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投资理财,个人和事业的成功

走向成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过程

记得李小龙在“死亡游戏”的剧情设计中,武术高手为解救自己被扣为人质的家人而被迫到死亡塔过关斩将夺取秘宝,在九死一生地冲破层层关卡到达顶层时,看到宝匣内只有一张纸条,写着: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这句话虽然富有哲理,但显然十分不吉利,结果一语成谶,李小龙不久后就突然死亡,死因至今未解。

这里套用这句话并将其变得吉利些:不断地失败就是一个逐渐走向成功的过程。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为了制造灯丝,试验过成千种的材料。有人说,失败那么多次,算了吧。爱迪生说,我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这么多种材料不行。以前看到这则轶闻,只是觉得爱迪生充满自信,并言语机智,现在则越来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实际上,爱迪生说没说这话很难说,因为我能检索到的都好像以讹传讹,存在各种版本。不过,爱迪生的确说过这样的话:“If I find 10,000 ways something won’t work, I haven’t failed. I am not discouraged, because every wrong attempt discarded is another step forward.”(iDog译:如果我找到1万种不可行的方法,我并没有失败。我并不会气馁,因为每一个被放弃的错误尝试都是又一次前进的步伐。)这句话说的更明白。

我想到的例子是,设想自己现在正处于一座迷宫中,并且知道有一条或几条路可以走出去。为了成功地走向出口,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相当一部分人会只是坐在那里,或者在经过有限的几次失败的尝试后就裹足不前,然后怨天尤人地想,为什么自己会在迷宫里,而别人都在外面快快乐乐地生活?

还有一些人在那里想,这样留在这里也不错,这不是有好多人在这里“陪绑”吗?不过,能出去的话也真不错。可是,这里的人有几个能出去呢?

还有的人会发明某种宗教,告诉人们说,其实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安心地坐在这里才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安静的乐园。。。(注:本人在这里没有嘲讽宗教的意思,因为很多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都是真正地想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相对于红尘里的成功,他们的理想才是伟大的。只是,人们会随意地发明很多宗教,而且那根本就是糊弄人的。)

还有的人在像没头的苍蝇一样疯狂地横冲直撞一番而没有找到出口后,累得精疲力竭,倒在那里彻底地失去了斗志,认为出去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而那些真心地想出去的人,会从眼前的路开始尝试,当发现一条路不通后,就返回去,记录下来这条路不通,再尝试下一条路。这样,尝试了一条不通的路,并非简单的一次失败,而是成功地标记了一条不通的路,也就是成功地缩小了选择范围。这样下去,肯定或早或晚会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想到这里,我又记起Michael Masterson所说的话:在致富的过程中,你做出了各种努力,而最后实现致富却跟之前这些努力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的确,走向成功的那条路跟那些不能通向成功的路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不尝试那些路并证明那些路不能通向成功,又怎么能找到这条通向成功的路呢?

因此,我们不应该害怕失败,而是要意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祸兮福所倚”,正是今天的这些失败,才成就了自己明天的成功。为了尽快走向成功,不但不能惧怕失败并因此而裹足不前,而且还应该主动地怀着感恩和高兴的心情去拥抱失败,并且设法让自己失败得更多更快。快速的失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日本如果破产,我们将会怎样?

在很多年前,就有一些人提出有关日本破产以及相应的资产保护的话题。近年来,形势进一步恶化,日本的前景越来越令人担忧了。日本的主要问题是多年来政府欠下的巨额债务。现在,日本的国债余额为997兆日元,日本国民人均负担783万日元。尽管如此,政府做预算时还是丝毫不见悔改,致使国债余额越来越高。如果把这些债务都用1万日元的票子叠在一起的话,那么这叠钞票会直冲云霄,伸向太空。明年(2012年),由于社会保障费的增加,国债发行额会突破50兆日元。当然,这也并非现在执政的民主党的过错,要是追究起来的话,一直以来执政的自民党和对此默许和姑息的日本国民的过错更多吧。

今年1月27日,S&P将日本的国债评级从AA+降为AA-。2011年1月28日,主要国家的S&P国债评级如下:

  • AAA:美、英、德、法、加
  • AA+:比利时、新西兰
  • AA:西班牙、卡塔尔、斯洛伐尼亚
  • AA-:日本、中国、科威特、沙特、台湾地区
  • A+:意大利、智利
  • A:爱尔兰、韩国
  • A-:葡萄牙
  • BBB:俄罗斯
  • BB+:希腊

国债的评级降低,会使今后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筹资更加困难。更严重的是,日本政府似乎不把这些当回事,可能觉得难以治理,于是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己在位时,先拖着,混过去再说。同时,又毫不收敛,每年依旧大量地浪费财政预算。因为他们有一种看法:日本国债的持有者大多数是日本国民,而不是其他国家,且现在的国债余额比日本国民的存款余额略低,因此不会有问题。而且,就算无法偿还,那就不还好了,不过是让国民自己买单而已。在现在这种萧条中,工薪族们的工资越来越少,而公务员们却一枝独秀。大约8年前,我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外资企业工作时,一位做技术咨询的同事说,他的工资还比不上他的当公务员的妻子。在纯技术公司里做技术咨询的人,工资应该是比较高的了,可见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是多么的高。同时,各地方政府又总是弄一些莫名其妙的项目,比如某一种地方政府发行的小册子,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封面随着区或市的不同而不同。结果,印刷工作承包出去时,居然是按照好多种小册子(而不是一种小册子+好多种封面)付费。还有一个地方更绝:在一个小河上修了一座桥,如果你从桥上走到对岸的话,你会发现前面走不了,到此为止。那么,为什么要建这座桥呢?这些,显然都反映了政府对花光预算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也中饱了那些关联企业的私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政府的态度和税收水平等没有根本的改变的话,很难说日本就不能破产。

