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码子--中国古代商用语言,及在线转换工具

网上流传一篇令人有些汗颜的文章,说的是“国立台湾师大附中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高一历史科试题”,其中有一道选择题是:

王威翰为宋代“附中宝号”商人,为了便于记帐,他使用商业数字,请问若他买进598本的书籍,他该如何记帐?

(A)〤〧卄 (B)〣〤〧 (C)〩〢〦(D)〥〩〨

对大陆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该题犹如天书,令人费解。其实,上面的四个选项用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商用数字写法,称为“苏州码子”。

苏州码子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用数字写法。它脱胎于算筹,在宋代形成于苏州。现在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还偶尔可见,但随着传统小店铺逐渐被超市取代,苏州码子也逐渐消失,被更先进的阿拉伯数字代替。

苏州码子与算筹不同的是,它不像算筹那样用在数学和工程上,而是用在商业领域里,常见于公文、契约、帐表、官帖、私钞、当票、中药方子中,主要是为了速记(跟用汉字书写的数字比较一下便知),同时,由于它简单易学,不识字的人也很容易看懂。因此,你如果能读懂本文,就不需要自卑,因为苏州码子的难度绝对在汉字之下。

苏州码子与数字对照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 30 40
〡/一 〢/二 〣/三 十/〆

据说最初没有“零”,都是用空格或“☐”代替,到了明代,才添加了“〇”。

记忆方法很简单:

0~3:自不必说

4:叉。1~3都三道杠了,再加就太麻烦了,于是改一下写法,打个叉。

5:阿拉伯数字“5”写草点就是了。当然,原来没有阿拉伯数字,我认为,这个字符来自古代的代表5的计算符号,样子是在圆圈上方加一个竖,好像把“♂”的箭头去掉头部一样。写草点就是“〥”了。

6~8:在1~3上加点。这个点相当于5

9:像汉字“久”

10、20、30、40:自不必说

为避免1、2、3写在一起时多个竖道引起的混淆(想象一下“〡〢〣〣〢〡”写在一起时的样子),而规定连在一起的1~3的数字中,第偶数个用“一二三”书写。例如:123记为“〡二〣”。

苏州码子的两行记法

苏州码子没有小数点。它采用两行记法,在数字下面标注单位。“12.34元”可记为下面各种形式:

〡二〣〤  〡二〣〤  〡二〣〤  〡二〣〤

 〇    十元      △     毛

记住了这些,上面那道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A)〤〧卄:4720

(B)〣〤〧:347

(C)〩〢〦:926

(D)〥〩〨:598

显然,正确答案是D。

这套数字书写系统还是十分先进的,几乎可以媲美现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体系。把“〡二〣〤〥”跟“一万两千三百四十五”甚至“壹萬貮仟叁佰肆拾伍”比较一下,多么简单快速啊!

站在今天的认识角度,批评一下其缺点:

  • 最开始时缺乏“零”,且“十卄卅卌”十分笨拙
  • 缺乏小数点,而不得不分两行,在第二行标注单位。
  • 当然,跟阿拉伯数字相比,还是笔画太多。不过,阿拉伯数字的“4”和“5”也不得不分两笔,“7”上如果不加一小横,则容易与“1”混淆,加了小横,则也是两笔。如果这三个数字改为类似于“φ”,“S”和“τ”的写法,则可一笔就写好,势必会提高书写效率。
  • 为避免混淆而将“〡〢〣”和“一二三”交错书写:如果横排都用“一二三”、竖排都用“〡〢〣”不就可以了吗?

我编写了一个在线苏州码子转换小工具,可用来自动转换苏州码子。这里不把小数点转换成两行格式,而是保留小数点;且不处理苏州码子中“〆卄卅卌”等败笔,而都以“〇”处理。

便宜且回报率高的投资物件的教训

在网上看到一个札幌市的投资物件,1R,要价130万日元。好便宜啊!这就是第一感觉。而且回报率32%!

