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失业后的办公室

失业在家,总得干些什么,比如找找工作、充充电、编写点程序什么的。否则,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就会逐渐生疏和变弱,以后就麻烦了。

但是,现在我的住处正在大规模维修中,油漆、涂料的味道十分刺鼻,开门关门都不行,弄得我十分难受,真怀念上班的时光了。于是想到到外面找个“办公室”。

首先想到的就是图书馆。图书馆里有阅览室或学习室,还有所谓的“商务室”,里面只是有一些电源插座,用于给笔记本电脑供电。但是,发现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无法连互联网,至少我所购买的服务在这里收不到;另一个则是禁止饮食,这样长时间干坐着十分难受。

麦当劳里倒是能使用我购买的无线上网服务,也可以吃吃喝喝。虽然麦当劳的食品不算健康,但是我们可以只买一杯咖啡啊。这里有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没有电源!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用完,也不得不走。当然,如果只是看书学习,则可以一直在这里。

在东京市中心,倒是可以上网的地方十分密集,但是,每天到那里,就得支付乘坐地铁的交通费,也不太合算。。。

看来,只能先轮流利用图书馆和麦当劳,等住宅楼维修完后,就可以在家里SOHO了。

失业的体验

失业倒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是由于自己愤怒地辞职,赶上正在年末年初之际,公司里负责招聘的人大多都休假去了,搞得有一段时间有些被动。但当时经济尚好,自己的资产也相对多些。这次是第二次,今天是第一天。由于这次是公司把我裁掉的,公司给了一些补偿,经济状况虽然百年不遇的糟,个人的经济上倒还没那么被动。但是,做为一个父亲和丈夫,同时半年前刚用20年的按揭贷款买了套公寓,还是有一点点淡淡的忧虑的。否则,要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话,当然现在会很潇洒了。

对此时的心情思考了一下,对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的体验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如果是先找到了工作,再辞职并休息一段时间再到新公司上班的话,这段休息的时间就会过得很轻松;反之,如果是被裁员,要经过一段时间找工作,才能继续上班的话,那么这段时间就可能过得心急火燎的。但实质上区别不太大。这正是“境由心生”的一个实例注解。

当然,被裁员后,多长时间后才能再找到工作,以及是否能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工作,则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而随着这种风险而来的,则有公司裁员的补偿和失业保险的补偿等回报。对于不怕风险的人来说,在这段时间中,如果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轻松愉快地生活(也就是“没心没肺”),做平常情况下想做但没时间能做的事,花着因承担风险而得到的补偿,岂不也是很妙?毕竟担惊受怕也不能提早找到工作,还不如坦然地面对。

于是,我打算怀着轻松的心情,积极面对上天在我背后给我的这轻轻的一推。因为我深知,祸兮福所依,任何变动都像钟表中环环相扣的齿轮那样有其精确的用意,只是我的凡胎肉眼一时看不透、参不出而已。

第一次被裁员

昨天,突然被叫到人事部,心里感到事情不妙。果然,被通知裁员了。外套和公事包被同事带出,其它私人物品公司会给邮送回家,立即被直接送出了公司。于是,在该公司工作了大约两年(差几天)后,终于在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中,丢失了这份有些鸡肋的工作。这是我第一次被裁员,文以记之。

记得到这家公司面试时,也是这个IT的头,说不希望我像在前几家公司工作那样,两年就换一家,而是希望我能至少待五年。我也表示那些经历都是有很客观的原因的。后来不到半年就感到很后悔,但是想到面试时的承诺,以及考虑到总跳槽也让简历不好看,就打算看在孔方兄的面子上再忍忍。结果忍了两年,终于不想再在这里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时,结果遇到了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面试了几家都没成。于是在我在这里混着的时候终于也被炒了。