如果日本国债的评级继续下降,那么日本政府的财政就会恶化,国债价格会急剧下落。这时,国债持有者的资产就会大幅缩水,而国家必然会调动一切可用资源来还债,其中包括国民存在金融机构里的储蓄、年金和保险等。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也不可能挺得住,必然走向破产。金融领域里供血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的话,赖以生存的民营企业也会相继破产。此时,大量的失业者无法获得工作,同时,日元大幅贬值,且伴随着急速的通货膨胀,日本国内的物价会急剧上涨。在这种状态下,根据阿根廷的经验,一半以上的日本国民将会变为贫困层。这时,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肯定被迫撤出日本了,而日本人自己也不得不到国外去找工作 机会。在这种凋零的经济环境下,日本还能不能东山再起就很难说了。

同时,这也绝非日本自己的问题。日本是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第一大债权国是中国),日本破产了的话,必然会甩卖持有的美国国债,因此会对美国和美元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世界上两大经济强国引起的经济动荡是十分恐怖的,全球的经济都将被波及。

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临,将发生什么事情?我们这些在日本生活的人应该怎样应对呢?

  • 日元会变为废纸。⇒ 我们应该适当地减少日元储蓄的头寸。
  • 美元也会被冲击。⇒ 要适当地保有美元的头寸,用作资产的分散,但不可过于依赖美元。
  • 欧元由于内忧外患也不乐观。⇒ 适当保有欧元的头寸。
  • 中国由于国家对货币等的调控作用比较强,相对于自由兑换的货币,比较不容易收到冲击。但这不等于说人民币就是绝对安全的:首先,中国目前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美国和美元受到冲击的话,中国也难以幸免;同时,中国现在的经济和房地产泡沫也很难说就不出现问题。⇒ 适当保有人民币,避免贷款买太贵的房子。
  • 黄金:黄金虽然在这种乱世中有保值的作用,但是,现在黄金价格相对于2000年已经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已经很贵了,呈泡沫状态,此时买入黄金,如果这一天不来临的话,可能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有就继续持有,没有也不见得就得立即去买。
  • 瑞士法郎:有保值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好像没什么用处。⇒ 有多余的钱可以适当购买。
  • 股票:一方面,由于经济动荡,利率急升,销售受阻,公司的经营会变得很困难,加上人们缺钱,不得不变卖持有的股票,充当生活费,因此,股价必将大幅下降。但另一方面,由于股价是对公司的价值的衡量,其中有很多实物资产,因此,在急速的通胀中,股票的贬值肯定不如货币贬值多,因此,如果公司不倒闭的话,到时候卖股票换钱可能会对自己很有帮助(当然,如果很幸运的没有生活上的问题的话,这会是很好的买入时机)。⇒ 适当保有稳健的大公司的股票,尤其是跟生活必需品相关的公司。小公司恐怕会很危险。
  • 基本生活资源:到时候基本生活资源定会变得短缺,且这些都是生活所必须的。⇒ 一定要提前保证有住房和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关于住房,如果是贷款买的房子的话,必须要保证维持一定水平的日元储蓄额,以便到时候能尽量归还。否则,一方面失业在家没有收入,另一方面利率急升,每月还款额变成了一笔巨大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房子被银行收走拍卖,也会由于缺乏买家而卖不上价,这样一来,搞不好还是欠银行的钱。因此,房子作为传统上对抗通胀的工具,在急速通胀的情况下不见得有用,弄不好还会反遭其害。假如说,现在的1万日元到这一天来临时,只剩现在100日元的购买力,那么,如果贷款4000万日元购入房屋,到时候贷款余额是3000万的话,这项债务也会随着通胀而贬值到相当于现在的30万日元的水平。这本身对购房者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到时候你能不能拿出这30万却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适当的资产分散是一种防卫方法,到时候希望其他货币不会贬值这么严重,兑换回日元的话,就不愁还款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固定利率贷款。虽然相对于1%左右的浮动利率来说,2~3%的固定利率似乎很不合算,但这一天真的来临的话,在浮动利率急升到10%以上时,这样的固定利率显得如此的低廉。

投资用的出租性房地产会如何呢?贷款购买的出租房,也会面临很多经营困境。急速通胀后,很多的人会失业,这样,他们按原定的房租支付都困难,如果你相应于通胀水平而涨房租的话,恐怕很少有人能住得起了。就是不涨房租,很多失业的人也会拖欠越来越多的房租,且很难讨回。就是用法律手段把这些人驱逐出去,一时也很难找到新的租客。同时,如果当初贷款是变动利率的话,每月还款额肯定会涨到一个可怕的水平。因此,很容易失去房子,并走向破产(卖掉后还是还不了欠 的债务)。

因此,不论是自住房,还是出租房,如果是零首付全部贷款的话,到时都将十分危险。用固定利率贷款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保护。如果你现在不想在利率如此低的情况下用较高的固定利率贷款的话,就要保证自己有一定的日元存款,到时候能容易地全部还清,或至少还清一大部分。

至于食物,米、面、油、盐等不易变质的材料是很好的囤积对象。同时,如果能确保自己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话,可能会更加有帮助(听起来好像日本要遭受全面的核打击似地。。。其实可能情况不会如此严重吧?)。再有就是人身防卫工具?

