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投资理财,个人和事业的成功

A型血人彩票中奖率最高吗?

有这样一条消息:

买彩票,什么样的人中奖的可能性最高?日本瑞穗银行彩票部近日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A型血型的人中奖的比例最高。瑞穗银行在石川县对获得 100万日元奖金以上的237人(男性139人,女性98人)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中奖者中A型血型的人最多。按照性别来分,男性中奖机会最多的条件是“购买彩票10年以上,A型血型,60岁以上,一次购买30张,公司职员”,女性是“购买彩票10年以上,A型血型,60岁以上,家庭主妇”。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奖后的奖金使用途径,回答是“储蓄”的人最多,达到31%。其次是“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16%),第三位是“还债”(14%)。当选的秘诀是什么?60%的人回答是“运气”,另有19%的人认为是“忍耐”。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稍作思考,就会发现上面这则消息完全是误导,或者说结果毫无意义。

虽说跟据“科学”的统计,A型血的人中奖率高,但是A型血的人不必就兴冲冲地跑出去大买彩票。为什么在日本A型血的人中彩票几率高呢?假如各种血型的人购买彩票的想法一致(本人是O型血,对彩票完全不信,但不等于说所有O型血的人都不愿意买彩票),那么很自然地A型血的人中奖几率会胜出。原因很简单:日本被称为A型社会,多数人的血型为A型,占40%,O型占30%,B型占20%,AB型占10%。也就是说,根据概率,有40%的可能性会是A型血的人中奖。

对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购买彩票10年以上、60岁以上的人容易中奖”的结果,原因也很简单:当然是购买彩票期间越长的人越容易中奖。如果人口的年龄分布不偏的话,购买彩票20年~30年的人中奖几率肯定比购买10年~20年的人中奖几率高。为什么是60岁以上呢?因为只有年龄足够高,才能有几十年的购买彩票的经历。而且,年老后,收入减少,更有可能闲着没事儿买几张彩票,期望以小博大,解决金钱的压力。

为什么男性是公司职员、女性是家庭主妇容易中奖呢?因为大多数成年男性都是公司职员,而大多数成年女性都是家庭主妇。同时,需要严格控制家庭财务收支的家庭主妇相对于手头更加宽松的职业妇女来说,更倾向于买彩票以期以小博大。

中奖秘诀:运气,自然不必再说;忍耐,也就是要长期购买,也显而易见。

因此,可以说,上面引用的这则消息完全是误导。我们还可以说,目前人类中奖的几率是100%,而猫儿狗儿等则是0%。这不等于说你出去买就一定会中。

关于“自动百万富翁”财产计算公式的讨论

“自动百万富翁”是美国的一本理财方面的十分好的畅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拿铁效应”,就是说,对于每天早上都习惯性地买的一杯星巴克的拿铁咖啡的人,如果把这笔小钱省下来用于投资,那么到该退休时,就自动地成为百万富翁了。这里是该书作者办的讲座的概要,涵盖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书里给出了一个个人理财的计算公式:

净资产总值 = 现在年薪 × (现在年龄 – 20) / 3

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某人现年50岁,年薪10万美元,那么如果他很好地理财了的话,应该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

该公式的含义是:如果每年都能把收入的10%用于投资,且投资回报率按美国股市自上世纪初以来的平均年回报率10%计算,那么该人应该有公式所表达的净资产。除以3是为了对年薪上涨的调整(毕竟,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不太可能一上去就拿10万美元的年薪)。该公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年龄一律减去20,而不是实际开始工作的年龄,以反映投资的时间价值。

本人读了研究生,在学期间整天呆在实验室里,致力于数值计算方面的工作,而从未考虑过钱方面事情。毕业后已经26岁了,这时才开始工作,而且在国内时也没赚到什么钱。因此,每次用这个公式计算,都感到十分自卑。本人虽非长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却也算得上自然的节俭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恬淡虚无,到了去Yodobashi等电器店也想不出来要买点什么的程度。因而,总觉得这个公式对我似乎不公平。

比如说,对于40岁的人来说,有如下结果:

  • 年薪400万日元:资产 2,667万日元
  • 年薪600万日元:资产 4,000万日元
  • 年薪800万日元:资产 5,333万日元
  • 年薪1,000万日元:资产 6,667万日元
  • 年薪1,200万日元:资产 8,000万日元

