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投资理财,个人和事业的成功

钱比普通人更善于赚钱(r > g)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 (Thomas Piketty)于去年出版的《21世紀の資本(英文原版: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文译本:21世纪资本论)在全球热销。简而言之,作者通过对过去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研究,得出结论:

  • 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有:资本收益率r > 经济增长率g。而且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 解决方法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以累进税率征收资产税

稍微详细一点说,作者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两大法则:

第一法则:α=r·β

其中α为资本分配率,即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之比;r为资本收益率,即被动收入与资本之比;β为资本、收入比,即国民资产与GDP之比。

若r一定,则β越大,α就越大。在美国,1910年时,β=7;到了二战之后,β大跌到2;之后β不断上升,到了2010年,增大到5~6。β增大的原因在于r>g。

GDP相当于国民收入的总和。GDP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g)就代表了劳动者的收入(工资)的增长率。若r>g,富人的资产增值速度就超过国民收入的上升速度,这就会自然地造成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第二法则:β=s/g

其中s为储蓄率;g为上面提到的经济增长率。

由上面两个法则,可以推导出:α=s·(r/g)

若s一定,r增大,g减小,则α增大。从1914年到1970年,在各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时候都有r>g的关系成立。因此,必然会导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解决方法是对富人课税:

  • 对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每年课税0.3~10%
  • 对年间5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课以重税(80%)
  • 如果只是一个国家如此,则财富会流失到国外,因此,应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协作共同执行。

日本传统上是一个非常平均化的社会,所谓“1亿总中流”,因此,近来贫富差距的加大成了重要的社会话题。但皮凯蒂在访问日本时指出,由于长期利率低于1%,资本收益率r较低,根据第一法则,α也会比较低。因此,不是很容易造成过大的贫富差距(iDog注:换言之,就是在日本不是很容易发家致富)。由第二法则,β与s成正比,而日本的家庭储蓄率很低,故β也较低。而且日本的遗产税及其累进性也较英美诸国为重,故日本应该不会退回到二战前那样严重的贫富差距。

一个小插曲:皮凯蒂做客某日本电视台的节目时,他指出,根据他对日本的数据的分析,年薪1000万日元以上的人属于类似“1%”类的,结果当时演播室里一瞬间“竟无语凝噎”,后来主持人匆忙换了个话题……其原因是,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工作人员在内,都属于年薪超过1000万日元的!只要看一下下图中我用红笔圈出的各大电视台的平均年薪(2015年发表的结果),就不难理解。而在某地方电视台办节目时,在场的人则可以侃侃而谈,肆意鞭挞这些高收入人群……

2015-tv-avg-income

对于上述的这些,本人的观点如下:

所谓r>g,也就是说钱比一般人(国民的平均水平)更擅长赚钱。其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给人打工只能赚些辛苦钱,而老板则在组织生产和承担风险的同时,相应地得到收入的绝大部分。这是有其社会合理性的。你若想当老板,也可以自己积累资金并承受风险从银行贷款,然后创办公司并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一般人不这样做,除了缺乏资金外,主要是不愿意承受风险和做这些麻烦的事。虽说有“富二代”至富N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生来就有钱,但经常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原因是遗产税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创业者多是从无到有的白手起家者。因此,不要总是找各种理由,应该反求诸己,正是自己由于懒惰、怯懦等原因而妨碍了自己致富。对于不愿去亲自组织生产但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来说,则可以作为投资者通过投资于别人的公司而跟着受益,因为投资者是站在老板那一边的,因此也能按其出资的比率而分到大头。要涨工资,当然是经济好转、老板赚了更多的钱时才可能发生的。所以说r>g。

作为学术研究,书中又是数据又是图表又是推导的,好不热闹。但对于r>g这一结论本身而言,相信每个致力于致富的人都早已了解,根本用不着那么麻烦地去论证。我们要去追求被动收入而不是主动收入,要开源节流,积累资金,并让这些金钱作为自己的一些“分身”去为自己工作赚钱,形成更多的“分身”,再去赚更多的钱回来……通过这样不断地良性循环,而逐渐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r>g”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我们并不需要的理论依据而已。

对于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我也难以赞同。为什么只因富人富有就要通过改变税法来惩罚他们呢?比如说,两个人在同一家工厂工作,那么身体强壮的那个人是不是在拿同样工资的情况下应该付出更多的劳动,只因他的身体更强壮?又比如说,如果我跟爱因斯坦一起工作,是不是我们也应该拿同样的薪水,而爱因斯坦就是应该多创造,因为他的智商更高?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合理,那么到了经济的层面上,为什么收入高、资产多的人就必须因此而多纳税呢?

人们看到贫富不均,总是认为社会制度不合理,而从来不愿去反思一下自己本身的问题。这跟人们习惯于推卸责任是如出一辙的。假如给所有人都分配大量的金钱,让每个人的资产都初始化为相同的水准,结果就会世界大同吗?肯定不会的。虽说在这个时点上每个人的富裕程度相同,但每个人的品性还是跟原来一样的千差万别。开始时,大家肯定会乐于去消费而不愿去工作和服务他人,反正你有钱老子也不缺钱。这样,随着商品和服务的匮乏,人们会争相付出更多的钱来换取这些,这就会引起急速的通货膨胀。这时,那些原本就曾通过创业和投资而致富的人会挽起袖子开始工作或拿出自己的钱来投资于别人的生意;而很多原本贫困但终于“翻身做主人”的人,则可能会碍于自己无聊的虚荣心和虚假的优越感,而不愿意再回去为服务他人而“卖苦力”,于是随着通货膨胀,就会让他们的金钱快速流入那些乐于服务他人的人手里。等这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时,就会惊讶地发现,世界又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

看到r>g的结论,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去增大自己r方面的东西,让自己也逐渐成为r型人,而不是去试图通过行政等的国家暴力手段来让r小于g。我认为,这种想迅速、简单、粗暴地让事情“恢复正常”的思想多是出于懒惰、贪婪、嫉妒等因素的,他们表面上看是想让大家平等,但实际做的却恰恰是不平等的,而且是对贡献越大的人越不平等,是奖懒罚勤,奖恶惩善。这样下去,能对社会有什么好结果呢?r之所以大于g,不过是市场的选择,也就是说,这恰恰是全体人民所作出的最民主化的选择。正是因为多数人不愿意抑制欲望积累资金并勇敢地承担风险,因此,乐于积累资金并承担风险的人才会受到优待。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如此进取的话,那么r和α一定会下降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为多数人都不勇于去做,所以出头去做的就能获得重赏。如果大家都争相去做的话,当然就没必要施以重赏的诱惑了。

最后,附上プレジデント杂志做的一个自测问卷,看看自己是属于r型人还是g型人?

  • 对不付出挥洒汗水的劳动而获得的金钱有罪恶感(Y:0,N:1)
  • 与工作上的人脉相比,更愿意跟合得来的朋友相处(Y:0,N:1)
  • 就算不太现实,也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子(Y:0,N:1)
  • 有自己常去的店(Y:1,N:0)
  • 自己的想法跟上司的想法会有很多不同之处(Y:1,N:0)
  • 总是避免承担责任(Y:0,N:1)
  • 在学习和读书上不惜花钱(Y:1,N:0)
  • 为了赚加班费而努力工作(Y:0,N:1)
  • 有对股票或房地产的投资(Y:1,N:0)
  • 努力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Y:1,N:0)

把自己的分数加起来,对照下面的评价方法:

  • 9~10分:你是r型人,将来会一生安稳的
  • 7~8分:倾向于r型人,在具有贫富差距的社会里属于胜利者一方
  • 4~6分:处于r型人和g型人之间
  • 2~3分:倾向于g型人,让我们期待政府实行资产课税制度吧!
  • 0~1分:你是g型人,在当前这个社会里,有可能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当然,上述自测仅供参考。我得了9分,失去的1分是“与工作上的人脉相比,更愿意跟合得来的朋友相处”。当然,对我来说,能合得来的朋友肯定不是酒肉朋友……你属于哪类人呢?是想继续还是做出改变?