说是混着,本人还是秉承自己的职业精神,干一天认真负责一天的。当时吃过午饭,正忙着手上的刚有眉目的工作,想着当天能不能解决时,就被公司急不可耐地裁掉了。因为当时手上还有几个小项目还没做产品发行,两个还没开始,加之本人是这里唯一的程序员,按理说应该等项目基本告一段落时再裁,可能是因为黄金周就要到了,公司为了省几天的成本,而提早把我裁了。当然,其它地方还有Offshore的程序员,但是这些小项目都是我自己设计和开发的,估计也会造成其他人的一些麻烦。就算五月假太多,这个月不过是明天一天假期,可能要是到月底的话,按照公司规定,要多给我支付两天的工资。于是,就把这几天也省了,而没坚持到月底。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对没在本月24日把我裁掉表示不解,那样就能连周末都省了。想到本人病假时都在家在线工作,不禁感叹,这人和人差别咋就这么大涅?!

我知道自己被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是这里唯一的程序员。唯一有可能意味着不可或缺,但更大的可能是并不太需要。遗憾的是,我的情况正是后者。当时进入公司时经济还没下滑,现在,在经济深不见底的情况下,终于没能继续混下去。其实我在去年年底时就感觉到可能会被裁掉了。不过,好在公司的裁员制度本身还不错,给我补偿了一些钱,这样,我就不用在这经济最差时捉襟见肘了,至少短期内不会。

其实,我总感觉我之所以有这份工作,实在是因为该公司的系统太烂,是我工作过的同类公司中最烂的。我就像个IT清洁工。。。否则,恐怕我早就被裁员了。好在工资还算不错,就一直混着。但是,由于我做的这种大量的不重要的清洁工作,基本没拿到什么奖金,令我十分心寒(本人的工作一直是比较好的,同时也比较有职业精神)。同时,又被这类工作整天烦得不得了。工作一丢,立刻清净了不少,这样想想,倒也没感到多少遗憾。只是要在这最困难的时候再找工作了。

此时,之前申请的日本永住权终于显示出了其优越性,我不用为签证发愁了。否则,由于三个月没工作的外国人都必须离境,我就不得不先找个比较差的工作混着了。同时,由于是公司裁的我,而不是我主动辞职的,因此,正式离职日后一周就可以开始申请失业保险。想到这么多年以来每个月都缴纳那么多的失业保险,真想晚一些再找工作,先领一领体验一下。我的体验就是,被裁员倒也不错,如果不是经济环境太差的话,照这样拿补偿,如果以前自己每次换工作都是被裁员的话,我可发了。(至少有一次全球各地都裁三分之一,我所在的团队本身都没了,我还是没被裁掉。。。不久自己跳槽了,没赚到)

十年后濒临灭绝的10种行业

看了一篇文章,是美国entrepreneur.com提出的十年后将濒临灭绝的10种行业。

CD专卖店:网上流媒体的流行;大型超市卖低价CD。

胶卷制造:大家都用数码机了,当然胶卷不好卖了。从日本各大照相机制造商逐渐停产胶片机就能看出端倪。本人的35mm系统是胶片系统,好痛心啊。以后什么负片反转片选择、品牌及感光度选择等等都成了在Photoshop里滤镜等的选择了。。。

撒农药的飞机。

同性恋者酒吧: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也就不需要物以类聚了。

报纸:因特网新闻;电子纸张。

公用电话:因为手机的普及。近来已经发现在东京几处公用电话都撤掉了,开始还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本人不太喜欢手机,有时候出门后需要往家里打个电话时,感觉很麻烦。回国时,也发现几年前几步就有一个的公用电话变得比较难找了。在大约10年前,感觉是国内公用电话的高峰期。当时在沈阳,只要住一楼,都可以打开一个小窗户,摆一个电话出去赚钱。在街上的小亭子里卖东西,当然也顺便弄个电话。可是,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由于在国内没手机,真是很麻烦。