可见该公式多么可怕。

为了深入分析该问题,我根据作者的说法对该过程作了详细的计算。我仍然用50岁时10万美元年薪为例,假定该人的现在年薪是20岁时的3倍,并且年薪随着年龄呈线性增长。我的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结果表明,该公式对两头(21岁和50岁附近)优化,对中间则太不精确。我的精确计算结果应该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强调复利和时间对资产增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资产应该呈加速增长才对。作者的公式给出的结果对这种加速增长表现得不够明显(更像直线增长)。在35~45岁时,该公式误差特别大,因此才会误导我们。

自动百万富翁精确结果和公式计算结果

根据我的精确计算结果,在40岁时,应该是如下数值:

  • 年薪400万日元:资产 1,639万日元
  • 年薪600万日元:资产 2,395万日元
  • 年薪800万日元:资产 3,246万日元
  • 年薪1,000万日元:资产 4,034万日元
  • 年薪1,200万日元:资产 4,853万日元

这些数据虽然还是比较有难度,但比原来的数据要容易得多了。

其实,每年按10%增长,很显然是太乐观的估计了。对于日本股市来说,从1988年以来,很难看到增长的情形。恐怕只有从2003年算起到现在是增长吧?如果2003年在8,000处买入日经225指数,到现在11,200,按复利计算的话,每年增长4.9%。当然美国好一些,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增长十分快。如果自1985年买入标准普尔指数,图上看大约为200,到现在的1,190,按复利计算的话,平均年增长率为7.4%。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增长并不是很大。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去赶上这失去的好机会了。

如果以日本股市的股息回报(大约2%)计算,而投资额则按年薪的40%计算(我记得在“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バビロンの大金持ち)”一书中指出,一般要存下收入的30%,想成为富翁,则应存50%。这里取其平均值),则得到的结果意外地跟公式的结果十分相似:

按投资40%,回报率2%计算

但是,显然投资的百分比应该跟年薪水平有关:年薪10万美元时,努努力可以投资50%;但是,年薪3万多时,恐怕投资10%就可以了。因此,这里把投资额占年薪的百分比也做了一下调整:开始时投资10%,50岁时投资50%,期间以线性增长。这样,算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投资百分比按年薪变化

这样计算的结果要比公式计算的结果偏低一些。不过,这样的结果应该更实际一些吧?不管哪种计算方法,到50岁时都将拥有将近100万美元的净资产。希望真的能如此。 🙂

但是,对于我这种起步比较晚的人来说,无论如何在开始工作前都没钱投资,而且当时就算有点钱,除了定期存款外,也没有太方便的投资工具。因此,从我28岁来日本时开始计算。仍按到50岁时年薪达到10万美元计算,投资占年薪的百分比按上面第三个计算例中的方法处理(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合理的处理方法,同时反映了年薪上涨后仍保持积极的投资这一思想):开始时投资10%,50岁时增加到年薪的50%。这样算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可见,由于起步晚,时间在投资中的重要程度没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到50岁时的净资产总额偏低。但这应该更接近实际情况吧?因为到时候资产的总额不够理想,因此,我们应该再想其他的方法来补救。认清这一点应该是这次分析中最重要的收获。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从28岁开始计算

讲座和商品券

今天,参加了整整一天的免费房地产讲座。虽说是计划听那些业内著名人物的讲座,但去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难以进入讲堂。结果只听了三个讲座,其中两个还是站着听的。好在外面也有很多房地产及相关公司的展位,于是就充分地转了一圈,并跟一些感兴趣的公司谈了谈。