再细看:38年的房子,2楼,23平米。离电车站徒步15分钟,离公汽车站很近。除了面积还可以外,这些都是不好的因素。不过,这么便宜,可以便宜点租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在还有人在租,回报率32%的话,三年就回本了。当然这是粗利率。现在租金35000一个月,减去维修基金和管理费,也有22%!虽然现在租金稍贵,便宜点租也行啊。

再检索一下,发现该楼的5楼一间房子正以19000日元一个月的租金招租,加共益费2000,共22000日元一个月!这样算一下的话,减去费用,回报率10%!再算上买房的各种费用,并从房租里减去房客管理费的话,更是所剩无几。这样的破房子,现在的房客很显然花的租金过高,可能会随时搬走,或者干脆就是房主找的托。而如此低的房租,要中介公司找新房客的话,估计至少要支付3个月租金(按19000日元算)以上的中介费(或曰广告费)才能有公司肯去找。再有,不管房子多便宜,各种设备的维修费却是一样贵的。这样一算,简直是惨不忍睹。该楼如此陈旧,以后维修也令人担心:实际上,要是全部的维修基金都能收上来的话,每年可积累约400万日元,这样还可以吧。但谁知道能实际收上来多少呢?

这个十分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以下两点:

  • 表面上的高回报率不是一切,要小心里面藏着的陷阱(否则的话,当然是越高越好)
  • 低价格并不是一切。花130万日元在日本第四大城市买间楼房,感觉似乎十分的值,但实际上却完全不是如此。这令我想起了一句话:低价的垃圾也是垃圾。

关于“私人银行”(Private Banks)

在一些电影里,我们会时时看到瑞士的私人银行(Private Banks),显得十分神秘。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这辈子也无缘跟这些银行打交道。

传统上的私人银行是瑞士的那些银行。从影视作品中,我们了解到,它们给客户存储大量的钱,而且严格保密。实际上,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这要多。

在瑞士型的私人银行中,客户经理扮演重要的角色。客户经理直接和客户联系,掌握客户的私人信息,明确了解客户的特征和需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他们不仅提供管理资金和为客户投资等金钱方面的服务,还为客户在生活中排忧解难,比如:

  • 管理资金
  • 投资:如果客户有这方面的要求,会代替客户把部分或全部资金集中或分散地投资到指定的或合适的金融商品中去。
  • 投资信息:比如,客户希望投资东欧的基金,则为客户整理东欧基金的完整列表,供客户选择。客户如果希望购买某名画或海外的房地产,也能帮助斡旋。
  • 旅行:帮客户订购机票、宾馆,提供旅游地的信息和其他相关的协助。
  • 生活:比如,住在日本的客户希望把孩子送到英国的名校就读,客户经理会搜集该校的招生简章和各种表格,并为客户提供推荐信。由于私人银行的客户都经过仔细的审查,这样的推荐信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客户经理跟其客户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十分强的。基本上该客户经理终生为其客户们服务,死后由其后代继承这些客户。而客户跟私人银行的关系则是十分松散的。私人银行基本上就是一个容器,用于容纳客户们的账户和资产,同时提供各个领域的专家,通过客户经理介绍给需要这方面知识的客户,供客户咨询。如果某私人银行提供的商品、保有的艺术品或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那么,客户经理会连同其客户们一起“跳槽”到其他私人银行。由于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的资产门槛十分高,对于一个掌握一定数量的客户的客户经理来说,基本上无论他想到哪家银行,都会受到欢迎。

附带提一下艺术品的买卖。这些艺术品当然是那些天价的世界级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梵高的画等。这些艺术品基本上都是保存在私人银行的专门的储藏室里。艺术品的买卖也就是把其登记的主人换一下而已。

瑞士型私人银行对遗产的继承也提供帮助。由于对客户资料的保密,可以避免缴纳大量的遗产税。如果子女们都是纨绔子弟,对金融一窍不通,也没有关系:可以设立一个信托(trust),交给金融专家运作。子女中没有人有权利任意支取钱财,而只能每月领到规定数额的生活费。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些人把全部资产挥霍一空。当然,情妇和私生子等也能被抚养,而不必在意遗产方面的法律的各种限制。

这些瑞士型私人银行的门槛十分高,大的银行至少需要存入5到10亿日元的资产,中型的也要求存入一两亿日元以上的资产,小型的则接受3000万日元到1亿日元的资产,不过我想他们可能不会提供上述的全套服务,可能更接近下面要提到的美国型的私人银行。

瑞士型私人银行的主要收入之一是收取客户的账户维持手续费,形式为资产总额的某个百分比,比如一年收0.5~1%。如果存入的资产过少,当然不可能有足够多的手续费来配备一个专门的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如此多的服务。

瑞士型私人银行对于客户来说,有点像“管家”,既担当账房的职责,又负责其他家庭内的事务。

瑞士型私人银行的客户主要是那些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实业本身能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收入,因此,他们对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资产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高回报肯定是伴随着高风险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减少。因此,瑞士型私人银行不可能期望收到过多的交易佣金,只能是着眼于账户维持手续费。

