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 投资理财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RESP篇

RESP(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s)是为孩子存未来的大学学费的一个账户,除了同样可以用于投资而且可以得到免税增长外,其主要特点包括:

  • 在投入资金的时候,政府有相应的补助(但没多少,不要受这一点过度的影响)
  • 多人(父母、其他亲属甚至无亲缘关系的人)可以向同一个账户里投入资金,有点类似于集资
  • 目的是为了用于学费,否则有一些不利因素

总的来说,RESP相比于RRSP和TFSA优点比较小,所以我一直有点懒得关注。当然,资金足够的话,就一并都投满肯定只有好处而没坏处。对于新移民来说,如果刚开始手头的可投资资金不够多的话,就应该首先优先投入RRSP和TFSA。具体的以后再讨论。

RESP的基本概况

年满18岁的有SIN的人都可以为某个孩子开设RESP账户,每个孩子可以有多个人为他开户。但是所有账户合计投入金额(不包括政府给的补助和投资增长额)不能超过50,000加元。否则,超额部分会有每月1%的惩罚利率。

账户可以保持36年(“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

RESP的主要好处

  • 领钱:如果投入RESP,可以从政府领到孩子的教育补助(CESG:Canada Education Savings Grant):金额是你存入金额的20%,但是每年最多500加元。每个小孩终生最多可以拿到7200加元。
    • 最大补助额500加元:如果是中低收入家庭,还可以多领一些:家庭年收入低于$47,630:多领100加元;$47,630 – $95,259:多领50加元。但孩子的终生教育补助最大值7200加元不会变
    • CESG会持续到孩子年满17岁那年
    • 如果以前没开RESP账户,为了多领甚至领满7200加元的补助,允许每年多存入一些钱,但每年最多能领1000加元的补助。
  • 节税:RESP账户内的投资可以免税地增长(类似TFSA和RRSP)

使用方法

  • 孩子上学的费用:取出的时候,本金部分不交税(因为投入的是税后资金),但政府补助和投资收益部分,需要算入孩子的当年收入来交税。但是一般来说孩子上学时基本没多少收入,所以也交不了多少税。取出的时候需要孩子的入学证明。
    • 这笔钱的用途不仅仅局限于学费,在校期间的所有相关费用(衣食住行的费用、买课本和电脑等的费用,等等)都可以。
    • 不仅仅是可以用于加拿大的大学,全球合格的大学(一般比较大的大学,比如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可以在网上查询)都可以。
  • 其他用途(孩子没上大学,或者家庭紧急需要用钱):本金部分不交税,CESG需要退还给政府,投资收益按账户持有者(subscriber)当年的边际税率加20%来交税(这部分很不划算)。

在哪里开设TFSA账户

很遗憾的是,我最喜欢的Wealthsimple Trade目前不支持RESP账户。所以,这里只推荐Questrade。

Questrade是加拿大最大的网上券商。有美元账户,适合用于美国股票投资。ETF买入不要手续费(但是,需要缴纳交易所收的ECN fee),卖出时有手续费。手续费也比较便宜,$4.95-9.95。同时,该账户还适用于美国股票投资。另外,一个小技巧是用于做美元和加元之间的低手续费兑换:比如先用加元买入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某证券,再找客服转换为在美国上市的同样的证券,然后卖出,就转换成美元了。这种操作比在银行换能省不少手续费,只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还有,需要注意的是,Questrade会收不活跃账户手续费,但很容易避免:只要每个季度都交易一次就可以了。

点击这里开设Questrade账户,如果开设账户(仅限于这里讨论的这些账户,属于“Self-directed”一类的)后的三个月内投入1000加元或以上的资金,根据资金的多少,可以得到25-25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TFSA篇

类似于RRSP,TFSA(Tax Free Savings Account)的名字也有点误导,实际上也是既可以储蓄,又可以投资。

TFSA账户的概况

  • 对于年满18岁的税务居民,每年都会产生一个额度,具体可登入CRA的个人账户查看(其英文名称是“TFSA Contribution Room”)。
  • 如果向TFSA账户中汇入多于额度的金额,那么对于超出的部分会产生惩罚性的利息(每月1%,交给CRA),直到把超出部分汇出为止。
  • 投资增值:不算汇入的额度内。额度只计算汇入该账户的资金。
  • 如果从TSFA账户中取了钱,那么,同样的金额会被累加到次年的额度中。
  • 取出的钱,可以在下一年的1月1日或之后再次存入同样多的金额(另外,还可以存入新的一年里产生的额度)。比如已经存满100%的额度,共$10,000,之后因股市大涨和股息而变为$20,000,然后为了买房子全额取出。假如之后又得到一大笔钱,而且希望继续投资于TFSA账户的话,次年1月1日开始,可以总共存入的限度额为:$20,000 + (次年度产生的新的额度)。
    • 因此,从TFSA账户里取钱的话,除了必须在次年度1月1日或以后才能补回以外,没有任何不利的因素。也就是说,从TFSA账户中取钱的话,如果到次年初的期间内市场大涨的话,你会错过这一波行情,除非在非注册账户里投资并缴纳相应的税金。
    • 如果存满100%额度,共$10,000,之后因市场大跌而变为$5,000,并因需要钱而变现全部取出。次年初以后能再次存入的额度为:$5,000 + (次年度产生的新的额度)。
  • REIT:红利不需交税
  • 短线交易:CRA有权要求交税。但是不需要主动交税,可以在CRA认为需要交税时再缴纳。但是,惩罚将会使得这样做很不合算,所以不要做短线交易或过于频繁的交易。当然,CRA不太可能监视全国的人如何操作,因此,他们会通过一些指标来筛选检查。从TFSA制度开始时到现在,额度总共不到7万加元。据估算,如果TFSA账户净值达到25万加元以上的话,就有可能被CRA盯上。
  • 不许交易OTC(Over The Counter)股票
  • 不可以有联合账户(跟RRSP一样),但可以有受益人(beneficiary)。当事人死亡的话,则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余额会被转给受益人,而且没有任何相关的手续费发生
  • 离开加拿大的时候,还可以继续拥有TFSA账户,继续免税增长。也可以取出来,不需担心交税的问题。
  • 如果投资美股,那么获得股息后,会被IRS收取15%的withholding tax。在RRSP账户中投资美股的话,由于美加的税务协定,股息就不会被征收withholding tax。

普通账户中capital gain的税收方法是,把capital gain的一半算入你的收入,再按边际税率计算税金。所以,如果工资和capital gain都很高的话,很可能会达到最高税率。这正是TFSA账户的可贵之处。

建议的使用方法

不建议投资风险高的股票。如果损失了很多钱,就会永久地损失了TFSA额度。因此,TFSA账户比较适合投资稳健的股票。当然了,难道普通账户就要用来去赌吗?我觉得各种账户都应该如此。

我原本觉得应该根据投资组合理论,除了股票外,也加入一些诸如GIC(定存)和债券等低风险金融商品。后来想了一下,完全不必如此。TFSA的关键在于投资的免税增长。那些低风险的金融商品本身也没多少收益,这样,免税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应该把这类金融商品放在普通账户或干脆存在银行里,而把TFSA账户里的资金完全买成股票(或股票类ETF)!当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而保存一些现金在TFSA账户,用于在合适的时机买入股票。但这里的要点是,不要把定存、债券等放在这里。可以利用普通账户来做这方面的平衡(除非普通账户里的资金太少,不足以平衡TFSA账户里的股票仓位),否则,TFSA账户使用得就不够有效率。

在哪里开设TFSA账户

RRSP账户相同,建议在券商开设TFSA账户,而不要在诸如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投资公司开设这类账户。推荐以下两个券商:

Wealthsimple Trade:买卖股票不收手续费,所以适合加拿大股票的投资。美国股票的话,由于没有美元账户,买入时只能用加元,卖出时也只能收到加元,所以有两次货币兑换发生。而偏偏这里的兑换费用较高(1.5%),所以不太适合美国股票投资。美国股票建议使用下述的Questrade账户投资。

点击这里开设Wealthsimple Trade账户,可以得到1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虽说他们也是在设法获得更多的账户,但该公司本身在我心目中是最好的。适合开设RRSP和TFSA账户。