总之,我十分不希望这一天会到来。不过,从现在开始就有意识地做一些资产配置工作的话,不管这一天来不来,都会对今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好处。

成功和变化

成功通常都是跟变化结合在一起的。道理很简单,对于一个现在还不成功的人来说,如果毫无变化的话,那么他就永远也无法成功。要成功,就得从目前的“不成功”的状态变为“成功”的状态。

我在2009年被裁员时,隐隐意识到了这是上天在我背后的轻轻一推。可能上天看我总是懒惰地安于现状,或者是在每天忙碌、繁琐的工作中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感到十分着急和失望吧?“这小子怎么就不能改变自己了呢?让你失业,看你动不动!”可是,别人不推就不动,一推动一下就又停下来的懒惰者是难以成功的,必须自己主动地动起来,也就是自己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人生,“扼住命运的咽喉”,主宰自己的未来。

根据“30代で年収3000万円を実現した300人に聞いた!稼げる人 稼げない人”一书中的调查,那些30多岁就能赚得3000万日元以上的年薪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的人。有人明知创业很容易失败,也看到了周围很多朋友的失败,还是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正社员”职位(注:现在由于经济不好,获得有较多保障正社员的职位本身就十分困难),选择了独立创业,从而取得了成功。还有人在保险公司工作,主动选择了完全的绩效工资,拿不到保单就拿不到一日元的报酬。但正是由于主动承担了这种风险而收到了极高的回报。我在“被裁员的好处和应对策略”一文中,给出了应对裁员风险的策略和心法,但这也只是着眼于被动地被公司裁员而得到的一点回报而已,跟上述这些主动地逆流而上的勇者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些人不是被动地等待变化的出现,然后再用自己的充分准备来应对,而是自己主动去创造这些变化,从而加速自己的成功。就像练武功一样,是自己练习完了后,等着坏人送上门来与之搏斗来提高呢,还是主动跟师父、师兄弟练习对打来提高呢?

如果不对生活作出改变,而是按照大多数人那样的路子,按部就班地生活的话,就掉入了一个已被社会设计好了的框架(framework)之中。在这个框架里,饿不死撑不着,就像电影Matrix(黑客帝国)中描述的那样,只能被框架利用,自然也就很难取得成功。而且,如果框架出现了问题的话,恐怕里面的很多人就要倒霉了。现在的“好好学习——进好学校——进有名的大企业——终生在同一个企业里努力工作——退休拿养老金”的模式,就已经显示出要出问题的端倪了。

框架的作用是用更少的精力,按照已被证明切实可行的方法去重复地实现类似的目标。这在软件设计和实务工作中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同时也限制了使用框架的人,使他难以跳出这个框框,也就是说,难以做该框架所不支持的事。我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我在拿到一个大的软件项目后,首先就是设计框架,然后用该框架来支持各 种变化。比如,我最近负责的一个关于股票方面的计量分析计算的项目就是如此,首先设计好计算的框架,然后逐渐支持各个市场:日本的东京证交所、大阪证交 所、以前的JASDAQ和Hercules,然后是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等。但是,各个市场往往有其特殊的地方,这时,用该框架就难以支持这些市场的 实现。因此,首先要修改和扩展框架,然后才能把这个特殊的市场有机地结合进去。一个更简单的比喻是练习书法的方格。开始学习书法时,要一板一眼地在方 格里严格地练习。但是,如果不突破这些格子的限制的话,很多种书法作品就很难完成,因为行书和草书作品中,各个字的大小往往是相差很大的。同样的,社会生 活的框架由于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或者说,是让大多数人为它服务的,因此,陷于其中,自然会成功地使自己不成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成功者从古到今总是少数人。因此,每当听到“大家都如何如何”时,首先要在心里打上一个大大的红叉,然后再去思考这件事情。

自己开公司(雇人的那种,自己光杆儿司令的不算),实际上就是构建一个对自己盈利有利的框架,并把资金、设备、技术和有才能的人(雇员)组织进去,使之驱动框架为自己服务。就像拉磨一样,磨盘本身就是一个框架,把驴组织进去,遮住它的眼睛,设法让它高兴地一直“往前”走,从而驱动磨盘来为磨坊主服务。

因此,要成功,就要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清这个框架,挣脱它的束缚,有可能的话,还要构建对自己有利的框架。

由此,我想到了修行者。修行的人看似十分消极,整天无所事事,但实际上他们有着更高远的理想,他们要跳出的是一个更加巨大的框架,一个天造地设的看似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框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正是对这种思想的描述吗?因此,他们绝非无所事事之徒,而是真正的勇猛精进的“伟丈夫”,是真正的大勇之士。他们修炼成功了,才是人类中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

关于储蓄

最近读了一本书(私の財産告白),作者本多静六(1866~1952)是日本著名的林学家和投资家,生前积累了巨额的资产,又在退休时把绝大部分匿名捐出。

书中提到了本多静六当初从无到有的过程。本多留学德国,取得了林学博士学位后,在25岁时返回日本,在大学里任教。他虽说工资不是特别高,但维持一名大学老师的体面生活还是够用的。但是,由于他比较“有钱”,当时一些亲戚就都寄宿在他家里,他一共扶养9人。加上其中有些人还比较浪费,因此,每月的生活费就变得十分紧张,最后一点钱都剩不下。

在这种情况下,他意识到,如果不作出改变的话,就永远也不能过上好日子。在德国留学时,他的指导教授曾经教导过他:作为一名学者,首先必须要有钱,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哪怕是遗产或跟富人结婚等都行,否则就无法安心做研究。同时也教给了他投资的方法。因为当时日本还很落后,且正要开始发展,而德国则已经发展起来了,因此德国以前的投资经验就对在当时的日本搞投资十分有参考价值——就像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搞投资一样。

于是,本多决定,每月拿到工资后,首先扣除四分之一,将这部分钱存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然后,把剩余的四分之三交给他的夫人,作为当月全家的生活费。刚开始时由于生活费大幅下降,生活变得十分艰辛。平时省吃俭用,饭菜十分清淡(用盐腌青菜等)。而到了月末,在发下一个月的工资前的几天里,往往当月的钱都已用光,生活就更加困难,全家只能用芝麻盐当菜吃饭。他的孩子们都受不了了,他夫人就安慰孩子们,再过两天就能买好吃的了。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本多心里也很难受,但是,他深深地知道,如果动用了存起来的四分之一的工资,就永远也不能摆脱这种困境。因此,他们家就咬紧牙关,坚持过这样的生活。