早期退休的时机

由于工作多伴随着诸多的紧张情绪,而且每周五天出勤,自由时间很少,因此,很多人都期望能早期退休,结束这种不自由的生活。

要早期退休,必须首先实现财务自由,也就是说,每年获得的被动收入要不小于每年的生活开销。

对于现在在职的人来说,应该如何选择退休的最佳时机呢?这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为了方便计算,这里对问题做如下假定和简化:

  • 每年的主动收入(税后年薪等)为10万美元
  • 家庭每年开销5万美元
  • 每年年末把剩余的资金全部投资
  • 投资的金融商品为类似债券基金的某种商品,并假定其价格维持不变,且每年产生5%的被动收入
  • 各种收入都是税后值,或者不考虑税收
  • 以年为单位计算

根据以上条件,下面分几种典型的情况做40年的计算。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具体数值(年薪、生活费等),只是为了便于计算而随意指定的,并不影响结论。因此,下面的结论会具有普适性,并非只适用于那种相对高收入的家庭的情况。

一直工作而不退休

在这种情况下,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和净资产(Net Worth)会一直呈指数增长(并非严格的数学意义上的指数增长,应该说是“指数般的增长”。下同)。

no-retirement

但是,人生贵在平衡,不能总是工作赚钱而不做其他的事情。因此,这样一直做下去是没有太大必要的,除非不得不如此。

早期退休计划1

随着被动收入的不断增长,只要增长的速度够快,迟早会有一天达到年间开销的程度。此时,按道理说,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

plan1

在按上述条件的计算中,在第15年,被动收入就达到$53,946,刚刚超过年间开销$50,000一点。此时,若选择早期退休,此后获得的被动收入将主要被用于生活费,剩余的一点继续再投资,使得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缓慢地增长。如果在被动收入恰好等于年间开销时退休,则之后的被动收入和净资产将在图中变成水平线。

上面的计算条件是极其理想和安定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商品都会有风险(价格和回报率的上下波动),而不会一直如此稳定。哪怕是银行存款,利率也会时时变化。因此,如果采用这种早期退休计划,虽说能尽早享受财务自由的果实,但还是有侵蚀净资产的风险的,也就是说,有可能使净资产下跌。虽说这样在寿终正寝时不见得会发生钱不够用的情况,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此时,长寿就从一种可喜可贺的事变成了“长寿风险”。

由于财务自由的一个要点是用被动收入来cover生活开销,因此,这里不提倡这种紧紧巴巴、缺乏回旋余地的计划。

早期退休计划2

这个计划是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水平时退休。

plan2

按上述条件,在第23年,被动收入达到$103,576。此时退休的话,在年间总收入上,就退回了计算的起点(只有工资收入而没有被动收入的情况),因此,被动收入和净资产曲线就停止了原来的指数增长,并从头开始了另一个指数增长。

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个计划,因为这个计划比较简单直观。此时被动收入达到了主动收入的水平,也就是说,自己的资产在代替自己工作并赚得原来的主动收入,从而自己可以从原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这个计划没有什么不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退休后,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变缓,因为它们都变成刚开始时的那种增长趋势。而在指数增长中,刚开始都是极其缓慢的,因此,这可能会让自己感觉有点不爽,就像刚刚出了高速公路驶回市区一样。

早期退休计划3

这个计划是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的2倍时退休。

plan3

按上述条件,在第33年时,年间被动收入达到$200,159。此时退休的话,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势头会退回被动收入和主动收入持平时的状态,虽说涨势也变缓了,但势头还是很猛的,不会退回到刚开始的龟速水平。

为什么要维持增长速度呢?因为这可以让自己有能力慢慢地逐渐提高自己的开销。按计划1的话,在极其稳定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严守原来的消费水平,而不敢提高。这样会降低生活质量,且使人会产生侵蚀净资产的冲动。如果获得财务自由了还要每天在支出上如履薄冰的话,那么财务自由也就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了。

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情况会比上述的计算假设条件复杂得多:工资会有升有降,甚至还可能会时而失业(比如我本人);生活开销也会因配偶、孩子、父母、疾病、通胀等有升有降;而且,金融商品的价格和回报率更是不停地波动……因此,画出曲线的话,也不会如上面的图中那样平滑美观。但是,上面分析的思想和结论不会变化。

不退休的话,把人生都用于工作赚钱,显然不是理想的人生。因此,除非被生活所迫,恐怕很少有人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不排除有些以工作为乐趣和人生意义的工作狂)。

如果被动收入刚刚达到生活开销的程度就退休,则一方面不能随便增大生活开销,另一方面也有净资产持续下降的风险,因此,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这等于是在自己风头正劲(事半功倍)的时候不趁机多获取一些利益,而突然退出了。

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水平时退休,基本上是可以的。但是,这会再次导致相当一段时间的缓慢增长,不利于提高生活开销,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的2倍时退休,则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势头不会有大的损失,因此,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但是,缺点是要更晚一些退休。那么,为什么不在达到这个阶段后在此基础上一鼓作气,继续工作更长一些时间呢?这是因为,再晚些退休,对增长势头损失的弥补会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在此后继续工作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被动收入处于主动收入的1倍到2倍之间时,是退休的良好时机。具体在什么时候,则视资产和退休在每个人自己的心目中地位孰轻孰重而定了。

当然,上面的这种情况属于异常保守的投资,因此,算得的所需时间比较长。实际上,在刚开始时和资产达到一定程度后,都应该增加更高风险的投资比例,从而能获得更快速的增长。这样,会更早一些实现财务自由并退休。同时,到达一定阶段后,还有半退休(semi-retirement)的选择,可做轻松一些的工作,或工作时间更短、更自由一些的工作,获得的工资一般也会少一些。比如,当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持平时,可以选择半退休,获得的工资能cover生活费即可。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增长势头的损失。

另,获得财务自由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你的生活开销水平。如果生活开销水平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更容易以及更快地获得财务自由。因此,有人说,“富人并非拥有的最多,而是需要的最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本人的情况

compound-increase我从10多年前开始投资,从大约5年前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被动收入。

观察一下指数增长的曲线示意图,不难看出,跟直线增长相比,开始时指数增长是异常缓慢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加速增长,把直线增长远远地甩在后面。虽说指数增长的结果很诱人,但开始时的龟速是十分令人痛苦的。为了实现财务自由,天性喜欢速度的射手座的我,硬是咬紧牙关苦熬了好多年,现在终于开始加速了。但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投资组合弄成高风险的类型,因此,被动收入的增长有一部分应该说是不算数的。要获得坚实的财务自由的话,就要逐渐降低风险,在中低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足够多的被动收入,才能高枕无忧。