另一种典型的私人银行则是美国型的私人银行。这种银行的客户经理跟客户之间没有瑞士型银行的那种紧密的纽带关系,相反,他们只是银行的职员,对客户来说只相当于银行的“窗口”。这跟普通的银行比较相似。这些客户经理也不跟客户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相反,他们会定期地更换。

美国型的私人银行会组织计量经济分析师和金融工程师开发他们自己独创的衍生金融商品,提供给客户。这些商品当然跟期货、期权等普通的衍生金融商品一样,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因此,实际投资于这些商品中并赚到钱的客户比较少。提供自己独创的金融商品是美国型私人银行区别于瑞士型私人银行的主要特点。它并不提供瑞士型私人银行所提供的那些“管家”类的服务。

美国型的私人银行期望它的客户积极地运作他们的资产,频繁地买卖那些独特的金融商品(那种高风险商品不可能长期持有),因此,他们主要赚取客户的交易佣金。由于这种原因,它们对客户的存入资产总额的要求没有瑞士型私人银行那么苛刻。

美国型私人银行的主要客户是那些希望通过积极地投资运作而使自己的资产迅速增长的人。这些人不会把钱浪费在“管家”型的服务上,他们主要希望私人银行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和更有效的交易平台。

随着日本的“总中流社会”时代的逐渐结束和贫富的逐渐分化,如何赚富人的钱成了金融业、销售业和服务业的新的课题。因此,那些大银行也开始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但是,日本的私人银行目前还很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

日本的私人银行在内心里希望做美国型的私人银行,但是却缺乏自己独创的金融商品和相应的交易平台,只有少量的美国型商品,因此,对于美国型私人银行所服务的客户来说,这种投资条件根本没法使用。同时,日本的私人银行却又按照瑞士型私人银行的样子来宣传自己,但是又没有瑞士型银行里的那些各个领域的专家,也没有瑞士型银行的那种极其传统的文化,因此,它们实际的样子跟宣传根本不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们按瑞士型银行那样宣传自己提供资产保全服务,可是提供给客户的却都是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商品。

一言以蔽之,日本的私人银行向那些希望开设瑞士型私人银行账户的人提供美国型私人银行服务,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如果有人希望开设私人银行账户,那么也应该选择在日本境外开设瑞士型或美国型的账户。日本本土的私人银行离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生如戏

有一部日本的电视剧,描写中年夫妇的婚姻危机。女主角看不上被裁员后赖在家里毫不进取的丈夫,邂逅大学时暗恋的同学后,差点出轨。之后决定继续跟丈夫维持夫妻关系。最后夫妻双方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也都知道对方已经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但都装作不知道。女主角独白的画外音:原来夫妻关系的真谛就是演戏。

其实岂止是婚姻出现过危机的夫妻关系是演戏,我们绝大多数的生活都是在演戏,佛家和道家都认为是这样。真正的自我是谁?是这具肉体和在里面操纵着这具肉体在人生的舞台上欢蹦乱跳的后天意识吗?显然都不是,而是更深层的处于封闭和休眠状态的元神、佛心、本性真如。佛家和道家的修行者的任务都是把这个封闭打开,把真正的自己激活,从而明心见性。

大多数人由于演戏过久,太过于“入戏”,而忘了自己是谁,以至于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正在扮演着的角色,从而在人生的舞台上“跳梁”得更欢;而能够明白过来自己是谁的人也不得不继续演戏,而且不幸的是还不得不假戏真做,再无奈也没办法。 一个很简单和很现实的原因是生活本身。现在毕竟不再是古代,不可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必须积极参与到高度分工了的社会生产中去,至少得赚出自己和家人的食宿费,还得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合格的“演员”。要不然,自己的肉体饿死了,还谈什么其他的层次和境界(如果还没跳出五行的话)?这就好比是演员,要不断演戏,而且也靠演戏谋生。

电影“黑客帝国”虚构了一个电脑里的虚拟空间,机器把人类养殖起来用于供应热能,而把人们的思想弄到电脑软件模拟的世界里去,从而达到“愚民”的效果,防止人类醒悟过来自己的真实处境。而醒悟过来的人们在跟机器斗争时,也得先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演戏”并取胜,最后才能冲出去,回到现实世界里去,把机器彻底摧毁。从这种构想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思想过于局限于西方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只有能实实在在地看得见的、听得到的、闻得着的、摸得到的或检测得到的,才被认为是客观的存在,典型的唯物主义。因此,电影里认为人的这具肉体和人的后天思想才是真正的自我,而适应在电脑虚拟出来的世界里的思想则是虚假的。这显然认识得过于肤浅。