Questrade:加拿大最大的网上券商。有美元账户,适合用于美国股票投资。ETF买入不要手续费(但是,需要缴纳交易所收的ECN fee),卖出时有手续费。手续费也比较便宜,$4.95-9.95。同时,该账户还适用于美国股票投资。另外,一个小技巧是用于做美元和加元之间的低手续费兑换:比如先用加元买入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某证券,再找客服转换为在美国上市的同样的证券,然后卖出,就转换成美元了。这种操作比在银行换能省不少手续费,只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还有,需要注意的是,Questrade会收不活跃账户手续费,但很容易避免:只要每个季度都交易一次就可以了。

点击这里开设Questrade账户,如果开设账户(仅限于这里讨论的这些账户,属于“Self-directed”一类的)后的三个月内投入1000加元或以上的资金,根据资金的多少,可以得到25-25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虽说他们也是在设法获得更多的账户,但该公司本身在我心目中是很好的,仅次于Wealthsimple Trade,对于TFSA账户,如果想投资美国股票的话,建议在Questrade开户。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RRSP篇

在加拿大,投资账户分为两大类:注册投资账户(Registered Investment Account)和非注册投资账户(Non-Registered Investment Account)。这里的“注册”是指对政府注册,因为这类账户往往伴随着享有税务上的延缓或免除等优待,因此,政府需要紧紧地盯住这些账户。非注册投资账户则是那些普通的账户,除了盈利后需要交税外,政府不会理会你做何种操作。

投资账户的一些典型例子:RRSP,TFSA,RESP,RRIF。这里先讨论RRSP。

RRSP

RRSP(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s Plan)名字有点误导,似乎是个储蓄账户。实际上,你可以在该账户内进行投资操作。可能政府更倾向于鼓励人们尽量不要做高风险的操作吧?毕竟其目的是为了补充退休金的不足,也就是为了降低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压力。简言之,RRSP就相当于美国的“401(K)”,日本的“確定拠出年金”。具体一点说,就是根据你去年的收入,来决定一个投入额度:收入越高,这个额度就越高,直到到达上限。如果在该额度内把资金投入RRSP账户,则投入的这部分钱会起到抵税的作用(即在计算税金时,先把该金额从收入中扣除),之后在取出时,按取出当年的边际税率课税。同时,RRSP账户内的投资可以享受到免税增长的优待。

所以,需要搞清楚的是,RRSP内的投资不是免税,而是延迟交税。这样,就应该马上想出一个应用场景:如果某一年你没有收入,而且急需用钱,则可以从RRSP账户内取些钱出来,这样可能就不需要交税或只需要缴纳很少的税。当然,这样做的话,你的这部分免税投资额度就永远消失了,因此,如果可以避免的话,尽量不要在退休之前取钱出来(下面会给出解释)。

RRSP的额度可以通过登入你的CRA账户或查看CRA在审查完你的报税后给你的通知(称为“Notice of Assessment”)来确定。其计算方法是你的去年收入的18%,加上一个上限,再加上你以前尚未使用的额度。该额度的英文名称是“RRSP Contribution Limit”,相当于上述通知里的“RRSP Deduction Limit”。把钱投入RRSP时,不要超过该额度,否则会有惩罚性的利息产生:如果超过的金额在2000加元以下,CRA会容忍之;否则,会每月对其征收1%的惩罚性税款。

总结一下RRSP的两大好处:

首先,投入该账户的资金可以抵税,也就是降低需要缴纳的税金。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如果某一年收入不高,而预计今后有可能会比较高,那么这一年投入的RRSP可以先不申报,而是留待日后工资高的时候用。不是说当年投入RRSP的金额就一定要当年用于抵税。这样做的原因是收入高的年份边际税率更高,因此,如果抵税的话,效果会更好,甚至有可能把税率拉下一档。

其次,RRSP账户内的投资可以得到免税的增长。不像在普通投资账户里那样,资本利得和股息都要被收税,在RRSP账户里,这些都是免税的。直到从账户里取钱的时候,这部分金额才会按你当年的边际税率被课税。这一点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省出来的税金也会在这些年里得到指数增长。

因此,使用了上述的应用技巧(在收入少或没收入的年份,从RRSP账户取出一些钱用),就只能享受到第一个好处,而放弃了这部分钱所带来的第二个好处(免税的投资增长)。因此,只要还有其他的途径(比如有定存等账户的钱),且不是急需钱用,就尽量不要从RRSP账户里取钱。

对于从RRSP账户中取钱,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 不要一次取出太多。因为取出的金额是算入当年收入的,一次取的多,有可能让税率很高。
  • 去世的人,相当于把全额提出,这样,税率会极其高。这也是一种奢侈的烦恼(因钱多而必须交更多的税,总比因没钱而免税好吧?)。因此,要在退休后有计划地逐渐把钱取出来。

根据上述两点,自己的各个账户要维持一个好的平衡,不可偏废。这也是有时提早取出一些RRSP会比较好的原因之一。如果平时RRSP账户里有很多钱,而其他普通账户里几乎没钱的话,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迫从RRSP账户里支取。这样就不太好,因为被迫紧急取出往往不如预先有规划地取出更可控。

配偶RRSP(Spousal RRSP)

如果配偶没有收入,也就是配偶本身没有RRSP额度,那么有收入的那方可以把自己的额度用于配偶(即投入配偶RRSP账户,帮配偶积攒退休金)。其结果是(假设“自己”是夫妻二人中高收入的那方,“配偶”是低收入或零收入的那方):

  • 应以配偶的名义开户,账户归属于配偶
  • 从自己(而不是配偶)或双方的联合账户向该配偶RRSP账户汇款
  • 向配偶RRSP账户投入的钱,出自自己的RRSP额度,给自己的收入抵税
  • 退休时,从配偶RRSP账户中取出的钱算作配偶的收入。这样,由于收入被分摊到两个人身上,取出同样金额的钱的情况下,需要缴纳的税比由一个人全部取出要少。
  • 三年规则:从配偶RRSP账户中取钱时,如果存入时间在三年以内,那么这部分钱按自己的收入课税。而且,取钱的时候遵循“后入先出”的原则,也就是说,首先会从最后一次投入的部分开始取出。所以,如果一定要取出一些的话,要先停止投入一段时间(2-3年,取决于具体日期。年末之前投入的部分,在次年都算已投入一年)。(这应该是CRA为了防止人们用这种方法投机取巧地少交税而堵住的一个漏洞吧?)
  • 从配偶RRSP账户中以HBP来取钱买房的话,则没有三年规则的约束。

2007年,政府推出“Pension Income Splitting”,允许退休者将其收入(退休金)的50%划归其配偶的收入。所以,从退休后节税的角度上来看,配偶RRSP已经被取代。但它还是有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的:

  • HBP(下面详述):如果配偶本身的RRSP账户里没有多少钱,就最多只能取出一个人的HBP最大额度。使用配偶RRSP后,就增大到两倍。
  • 如果一方到达71岁时,就已经无法再向自己的RRSP账户里投入金额。可是,如果配偶尚未到71岁,就可以向配偶RRSP账户里投入这部分额度。
  • 早期退休:在65岁之前,无法使用“Pension Income Splitting”。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配偶RRSP了。

HBP

简而言之,HBP(Home Buyer’s Plan)就是可以免税地从RRSP账户取一些钱出来用于买房子的一个政策。可取出的上限是35,000加元。应用HBP时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 存入3个月以上才能用
  • 4年以内未曾住自己的房子的情况下,买加拿大的房子时才能用。
  • 买后打算至少住一年(应该是为了堵塞一个漏洞,防止你用这种方法买个房子然后很快卖掉套现)

从买房的两年后开始,需要在15年内把这笔钱逐渐还回去。每年要还满2,300加元或更多。不足的部分算入当年的收入来交税。如果以前的HBP额度还清了,再次满足4年内未曾住自己的房子等条件的话,还可以再次使用HBP。

