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 日本

假期结束后,情况或有变

刚刚回国休了两个星期的假,回到家里不久,就收到一位同事和朋友的电话。看来我不在的这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好多事情,或曰要发生好多事情。。。

不断变化的是外部环境,永久不变的是我的内心。:-)

有一句有趣的话是:这是一个充满了变化的时代,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其实,细细想来,不变的东西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我们那颗如如不动的本心。在这充满了变化的时代里,要寻找那颗不变的心(用佛家的话曰“明心见性”,用通俗的话曰“寻找自我”、“我心依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的找到自我后,可能会发现自我实际上是找不到的。。。),可能更加困难,不过,与此同时,如果能找到的话,找到的效率是否会更高呢?

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变化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的观点是,由于“变化”像此起彼伏的海浪那样不可避免,我们何不像冲浪者那样利用这种状况呢?当然,这只是在这个人类社会上“混”的一种小聪明,现在的我,则更倾向于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不管风吹浪打,就让我做水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面上一块小小的浮萍吧!该怎样就怎样好了,一切不过因果而已。根据六祖慧能“风吹幡动”的典故,并非外部世界在变化,而是我们的心在动啊。。。

漏气的自行车胎自动复原

这个星期,发生了一件奇怪和意外的事。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我每天早上都骑车到车站。大约两个月之前,早上起来忽然发现车胎扁了。取来打气筒打气,发现居然漏气,于是只好作罢。晚上回家把自行车带到房间里修补漏气的后轮内胎。打开一看,发现内胎下侧面居然有一个口子,不知道是怎么出现的。如果说是压到尖锐的物体上被刺破的,那么破损的口子为什么不是像通常那样出现在下侧,而是在靠近侧面的地方呢?也或者是被恶作剧者给刺破的?总之,补好后,按照自己的好习惯,检查了外胎(防止玻璃碴子等尖锐物体还留在那里,再次扎破内胎),并打气检查内胎。结果还是快速地漏气——原来,另一侧也在漏气。如果是被刺破的话,刺得倒够深的。

补好后,推倒楼下,第二天早上,发现轮胎内的气又有些不足。于是,晚上下班回家时,只好绕道到超市,去给车打气。后来就干脆每天早上打一次气了,因为每打一次气,只能维持一天的时间。为了方便,我就把打气筒一直放在楼下大厅的一个角落里。因为这里的电梯比较小,把自行车弄进去十分困难,因此一直懒得再修一次。

上周一早上,我突然发现打气筒不见了。心想是不是被谁临时拿走用去了?结果一直没见有人还回来。心里也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到了周六,决定到超市找人修车,并再买一个打气筒。后来因故误了修车的时间,晚上到了超市买打气筒,却发现那里并没有我用的这种带压缩空气功能的,于是就没买。周日到楼下倒垃圾时,突然发现打气筒正放在存放垃圾清扫工具的地方。可能是垃圾清洁工因打气筒妨碍工作而挪过去的吧?不管怎样,打气筒失而复得后,我就给自行车打了气,恢复使用。周一早上,照例打算打气时,却出乎意料地发现,轮胎里的气居然还十分充足。晚上下班时也不用到超市打气。到了第二天早上, 还是很充足。这样用下来,直到今天,也没再出现漏气的现象。于是,慢撒气的后轮胎就奇妙地自己痊愈了。

近来我在修心养性,不知该轮胎是不是随着我的心灵的好转也自动愈合了?

工薪族的公司化个人管理

在日本,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工薪族吧?传统上,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和企业内劳动组合称为日本经营的“三种神器”,因此,成为公司——尤其是经营稳定的大公司——的雇员一直是人们的终极目标,毕业后进入哪家公司基本上决定了终生的财务状况。直到现在,我还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那些身为正社员、且从未转过职(!)的人,是财务最安定可靠的人,也是日本女性最理想的结婚对象。

其实,时代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年功序列、终身雇佣等早已不再,公司逐渐转向成果主义。因此,在这个新的时代,与其是哀叹过去好时光的不再,不如积极地面对现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方,实力都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关于比较保守的日本人的理财方面的择偶基准,这里想起一句古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以作为在日本的女性的新的择偶基准:-)。当然,最好自己直接去弄潮,而不是坐等被淹没。“潮有信”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在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思考决定感情,感情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因此,如果现在自己尚未成功,那么就一定要从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开始,否则,沿着错误的方向走得再快、再久,也到达不了目标。

作为工薪族,一个最大的思想弱势就是太过于依赖:依赖公司定期发给自己工资,依赖政府在退休后提供养老金,等等。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公司和政府都无法指望的话,将来又会如何呢?这种想法其实是基于思想的惰性和心理的懦弱。

最近,我在阅读一系列“40岁事业系列”书籍,在这些书中,一些曾经走过这段路的前辈们,用自己和他人的实际经历谆谆教导着成功的要诀。其中,《あたりまえだけどなかなかできない 42歳からのルール》一书中,提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要点:

  • 停止当动物园里圈养的动物,要恢复野性,回归大自然。
  • 在心里时刻有由于某种原因必须离开现在的公司的思想准备。
  • 不要太专注于自己现在的地位,要锻炼赤裸的自己——即在完全失去现在的地位时仍能一决胜负的能力。
  • 不要太在意自己在公司的领导职位,那不过是公司因需要而赋予某人的。要有“任命任何一个人都很正常”的觉悟。
  • 使自己成为“任何时候都可以辞职”的存在。(同时,并不辞职,而是玩命工作。)
  • 不要追求大型客机那样的稳定,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置身于战斗机那样的有很大的自由和机动性的不稳定状态中去。这样,在乱气流中才更安全。不稳定的状态才是最大的稳定。