同时,我也想到了佛家经常讲的“金刚不坏”。这具肉身再怎么锤炼,就算真的变成钢筋铁骨,也不可能不坏:泼点硫酸或扔个炸弹就完蛋了。那什么才能达到“金刚不坏”呢?老子反复地说过柔定胜刚的道理:“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等等。比如水,当然刀劈斧凿都不能伤害到它,而空气就更不容易受到伤害了。人的本性真如,物理性的和化学性的攻击根本就不可能伤害到他,同时,精神性的攻击(比如世俗的沾染)也不能改变其分毫,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的金刚不坏之体吗?

A型血人彩票中奖率最高吗?

有这样一条消息:

买彩票,什么样的人中奖的可能性最高?日本瑞穗银行彩票部近日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A型血型的人中奖的比例最高。瑞穗银行在石川县对获得 100万日元奖金以上的237人(男性139人,女性98人)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中奖者中A型血型的人最多。按照性别来分,男性中奖机会最多的条件是“购买彩票10年以上,A型血型,60岁以上,一次购买30张,公司职员”,女性是“购买彩票10年以上,A型血型,60岁以上,家庭主妇”。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奖后的奖金使用途径,回答是“储蓄”的人最多,达到31%。其次是“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16%),第三位是“还债”(14%)。当选的秘诀是什么?60%的人回答是“运气”,另有19%的人认为是“忍耐”。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稍作思考,就会发现上面这则消息完全是误导,或者说结果毫无意义。

虽说跟据“科学”的统计,A型血的人中奖率高,但是A型血的人不必就兴冲冲地跑出去大买彩票。为什么在日本A型血的人中彩票几率高呢?假如各种血型的人购买彩票的想法一致(本人是O型血,对彩票完全不信,但不等于说所有O型血的人都不愿意买彩票),那么很自然地A型血的人中奖几率会胜出。原因很简单:日本被称为A型社会,多数人的血型为A型,占40%,O型占30%,B型占20%,AB型占10%。也就是说,根据概率,有40%的可能性会是A型血的人中奖。

对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购买彩票10年以上、60岁以上的人容易中奖”的结果,原因也很简单:当然是购买彩票期间越长的人越容易中奖。如果人口的年龄分布不偏的话,购买彩票20年~30年的人中奖几率肯定比购买10年~20年的人中奖几率高。为什么是60岁以上呢?因为只有年龄足够高,才能有几十年的购买彩票的经历。而且,年老后,收入减少,更有可能闲着没事儿买几张彩票,期望以小博大,解决金钱的压力。

为什么男性是公司职员、女性是家庭主妇容易中奖呢?因为大多数成年男性都是公司职员,而大多数成年女性都是家庭主妇。同时,需要严格控制家庭财务收支的家庭主妇相对于手头更加宽松的职业妇女来说,更倾向于买彩票以期以小博大。

中奖秘诀:运气,自然不必再说;忍耐,也就是要长期购买,也显而易见。

因此,可以说,上面引用的这则消息完全是误导。我们还可以说,目前人类中奖的几率是100%,而猫儿狗儿等则是0%。这不等于说你出去买就一定会中。

整理桌面上的书籍

最近半年来,由于不断地买书和读书,桌面上逐渐被书籍占满,导致我的笔记本电脑放在桌子上很别扭,吃饭时也不太得劲。饭桌(兼做书桌)上放着两大堆书,旁边的小桌上还有一大堆,每天都给我比较拥挤的感觉。因此,我在周末总是喜欢到咖啡馆或图书馆里去读书学习。

今天本来也要去图书馆,但是,由于在星期天图书馆于下午5点关门,去了也不能待太长时间,因此,决心收拾一下书桌。这几大堆书都是近期要经常阅读的,不能把它们塞到犄角旮旯了事,这样,就只能用书架把它们整齐地放起来了。

现在家里有7个小书架。从储物室里拿来一个,用来整理这些书,结果有点放不下。于是,索性再拿一个过来,并把一些不是经常需要阅读,但重要且有可能时时查阅的书也搬了过来。这样,书桌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不过,储物室里又出现了几堆书。。。

