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关于美国的百万富翁的书时,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居安思危。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必须成功。安于现状的人恐怕是最难以成功和致富的,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想要成功或致富。这其实是心理上的一种惰性。相反,很多人被逼到绝境,不彻底改变自己并走向成功,就无法生活下去,这样的人反而能成功。《邻家的百万富翁》一书中有一个例子,某位家庭主妇因被丈夫背叛而不得不再次走上工作岗位,独自负担起养育三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她以前是一名教师,但是她意识到再次做教师是无法抚养三个孩子的,因此,她选择了做房地产销售,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证明了她在经营方面实际上是强过她那个变心的丈夫的。中国古代也有“背水一战”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说法。而“富不过三代”则是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一个真是写照。
所以,古人提出了“居安思危”这一成功心法。我领会到这里面有三层意思:
首先,就是其表面意思,也就是“未雨绸缪”,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提前预想到暴风雨的来临,并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尽量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在自己安逸的时候多想想危险的来临,可以使自己不被安逸的现状所蒙蔽,防止自己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乐不思蜀”,从而“死于安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表明了一种促使自己成功的心法:明明实际情况是安逸的,但是由于安逸的环境就像温室一样,在里面得不到任何自然环境中的锻炼,因此,就要自己主动地把自己虚拟地置身于危机之中,给自己以动力,让自己更快地成功。
据《邻家的百万富翁》书中所言,第一代百万富翁都是工作中吃苦耐劳,生活中勤俭节约的典范。但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一片天地后,很多人就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再受苦,于是,就大量地在经济上资助自己的成年子女,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安逸的环境,从而彻底地弱化了他们,使他们终生都不能独立生活。这正是安逸的环境的可怕之处。
所以,先哲们想到了“居安思危”这一心法,让人们在安逸的环境中,还是要主动地去想象危机的情况,从而激起斗志,使自己变强、变独立,实现财务自由。这种思想其实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比如修习传统武术时,要在练习时假想各种危险的环境和自己的应变之策;在军队练兵中,要制造假想敌;在健身锻炼中,要用杠铃、哑铃等主动给身体增加负荷,等等。在理财中也可以如此,比如年收是1,000万日元,要想象自己的年收只有300万日元,指定计划并把消费严格地控制在计划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有效地储蓄金钱,为投资做准备。据“マネーIQ リッチな定年後を送るための60の法則”书中记载,大阪某主妇,在丈夫年收600万日元(估计是税后收入)的情况下,年间储蓄额竟然达到500万日元!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虽然她做得可能有点过头了)。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时,把1,000万日元的年薪想象成5,000万日元。我认为,这种对金钱的“双重人格”对于投资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古人的智慧是很了不起的,不服不行。古人的话往往寥寥数语,但字字珠玑,就如包含在沙粒里的大千世界。现代人对前人的教诲充耳不闻,对这些词毫无反应,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太迟钝、太愚蠢、太自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