古旧书店:就是有也到网上经营了。

保险箱:都用电子货币或信用卡了,谁还有票子往里放啊?这点现在也能感觉到。虽然现在票子还很必要,但是,在日本,原来成捆的股票将完全实行电子化了(不转换就成废纸)。下一步是货币,不算过份吧?现在本人就有两张卡和一个手机可存电子货币。能用时,当然不愿意去摆弄票子和硬币了。不过,把成捆的钞票摆到保险箱中估计比看看电脑屏幕上成串的数字要爽吧?至少在心理学上也有一种激励的作用。不过我还是一直数字化,并习惯了,罕见地拿过的最大的金额大概是100万日元左右的票子吧?当时是为了给老婆缴学费,扔到床上让咪咪猫上去踹了踹(见金融理财分站左边的图标),也很好玩。

电话销售(telemarketing):这可能在西方比较流行吧?在东方比较少。一个是骚扰别人,另一个是诚信有问题,所以要被淘汰。估计将被网上销售代替?

游戏厅:家里的游戏机越来越高级了,当然不用去游戏厅了。游戏厅最流行的年代,家用游戏机还太原始,电脑也在DOS时代,而且价格高昂。现在各大厂商的家用游戏机产品都很好了。

这世界真的变化很快。

有效求人倍率和转职

观察一下近十几年来日本的“有效求人倍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觉很有趣。

有效求人倍率是一个经济指标,指职位空缺数与求职者数之比,在该值为1时市场达到供需平衡;小于1时说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大于1时说明一些公司招聘不到人。在表中,最让人激动的是九零年和九一年,有效求人倍率达1.4,当时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时期,据说公司连让大学毕业生参加自己的招聘说明会都管吃管喝的,有些公司在游船上举行,参加的人每人发1万日元的交通费。当时有位日本朋友正念高中,作为临时工被招去协助举办这样的职业说明会。更有甚者,很多人在业余时间给这些公司当面试官,而赚了不少外快。

当然,这样的好事我是没经历过。相反,我来日本时,正是这18年中接近谷底时,当然,工资也少得可怜。后来在2000年和2002年跳槽时,有效求人倍率也十分低,但是居然得到了两次比较好的机会。本人的人生经历一向比较坎坷,这两次机会虽然不错,但跟一些在2000年得到很好的机会而“一步到位”的朋友比,还是比较曲折的。

2006年初时,由于看不惯公司对我的不公平对待而愤然辞职。这次时间不太好,正在年底,外资公司的招聘经理们大多回国去了,而使得就业市场十分冷清。我还是找到一家很有名的外资公司,当时和招聘经理及组员谈得很好,后由于原公司及相关的小人从中作梗,而最终没能成行。过了三个月才进入另一家新的公司(当然,这跟该公司的效率太低有关,实际上它让我等了近一个半月)。这次转职的经历和经验写在在日本找工作体验一文里。当时虽然有效求人倍率大约为1,还是有些困难。

今年春夏之交,好多公司都在到处挖人。这次是我感觉最好找工作的时候。固然自己在这里混迹了这么多年也是原因之一,但大于1的有效求人倍率估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的景气时期据说是最长的一次,超过上次的泡沫景气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いざなぎ景気”,不知前景如何,不过在去年末对一些人的调查中,90%左右的人认为感觉不到现在的经济景气。说实话,我也感觉不到,如果不看越来越高的物价和“有效求人倍率”的话。近日在一本杂志中读到该杂志对街头100名白领的调查报告,多数都没有加薪,还有少数居然减薪了。有人工作了几年终于加薪了,幅度是每月1000日元,令这位老兄十分气愤,说还不如给小学生的零花钱多。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感觉很满足,毕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些前些年不幸被裁减下来的40多岁的人,现在作为派遣社员在就职。他们对现在有工作比较满足,尽管没有加薪,同时,他们也彼此嘀咕,如果再被裁掉的话,是不是必须去干按天计算的工作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企业的体制正在转变。以前,据说企业盈利后,首先回报员工,给员工加薪发奖金;现在,由于公司股东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不得不更注重对股东的利益回报,因此必须压缩工资方面的开销(人件費),把这部分钱作为红利派发给股东。不过,据有人反映,虽然公司职员的平均工资近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起色,公司的董事们的报酬却年年上涨。没办法啊,谁让我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里被剥削的阶级了?