当时的存款利率还是比较高的,大约4%,因此,随着存款的增多,利息也越来越多。由于本多把每月获得的利息也并入工资,算作当月的收入,因此,每月的生活费和存款额都在逐渐地增多。在两三年后,生活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之后,在储蓄额到一定数额后,本多就把钱投入股市(当时的股票是十分昂贵的)。到了他40岁时,每月从存款的利息和股票的分红得到的钱,就已经超过了他的工资收入。也就是说,如果他愿意的话,完全可以辞职,而生活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不过他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因此一直持续工作,直到退休。在他的钱越来越多后,他就利用自己的林学知识,大片地购买山林。开始时,他到了村里后,村民们都欢呼雀跃地把山林十分廉价地卖给他。随着道路和铁路系统的发展,以及因搞建设而对木材需求的不断提高,他的山林越来越值钱,最后他成了那一带每年纳税最多的人。他的资产的增长,让他自己都觉得“不祥”(iDog注:当时日本正值战争中。本多读到一则消息,有一位富有的绅士,因拒绝某位“热血青年”的募捐,而遭那个青年杀害。这让本多心里感到十分悲凉。另,就是在现在,那些大富大贵的人,也整天生活在入监狱般牢固的房子里,出门保镖前呼后拥的,还得担心家人被绑架,有意思吗?因此,本多的资产过多时,他感到“不祥”,说明他十分有见地。),于是在退休时就匿名捐了出去。现在,在琦玉县还有以他命名的奖学金,而该奖学金的来源就是他捐出去的那一大片山林。(iDog注:本多是匿名捐出的,后来被他的秘书把他的名字透露了出去。)

本多和很多人都提到,投资的起点在于储蓄。如果不踏踏实实地储蓄,就永远都难以投资。严格地说,不排除“空手套白狼”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方法本身风险十分大,而且失败率也很高,因此,储蓄对投资的重要性还是完全正确的。

还有一种对储蓄的思考方法:如果把工资分为两部分:A和B,其中A为当月消费掉的部分,B为储蓄的部分,则A反映了现在的生活在你心目中的比重,而B则为将来的生活在你心目中的比重。比如,一个人现在净资产为0,开始以50%的储蓄率进行储蓄(对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同样看待)。不考虑通货膨胀和利息等因素的话(就如现在的日本,这两者都接近于0),这样经过一年,就储存了可供生活一年的资金。假设现在是41岁,预期在80岁时去世。那么,只要工作到60岁,就能储存足够的钱,提供从61岁到80岁的生活费。而储蓄率为25%(四分之一)的话,就得工作到70岁才行。

当然,上面这种思考方法是一种简化了的看法。为了提高构筑资产的效率,就要引入风险高一些的资产,这样才能希望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得到比较高的收益。可以把一名工薪族的收入看做是每月比较均匀地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债券商品(比如房贷)。这样计算一下该“债券”的现值的话,其价格是十分高的。比如说,就算终生拿300万日元这样很低的年薪,从20岁工作40年的话,也有1.2亿日元的现金流。因此,从投资组合的合理配置的角度看,应该大量地买入股票等风险资产,而不是再投资债券或定期存款。不过,将来的工作情况如何很难预料,因此,采用这种思考方法时,不能太过于乐观。否则,若把所有钱都投入风险资产的话,一旦该“债券”出现一时的“default”(就是说,被裁员且一时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暂时失去每月的工资收入),生活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为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市场很差的时期,此时不但收入没有了,持有的金融资产也大幅贬值。(iDog注:本人就受过这种打击。还好挺过去了,没出现大问题。)

对于日本的工薪家庭,财务顾问们通常建议的比较理想的储蓄率约为25~30%。再高就有些难度了,除非收入很高。正如我在“致富方法论”中所得出的结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在生活标准上向富人看齐的话,其结果并不是变得大手大脚,而是将变得十分艰苦。

今天按照惯例,计算了自己月末的资产状况,同时,导出了银行的交易数据,快速地算了一下自己的储蓄率,发现居然还不错。不过本多能在40岁时获得超过工资的被动收入(利息和股息等),而我目前则根本不能指望靠被动收入生活,看来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了(还有就是比他少储蓄和投资了5年)。在现在这样一个十分艰难的投资环境里,用买入并持有那种古典的投资手法来实现财务自由看来是很困难的。当然,如果采用频繁交易这种更接近于赌博的手法的话,虽然能造就一部分人,但更会害了绝大多数的人。 因此,我们只能面对和接受这一现实,同时积极思考更多其他的办法了。

对自己的投资方式的检讨

巴菲特投资法则:

法则1:决不亏钱
法则2:决不忘记法则1
诀窍: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什么也不要做。

在近20年里,巴菲特几乎没有在股票投资上有什么大动作,只是在买各种大大小小的公司。这次金融危机一爆发,立刻斥巨资,于2008年买入高盛、GE等公司的优先股,还有一些市场板块的指数。而在此之前,在大家炒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巴菲特一点都不为所动,一直等到市场跌得极其便宜了,立刻毫不犹豫地买入。以前不买的原因是股价不合理——太高,而近来买入的原因也是股价不合理——太低。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股票比债券便宜多了。这正反映了“股神”区别于普通的投资家的地方。

在2009年时,由于经济陷入低谷,我也不幸(或很幸运地中奖?)被公司炒了鱿鱼。我当时就感叹,真是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来越没钱啊。当时的股票好低啊,不管是日本股票,美国股票,还是中国股票。要是有钱(闲钱,即可投资的资金),闭着眼睛随便买都能赚;没钱的话,只能望洋兴叹了,而且还可能更惨:被迫止损,或为生活所迫而低价抛出自己的资产。

我当时丢了工作,而且市场上也没有工作,我虽然知道那是最好的买入时机,但是一点投资的心情也没有。并不是因为市场的大幅下降让我悲观沮丧(虽然我也确实如此),而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我首先得保证家人能吃上饭啊。因此,在市场达到最低点的时候,我不得不选择停止定期的投资(还好没有抛出),直到8月,下一份工作确定了之后,我才又恢复了每月定期的投资。可是,大好的机会就那样过去了。

当然,其中的一个原因也在于我以前的投资方式太激进:

  • 我手里几乎没有多少现金,绝大部分的资产都是有价证券,因为持有日元实在没什么收益。2008年购房付首付和手续费时手头都比较紧,几乎把所有的现金都拿出去了。。。而且首付还很低,不到6%,房价也不高。
  • 投资组合的风险过大,因为当时对债券等毫无兴趣。这样在市场暴跌时,我的投资组合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教训:

  • 任何时候手里都要有现金
  • 资产配置要平衡,且最好要定期地再平衡
  • 管理风险
  • 要学会“无为”。无为就是无不为啊!