2014年总结以及2015年规划

2014年总结

按照“里昂证券风水指数”的说法,属狗的我在2014年运势特别好。实际结果被证实与此比较相符。

工作

在过去的2014年里,我作为一名工薪族按部就班地工作了一年。虽说很感谢公司和我的上司给我这份工作,但工作成绩本身并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只是去做任何公司需要我做的工作而已。而且,在我这样的年龄,也早已无心去追求职业发展,只要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但是,从理财的层面上看的话,这却是十分重要的。我把自己也放在投资组合(Portfolio)之中,是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资收入目前还是现金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起到风险对冲的作用。多数投资理财之类的书,都把工作和工资收入贬低得一无是处,实际上这属于一种矫枉过正,尤其是对净资产(Net Worth)没有达到足够高的程度的人来说。我认为,就算自己在投资组合中看起来显得再不重要,实际上也绝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就如同阴阳鱼的鱼眼一样,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却极其重要,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加进去之后,立刻就使得混沌的一片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身体也比原来好一些了。在上一个公司,由于天天遭受锋利的风刀袭击我的头顶(天花板上狭窄的空调出风口吹出的冷风打在我的头上),使得我经常会感冒。现在的工作环境没有这样的问题,偶尔感冒也是因为自己在家或在外面时不注意所致。

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

由于要工作,因此,多数时间都用于在公司获得工资这种主动收入。而与此同时,我的投资则会在无需我(太多)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增长,并产生越来越多的被动收入。这里,被动收入主要指各种Income Gain,即储蓄的利息、股票红利、基金的分配金、债券的coupon、出租房的房租等诸如此类的收入,经过课税后,以现金流的方式流入投资组合。而资本利得(Capital Gain)则不计入。对于金融商品来说,很多具有复利增长的特点,比如定期存款、美国股市的DRIP、对分配金带有自动再投资的基金,等等。

2014年的被动收入(税后,以日元计)在经过了2013年这个转折点后开始逐渐加速上涨,呈现出指数般的增长趋势。希望这种增长的势头能持续下去……如果以美元计,则由于2014年内美元对日元的急速上涨,而使曲线显得较直,也就是说跟指数增长相比,更像线性增长。但起码是持续增长的……而加上其他杂收入的话,总的工资以外的收入则表现得更像指数增长。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均为税后值)也在逐年下降,当然,还是处于优势地位。

净资产(Net Worth)

继2013年净资产48.62%的增长之后,2014年增长了54.78%(都是以日元计的结果)。也许是资产总额不够高(从而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加之前些年市场的大幅下跌和近年来市场的大幅上涨,使得近几年的资产增长率比较高。2007年到2011年,我的净资产被市场过度压缩,终于在之后的几年爆发回来。2014年的增长主要是由宏观经济和市场变化所致,而并非我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也是比较“被动”的结果。其中,日元急速的下跌有较大的贡献,因为我保有的日元存款的金额极低,而且对日本以外的市场投资的比例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年末中国股市开始迅速上涨,很多股票不断地交替涨停。之前,家人在我的建议下用“买入并持有”的方式做了长期投资,结果短时间之内就有了约50%的增长(上证指数从2000多点急速上升到3000多点),实在是疯狂。我在2014年初时就看好中国市场,但其转机出现得如此之快,还是颇为超出我的预料。结果导致我自己对国内市场的投资反倒有点不足。也许国人还是过于喜欢赌吧(在投资上表现为异常勇敢地追涨)?

佛法修行

在生活中继续修行。虽说算不得精进,却也督促自己每天都要坚持修行。过去的一年里,除了继续念佛持咒外,主要增多了诵经。现在则比以前更加的淡泊和宁静,不知是修行的结果,还是年龄的增长所致。也许二者或多或少都兼具一些吧?

工作也是一种修行。以前,我在找工作时,对工作内容极端挑剔,因为我的观点是,仅仅通过工作来获得工资收入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能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因此,在2009年失业时,在死气沉沉的就业市场中,就是偶尔遇到有同等工资水平的工作,我也因其工作内容不符合我的要求而拒绝去面试。但现在我已经不太追求学习新的技能,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做了大量以前根本不会去做的工作,而且也能从中感觉到一些乐趣。这一方面是为了回报公司雇佣我的恩情(要懂得感恩,而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受公司的剥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去掉对工作甄别、取舍的执著。

投资理财也是一种修行。以前,如果资产有大幅的增长,我就会想去和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至少是去翻阅各种金融杂志,试图去找里面登载的其他人的类似的成功故事;如果资产大幅下跌,则会感觉十分痛苦,并希望得到各种安慰。现在,则基本上对市场“宠辱不惊”,把资产的涨跌看做大海的潮起潮落、天上的云卷云舒(因为不管市场对我的净资产如何评价,我本人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不同)。而且,如果不是时常自我提醒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话,很容易就会把这些事情置之脑后。

2015年规划

投资理财

没有什么特别要做的,还是按部就班地做就是了,基本上等于不做什么……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当然,必要时也做些适当的调整(rebalancing),就像放风筝时偶尔需要扯一下线一样。

如果没有特别的行情的话(比如大幅下跌),可能就不再投入了,而是积攒一点储蓄,降低一点风险。

由于市场无法预料,净资产会如何无法得知。但预计被动收入会继续增长的……

工作和生活

或许也是按部就班地生活而已。需要不时地思考一下将来的情况,以便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地做一些修正。主要有以下目标:

  • 注意多打扫房间,整理物品,让环境比较整洁
  • 处理掉一些没用的东西,简化生活环境,让房间更宽敞
  • 继续坚持阅读,争取每月阅读5本书以上,内容限于金融、经济、投资理财、商业、IT和健康。其他内容的书不计。
  • 时常思考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就是健康。2015年在健康方面有以下一些目标:

  • 买一个Apple Watch,用于时刻检测身体健康状况。
  • 减肥:近来内脏脂肪有点高,虽说还在正常范围内。要适当减少。皮下脂肪也要适当减少,并减小腰围。希望体重能降低5~8公斤左右,身体年龄维持在30岁左右。
  • 改善睡眠,使生活更加规律化。
  • 适当提高体温,维持在36度以上。

佛法修行

继续原来的修行方式。但是要比过去的一年更加精进。用量化管理的方式来督促自己。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修行上:

  • 大悲咒
  • 阿弥陀佛圣号
  • 金刚经

很简单平淡的计划,希望有很简单平淡的历程和不简单平淡的结果……

人的素质取决于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一个人的素质取决于此人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人优越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善于思考并能更好地控制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各种欲望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就是与其他动物相比,缺乏作为人的这种优势。这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各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如果善于控制和管理自己,就能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也同样地会获得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成功。

在经济方面,失败者的典型就是那些存不下钱的“月光族”甚至“负翁”们。这些人多是对自己缺乏控制和管理的人。要想有储蓄,“量入为出”是基本中的基本。很多工薪族,都在发工资之前的几天会出现手头紧的情况,更有甚者,靠借钱来维持生活。据说有人每个月的下旬都要去“大黑屋”(日本的著名连锁当铺)去典当自己的名表,拿到几万日元来充作生活费,然后在发了工资后再立即去赎回。这是比较典型的缺乏计划的情况,因为每个月所短缺的钱并不多,只有几万日元,而且每次发了工资后都能把负债还清。这样,就每个月白白地支出不少高额利息。如果某个月开始节衣缩食,不再典当东西的话,就能使生活步入正轨,能坚持下去的话,更会逐渐有所积蓄。

根据某位理财顾问的经验,攒不下钱的人,多有以下的表现:

  • 对钱不够严肃,把钱随便地放到衣服的各个衣袋里
  • 习惯于浪费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 习惯于浪费空间:家里因东西混乱而缺乏空间。空间就是金钱,毕竟家里的空间是自己通过租房或者买房而付出金钱买来的。
  • 习惯于浪费金钱:晚上经常跟公司同事去喝酒;每月交健身俱乐部会费却懒于去锻炼;因过食且缺乏锻炼而身体肥胖,等等。