当然,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到却不简单。要使自己变得更强,当然首先要做出改变,而且,当然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抛弃工薪族的羊的思想,用经营者的狼的思想武装自己,也就是说,要试着从经营者的角度思考,用经营公司的方法管理自己。值得说明一下的是,这里我也不能免俗地用了“羊”和“狼”的比喻,但没有一方吃掉另一方的意思,只是羊大多都是一大群一起吃草或者乱跑,而狼既可以协同作战,又可以独自一人闯荡(日语称这种单打独斗的人为“一匹狼”)。

时间管理

事业心强的工薪族常常会过于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把自己的事情完全忘掉,直到最终自己必须开始直面真实的世界时,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缺乏准备和不堪一击。因此,在努力帮老板工作以对得起自己的工资的同时,也要花些时间打理自己的事业。

首先,不要再把自己当做某公司的正社员,而是要开始把自己当成为该公司服务的自由职业者(free agent)。自己不是受雇于该公司,而是自己的公司与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自己与该公司不是隶属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

然后,对自己每天的24小时进行投资组合(Portfolio)式的管理,把它分配给自己这个公司的各个部门。比如:

  • 某公司(现在就职的公司)外派事业部:每天10小时
  • 生活部:每天8小时(睡眠、饮食、锻炼等)
  • 新事业开发部:每天?小时(最重要的部门,负责对将来的投资,比如:强化外语水平,取得某种专业资格,钻研某种盈利技术,计划从事某种副业等)
  • 投资事业部:每天?小时
    • 证券投资课
    • 不动产投资课
    • 外汇投机课
  • 财务部:每天?小时(会计,家庭收支帐,家庭财务状况分析,等)
  • 娱乐部:每天?小时(看电影等休闲活动,不宜占用太多时间)

对于“某公司外派事业部”、“新事业开发部”和“投资事业部”这三个与盈利直接相关的部门,借用“波士顿矩阵”(BCG Growth-Share Matrix)的分析方法,并把原来的“市场份额(share)”这一维度改为“某项事业的盈利占自己的盈利总额的百分比”,分析一下,可知最理想的情况是:

  • 外派事业部:从现金牛(cash cow)逐渐变为瘦狗(dog),并在其他事业兴盛后逐渐淡出
  • 新事业开发部:从问号(question mark)变为从明星(star),并逐渐变为现金牛(cash cow),然后是不断开发新事业,重复这一过程。
  • 投资事业部:从问号(question mark)或许经过明星(star),逐渐变为现金牛(cash cow)

波士顿矩阵分析

“外派事业部”从现金牛变为瘦狗,并不是说自己的工资逐渐降低(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而是说自己的盈利总额逐渐提高,这样一来,长期难以提高的工资收入就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新事业开发部”和“投资事业部”都从问号而不是瘦狗开始,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

财务管理

要对自己的财务用复式记账法进行管理(本人为了方便,用简单记账法),并做经营分析。

  • 记录每天的开销,记录每月的收入
  • 每个月末计算自己的财务状况,包括总净资产和负债状况等
  • 定期(比如每季度)制作财务诸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 定期进行各种财务分析,比如:流动比率、固定比率、自己资本比率、经常收支比率、手元流动性比率等。

这样,每次消费时,注意力就会从购物的快感转变到账目中贷方和借方的变化,从而变得更加重视商品的“效用(utility)”。

经过这样的思考方式的转变,自己就不再仅仅是一名公司雇员,而是迅速变身成为一名经营者,经营着一个小的但充满活力的公司,公司拥有一支只有一个人的精英团队。等这种思想逐渐成熟后,可能很快就会从自己的“外派事业部”外的其他部门找到突破口,成就自己的事业。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可以没有机会,因为这不由我们自己决定,但不能允许没有准备。

低薪根暗女储蓄1000万日元之道

所谓“根暗”,是一个日语词汇,相当于中文“阳光”的反义词,就是说一个人思想比较消极,个性比较忧郁,过度谨慎,行动力差。在日本,有一位叫奥谷せり的“根暗女”在28岁时决定储蓄1000万日元,期限为35岁,结果成功地超额实现。

奥谷本身精神方面就有问题,她的半同居状态的男友精神疾患更重,以至于无法工作。由于生活贫困,她并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是,她在工作并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费。

奥谷有一次读到的一篇理财文章中提到,女性要是选择终生独身生活的话,应该在35岁时至少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奥谷虽然不知道以后是否会独身生活,但目前自己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至少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因此,她就决心在35岁时实现这一目标。

当然,奥谷绝非高收入的人。她的工作经历如下:

  • 大学时代:家教,各种零工
  • 首次就职:22岁,小学教师
  • 转职:25岁,补习学校事务职(小学教师收入还比较好,但是身体承受不住,故转职从事轻松一些的工作)
  • 转职:29岁,因补习学校经营不稳定,难以持续,故转职并回到了小学老师的职业。无职期间,在工厂、超市、福利机构、地图测绘公司等打零工,并开始外汇保证金交易。
  • 转职:30岁,教师的工作收入较好且稳定,这样下去很快就能实现储蓄目标。但是,精神又陷入抑郁症状态。因健康原因再次辞职,并转职到“扒金库”当事务员。
  • 兼职、辞职:31岁,由于事务员的工作定点上下班,因此便于兼职。首先找到一份晚上的情人旅馆的零工,之后又找到一份清早的超市零工。《ワーキングプア いくら働いても報われない時代が来る》一书的作者为写作该书而采访了她,被归为“ワーキングプア”一类(Working Poor,中译“穷忙族”或“在职贫穷”)。身体十分疲劳,但由于收入增加,精神状态良好。后来母亲被诊断患了癌症,故辞职回老家照顾母亲,期间打零工,并取得“訪問介護員”的2级资格(到家里去照顾老人的资格,现由于老龄人口增多而供不应求)。
  • 再就职:32岁,母亲病逝,再次回到自己原住所,在未曾经历过的领域的公司里继续从事事务员的工作。(iDog后注:根据近期杂志介绍,是一个律师事务所,故里面的人的素质应该比以往要高,而且待遇也应好一些。)