RRSP、配偶RRSP和HBP相关的一些技巧的总结

  • 如果某一年的收入不太高,可以不申报该年度的RRSP抵税,而把它留待将来收入比较高的年份再用。
  • 如果配偶没有收入,可以通过配偶RRSP的方式存入一些钱,这样在使用HBP时,就可以取出两倍的35,000加元,即70,000加元。或者较早退休的情况下,在取钱时可以少交一些税。
  • 预计将来有一大笔收入(典型的是某种一次性的收入)的话,可以在之前几年先攒着RRSP,到时候再抵税。这个方法对收入不规律的人(比如演艺人员)或者可以决定收入的人(比如企业主)来说比较有用。
  • 如果没有钱投入RRSP,可以对该额度申请一个贷款(RRSP loan),然后把这笔钱投入RRSP账户。之后用退税来还这笔贷款。如果退税不足以还清贷款的话,会发生一些利息。可以计算一下,看看用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如果边际税率较高的话,应该是会赚不少的(适用于高收入且月光的人?)。这个属于有点极端的技巧。
  • 如果收入不是太多或需要用到投入RRSP的钱,同时配偶没有收入,一个想法是把自己的额度投入配偶RRSP账户,并在那里存2-3年再取出。由于配偶没有收入,所以取出时可能不用交税或只需缴纳很少的税(视取出的金额多少而定);同时,又为自己目前的收入抵了税。但是,还需要从家庭整体的角度考虑该问题,因为随着配偶从零收入变为产生一些收入,有些因素会产生变化,比如配偶抵税额,和一些福利。这些福利的典型例子包括:孩子的牛奶金(CCB),增殖税(GST/HST)退税,等等。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算一下这两三年的时间真正能获得的收益,并评估一下是否合适。经常见一些人有这种想法:想投入TFSA,但是又想投入RRSP来抵税,而且没有足够的钱全部用掉这两种额度,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优先投入配偶RRSP,并在两三年后取出投入TFSA。这样既抵了税,又不用对这部分钱交税(这部分虽说配偶不需交税或只交一点点,但如上所述,要计算全家的情况再判断),还有免税的投资增长。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因为这有点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钱用满RRSP和TFSA额度,就算投入了配偶RRSP,也可以一直放在那里,反正也是免税增长,而且没用掉的TFSA额度还会积累。如果从配偶RRSP账户取出钱再投入TFSA的话,则这部分RRSP额度就永久丧失了,以后钱多了也无法再有这种优惠。(解释:如果配偶RRSP里有1万加元,你取出后投入TFSA,那么你的免税投资增长额度就只剩TFSA这些了,而配偶RRSP里的那1万加元的额度就彻底丧失了。而如果你设法用别的方式挤出1万加元投入TFSA,那么相比前面的情况,你就有2万加元的免税增长投资。)所以,除非真的急需用钱,可以把配偶RRSP的“三年原则”视为政府为了防止人们做傻事而设置的障碍。

在哪里开设RRSP和配偶RRSP账户

这些账户可以在以下几种地方开设:

1. 证券公司(券商)

这是我推荐的地方。其中,网上券商能更好一些,因为各种费用都更低,甚至免费。我推荐的(以及我自己在用的)有以下两家:

Wealthsimple Trade:买卖股票不收手续费,所以适合加拿大股票的投资。美国股票的话,由于没有美元账户,买入时只能用加元,卖出时也只能收到加元,所以有两次货币兑换发生。而偏偏这里的兑换费用较高(1.5%),所以不太适合美国股票投资。

点击这里开设Wealthsimple Trade账户,可以得到1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虽说他们也是在设法获得更多的账户,但该公司本身在我心目中是最好的。适合开设RRSP和TFSA账户。

Questrade:加拿大最大的网上券商。有美元账户,适合用于美国股票投资。ETF买入不要手续费(但是,需要缴纳交易所收的ECN fee),卖出时有手续费。手续费也比较便宜,4.95-9.95加元。同时,该账户还适用于美国股票投资。另外,一个小技巧是用于做美元和加元之间的低手续费兑换:比如先用加元买入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某证券,再找客服转换为在美国上市的同样的证券,然后卖出,就转换成美元了。这种操作比在银行换能省不少手续费,只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该证券不会突然大跌的话)。还有,需要注意的是,Questrade会收不活跃账户手续费,但很容易避免:只要每个季度都交易一次就可以了。

点击这里开设Questrade账户,如果开设账户(仅限于这里讨论的这些账户,属于“Self-directed”一类的)后的三个月内投入1000加元或以上的资金,根据资金的多少,可以得到25-250加元的奖励(目前的情况,以后有可能改变)。虽说他们也是在设法获得更多的账户,但该公司本身在我心目中是很好的,仅次于Wealthsimple Trade,但在美国股票投资和Wealthsimple Trade不支持的账户类型(比如配偶RRSP和RESP)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2. 银行

我的观点:What?!Are you kidding?

在银行账户里做投资的手续费最贵。一个不太恰当但很好理解的比喻:在银行账户里做投资,就好比找剪羊毛工给你理发,找切肉工给你动手术。所以,银行账户还是用于其本来的目的吧(储蓄),投资的话还是找专业的券商比较好。

3. 保险公司

我的观点:What?!Are you kidding?

除了最基本的保险(比如医疗保险、车险、火险等等)外,我不建议买任何保险商品(请自行把这句话重复3遍)。在我的观念里,其他的保险就是智商税。如果说在银行账户里做投资只是在手续费上宰你的话,那么在保险公司做投资则是首先从本金上狠狠砍你一刀,然后再说手续费的事。所以,跟银行一样,保险也应该用于其本来的目的(就是保险),而不要用于投资等其他莫名其妙的目的。如果有人劝你买其他类的保险,那么为了你口袋里的钱着想,尽量跟他保持距离吧。

4. 其他的一些投资公司

这些是最容易通过各种各样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渠道找到你的那类。对此,我没什么经验,也不想有经验。我们毕竟是在做十分长期的投资吧?如果这些公司的寿命没有这么长怎么办?就算他们破产后有相关的保险来赔偿你,那也很麻烦不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我完全不建议在这里开设账户。还是前面那句话,专业的事情就找专业的(也就是券商)去做。当然,这些公司会声称他们就是最专业的,甚至你不懂都会代你投资。相信我(作为一个在投行等金融圈混迹多年的人),他们不是。他们在乎的永远都只是怎样从你那里赚到钱。如果说有哪家公司可能会跑路的话,那么上述四类中,这类是最有可能的。

颠覆传统的理财观念

施升辉是台湾的投资理财类书籍的作者。我在网上听了他的一个讲座(下文称施先生为“作者”,尽管我没读过他的书),以及观看了他的几个电视访谈节目,觉得他的观点很简单易行,但同时又比较有启发性。下面是一些笔记:

投资可以无脑、佛系,只要追求稳健的投资即可,而且也应该这样做。

投资应该精简。作者简化到两支股票(iDog:根据他的其他节目里的发言,应该是0050和0056这两支ETF)。不要什么投资都做,而是要集中、专注到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上。

认命才能赚钱。在股市赚5%很容易,但如果希望赚20-30%,则结果很容易赔钱。(iDog:想赚那么多,就得做风险比较高的投资,这样当然也就容易赔钱了。)大家都把钱存在银行,说明相信银行。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买这个银行的股票呢?银行股一般比较稳健,且股息率高,比如5%。(iDog:这里有点问题。相信银行是一般不懂金融的人,懂的是相信政府对银行的扶持,比如银行会有保险,在一定金额以下,如果银行倒闭,会用保险金来还清客户的储蓄。而且,通过股息赚5%,不等于说就是在股市赚了5%,因为还有股价的起伏。但这属于“微瑕”,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有启发意义的。)要通过领股息的方法投资股市的话,找那些大到不会倒闭的公司,并且长期坚持支付股息的,投资那些股息回报率比较高的,比如高于5%的那些。(iDog注:其实领股息的投资方法不见得是最优的,因为股息本身就是税后的了,比巴菲特的公司那种不发股息的公司效率更差些,除非公司不会善用这部分钱。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按这个思路投资,会起到两种效果:一个是敢于在股市大跌的血雨腥风的时候入场买,另一个就是实现了buy-and-hold的策略。)

股票是凡夫俗子唯一可以投资的项目。但是关键在于安于比较现实的回报率,不要好高骛远。

定期存款:只存两年的生活费,其他的钱用于投资。两年生活费的储蓄是为了防止股市大跌的时候因缺钱而不得不卖出股票。

一些金融工具不是用来赚钱的,比如旅行保险(没人希望飞机掉下来去赚这笔钱)。第一栋房子就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用来住的。

