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寺庙的对联

国内有寺名清凉山寺,寺中有大殿曰讲经堂。该寺在网上征集对联。本人也不顾才疏学浅,作联如下:

清净无边,心中有妙悟
凉爽一片,寺内无尘烟

另,改自网名“至诚求法”的师兄的对联(清凉山寺门开迎十方;讲法堂宣法语度众生):

清凉山,寺门开迎十方众
讲经堂,僧宝语破六道迷

(注:大殿后改名“讲经堂”;下联原本为“僧宝语度三界迷”,后考虑说“三界”范围有点窄,就改为“语破六道迷”了)。

上述两联,皆含“清凉”或“清凉山、讲经堂”等关键字。

【后记】

后寺院反映希望长一些的对联,于是加长为:

清凉山古刹,寺门开迎十方众
讲经堂新厅,僧宝语破六道迷

或:

清凉山,寺门开迎十方众生至
讲经堂,僧宝语度六道迷心还

后来,由寺院的妙如法师参考最初的版本,修改并定稿为:

清凉山阿兰若普摄十方信众
讲经堂狮子吼广度三界群迷

一种便于计数的持咒念佛方法

一般持咒或持圣号时,为了督促自己的修习和掌握自己的进度,都要进行计数。一般的方法是用念珠计数,也有用计数器计数的,就像街上那些统计客流量的人用的那种设备,按一下就记一个数。

当然,在寺庙里或在家里修行的话,用什么方法都行。有时候排队等候时或乘坐公交车时,由于这样的时间很难做其他的事情,如果用于持咒的话,实际上十分理想。但这时,如果拿一串念珠或一个计数器计数的话,被他人看到会显得很奇怪。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该方法不用任何器具而能达到方便计数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首先依次递增地念诵咒语或佛号,到达某一个数字时,再依次递减。以阿弥陀佛圣号为例,如下所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这样,正好构成一个莲花瓣形。上面的例子中,中间的最大次数为5,总共25次。如果中间的最大次数为10,则一共100次。

总次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中间的最大次数为n,则根据高斯童年时就想出来的计算公式:

第1行到第n行的总次数:                    (1+n)*n/2
第n+1行到最后一行的总次数:         (n-1+1)*(n-1)/2 = n*(n-1)/2
总次数为上述两个式子的和:            n*(n+1)/2 +n*(n-1)/2 = n*n

也就是说,如果递增到最大n次的话,总数为n的平方。

因此,最大10次的话,总数为100次;最大15次的话,总数为225次;最大20次的话,总数为400次。

不过,最大次数过大的话,恐怕问题就又回到难以计数上了。因此,一般来说,如果念诵个几百遍的话,把最大次数定为10比较合适,念诵几个来回,就是几百次。这里“几百次”的“几”可以用手指头方便地计数。

假期结束后,情况或有变

刚刚回国休了两个星期的假,回到家里不久,就收到一位同事和朋友的电话。看来我不在的这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好多事情,或曰要发生好多事情。。。

不断变化的是外部环境,永久不变的是我的内心。:-)

有一句有趣的话是:这是一个充满了变化的时代,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其实,细细想来,不变的东西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我们那颗如如不动的本心。在这充满了变化的时代里,要寻找那颗不变的心(用佛家的话曰“明心见性”,用通俗的话曰“寻找自我”、“我心依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的找到自我后,可能会发现自我实际上是找不到的。。。),可能更加困难,不过,与此同时,如果能找到的话,找到的效率是否会更高呢?