从几家公司领到了免费赠送的房地产相关书籍或小册子及DVD,很是高兴。不过发现有一本书居然分别从两家公司各领一次,难道是卖不出去了?:-) 有一家专做整栋建筑买卖的公司的人跟我聊了半天,倒是从他那里了解到不少相关知识。在谈完后,让我抽奖,我就随便拿了一张,居然抽到一张1000日元的商品券(图中下面的那张)。我从来不相信运气,因为我从小到现在,一直承蒙上天眷顾,几乎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在前进,好运气基本跟我没太大关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对抽奖也从来没兴趣,就是抽,也几乎从来抽不到什么。这次居然抽到,不禁令我怀疑:是不是每个人至少都能抽到1000日元的商品券啊?还有一家公司推销新的一室公寓。说如果填写他们的调查表,就给1000日元的商品券。我很坦白地对他们说,新建的一室公寓或许很好,但实在是不适合我现在的状况。他们还是劝说先跟他们认识一下也好。我一想也是,就填了一张表,并随便和其工作人员及税理士聊了聊。我说商品券就不必了,因为我至少现在不可能成为他们的客户,拿了也是他们公司白白损失1000日元。但他们还是坚持给了(图中上面那张)。还有一家公司的部长跟我谈了半天。其人很是开朗(当然,营业的人大多如此),而且不像其他公司的人那样一本正经的,这位仁兄则较随意,并时不时地夹杂点中文。由于思想里毫无准备,开始楞没听懂。虽然从该公司没领到什么礼品,但事后整理和阅读收集到的资料时,倒是发现这家公司似乎最靠谱。还有一家公司说填了他们的调查表,就给Quo礼品卡。由于确实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且他们做的整栋简易木板公寓跟我的确没什么关系,就拿了名片后推辞了。

总之,拎着从各个公司领到的两大袋的资料,以及一些小小的礼品,满载而归,累得我够呛。付出的代价就是把我的一些关于个人的隐私信息透露给了他们。不过得到了这些商品券信息和资料,也很值了。

商品券

不动产取得税

这几天上网,偶然看到“不动产取得税”这种税,顿时感觉很头大。本来近来就比较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仔细读了一下,是说买了房地产后,要因此而向政府纳税。这种税实际上是地方上收的,税额是房地产的评价价格的3%。这也是很大的一笔钱,但是由于有减轻的政策,根据房龄等而在房子的评价价格的基础上再扣除相应的金额,然后再乘以3%,这时就小多了。

我由于买房子后一直没被征收这种税,而暗自担心。网上有人说,在地 方上,买了房子后基本不需前去申告,但在东京则必须在60天之内去申告,并申请税额减轻。马上上东京都主税局网站一看,果然有这样的要求。我记起来当时看书学习房地产方面的知识时,提到过这一税种,但问中介公司时,担当的人很缺乏实务经验,自己也说不清,让我去找税理士问。而我当时买了房子后立即到加拿大了,一天都没住。这样一来,就把这事给忘了。

网上有人问,如果忘记申告了,还能不能获得减轻?有人回答说,由于被征税后,如果征收多了,在三年内可以申请退回,因此应该没问题。不过还是赶紧行动了起来。要申请税额的减轻是有条件的,比如房子不能太老,或符合新的建筑基准(1982年1月之后建造),或被证明能抗震等。我买的房子恰好是1982年2月建造的!因此刚好符合税额减轻的标准。房子的评价价格也很不明确,但是我想到了当初送来的固定资产税的课税通知书,找出来一看,上面果然有这方面的信息。税额是按土地和建筑物分别计算的。一般土地方面基本没多少钱,主要是征收建筑物的税。结果按减轻规则一算,是负数!同时,我也很疑惑,因为我发现固定资产税的纳税通知书恰好就是从都税事务所来的。而都税事务所也正是征收“不动产取得税”的部门。我都交了一年多的固定资产税了,难道他们还不知道我买了房子,还得我自己去申告吗?

然后,就给管辖本地的都税事务所打了个电话。结果说,如果是公寓房的话,就不用申告。后来那位担当者还按我报的地址查了一下,说的确不用去申告。结果虚惊一场。看来,相对比较严谨的日本人,在网上也有以讹传讹的情况发生。

日本的年金制度可能面临困境

之前写了一篇关于日本的社会问题的文章,提到我对日本的年金制度的前景的疑虑。最近又有一件事情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我在今年7月28日正式离开上一家公司(尽管早就被公司裁员了,但作为补偿,白拿了几个月的薪水),而这时我正在加拿大,后被现在这家公司召回,不得不及早结束我的悠闲快乐的生活,于8月16日正式加入这家公司,继续辛勤工作。最近,我收到来自社会保险厅的一封信,说我和我老婆应该加入国民年金。我很纳闷,因为当时我已经在现在这家公司上班了。于是就打电话给社会保险厅,回答说我和我老婆从7月29日到8月15日这大约半个月的时间没交厚生年金,因此应该在这段时间加入并补交国民年金。她还说,年金没有按日期精算的说法,因此要交一个月的。于是,我就抽时间到区役所,他们一查,果然是这段时间没交,于是,让我签署了一份文件,并回家等付款通知书。