买股票的一个标准是:买入后晚上能睡得着觉。套牢是投资人的宿命,所以不要怕被套牢,而是要拥抱套牢。指数ETF或者高股息ETF也是不会倒闭的。对于不会选股的人,可以投资这些。对于台湾市场来说,市场联动ETF为0050(目前较高,在合适的时候买或用美元平均法定投)和0056(高股息的30家企业组成的,价格波动十分无聊,但股息回报率可达到6%)。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在股市大跌的时候,要勇敢地冲进去买。买了当然有可能套牢,但套牢时投资人的宿命,所以不要怕。为了降低风险,就要选择套牢了也不用太害怕的投资目标,比如不会倒闭的大公司,或者大盘指数。0050(台湾Top 50公司,相当于道琼斯指数)适合波段操作,在KD为20时增加头寸,达到80时减小头寸。0056(台湾高股息股票Top 30)可以“存股”,即长期持有。

iDog注: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施老师和“不败教主”陈重铭老师同台。陈老师对DK的20/80策略做修正如下:

  • 盘整行情:按日线图,DK<20时买;DK>80时卖
  • 上升行情:日线DK<20时买;周线DK>80时卖
  • 下降行情:周线DK<20时买;日线DK>80时卖

原因:股价上升的时候,买入的机会不会太多,因此应该看日线DK来买入,否则看周线DK的话,恐怕根本没有机会;在卖出时,则看周线DK来尽量不要轻易地卖出。下降行情同理。盘整行情则最适合做这种波段操作,故日线即可。施老师的回应:比如下降行情中,日线DK>80的时候,有可能还是处于套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会卖的,毕竟还有股息可领。陈老师表示同意。

附录:投资者贱芭乐的DK操作法:他是采用波段操作,主要看周线DK。这样,一方面不需要像看日线那样必须每天盯着看,另一方面又不用像看月线那样一年交易不了一两次。看周线的话,完成一次买卖大约需要四五个月。

  • 选股范围:从0050的50支股票里选那些优秀公司的股票,防止出现风险过大的情况(比如公司倒闭等)
  • 交易方法:按周线图的DK来交易:处于低位出现金叉时买入,高位出现死叉时卖出。有时候会出现DK线条纠结在一起的情况,金叉和死叉频繁出现。在出现这种不明确的情况时,就不要操作这支股票。

iDog:关于存股:多年前在日本混的时候,我广泛涉猎各种投资书籍杂志,读到过这种思路。就是跟存钱一样,改为存股票。也就是对投资人来说,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股票价格上,而是股票数量上。这里有以下的道理:

  • 存钱vs存股:存钱会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是零风险,实质上是100%的贬值风险。而存股票的话,在宏观上看是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而且还可以享受到总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当然,微观上看,会有个股和某些个时间点上的账面损失。
  • 注重股票的价格vs股票的数量:我们都知道,股票的价格只是大家认为它值那么多钱,而不是它的真正价值。因此,股票的价格是比较主观的,感性的,和缺乏理智的。而股票的数量则真正反映了你占有的资源的多少。因此,与其在股市动荡的时候跟着时喜时忧的,不如“宠辱皆忘”,一门心思地增加自己持有的股票数量。当然,这里有个问题要注意:股价不是完全的没有道理,如果公司的业务出现问题,股价一定会下降的。此时,是不是要乘机买入更多的股票(或者出清手里持有的股票),主要取决于该公司能否克服这个问题。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味低价买入,那么公司倒闭了的话,只能是一大把的毫无价值的废纸。因此,用“存股”的策略时,应该存那些稳健的股票或指数。

作者本人以前在证券公司工作,后来由于市场和业绩情况被裁员。之后为自己投资时,为了追求较高的回报率而使得投资组合的风险较大,且很容易落后于大盘。他意识到,要想睡好觉,只要跟大盘同样即可。因此,他就把股票都卖掉,换成了指数ETF。巴菲特对普通人以及他自己的夫人的投资建议也是买指数基金。作者现在每月平均可拿到6-7万元的股息,子女也已成年,故生活悠闲,自称“乐活大叔”。

他的建议是,只要配息超过5%,并且不会倒闭(比如0056这种指数ETF),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买入并持有。假如这些都能崩溃的话,新台币本身也会不再有任何意义,因此不需要担心。(iDog注:货币就是某种大众全员的信仰,否则,则不过是废纸而已。这种想法让我想起在日本生活时的事情。如果你买房子的时候问房产经纪:如果发生大地震倒塌了会怎样呢?他一般会告诉你: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肯定不只是你自己的房子甚至你这栋楼倒塌,而是一个大范围的倒塌,因此不用担心。也就是说,有点法不责众的感觉。如果某ETF里的公司普遍倒闭的话,当然基本上意味着整个经济体都要崩溃了,因此,有钱没钱基本上都没什么区别了。当然其实,还是可以通过拥有黄金和海外资产等方式实现风险分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这种无法抗拒的灾难的。)

他在1990年,把股市里赚到的钱用于在台北市买房,也因此而避开了之后的股灾,所以才能有今天的生活。几年前他又买了一套房(不在台北),为了抵御老年介护的风险(需要介护时卖掉房子,否则就作为资产存下来)。

给年轻人的建议:每月从工资里必须拿出6000元(新台币),一年就有72,000元,可以买3000单位的0056。这样持续6年,就可获得500,000元。如果是年轻夫妻的话,二人共有100万元,可算是人生的第一桶金。一个人的话,每月拿出1万元,6年后也会有100万元。此时,可作为首付在台北的周边地区买房(台北市太贵)。对于第一套房子的观点是,把它看作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投资物件。不要买太贵的,比如年轻人不需要有电梯的楼房,而且在新北市的话也不需要养车(不用买车位)。买了房子后,有钱不要急着还清房贷(因为利率相对很低),而是继续之前的投资。

对房子的观点:目前台北地区显然租比买合算(iDog:我觉得几乎所有华人多的地区都是如此),但60岁以上的人,房东多不愿意继续租,因此,如果能保证在60岁时能买得起房子的话,就不需要早买了,否则,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应该今早买一个比较安心。第一个房子就是用于自住,能买得起最重要,而不是传统的“location;location;location”的条件。对于年轻人来说,离车站远一点,没有电梯,不要停车场,价格就会便宜下来,在新北市,还是能找到1000万以下的房子的。(iDog:以东京来比较的话,1000万新台币——也就是大约4000万日元——的房子算是比较大和比较好的了。看来大台北地区的房子还是十分贵的。)按照经济学规律,少子化会带来房价的下降。买房子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给退休人士的建议(假设有自己的房子,子女已成年):夫妻二人生活费每年50万元(没有出国旅游的情况下足够),资金需要1100万元。配置方法:1000万元投资股息率5%的股票,用于赚取每年50万元的生活费;100万元为生活紧急预备资金,相当于两年的生活费,在遇到股灾的时候避免不得不卖出股票。

投资理财的道路上,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爸爸。自己的爸爸当然不会害自己,但他的观点就一定对吗?(iDog注: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有时候在论坛上会见到年轻人问自己积攒下的多少加元应该怎样投资的问题,我都会说要去学习投资,直到自己清楚该怎样投资为止,而不要随便相信任何人的建议。我不但不会相信任何人,而且连非指数型的基金都不信任。这都是在日本时通过大量的涉猎学到的。现在国内似乎私募、基金、ETF等比较热,我也时而被推荐买入这些,我都是不假思索地谢绝。实际情况是,只有自己才不会欺骗自己的,顶多是学艺不精,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投资指数啊。)

2008年到2020年间,没有出现过股灾(iDog注:网上经常有下跌了区区的2%左右就成为“断崖式下跌”的,这属于一惊一乍型,或者外行硬冲内行型。但2020年3月的跌幅超过了20%。),但股灾一定会出现的,尽管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些年轻人比较急功近利,追求高回报,这样就难免趋向于投机。这样的话,如果碰到一次股灾,可能就会把以前努力赚到的那些钱都赔光。因此,要强调稳健型投资,原则是“稳稳赚,慢慢赚,久久赚。”(iDog注: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就是不赔钱,跟这里说的是一个道理。虽说不赔钱比较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少赔钱。)