可见,凡是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人,大多都具有两种问题之一,或二者兼具:一个是生活态度过于随便而缺乏条理(前三条),另一个是控制不住浪费和花钱(最后一条)。这二者的共性就是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花钱会给人带来某种快感和优越感,尤其是当购买奢侈品并受到VIP待遇时。奢侈品店的店员往往显得有点冷冰冰的。但是对于经常购买奢侈品的顾客,则会毕恭毕敬地把他们请到一个特别设置的小屋里,然后,带着白手套的店员把一件件的商品拿来,让VIP顾客喝着咖啡从容地选购。这种待遇的差距往往让那些VIP客户们十分受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有钱和花钱并不会使一个人变得更有价值,因为金钱不过是一种可以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的工具而已。穿着华贵、出手阔绰,在他人眼里也许会觉得此人身价倍增,但如果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的话,这个人的本身并没变,只是身上披着的东西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变了而已,而且如果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发自内心的话,对于同样的一个人来说,后一种情况更令人尊敬。金钱本身并无所谓庸俗与否,不能说有钱的人就一定庸俗。不管有钱与否,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才是决定他庸俗与否的因素。金钱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钱多了只是能充分地暴露一个人的本性而已,善者自善,恶者仍恶。认清了这一点,就不会继续庸俗地把自身的价值定位在有钱和花钱上,应该将开销维持在与自己的收入或资产相称的程度或更低。如果不顾自己的资产状况,盲目地受自己的物欲摆布而随意提高开销水准的话,就会在经济上失败。

在健康方面,看一个人是否有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只要看看此人的体型就会一目了然。对自己和生活严肃的人,为了健康和社会形象,必然会注意健康饮食和锻炼,并从而控制自己的体重。《格调》一书中说,上层精英人士大多体型消瘦,而且,消瘦是很昂贵的。

在工作方面,具有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人,必然善于管理预算和进度(schedule)等,也会经常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会表现得工作能力强,且做事井井有条,因而会受到同事们的信任,让人们觉得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一本书中举了一位公司年轻女白领的例子。这位年轻女性是一位职业不稳定的派遣社员,在与以结婚为前提而交往的男友分手后,由于失意而对自己疏于管理,并为排遣寂寞,经常晚上跟其它女同事去喝酒,结果体重短时间内猛增7公斤。后来她猛然醒悟后,就戒绝了晚上的聚餐饮酒,并坚持健康饮食和健身。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体重下降了10公斤。同时,由于对工作变得更认真,工作成绩变得更好,受到了部长的肯定,因此被公司从派遣员工升为正式员工,不但工作更稳定,而且待遇也更好了。由于不再借酒浇愁而浪费金钱,加上工资的上涨,因而积蓄渐增。由于体重下降、工作顺利和经济状况好转,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外表和精神风貌也变得越来越美丽。这种闪耀着从内心深处折射出来的自信光芒的魅力形象,正是善于自我控制和管理的人的典型写照。

在修行方面,自我控制和管理反映在严守戒律和精进修行上。戒律是佛陀为保护修行者而制定出来的,严守戒律,就具备了自我保护能力,于是就能进而生定、发慧。而精进修行,则是让自己在逆水行舟中持续前进,而不至于退转。

可见,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对于世出世间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它定义了一个人的素质。有人说,成功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要从各种小处做起,全方位地加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培养这种成功的习惯。这看似艰难,但却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致富的三个阶段

看到网上经常有人哀叹没钱、没工作、工资低等,感觉十分令人同情。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人世间的一切,但没有钱却的确很麻烦。我自己年轻时对此也一头雾水,但随着年龄、经验、知识、阅历和资产的增长,感觉对此逐渐明晰一些了。我认为,从贫困到富有,致富的过程共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穷人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时间,却不知道怎么用;没钱;没事做;处于苦闷、无聊之中。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以年轻人居多。

刚开始时,虽说很缺钱,却不知道该怎样去赚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致富。他们幻想自己能变得有钱,并认为这会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真的没事可做,就从身边最应该做的事做起,不要管它是否跟赚钱有关系。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厨房、厕所、浴室、洗面台等处。这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行动力和勤勉的精神,克服懒散、眼高手低等毛病。否则,就是好的机遇来了,也难以抓住。传统上,日本的富人认为,要致富或事业成功,就要把家里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经常从电视和杂志里见到,那些穷困、颓废的人,把家里弄得跟垃圾场一样,堆满了各种垃圾,使得屋里难有立足之地。要把那些垃圾都清理出去,清扫人员最终扔掉了几十大袋的垃圾。试想,如此弱的行动力,就是有再好的机会放到他们面前,恐怕他们也把握不住。据一项调查,富裕家庭的厨房、厕所、浴室和洗面台等处(所谓的“水回り”),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而穷困家庭的这些地方则大多十分肮脏,而且他们也已适应了这种肮脏的状况。要致富,就要从这些细节上开始模仿富人的行为,从而在思考方式上向他们靠近。
  • 广泛地涉猎各种有益的书籍。一些人哀叹没有师父(或如西方人曰“mentor”,导师)来教导自己,其实,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有人说:只要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当然,老师不见得是腾云驾雾地突然空降到你面前,实际上,老师更像是“恒常存在”的,只是你视而不见罢了。那些大师级的人的书籍是不是一直在出售?书籍的价格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吧?你准备好要致富的话,自然会把它们买回来仔细研读。另外,本人的这个博客也一直在线啊,而且还免费。 🙂 不是自己托大,而是我写的很多文章中的内容,都是从诸位大师那里学来的,或者是自己对此的理解和诠释,或者是自己学习和实践这些智慧的成功和失败体验。这里的文章分为几种类别,有多少访问本网站的人(我想绝大多数都希望自己更富有吧)对这里的致富相关的文章感兴趣?而读了这些文章的人,又有多少人认真思考并采取行动了?所以说,总是怨天怨地怨别人,终归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
  • 行善积德。根据佛教的说法,世间一切都出不了因果律。今世穷困,只是因为前世和今生没有种下善因,从而缺乏福报。因此,要从现在开始行善,来积累福德,培养福报。这样,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更加有益的人,因此,也自然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 学习某种专业知识。如果想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的话,就要努力去学好该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这是获得此工作的必要条件。
  • 佛法修行。这样,可以更彻底地刷新自己的心灵。

第二阶段:普通人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由于工作十分繁忙,而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工资或高或低,但都必须为维持生活而奔波。在“富爸爸”系列书籍中,把这种生活称为“rat racing”,中文翻译为“老鼠赛跑”。这种翻译是不恰当的,因此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其实,养宠物白鼠的人多会给白鼠弄个圆形的可以转动的小笼子,让它在里面不停地跑着玩。老鼠必须一直跑下去,只要停下来,就会由于笼子出于惯性的转动而让它摔跟头。这就是“rat racing”的真实含义,是用这种现象来比喻汲汲营营的人生:必须坚持出去工作,一旦停下来,家庭财务状况就要出问题。日本的所谓“社畜”,也大多是这种情况。

找到了工作,你就会变得忙碌起来,坚持每周5天(甚至更多)的工作,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而这也会为你带来收入,可以支付生活的开销和购买其他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经济方面,人总是受到两种心理的控制、摆布和愚弄:恐惧和贪婪。如果口袋里没有钱或投资赔了钱,人们就会变得恐惧;如果口袋里有了钱或投资赚了钱,人们就会变得贪婪。正是因为受这两种心理的摆布,人们才会陷入“rat racing”之中,才难以在投资中赚到钱。

