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的自我责任感

昨天,被公司领导叫去,通知了今年奖金的情况。由于这次效益不好,奖金比上次略有下降(因为上次效益也不好,奖金也不高),只有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的钱。据领导说,虽说不算好,但这次大家都是如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对此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因为效益不好是很显然的,这种结果也在预料之内,而且毕竟比拿不到要强。不过看到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被叫去谈,而且上至部长都是如此,突然感觉有些悲哀——奖金就如公司对大家的打赏,控制权完全操之于那些领导之手。作为员工,不管是努力工作还是怎样,我们都完全无法控制这些事情。这也许就是工薪族的悲哀吧?

前几天,读了今年7月号的《日経マネー》杂志。这期是“日本版隔壁的百万富翁”的特别专集,里面提到了一位住在札幌的51岁公司职员的案例。这位老兄在保险公司工作,有理财师资格。他20多年前开始证券投资,现在资产总额达1.7亿日元。他生活简朴,之前一直住公司提供的十分便宜的社宅。快50多岁时,由于继承了一笔4000万日元的遗产,于是就用这笔钱购买了一个楼房。因此,多年以来,他在住宿方面节省了大笔的资金用于投资。他之所以如此努力地积蓄财产,是基于自己的计算。作为理财师,他当然会按照理财师的惯例,给自己做了人生财务状况的模拟(我对这种模拟倒是十分不感兴趣),按照太太能活到90岁为计算基准,且计算十分保守,按现在开始工资收入为0计算,因为现在经济状况十分不乐观,必须有随时被炒鱿鱼的心理准备。按照这种计算,到他太太90岁时,资产余额为740万日元,因此,现在的资产足够他们用了。关于如何成为百万富翁,这位老兄说了这样的十分耐人寻味的话:不要对公司有过多的期待,要有强烈的自我责任感。做好公司要求的工作,但不会多做超出这些的工作。这听起来十分消极,但这正是最合理的做法。

首先,正如我以前文章中所说,全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话,就不会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情况,也就是说,就不能很好地打理自己的财产。因此,做什么事情都应适可而止。一方面要对得起自己拿的那份工资,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自己的事情,不能完全沉溺于工作,对自己的事情都不管不顾了。

同时,现在的社会也较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只要在公司埋头苦干,奉献终生,之后的事就会由公司全部包揽,拿退职金和企业年金(同时有国家给的不太充足的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安度晚年。现在,这些都是很难指望的了。如果经济不好,经营困难时,随时有可能被公司裁员(我们公司上个月也裁掉一些)。因此,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不能总是靠别人、靠公司、靠政府,最终能完全依靠的只有自己。这就是自我责任的意思。禅宗说,佛在心中。理财虽然相对比较低俗,但还是可以说:财也在心中。向自己内心去求,自己为自己负责,而不是向外去求,去依靠公司、政府等外界因素。这将是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位工薪族都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

当然,像本案例中的那位老兄那样,已经有了如此巨额的资产的话,当然可以轻松地设想从现在开始收入为0的情况。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显然这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尽量降低对某个公司的依存度。这样,就算不幸被裁员了,也有足够多的应对之法。最忌讳的就是只能在某个公司做部长、课长等,到了其他公司就什么都做不来情况。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电视剧“ハケンの品格”(中文版译名“派遣女王”)中被公司返聘的小笠原。虽然是一个很好心的老头,但不能否认他除了对那家公司的事情很熟悉外,换个地方基本上做不了什么。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会被现在的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而裁掉,而之后找不到收入类似的工作的话,由于大多数家庭每月都有一定水平的固定支出(房租或房贷、伙食费、水电费、孩子的学费等等),如果同时缺乏足够的资产的话,生活可能马上就会陷入僵局。

因此,总体的对策是:

  • 保证自己有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很多企业而不是只对某一个企业有足够的价值的技能) ,降低对某个特定企业的依存度。这样一方面可避免被裁员,另一方面,就是被裁员,也能尽快找到同等收入水平的工作。于是,每月的收入就得到了保障。
  • 自己做个体经营,或开办企业(但不能轻易地放弃现有的工作)。这样,就能有充分的控制能力。在生意或企业能维持运营的情况下,永远都不会被炒鱿鱼。
  • 积累一定的资产。这样,在突然暂时失去每月的收入时,也能维持生活中的各项正常开支。
  • 理想的情况是,资产能定期地或不定期地产生一定的收入。这些收入在平时可用于继续形成资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贴补家用。当然,这部分收入要是多于正常的生活开销的话,就财务自由了。
  • 未雨绸缪,提前开发并形成其他的收入源。这将能有效地对冲失去工作的风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