在这种环境下,要想自己的工资趋势与经济景气动向一致,就得自己想办法了。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跳槽。跳槽有利有弊,我跳槽主要是从工作内容出发来考虑,因此,就在我2006年初就职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也拒绝过一些猎头介绍的在外资银行的IT维护工作,因为我不愿意干那样的工作。当然,我跳槽比较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起点不好,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希望干的工作;另一个原因就是工作内容的单调。在跳槽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经验,提高了工资,同时也尝到了一些不好的后果。

跳槽的优点:

  • 开拓视野,增加经验,创造能学习新知识的环境
  • 增加工资、报酬
  • 更容易地按自己的兴趣或职业规划等发展(因为在一个公司里,往往首先要服从公司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愿望)
  • 结识新的朋友
  • 如果在现在的公司是个错误,则跳槽提供了一个修正该错误的机会

跳槽的缺点:

  • 造成工作和职业发展的不连续性(当然,不连续性有利有弊)
  • 付出更大的努力(找工作,准备面试,熟悉新公司的工作等)
  • 不利于职位的提升(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自己短期内有了更大的能力而公司论资排辈,转职是不利于职位提升的,因为其他的公司为什么要从别的公司找一名职位比较低的人提升起来呢?为什么不直接找一名跟空缺职位相同的人呢?或提升自己更了解的本公司职员呢?)
  • 如果频繁跳槽,新公司接受时会有顾虑,怕这个人不久会又跳走
  • 有“刚出龙潭,又入虎穴”的跳错的风险,因为单凭面试几次毕竟难以对新公司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

相关链接:在日本找工作的网站

各国公司的比较

本人曾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工作过,感觉各国的公司在办事和经营上颇有不同。据自己的体会,归纳如下:

经营目标:

中国公司:着眼于短期目标,以眼前利益为重。这可能跟这些公司的实力比较差有关。要是不注重眼前利益,有钱快点赚的话,经营上要有困难。抓住一个机会会狠赚一笔,但是往往不见得有持续性。

日本公司:着眼于长期目标,有时过于长。据说三菱把一百年后的计划都做出来了(根据余世维博士的讲演)。因此在盈利上有点不突出。

西方公司:着重于中期目标,实际上是既顾及长远发展,又注重近期的盈利,以对投资者有所交代。这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了,但需要实力和企业文化的支撑。

用人:

中国公司:因为重视眼前利益,因此不愿采用缺乏经验的新人,造成国内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多小公司在完成某个项目后,可能就在近期不再做这类项目了,因此就会把这些人赶走。

日本公司:积极采用大学毕业的新人,从头开始培养,把这些“白纸”描绘成忠于自己企业的中流砥柱。大公司可能对有经验的年龄较大的人缺乏兴趣(随着竞争的激化和企业的改革,在逐渐改变)。

西方公司:不但招收有前途的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也积极从其他公司抢夺富有经验的人。人员虽有流动,但能维持事业的高速持续发展。

办事:

具体到我们作为公司雇员,在办理手续(不管是因公还是因私)时,有如下特点:

中国公司:很多事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管理者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因此,经常为了办一件极其普通平常的小事也得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国家机关的窗口在这方面比公司更典型。这也导致了执行的人员的腐败。

日本公司:什么事都争取制订一个详细的规定,执行起来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和配合,耗时长,效率低,僵硬而缺乏灵活性。大家好像都比较习以为常,都不紧不慢地处理。比如我在1月份已经通过某日本的大公司的面试,但人事部等处理相应的一系列手续十分耗时,要求我4月份报到!我哪能等这么长时间?再说,还得续签证呢。好说歹说改成3月中旬报到了。另外,日本公司也有一些因个人利益而办的不该办的事。

