卖的一些光驱很漂亮,很有苹果风格,但是都是吸入式的。吸入式光驱的确漂亮,但是,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我当然不会再自找麻烦,于是就买了一个比较便宜的普通的光驱。这款光驱除了还算轻薄规整外,说实话做工的确算不上精良,跟我在1998年买的第一台索尼笔记本电脑配的CD光驱比差了不少,但胜在便宜。当然,买光驱时也要注意是否对应苹果电脑。虽说光驱一般没什么问题,可是厂家明确声称支持苹果电脑的话,还是会更加放心。

万事俱备,于是就开始安装硬件了。先打开电脑,把原来的硬盘卸下来,把上面的四个螺丝拧下,装在新硬盘上。这四个螺丝钉的作用是把硬盘支撑和固定在支架上。为方便起见,把原来的硬盘上的塑料带也撕下来,贴到新硬盘上。这条塑料带的唯一用处是为了便于把硬盘拆下来……此时,就可以把新硬盘装入电脑了。

所用工具

所用工具

old-hdd

卸下原装的硬盘,拧下4个螺丝(用于支撑和固定硬盘),撕下塑料带

new-hdd

把支撑螺丝钉拧到新硬盘上

old-new-hdd

把塑料带贴到新硬盘上

install-new-hdd

安装新硬盘并固定

然后,连上外接光驱,安装雪豹版操作系统。感觉比豹子版是好用一些了。但不能留恋,直接一步到位,升级到最新的OS X EI Capitan!果然漂亮多了,而且,据我之前到店里的了解,新版也比较容易最大化了,双击缺省的行为也不是最小化了。于是,操作性比较符合我的心愿了。

雪豹版安装盘

雪豹版安装盘印刷精美可爱,可收藏

关机并再次把笔记本后盖打开,把原来的2GB的两条内存卸下,换上两条新的4GB内存。

dvd-mem

安装光盘和两条4GB内存

重新启动系统,可以确认内存升级到8GB。

mem-8gb

内存成功升级到8GB!

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安装一下Windows XP。这次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分配了400GB给Windows,其余600GB留在苹果这里。用系统带的Boot Camp助理无法装XP,于是就用“磁盘工具”进行分区,然后直接用Windows XP的光盘重新启动并安装。安装完毕后,再安装雪豹带的驱动程序,于是顺利完成。(注:这里应该有更简单的方法:装完雪豹后,直接用其Boot Camp助理分区并安装Windows XP,然后启动到Windows装驱动程序,然后再回到Mac并升级到EI Capitan,最后升级内存。我当时急着装内存,就跳过装Windows XP了。)

我买的Office 2007是有安装数量限制的,本来已经没有剩余了,但这次居然能顺利激活。说明它还是认识这台电脑的硬件的,尽管内存和硬盘都换了。

但是,Windows XP却无法更新!因为微软早就放弃对XP的支持了。好在微软还是继续对XP的POS机系统提供支持,于是,就修改一下注册表,把自己伪装成POS机,来更新系统。但是又遇到新问题!XP里原装的IE6版本太低,无法正确装载更新网站!于是,先安装Firefox,再到微软网站搜索SP3和IE8的安装程序,并安装之。这样,IE终于符合微软更新网站的条件了。接下来就是分期分批地安装数不清的更新补丁。费了几天时间(下班后回家处理),终于装完了全部更新。但是,MS Live却不能再安装,无法用其Email客户端了。费了一点时间到网上搜索,终于在Outlook里把Hotmail账户都设置好了。

Windows XP的32位版本无法使用所安装的全部8GB内存。好像只能使用3GB左右,开启PAE也无济于事。于是,就安装了之前购买的Buffalo MiniStation外接硬盘里所附带的REMDISK软件(以前下载的免费软件最大只能支持3GB,对现在的情况来说已经不够用了),把剩余的5GB左右的内存变成了一个虚拟的异常高速的硬盘。然后,修改Windows的设置,把临时文件夹和pagefile都指向该虚拟盘。这样,就不但能使用3GB以上的内存,而且还避免了把一些垃圾(临时文件)写到硬盘里。另外还要做以下两件事来把事情处理完美:

  • 在Autoexec.bat(恐怕有20多年没跟它打交道了)里加一条命令,在系统启动后,在虚拟盘里创建“temp”文件夹
  • 修改注册表,在Windows关机时清空pagefile文件(防止再次启动时,系统需要从pagefile里读一些数据)

设置完以后,突然觉得Windows XP有些简陋和过时了,心里有点落寞的感觉。可能主要是由于使用了苹果的最新的系统的原因吧。恐怕以后多数时候要改用苹果的系统了。

回到苹果侧,安装了X Code和Eclipse等开发工具,并设置好电子邮件账户。

最近,又买了一条亚马逊做的苹果笔记本用的廉价版显示器连线,配合之前买的一个比较便宜的切换器,就能在该笔记本以及另外两台Linux服务器间共享液晶显示器、键盘和鼠标了。笔记本用的罗技的蓝牙无线鼠标(M555b)倒是目前最好的一个,5年来一直在用;但键盘当然还是我的HHKB好,尽管在苹果机里面一些快捷键比较难以使用……这一点以后慢慢摸索和解决吧(主要原因是其驱动程序尚未支持EI Capitan)(后记:现已支持)。

   

另外,连好后,我发现显示器的显示质量比预想中的差,在Windows XP中只能设为1024×768!于是到苹果侧,经过一番折腾,固定在1280×1024,因为经过上网搜索,其native的规格就是这样。毕竟是十多年前买的显示器了,型号是三星的SyncMaster 172T。当年很好也很贵的东西,经过了这么多年,当然是技术落后了。上网一看,当年买这台17英寸显示器的钱,现在买两台普通的27英寸显示器都还有富裕。看来是由于多年来缺乏台式机,而服务器的显示卡又差,并参照公司里用的显示器,于是便对它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

下一步的计划是,在用一段时间后,如果内置光驱果真是无药可救了的话,就把它去掉,并买一个装硬盘用的适配器,把原来那块硬盘装进去,并把其中的Windows分区修好。这样,就有两个硬盘可用了,而且,以后如果需要,还可以把那个容量小的硬盘升级成2TB或以上的硬盘,或者换成SSD硬盘。

本次更新总共开销情况(价格为购买时的价格):

商品 价格(日元)
硬盘 7,299
内存 6,250
光驱 2,680
苹果雪豹 2,400
小计 18,629
切换器 2,300
MiniDisplay到VGA变换连线 1,480
合计 22,409

花旗银行变成了PRESTIA

10月31日深夜,我习惯性地进行每月末资产计算,登录花旗银行时,蓦然发现以前习惯于见到的那个网站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一个桥页,有两个链接,一个指向PRESTIA,另一个指向花旗面向其法人客户的页面。我这才意识到刚刚过了凌晨0点,根据先前的通知,花旗银行在日本的零售业务终于正式终结,变成了SMBC信托银行的PRESTIA。SMBC信托银行是SMBC集团以前购买的法国一家面向富裕阶层的信托银行,而花旗并入后,则被称为PRESTIA,以便与之前的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信托和法人业务)相区分。由于系统的更替,当时无法登入,说是要两天后才能启用新网站。

其实,据说早在一个月前,花旗与SMBC信托银行就已经完成了交接。因此,今年夏天曾经有一个促销活动,好像是要求账户里至少有1000万日元的资产,并有一定数量的外币储蓄,这样,就会因每多存入一百万日元而获得1万日元的奖励。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保持到10月。我当然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们因银行的更替而关闭账户离去。但当时我在想,到10月有什么用?得到11月才能变成PRESTIA啊,到10月末人们就抽走资金的话,他们怎么办?结果,没想到的是,原来在10月已经完成了更替。