国民年金比厚生年金要便宜不少,因为它是最基本的年金,也因此,如果只交国民年金,退休时,拿到的钱也比交厚生年金的人要少很多。厚生年金是在国民年金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年金。但是,由于只有在公司工作时才交厚生年金,而公司也会分担一半,因此厚生年金也不是多得离谱,但还是要比国民年金多很多。

去年,国民年金是每月14,410日元,今年涨到了14,660日元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物价都在不升反降,这可能是少数逆市而升的东西之一吧?还有,在2005年,我辞去在一家公司的职务(现该公司已经破产,被一美国官员称为道德败坏),于2006年1月上旬正式离职,而到3月16日才加入新公司。当时我也收到了这样的信。我打电话询问,回答是如果已经开始工作并加入厚生年金了的话,中间空两个月没关系。结果3年后,中间空半个月都不行了,还上调了国民年金的月额。这不得不让我怀疑是不是国民年金在财政上出现困难了。

根据国民年金的材料,如果你一直缴纳国民年金的话(比如以“自营业”的形式当自由职业者),那么,如果你让他们从你的银行账户里扣钱,提前交半年的保险金会给你优惠1000日元,提前交1年的则优惠3690日元。考虑到日元的利率低得几乎没有,这还是一笔不错的买卖:1年共需缴纳175,920日元。提前一并缴纳的话,只需交172,230日元即可,按年利计算,约为2.1%。现在连美元都没有这么高的利率,因此很值得考虑。而有这样的好事的原因,我猜测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确急需用钱吧?

至于我,在这一过程中,则是白白赔了3万日元,因为年金没有按日精算,我估计7月和8月都已经交了完整的一个月的厚生年金了。不过还好,只是按日期让我们缴纳了一个月的。如果说7月交一个月的,8月再交一个月的,则太缺德了。

网上赚钱须谨防骗局

网上赚钱,国内简称“网赚”,已经由来已久了。在互联网刚刚出现时,网上资源十分匮乏,浏览者觉得网站上的广告很好玩,于是经常点击;而商家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操作,因而网上赚钱很容易。可以想象,当时的网页都十分的简陋,内容也仅仅局限于个人简介啦、家里的宠物啦等等,本身就比较乏味,这时,突然出现一个色彩斑斓的小窗口,甚至有动画效果,内容也是自己耳闻能详的公司和产品,大家当然会觉得很有兴趣去点击一下看看。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飞速发展,现在网上由资源匮乏变成了资源过剩,因此,搜索引擎成了上网的必备,否则,你就会淹没在网上浩瀚的有用的或没用的信息的海洋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的是信息的准确性,不再对网上信息的数量有兴趣,也不再对网上的广告有太多好感,尤其是跟自己目前的需求八竿子打不着的广告,和那些闪烁的、炫目的、如蝗虫般弹出的以及飞来飞去的广告。这已经是做网站的站长或搞网络营销的人和公司所共识的了。

但是,总有很多人对这种状况没有正确的评估,尤其是那些只是把上网当成乐趣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骗子们就登场了。

骗子们最常用的骗术是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来设局,比较典型的也是臭了大街的就是所谓的“尼日利亚邮件”。在这些经典骗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后,骗子们必须另出新招了。

现在,有一种常见的骗局是,让你注册一个会员,然后你登录到他的网站上去。网站提供很多的广告让你点击,每点击一个给你多少钱,有的也同时给你发邮件让你点击其中的广告链接,点击了也承诺给你多少的钱。这些网站可能在互联网的早期时并不是骗人的,因为当时确实有公司希望大家点击它们的广告,于是就给广告商钱,让他们找人点击。于是,广告商就挖空心思想办法让大家点击。当仅仅放在网页上不再有好的效果后,他们就开始用某种报酬来激励人们点击。比较有名的例子有:

  • 某公司(记不得名字了)让你下载并安装一个工具条,在你上网后,就轮番显示很多广告,你点击的话,就给你一定的报酬。(结果:很多人编写程序自动点击,并且模拟鼠标随机移动等,让广告商难以辨别是程序所为。这些人把计算机整晚开着,真的成了“睡着觉也能赚钱”的赚钱机器了。这当然是商家最不愿意看到的。)
  • 日本的“活力门”(Livedoor)公司,在早期时,在各大电器店免费发放光盘,里面有他们的上网程序。你不需要找互联网服务商,只要连上电话线,起动他们提供的上网程序,就可以免费上网了(当然电话费得自己付)。为什么免费呢?因为那个上网程序本身就是一个工具条性质的,一连上网,就开始轮番显示广告。