经历了这次教训,我开始让手里的现金多了起来,现在日元现金占总资产的20%以上了。这样一看资产配置图,的确漂亮了不少。贷款的银行可能也认为我的资产状况变好(因为日元储蓄主要在那里),给我寄来了申请信用卡的邀请。同时,加重了对REIT基金和海外债券基金的投资,让投资组合更加趋于平衡。

尽管现在市场在回升,且还处在较低的位置,我也无意再激进地买入,除了不想让自己的资产配置太过偏颇外,还想积累资金进行其他领域的投资。。。其实,现在还需要更多的现金。令我每月都苦恼的是,日元储蓄怎么不见增长呢?

2010年末的资产配置情况:

2010年末的资产配置情况

致富方法论

读了一些关于投资理财和致富方面的书,总结一下,主要有两种致富的方法论:

唯心论(思考致富论)

思考致富论认为要致富,必须先改变人的内心,让自己拥有积极的思考方式,或富人的思维模式,这样就神奇地能变得富有。本人的解释是:思考方式改变了,就会导致人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由于是富人的思考方式,因此,也必然是(或至少接近)富人的行为模式,因此作出的决定往往是能带来财富的。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拿破仑・希尔【1】、富爸爸(罗伯特・清崎)【2】等。

行动致富论

行动致富论则认为,致富过程的本质不过是做出一系列导致致富的行为,而与你的性格(外向或内向)、态度(乐观或悲观)及思考方式(积极或消极)等无关。与其浪费时间在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上,不如立即依照富人的行为模式行动起来,尽快致富。当然,这样的行为做得多了,也自然会形成习惯,从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一派的人不如唯心论的人有名,主要有Michael Masterson【3】、藤山勇司【4】等。

近来,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讲“钱包致富论”【5】,认为一个人的年收等于他的钱包的价钱的200倍。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钱包价值10万日元,那么你有望获得2000万日元的年收。同时,长形钱包(装在西装内袋里的那种)比折叠式钱夹要好,原因是,这种钱包能将钞票很好地保存在那里,而不被折叠。有这样的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待遇,福泽谕吉(1万日元钞票人物)、野口英世(1000日元钞票人物)等诸君自然乐于光临,而不是去挤进那种必须低头哈腰的小破房子(折叠式钱夹)。根据这种说法,使用价值1万日元的钱包的人,也只能希望得到200万日元的极低的年薪了。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有效性如何,但我本人就是一个反例:如果上述公式正确的话,我现在估计已经连饭都吃不上了。。。巴菲特的用了20年的钱包更是跟他的财富不相符。这种方法表面上看似乎十分“唯物”,但本质上只是把钱包这种“物”当成偶像来膜拜的一种宗教仪式,因此应该归为思考致富论这一唯心论中。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本书就是一派胡言。作者本人是一位“税理士”,见过500多位社长的钱包,因此他的结论有一定的统计学依据。我认为,对于这种统计结果,有以下一些解释:

  • 社长们作为公司的CEO,代表公司的形象,因此,在客户或他人面前应该有一定的排场,来增加他人对该公司的信赖。买了高价的钱包后,为了与它相称,其他行头也自然地相应提高。人们对该公司有信心了,就能使该公司业绩提高。(间接增加收入)
  •  花了大价钱购买的钱包,比廉价的钱包更容易受钱包持有人的注意,再加上书中关于把钱包按财务报表整理等内容,对乱花钱者能起到矫正作用,对不够积极者能起到促进其赚钱的作用。(直接增加收入)

不论是信奉思考致富还是行动致富,有些人为了与富人保持一致,也学富人那样高消费、买昂贵的物品等。其实,我认为这从根本上讲,是没有真正看透富人的思考或行为模式。比如,年收1亿日元的富翁,每天吃1万日元的午餐。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工薪族,我们是否在午餐标准上也要向富翁看齐呢?我们也吃1万日元的午餐的话,倒是极有可能没变成富翁,而是快速地变为“负翁”。实际上,好好思考一下的话,就会明白,富翁吃一顿1万日元的午餐仅占他的年收的万分之一。对于年收1000万日元的所谓“超级公司职员”,按照这个比例,也只能吃普通的1000日元的午餐而已。因此,在消费上与富人保持一致意味着(以年收1亿日元的富翁和1000万日元的工薪族为例):

午餐:富人1万日元 = 工薪族1000日元

车:富人2000万日元的豪华车 = 工薪族200万日元的普通车

房子:富人2亿日元的豪宅 = 工薪族2000万日元的普通楼房(而且,可能是二手的才如此便宜)

因此,在消费上与富人保持一致的话,实际上是过十分简朴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积累钱财,并用于投资。当然,如果坚持吃1万日元的午餐的话,必定成为极少数人(多数人都吃1000日元以下的午餐),因此可能跟富人们混个脸儿熟,从而得到贵人相助而发财。不过,我觉得还是按富人的消费百分比来消费更靠谱一些。

我坚信,这两种方法论都是有效的。但是,检视一下各种各样的致富经历的话,很难说哪种方法论更有效。可能因人而异吧。信奉“行动致富论”的Michael Masterson在他的书里也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在致富的过程中,你做出了各种努力,而最后实现致富却跟之前这些努力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说不定这两种方法论都不过是对致富的管中窥豹,而“宿命论”和“因果论”才是致富的终极原因呢!