之后,我在午餐时间,去了趟变成了PRESTIA的花旗银行,一方面是为了看看变成什么样了,另一方面是为了换储蓄卡。当然,不换也行,但PRESTIA方面建议换,而且这也是唯一一次免费更换的机会。到了那里一看,果然店面变了样子,但基本上是对名称、Logo、配色等进行了改变,而其他的则还是跟以前一样。

prestia

到了里面,还是如往常那样,人不是很多(普通银行里往往会人满为患)。等了一会儿就叫到了我。于是,首先申请更新储蓄卡,并因为我是属于先去的客户之一,而可以选择一样纪念品。我选了一支圆珠笔,铝壳的,不算高级,但比普通的塑料壳的笔要好一点。另外,还有硬壳笔记本以及另一样什么东西(忘记了)可选。然后,我做了一个投资者的风险测试,并因此而可以再从另外3组纪念品中选一样,有折叠伞、手提袋以及笔袋。我觉得手提袋可能有点招摇,就好象为他们时刻做广告一样(也有可能是比较低调的,黑色,其他所知不详),想到我的伞都比较大(因为我喜欢用较大的伞,避免淋湿衣服),在早上不下雨但晚上有可能下雨时很麻烦,就选择了那个比较小巧的折叠伞,很轻巧,且能方便地放在我的手提包里。最后,在银行员对我进行了一番名为金融商品咨询实为销售的交谈后,就拿到了新卡。我保留了原来花旗的卡做纪念,但为了安全起见,银行员将其在系统里停用了。

prestia-card

上图是官方公布的新卡的样子。普通卡多了IC芯片,而金卡则没有IC芯片,还是只用磁条。为什么金卡反而技术上不如普通卡先进呢?我想,没加IC芯片的原因可能是怕影响美观吧?这一点很值得国内的银行学习和思考。看一下国内发行的各种白金卡,卡面上乱七八糟的一堆各种各样的东西,丝毫没有那种优雅的感觉。

bank-post-cards

上图左边是近来收到的从PRESTIA寄来的明信片,而右边的则是收到的在10月29日寄出的最后一张花旗式样的明信片。可见,也是除了名字、Logo和配色外,连格式都还是维持原状。里面也是如此。而且,其网站也是如此。不知道的恐怕会以为是盗版、抄袭的呢。

总之,一切都还是跟以前一样,所以也就基本放心了。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以后能否一直维持是一个问题,但近期应该不会改变吧。

周六,因与银行员约好,去了一趟银行,谈一些投资的事。我因为一些原因而无法投资他们提供的基金(而且说实话也不想在这里买基金,毕竟成本比证券公司贵了一些),也对保险不感兴趣,而且信用卡又被花旗银行卖给了SMBC集团的其他公司,因此,就只剩下贷款(住房和房地产投资)了。我也是觉得总是仅仅把钱存在他们那里,享受着其优惠,而没有太多的付出,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我也希望他们能一路走好,不要因走不下去而不得不取消一些优惠。但我对投资是十分认真和较真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而且也的确有十分客观的情况不允许我在这里买基金,一说明,银行员就不再向我推销基金了。于是,就只剩下消费了。我想申请一张好一点的信用卡,可惜他们目前又没有自己的信用卡业务。于是就多了解了一些他们的贷款业务。当然,我这一两年来,为了今后的生活规划而在那里囤积了较多的外币储蓄,而只拿很低的利息,且缺乏政府的储蓄保障,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些支持了。交谈中,我说,对于变成了日本的银行的PRESTIA,能保留原来花旗银行的一些特别之处是很难能可贵的。银行员说,如果不这样的话,跟其他银行比,就失去竞争力了。这倒是实情。对我来说,该银行有如下优点,是其他银行难以代替的:

  • 在离开日本后,账户还可以保留。而且,就是没有日本的住址也无妨,只要提供海外的住址即可。(这一点已经跟银行员确认过了)这是其他任何日本的银行都不能提供的。
  • 较低成本(对于Citigold账户甚至免费)的海外汇款
  • 方便储存外币储蓄,并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外币现金
  • 可以在海外的ATM上方便地取款(根据转让合同,PRESTIA可以继续使用海外的花旗银行网络)
  • 一定条件下的各种其他优惠,如免费在其他银行的ATM里取款等等