西方公司:什么事都有一个大致的规定,办事有效率又不缺乏灵活性。面试日本公司时,是我催着人事部加快手续;面试西方公司时,则往往是它们的人事部催着我尽快办理相关手续。在日本公司,在自己部门都面试结束后,我等了好几周才排到和人事部面试,实际上没几分钟就结束了;在西方公司,在部门面试结束后,人事部往往立即就进行面试,马上转入后续的手续。另外,西方公司里,那些仅出于个人利益的缺乏职业精神的事比较少见,至少不那么明显。

结果:

中国公司:有那么多的人才资源,却总是成不了什么事。过于流动(有时不得不流动)的人员。付出与回报成正比--都很低。

日本公司:优质的服务,优质的产品,不必要地劳累的员工,偏低的收益,僵化而急待改革的体制,流动(有能力的)和不流动(缺乏能力的)的人员构成。

西方公司:较好的服务,创造性的产品,必要地劳累或劳逸结合的员工,较高的收益,灵活的体制,合理流动的人员。

用格斗来比喻:

中国公司:街头流氓。一窝蜂乱跑乱打,暗算等无所不用其极。(对不起,中国公司实在没有我们的武术高手的风姿)

日本公司:大相扑。以自己庞大笨重的固定姿势来攻击对方。

西方公司:拳击手。在运动中保持平衡,集灵活快速和重拳出击于一体。

美国公司的工作环境

最近有幸得以到位于美国加州Palo Alto的Tibco公司一游,深有感触。

Tibco公司位于斯坦福大学所拥有的土地上,与斯坦福大学签订了50年的租赁合同。据说,能租下斯坦福大学的地是十分不容易的。这里距校区很远,满眼是草地的绿色。几栋办公楼就座落在绿草萋萋的环境里,犹如在花园之中。

办公楼内也是十分的清爽明快。员工们穿着休闲装,早上三三两两来到公司,倒点咖啡或其他饮料,拿些免费提供的早餐,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工作的情形不得而见,但从办公室外的轻松惬意应可见一斑,着实令人羡慕。

当然,这属于距离繁华的城市比较远的地方。在旧金山市内的公司也和其他东京的公司一样,能在有名的办公楼里占个几层就很好了。但是,就是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能象Tibco这样有如此美丽的环境的也是比较少见的,至少在日本和中国,我无法想像。在美国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如此就不得而知了,要真是这样,那美国真的无愧于它的“美国”的名字。

分析某公司的Bonus规定

“某公司”是指美国的一个叫“Lousy Business”(假名,原名“L***** B*******“)的公司。本人曾在该公司的日本分公司工作过两年,后来终于因为IT部里的一部分管理层加相关的人事把我当一个事故的替罪羊,而感到无法跟这些缺乏专业素养和为人准则的人继续共事而当时宣布辞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那个小组的全部资深成员(一开始就参与的人)都已经离开了那里。。。

废话少说,单表其Bonus规定,来看该公司是怎么不尊重员工的。该公司规定,Bonus的20%在发之前自动被扣除,用于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当然不管你愿不愿意。不说该公司的股票好也罢不好也罢, 我们难道就非得买这个股票?我们就不能买点巴菲特的公司的B股?或者投资于指数基金?

还有,你被迫购买的这些股票,在5年内不能动。如果你辞职,且加入该公司的一个“竞争对手”公司,也就是同行业的公司,那么你这部分股票将被没收;加入非竞争对手公司,好像能返回一部分。这就是说,不管你干多少年,只要你辞职,你总要损失最后5年分的股票。

下面分析这种规定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看看还有谁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卖方。首先,公司的董事们握有大量的股票,他们基本上来说总是处在卖方的;其次,公司的高层主管们在发Bonus时能得到股权(Option),股权当然最终也是用来执行的,相当于卖股票。