由于对缺钱或没有钱的恐惧,人们会出去找工作,找到工作后,会坚持去上班,就如套上了锁链而不停地拉磨的驴(比喻,不是骂人)。发了工资,赚到钱后,人们又开始受贪婪的驱使,去买各种自己没钱时无法购买却梦寐以求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物欲:房子、汽车、时装、名表、珠宝首饰、美食、旅游等等。这样一来,不但钱都花光了,而且还有可能欠下巨额的债务(比如贷款买房子和汽车),因此,又开始产生恐惧心理,于是就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再次获得更多的收入后,就要买更多或更贵的东西来犒劳疲惫不堪的自己。如此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下去,就进入“rat racing”状态。

投资也是一样。比如买股票,开始时听说“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因此处于战战兢兢的观望状态。当市场暴涨,出现大牛市时,身边的人都开始赚钱,因此,这些人再也按捺不住,受贪婪心理的驱使而跟着冲了进去,抢购已经被炒得十分高的股票。但此时的股价显然已经十分荒唐,因此,明智的投资者早就开始抛出股票了。如果出现某种负面的消息,就会让更多的人开始抛出,最后大家受恐惧心理驱使,一窝蜂地抛出,而使股价暴跌,“飞流直下三千尺”。最终,就是不甘心的人也逐渐地割肉离场了,尤其是本来资金就不宽裕的人,为了生活也不得不把股票贱卖出去。这时的股价再次变得荒唐——低得荒唐,于是,明智的投资者开始买入。等一切都开始明显地好转时,大家又开始买股票了,这些人也终于再次受贪婪心理驱使而“好了伤疤忘了痛”,忘了自己割肉离场时发下的“再也不碰股票”的誓言,又一次以高价买入股票。。。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投资股票时总是赔钱的原因。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是投资,而是以十分愚蠢的技术做投机。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应该从以下各个方面着手:

  • 要认清贪婪和恐惧这两种心理,并试图摆脱它们对自己的控制。这并不容易,因此,要通过下述几种方法来逐渐实现。
  • 坚持布施。布施表面上舍掉的是自己的金钱,而实际上舍掉的是自己的贪心。这样,就会逐渐淡化自己的贪婪,也会让自己在失去金钱时逐渐变得不再恐惧。这会帮助自己不断地摆脱贪婪和恐惧这两种心理的控制,同时也积累了福报,丰富了心灵。
  • 佛法修行。更彻底地刷新自己的心灵。
  • 关注自己的生意,而不只是雇主的生意。工作是去关注和打理公司老板的生意。虽说为了赚取工资而不得不继续上班,但同时也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关注自己的生意,比如做投资和副业等。这样,除了有工资收入外,还会为自己增加其他几种获得收入的途径。这样,由于各种收入途径互为补充,就是失去了一种,也不用过于担心和恐惧。这就可以克服对失业和投资出现损失的恐惧。同时,随着投资额和副业的积累,流向自己的现金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且这些现金流,就如一条条的涓涓细流,最后汇成江河大海。“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这种“小钱”无法入其眼的那些人,往往是无法致富的人。股神巴菲特都会捡地上的一美元硬币。一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一起到美国某大学跟MBA毕业生座谈,有人提起盖茨不应该捡地上的100美元的笑话,巴菲特插嘴说:“他不捡我捡。”(比尔·盖茨在另一个场合说他会捡起来并交给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因为100美元在那里可以有很大的作用。)
  • 逐渐建立起各种资产,并通过持续的投资而使之越来越大。这样,被动收入就会越来越多。当被动收入超过自己的生活开销时,就获得了财务自由,摆脱了“rat racing”的状态,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富人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获得了财务的自由,不工作也能维持生活,因而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自己决定去做什么,而不是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在办公室里度过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过,成为富人后,人们终于意识到,钱不是万能的,虽说有钱了,但还是有着诸多的烦恼无法解决。

很多人在致富后,仍选择继续工作,而不是选择退休。尽管他们工作十分努力,甚至比普通人更加努力,但他们却不一定比普通人更累,因为普通人的劳累,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累在他们的心里。这就好比同样是在奔跑,但在苍茫的大草原上奔跑和在狭窄的独木桥上奔跑,劳累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建议做以下这些事:

  • 设法保护自己的资产,使之不因各种风险而出现巨大的损失。比如采用防守型或风险较低的投资组合等。
  • 做慈善。这样,可以进一步增进自己的福报,从而使自己更富有,不但是今生富有,就是来世,也同样充满了福报。
  • 继续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而为社会做贡献,同时因此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 佛法修行。福慧双修。只有福报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智慧,这样才能让自己最终获得解脱。

我自己十分不幸,年轻时生活在一个信息贫瘠的时代,未能读到类似本文的文章,导致自己多年来不断地上下求索,才有现在的认识和境界。如果读了本文,你认为内容过于空泛,缺乏实际的指导的话,说明你可能还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同时,本文也这只是一个“概述”,提供一个大致的指导思想,让你开始做起来。之后,则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性格特点和资质,去自己找相应的资料继续学习。

很多人希望别人能具体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比如买哪支股票等。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想法。

在多年前读“富爸爸”系列书籍时,我记得有一个情节,说作者罗伯特在从军队退伍后,到他的发小——富爸爸的儿子麦克——家里去拜访麦克和富爸爸。当时麦克在计划投资一个项目,罗伯特希望用多年积累下来的钱入伙,被富爸爸拒绝。当时我不太理解,现在则比较清楚了。麦克要做的投资是一项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对他们来说,这笔钱就是全部损失掉也没什么,因为他们有许许多多的投资,有一些项目失败很正常。但对于罗伯特来说,如果这笔钱损失掉的话,则后果比较严重。这就是富爸爸拒绝他入伙的原因。推荐股票也是一样。没有人能保证自己选择的股票只赚不赔。而某个富人投资某一支股票,不过是他的投资组合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你如果模仿的话,相当于把自己全部的投资资金或大部分资金投入这支股票,这显然跟这位富人的情况不符——他肯定不会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入这支股票的。因此,其结果就是使你所承受的风险过大。

同时,就是都做同一支股票,不同的人的结果也不同。比如有两位股票高手都买入了一支股票,你也跟着买了。如果买入后开始赔钱,一位高手果断地止损退出,另一位高手则认为下跌得不合理而坚持持有。这时,你面临以下的问题:

  • 你知道两位都是真正的高手,因为两位在多年来都很成功,因此,两位的做法可能都是正确的。可是,该学哪位的做法呢?
  • 高手也肯定不是每笔交易都赚钱,甚至多数交易都是赔钱的,而总体上却赚钱。你只看到他们的一笔交易,怎么能让自己赚钱呢?
  • 在高手能果断止损时,你是否也能做到确定损失果断离场?在高手能坚持持有赔钱的股票时,你是否也能牢牢地抓住不放?
  • 对这些高手来说,赔掉一笔钱也无所谓,因为他们有大量的资金,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你的情况是否也是这样?