人是由内部的“操作系统”--心--决定的。因此,要解决一些问题时,往往应该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但也不一定总是由内而外,有时稍稍改变一下外部环境,往往能有效地改变心情,这就是为什么咖啡馆能一直存在的原因吧?像我这样稍稍改一下房间内物品的摆放,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且随手就能拿到大量的书(到咖啡馆总不能背十几本书去吧),同时又节省了咖啡钱。真是一举数得啊。

搬到了书桌旁的书架

顺凡逆仙

“顺则为人,逆则为仙”这样的话因为经常听到,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了。就像很多人都知道说什么“平常心是道”,可那些把这话整天挂在嘴边的人中,有几人能真正或多多少少地做到呢?

传统上,关于丹经或修道的文章,总是十分晦涩,充满了各种代名词,除了常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卦及由其衍生的六十四卦外,更有铅、汞、金炉、玉鼎、婴儿、姹女、天干、地支、方位、甚至“玄关”、“刀圭”等更加晦涩的隐语。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修道者希望保密,就像讲江湖黑话一样,不让外人听懂,亦或由于道之不可道,而强作的比喻吧。总之,我看到这类文章,总是感到很头痛。

近来,读了几篇这类的文章,竟然稍稍有了些理解,故及时记下自己的些许感想。

说“顺则为人,逆则为仙”,以前一直想当然地以为是说行为方式的不同,现在才明白,原来这的确是有更明确的意思。顺的是什么?逆的又是什么?其实,顺和逆的对象,根本上说是精气的走向:如果顺着人体被设计的样子走,就是尽人伦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是求道修仙的做法。所谓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采药、运周天、抽坎添离、炼丹,以便达到后天返先天的效果。(之后的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就太高深了)。张三丰语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当然,推而广之,其他事情上也多是如此。

“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反其道而行之;其道=这就是修道;而行之=明白了道理,不实行不行。)

比如,长眼睛就是为了看的,长耳朵就是为了听的,但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也就是道家说的要真心清净,精神内守,眼虽见色而内不受纳,耳虽闻声而内不受音,神虽感交而内不起思,见物内醒而不迷。佛家也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毕竟人出生后,元神退居幕后,识神开始主导。而后天受社会教育和熏陶的识神就是要让眼睛去看、让耳朵去听,并对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相应的思考判断。看到美色动心、听到美声动情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道家要让识神暂停工作,让元神再出来主持身体;佛家则也讲要证得无分别智。

不过,道家的“填油续命”跟尘世的“勤俭持家”、“储蓄理财”等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现代社会,主流思想是鼓励享乐主义,鼓励刺激消费,因此,“填油续命”倒真的也是相反的了。

默录“常清常净天尊”:

真心清净道为宗, 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上药身中神气精,人人俱足匪亏盈。
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

国内驾驶见闻

最近,在公司请了几天假,加上黄金周,回国好好地休了一段时间的假。

回到沈阳,发现大家的驾驶习惯跟自己在日本的所学很不相同。除了左行还是右行以及左舵还是右舵等客观的不同外,对我冲击最大的是驾驶的态度和方式的不同。

在沈阳,大家都普遍超速驾驶,这跟在日本没太大区别。但可怕的是,在沈阳,大家在超速的同时,还普遍有如下的特点:

  • 经常的左右来回横荡,且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打方向指示灯。如果有车在靠近车道线时,我总感觉十分紧张,因为他既可能一直这样行驶,甚至稍微过线一点,又可能随时荡到你车前,而不给你任何提示,也不会理会太多你的车速和车距。
  • 尽一切可能钻到你前面。哪怕前面就有红灯,也宁可先加速,再猛踩油门,而不是跟在你后面缓缓地停下。于是,你本打算松开油门,让车滑过去再轻轻刹住,也不得不因有车突然窜到你前面而刹得急些。
  • 在遇到红灯停车时,哪怕能多前进一个车的距离,也不吝惜不打指示灯地横荡。
  • 行人:我就是不急!如果你好心停下车让前面的行人先横断马路,那你就等着吧。因为行人经过你的车后就突然变得不再那么急了,而旁边车道上的车又往往没那么好心,于是,你以及你后面的车就被一直堵在那里。你后面的车还能荡到别的车道,你基本没什么办法了,除非先倒车。
  • 左转的车不让直行的车。如果你不抢在交通灯变绿的一瞬间在直行车开到之前率先左转过去,后面要左转的车会很生气,因为你挡了他们的道。除非你多向前行驶一些,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急速地左转过去。
  • 虽然别的车在加塞在你的车前时,似乎毫不考虑你的车速,而迫使你不得不踩刹车让他加到前面去,但是,你真正想变换到旁边的车道上时,哪怕你打了方向指示灯,别的车似乎也不愿意让你,除非你硬往里塞,跟他打打心理战。
  • 骑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或开农用车的人,不但缺乏礼让的精神,而且乐于时不时地跟汽车赛赛跑。因此,碰到这类人,不要过多谦让,快速果断地超了他们往往更安全。我在一个雨天,看到了很戏剧化的一幕:某宽阔的公路排水不太好,路面积水很多。一个骑电瓶车的人,不走旁边的道,非淌水走公路,结果高速驶过一辆车压起来的水像瀑布一般尽数从上方倾泻在他身上。