时间表

2005年01月:开始时,储蓄额为101万日元
2005年04月之前:补习学校事务员
2005年04月:无职,打零工
2005年12月:FX(外汇保证金交易)开始
2006年05月:再次从事小学教师工作
2006年07月:因陷入抑郁症,辞职,并转职到“扒金库”当事务员
2006年10月:晚上到情人旅馆打零工(共2份工作)
2006年11月:清早到超市打工(共3份工作)
2007年02月:储蓄(包括FX账户内资金,下同)超过200万日元
2007年09月:储蓄超过300万日元;辞职回老家照顾病重的母亲;打零工
2008年07月:再就职,从事事务员工作(未曾经验过的领域的公司)
2008年09月:储蓄超过500万日元
2009年01月:储蓄超过700万日元
2009年02月:FX大幅损失
2009年04月:储蓄再次超过700万日元
2009年09月:储蓄超过900万日元
2010年03月:缴纳税金
2010年06月:储蓄超过1000万日元,提前实现目标(2010年5月时为34岁)
2011年05月:满35岁,储蓄超过1200万日元,超额完成目标(+20%)

2023.11.23后记:

2011年06月:总资产12,846,216日元,免费加班太多。
2011年07月:12,954,608日元。
2011年08月:总资产达到13,002,148日元。达到1300万日元。
2011年09月:总资产达到12,746,685日元。搬家花费35万日元。。
2011年10月:总资产达到12,456,762日元。购买家具等花费24万日元;购买猫花费15万日元。(iDog:日本买猫狗很贵。好在我养的都是捡来的流浪小猫,既养了猫,又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2011年11月:总资产达到12,264,325日元。参加讲座花费20万5000日元。
2011年12月:总资产达到12,976,864日元。因奖金和退税而增加不少。
2012年末:总资产约为14,483,713日元,还买了车,并开始交国民年金。
2013年末:总资产约为16,813,178日元。
2014年末:总资产约为18,245,878日元。
2015年末:总资产超过2000万日元,达到20,769,503日元。
2016年末:总资产达到22,471,721日元。女主人公到了40岁,以后不再公布资产情况。

另,该博主的博客也改为猫は何も持ってない。 (hatenablog.jp),在此期间也与其男友结婚(对于崇尚强者的日本人来说,她对她那个遭受长期精神疾患的男友真的可以说是情深义重)。每每想到她的事迹,都让我感到一种草根的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就像这个充满功利的铜臭的世界里刮过的一缕清新的微风。当然,在她停止公开其资产状况并改为日常风格的博客后,对于我来说就欠缺吸引力了。

该博主28岁(?)时,不知道在哪里读到的理财文章里说,独身女性在35岁时至少需要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我虽然不知道这是谁提出来的,而且也不知道有什么根据(因为按照我的感觉,应该更多才行),但就是这句话却点化、启发和激励了该博主,让她成功地踏上了追求财务安全的路,并成功实现了最初的“小目标”。而且,到40岁的时候,又超过了2000万日元。虽说我还是觉得不算太多,但该趋势十分好。坚持下去的话,她的资产增长可能会越来越快。总之,这里给她真挚的祝福,愿她生活幸福,摆脱原来那么多的生活阴影(她曾提到过,小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对她说:你什么都会,可是为什么总是一副不自信的样子呢?)。

(后记终)

35-1000wan.png

就这样,奥谷以低薪并十分不稳定的工作,而且在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费的情况下,在6年里共储蓄1100万日元,平均每年储蓄175万日元。

关于“独身女性应至少在35岁时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的依据,本人并没什么研究,也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是,如果没有多少储蓄的话,肯定是十分危险的。

在日本生活的女性,工资水平普遍很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毫无上涨的趋势(倒是更有可能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女性职员大多不愿承担男性职员那样的有责任的工作。传统上,女性结婚后就辞职(成为“寿退社”),她们的职业生涯很短暂,因此,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她们主要是致力于赚点钱把自己打扮漂亮,并学习一些作为女性的日常修养和技能(烹饪、和服、插花等),以便能嫁好。要是承担了重要的工作,很快就辞职的话,一方面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耽误自己的“婚活”(为了结婚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样,年轻女性在公司里大多从事端茶倒水之类的辅助性工作,公司对女性职员也大多是这样期待的(可见,这不能全怪公司和社会的性别歧视,这里面有长期以来女性自己的工作态度的原因)。如果这些女性职员不幸没有能够及时找到自己的理想伴侣而结婚辞职的话,就必须一直这样混在公司里拿低工资。

日本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经济一直走下坡路,称“失去的20年”。因此,男性职员的工资也连年下降。但矛盾的是,要结婚生子却需要一定数量的收入。因此,男性的结婚意欲变得十分低(其中有经过理性思考的现实情况的原因)。这样,就使得日本也出现大量的“剩女”(当然,成因跟中国有所不同)。有一种对女性不敬的说法是,女性的“賞味期限”(保质期)为30岁以下,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称为“負け犬”(败犬)。遗憾的是,现在的经济形势和一直以来的社会形态正是在日本大量催生败犬的温床。

近来,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女性即使是结婚后也选择继续回到公司里工作,以赚钱补贴家用。还有就是因为婚姻破裂(离婚率超过30%)或丧偶等原因而回到职场的。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能拿到较高收入的都极少(或几乎没有),甚至能成为正式雇员都难。

当然,也有少数特别的女性(女强人?),从一开始进入公司时就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要求上进,希望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当然,这意味着她们选择不结婚,或结婚后也继续留在公司努力工作(据说法国某女性高官,未婚而孕后,生下孩子没几天,就返回工作岗位)。这样的人,如果也有一定的能力的话,做到部长甚至役员、社长的也颇有一些。但是,在尚未位高权重时,由于年长(色衰?)且一直孑然一身,在公司里也会受到尚有结婚意愿的年轻女性职员的轻视和嘲笑,就像开车的看不起奋力行走或骑车的人一样。当然,最后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很难说,只是这些人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独立的道路。