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变化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的观点是,由于“变化”像此起彼伏的海浪那样不可避免,我们何不像冲浪者那样利用这种状况呢?当然,这只是在这个人类社会上“混”的一种小聪明,现在的我,则更倾向于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不管风吹浪打,就让我做水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面上一块小小的浮萍吧!该怎样就怎样好了,一切不过因果而已。根据六祖慧能“风吹幡动”的典故,并非外部世界在变化,而是我们的心在动啊。。。

漏气的自行车胎自动复原

这个星期,发生了一件奇怪和意外的事。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我每天早上都骑车到车站。大约两个月之前,早上起来忽然发现车胎扁了。取来打气筒打气,发现居然漏气,于是只好作罢。晚上回家把自行车带到房间里修补漏气的后轮内胎。打开一看,发现内胎下侧面居然有一个口子,不知道是怎么出现的。如果说是压到尖锐的物体上被刺破的,那么破损的口子为什么不是像通常那样出现在下侧,而是在靠近侧面的地方呢?也或者是被恶作剧者给刺破的?总之,补好后,按照自己的好习惯,检查了外胎(防止玻璃碴子等尖锐物体还留在那里,再次扎破内胎),并打气检查内胎。结果还是快速地漏气——原来,另一侧也在漏气。如果是被刺破的话,刺得倒够深的。

补好后,推倒楼下,第二天早上,发现轮胎内的气又有些不足。于是,晚上下班回家时,只好绕道到超市,去给车打气。后来就干脆每天早上打一次气了,因为每打一次气,只能维持一天的时间。为了方便,我就把打气筒一直放在楼下大厅的一个角落里。因为这里的电梯比较小,把自行车弄进去十分困难,因此一直懒得再修一次。

上周一早上,我突然发现打气筒不见了。心想是不是被谁临时拿走用去了?结果一直没见有人还回来。心里也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到了周六,决定到超市找人修车,并再买一个打气筒。后来因故误了修车的时间,晚上到了超市买打气筒,却发现那里并没有我用的这种带压缩空气功能的,于是就没买。周日到楼下倒垃圾时,突然发现打气筒正放在存放垃圾清扫工具的地方。可能是垃圾清洁工因打气筒妨碍工作而挪过去的吧?不管怎样,打气筒失而复得后,我就给自行车打了气,恢复使用。周一早上,照例打算打气时,却出乎意料地发现,轮胎里的气居然还十分充足。晚上下班时也不用到超市打气。到了第二天早上, 还是很充足。这样用下来,直到今天,也没再出现漏气的现象。于是,慢撒气的后轮胎就奇妙地自己痊愈了。

近来我在修心养性,不知该轮胎是不是随着我的心灵的好转也自动愈合了?

恪守中庸

人们总是偏向于喜欢一些事物,而讨厌另一些事物。比如,人们普遍喜欢舒适、富贵、美丽、长寿、健康,而讨厌痛苦、贫穷、丑陋、死亡、疾病,等等。但佛、道、儒各家都指出,这是不正确的,是人们思想境界不够高的缘故。

佛家:

  • 佛性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无所谓恶。
  • “无分别智”。
  • 《中论》

道家: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阴阳平衡,水火既济

儒家:

  •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儒学精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因此,人们对偏离中庸之道的事物的喜爱,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够清净所致。因此,我们应恪守中庸之道,让内心清净,以领悟空性,从而明心见性。

居士(在家修行者)的理财

在这个人类社会生活,很少有人能完全避免跟金钱打交道。正如俗话说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早在很久以前,佛陀就已经看到这点,并留下了这方面的开示: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博。留余一分藏积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付。(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所谓“优婆塞”,是一个音译的词汇,意译为“居士”,即在家修行者。读了这本经,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位真正的居士,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一名真正的居士,一定是一位十分值得尊敬的人。

上面引用的文字里,首先说了资产的分配和运用方法。要把自己的收入分为4份,并做如下的资产配置:

  • 一份(25%)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包括供养父母、自己和妻子儿女等。
  • 两份(50%)用于合法的商贩和交易,用以进一步赚钱。
  • 一份(25%)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由此可见,佛陀在世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许比现在小得多。现在,多数人用工资的25%于生活恐怕有点不够。根据欧美和日本的标准,用于住宿一项的开销恐怕就要达到20~33%。自己单身还好说,充分地艰苦朴素一下的话,这方面的费用还能压缩,但是拖家带口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当然,这也跟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有关。也许,佛陀在这里正是要告诉人们,生活应简朴,不能沉溺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享受中,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蒙尘更甚。

