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望子成龙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想法。因此,很多父母都为子女报了各种各样的班,从功课补习到英语等额外的学习,以至于体育、艺术以及其他的兴趣爱好等。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呢?

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神童和著名学者汪洙的《神童诗》)。这产生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只有读好了书,做出锦绣文章,并科举及第,获得官职,才能发家致富,甚至使整个家庭成为名门望族,从而光宗耀祖。同样的,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就是说,读好了书,就自然会有金钱和女人,文雅一点的说法就是“事业爱情双丰收”。虽说现在早已经不再是那个时代了,但是我认为,这些说法在今天仍然适用。

在《天才とは努力を続けられる人のことであり、それには方法論がある》一书中,以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学系的作者山口真由(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持续努力”中有所介绍)对学习的论述,自然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另,本人虽说不及山口真由优秀,却跟她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连坏习惯(坐在椅子上时,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上的姿势最舒适和利于集中精神)都一样。 🙂

山口真由可说是文科生的极致。她指出,在学校时应该集中精力于学习,而不是体育、艺术等方面。小时候,与学习相比,体育方面的才能被过分夸大地评价。因此,学校里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崇拜,而学习好的学生,则往往不够有人气。影视作品中更是如此,总是把努力学习的学生脸谱化,描绘成nerd一样的木讷呆板的人。然而,成年之后,情况却发生了180度的反转,跑得快、跳得高等不再被重视,而努力学习的人,就算没有具体的成绩,也会因为有上进心而被人称赞。而且,与跑得快等相比,富有教养更为人所器重。

其实,体育界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如果不能进入奥运会等世界性的大型赛事,则毫无可取之处。比如,你能列举你所在的市里田径第一的选手的名字吗?如果你都不能的话,其他地方的人就更不能了。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不能十分出名、为多数人所认可的话,很容易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连梵高、巴赫等名家当年都不能幸免。但是,学术领域则完全不是这样。这让我想到另一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文的,无所谓第一,你写了一篇好文章,我做了一首好诗,他写了一副好对子,于是,你好我好他也好。而从武的人,则没有这么轻松了。以前甚至都没有今天的“重量级”及“男子组、女子组”的说法,赢了所有人才是硬道理。而你如果一旦输了的话,就难以再抬起头来,如果还没丧命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惨烈的打打杀杀中冲出一条血路而成为天下第一,就没太大价值。因此,从武是一条极其狭窄的门,而从文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门。要修行,当然要走耶稣所说的“窄门”,而不能跟着大家沉沦下去;但如果只是为了讨生活,为了在世间生活美满的话,一定要从事“窄门”职业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因为从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回报来看,这太不合算了。所以说,如果没有极其特别的天赋的话,还是努力学习比较好,这会让你更容易地在将来获得比较好的生活。

很多人只看见那些体育明星、影视明星、艺术大师,觉得他们光彩照人、名利双收,这纯属“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人是多么的凤毛麟角啊。郎朗,三四岁的时候,听了莫扎特的“小星星”,能在没人教的情况下自己在玩具电子琴上弹出来。就是这等天资,也要朗爸辞掉公职全职全天候地陪读,甚至卖血来维持郎朗在北京的求学,而且还要经过“是弹琴还是跳楼”这样的魔鬼训练,才能成就今天的郎朗。试问有多少人能与此相比较?前段时间在电视里,看到一位日本女主持人的故事。她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上位,因此一气之下就从电视台辞职了,以自由职业者的形式继续自己的主持人职业。由于她本无太大名气,这样一来,能接到的工作就很少且很不稳定。她上节目的那个月的收入只有7万日元左右,完全无法维持生活。而读书的人如何呢?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能每月拿到20万日元左右的工资,更不用说那些事业有成或自己创业并成功的人了。