我当年一到日本不久,就在花旗银行开了账户,因为当时日语基本不通,花旗的英文服务让我感到十分的温暖。这么多年以来,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把花旗银行作为自己的主银行的(一段时间切换到了新生银行,后又切换了回来)。因此,我对花旗银行还是十分怀念的。希望PRESTIA能秉承着原来花旗银行的基因,一路顺利地走下去。

个人品牌的设计

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是指把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包装成一个品牌。这对于一个职业人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品牌,其本质是一种契约,或者说是一种保证。劳力士表的保证是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正常使用,以及其出色的做工和精准的计时;IBM的保证是可靠的硬件和服务;麦当劳、肯德基的保证是在世界各地都能获得期待中的口味;苹果的保证是优雅的设计和一丝不苟的做工(比如,拿出iPhone 6s,观察一下耳机插孔内的用料的颜色;再在放大镜下观察一下iPhone和其它手机,其区别就一目了然了);等等。因此,维护品牌就是要维护自己与客户缔结的契约和作出的保证,否则就是自砸招牌。

自我定位

个人品牌的设计,是从关键词开始的。首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愿望,设定一些关键词,争取在人们搜索这些关键词时,会首先搜索到自己。当然,不一定是在某种搜索引擎里实际搜索到自己,只要人们在想到这些关键词时能马上能联想到自己就行。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好自我定位。

当然,要把某一个关键词跟自己关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以本人(iDog)为例,我是一名程序员(软件工程师),但是要想让人们在搜索“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时首先搜索到我,是不太现实的,毕竟我们很难成为世界第一甚至是某个大城市的第一。但是,我们可以把自己跟数个关键词关联起来,这样,由于范围缩小了,我们就有可能排名十分靠前。还是以本人为例,如果是”精通C++和Java的程序员,而且还懂软件国际化,而且还会说多种语言,而且还擅长投资理财,而且还懂数学,而且还修习佛法,而且还喜欢猫并有养猫知识,而且还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会点三脚猫的功夫),而且还很帅(自我吹嘘)”,那么就会有比较大的机会搜索到我……当然,这么杂乱的关键词是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因此,要把关键词凝缩到3个左右。

首先去掉没用的关键词,比如“很帅”,因为对于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而且,毕竟我们不是要去做模特或进军演艺圈(回忆一下《国产凌凌漆》中的台词:“你觉得我怎么样?” “除了帅没什么好说的!”)。然后,把自己不太精通的去掉,比如“功夫”、“养猫”等。最后,精选出三四个关键词,比如“金融”、“数学”、“修习佛法”和“程序员”。如上文所述,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愿望来选择的。以挖井为例,如果已经在地上挖了好几个坑了,要选几个坑来挖成井的话,选择标准当然是:选择最深的(自己最精通的技能),并且下面没有太多乱石当道的(自己所喜欢的关键词)。

对于选出的这几个关键词(金融、数学、修习佛法、程序员),在每一项中我都不太可能靠前,但是,在以下几类由这些关键词所组合成的范围内,我靠前的机会就大了很多:

  • 通晓金融和数学的高级软件工程师
  • 精通数学、以数据驱动(编程)并且修习佛法(也就是有诚信)的投资理财规划师(而且还附带有很帅的优点:-) )
  • 擅长编程,并且通晓数学和金融的佛法修行者

上述的关键词组合,就是对自己的自我定位,或者说,就是自己要努力的目标。确定了目标后,就要朝着这些方向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搜索这些关键词时能够首先出现的人。再次强调一下,这里不是说要做SEO,让自己在搜索引擎里排名靠前,而是要让自己真的有这样的能力或影响力。