我之前在讨论自动百万富翁的财产计算公式一文中也提到过,《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バビロンの大金持ち)一书中提出,要想过一般的生活(可能是衣食无忧的标准吧)应存下收入的30%左右,而要想成为富翁的话,则至少应存下50%。《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在几十年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国有很高的评价,尽管其理财观点十分的朴素。也许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道至简的原因吧?这里,佛陀同样是在遥远的古代,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也是三言两语就为人们的理财指明了方向。就这种储蓄水准来说,以《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里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肯定会富甲一方。

佛陀不但是规定了储蓄水准,在资产配置方面的开示也毫不逊色:一方面要有储蓄,用以未雨绸缪,以防出现意外的开销,另一方面,要把一半的收入用于做生意或投资,而不是简单地存在那里。

关于投资的目标,佛陀指出两种,要求都是合法的:一个是“贩”,即商品的贩卖。一个是“博”,应该是“交易”(类似于“博弈”)的意思吧?不过,佛陀所说得“如法”,并不仅仅指合乎人类社会的法律,而是更要合乎佛法的要求。比如,在本经(优婆塞戒经) 中也开示过,居士不能贩卖生命、武器、毒药、酒水等,也不能做罗网、制皮等跟杀生有关系的生意。至于交易,由于经中曾开示过居士不可下棋博弈等,当然不能赌博或做“零和游戏”这种短线证券交易。不是不可以投资股票,而是不能把它弄得像赌博一样。如果心怀服务社会的慈悲去投资,或者以“合伙开公司”的心态(当然是公司极小的份额,如果投资额不大的话)去投资的话,则应属“如法”。我以前曾给自己规定过,不管回报率如何,绝不投资烟草类公司、赌博类公司和高利贷类公司等,现在则增加了不投资于餐饮类等跟杀生有关的公司(当然投资指数基金等间接地投资于这些公司则没有办法)。不能为了赚钱而助纣为虐。

在引用的经文的后半部分,则开示了资产的储蓄或投资的目标。不宜把资产放在或投资于下述4种地方:

  • 老人:可能是指向老人放贷?如果出现财务方面的问题的话,老人更难以偿还,甚至有可能被逼自尽。因此,这很容易造下罪业。
  • 远处:在佛陀在世的时代,显然没有现在的电子化的金融系统,交通也极为不便。存在远方的话,很显然是自找麻烦。而总是担心存在远方的钱如何了的话,也使人难以获得心灵的宁静,更不要说入定了。现在,随着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存在远方似乎不再算是一个问题了(如本人理解有误的话,请不吝赐教)。
  • 恶人: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把资金交给恶人(如黑社会,或恐怖分子),显然会帮助他们危害社会,这也间接地造出很大的罪业,因此应极力避免,而不能贪图他们许诺的高回报的诱惑。就是从自私的角度来看,也不应跟这些人打交道,就算他们许诺的回报率高,真正找他们要钱时,谁知道是不是像“与虎谋皮”一样呢?同时,我认为,也不应投资于那些不“如法”的公司,他们也属于“恶人”类的吧?
  • 有势力的人:把资金交给他们的话,也容易成为这些人欺压弱者的帮凶。比如,就算是证券的短线交易,资金充足的话,也更容易赢,而他们赢的钱,不外乎是那些资金短缺的散户手里的钱。因此,这就相当于从大量的散户手里剥夺金钱,这样的罪业又大又广。

我相信,按照佛陀的开示去做的话,一定会十分成功的,而且同时能完全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不会“为富不仁”。当然,不要忘了还应把一些钱用于布施,从而广植善田。也许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储蓄和投资?