从理财的角度讲,大多数选择独身的女性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 绝大多数人收入偏低,缺乏职业发展(即以后还会继续低),且工作有不稳定因素(比如派遣员工)
  • 大多需要自己买一个公寓房(房主们大多不愿把房子租给年老女性,因为不能付房租的风险较高)
  • 银行不愿向独身女性提供贷款(因为第一条所述的原因,导致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变大)
  • 需要一定的储蓄,以确保支付不时之需(比如大病等)
  • 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日常开销,比如服装、化妆品、理美容等

由于这些原因,理财对独身女性是极端重要的。这里介绍的奥谷则比普通的独身女性有更多的问题:因为性格原因、精神疾患、对无法工作的男友的生活费提供、极端不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她居然能克服各种困难,成功地实现了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真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值得尊敬。

钱包和财务状况

仔细观察一个人的钱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这个人的财务状况和理财或消费的习惯。

日本的理财顾问藤川太把钱包分为5类:

  1. 肥胖臃肿型(ブタ/メタボ財布)
  2. 花钱如流水型(フロー型財布)
  3. 次级债型(サブプライム財布)
  4. 勤俭致富型(叩き上げ財布)
  5. 安定蓄积型(ストック型財布)

这里的“フロー型”和“ストック型”本是企业经营分析用语。“フロー型”的企业在用到某种资源时才去调集,虽然轻装上阵,但其收入往往呈现时多时少的趋势。而“ストック型”企业在开始运作前首先进行前期投资,调集各种所需资源,然后再把事业展开。这种企业的收入往往比较稳定。这里对这两种钱包(第2种和第5种)命名时借用了这些词汇,表现了钱包的主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和“稳扎稳打”的不同风格。不清楚具体该如何翻译,因此译作“花钱如流水型”和“安定蓄积型”。

下图中给出了各种类型的钱包的典型例子:

wallet-type.jpg

肥胖臃肿型

钱包里塞满了收据等东西,里面的内容显得很乱,而且由于太过臃肿而无法完全折好。 钱包也变形严重。这是最差的类型。拥有这种类型的钱包的人,绝对攒不下钱。因为这样的人不但对钱管理得太懒散,而且缺乏对金钱的感情。

大量的收据一方面令人很难确定里面到底有多少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人回家后根本没花一点时间去把消费情况记入账本。如果不记账的话,又为什么要留那些收据呢?我是这样猜想的:因为这个人攒不下钱,因此他希望通过记账的方法来把握自己的消费情况,以期做出改善。但遗憾的是,他由于懒散成性,根本不愿意花一点点的时间去把收据入账并扔掉,结果就越积越多。这样的钱包就像那种堆满了垃圾的家一样,都是懒散和难以成事的人的特征。

同时,严重变形的钱包和大量的垃圾一样的收据表明,这个人对金钱一点感情都没有。那么金钱为什么要到他那里去呢?这种对金钱既无感情又缺乏管理能力的人,如果能攒下钱的话,一定是一个奇迹。

值得说明的是,照片里的钱包都是真实的例子。我本觉得这种臃肿的钱包难以置信,结果昨天就在一家便利店里看到了一例。。。

花钱如流水型

这类人不用钱包,而是用钞票夹(Money Clip),而且是名牌的。找回来的硬币就直接塞入裤袋里。这类人往往出自比较富裕的家庭(比如“富二代”)。他们对金钱的感觉很淡薄。虽然也意识到自己浪费成性,但是丝毫没有要改变的征兆。 这种人没有储蓄,原因可能是钱多到不需要储蓄的程度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凭自己能力赚到的钱一定少得可怜。

钞票夹的用意是在西方国家支付小费时,能迅速、潇洒地把钱拿出来。也就是说,它的设计思想是付钱的方便性。因此,喜欢勤俭的富人是不会用这种东西的。在没有小费制的日本,这种东西就完全成了促使人们更多、更快、更轻易地支付的装置。

同时,由于没有钱包,收据肯定都被扔掉,这样,就对自己的消费情况毫无掌握,因此,长久下去,很容易把家败掉。

次级债型

同样是不带钱包,只用一个装卡的小皮夹,钞票则是直接揣到衣服口袋里。乍一看,这个人携带各种积分卡,并保存在皮夹里,好像是个对金钱比较严谨的人,其实并非如此。把钱随便地揣在口袋里,就很容易丢失。这种人对金钱的这种毫不在乎的态度,说明他们从来没为金钱而吃过苦头,因此才不知道去珍惜。这种人当然也是生活在不缺钱的家庭里的。同时,注意一下他所持有的积分卡,里面充斥着“歌舞伎卡”、“漫画咖啡店卡”、“nanaco卡”显示出消费的气息,而缺乏生活气息。这种人缺乏对金钱的严谨和扎实的态度,他们可以很轻易地就去拿贷款,最后很轻易地走向破产,正如那些借入次级债而破产的人一样。

勤俭致富型

这类人原本并非富人,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终于成功致富。因此,他们深知金钱的重要性。例子中的钱包是某位从顶级销售人员走向独立创业的经营者的钱包。由于成为了经营者(老板),他把钱包换成了长型的钱包(富人和成功人士多用长型钱包)。同时准备一个专门存放硬币的小钱包,里面还时刻放着一枚“护身符”硬币。 平时除了乘坐出租车外,几乎全用信用卡消费,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积分。成为经营者后,买东西时,时刻想着性价比,目的明确地花钱。跟大家出去吃饭,也不再参加“二次会”。请人吃饭,也不去刻意摆谱,如果对方喜欢吃拉面,就到普通的拉面店去(如果是生意上的招待的话,可能行不通,至少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

注:从上面数第4枚,是一张美国通运金卡或通运金公司卡(Corporate Card)。

安定蓄积型

也是通过努力而成功的人。对金钱比一般人更富有感情。这是一位女性社长的钱包。在独立之前,她曾经在公司取得世界第二的业绩,并成为史上最年少的代理店支社长,且是首位女性支社长。