品牌宣传

在完成自我定位并向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从而形成了个人品牌后,还要针对自己的品牌来做宣传。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关键词时不时地用在自己的日常会话中。比如,如果某个日本企业里有一位日本员工擅长中文,并且是”中国通”,那么,他就可以经常地在谈话中提到这样的话题,比如“中文里‘手纸’实际上是厕纸的意思”,“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如何如何”,“昨天见了几个中国人朋友”,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公司想跟中国做贸易,或到中国开设分公司时,就会自然想到他,并且重用他。

同时,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还要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来宣传自己。比如,在LinkedIn等网站建立自己的Profile,以及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自己选定的领域内的文章或评论等。这样,一方面跟大家在网上先混个脸熟,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网上搜索人才或做背景调查时,也会让自己突出出来。

另外,还要通过服饰(商品外包装)来宣传自己。一本书里提到日本某位专门研究火山的大学教授,作为在这个如此小众的专业里的专家,他就经常通过服饰来宣传自己。比如,平常授课时,他经常穿大红的衣服(火山岩浆的颜色);做客电视台的节目时,因为是专家学者,必须要西装革履,不能再穿红衣服,于是他就系一条如火山岩浆般的红色领带。对于金融、法律等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则要穿深蓝色的西装,来表现自己无论何时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性的特点。对于商人,要表现自己的热情,则可以系一条红色系的领带。要表现自己的自律和一丝不苟,则要穿表现清洁感的白色衬衫(当然要真的清洁才行)。皮鞋也要优质的,并且擦得很亮(但是又不要太亮以至于喧宾夺主并显得浮夸,这里面的细节要自己去领会了)。所以,IBM的员工的标准行头就是白衬衫和深蓝色西服套装。另外,国外的医生和律师等高端职业人士,大多开一辆十分高级和昂贵的车,这不见得是他们爱慕虚荣,更可能是一种对自己的宣传,营造出一种成功人士的氛围,让他们的患者和客户放心。

实际效果

通过上述的定位、努力和宣传等步骤,可以使自己成为“谈到***(某一领域),非某某某莫属”这样的人。这样,就成功树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然后,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品牌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还是以上面所举的例子来说明:假如选择了“通晓金融和数学的高级软件工程师”为自我定位,就可能导出“Quant Developer”这一职业。至少可以把它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起点。

犹太人有这样的格言:“珠宝和金钱等财产有可能被剥夺,但是掌握了的知识和技术是剥夺不了的。”因此,我们要学习这种智慧,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某个领域的专家,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

关于自己现有的计算机设备的思考

前段时间,惠普塔式服务器出现故障,于是切换到更小巧更节能更静音的惠普微型服务器N54L
。虽说它的显示卡更好,分辨率更高,不像以前的服务器那么粗糙,但是它的性能却是有不少的下降。当然,该服务器原本就是为了当文件服务器用的,所以CPU和内存都不太出色,而且还没有光驱!其实,打开机盖,可见当初设计时是为光驱预留了空间的,上面还有一个电源接口。可是,我费了好大力气把它拆开(因为微型,所以内部设计过于紧凑),结果发现没有多余的插槽来接数据线!我本想把原来服务器上的光驱装上的!这样,如果没有USB外置光驱的话(我只有一个15年前买的SonyCD-ROM光驱),当然是不够用的。现在装Linux都要DVD才行。当然,现在要买一个USB的外置DVD可写光驱也很便宜了,只需3000日元左右。另一个方案是用USB内存卡装。我有一个古老的1GB的内存卡,居然无法制作可启动盘,原因是无法格式化为FAT32格式,只能格式化为FAT格式,不知到为什么。

不论如何,以前曾装过Linux,虽说不是最新版,但只有先凑合用着。又费了些力气,把它设置好,并把原来的网站和数据库移植了过来。终于又顺利上线了。

之后,又在里面虚拟了一个Windows XP机器,打算做台式机用。因为现在用的苹果笔记本里装的Windows XP系统,已经“盘满为患”。所以,服务器下线也影响到外部存储。但是,虚拟机性能太差,用作台式机的话实在难受,比我十多年前买的台式机都差,于是只好先放在那里。