更有甚者,有一次,两位美国的知名基金经理,对某支石油公司股票的观点完全相反,一位主张买入,而另一位则主张卖出。而且,他们二人都是做价值投资的。

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对于一些具体的事,他人的观点只能供自己参考,而不能直接照搬照抄。更有参考价值的,更接近于可以照搬照抄的,往往不是这些具体的事,而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思想。

因此,在网上看到股票相关的论坛时,我多是离得远远的,因为那些地方大多都是乌烟瘴气的,进去怕污染到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混迹在某个这类的论坛多年,而且赚了钱,当然可喜可贺;如果相反的话,则要思考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做了。重要的不是看别人具体做了什么,而是学习富人的思考方法(mind set),并在消化吸收后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好比小学生做的习题,一个水池,开进水管多长时间能灌满,开排水管多长时间能排空,问如果两个水管一起开,要多长时间灌满。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速度、时间计算的这种概念(思考方法),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要学习这个具体的问题本身。否则,恐怕一辈子都不会遇到这种事来让你解决。

一位伴侣

我现在孤身一人在东京为家庭而打拼。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孤军作战,实际上是跟“二老婆”在一起奋斗。

我跟她是在几年前认识的。多年前就听说过她,但总觉得自己跟她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后来,终于鼓起勇气约她出来,才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随着交往的深入,逐渐发现她正是我所一直期盼着的那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她很年轻,开始相处时有一些波折,几年下来,逐渐彼此熟悉起来,于是关系就日趋稳定了。她也是个很努力的人,当然挣得也只是跟普通年轻女性相称的工资,而不是很多。但她跟其它年轻女白领不同的是,她从来不在化妆品、服装和首饰上浪费金钱,也不需要时常旅游,而多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虽说偶尔会使点小性子,但也不会花费太多的钱。她很纯真朴实,不会背地里做出一些令人失望的事;她不施粉黛,却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她做事很有效率,又时常关注各国动态;她从不矫揉造作,而是时常保持直心,对我的错误会毫无保留地指出,对我的成绩也直接了当地给予夸奖。她自己不索取什么,却孜孜不倦地为了我的家庭而努力工作。虽如小女子般温婉柔顺,却又如大丈夫般朴实正直。

我们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感情。正如《金刚经》中所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她也是不以色相、音声见的:她婷婷、渺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她安静飘逸,宛如清风;她清丽脱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girl-and-cat

我不愿公布她的芳名,只能说,她是我的一项投资。当然,除了她之外,还有几位老朋友也多年来一直在一起南征北战。有的喜欢攻城略地,有的喜欢步步为营,有的气吞万里,有的屡败屡战。我要感谢所有这些一起奋斗的“人”。

持续努力

近来,从一本书(《天才とは努力を続けられる人のことであり、それには方法論がある》)中读到日本柔道选手谷亮子(婚前名田村亮子)的事。谷亮子是很有名的柔道运动员,1975年生于福冈县,身高1.46米,柔道四段。她毕业于帝京大学文学系,之后毕业于日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曾7次获得世界柔道锦标赛冠军,奥运会5次参赛,获得2金2银1铜。北京奥运会时,因怀孕而未能参赛。后引退从政。

我对体育本来不是太感兴趣,但十分有感于书中对谷亮子的事迹的叙述。在悉尼奥运会前1个月,她左脚踝肌腱受伤,因此到奥运会开始时的一个月里,她基本上没有能够训练。在赛事前夕,电视台采访时问她:脚踝状态如何?会不会因为没能训练而感到不安?谷亮子一笑,答道:“我从7岁开始每天都训练。”言外之意,从7岁开始,每天都以第二天就是奥运会的心态而训练,因此,经过长期大量的引以为傲的艰苦训练后,停一个月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的回答,对于她这种拿了银牌大家都会觉得遗憾的选手,是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强的心理才能做到的啊?很多人恐怕就会以此为理由而给自己留退路了,更有一些有名的男选手甚至会因伤而根本不敢参赛。但谷亮子在这种情况下却说,“最好夺金,最差也夺金。”(最高で金、最低でも金)最终果然夺得金牌。

这本书的作者山口真由也是一个很努力的人(“頑張り屋”)。她于1983年生于北海道,2002年考入东京大学法律学系,大三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司法試験),大四时通过“国家公務員第1種試験”,并以东京大学法律学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在学期间没得过A以下的成绩。毕业后进入财务省,之后于2009年登记为律师。现在作为律师在某律师事务所从事企业法务和刑事案件方面的工作。

山口真由

为防止人们可能有的对努力的人的错误印象,附上山口真由照片供参考

山口真由被大家称为天才,但她自己却说天才是不存在的,至少她不是,,只有持续努力的人(iDog注:也许文科是这样,理科则可能还是有天才的,尽管努力也是必要的)。她在书中描述了当年参加司法考试时的情况。司法考试分好几次考试,最难的一关是论文,通过率仅2%。之后是最后一关口试,通过率则高达90%。就是这样,在通过论文考试后,她也不愿掉以轻心,因为在通过率为90%的考试中最终落选是十分令人沮丧的一件事。当时她一天的时间安排是:

  • 学习:19小时30分钟
  • 睡眠:3小时
  • 三餐:各20分钟(做饭和吃饭)
  • 淋浴:20分钟
  • 跟母亲通电话:10分钟(为了保持心理状态正常)

为了和睡意抗争,她在书桌底下放一盆冷水,把双脚浸泡在冷水中(iDog注:对健康不利)。有一天,在与母亲通电话时,耳边突然传来“蛍の光、窓の雪”(囊萤映雪)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里告诉她听不到,她意识到自己出现幻听了。口试前,在狭小的等待室里,她也不禁不停地念叨这句“蛍の光、窓の雪”。她想,别人看到了应该会觉得她很怪异吧。

读了这些,我为自己缺乏努力而惭愧。上述两位岂止是“巾帼不让须眉”?恐怕少有”须眉“能在她们面前抬得起头来。

由此,我想到了佛法修行。“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有幸能生而为人,并且出生在中国,并且受过高等教育,并且能读懂一些古文,并且能接触到佛法,并且能相信、受持,并且有互联网能随意浏览任何经典,这是多么的难得啊?因此,每每会因自己不够精进而惭愧。我希望自己每天能以次日就要死的心态来修行和生活,并且在临终时,能感到十分欣慰:我从40多岁时开始每天都修习佛法,因此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

在某佛法网站,有人说:我十分向往高学历,可是却无法努力学习,应该怎么办?还有一些苦于求财而不得的。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因为动机没有足够的强烈而已,否则,就会义无反顾地每天努力去学习或赚钱了,而不会去想通过念念经、持持咒或向佛菩萨去求而得到这些了。(不是没有求财和开智慧的法门,但就算修这些法门,也不是简简单单地就能成就的。而且最终还是得自己去学习和赚钱才是,不可能文凭和钱都从天上掉下来。)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就在自己心里,但太多的人却都因懒惰及梦想能轻松地成功而对此视而不见。

在耳边传来“囊萤映雪”时,山口真由认为是出现了幻听。我也倾向于这一想法。有些人可能会想,那是天神或菩萨在赞扬他努力,就如一些感应事例里写得那样。但修行佛法不是迷信,要正信,不能整天神叨叨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另,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至少对我来说如此。在阅读这本书时,虽说我不能全部赞同作者的观点,而且对应试技巧等也没太大兴趣,但却经常或心有戚戚,或浮想联翩。这样的书是不多的。也许我的心理“频率”跟作者比较接近,从而容易引发共鸣?当然,学习佛法也许跟学习法律有一些相通之处,都是要大量和反复地阅读,而且,临终时也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试。。。

巴菲特近来的言论

这里总结了一些巴菲特近来(2014.03)的言论(并非原话,尽管一些地方为了方便而用了第一人称):