她的钱包只装崭新的钞票,而且票面都按同样的方向整理好。这样不只是处于美学的原因,还会让钞票“心情好”。一般人拜神灵时,都是把硬币投入钱箱,她则是把钱仔细地放入随身携带的专用纸袋里,再轻轻地放进去。她这种对金钱的爱心的确是超乎常人的。

随身携带很多护身符是实业家的习惯。因为他们深知,对于事业的成功,除了努力之外,强大的运势也是必须的。 随身携带护身符,就能感受到神灵对自己的护佑,于是就更能去放手一搏。

注:从上面数第4枚可能是一张美国通运自己在日本发行的白金卡(而不是跟SAISON合作发行的白金卡)。第5枚是花旗银行为贵宾客户(Citigold)发的储蓄卡。 第6枚可能是一张信用卡金卡。

总结富人的钱包的特点

  • 整洁美观
  • 用比较硬的皮革材料制成,不易变形
  • 钞票按面额的顺序码好
  • 信用卡等卡片按照使用频率排列
  • 钞票和收据分开保存,或者不保存收据
  • 携带的钞票金额在能管理的范围内,通常为几万日元

本人的钱包的特点

  • 用了好多年了(都记不起有多少年了),里面的布面有破损的地方。
  • 由于放入的卡稍多,而使得它有些厚。但并不存在因为大量垃圾而导致的臃肿现象 :-)
  • 卡按照使用频率高低排列和整理
  • 钞票一般按照面额排列(这样能对带的钱一目了然)
  • 钞票和信用卡收据分别保管。现金支付的收据不保留。
  • 里面的内容不乱。

看来差不多该换一个钱包了。不过,要找到一个质量好的并好用的还真不容易。再有,我由于多数时候不穿西装(特别是闷热的夏季),显然不便于用长型钱包。而长型钱包是比较好挑选和整理的。因此,只有时时稍微留心一点,希望尽早找到合用的钱包。:-)

日本汇丰银行的账户

晚上下班回家,见信箱里有一封来自日本汇丰银行的信。其内容是推销其HSBC Premier账户和用日元兑人民币定期存款,优惠内容是用日元兑换40万人民币以上的钱的话,前3个月的定期存款给3%(税前)的年息。

令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他们是怎么知道我和我的地址的呢?信里说的比较含糊,只是说给以前有过联系的人寄这封信。我以前的确到他们那里跟他们有过一次联系,而且也填写了我的地址。不过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而且是我的旧地址。因此,对这封信的到来着实感觉有些意外。不过,细想一下的话,好像是去年有一次参加不动产投资活动时,可能在他们的展位处因索取资料而填写过个人信息。

从他们推销的产品看,我并非他们的潜在客户:首先,作为中国人,我如果把钱汇回国内的话,利率跟他们相仿(如现在中国工商行3个月定期2.85%,半年定期3.05%),且没有税(或者说已是税后的利率?),也不用一次存那么多钱,兑换汇率好像也比他们好一些,而且不仅仅是前三个月,我可以一直以这样的利率存下去(如果期间利率没有明显的变化的话)。再有,汇丰银行在日本只接受高端储户,这种账户要求存入1000万日元,之后低于这个数字的话,会被每月收取5000日元的账户维持手续费。我哪有那么多钱存在那里啊?就算有,我感觉也有更合理的用法。。。因此,觉得这种促销没太大吸引力。

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去中国旅游,就可以顺便开个账户,兑换人民币并存在那里。当然,这样可能取钱比较麻烦(必须再回中国并兑换成外币?)。另一个选择是在中国银行的东京支店开一个账户。事实上,根据报道,近来的确是有一些日本人排队在中行的东京支店开账户存人民币,而且都是“先存100万日元的再说”那样的规模。这里不像汇丰有那么高的门槛。就算他们有钱,也不必一下子拿出那么多来,且一直维持在那里啊。不过利率当然很低,不像存在国内的银行里那样高。(另外,当然汇丰银行的信用评级要高得多)

当然,汇丰银行本身是一个很好的银行,如果到香港、欧洲或加拿大的话,还是要在他们那里开一个账户的。 另外,如果在某地的分行获得了Premier(高端客户)的身份的话,就自动在日本支店(或其他所有分行?)也拥有Premier身份,且不再需要维持1000万日元的存款余额。对于在世界各地到处转的人,汇丰的庞大的网络,会令他们的钱顺畅地流动到他们需要钱的地方。这也许是这种账户的主要好处吧?

后记:汇丰银行于2012年2月决定退出日本零售市场,也就是说,在日本,他们不再对个人有储蓄业务。作为自己标榜的“世界的银行”,不包括日本这一市场,这很令人奇怪。

日本富裕层研究

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各种零售业和服务业的业绩日趋严峻。传统上,日本是一个“一亿总中流”的社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流阶层”(类似于“中产阶级”)。但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迁,逐渐变为贫富日趋分化的“M型社会”。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富裕层进行研究,因为在“M型社会”中,针对富裕层提供商品和服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野村综合研究所一直在对社会阶层进行统计。在该研究所的研究中,把社会经济阶层的划分标准定义如下:

  • 超富裕层(超富裕層):资产在5亿日元以上
  • 富裕层(富裕層):资产在1亿日元到5亿日元之间
  • 准富裕层(準富裕層):资产在5000万日元到1亿日元之间
  • 上层大众层(アッパーマス層):资产在3000万日元到5000万日元之间
  • 大众层(マス層):资产在3000万日元以下