不要过度相信长期的复利效果。如果每年赚10%,20年后会变成原来的6.72倍。但这里有个假设是长期的每年都赚10%,这是不容易的。如果下跌了50%,要涨回去就得涨100%,而要涨到下跌前的金额加10%,就需要涨120%。由于股灾总会到来,因此不要过度相信长期的复利效果。如果股市里赚了钱,就要把钱用掉,因为用掉的钱才是自己的。快速用掉钱的方法之一就是买房地产,而且房子是相对保值的,不像股票那样起起落落。(iDog注:一般股市大涨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往往不会太热,在股市疯狂的时候,国内时有“卖方炒股”的人。因此,股票投资如果赚了钱,卖掉一些股票并买房子的话,就相当于对投资组合的再平衡。)卖掉股票后,不要用储蓄的形式保存财富,因为有通货膨胀的因素。房地产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

投资理财越简单越好,精力可以用于生活中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作者本人由于有房子,而且被动收入足够日常开销,因太闲而到大学里去学习写剧本。

以被动收入生活要满足两个条件:

  • 买必要的保险。没有保险的话,比如生一场大病,就会让被动收入化为乌有。(iDog注:指那些真正的保险,不是那种以理财为名义的莫名其妙的保险。)
  • 有自己的房子。如果租房子,万一被房东赶出去(iDog注:这说明台湾的相关法律对租客的保护不太充足?),就面临必须自己去买房子的问题,这样,被动收入就化为乌有(iDog注:这里应该是指买房子需要投入一大笔钱,这样就消减了自己赚取被动收入的资产规模,因此被动收入就会减少甚至消失。但是,总可以去找其他房子租吧?可能是指老年人,不容易租到房子的情况吧。)。要把保险费看作扔掉的钱(iDog:破财免灾),不要用保险的形式投资。保险种类的广度要大(就是各种情况都保到),但深度不用太大(否则开销太大)。

另,作者似乎是在2003年时被公司裁员(当时市场正是低点),而那也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开始对投资理财产生兴趣的一年。之前则一直是关心IT技术和修行等等,对股票持负面态度(当时正值网络泡沫崩溃的时候,电视里也总是一些耸人听闻的市场下跌的消息。),后来可能是出于家庭责任感而开始逐渐思想变得成熟了吧。人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际遇。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储蓄篇

刚到加拿大时,除了碧蓝的天空、明亮的阳光、远处冠雪的群山和高耸直立的树木外,让我同时强烈感觉到的东西就是极差的服务——这里的差不是说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差(当然相当一部分人的确如此),而是这里金融、电信等行业本身提供的服务太差。记得多年前第一次来的时候,想先到银行开个账户,以便把一些资金汇进去存着,用于旅游和生活(因为第一次来的时候属于“短登”,日本那边还有一份工作等着我回去),结果进银行一看其手册,满眼都是各种的收费。我从来没想过抢银行,结果银行却想要抢劫我了……于是吓得掉头就溜走了。直到几年前正式硬着头皮要在这里定居时,才不得不开了个账户,并办了个手机卡。因为这种种的事情,让我简直得了抑郁症(从没想过自杀等,只是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觉得没什么意义。就好比刚从高速下来,就进入一个严重堵车的街道。)。但认识到自己不够“看破、放下”,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也对金钱不像以前那么执著了:赚着少得多的钱,缴纳着高得多的税率的税,用着贵得多、差得多的服务,环绕着很多素质差得多的人(以前在Metrotown住,周围很多奇奇怪怪的人。有好多次过马路的时候都险些被车撞,比我这辈子在其他地方遇到的加起来都多。更不用说到处吸烟吸毒的了)。对服装也越来越不在意,只要足以蔽体即可。现在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而意外地暂时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远程(在家)工作,更是常常只要一套睡衣就可以了。发型也充满禅意,达到了“空”的境界。

由于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实在提不起精神来在这里进行任何投资,更不用说写关于投资的东西了。可是,不管这里条件多差,日子终究还是要过的,所以在努力了几年(!)之后,也逐渐地让一切恢复了正常。就算投资理财远远比不上在其他国家做,终究比不做还是要好些,聊胜于无。尤其是在去年10月从熙熙攘攘的本那比搬家到了人烟相对稀少的穆迪港,之后不久,恐怖的新冠肺炎就突然爆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此时,马上意识到了这里的可贵之处。毕竟钱财等都是身外之物。如果说身体都不重要的话,身外之物就更不值一提了。

这里的金融服务水平极差,条文多到自己的员工都搞不太懂,而且多是对客户不利的条款。以前的我会仔细通读,来这里后,处于抑郁状态中的我实在觉得读起来很恶心,就懒得去理会了。但越是这样,就越是要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这里就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记录下来,不但可供自己以后复习用,而且也可能会让其他的到加拿大的新移民或对理财不感兴趣的老移民甚至公民(如果懂中文的话……)受益。

这里首先说一下前面提到的银行,其他的内容以后会在其他文章中讲述。这里在银行开个账户,就会发现有各种名目的收费。我是到RBC开的账户(没什么特别的理由,而且天下乌鸦一般黑),跟老婆一起开的联名账户。联名账户的好处是一般来说二人中任何人都可以存款取款,但有些手续好像就得两人都到场了。对于居家生活,如果财务透明的话,这样把钱都放在一个地方,会比分开放在两个地方要方便得多。

这里的银行会收各种的“苛捐杂税”:每月要收月费;每月取钱次数多了每次要收费;转账要收费;用支票要收买支票的费用……等等不一而足。刚开始时,可能是因为RBC对初来乍到的移民的政策,加之银行里华人顾问的帮忙,银行暂且不收月费。但过了大约半年以后,就开始每月收几加元的费用了。虽说没多少钱,但只是因为我有个账户,而且当时还颇有一些存款,却不但没什么优待反而要每月交钱,感觉十分不爽(属于对于赏罚倒挂的憎恶吧)。我曾经问过,说是有投资的话就能免费。我试着在网上弄了个投资账户,但显然没弄对,因此继续被每月扣钱。我由于抑郁的心情,也懒得去管。而且客服也不给力,总是弄不明白。直到我去年因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皮包公司”,年底想给自己发一些RRSP(这里公司的典型员工福利之一,但后来会计说我的公司不能发这个,就算作普通的员工报酬了),去火速(平时懒得做,在年底最后一个营业日去的)开了一个RRSP账户并存进去2000加元,结果月费就戛然而止了。也就是说,停止月费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开个RRSP账户并存入一点点钱(比如100加元即可)。RBC试图让我选择他们打理的投资,但这样一来,又得定期交一些费用,而且我也对投资没有任何的控制。并且是让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试图全盘帮我这个有近20年投资经验的人来理财。我当然不愿意上这“贼船”了。这2000加元,直到现在我也什么都没做,就那样放着了。(另,这不是RRSP的最佳方式,我主要的RRSP也并不在这里。之后再讨论RRSP的事情

至于其他的存款,在之前到柜台存支票时,听了柜员的建议而放进了储蓄账户。据说柜员十分乐于提此建议,而我也觉得没错。储蓄账户(savings account)对存款提供更高的利率,有点像我们的定期存款账户(从利率较高这一点来看),但里面的存款没有固定的期限,而且可以随时支取,且对此没有任何的惩罚。与之相对的则是支票账户(chequing account),相当于我们的活期存款账户,只是完全没有利息。平时取款、汇款或开支票,要从支票账户里支取,否则就会被收手续费。而从储蓄账户里把钱拨到支票账户,则是随时可以免费地去做。我很怀疑银行系统把这个本该自动化的过程弄成必须加这样一个额外的手动的步骤,就是想收一点点的智商税。

(跟日本的银行系统比,支票账户实际上相当于“当座預金”账户。只是在日本,这一般是公司用的,而这里却是供普通人用的,作用上相当于“普通預金”账户)

从今年春季开始,各国政府为了对抗因新冠疫情而导致的经济停滞,开始了量化宽松。而对于我的存款来说,直接的后果就是那个储蓄账户每月收到的利息连以前的月费都付不起了(以前大约是月费的两倍多)。这样几个月后,实在是觉得不爽,加之在家里上班导致有更多的时间,我就开始在网上调查了一下,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富爸爸”系列书籍中,把投资者分为6个层次,其中第五级为“老练的投资者”,其标志之一就是能整合一些投资。虽说进行一些复杂的整合并不是普通人能做的事情,但这里演示一个超级简单的整合却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并且会在几分钟之内就立竿见影。