参考书目

【1】拿破仑・希尔的书籍列表

【2】罗伯特・清崎的书籍列表

【3】Michael Masterson的作品列表

【4】藤山勇司的书籍列表

【5】稼ぐ人はなぜ、長財布を使うのか?

对于国内市场,我真的不懂

今天在雅虎财经上看到关于国内的3条消息:

中国平安:平安员工股已套现逾16%。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所谓员工股绝大多数是以每股1元的价钱购买的。真不知道为什么能以1元这样的价格买入平安这样现价五六十元的股票呢?我以前在美国某IT企业工作时,的确员工能以折扣价购买公司股票,但折扣很小,且须在决算前就以某已决定的价格认购,这样,股票到手后,很难说是否能高于市场价。以1元的价钱提供股票,简直是对现有股东的极大的不尊重。难怪大家纷纷套现呢,那不就是到市场上白捡钱吗?文章说,由此,“纸上财富将变为现实,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随之涌现”。问题是,是谁为这些新的富翁们买单呢?不是股东们吗?因此,中国平安一路下跌。由此,我想到了华尔街的冷笑话:投资者的游船在哪里?

民生银行:需要资金,由于所谓的“股东太分散”的原因,而擅自在7个最大股东那里以每股4.57元的价格再融资215亿元。近来民生银行的股价为5~5.2元,折扣率达10%以上。这样就冲淡了现有股东的权益。以10%计算的话,那些大股东就凭空一下子赚了20多亿元。

上海房屋:刚说要对房地产征收资产税,上海又说要在70年土地期满后,政府无偿收回。这样一来,那些花了大价钱买高级住宅的人可要倒霉了。国内的房地产都是不附带地产的,严格说应该是“房产”,只包括房子本身,而且到时候到期了,你不想走,估计也会被刷上一个大大的“拆”字,强行拆迁。当然,就现在的建筑质量,70年后房子能否正常存在也是一个疑问。看来还是在国外买房地产保险些。

至于其他的诸如“利空积压A股雪崩,女股民被跌哭”等消息,说今年“第一场雪”就总体损失已达15%之多云云。还有新上市的股票跌破原始价位之类的,这些都很正常嘛,有什么好哭的?愿赌服输。这点觉悟都没有的话,还是不要玩股票的好。当然,如果是因为上述那些令人费解的原因而损失的钱的话,则当别论了。

总之,我原来就弄不懂国内的那些事,现在是越来越不懂了。还有,比如证券公司的网站无法正常查询历史记录等问题一直在那里,询问也不理会你,等等,简直令人无语。还是投资些国外的好公司的股票吧。对于国内,我坚信经济会继续发展的,因此,购买国外投资公司管理的投资于中国股票的基金或许是一个较好的折中办法。

换上了超级节能的LED灯泡

日本的各种灯泡种类繁多。 原来一直使用最普通不过的白炽灯泡,又便宜又简单。直到买了现在的房子后,才开始使用原来的房主留下的一些灯具,其中厕所里的灯用的是日光灯型灯泡,浴室外的洗面室用的是带灯座的弯曲的日光灯管。

洗面室里的日光灯管倒还不错,一开电门,立即就亮,而且很明亮。厕所里的灯则虽说开灯后响应速度也没的说,但是,开始的一两分钟里,灯光总是比较暗。我原以为这是由于这个灯泡老化了的缘故,上网一查,才知道此乃该灯泡固有的缺点。不过,这种灯泡也有很多优点,主要是省电。我的灯泡是松下的几年前的产品,耗电14瓦左右,而亮度则相当于60瓦的灯泡。这还是很划算的。同时,相对于一般的白炽灯泡的1000小时的寿命,它具有长达6000小时的寿命。当然,作为日光灯,如果频繁地开闭,则很容易缩短其使用寿命。另外,据有人反映,这种灯泡不适合用于厕所,原因是在寒冷的季节,开灯后要过一两秒钟才能点亮,三分钟后才能达到正常亮度。这可能是说的北海道之类的地方?在东京,基本没有这种点亮时间长的问题,只是到达最大亮度的确需要时间。这种灯泡虽说没有白炽灯泡那么便宜,却也算价格适中。

松下产的日光灯型灯泡

近来,环保和二氧化碳排量成了热门话题。于是,日本的各个厂商也在挖空心思考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LED灯泡就是最新型灯泡的代表。LED即发光二极管,具有亮度高、发热少、耗电极低和寿命长的特点。因此,现在的便携小手电(比如这款GENTOS 閃 SG-305)都由以前的白炽灯泡转到LED了。用LED做成普通大小的灯泡则是近期才出现的。这种灯泡当然继承了LED的发热量少、耗电低和寿命长的优点,而且点灯十分迅速,频繁开闭也没关系,因此应用面比较广。但是它也有一些缺点:首先,现在这种灯泡还比较贵,应该是所有灯泡中最贵的吧?再有,它的照明方式是直线型的,而不是普通白炽灯的球形。因此,如果不用反射灯罩等装置,恐怕不适合作为厅里的顶灯。 现在正值酷暑,天天在家时基本都得开空调,因而用电量比较高。因此,在前天晚上发现厕所灯突然不亮了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LED灯泡。后来在拧下厕所灯泡时,发现振动一下,它还能亮,可能是里面的灯丝断了,振动一下让它接上即可。不过,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是在是不喜欢它刚开灯时较暗的特点,因此,还是在网上下了买LED灯泡的订单。 很多公司都在生产LED灯泡。不过,鉴于松下和夏普的产品较贵,东芝的不但便宜,而且性能也不差,因此就买了东芝的灯泡。