以下的数据和图表均为本人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原始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的结果。

fyc-family-n.png

fy-family-n.png

从家庭数看,在图中几乎看不到超富裕层的存在。在表格中可以看到,这类家庭只占0.2%以下。富裕层多一些,跟超富裕层合计也在2%以内。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这类家庭数量变化不大。准富裕层约占全部家庭的5%左右。上层富裕层的比例多一些,在15%以内。其余的80%左右的都属于大众层。

fyc-asset.png

fy-asset.png

在资产的占有百分比的图中,超富裕层就能很明显地看到了。这说明,极少数的人占有着相当数量的财富。富裕层以上的家庭占有的财富总量在2000年和2003年较少,可能是由于这些家庭的资产中,股票之类的风险资产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在股票市场下落时,他们的总资产就会相应地缩水,而在2005年和2007年股市上扬时,又重新上升。如果加上准富裕层,则这些比较富裕的家庭所占有的资产在这10年中的变化很耐人寻味:在1997年时,这部分家庭占有的资产为30%多,到10年后的2007年,则上涨到接近40%。当然,在这10年中,上层大众层所占有的资产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富裕家庭所多占有的这部分财富百分数主要是由大众层所损失的部分提供的。在2007年,约占总家庭的80%的大众层只能支配约40%的财富。这正标志着M型社会的逐渐形成。以后的趋势可能是准富裕层和上层大众层或上升为富裕阶层,或下降为大众阶层,且诸富裕阶层所支配的财富逐渐增多,而大众层能支配的财富则逐渐减少。其原因主要是“越富有就越容易变得更富有”。因为富有的家庭拥有着大量的资产,这些资产在不断地制造出大量的现金流,这些流入的现金流远大于流出的现金流时,剩下的部分就再次以资产的形式积累下来。因此,这些家庭的财富会不断地上涨。而大众层由于不管经济如何不好,收入如何逐年变低,都需要维持家庭的各项正常开销,因此,在经济不好时,就会使他们所拥有的资产越来越少,以补充流出的现金流超过流入的现金流的部分。这种状态日语称“自転車操業”,就是说像努力骑自行车一样,要每天努力工作才能勉强维持家庭的开销,一旦不再努力蹬自行车,很快就会倒下去;英语称“rat racing”,在“富爸爸”系列的中文译本中,被译为“老鼠赛跑”,其实这个翻译不对——不是老鼠在赛跑,而是那种滚筒型的老鼠玩具,老鼠必须在里面不断地跑,滚筒才能持续滚动,一旦老鼠停下来,则滚筒也就不再动了。

fyc-avg-asset.png

fy-avg-asset.png

分析一下平均占有资产额,则上述道理变得更加明显。从1997年开始,日本由成长型经济转变为成熟型经济。从这时起的10年中,大众层家庭所拥有的平均财富在逐年减少,上层大众层和准富裕层的平均财富略有增加,在10%左右,而富裕层的平均财富则增加了44%,超富裕层的平均财富更是上涨了68%!

因此,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时代。以前,在“一亿总中流”的时代,只要“随大流”,就基本能衣食无忧,而现在,则日趋呈现出优胜劣汰的势头。在自己的财富(纯资产总额)和收入(流入的现金流总量)没有达到一定的富裕水平时,千万不能学习富裕层的人的那种消费习惯,一定要韬光养晦,勤俭持家并积极地投资理财(即学习富裕层的人在致富前的消费和生活习惯),以期自己的资产能逐渐增长,而不是落到入不敷出的境地。

理财的自我责任感

昨天,被公司领导叫去,通知了今年奖金的情况。由于这次效益不好,奖金比上次略有下降(因为上次效益也不好,奖金也不高),只有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的钱。据领导说,虽说不算好,但这次大家都是如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对此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因为效益不好是很显然的,这种结果也在预料之内,而且毕竟比拿不到要强。不过看到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被叫去谈,而且上至部长都是如此,突然感觉有些悲哀——奖金就如公司对大家的打赏,控制权完全操之于那些领导之手。作为员工,不管是努力工作还是怎样,我们都完全无法控制这些事情。这也许就是工薪族的悲哀吧?

前几天,读了今年7月号的《日経マネー》杂志。这期是“日本版隔壁的百万富翁”的特别专集,里面提到了一位住在札幌的51岁公司职员的案例。这位老兄在保险公司工作,有理财师资格。他20多年前开始证券投资,现在资产总额达1.7亿日元。他生活简朴,之前一直住公司提供的十分便宜的社宅。快50多岁时,由于继承了一笔4000万日元的遗产,于是就用这笔钱购买了一个楼房。因此,多年以来,他在住宿方面节省了大笔的资金用于投资。他之所以如此努力地积蓄财产,是基于自己的计算。作为理财师,他当然会按照理财师的惯例,给自己做了人生财务状况的模拟(我对这种模拟倒是十分不感兴趣),按照太太能活到90岁为计算基准,且计算十分保守,按现在开始工资收入为0计算,因为现在经济状况十分不乐观,必须有随时被炒鱿鱼的心理准备。按照这种计算,到他太太90岁时,资产余额为740万日元,因此,现在的资产足够他们用了。关于如何成为百万富翁,这位老兄说了这样的十分耐人寻味的话:不要对公司有过多的期待,要有强烈的自我责任感。做好公司要求的工作,但不会多做超出这些的工作。这听起来十分消极,但这正是最合理的做法。

首先,正如我以前文章中所说,全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话,就不会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情况,也就是说,就不能很好地打理自己的财产。因此,做什么事情都应适可而止。一方面要对得起自己拿的那份工资,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自己的事情,不能完全沉溺于工作,对自己的事情都不管不顾了。

同时,现在的社会也较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只要在公司埋头苦干,奉献终生,之后的事就会由公司全部包揽,拿退职金和企业年金(同时有国家给的不太充足的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安度晚年。现在,这些都是很难指望的了。如果经济不好,经营困难时,随时有可能被公司裁员(我们公司上个月也裁掉一些)。因此,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不能总是靠别人、靠公司、靠政府,最终能完全依靠的只有自己。这就是自我责任的意思。禅宗说,佛在心中。理财虽然相对比较低俗,但还是可以说:财也在心中。向自己内心去求,自己为自己负责,而不是向外去求,去依靠公司、政府等外界因素。这将是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位工薪族都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