上面提到,由于量化宽松,储蓄账户的利息变得寥寥无几。这是对于诸如RBC这样的大银行来说的。加拿大在金融服务领域虽说远远比不上日本的水平,但还是有网银的。网银由于基本上没有支店、网点,也没有支店所需要的场地和柜台员工,因此,运营成本比普通银行要低得多。而这个对储户不方便的缺点的另一面,就是它们会把多赚的一部分返还给储户,也就是说存款利率更高。当然,诸如月费等也都是免费的。因此,只要把你在大银行里的储蓄账户“搬到”网银,即可收获更多的利息。而大银行的支票账户和网银的储蓄账户之间的连接,可通过eTransfer实现,免费、快速。这就相当于IT领域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把原来胖客户端的一些逻辑移出并放在远方的服务器上,并把二者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对用户来说,跟所有的逻辑都放在客户端相比基本没什么不同。

普通银行账户

普通银行账户

整合普通银行和网银账户

整合普通银行和网银账户

网银虽说看起来比较弱小,且虚无缥缈的,但它们也是正规的银行,存款在一定数额内也是有保险的(CDIC)。保险限度额一般是10万加元,即银行倒闭了也不会波及到限度额内的部分。因此,只要不把太多的钱存进去,就不必担心。

加拿大的网银比较好的主要有EQ Bank和Tangerine两家。经过一些比较,我选择的是EQ Bank,并且也推荐这家。当时我在网上,用了不到5分钟就开好了账户,并把钱汇了进去。点击此连接,开设账户并在一个月内汇入100加元以上的存款的话,会得到大约20加元的奖励(目前是这样,但奖励金额今后有可能变动)。之后就是每个月都多收获一些利息了,以后利率恢复正常的话会获得更多。我这样的宅男都能轻松搞掂,而且只需几分钟就能一劳永逸。所以赶紧行动起来吧!

花旗银行变成了PRESTIA

10月31日深夜,我习惯性地进行每月末资产计算,登录花旗银行时,蓦然发现以前习惯于见到的那个网站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一个桥页,有两个链接,一个指向PRESTIA,另一个指向花旗面向其法人客户的页面。我这才意识到刚刚过了凌晨0点,根据先前的通知,花旗银行在日本的零售业务终于正式终结,变成了SMBC信托银行的PRESTIA。SMBC信托银行是SMBC集团以前购买的法国一家面向富裕阶层的信托银行,而花旗并入后,则被称为PRESTIA,以便与之前的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信托和法人业务)相区分。由于系统的更替,当时无法登入,说是要两天后才能启用新网站。

其实,据说早在一个月前,花旗与SMBC信托银行就已经完成了交接。因此,今年夏天曾经有一个促销活动,好像是要求账户里至少有1000万日元的资产,并有一定数量的外币储蓄,这样,就会因每多存入一百万日元而获得1万日元的奖励。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保持到10月。我当然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们因银行的更替而关闭账户离去。但当时我在想,到10月有什么用?得到11月才能变成PRESTIA啊,到10月末人们就抽走资金的话,他们怎么办?结果,没想到的是,原来在10月已经完成了更替。

之后,我在午餐时间,去了趟变成了PRESTIA的花旗银行,一方面是为了看看变成什么样了,另一方面是为了换储蓄卡。当然,不换也行,但PRESTIA方面建议换,而且这也是唯一一次免费更换的机会。到了那里一看,果然店面变了样子,但基本上是对名称、Logo、配色等进行了改变,而其他的则还是跟以前一样。

prestia

到了里面,还是如往常那样,人不是很多(普通银行里往往会人满为患)。等了一会儿就叫到了我。于是,首先申请更新储蓄卡,并因为我是属于先去的客户之一,而可以选择一样纪念品。我选了一支圆珠笔,铝壳的,不算高级,但比普通的塑料壳的笔要好一点。另外,还有硬壳笔记本以及另一样什么东西(忘记了)可选。然后,我做了一个投资者的风险测试,并因此而可以再从另外3组纪念品中选一样,有折叠伞、手提袋以及笔袋。我觉得手提袋可能有点招摇,就好象为他们时刻做广告一样(也有可能是比较低调的,黑色,其他所知不详),想到我的伞都比较大(因为我喜欢用较大的伞,避免淋湿衣服),在早上不下雨但晚上有可能下雨时很麻烦,就选择了那个比较小巧的折叠伞,很轻巧,且能方便地放在我的手提包里。最后,在银行员对我进行了一番名为金融商品咨询实为销售的交谈后,就拿到了新卡。我保留了原来花旗的卡做纪念,但为了安全起见,银行员将其在系统里停用了。

prestia-card

上图是官方公布的新卡的样子。普通卡多了IC芯片,而金卡则没有IC芯片,还是只用磁条。为什么金卡反而技术上不如普通卡先进呢?我想,没加IC芯片的原因可能是怕影响美观吧?这一点很值得国内的银行学习和思考。看一下国内发行的各种白金卡,卡面上乱七八糟的一堆各种各样的东西,丝毫没有那种优雅的感觉。

bank-post-cards

上图左边是近来收到的从PRESTIA寄来的明信片,而右边的则是收到的在10月29日寄出的最后一张花旗式样的明信片。可见,也是除了名字、Logo和配色外,连格式都还是维持原状。里面也是如此。而且,其网站也是如此。不知道的恐怕会以为是盗版、抄袭的呢。

总之,一切都还是跟以前一样,所以也就基本放心了。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以后能否一直维持是一个问题,但近期应该不会改变吧。

周六,因与银行员约好,去了一趟银行,谈一些投资的事。我因为一些原因而无法投资他们提供的基金(而且说实话也不想在这里买基金,毕竟成本比证券公司贵了一些),也对保险不感兴趣,而且信用卡又被花旗银行卖给了SMBC集团的其他公司,因此,就只剩下贷款(住房和房地产投资)了。我也是觉得总是仅仅把钱存在他们那里,享受着其优惠,而没有太多的付出,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我也希望他们能一路走好,不要因走不下去而不得不取消一些优惠。但我对投资是十分认真和较真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而且也的确有十分客观的情况不允许我在这里买基金,一说明,银行员就不再向我推销基金了。于是,就只剩下消费了。我想申请一张好一点的信用卡,可惜他们目前又没有自己的信用卡业务。于是就多了解了一些他们的贷款业务。当然,我这一两年来,为了今后的生活规划而在那里囤积了较多的外币储蓄,而只拿很低的利息,且缺乏政府的储蓄保障,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些支持了。交谈中,我说,对于变成了日本的银行的PRESTIA,能保留原来花旗银行的一些特别之处是很难能可贵的。银行员说,如果不这样的话,跟其他银行比,就失去竞争力了。这倒是实情。对我来说,该银行有如下优点,是其他银行难以代替的:

  • 在离开日本后,账户还可以保留。而且,就是没有日本的住址也无妨,只要提供海外的住址即可。(这一点已经跟银行员确认过了)这是其他任何日本的银行都不能提供的。
  • 较低成本(对于Citigold账户甚至免费)的海外汇款
  • 方便储存外币储蓄,并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外币现金
  • 可以在海外的ATM上方便地取款(根据转让合同,PRESTIA可以继续使用海外的花旗银行网络)
  • 一定条件下的各种其他优惠,如免费在其他银行的ATM里取款等等

我当年一到日本不久,就在花旗银行开了账户,因为当时日语基本不通,花旗的英文服务让我感到十分的温暖。这么多年以来,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把花旗银行作为自己的主银行的(一段时间切换到了新生银行,后又切换了回来)。因此,我对花旗银行还是十分怀念的。希望PRESTIA能秉承着原来花旗银行的基因,一路顺利地走下去。

钱比普通人更善于赚钱(r > g)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 (Thomas Piketty)于去年出版的《21世紀の資本(英文原版: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文译本:21世纪资本论)在全球热销。简而言之,作者通过对过去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研究,得出结论:

  • 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有:资本收益率r > 经济增长率g。而且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 解决方法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以累进税率征收资产税

稍微详细一点说,作者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两大法则:

第一法则:α=r·β

其中α为资本分配率,即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之比;r为资本收益率,即被动收入与资本之比;β为资本、收入比,即国民资产与GDP之比。