后来又想到用Linux服务器兼作台式机,至少上上网、收发一下电子邮件总还行吧?可能的话,还可以用于软件开发。结果上网还算勉强可以,但别指望看视频(YouTube等),速度实在不行,而且还没装声卡;收发Email更是慢得令人难以忍受。于是,只好继续用现在的苹果笔记本。又费了点时间把Samba服务器再次设置好,可以负担一部分存储的任务,让笔记本硬盘的存储压力得以减轻。

后来发现现有的Linux版本有很多限制。而如果擅自把PHP、MySQL等升级的话,又会使得现有网站程序无法正常运行!看来PHP的版本兼容性实在太差。以前也曾经有好几次升级后不得不对很多网站程序到处修修补补,这次实在暂时无此精力,于是只好先这样用着。于是想到了之前发生故障等那台塔式服务器,仔细检视了一下主板,发现似乎并无大碍。 我原以为之前的硬盘出现了问题,换一个原来的硬盘(之前用的是最初的HP塔式服务器的硬盘直接接进去的),经过尝试用USB内存卡安装无效后,由于设置好了Samba,在服务器里下载了新版Linux的安装盘镜像文件,再通过Samba在笔记本里刻录成DVD光盘,在塔式服务器里安装。结果光盘安装程序启动失败!

于是对硬件检查里一下,主要是测试了一下内存,发现内存有大量问题!把内存都拆下来,再装入一个2GB的内存条,检测正常!再装一个2GB内存条,结果还是正常。看来是另外两条512MB内存有问题。想不到内存居然也会出问题,可能是因长时间运行产生的过热所致吧?

于是再次开始安装。这次终于顺利安装好了。虽说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不能上网(!),但至少一切都正常了,而且恢复了一台功能较强大的服务器(显示卡差点),可以用来在新版Linux下调试网站程序,修复不兼容问题。而且试了一下新版操作系统,居然能认得我的佳能打印机,这样就有望用做打印服务器。

但是,我还是计划继续使用现在的微服务器,因为它又省电又静音。塔式服务器可以在需要时开机。

服务器的现状

  • 网站服务器
  • 文件服务器
  • Linux开发环境(偶尔会用到)

不成功的功能:

  • 虚拟机(Windows XP系统)
  • 台式机(Linux系统)

以后计划要做的:

  • 把操作系统升级到最新版本
  • 打印服务器
  • 私用的云服务器(用于跟iPhone等设备连接,并存储一些文件,可在各个设备上同步)
  • 流媒体服务器(用于存储和共享一些关于孩子的视频)
  • VPN服务器(用于在海外旅游时,从手机访问一些难以在当地访问的网站)

现有其他硬件设备

苹果笔记本电脑:2009年年初买的,用了6年半了,现在性能还是够用。只是几年前原厂的电池鼓了,在网上买了一个较便宜的电池(可能是代工工厂流出的),但目前在外面只能用1个小时左右,换言之,没有电源的话,基本上无法在外面使用。120GB的硬盘,分给Windows系统30GB,也基本满了。

对策:

  • 买个新的笔记本电脑:新的苹果笔记本看上去很好:更轻更薄;电池续航能力也有10个小时左右;显示屏更精细;硬盘也换成了内存式的SSD固态硬盘,存取更加快速;各接口也更先进;操作系统也更好。但CPU似乎没有显著的提高,没有光驱,而且内存条做死在主板上,无法自己扩充。内存问题应该是苹果的赚钱策略,但让人有点不爽。
  • 自己换电池,并换一个内存式SSD固态硬盘:目前的SSD硬盘还是有点贵,而且还要把原来的内容都弄到新硬盘上,因为这些麻烦而有点不太情愿。
  • 把苹果笔记本主要当台式机用,在外面使用iPhone:现在在外面主要用iPhone 5s。iPhone的很多程序其实比计算机版更好用,比如一些网上银行应用等金融、理财、投资方面的应用。缺点除了计算能力差(毕竟不是真正的计算机),无法用于软件开发等任务外,主要有两个弱点:屏幕太小,以及键盘更小。屏幕的问题是不容易解决的,虽说换一个iPhone 6s Plus的话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但并非根本性的解决。可是由于程序更好用,用习惯了也不错。键盘的问题却是致命性的,如果写一封较长的Email,要花很大精力。我最近买了一个Logicool的小巧的蓝牙键盘Logicool iK1041,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又轻又薄,而且具有防水功能,在咖啡馆里把咖啡打翻在上面也不怕。虽说携带型差些,无法装入衣服口袋里,但要写一篇长文章的话,真的很好用。我这篇文章就是用该键盘在iPhone上写的。