一次,我乘坐一辆出租车,被那位司机的精彩的车技表演弄得心惊肉跳。这位老兄不但频繁地荡来荡去,而且居然能高速(70~80公里/小时)斜着在车缝间连续跨越两个车道。有一次,由于前面的车慢,该车快速驶向右侧的车道时,后面来的车没有让,眼看着就要被后面的车擦到右后侧,该司机并没有停止加速,而是快速向左打轮,躲过后面车的一撞,又快速向右打轮,变换到右侧车道,以避免撞到左侧车道上堵在前面的车。我记得学驾驶时,学过一次急速打方向盘,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一次实际应用。

回日本后,打出租车回家,虽然也经常超速,但是却没有这些眼花缭乱的表演,而且变车道时也都老老实实地打指示灯。据这位司机说,以前东京也有过国内出租车那样的时光,那时开车的多是黑社会成员。后来逐渐被警察取缔,加之出租车公司也增强了管理的力度,如果乘客投诉某司机危险驾驶,这名司机就会被出租车公司解聘。因此,现在剩下的出租车司机都是老老实实开车的了。

在国内的20天里,我亲眼目睹了两起重大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车完全钻到了一辆卡车的车厢下,估计是车毁人亡;在一个路口,一辆出租车被一辆公共汽车撞到侧面,车体变形。

那么在国内,大家为什么甘愿冒着如此大的危险而“跟时间赛跑”呢?是因为沈阳的生活节奏比东京快得多吗?闭着眼睛也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归结为:中国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和谐社会”。

根据我的见闻,总结国内驾驶心得如下:

  • 绝不能让行人(当然,在不撞到人的前提下),除非你不愿意走。(附注:如果是在上海某地,则还不能停车帮助声称有病的人,防止被“钓鱼执法”)
  • 绝不能跟大车(公共汽车、卡车等)斗:你必然会输,因为撞到一起,大车的司机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他们是不会怕你的。
  • 左转弯时,拐的弯越小,越安全。虽然按规定,你应该拐大弯,但是,你如果拐的小,那么就离驶来的直行车距离越长,而且中间还有拐弯稍大的车隔着。
  • 变换车道:不要迷信方向指示灯,因为别人可能看见了也不理会。因此,缓慢地挤进去,并多按按喇叭,往往更安全。当然,如果你不认为节省的一点时间如此宝贵的话,等后面没车时或车离得较远时变换更好。
  • 尽量不要走边上的车道,因为那里往往有骑自行车、电瓶车的人或行人旁若无人地行走,而且可能在相邻的两个车道上游荡。因此,看到这类人,应该离他们两个车道才能比较安心地快速行驶。当然,就算在最中间的车道,也不能假设前面就不会突然跳出一个人来。
  • 不要学习和理会“车语”,否则你会感到更难受。因为多数时候它们都是指:“快开!别挡在前面!躲开!”尽管这些人争取到了几分钟的时间后(多数争得的时间会被红灯消除掉),也会回家或到娱乐场所立即浪费掉。
  • 如果你已经学会了国内这些习惯,不要把它带到国外,除非你已决定了却此生。

关于“自动百万富翁”财产计算公式的讨论

“自动百万富翁”是美国的一本理财方面的十分好的畅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拿铁效应”,就是说,对于每天早上都习惯性地买的一杯星巴克的拿铁咖啡的人,如果把这笔小钱省下来用于投资,那么到该退休时,就自动地成为百万富翁了。这里是该书作者办的讲座的概要,涵盖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书里给出了一个个人理财的计算公式:

净资产总值 = 现在年薪 × (现在年龄 – 20) / 3

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某人现年50岁,年薪10万美元,那么如果他很好地理财了的话,应该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

该公式的含义是:如果每年都能把收入的10%用于投资,且投资回报率按美国股市自上世纪初以来的平均年回报率10%计算,那么该人应该有公式所表达的净资产。除以3是为了对年薪上涨的调整(毕竟,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不太可能一上去就拿10万美元的年薪)。该公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年龄一律减去20,而不是实际开始工作的年龄,以反映投资的时间价值。

本人读了研究生,在学期间整天呆在实验室里,致力于数值计算方面的工作,而从未考虑过钱方面事情。毕业后已经26岁了,这时才开始工作,而且在国内时也没赚到什么钱。因此,每次用这个公式计算,都感到十分自卑。本人虽非长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却也算得上自然的节俭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恬淡虚无,到了去Yodobashi等电器店也想不出来要买点什么的程度。因而,总觉得这个公式对我似乎不公平。

比如说,对于40岁的人来说,有如下结果:

  • 年薪400万日元:资产 2,667万日元
  • 年薪600万日元:资产 4,000万日元
  • 年薪800万日元:资产 5,333万日元
  • 年薪1,000万日元:资产 6,667万日元
  • 年薪1,200万日元:资产 8,000万日元

可见该公式多么可怕。

为了深入分析该问题,我根据作者的说法对该过程作了详细的计算。我仍然用50岁时10万美元年薪为例,假定该人的现在年薪是20岁时的3倍,并且年薪随着年龄呈线性增长。我的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结果表明,该公式对两头(21岁和50岁附近)优化,对中间则太不精确。我的精确计算结果应该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强调复利和时间对资产增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资产应该呈加速增长才对。作者的公式给出的结果对这种加速增长表现得不够明显(更像直线增长)。在35~45岁时,该公式误差特别大,因此才会误导我们。

自动百万富翁精确结果和公式计算结果

根据我的精确计算结果,在40岁时,应该是如下数值:

  • 年薪400万日元:资产 1,639万日元
  • 年薪600万日元:资产 2,395万日元
  • 年薪800万日元:资产 3,246万日元
  • 年薪1,000万日元:资产 4,034万日元
  • 年薪1,200万日元:资产 4,853万日元

这些数据虽然还是比较有难度,但比原来的数据要容易得多了。

其实,每年按10%增长,很显然是太乐观的估计了。对于日本股市来说,从1988年以来,很难看到增长的情形。恐怕只有从2003年算起到现在是增长吧?如果2003年在8,000处买入日经225指数,到现在11,200,按复利计算的话,每年增长4.9%。当然美国好一些,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增长十分快。如果自1985年买入标准普尔指数,图上看大约为200,到现在的1,190,按复利计算的话,平均年增长率为7.4%。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增长并不是很大。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去赶上这失去的好机会了。

如果以日本股市的股息回报(大约2%)计算,而投资额则按年薪的40%计算(我记得在“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バビロンの大金持ち)”一书中指出,一般要存下收入的30%,想成为富翁,则应存50%。这里取其平均值),则得到的结果意外地跟公式的结果十分相似:

按投资40%,回报率2%计算

但是,显然投资的百分比应该跟年薪水平有关:年薪10万美元时,努努力可以投资50%;但是,年薪3万多时,恐怕投资10%就可以了。因此,这里把投资额占年薪的百分比也做了一下调整:开始时投资10%,50岁时投资50%,期间以线性增长。这样,算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投资百分比按年薪变化

这样计算的结果要比公式计算的结果偏低一些。不过,这样的结果应该更实际一些吧?不管哪种计算方法,到50岁时都将拥有将近100万美元的净资产。希望真的能如此。 🙂

但是,对于我这种起步比较晚的人来说,无论如何在开始工作前都没钱投资,而且当时就算有点钱,除了定期存款外,也没有太方便的投资工具。因此,从我28岁来日本时开始计算。仍按到50岁时年薪达到10万美元计算,投资占年薪的百分比按上面第三个计算例中的方法处理(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合理的处理方法,同时反映了年薪上涨后仍保持积极的投资这一思想):开始时投资10%,50岁时增加到年薪的50%。这样算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可见,由于起步晚,时间在投资中的重要程度没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到50岁时的净资产总额偏低。但这应该更接近实际情况吧?因为到时候资产的总额不够理想,因此,我们应该再想其他的方法来补救。认清这一点应该是这次分析中最重要的收获。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从28岁开始计算