向美国的富翁们学习(下)

本文的上篇在这里

这里总结和分析一下《「ふつうの億万長者」徹底リサーチが明かす お金が“いやでも貯まる”5つの生活習慣》一书中提到的美国富翁们的购物习惯。

美国富翁的购物方式

美国富翁们购物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这样东西的资产性。如果在购入后价格倾向于下跌,则尽量买便宜的;如果在购入后价格倾向于上涨,则对价格不敏感,主要关心其品质和使用寿命。

如果分析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就不难理解,其实美国富翁们还是希望“少花钱多办事”,也就是节俭。某种商品在购入后价格不断下跌的话,花这笔钱完全是一种消费,因此,尽量买便宜的就意味着降低消费金额。这样的商品的代表性例子包括:服装,汽车,美食等。而如果某种商品在购入后倾向于上涨,这时,无论当初花了多少钱在这上面,今后都能卖得更多的钱,因此,如果品质和使用寿命得以保障,在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和较高的价值。这样,就是在将来卖掉,也对自己有利。因此,这更像一种含有投资要素的消费。另一种情况是,价格不见得上涨,但如果能长期维持比较好的状态的话,则该商品的单位时间的使用成本会比较低。这类商品的代表性例子包括:好的二手房,昂贵的古董家具,高级皮鞋等。

下面是美国富翁对这些商品的购买方式:

  • 衣服:时装买了后,就是不穿,过一段时间在Yard Sale也只能一两美元出手。因此,美国富翁不倾向于花大价钱购买时尚的服装,而是倾向于购买高品质的二手服装,再请人按自己的尺寸裁减修改。当然,这里的二手服装并非一般的旧衣服,而大多是来自很有来头的人物的十分高档的衣服。出手这些衣服的人显然是富有到不需要考虑钱的地步了。
  • 饮食:多到比较便宜实惠的餐馆就餐,家里的洋酒也多是一些比较便宜的。那些喜欢各种高价美食和善于品尝名贵美酒的美食家们,天生就具有成为富翁的负面因素。
  • 汽车:购买较便宜的汽车,或试图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状态保持得比较良好的高档二手车。总之,就是不在这上面花太多的钱。
  • 房子:在好区,建筑得十分牢固的殖民地风格的旧房子。这些房子已经屹立在那里几十年,建筑品质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同时,内装也是比较高档的红木地板等,经久耐用,丝毫没有破旧的感觉。由于质量稳健扎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不会有较大的下降,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作用,价格会越来越高。
  • 家具:昂贵的古董家具,用实木制成,而不是用现在的家具多用的合成板材。他们都定期参加古董家具展览会,去“淘”这些高级且少见的旧货。这些家具不需太多维护就能供几代人使用,因此,可以看做是对后代的一笔投资。就算不打算传给后代,不需要时也能卖个好价钱。如果表面旧了,他们就请人在上面贴一层木纹纸。当然,我们中国的传统的高级家具——紫檀木家具就更好了,由于木质坚硬,长期使用也不会坏掉,且表面会越来越光滑。当然,由于小叶紫檀木极其稀缺,这种家具往往十分昂贵,且就算想花大价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由于这些家具保值,甚至由于其稀缺性而升值,花掉的钱就没白白扔掉,需要的话完全能换回来,甚至卖得更高的价钱。同时,由于质量扎实,不像现在的家具那样用不住,因此,不需要定期更换。也就是说,单位使用时间的成本并不高。
  • 皮鞋:乍一看,皮鞋似乎属于服装类的,因此,就应该买便宜的新皮鞋了(当然,恐怕没有人喜欢买二手皮鞋)?但恰恰相反,美国富翁们倾向于买比较贵的高级皮鞋(当然不是特别贵的那种)。一方面,昂贵高级的皮鞋会对整体的着装效果起到十分有效的提高作用,但不止于此,这些高级的皮鞋往往十分经久耐用。其实,如果一双高价的皮鞋能穿10年的话,单位使用时间的成本比那些年轻人穿的运动鞋等要低。虽说鞋底无法持久使用,这类高级皮鞋往往用“Goodyear welt process”等十分易于更换鞋底的工艺方法制成,等鞋底消耗殆尽时,只要送到专业人士那里换上一副新鞋底即可。制作精良的这样一双皮鞋甚至可以终生使用,因此,其成本实际上是很低的。关于高档皮鞋的话题,以后再专门写文章详述。
  • 手表:令人意外的是,美国富翁们并没把对皮鞋的这种态度用在名表的购买上。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瑞士的高档名表多为机械表,虽然里面的工艺水平十分精湛,外表也璀璨夺目,对整体着装效果的提升很有助益,但在美国却好像比较例外。在很多地方(华尔街等地除外),人们带着名贵的手表不但不会自信心爆棚,反而会感到尴尬,生怕被别人看做虚荣心强且又精神空虚的败家子。据在美国的人说,在当地,价值1000美元的手表就算十分高档了(这样的表在中国和日本根本不太上档次,只能买欧米茄的入门级产品或档次更低的牌子的表),与其花这么多钱在一块手表上,不如全家出去旅游一次。这应该是消费观的不同造成的结果。当然,旅游了与否从外表上也看不出来,于是一些富翁们可能就连旅游也省了,把钱用于投资或自己的企业。从成本上分析的话,尽管瑞士名表有一定的保值性,但是,要维持其良好的性能,这些极其精致的机械表需要每3到5年就做一次全面维护,这笔开销也不菲(在日本可能在5万日元左右),因此,买一块名表不但当初投入大,而且持续性的投入也不小。同时,这种高档名表的走时(手表的主要机能)并不如最便宜的电子表准!因此,这跟买一双高档皮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结果,很多富翁们就到沃尔玛随便买一块电子表带在手上。