东芝的LED灯泡

这种LED型灯泡是直线型照明的,因此,只有头上发光。不愧是2000多日元的灯泡,整体上制作得比较精良,就连灯泡的灯座接头部都做得一丝不苟,最后面的电极接头跟一般灯泡的一块奇形怪状的焊锡相比,也精致得多。

下面是各种灯泡的比较:

种类 代表产品 亮度(流明) 功率(瓦) 使用寿命(小时) 价格(日元)
白炽灯泡 Panasonic シリカ電球 LW110V54W 790 54 1000 124
日光灯型灯泡 Panasonic パルックボールスパイラル電球 EFA15ED12/2T 730 12 6000 835
LED灯泡 TOSHIBA LED電球 LDA6N 520 6.4 40000 2100

上面表里选择的都是“60瓦型”的灯泡,也就是说,其亮度跟传统的60瓦白炽灯泡相近。

分析一下价格和使用寿命,按平均每小时的价格来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日光灯型灯泡跟白炽灯泡价格基本相同,而LED灯泡虽说看似价格较贵,但平均每小时使用寿命的价格却比其他二者都便宜不少:平均1000小时白炽灯泡124日元,日光灯型灯泡139日元,而LED灯泡则仅仅62日元,价格比白炽灯泡便宜约50%。

同时 ,由于LED灯泡极其节能,功率是日光灯型灯泡的53.3%,白炽灯泡的11.9%,因此,长期使用的话,还能有效地节约电费。这样看来,如果长期使用的话,买LED灯泡还是很合算的。

下图是我综合了价格和电费后的计算结果。纵轴是总使用费用(日元),横轴是使用时间(小时)。为了计算方便,图中按平均每度电22日元计算。平均每度电价格越高,用节能型灯泡越合算。

各种灯泡的总使用费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买日光灯型灯泡的话,在使用500小时内,就会比使用白炽灯泡合算。买LED灯泡的话,使用1500小时后,就会比白炽灯泡合算;在使用了6000个小时后,就开始变得比日光灯型灯泡合算。而且跟白炽灯泡的直线上升的费用相比,LED的总使用费用曲线十分平坦。

这个计算结果是惊人的。以前在租住的公寓里生活了大约8年。如果平均每天开灯5小时的话,大约14600个小时。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跟使用任何一种节能型灯泡相比,大约赔了13000~15000日元,虽说不是很多,但经常要爬上爬下地换灯泡却并没那么有趣。

因此,不管怎样,一定要把白炽灯泡替换掉,又便宜又环保。换成日光灯型灯泡的话,如果平均每天开灯5个小时的话,三四个月就开始显示出其经济性来。换成LED灯泡的话,则在使用一年多以后开始显示出其经济性。同时,使用白炽灯的话,频繁地换灯泡也不胜其烦,而换上LED灯泡,则一劳永逸。

值得一提的是,开始时,根据各种灯泡的亮度对比,我有点担心LED灯泡不够亮。买回来后装上一试,至少比原来的日光灯型灯泡(开灯一分钟左右)要亮得多,而且丝毫不感觉暗。直线照明的LED灯泡十分适合用于厕所。由于换下来的日光灯型灯泡还能凑合着用,我就用它把门口的白炽灯泡换了下来。

下面左图中使用的是日光灯型灯泡,右图中使用的是LED灯泡。为尽可能表现其真实情况,没有用软件调整白平衡等。

使用日光灯型灯泡 使用LED灯泡

总结一下各种灯泡的用途:

白炽灯泡:如果你必须安一个灯泡,且电费不由你负担的话,用一个 白炽灯泡最便宜。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用这种灯泡。

日光灯型灯泡:相对初期投入(灯泡价格)较少,但不耐频繁开关,且刚开灯后几分钟内比较暗。因此,它适用于相对较长时间连续使用的场所。

LED灯泡:由于这种灯泡发热量低、耗电少,因此适合长时间甚至是超长时间连续使用。频繁开闭也没问题。但是,它的光束是直线型的,而不是球形的,因此,它更适用于较小的空间(如厕所等),或聚光灯(比较艺术的家居设计中常用)。要用它照亮比较大的区域时,应配合反光型的灯罩等装置。

便宜且回报率高的投资物件的教训

在网上看到一个札幌市的投资物件,1R,要价130万日元。好便宜啊!这就是第一感觉。而且回报率32%!

再细看:38年的房子,2楼,23平米。离电车站徒步15分钟,离公汽车站很近。除了面积还可以外,这些都是不好的因素。不过,这么便宜,可以便宜点租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在还有人在租,回报率32%的话,三年就回本了。当然这是粗利率。现在租金35000一个月,减去维修基金和管理费,也有22%!虽然现在租金稍贵,便宜点租也行啊。

再检索一下,发现该楼的5楼一间房子正以19000日元一个月的租金招租,加共益费2000,共22000日元一个月!这样算一下的话,减去费用,回报率10%!再算上买房的各种费用,并从房租里减去房客管理费的话,更是所剩无几。这样的破房子,现在的房客很显然花的租金过高,可能会随时搬走,或者干脆就是房主找的托。而如此低的房租,要中介公司找新房客的话,估计至少要支付3个月租金(按19000日元算)以上的中介费(或曰广告费)才能有公司肯去找。再有,不管房子多便宜,各种设备的维修费却是一样贵的。这样一算,简直是惨不忍睹。该楼如此陈旧,以后维修也令人担心:实际上,要是全部的维修基金都能收上来的话,每年可积累约400万日元,这样还可以吧。但谁知道能实际收上来多少呢?