每到发Bonus的时候,由于有大量的该公司股票的买单自动产生,且这些买单在5年内不会卖出,因此股价会上涨。就算5年前的股票开始卖出,起码能大致持平,而且,由于总是有人员流动,最后5年内的部分基本上是没了,而且充当了公司的意外得来的资产,使公司的利润变多,股价进一步上涨。

结果:

公司的卖方:由于这些对股价的支撑力,而能卖出更多的钱。

普通员工:由于股价上涨,到手的股票数下降;很少有人一辈子在一个公司干,因此总有5次以内的部分被公司没收(很少有转职到其他行业的吧);公司用发股权的形式来奖励部分员工本身就使公司的价值下降(尽管公司不需拿出现金),被迫购买股票的普通员工于是也被迫承担这部分的损失。因此,对一般员工来说,该规定直接就导致了这三个损失,不管该股票的市场表现如何。

有一年,公司因搬迁到一个很昂贵的办公楼而出了不少资金,于是,大家的Bonus被砍掉一半;又有一年,公司盈利颇丰,我们被告知:盈利主要归功于Business部门和Manager们,不要对这次的Bonus抱太大期望。哈哈,这正与上面对Bonus规定的分析结果暗合。

因此,不要认为凡是外资公司,甚至是美国的500强内的大公司,就一定按你的业绩给你报酬,就一定公正地对待员工。对该公司的该部门,有两位猎头做过如下评价:

其一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英国人。他当时在我要进该公司时,代表另一家美国公司。他说,这家公司很不好。至于怎么不好,我不便多说,因为我毕竟是代表另一家公司的,说多了显得我为了做生意而刻意贬低别人。不过,你去了之后就会发现的。(我当时是因希望取得某种经验,而该公司给的职位正是我需要的,因此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没想到还是有点出乎意料。)

另一位是在我辞职之前不久,评论该部门的管理层:“They are dishonest(这是原话:他们不诚实)”。当然,这位猎头的话有希望促使我走的因素在里面,但这种评论对于西方人来说,还是很强烈的。

近来在日企业都在抢人

我在一些求职网站上有帐户。当时由于待业在家,签证快过期了,为了尽快找到工作,而开了好多的帐户。但找到工作后就将它们置之脑后了,简历也一直没有更新。因为那时属于特殊时期,正常情况下我都是跟几个相熟的猎头联系。

上周四晚上下班回家,信箱里有一封电子邮件,是一个猎头通过那个网站发给我的。由于iDog属于比较有职业道德的人,不管那人及其公司水平如何,起码他是一片好心要和我合作,因此我每次都很客气地回复,不管自己现在想不想找工作。

那网站由于长年不去,密码都忘了,好在网站都有寻找忘记的密码的功能。登录进去后,给那猎头会了信,我想到,她居然能从那么深处把我的简历挖出来,说明现在企业真的是在抢人。

于是, 为了避免更多的邮件需要回复, 我在自己的profile里用英语和日语各加了一句“现在不想找工作”,结果不幸把自己 的简历由很深的地方给顶到上面来了,于是第二天晚上, 便有了更多的邮件需要回复。。。因为猎头毕竟是相当于SALES,他们决不会因为你说不找就打退堂鼓的,至少不是人人都会退却的。他们都用很策略的说法告诉你,他很了解你现在不想找工作, 但是,他手头有几个很好的很适合你的空缺,你能不能看一下,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鉴于此,只好把自己的简历设置为“隐藏”了事。
之前在雅虎的新闻里,看到现在的“有效求人倍率”(一个经济指标,表示公司在招聘的空缺职位数与正在找工作的人数之比)由原来的1以下变为1以上。当时只是认为可能是各公司因现在经济转好而在未雨绸缪,搞人才储备,并没太往心里去。现在,才对这种人才的争夺有了些切身的体验。

年薪与转职

在年末年初这一段时间,我发现在日本好多人通过检索年薪之类的关键字访问到我的网站。可以肯定的说,在这段时间对年薪的关心,跟上网的人群没有什么特殊的联系,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网虫,大家在年末年初的时候都普遍关注年薪的情况。

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多数公司都是在1月末发奖金,因此,在这个时候往往是大家跳槽的一个高峰期。但是,传统上,日本人都是在公司里“从一而终”的,现在为什么大家喜欢起跳槽来了呢?