当然,像本案例中的那位老兄那样,已经有了如此巨额的资产的话,当然可以轻松地设想从现在开始收入为0的情况。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显然这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尽量降低对某个公司的依存度。这样,就算不幸被裁员了,也有足够多的应对之法。最忌讳的就是只能在某个公司做部长、课长等,到了其他公司就什么都做不来情况。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电视剧“ハケンの品格”(中文版译名“派遣女王”)中被公司返聘的小笠原。虽然是一个很好心的老头,但不能否认他除了对那家公司的事情很熟悉外,换个地方基本上做不了什么。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会被现在的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而裁掉,而之后找不到收入类似的工作的话,由于大多数家庭每月都有一定水平的固定支出(房租或房贷、伙食费、水电费、孩子的学费等等),如果同时缺乏足够的资产的话,生活可能马上就会陷入僵局。

因此,总体的对策是:

  • 保证自己有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很多企业而不是只对某一个企业有足够的价值的技能) ,降低对某个特定企业的依存度。这样一方面可避免被裁员,另一方面,就是被裁员,也能尽快找到同等收入水平的工作。于是,每月的收入就得到了保障。
  • 自己做个体经营,或开办企业(但不能轻易地放弃现有的工作)。这样,就能有充分的控制能力。在生意或企业能维持运营的情况下,永远都不会被炒鱿鱼。
  • 积累一定的资产。这样,在突然暂时失去每月的收入时,也能维持生活中的各项正常开支。
  • 理想的情况是,资产能定期地或不定期地产生一定的收入。这些收入在平时可用于继续形成资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贴补家用。当然,这部分收入要是多于正常的生活开销的话,就财务自由了。
  • 未雨绸缪,提前开发并形成其他的收入源。这将能有效地对冲失去工作的风险。

日本储蓄达人

日本人在理财方面,一直以来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家庭财产中,如果只考虑金融资产,绝大部分都是银行存款。在日本出版的理财方面的书总是不断地拿美国人的储蓄和投资的比例教育日本人(其实美国人就真的那么积极投资吗?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401K计划的结果),试图让日本人能更加积极地投资。尽管如此,近年来由于经济十分萧条,存款额也持续大幅下落,好多家庭都没有任何存款。经济越是不好的时候,这种状态越是危险。

日本好多家庭都是由在家里的“专业主妇”负责理财,男人们则一门心思在外面“开源”,因此,这方面的信息多出现在面向主妇的书籍和杂志中。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是相当不合理的。不排除有很多女性十分有理财的能力,甚至还有因逃税上亿日元而出名的那位主妇外汇高手,但是,多数女性在这方面上应该比男性要差。再有,很多女性在鞋、包、珠宝首饰、美容等方面花费十分惊人,以至于她们自己都觉得要是生为男儿的话,真的不敢结婚了。在这种情况下,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收入很高的家庭却几乎没有存款。

同时,由于经济萧条,今年来,工资收入一直在降低,这也是储蓄变少的一个客观的理由。

但是,大家都是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有些家庭或个人就有很多的存款呢?而且,这些家庭的收入也不都是那么高。这就涉及到理财技能方面的差距了。

读了《大不況時代の 新 お金のたまる人 たまらない人》这本书,感觉颇受启发。这本书篇幅较小,但内容却很多。这里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些要点和本人(iDog)的解释及评论。例子多取自本书中。

(注:我发现国内有一本译本《蟋蟀比蚂蚁更有钱?》,不过,这是根据这本书的旧版翻译的。)

储蓄达人的标准像

年收入600~700万日元,40岁以下,穿着朴素,住的房子也较小,外表看不出来有钱。储蓄总额大约1000~2000万日元左右(不算多,也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个别的储蓄总额可达到3000~5000万日元以上,1亿日元(富翁级)以下。按阶层分,属于“大众层”,极个别的在“上层大众层”和“准富裕层”中。

附:野村综合研究所2005年推算的日本富裕层人口分布(按金融资产分)(同时参阅日本富裕层研究):

分类 标准 家庭数
超富裕层 5亿日元以上 5万
富裕层 1亿日元~5亿日元 85万
准富裕层 5000万日元~1亿日元 280万
上层大众层 3000万日元~5000万日元 702万
大众层 3000万日元以下 3830万

一项铁的原则:要有100万日元以上的活期存款

首先,现在日元的定期存款利率十分低,几乎毫无吸引力。因此,存成活期更方便使用。同时,作者强调,那些储蓄达人多把钱以活期存款的方式一直放在那里,于是就不知不觉地越来越多。而不能存下钱来的人,则受不了活期存款账户里有钱,因此,都被以各种方式花了出去。这应该是反映了一种纪律性和对物欲的克制能力吧?

对工作的正确态度:不要辞掉工作,但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投资、创业等方面的天才,而不具有一些特别的才能的话,要做这些事情,很容易失败。因此,不能轻易就辞掉自己的工作,去专职地从事这些事情。在经济十分萧条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

同时,也不能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当然,不是说对工作敷衍了事,那样会被解雇的。工作还是要努力做好的,但这样就够了。过于投入到工作中去的话(长时间无偿加班、何时何地都在考虑工作的事等),不但容易让自己的健康状况变糟,让家庭关系变差,而且也没有时间考虑更重要的事——理财。工作是受雇于雇主而打理雇主的生意,而理财则是打理自己的生意。传统上,日本人都是工作狂、企业战士,现在,很多开明的公司则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讲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work life balance)”。

储蓄的达人度和家具的量成反比

家里的家具越多,越不容易存下钱来。家具少其实有很多好处:花在购置家具上的钱少,需要搬家时,要花钱扔的东西也少;在狭窄的房子里,没有家具会显得更加宽敞通畅,心情更好,打扫卫生也更容易。日式房子里多只是铺着榻榻米,上面没有任何一件家具(寝具等收藏在柜子里)。西式房子和厅里的家具也很少。在这样的房子里,打扫卫生简直是一种享受,因此,也会更加倾向于常常打扫。