iPad Pro还是MacBook?

苹果的新产品发布会上介绍的iPad Pro的确比较吸引人:它不但有匹敌甚至超过笔记本电脑的计算能力,而且更能配合Apple Pencil使用,能手写输入,可以快速记录,或画草图,更可以用来进行书法和绘画的创作,因为它不但毫无时滞,而且还能表现出不同粗细的笔触。同时,它能同时在一个屏幕上显示两个程序,可以一边参照资料,一边工作。还有画中画的功能,在工作时开着新闻视频或在线视频聊天窗口,一心二用。然而,尽管可以用新的附属键盘把它打扮成笔记本的样子,但受制于其iOS操作系统,它还是不是真正的计算机,对于笔记本电脑的一些十分基本的多窗口功能,它还是无法实现。这多少有点让其超强的硬件显得可惜了。

MacBook则是功能强大的笔记本电脑,同时跟以前的版本相比,又更轻更薄,在携带型上并不亚于iPad。当然,iPad能拿出来就用,而笔记本电脑则不得不先在桌上放下,打开机盖,然后才能使用。虽说听上去并没什么,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点小差别还是很重要的。而且也不能在屏幕上手写输入。这主要是对快速记录和艺术创作有影响。对于艺术家来说,就算接上了手写板,也总比不上直接在屏幕上”所见即所得”地创作吧?

对于我来说,目前基本没有艺术创作的需要,因为我缺乏这方面的才能。不过,我曾经想学习书写梵语,而梵语由于在佛教中被看得很神圣,写完了是不可以随意丢弃或放到不恰当的地方的。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在电子设备上书写更方便,对于不再需要的作品,可以简单地删除掉。因此,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对我这种非艺术家的用户也是很有用的。

我的职业由于是程序员,因此,笔记本电脑的软件开发能力对我来说就更重要。因此,如果二者选其一的话,我会选MacBook,之后有必要时再添一个iPad Pro。

iPhone 6s Plus?

我其实并不喜欢那么大的屏幕。现有的iPhone 5s携带性很好,也不会因为放在裤子的后兜里坐下而把它折弯,但屏幕还是有点小,尤其是用于阅读和写作时。iPhone 6s可能大小比较合适,但追求屏幕的实用性的话,也许就应该牺牲一些携带性了。还有就是iPhone 6s Plus具有iPhone 6s所没有的拍摄防抖功能。

我目前并没有换手机的紧迫性,但现有手机是有SIM锁定的,只能用Docomo的昂贵服务,而不能用不断兴起的廉价手机服务(严格说,其实也能使用租用Docomo网络的分销商的廉价手机服务),也无法在海外用其他的电信公司的卡。因此,以后可能还是要因为上述各种理由而更换手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是iPhone 6s Plus了吧?

台式机?