这个十分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以下两点:

  • 表面上的高回报率不是一切,要小心里面藏着的陷阱(否则的话,当然是越高越好)
  • 低价格并不是一切。花130万日元在日本第四大城市买间楼房,感觉似乎十分的值,但实际上却完全不是如此。这令我想起了一句话:低价的垃圾也是垃圾。

关于“私人银行”(Private Banks)

在一些电影里,我们会时时看到瑞士的私人银行(Private Banks),显得十分神秘。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这辈子也无缘跟这些银行打交道。

传统上的私人银行是瑞士的那些银行。从影视作品中,我们了解到,它们给客户存储大量的钱,而且严格保密。实际上,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这要多。

在瑞士型的私人银行中,客户经理扮演重要的角色。客户经理直接和客户联系,掌握客户的私人信息,明确了解客户的特征和需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他们不仅提供管理资金和为客户投资等金钱方面的服务,还为客户在生活中排忧解难,比如:

  • 管理资金
  • 投资:如果客户有这方面的要求,会代替客户把部分或全部资金集中或分散地投资到指定的或合适的金融商品中去。
  • 投资信息:比如,客户希望投资东欧的基金,则为客户整理东欧基金的完整列表,供客户选择。客户如果希望购买某名画或海外的房地产,也能帮助斡旋。
  • 旅行:帮客户订购机票、宾馆,提供旅游地的信息和其他相关的协助。
  • 生活:比如,住在日本的客户希望把孩子送到英国的名校就读,客户经理会搜集该校的招生简章和各种表格,并为客户提供推荐信。由于私人银行的客户都经过仔细的审查,这样的推荐信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客户经理跟其客户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十分强的。基本上该客户经理终生为其客户们服务,死后由其后代继承这些客户。而客户跟私人银行的关系则是十分松散的。私人银行基本上就是一个容器,用于容纳客户们的账户和资产,同时提供各个领域的专家,通过客户经理介绍给需要这方面知识的客户,供客户咨询。如果某私人银行提供的商品、保有的艺术品或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那么,客户经理会连同其客户们一起“跳槽”到其他私人银行。由于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的资产门槛十分高,对于一个掌握一定数量的客户的客户经理来说,基本上无论他想到哪家银行,都会受到欢迎。

附带提一下艺术品的买卖。这些艺术品当然是那些天价的世界级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梵高的画等。这些艺术品基本上都是保存在私人银行的专门的储藏室里。艺术品的买卖也就是把其登记的主人换一下而已。

瑞士型私人银行对遗产的继承也提供帮助。由于对客户资料的保密,可以避免缴纳大量的遗产税。如果子女们都是纨绔子弟,对金融一窍不通,也没有关系:可以设立一个信托(trust),交给金融专家运作。子女中没有人有权利任意支取钱财,而只能每月领到规定数额的生活费。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些人把全部资产挥霍一空。当然,情妇和私生子等也能被抚养,而不必在意遗产方面的法律的各种限制。

这些瑞士型私人银行的门槛十分高,大的银行至少需要存入5到10亿日元的资产,中型的也要求存入一两亿日元以上的资产,小型的则接受3000万日元到1亿日元的资产,不过我想他们可能不会提供上述的全套服务,可能更接近下面要提到的美国型的私人银行。

瑞士型私人银行的主要收入之一是收取客户的账户维持手续费,形式为资产总额的某个百分比,比如一年收0.5~1%。如果存入的资产过少,当然不可能有足够多的手续费来配备一个专门的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如此多的服务。

瑞士型私人银行对于客户来说,有点像“管家”,既担当账房的职责,又负责其他家庭内的事务。

瑞士型私人银行的客户主要是那些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实业本身能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收入,因此,他们对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资产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高回报肯定是伴随着高风险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减少。因此,瑞士型私人银行不可能期望收到过多的交易佣金,只能是着眼于账户维持手续费。

另一种典型的私人银行则是美国型的私人银行。这种银行的客户经理跟客户之间没有瑞士型银行的那种紧密的纽带关系,相反,他们只是银行的职员,对客户来说只相当于银行的“窗口”。这跟普通的银行比较相似。这些客户经理也不跟客户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相反,他们会定期地更换。

美国型的私人银行会组织计量经济分析师和金融工程师开发他们自己独创的衍生金融商品,提供给客户。这些商品当然跟期货、期权等普通的衍生金融商品一样,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因此,实际投资于这些商品中并赚到钱的客户比较少。提供自己独创的金融商品是美国型私人银行区别于瑞士型私人银行的主要特点。它并不提供瑞士型私人银行所提供的那些“管家”类的服务。

美国型的私人银行期望它的客户积极地运作他们的资产,频繁地买卖那些独特的金融商品(那种高风险商品不可能长期持有),因此,他们主要赚取客户的交易佣金。由于这种原因,它们对客户的存入资产总额的要求没有瑞士型私人银行那么苛刻。

美国型私人银行的主要客户是那些希望通过积极地投资运作而使自己的资产迅速增长的人。这些人不会把钱浪费在“管家”型的服务上,他们主要希望私人银行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和更有效的交易平台。

随着日本的“总中流社会”时代的逐渐结束和贫富的逐渐分化,如何赚富人的钱成了金融业、销售业和服务业的新的课题。因此,那些大银行也开始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但是,日本的私人银行目前还很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

日本的私人银行在内心里希望做美国型的私人银行,但是却缺乏自己独创的金融商品和相应的交易平台,只有少量的美国型商品,因此,对于美国型私人银行所服务的客户来说,这种投资条件根本没法使用。同时,日本的私人银行却又按照瑞士型私人银行的样子来宣传自己,但是又没有瑞士型银行里的那些各个领域的专家,也没有瑞士型银行的那种极其传统的文化,因此,它们实际的样子跟宣传根本不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们按瑞士型银行那样宣传自己提供资产保全服务,可是提供给客户的却都是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商品。

一言以蔽之,日本的私人银行向那些希望开设瑞士型私人银行账户的人提供美国型私人银行服务,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如果有人希望开设私人银行账户,那么也应该选择在日本境外开设瑞士型或美国型的账户。日本本土的私人银行离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