这些经营模式现在都已经不再有效了,因此这些也都消失了。但直到现在还是有一些网站,让你注册会员,然后给你每天显示一些广告链接来点击,或者同时给你发一些电子邮件,里面有链接,你点击了这些链接,就给你一定的报酬(有多有少,但少的也显得很多)。当然,你永远都不会得到他们承诺给你的报酬,因为他们自己也根本赚不到钱。为了说明这些骗人网站的数量之多,请参见骗人网站一览表。注意,这是2005年5月时的资料了,现在肯定这些网站中很多都消失了,同时也会出来一些新的骗人网站的。只是不再有人有兴趣去统计了。

还有一个近期的例子。我在今年4月底被公司裁员后,就在网上找项目做。一个日本人希望我帮她做各种网站,其中之一就是这种点击赚钱的网站。由于她并不想骗人,我就委婉地劝她不要做。她后来在网上找到一个卖这类程序的网站,卖2000日元。我就告诉她,如果确实想做这类网站的话,就买这个网站程序,至少不成功也赔不了多少钱,让我做的话,一个小时就至少要这么多钱,而一个小时是肯定做不出来的。后来她就买了这个程序并开通了网站。再后来,我收到她一封邮件,说根本没有公司愿意付费在她的网站上登广告。对此,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因为这正是我所预料的结果。要是不是这样的话,我倒会感觉比较奇怪了。

为什么大篇幅地提这些事呢?因为近来在温哥华的老婆说有朋友劝她加入这样一种传销计划。这个传销公司的说法是这样的:很多公司希望对自己的网站进行SEO,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来点击他们的网站或广告。招收点击赚取报酬的人,“入伙费”1000加元或2000加元不等,交2000加元的每次点击赚的多点。同时,如果你发展下线,则在你的下线赚取点击报酬时,你也获得相应的提成。为了提高自己的形象,把自己从“下里巴人”提高到“阳春白雪”的高度,该公司声称,他们同时要发展搜索引擎技术,目标是超过Google。

我一听就知道这是骗人的。首先,懂SEO的人就知道,找一帮人来乱点,本身并没有 太大的效果,虽然多年前曾经有效过。实际上,现在这样做反而很容易受到搜索引擎的惩罚。再有,SEO包括很多方面,就算这样点击有效,也只是一时有效,一旦你不再点击了,网站排名马上就会下来,属于指标不治本。因此,这样的行为在这些客户公司的SEO预算中能占多大分量呢?能有多少钱给这些点击的人分呢?可以肯定地说,这家骗人公司就是要赚大家的会员费,然后用后加入的人的会员费来支付先加入的人报酬,给大家一个的确能赚钱的假象。最后,当他们不再能获得足够多的新会员来支付现有会员的虚假报酬时,也就是整个体系崩溃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把这些剩余的会员费卷走的时候。这家公司比上述那些骗人网站更可恶的是,上面那些网站只是不给你钱,而这家公司却要直接骗你的钱。

很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的人都不是站长,因此也不会知道现在在网上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也就不会知道这家骗人公司收取的会员费是多么的高昂。由于在温哥华大家的时间都那么多,而工作机会又那么少,一听说“仅花一点点的钱,就给你一个创业的机会”,很多人的情商远远大于智商的企业家精神立即就被唤起,从而很容易地就被骗了。(另,“创业”这类词汇好像很有魔力,很多小公司希望招比较有经验的人又不想付相应的报酬时,也经常祭出这类话。参见“魔鬼面试答对”)同时,以基督教精神为基础的、友好并互相信任的温哥华华人社区,也在无形中大大地帮了这个骗人公司一把:只要有一个人被骗,他就会把这个骗局迅速地传播很大的范围。因为这个人本身是相信这个“生意”的,他并不想骗自己的亲朋好友,而是本着一种“有钱大家赚”的良好愿望来传播的,但实际上,却起到了用他自己的人格和信誉来帮助这家公司骗人的作用。