拿到了驾照

在驾校考完驾驶技术,就正式毕业了。毕业时,驾校给了毕业证书和驾照申请表,这些都是正式考驾照时需要提交的材料。

最终的驾照考试是笔试,由警察机关负责。不像驾校,驾照考点只在工作日开放。由于驾照申请表的期限是三月底,而且前些日子我一直忙于很多重要的事情,无暇顾及驾照的事,就最终选择在今天,也就是驾照申请表有效期的最后一天参加考试。选择今天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按照日本的“六曜”,今天属于“大安”,是吉日。:-)  这听起来有点“迷信”,不过我查了一下以前的记录,发现如下事实:

  • 第一次练习用驾照考试:2009.11.29,六曜为“仏滅”,凶,没通过。
  • 第二次练习用驾照考试:2009.12.05,六曜为“仏滅”,凶,通过。
  • 第一次毕业驾驶技术考试:2010.03.07,六曜为“仏滅”,凶,没通过。
  • 第二次毕业驾驶技术考试:2010.03.14,六曜为“大安”,吉,通过。

因此,为了多些时间复习,同时今天(2010.03.31)也是“大安”的吉日,因此就决定今天参加考试了。

早上8点半左右就赶到了考场。好在考场离家很近,骑个车很快就到了。考点很大,里面很多的人。首先是检查视力。在驾校时,每次查视力都查得很仔细。最后一次我居然两眼都是1.5。在考点,可能是由于人太多,另外,完美的视力也不是必须的,因此,只是用“C”型的视力表上下左右各查了一个,就草草结束。然后交了4200日元,包括2100日元的考试费和2100日元的办理驾照费用。然后领了考号,就赶往考试的教室。考试在前后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大教室里进行,里面密密麻麻地坐满了考生。今天上午的半场共有165名考生。我坐在头一排。

考试从9:15开始。一位负责监考的警察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大声喊了半天考试的方法等,听得我十分难受。然后开考。好在我在之前的晚上匆匆过了一遍教科书,并做了些练习题。共95道题,前90道为单选正误题,后5道为多选正误题,满分100分,90分以上通过。问题不是很难,跟做的习题的难易程度相仿。考试时间50分钟。到了30分钟时,开始有考生答完退场。过了一会儿,我也答完了,主要是在答题纸上划道道比较占用时间。本想仔细检查一遍,鉴于窝在那里实在太难受,而且根据以前的经验,如果想太多,反而会把答对的给改错,因此就也立即交了卷。

到了约10:45,回到考场,等待考试结果。监考官把通过的人的考号显示在教室里的大屏幕上。我一看,通过了!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没过,以年轻女子居多,可能是不适应考试问题那种委婉曲折的表现方法吧?上午考试的人中,可能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没通过。

监考官让没通过者提前退场后,又喋喋不休地讲了一通,包括之后的手续,和交通安全等问题。窝在那里听这番长篇大论,弄得我又累又困。好容易挨到结束,到外面一个机器上输入两个密码,领到一张卡纸,带有自己的密码和一个条形码。然后再回到教室,听监考官一番对接下来的手续的陈述。其实很简单,就是检查一张卡纸上的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正确,然后贴上另外的2100日元的印纸,并让监考官在上面盖印。然后出教室,用小卡纸上的条形码激活数码相机,拍驾照上的证件照。上午的事情就全部完毕了。下午12:30左右到4楼领驾照。

由于已经快12点了,就没出去,直接到4楼,因为那里除了是领驾照的地方外,还设有食堂,可能是他们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手法吧?反正多数人都选择了在这里吃午饭。我花了580日元,点了里面较贵的一种拉面,可还是索然无味。匆匆吃完,回到领驾照的地方坐等。由于参加的人多,结果到点了还没出来,又多等了一阵子,终于领到了驾照。

现在的驾照都是IC卡式的,因此比以前多交450日元的办理驾照费用。IC卡可以储存更多的信息,并且还能把一些个人隐私的信息存在里面,而不是直接印在驾照上,便于保护个人隐私。从卡表面移到了IC卡内储存的信息好像也就是“原籍”,不知道这有什么好保密的。那两组密码就是为了取得这些存在卡内的资料用的。

总之,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终于拿到了驾照。我的驾驶学习经历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