传统上,公司每年都给大家涨工资,尽管不一定很多,但积少成多,到退休时,往往薪水很高。自从泡沫经济破灭后,公司的经营越来越困难,员工经常不情愿地无偿加班(“サービス残業”),把工作时间延长,从而能干出更多的活,来使公司勉强支撑维持。同时,公司又推行改革,讲实力主义,这样把一批高薪但相对低能的老员工赶走,雇佣薪酬较低的临时工或不用一直负责的契约社员及派遣社员等,进一步降低了费用,提高了盈利。

这样,一方面打破了日本式的“大锅饭”,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员工也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继续终生忠于一家公司了,因此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开始通过跳槽来得到更好的待遇。办事干脆利落的外企成了有能力的人争相加入的地方。而以前,由于外企的高风险(比如经营不好时会毫不犹豫地裁人,等)并不为大家所青睐。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但是,不知道大家对外企有没有一个真正的认识。我曾在几家美国公司工作过,而现在在一家日本的大公司工作,也算是对两者都有了一些认识。

日本公司重视“长期利益”,因此计划得比较长远,对人才也是这样培养的。它们乐于采用刚毕业的新人,花很大代价来把他们培养起来,以便最终能成为公司的栋梁。但是,大家工资往往相对较低,因为个人服从集体,集体一平均的话,就没多少钱了。比如,蓝色发光二极管等专利的发明者,公司并没给他们多少奖励,结果后来他们和公司对薄公堂,获得了几亿日元的赔偿。不幸的是,这样的精英毕竟极少,大多数人还是相对平庸的,那他们在日本的公司里就能得到很多的好处:公司的培养,各种福利,按部就班的加薪,确定的人生发展轨迹等。比如我所在的公司就募集送到美国学MBA的人,但是,那一定是很特殊的人,不是谁去都会被选中的。随着公司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费用被削减,因此,很多原来的优点就逐渐减少,比如:很多人在公司工作了五六年都没有加薪;奖金也是基本上一刀切,粗粗地分几段;带薪休假日数减少,等等。这样一来,家长制的作风、僵化的管理等缺点就越来越明显,于是,日本公司的魅力就逐渐减弱,逐渐被外企的光环盖过去了。

外企则以美国式的作派为代表,他们更倾向于雇佣富有经验的人,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公司不愿花太多时间和资金来培训员工。作为报偿,如果员工工作能力比较强,那么可能提升相对比较快,金钱的回报也比较多。当然,这里用了“可能”二字,因为我的一个朋友曾抱怨,进了那家瑞士的银行之后,年薪总也不涨,奖金也基本固定,职务也提升无望。。。但是,在外企工作,一般来说是很紧张的。到了慢条斯理的日企,才知道自己在外企的时候是多么的繁忙。

其实,涨不涨工资,看来对大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来说,基本上差不多。这样,到底是跳槽还是安于本职工作,就得具体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了。对于我来说,跳到外企当然会有工资的上涨(其实上涨不是因为外企,而是因为跳槽),但一般来说,不会太多,而工作可能要累得多。这就相当于为了多赚些钱,而作出某种牺牲。随着年龄的不断虚长,到底值不值得这样做更加需要仔细衡量。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比较得心应手,虽然时有繁忙的时候,但并不使人心力交瘁,因此,就目前来看,没有特殊的情况的话,好像没有什么需要跳槽的好的理由。

友情提示:希望找新的工作机会的,请参阅下面的网页:

http://www.idogicat.com/wcs/Life/JobSearchSit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