至于说要搞搜索引擎,并要超过Google,在懂行的人听来,不是他们的脑袋被驴踢了,就是他们在扯一个无耻的弥天大谎。我们知道,微软在力推自己的搜索引擎“bing.com”,据说,只是4个月的宣传费就花费了8000万~1亿美元!但结果呢?他们自己起的美好的中文译名“必应”,被站长们戏称为“病”。其实,只要在Google和Bing上搜索一下同样的关键词就知道了。但是人家微软财大气粗玩得起啊。最近又跟雅虎签署了一份协议,让雅虎放弃自己的搜索引擎技术,转而用微软的,而微软则对雅虎的搜索引擎技术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处理。这不得不让我怀疑雅虎的高层也有“病”了:自己本来是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在日本甚至超过Google,就这样放弃掉,转而用微软的不成器的搜索引擎技术,岂不是宣布自己彻底退出搜索引擎领域?我们再来看这家骗人公司:有巨大的财力和技术力量的微软尚且如此,他们有何德何能敢跟Google叫板?显然,他们只是想以此来糊弄不懂技术的人,来给自己套上一层光环,以便更容易地骗人。但是,老兄啊,现在互联网公司也不像2000年时有那么多风险投资了,你忽悠谁呢?再说,你要真能压过Google,那SEO还不是你说了算,还用通过点击作弊吗?而同时,这样随便控制网站排名来赚钱的搜索引擎,也绝不会超过其他的搜索引擎,很简单,谁会用你那种充满了功利性而根本不准确的搜索引擎啊?

那是不是说现在点击一文不值了呢?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准确地说,要看点击的有效性。对于一个商品的广告,如果是正在考虑买这类的商品的人点击,则是有价值的。而对于一般的稍有相关性的点击,现在的行情大约是每次1日元。

这里举一个日本的实际的例子,是一个不骗人的网站:乐天。乐天提供一个网赚的机会如下:

报酬是用积分(ポイント)的形式支付的。获得积分以后,既可以在乐天市场买东西,又可以兑换成现金。一个积分价值1日元。在这里注册, 乐天不但不会要你一分钱的会员费,反而会给你50个积分的“见面礼”。然后,你就会定期收到乐天发给你的问卷,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个别的需要输入一两句话的问题。视问卷问题数量和你与该问卷的相关性,而给你1~50个积分左右的报酬。有些公司在问卷后会组织合适的人参加见面性质的调查会,参加报酬可以高达1万日元。同时,乐天还会给你发另一类邮件:“Infoseek Mail”。在这些邮件的末尾附近,有一个链接,你点击了就会给你一个积分。由于该邮件篇幅很长,而且其内容基本上没什么价值,因此,有一个能快速滚动的鼠标会帮你的大忙:

ロジクール V550 Nano コードレス レーザーマウス シルバー V-550SV
ロジクール V550 Nano コードレス レーザーマウス シルバー V-550SV

我在失业期间,注册了并试了一下(注:对“你愿不愿意参加见面的调查会”,我一律回答“不”),最后的盈利情况如下:

时间:4个月

注册报酬:50
点击报酬:295
问卷报酬:382

报酬合计:727
月平均报酬:181.75(日元)

这就是现在点击类的网赚报酬的实际情况。少得可怜吧?附带的一点好处是:不是骗人的;能了解一点贴近生活的流行趋势和大家关心的话题;能练练日语;没花费多少时间;有时间的人(不工作的人)有望去赚当面调查的报酬。

凡是有许诺给你多高的点击报酬的公司,可以肯定地说,都是骗人的。

rakuten_research_poll.png

 上图显示问卷的问题数和报酬

infoseek_point.png

上图是Infoseek Mail,末尾附近有一个链接,点击了给一个积分。

负心郎应付多少抚养费

偶尔看到近来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单身妈妈意悠然网上通缉落跑男人”事件。姑且不说当事人双方谁对谁错,就算爱情已成往事,负心郎还是至少要在抚养孩子上负起责任,否则还能算男人吗?

意悠然开出的抚养费计划如下:

孩子跟着我会好一点,钱的问题,看你目前的情况吧,如果你想一次性付清,以后都不来往,那就算算看,第一年每个月500,然后按每年百分之十递增,18年的,你算一下就好了.

或者我给你一个帐户,你一年给一次,到期你就转帐,我们互不打扰.你给的钱,我不会用,帮她存着,给她将来上学,或者买保险.