因此,不要去争第一,更不要在以争第一为目标的行业里谋生。这是极其狭窄的门。要选择一个比较宽广的门,并专注于达到前1/3的水平,或者是在100分中拿到80分以上,并持续如此。这样,就能比较简单地获得成功。另外,本人所推崇的投资也是如此。每年回报率最高的基金只有一支,但其他的基金也没有因此而倒闭,而且,今年第一的基金明年极有可能不会再次排名第一。对于个人投资更是如此,谁会管你是否每次投资所获回报都是第一啊?只要你能站在长期来看赚钱的人群中就可以了,哪怕你是最后一名也无妨。而赔钱的话,就算你是第一也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金持ちになる男、貧乏になる男》(英文原版:How Rich People Think)一书提到了普通人家庭和富裕家庭对子女教育的不同之处。普通人家的孩子的想法,大多局限于在学校里成为人气的人,多交朋友,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而其父母也大多希望他们成为学校里的体育选手或啦啦队员等人气的人。这体现了这些人的短视的投机心理:只管在学校时如何,而不为将来做打算。而富人们则会把孩子送进名校,有著名的学者教授,周围的同学也大多是富裕家庭里出来的。富人们会鼓励孩子们在学校里与同学、教授们建立人脉,这会对他们将来的事业成功十分有帮助。普通人难以理解人脉的作用,他们把其他人视为竞争对手和成功的垫脚石(体育等领域的特点),踩着别人往上爬。但这完全是错误的认识。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而建立起巨额资产的人,多是通过很多人的支持和协助而走向成功的。因此,要教育孩子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敌,要通过互相协作而不是互相竞争而取得成功。

另外,就是同样属于体育运动,不同的家庭教给孩子的项目也不同。普通人家庭会让孩子从事大众性的运动,如棒球、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而富裕家庭则会教给孩子富人们所做的运动,如高尔夫球、网球、骑马等。游戏也是如此,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是玩电子游戏,而富人则让子女学下国际象棋等。说白了,富人们的这种做法,无非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富人们的常见运动和娱乐形式,从而让他们通过这些来更多地跟其它富人接触,为将来的事业成功铺平道路。

进入社会后的情况如何呢?在一本书里,作者抱怨自己的不遇:首先,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很难进入那些有名的大企业。而就是进了同一家公司,那些其它大公司的董事的子女也会被委以重任,让他们负责大的项目,与大公司谈生意,每做成一单就有很大的业绩;而普通人则只能做一些很小的项目,与其他的小公司谈生意,每单生意业绩很小。因此,二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看上去似乎是富人家的子女走了后门,而实际上则并非如此(至少并非完全如此),我认为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认为大家都是一起进公司的,都是从零做起,就完全错了。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让普通的新人去做那些大的项目的话,是很难做成的。而那些富人的子女,原本就已经有了工作所需的众多关系和人脉,因此他们才能比较顺利地做成那些大的生意。

除了在学校读书外,出了校园也要继续读书。普通人大多认为学校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方式,因此,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不再读书学习,阅读的也只限于花边新闻和娱乐杂志等。富人则认为大学不过是终生学习的开始而已。他们拥有大量的藏书,主要阅读商业和自我激励方面的书。因此,在学校时要集中精力于读书和学习,并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在走出校园后,才容易持续下去。

因此,就算我们没有富有到能送孩子们进入那些国际上有名的名校的程度,也至少要让孩子们从小就集中精力于正确的地方,而不要让他们过于把有限的精力分散于那些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地方。这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5 thoughts on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 frankechoo

    谢谢,我虽不是佛教徒,但看你的文章总能给我些启发,所以很想去了解更多的佛学知识。

    Reply
    1. iDog

      佛法是终极智慧啊。学习佛法,就更容易洞悉人生中诸多琐事的本质,以避免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只是对初学者来说,要正信而不要迷信,要以佛陀的教诲(佛经中所说)为准,不要被网上一些打着佛教幌子的各色人等蛊惑。这里有一些佛学资料

      Reply

回复 frankechoo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