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篇令人有些汗颜的文章,说的是“国立台湾师大附中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高一历史科试题”,其中有一道选择题是:
王威翰为宋代“附中宝号”商人,为了便于记帐,他使用商业数字,请问若他买进598本的书籍,他该如何记帐?
(A)〤〧卄 (B)〣〤〧 (C)〩〢〦(D)〥〩〨
对大陆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该题犹如天书,令人费解。其实,上面的四个选项用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商用数字写法,称为“苏州码子”。
苏州码子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用数字写法。它脱胎于算筹,在宋代形成于苏州。现在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还偶尔可见,但随着传统小店铺逐渐被超市取代,苏州码子也逐渐消失,被更先进的阿拉伯数字代替。
苏州码子与算筹不同的是,它不像算筹那样用在数学和工程上,而是用在商业领域里,常见于公文、契约、帐表、官帖、私钞、当票、中药方子中,主要是为了速记(跟用汉字书写的数字比较一下便知),同时,由于它简单易学,不识字的人也很容易看懂。因此,你如果能读懂本文,就不需要自卑,因为苏州码子的难度绝对在汉字之下。
苏州码子与数字对照表: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20 | 30 | 40 |
〇 | 〡/一 | 〢/二 | 〣/三 | 〤 | 〥 | 〦 | 〧 | 〨 | 〩 | 十/〆 | 卄 | 卅 | 卌 |
据说最初没有“零”,都是用空格或“☐”代替,到了明代,才添加了“〇”。
记忆方法很简单:
0~3:自不必说
4:叉。1~3都三道杠了,再加就太麻烦了,于是改一下写法,打个叉。
5:阿拉伯数字“5”写草点就是了。当然,原来没有阿拉伯数字,我认为,这个字符来自古代的代表5的计算符号,样子是在圆圈上方加一个竖,好像把“♂”的箭头去掉头部一样。写草点就是“〥”了。
6~8:在1~3上加点。这个点相当于5
9:像汉字“久”
10、20、30、40:自不必说
为避免1、2、3写在一起时多个竖道引起的混淆(想象一下“〡〢〣〣〢〡”写在一起时的样子),而规定连在一起的1~3的数字中,第偶数个用“一二三”书写。例如:123记为“〡二〣”。
苏州码子的两行记法
苏州码子没有小数点。它采用两行记法,在数字下面标注单位。“12.34元”可记为下面各种形式:
〡二〣〤 〡二〣〤 〡二〣〤 〡二〣〤 〇 十元 △ 毛
记住了这些,上面那道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A)〤〧卄:4720
(B)〣〤〧:347
(C)〩〢〦:926
(D)〥〩〨:598
显然,正确答案是D。
这套数字书写系统还是十分先进的,几乎可以媲美现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体系。把“〡二〣〤〥”跟“一万两千三百四十五”甚至“壹萬貮仟叁佰肆拾伍”比较一下,多么简单快速啊!
站在今天的认识角度,批评一下其缺点:
- 最开始时缺乏“零”,且“十卄卅卌”十分笨拙
- 缺乏小数点,而不得不分两行,在第二行标注单位。
- 当然,跟阿拉伯数字相比,还是笔画太多。不过,阿拉伯数字的“4”和“5”也不得不分两笔,“7”上如果不加一小横,则容易与“1”混淆,加了小横,则也是两笔。如果这三个数字改为类似于“φ”,“S”和“τ”的写法,则可一笔就写好,势必会提高书写效率。
- 为避免混淆而将“〡〢〣”和“一二三”交错书写:如果横排都用“一二三”、竖排都用“〡〢〣”不就可以了吗?
我编写了一个在线苏州码子转换小工具,可用来自动转换苏州码子。这里不把小数点转换成两行格式,而是保留小数点;且不处理苏州码子中“〆卄卅卌”等败笔,而都以“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