有兴趣爱好

那些“没有业余兴趣爱好,只是一门心思工作”的人,不如有某种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存下钱来。这些人的爱好多种多样,包括:铁道模型、音响发烧友、热带鱼、折纸、铁人三项、歌剧欣赏等。有这些爱好看似容易浪费钱,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某音响发烧友,斥资买了高级的名牌音箱、电唱机和功放等,其中电唱机的唱针臂就价值十几万日元。这些只是初期投资,“运营成本”则很低,因为他只是在休息时用这套设备欣赏优美的音乐,而不像其他人那样拥有号称“食钱虫(金食い虫)”的汽车,也不会为了放松而沉迷于酒馆等地方。这不但省了钱,还有利于精神健康。

坚持记账

记账便于了解家庭的实际开销情况,发现浪费的地方并及时更正。我感觉在一个人生活的情况下,要记录下来每天的开销还是很容易的:多数的开销不外乎每天的饮食,只要用手机上附有的简单记事本功能把金额记下来就行了,之后回家输入Excel中计算。这样每天用不了几分钟即可。对于信用卡支付的金额,应该算作现在的支出,而不要等这笔钱被信用卡公司实际收取时再算,因为这样更准确地反映了实际的生活开销。

对名牌产品的态度

像全身名牌那样对名牌产品的过度依赖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当然,有足够的钱那样消费的话另当别论)。名牌产品的设计和品质一般都很好,样式也不容易过时,可以终生使用。对这样的名牌产品,应在积累够了用于购买该产品的钱后(而不是从其他地方抽调钱或借钱)用现金购买,并仔细地终生使用。攒不下钱的人则爱慕虚荣,因此会不断地更换使用各种名牌产品,且多是借钱(信用卡,甚至高利贷等)购买。

危机意识

储蓄达人们多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尽管他们的存款在平均存款额以上,他们还是不认为自己有钱。他们常说:因为我们家没有钱,所以必须这样节约啊。

住房上花钱少

储蓄达人们大多住得很简朴。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都把每月的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他们租房时选房子的标准必定符合下面三条中至少一条:面积小;房子旧;离车站远。这样会比较便宜。有位40多岁的“储蓄达人”,储蓄总额达6000万日元以上。他们家租的是一个30多年的旧团地房子,到车站步行20分钟,离东京市中心交通时间1个多小时。而且是没有电梯的5层楼的顶楼(我想到的是稻毛海岸那边的公团房子)。而且家里有两个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抱孩子拿童车上楼是很辛苦的。月租金4.7万日元,而原来租的则要8.2万日元。

买房派的人则一方面大量地看房子,同时刻苦研读房地产方面的各种知识,有的人甚至把“宅地建物取引主任者”的资格都拿下来了(我也通读过,但没兴趣去拿下该资格)。这样起码不会被个别的黑心房地产公司欺骗。跟一般人倾向于选择高一个档次的房子相反,储蓄达人们往往会选择低一个档次的房子,并充分准备首付金,以便控制贷款金额,同时,设想最坏的情况并保证能有应对之策。这样,每个月的还款压力就很小,并在积累了一定的存款后还经常积极地追加还贷款。

注重节约

节约1万日元,相当于多赚了1万日元以上的钱:因为赚的钱要被扣掉所得税、住民税等。如果税率为20%,则相当于多赚了12,500日元。税率越高,相当于额外赚的钱越多。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考察这省下来的1万日元:如果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1%,则需要拿1250万日元的本钱存1年才能赚1万日元(还要被扣掉20%的税);如果现在股市低迷时冒一些风险投资股票并赚2%的股息,则需要55万日元的本钱。而稍微下些功夫,一年省个几万日元是很容易做到的。

总是注重性价比

就算那些因比较富裕而花销比较多的人也是如此。比如,到高级餐馆吃3000日元的午餐。在高层酒店的最上层装潢高档的餐馆里, 坐在靠窗的位置眺望着东京湾的景色,享用着无可挑剔的美食和服务,这样的晚餐价值1万日元以上,但由于是折扣性的午餐,就使得性价比十分高。(iDog评:就是一般的人,偶尔吃高价的午餐也有其合理性。晚上到酒馆里去,花销往往比较多。如果你不需要喝酒的话,花比这少的钱用于吃高价的但更加高档的午餐,则性价比更好。这同时对健康有好处,因为要“午吃饱,晚吃少”嘛。)

其他

储蓄达人不一定需要学历:一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的人、有美国MBA文凭的人、银行员等不一定有储蓄,而有很多储蓄的不一定有大学学历。

储蓄达人们虽然不会花太多钱用于穿着名牌服装(实际上大多是较便宜的服装,比如很多为UNIQLO和GAP等),但外表多显得有魅力和一定的精神风貌,而不显得cheap。一方面,他们注重不花多少钱的装扮自己的方法,另一方面,应该是由于经济状况安定而自然带来的那种自信和和安全感的折射吧?

储蓄能力有“遗传”性,即受家庭熏陶的影响很大。

给纱窗重新装纱网

房子的纱窗(日式纱窗,日语称“網戸”)由于年久而失修,纱窗的下侧被猫顶破了。由于天气一直比较冷,就一直没修。近来天气转暖,为了能在天热时开窗乘凉,就利用周末时间抓紧修好了。

修理这种日式纱窗其实不难。 首先准备修理的材料和工具:

纱网有各种尺寸(网眼尺寸)的,这次用的是店里卖的最细的一种。

把纱窗卸下来,并清洗干净。然后在地方放平,先把固定用胶条塞进一个角的槽里,把纱网的一个角固定好,再把胶条塞入另一个角做大致的固定,之后就是用工具上的滚轮把胶条压入槽内,这样就上好了一个边。然后把相邻的另一个边上好。在上最后两个边时,一边用手拽着纱网,一边用滚轮把胶条压进槽里去,这样就能保证把纱网张紧。都上好后,把纱网多余的边用裁纸刀裁掉,就完成了。

这里是具体的步骤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