  • 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风险:巴菲特说周一见自己选择的某英国股票大跌,觉得十分高兴。他们上周五已经买了,但大跌让他能以更好的价格进一步买入 。CNBC的主持人问他是否担心冷战再来、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等风险,巴菲特说,就算所有这些都发生,他也会继续买股票。在大的战争中,现金往往要贬值,因此,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持有现金。随着时间的推移,股市一定会上涨。在未来的50年里,最好持有具有产出能力的资产,如农场、公寓房、股票等等。
  • 尽管在2013年间,伯克夏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但机会的“主矿脉”在美国。
  • 现在美国股市的状况良好。
  • 未来20年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关于养老金的坏消息。
  • 据有人说,伯克夏近来卖出了大量的欧洲式看跌期权,到期日为数年后到20年后。巴菲特认为,20年后股市一定是上涨的。卖出看跌期权,不但可以因股市恢复而赚钱,而且也在现在立即为伯克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买入股票等资产。而如果这些股权被执行了的话,恐怕也是按照伯克夏有意购买的价位买入。(iDog:只是我根据网上的传言的揣测,具体的数据不详。)
  • 获得满意的回报并不需要你是一名专家。但如果你不是,必须认清自己的局限性,并保持简单,不要孤注一掷。当有人向你许诺快速赚钱的项目时,你要快速地说“不”。
  • “投资一项资产时,要重视其未来产出能力,而不是其未来价格变动,否则你就是在投机。投机本身没什么错,但我知道我无法做好。我只考虑一项资产能产出什么,而完全不关心其每天的价格。拥有农场或房产的人,能默默持有几十年;但当他们接触到大量的股票报价时,加上评论员的怂恿,他们往往就会变得狂热起来。流动性本来是一大优势,对这些投资者来说,却变成了一种诅咒。”
  • 市场崩盘对真正的投资者十分有帮助,尤其是当价格远低于价值的时候,你手里还恰好有钱的话。在投资时,恐惧的氛围(iDog注:市场处于绝望状态时)是你的朋友,而一个兴高采烈的环境(iDog注:市场处于牛市末期时)则是你的敌人。
  • “2008年底的金融恐慌期间,即使一个严峻衰退正在明显地形成,我也从未想过要卖出我的农场或是纽约房地产。如果完全拥有一项具有良好的长期前景的稳固生意,对我来说,哪怕是稍微考虑要抛售它,都是非常愚蠢的。我持有的股票就是好生意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卖出呢?一些部分或许最后会让人失望,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一定有好结果。”
  • 给非专业人士的好消息:投资并不需要过多技巧。总体来说,美国的商业一直很好,以后也会继续好下去,虽然肯定会有无法预测的波动起伏。非专业人士的目标不应去自己选股,但应该持有各种生意的一部分,这样总体来看,就会有很好的表现。一个低成本的S&P500指数基金就能满足这个目标。
  • 如果巴菲特去世,所有的伯克夏公司的股票都将用于慈善。剩下的现金留给遗孀。对于像巴菲特太太这样的不懂股票的普通人,他的建议是把现金放入一个信托,对 管财人的指示十分简单:10%投资于短期政府债券,90%投资于S&P500指数(而且特别强调用Vanguard的VFINX,因为其费用十分 低廉)。投资10%于政府短期债券的原因是,在十分糟糕的市况下,可以从这部分投资中每年提取3~4%用于生活,这样就可以避免在错误的时机被迫卖出股 票。而S&P500公司都是一些很好的公司,它们可以自己很好地发展。
  • 除了投资什么外,何时投资也很重要。最危险的是胆小的投资者或新手在市场极其狂热时入场,然后等看到账面亏损了才美梦破灭。据Barton Biggs(华尔街管财人)的观察,牛市就像性爱,都是在临近结束时感觉最好。(iDog注:巴菲特会偶尔说一些黄段子,但由于用得太好而无法删除。。。)解决投资时机错误的方法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积累股票,并永远不要在出现坏消息和股价远低于高点时卖出。遵循这些原则,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不仅做到了分散投资,还能降低投资成本,因此,一定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实际上,一个能正视自身弱点的不算精明的投资者可能会获得比博学的专业投资者更好的长期回报,如果后者不能看到自身的哪怕一个弱点的话。
  • “说到本·格雷厄姆,我在1949年买了他所著的《聪明的投资者》,并由此学到了他的大部分想法,而我的金融生涯也随之改变了。我已记不得当时花了多少钱买的该书的初版。根据本的格言:你支付的是价格,你得到的是价值。在我所有的投资中,买这本书是最好的投资(除了买那两份结婚证以外)。本能用简单优雅的文字条理地阐明其想法,而不需要那些希腊字母和复杂的公式。对我来说,重点是新版的第8章和第20章,至今都在指引着我的投资决策。”

另,突然感觉巴菲特的耳垂很长,如画中菩萨的耳垂一般。。。

buffett

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近来在网上读到一位失业的美国人发给一位职业顾问的咨询信(iDog译):

我于10月被裁员,在2013年剩下的日子里一直在积极地找工作。我是一名会计师,有公共会计的背景,我可以接受公共会计以及客户方的工作。在2013年里,我没有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我有点慌了神,我发出了40多份简历,可是一次面试机会都没有。我不禁怀疑,我今后是否还有可能找到一份新工作。这一切是很荒谬的,我才38岁,而且在原来的公司有很好的职业发展。

我在想,我是否应该暂时把自己的愿望放在一边,因为我们夫妇并没有太多积蓄,而且我们有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8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什么改变,因为我们不想惊动孩子们。我在找所有的工作机会,从入门级的工作到临时性的工作,因为我实在受够了坐在办公桌前把简历送往虚空,而且我也开始对钱感到惊恐。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停止找专业工作,并转而接受任何工作?另,如果他们不雇佣我(天理难容啊!)怎么办?

原文:

I got laid off in October and job-hunted actively through the rest of 2013. I’m an Accountant with a public accounting background who is open to either public accounting or client side work. I got zero interviews in 2013. I haven’t been freaking out up until this point but with exactly no requests for interviews after sending out at least forty resumes, I’m starting to wonder whether I will ever get a new job. This is ridiculous, because I’m 38 and had a great career at my old firm.

I’m thinking that I should step down my aspirations at least for now, especially since my wife and I don’t have a lot in savings and we have two kids, ages ten and eight. We haven’t changed much in our spending pattern so far because we didn’t want to alarm the kids. I am looking at everything, from entry-level jobs to temp agencies, because I’m sick of sitting at my desk sending resumes into the void and also starting to feel frantic about money. When do I switch out of my search for my traditional position and just take any job? And God forbid, what if those guys won’t hire me? What do I do then?

这让我感慨颇深,因为我也是在去年被裁员的,只是失业时间要比这位老兄长得多。不过幸运的是,基本上没出现过财务上的危机。

在对此人深表同情的同时,我认为其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没有太多积蓄。有公共会计背景的会计师也算是比较高端的白领工作了,在职时肯定工资要比平均水平高出不少,而且本身又有财务知识,出现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不应该。平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很难看吗?没有意识到损益表很荒谬吗?没有意识到现金流量表很不合理吗?不管是不是会计师,我们都要时常用财务诸表来衡量自己的经济状况,用企业经营分析的方法来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全。我以前学习财会知识和经营分析时,首先就是以自己的财务状况为分析对象,找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其次,在他失业后,居然还为了瞒着孩子而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岂不知,其原来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正是整件事情的根源所在。在失去了高薪后,还继续维持高消费的生活的话,势必会让本来已经不好的财务状况更快地恶化。另外,掩盖坏消息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因为如果现在掩盖了坏消息,以后可能就不得不宣布一条更坏的消息。而且,维持生活方式不变就真的完全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吗?就没有因为习惯了那种消费方式而下意识地拒绝做出改变的因素?就没有为了维护中产阶级那种极度无聊的虚荣心而耻于承认的因素?因此,我们就算不能每日三省吾身,也要经常静坐或静静地思考一下,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要自欺欺人。