资源的效率

书中提到,这些富翁在消费习惯上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传统的节俭型,主要以小公司(小作坊)的老板为主;另一类为非节俭型,主要是律师、医生等。节俭型的人当然在生活中处处节俭,而非节俭型的人则一切都买高档产品。不过,尽管西方人讲究DIY,不论是节俭型的还是非节俭型的,大多数富翁都不会自己去干某一类工作,包括:剪草、给房子外壁涂漆、报税、修理水管等。

把美国的富翁们分为节俭型和非节俭型,不过是根据对他们的购物习惯的调查来简单区分的。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其背后的本质:节俭型的当然很好,这毕竟是致富的根本。看一下非节俭型的富翁的职业构成,就会发现,这些大多数都是由律师、医生以及大公司老板所构成的人群,有一些共性,那就是:他们的收入都十分高;他们的工作强度都十分大;他们的空闲时间都十分少。对于这些人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不去节俭,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奢侈,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节俭。如果把时间用于他们的本职工作上,他们能获得的回报比节俭所省下来的金钱更多。换言之,对时间的节俭比对金钱的节俭对他们来说,结果将会更好。因此,他们为了充分节约时间,就一切都买高档货,都买名牌,因为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已经充分表明了它们的品质。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把时间浪费在考虑该买那件商品上。购物其实是很花时间和体力的一件事,所以我十分不喜欢(男人大多不喜欢赔老婆逛商场)。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富翁其实都属于节俭型,只是节俭的内容不同。金钱这种资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而时间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为时间经常给人们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觉。这显然是一个十分大的谬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获得金钱,甚至其中很多方法并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参与,这种收入被称为“被动收入”,也就是睡着觉都能自动获得的收入(比如存款利息等)。因此,只要找对了方法,就会“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上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时间是一种单向地持续减少的资源。如此说来,时间其实倒是更加宝贵的。当然,只有足够的时间而没有金钱的话,人也会饿死,因此,必须花费一些时间去用各种方式换取金钱。就算祖上遗留了足够的金钱可供尽情挥霍,如果每天把时间全部用在无尽的享受生活上,人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应该对金钱和时间都加以最有效的利用。美国富翁们的这种做法正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所不愿意DIY的那些工作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就算那些有时间去节俭的富翁们,也不亲自做这些工作,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做这些工作,只不过是因为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专门技能,如果把这些工作外包给专业人士,则节省下来的时间比花掉的金钱更合算。

由于书中过于强调对金钱的节俭,因此使得一部分富翁好像跟其他人不一样。但如果把时间、金钱等都抽象化成一种“资源”时,他们的行为模式则统一了起来。我的结论是,美国的富翁们的行为模式处处体现出一种对资源的节俭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