如果能像苹果电视那样十分小巧便携,而且又不贵的话,倒是可以考虑。但现在也没有紧迫性。强调便携性也是为了方便地带到其他地方使用。

现在其实有一些这类产品,包括苹果自己也有。但尺寸小了,性能未免要有所下降。这样,就不如继续使用笔记本电脑了。因此,目前来看,只要有笔记本电脑倒是也足够了。

程序员的职业前景会比较好

读过一篇文章,说近来美国景气在不断回升,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但就业人口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社区大学(相当于日本的“短期大学”,也许相当于国内的大专?)毕业的比例越来越少。从具体的职业角度来看,事务性职务正在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

随着美国的系统化进程的不断进展,事务性职员所从事的进度(schedule)管理、票据整理等工作正逐步被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取代。而且,不只是这类低端工作,就是如会计、律师、医师、分析师和客机飞行员等传统的高端工作,也正在逐渐地被计算机系统侵蚀。众所周知,产业机器人以其精准、迅捷、能耐受长时间劳动以及绝对服从命令的特点正逐步取代产业工人的职业;会计系统已经存在了好长时间;一些比较标准的法律事务,也可以用计算机系统代替;飞机的起飞、巡航和降落都可以由电脑自动完成,也许主要需要飞行员的地方,就是驾驶飞机从登机口走到跑道上去,以及降落后从跑道回到到达出口?医疗方面,由于各种病症都有一些典型特征,医疗数据库正逐步完备,因此,计算机疾病诊断系统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IBM的人工智能系统“华生”,具有高级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知识表示、自动推理、机器学习等功能,曾在智力问答电视节目中击败过两位冠军,后从事金融分析工作,偶尔还化身为主厨开发出营养、美味的菜单。近来,IBM正在利用华生无与伦比的大数据处理能力,进军医疗产业。这也将是华生的主战场和最终目标(而且这也更贴合其“华生”的名字)。

因此,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就成了一个越来越紧要的问题。我觉得,自己所从事的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业,倒是会有比较好的前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站在这一系列的事物的制高点上。因此,要学好编程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知识。

目前我供职的公司是一家比较传统化的日本企业,很多手续还需要在纸上盖章。最近开发了一个系统,在部署时,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该系统分析、整理客户的交易数据,并发送到分析平台去。公司当然希望尽可能快地提供交易报告给客户,虽说不必如交易一般分秒必争,可也是越快越好,因为这关系着客户体验和公司形象。我把系统从最初需要数日(因为作为数据源的数据库有很多问题,且没有优化!)的处理时间,通过运用多线程处理、内存数据库等多种技术逐步缩短到10分钟以内。在我们讨论是否应该宁可先少包括一些数据也要提前10分钟执行数据处理时,负责部署的一方(公司的子公司)提出,在出现意外时,处理流程应该是这样的:数据中心发现错误;数据中心打电话给负责部署和支持的团队;负责支持的团队初步判断一下情况,并打电话通知我(或其他成员);我要求系统记录的处理日志和生成的数据文件;支持团队把请求通知给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提供这些文件给支持团队;支持团队把文件发送过来……由于人不可能总在自己的位子上不动,可能还需要做其他工作,或开会,甚至是上厕所等,因此,每一步都可能发生1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以上的延迟。这样下来,真正传达到我这里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我的设计是在系统处理完后,立即检验结果,并把检验报告通过电子邮件发到我所在的团队。可是,数据中心不能发电子邮件!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真的出于(毫无必要的)安全性的考虑,还是为了让这一大群人有工作可做?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好在数据中心可以拷贝文件,于是设计改为:在系统处理完成后,把相关的所有文件都拷贝到另一台由我们所控制的服务器;我在服务器上运行一个监控进程,发现这些文件后,立即进行检验并把检验结果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所在的团队。这样,就不用为了这点事每天疲于奔命地折腾了。也许像我这样用软件来代替人工有点冷酷(被代替的也包括我自己的一部分),可是不这样的话,不仅是毫无必要地浪费公司的经费,而且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苟且地通过做这些没完没了的琐碎工作而混日子,而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有一天绝大多数的工作都被电脑所取代,人类会何去何从?如果财务自由了,到时候会不会有新的财务危机?这些就不是我能想清楚的问题了。但人生如梦,本虚幻不实;时光如电,我们当“如救头燃”般地珍惜时间。因此,到那个时候会如何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就不必为未来的世间琐事而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