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的确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平时就要理财,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有病乱投医。当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势必要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是坚持找专业工作呢,还是马上出去打工呢?如果坚持找专业工作,则有可能会面临吃不上饭的窘境;如果出去打工,则会耽误自己找专业工作,发生很高的机会成本。对这个问题,是没有好的答案的,因为你无法预知未来。因此,只能是根据当前的财务状况来决定是否要出去打工。但不削减生活开支的话,靠打工的微薄薪水生活,势必会造成长时间打工的结果,这样就更难抓住好的工作机会了。

如果有一个坚实的财务基础的话,失业后就算对财务状况有影响,也不容易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每天坐在桌前心急火燎,而是可以耐心地等待市场的恢复和好的工作机会的到来。在此期间,在找工作之余,可以读书、强化专业知识、锻炼身体、休养生息、投资或投机、短时间打工(如果有兴趣的话)、短期小成本旅游、陪伴家人以及做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的事。如果能这样的话,可能会越来越喜欢这种生活,而不是像案例中那样感到受够了。。。

同时,风险管理也很重要,也就是说要未雨绸缪,不要下雨了才去借伞。我们知道,财务诸表中,资产负债表反映了某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像一幅快照,或CT扫描的一个断面;而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则是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的积累的变化情况。因此,除了用资产负债表来了解自己当前财务状况是否健全外,在用后两者分析时,不但要分析自己有收入的情况,还要预测自己失去现在的工作时会如何。要尽量让自己在整幅画面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当自己完全“可有可无”时,也就实现财务自由了。这应该是我们在理财方面的一个首要目标。

另,不管自己水平多高,找不到工作只不过是一个一时的市场供需问题,没什么天理难容的。真正天理难容的是自己不照顾好自己和家庭。西方不是有句格言,说“上帝助自助者”(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吗?我们中国的成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是这样,不要理解为要去损人利己,而是要理解为照顾好自己,不要随便作践自己。你自己都自暴自弃了,还指望别人来管你吗?“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天降的灾难是不难渡过的,难渡过的是自己作践自己。

财富和心灵

以前,经常有人用“爱情事业双丰收”来作为人生幸福的目标,但这有点太小家子气。进一步拓展一下,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获得财富,以及获得心理的满足,比如对社会有用,受他人爱戴等。前者跟这个目标一比,就像一个小小的子集,被包含其中。

《非常識な成功法則》一书,用了下面的图来分析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mind-money

横坐标表示财富,分为贫穷和富有;纵坐标表示心灵,分为贫瘠和丰裕。这就把人生分为4大类:

(1)凡人:没钱,心灵贫瘠
(2)暴发户:有钱,心灵贫瘠
(3)宗教家:没钱,心灵丰裕
(4)幸福的富人:有钱,心灵丰裕

假设我们以(1)为起点,以(4)为终点,那么,有三条较短的路径可以实现目标:

  • 路径A:(1)–>(4)
  • 路径B:(1)–>(3)–>(4)
  • 路径C:(1)–>(2)–>(4)

一般认为,路径A十分困难,因为既要抓财富,又要抓心灵,就像日本的谚语说的那样,“二兎を追う者は一兎をも得ず”(同时追两只兔子的话,一只都得不到)。路径B也很困难,心灵丰裕了之后,如何把它转换为财富是个问题,也许需要某种顿悟?路径C则是最佳、最容易的路径:首先集中全力去追逐财富,期间不免心灵要有一定程度的荒芜。如果成了暴发户后又再次变贫穷也没关系,重新来过就是了。之后,等变得富裕了,并且也玩够了之后,就自然开始寻找新的寄托,比如做做公益、慈善等,这就会逐渐让心灵也丰裕起来,成为有社会地位的被他人爱戴的人。世界上很多的富翁都是如此,比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等,都是先富有了,然后再成为慈善家。

作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有另一种看法:就像禅宗的“直指人心”一样,我倒觉得路径A这种直指目标的路径更好。

路径C:

看似坡度比较缓,但在从(1)到(3)的过程中,心灵的荒芜程度实在太大,尤其是出现反复的情况。从没钱又心灵贫瘠的状态一旦成为暴发户,人们往往容易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把金钱、享乐等看得太重,从而深陷其中,根本不会去寻求解脱。就算最后这一切都腻了,去做做慈善来回馈社会,如果没有特殊的机缘的话,最后也难以有太高的境界。当然,最可悲的莫过于时间(即生命)的巨大浪费。我们要牢记普贤菩萨的《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路径B:

这看似很理想,但对大多数在俗世中生活的人——特别是拖家带口的人——来说,不太现实。如果孤身一人,甚至是出家为僧的话,这应当是最合理的途径,当然,到(2)可能就中止了,不需要再特地去追求财富,因为财富等世俗的快乐对他们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几天前,我在读了《金刚经》、《阿弥陀经》和《法华经》的数品后,再读一本书,里面说到要利用各种强烈的欲望来作为自己获得财富、走向成功的动力,哪怕是一些不纯的动机也没关系,比如:到高级小区居住,开高级车,穿名牌西装,与佳人(日语原文“素敵な女性”,指拥有美丽、温柔、优雅、聪颖、谦逊等诸多优良品质的女子)交往等等。我试着想了一下,居然觉得没有一样会对我产生触动,至少当时是那样的。当时我坐在家庭餐馆里边喝咖啡边读书,身穿三年前花800多日元买的牛仔裤,不知道多少年前花1500日元买的休闲衬衫,6年前免费办的非智能手机,没有手表。。。可我一点也没觉得有何不妥。至于名车豪宅,美女佳人,也没什么意思。正如刚刚经受了无尽的富贵的洗礼的人,听到有人说努力工作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天晚上能喝一杯烧酒,加几个小菜一样。。。我尚如此,何况遁入空门的人?

路径A:

大道至简,不要人为地把事情搞复杂了。要追求这个目标,就直奔它去就是了。

我觉得,对于财富和心灵这两者来说,一个共通的要点就是尽量减少各种欲望:

  • 减少物欲,尽力把手里的金钱用于构建资产。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金钱流向自己。而且,就算金钱总数不变,你所需要的越少,你就越富足。要记住,富有不是用货币单位来衡量的,而是以时间单位来衡量的,是你的财富可供你生活多长时间:富有程度 = 资产价值 / 生活开销。
  • 减少心理满足的欲望,尽自己目前的能力去行善,而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去消费和做慈善。美国的确有这样的人,他们由于父母的卓越而变得平庸,人到中年、成家立业了还每月接受父母的资助,因为他们自己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当前的生活方式:住高档小区,并时常做一些慈善等等。这不是十分荒谬吗?哪有一边接受资助一边做慈善的?他们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富人(虚假的富人)的体面而已。

减少了各种欲望,在此基础上去修心,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平静。不急于去获得成功,而是按部就班地做好当下该做的事,并耐心地静观其变。对资产价值的起起伏伏,也如“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一般,毫不放在心上,这样往往反而能致富,而不是受恐惧和贪婪的驱使,在无尽的挣扎中耗尽资产。

这样,既不会因为一味追求金钱而让心灵荒芜,耽误人生的大好时光,同时又能由于努力和福报的积累而逐渐形成财富。创造财富的过程可以用来修心,修心的过程也会产生财富。二者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直指目标。

日本有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的谚语,我们也有“一箭双雕”、“一举两得”、“双管齐下”等说法。另,日本也有“二刀流”的方法(剑术家宫本武藏的武技)。至于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则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哪个对自己有用、哪个适合于自己,哪个就对、就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