那么,这到底是多少钱呢?有一点没说清楚:“每年百分之十递增”到底是按单利计算,还是按复利计算呢?本人好事了一回,用Excel计算了一下,结果如下图所示:

抚养费

其中,“combound”部分为按复利计算的每月和每年的抚养费支付情况;“simple”为按单利计算的结果。由于“单利”和“复利”的不同,最终结果相差73,795元。

不知道意悠然为什么提出每年加10%的条件,可能是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原因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按复利计算这10%的增长了。

据说其家境殷实,还到处开公司的,真的毫无人性、再也不想见自己的骨肉的话,这点钱就一次性付清得了,至于当缩头乌龟让大家骂吗?因此,顺便小小地鄙视一下这个落跑男人和他的家庭。

打到办公室的电话销售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打电话到办公室,向我推销各种金融商品,以海外生命保险和日本公寓房投资为主,有日本人也有西方人,很令人烦恼。其他同事也有接到的。我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是给谁打,在开始时总是说“喂”而不是自报家门,来套对方的姓名。问题是,我在其他两家相似的公司上班时,从来没有过类似的遭遇(不过,在上一家公司时总有猎头打电话介绍工作,而且是打到公司前台,点名要找我,也很麻烦),也不知道现在这家公司是怎么了。

我见同事看到这样的电话打来时,都是放着不接。为了防止他们不断的纠缠,同时也顺便练练日语什么的,我都是试图跟他们讨论这些投资项目,来说明为什么我现在根本不能接受这些。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基本都是销售人员而已,对这些金融上的东西虽然有一些了解,但远谈不上精通。而且只是单纯地讲其小小的优点,却略去或用各种站不住脚的理由遮掩那些不便性和潜在的巨大风险,完全是纯销售手法。拜托,就不能找比较专业的人来跟我们谈吗?毕竟我们还有点金融知识。不过,真正比较专业的人,可能也不会去花时间去兜售那些很少有人愿意参与的投资项目了。

唉!在这个社会,想赚点钱很不容易啊。每当我考虑不通过自己的本业来赚钱的可能性时,我就深深地感到这点。因此,我们也决不能轻率地将辛辛苦苦转来的钱胡乱投到那种明摆着赔钱的买卖里。同时也希望这些公司多考虑经营一些好的投资项目,只有和自己的客户能达到双赢的结果的项目才值得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合作的可能性。

“6条法则让你变得富有”一文及其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篇译自美国的理财方面的短文“6条法则让你变得富有”,感觉虽然简单质朴,但理财致富的道理确实不过如此。进而想到,我们的先哲们的一些观点早就包括这些法则了,于是更令我对古代先贤圣人们感到崇敬。

该文及iDog的评注见此链接:http://www.idogicat.com/wcs/Finance/BianfuLiuFaze.html

通过这几年来对投资理财方面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感到其中一些法则早已成为自己思考模式的一部分。虽然自己在这方面上算不得成功,但这还是令自己比较欣慰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一些法则自己远未做到,还是得持续努力啊。

其实,要实现财务自由,归根到底要落在“增加被动收入渠道”这一点上。惭愧的是,现在自己这方面做得太差,所以还是不得不兢兢业业地做一名打工者,通过为雇主增加被动收入来得到维持生计的钱。感觉这个突破口很难打开,相信一旦打开了,往下就会一马平川了。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到。

在日本申请按揭贷款的麻烦

我一直觉得房地产麻烦,不如纸质资产来得方便。最近终于下定决心,决定试着买个公寓自己住,或作为出租资产。在家附近看好一个房子,80年建的,面积还算大,价钱加上各种费用大概为1,800万日元左右。

我感到在日本,至少在东京,出租房地产的回报率比较低,因此才一直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现金,因此必须申请贷款。公司的一个同事最近买了房子,他是法国人,告诉我是在新生银行贷的款。于是当中介公司的经纪人问到时,我就说也打算到新生银行贷款。结果他给新生银行打电话确认了一下,告诉我说从今年9月1日起,外国人要申请贷款,必须有日本人或永住者身份的配偶,否则绝对不行。这让我好失望。到网上调查了一下,发现申请住房贷款原来这么麻烦–甚至如果你是契约社员,也不会批准。看来,在今年来持有了过多的不良资产后,银行真的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