若r一定,则β越大,α就越大。在美国,1910年时,β=7;到了二战之后,β大跌到2;之后β不断上升,到了2010年,增大到5~6。β增大的原因在于r>g。

GDP相当于国民收入的总和。GDP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g)就代表了劳动者的收入(工资)的增长率。若r>g,富人的资产增值速度就超过国民收入的上升速度,这就会自然地造成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第二法则:β=s/g

其中s为储蓄率;g为上面提到的经济增长率。

由上面两个法则,可以推导出:α=s·(r/g)

若s一定,r增大,g减小,则α增大。从1914年到1970年,在各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时候都有r>g的关系成立。因此,必然会导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解决方法是对富人课税:

  • 对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每年课税0.3~10%
  • 对年间5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课以重税(80%)
  • 如果只是一个国家如此,则财富会流失到国外,因此,应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协作共同执行。

日本传统上是一个非常平均化的社会,所谓“1亿总中流”,因此,近来贫富差距的加大成了重要的社会话题。但皮凯蒂在访问日本时指出,由于长期利率低于1%,资本收益率r较低,根据第一法则,α也会比较低。因此,不是很容易造成过大的贫富差距(iDog注:换言之,就是在日本不是很容易发家致富)。由第二法则,β与s成正比,而日本的家庭储蓄率很低,故β也较低。而且日本的遗产税及其累进性也较英美诸国为重,故日本应该不会退回到二战前那样严重的贫富差距。

一个小插曲:皮凯蒂做客某日本电视台的节目时,他指出,根据他对日本的数据的分析,年薪1000万日元以上的人属于类似“1%”类的,结果当时演播室里一瞬间“竟无语凝噎”,后来主持人匆忙换了个话题……其原因是,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工作人员在内,都属于年薪超过1000万日元的!只要看一下下图中我用红笔圈出的各大电视台的平均年薪(2015年发表的结果),就不难理解。而在某地方电视台办节目时,在场的人则可以侃侃而谈,肆意鞭挞这些高收入人群……

2015-tv-avg-income

对于上述的这些,本人的观点如下:

所谓r>g,也就是说钱比一般人(国民的平均水平)更擅长赚钱。其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给人打工只能赚些辛苦钱,而老板则在组织生产和承担风险的同时,相应地得到收入的绝大部分。这是有其社会合理性的。你若想当老板,也可以自己积累资金并承受风险从银行贷款,然后创办公司并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一般人不这样做,除了缺乏资金外,主要是不愿意承受风险和做这些麻烦的事。虽说有“富二代”至富N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生来就有钱,但经常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原因是遗产税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创业者多是从无到有的白手起家者。因此,不要总是找各种理由,应该反求诸己,正是自己由于懒惰、怯懦等原因而妨碍了自己致富。对于不愿去亲自组织生产但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来说,则可以作为投资者通过投资于别人的公司而跟着受益,因为投资者是站在老板那一边的,因此也能按其出资的比率而分到大头。要涨工资,当然是经济好转、老板赚了更多的钱时才可能发生的。所以说r>g。

作为学术研究,书中又是数据又是图表又是推导的,好不热闹。但对于r>g这一结论本身而言,相信每个致力于致富的人都早已了解,根本用不着那么麻烦地去论证。我们要去追求被动收入而不是主动收入,要开源节流,积累资金,并让这些金钱作为自己的一些“分身”去为自己工作赚钱,形成更多的“分身”,再去赚更多的钱回来……通过这样不断地良性循环,而逐渐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r>g”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我们并不需要的理论依据而已。

对于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我也难以赞同。为什么只因富人富有就要通过改变税法来惩罚他们呢?比如说,两个人在同一家工厂工作,那么身体强壮的那个人是不是在拿同样工资的情况下应该付出更多的劳动,只因他的身体更强壮?又比如说,如果我跟爱因斯坦一起工作,是不是我们也应该拿同样的薪水,而爱因斯坦就是应该多创造,因为他的智商更高?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合理,那么到了经济的层面上,为什么收入高、资产多的人就必须因此而多纳税呢?

人们看到贫富不均,总是认为社会制度不合理,而从来不愿去反思一下自己本身的问题。这跟人们习惯于推卸责任是如出一辙的。假如给所有人都分配大量的金钱,让每个人的资产都初始化为相同的水准,结果就会世界大同吗?肯定不会的。虽说在这个时点上每个人的富裕程度相同,但每个人的品性还是跟原来一样的千差万别。开始时,大家肯定会乐于去消费而不愿去工作和服务他人,反正你有钱老子也不缺钱。这样,随着商品和服务的匮乏,人们会争相付出更多的钱来换取这些,这就会引起急速的通货膨胀。这时,那些原本就曾通过创业和投资而致富的人会挽起袖子开始工作或拿出自己的钱来投资于别人的生意;而很多原本贫困但终于“翻身做主人”的人,则可能会碍于自己无聊的虚荣心和虚假的优越感,而不愿意再回去为服务他人而“卖苦力”,于是随着通货膨胀,就会让他们的金钱快速流入那些乐于服务他人的人手里。等这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时,就会惊讶地发现,世界又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

看到r>g的结论,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去增大自己r方面的东西,让自己也逐渐成为r型人,而不是去试图通过行政等的国家暴力手段来让r小于g。我认为,这种想迅速、简单、粗暴地让事情“恢复正常”的思想多是出于懒惰、贪婪、嫉妒等因素的,他们表面上看是想让大家平等,但实际做的却恰恰是不平等的,而且是对贡献越大的人越不平等,是奖懒罚勤,奖恶惩善。这样下去,能对社会有什么好结果呢?r之所以大于g,不过是市场的选择,也就是说,这恰恰是全体人民所作出的最民主化的选择。正是因为多数人不愿意抑制欲望积累资金并勇敢地承担风险,因此,乐于积累资金并承担风险的人才会受到优待。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如此进取的话,那么r和α一定会下降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为多数人都不勇于去做,所以出头去做的就能获得重赏。如果大家都争相去做的话,当然就没必要施以重赏的诱惑了。

最后,附上プレジデント杂志做的一个自测问卷,看看自己是属于r型人还是g型人?

  • 对不付出挥洒汗水的劳动而获得的金钱有罪恶感(Y:0,N:1)
  • 与工作上的人脉相比,更愿意跟合得来的朋友相处(Y:0,N:1)
  • 就算不太现实,也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子(Y:0,N:1)
  • 有自己常去的店(Y:1,N:0)
  • 自己的想法跟上司的想法会有很多不同之处(Y:1,N:0)
  • 总是避免承担责任(Y:0,N:1)
  • 在学习和读书上不惜花钱(Y:1,N:0)
  • 为了赚加班费而努力工作(Y:0,N:1)
  • 有对股票或房地产的投资(Y:1,N:0)
  • 努力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Y:1,N:0)

把自己的分数加起来,对照下面的评价方法:

  • 9~10分:你是r型人,将来会一生安稳的
  • 7~8分:倾向于r型人,在具有贫富差距的社会里属于胜利者一方
  • 4~6分:处于r型人和g型人之间
  • 2~3分:倾向于g型人,让我们期待政府实行资产课税制度吧!
  • 0~1分:你是g型人,在当前这个社会里,有可能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当然,上述自测仅供参考。我得了9分,失去的1分是“与工作上的人脉相比,更愿意跟合得来的朋友相处”。当然,对我来说,能合得来的朋友肯定不是酒肉朋友……你属于哪类人呢?是想继续还是做出改变?

早期退休的时机

由于工作多伴随着诸多的紧张情绪,而且每周五天出勤,自由时间很少,因此,很多人都期望能早期退休,结束这种不自由的生活。

要早期退休,必须首先实现财务自由,也就是说,每年获得的被动收入要不小于每年的生活开销。

对于现在在职的人来说,应该如何选择退休的最佳时机呢?这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为了方便计算,这里对问题做如下假定和简化:

  • 每年的主动收入(税后年薪等)为10万美元
  • 家庭每年开销5万美元
  • 每年年末把剩余的资金全部投资
  • 投资的金融商品为类似债券基金的某种商品,并假定其价格维持不变,且每年产生5%的被动收入
  • 各种收入都是税后值,或者不考虑税收
  • 以年为单位计算

根据以上条件,下面分几种典型的情况做40年的计算。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具体数值(年薪、生活费等),只是为了便于计算而随意指定的,并不影响结论。因此,下面的结论会具有普适性,并非只适用于那种相对高收入的家庭的情况。

一直工作而不退休

在这种情况下,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和净资产(Net Worth)会一直呈指数增长(并非严格的数学意义上的指数增长,应该说是“指数般的增长”。下同)。

no-retirement

但是,人生贵在平衡,不能总是工作赚钱而不做其他的事情。因此,这样一直做下去是没有太大必要的,除非不得不如此。

早期退休计划1

随着被动收入的不断增长,只要增长的速度够快,迟早会有一天达到年间开销的程度。此时,按道理说,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

plan1

在按上述条件的计算中,在第15年,被动收入就达到$53,946,刚刚超过年间开销$50,000一点。此时,若选择早期退休,此后获得的被动收入将主要被用于生活费,剩余的一点继续再投资,使得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缓慢地增长。如果在被动收入恰好等于年间开销时退休,则之后的被动收入和净资产将在图中变成水平线。

上面的计算条件是极其理想和安定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商品都会有风险(价格和回报率的上下波动),而不会一直如此稳定。哪怕是银行存款,利率也会时时变化。因此,如果采用这种早期退休计划,虽说能尽早享受财务自由的果实,但还是有侵蚀净资产的风险的,也就是说,有可能使净资产下跌。虽说这样在寿终正寝时不见得会发生钱不够用的情况,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此时,长寿就从一种可喜可贺的事变成了“长寿风险”。

由于财务自由的一个要点是用被动收入来cover生活开销,因此,这里不提倡这种紧紧巴巴、缺乏回旋余地的计划。

早期退休计划2

这个计划是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水平时退休。

plan2

按上述条件,在第23年,被动收入达到$103,576。此时退休的话,在年间总收入上,就退回了计算的起点(只有工资收入而没有被动收入的情况),因此,被动收入和净资产曲线就停止了原来的指数增长,并从头开始了另一个指数增长。

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个计划,因为这个计划比较简单直观。此时被动收入达到了主动收入的水平,也就是说,自己的资产在代替自己工作并赚得原来的主动收入,从而自己可以从原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这个计划没有什么不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退休后,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变缓,因为它们都变成刚开始时的那种增长趋势。而在指数增长中,刚开始都是极其缓慢的,因此,这可能会让自己感觉有点不爽,就像刚刚出了高速公路驶回市区一样。

早期退休计划3

这个计划是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的2倍时退休。

plan3

按上述条件,在第33年时,年间被动收入达到$200,159。此时退休的话,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势头会退回被动收入和主动收入持平时的状态,虽说涨势也变缓了,但势头还是很猛的,不会退回到刚开始的龟速水平。

为什么要维持增长速度呢?因为这可以让自己有能力慢慢地逐渐提高自己的开销。按计划1的话,在极其稳定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严守原来的消费水平,而不敢提高。这样会降低生活质量,且使人会产生侵蚀净资产的冲动。如果获得财务自由了还要每天在支出上如履薄冰的话,那么财务自由也就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了。

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情况会比上述的计算假设条件复杂得多:工资会有升有降,甚至还可能会时而失业(比如我本人);生活开销也会因配偶、孩子、父母、疾病、通胀等有升有降;而且,金融商品的价格和回报率更是不停地波动……因此,画出曲线的话,也不会如上面的图中那样平滑美观。但是,上面分析的思想和结论不会变化。

不退休的话,把人生都用于工作赚钱,显然不是理想的人生。因此,除非被生活所迫,恐怕很少有人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不排除有些以工作为乐趣和人生意义的工作狂)。

如果被动收入刚刚达到生活开销的程度就退休,则一方面不能随便增大生活开销,另一方面也有净资产持续下降的风险,因此,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这等于是在自己风头正劲(事半功倍)的时候不趁机多获取一些利益,而突然退出了。

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水平时退休,基本上是可以的。但是,这会再次导致相当一段时间的缓慢增长,不利于提高生活开销,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在被动收入达到主动收入的2倍时退休,则被动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势头不会有大的损失,因此,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但是,缺点是要更晚一些退休。那么,为什么不在达到这个阶段后在此基础上一鼓作气,继续工作更长一些时间呢?这是因为,再晚些退休,对增长势头损失的弥补会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在此后继续工作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被动收入处于主动收入的1倍到2倍之间时,是退休的良好时机。具体在什么时候,则视资产和退休在每个人自己的心目中地位孰轻孰重而定了。

当然,上面的这种情况属于异常保守的投资,因此,算得的所需时间比较长。实际上,在刚开始时和资产达到一定程度后,都应该增加更高风险的投资比例,从而能获得更快速的增长。这样,会更早一些实现财务自由并退休。同时,到达一定阶段后,还有半退休(semi-retirement)的选择,可做轻松一些的工作,或工作时间更短、更自由一些的工作,获得的工资一般也会少一些。比如,当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持平时,可以选择半退休,获得的工资能cover生活费即可。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增长势头的损失。

另,获得财务自由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你的生活开销水平。如果生活开销水平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更容易以及更快地获得财务自由。因此,有人说,“富人并非拥有的最多,而是需要的最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本人的情况

compound-increase我从10多年前开始投资,从大约5年前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被动收入。

观察一下指数增长的曲线示意图,不难看出,跟直线增长相比,开始时指数增长是异常缓慢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加速增长,把直线增长远远地甩在后面。虽说指数增长的结果很诱人,但开始时的龟速是十分令人痛苦的。为了实现财务自由,天性喜欢速度的射手座的我,硬是咬紧牙关苦熬了好多年,现在终于开始加速了。但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投资组合弄成高风险的类型,因此,被动收入的增长有一部分应该说是不算数的。要获得坚实的财务自由的话,就要逐渐降低风险,在中低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足够多的被动收入,才能高枕无忧。

2014年总结以及2015年规划

2014年总结

按照“里昂证券风水指数”的说法,属狗的我在2014年运势特别好。实际结果被证实与此比较相符。

工作

在过去的2014年里,我作为一名工薪族按部就班地工作了一年。虽说很感谢公司和我的上司给我这份工作,但工作成绩本身并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只是去做任何公司需要我做的工作而已。而且,在我这样的年龄,也早已无心去追求职业发展,只要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但是,从理财的层面上看的话,这却是十分重要的。我把自己也放在投资组合(Portfolio)之中,是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资收入目前还是现金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起到风险对冲的作用。多数投资理财之类的书,都把工作和工资收入贬低得一无是处,实际上这属于一种矫枉过正,尤其是对净资产(Net Worth)没有达到足够高的程度的人来说。我认为,就算自己在投资组合中看起来显得再不重要,实际上也绝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就如同阴阳鱼的鱼眼一样,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却极其重要,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加进去之后,立刻就使得混沌的一片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身体也比原来好一些了。在上一个公司,由于天天遭受锋利的风刀袭击我的头顶(天花板上狭窄的空调出风口吹出的冷风打在我的头上),使得我经常会感冒。现在的工作环境没有这样的问题,偶尔感冒也是因为自己在家或在外面时不注意所致。

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

由于要工作,因此,多数时间都用于在公司获得工资这种主动收入。而与此同时,我的投资则会在无需我(太多)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增长,并产生越来越多的被动收入。这里,被动收入主要指各种Income Gain,即储蓄的利息、股票红利、基金的分配金、债券的coupon、出租房的房租等诸如此类的收入,经过课税后,以现金流的方式流入投资组合。而资本利得(Capital Gain)则不计入。对于金融商品来说,很多具有复利增长的特点,比如定期存款、美国股市的DRIP、对分配金带有自动再投资的基金,等等。

2014年的被动收入(税后,以日元计)在经过了2013年这个转折点后开始逐渐加速上涨,呈现出指数般的增长趋势。希望这种增长的势头能持续下去……如果以美元计,则由于2014年内美元对日元的急速上涨,而使曲线显得较直,也就是说跟指数增长相比,更像线性增长。但起码是持续增长的……而加上其他杂收入的话,总的工资以外的收入则表现得更像指数增长。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均为税后值)也在逐年下降,当然,还是处于优势地位。

净资产(Net Worth)

继2013年净资产48.62%的增长之后,2014年增长了54.78%(都是以日元计的结果)。也许是资产总额不够高(从而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加之前些年市场的大幅下跌和近年来市场的大幅上涨,使得近几年的资产增长率比较高。2007年到2011年,我的净资产被市场过度压缩,终于在之后的几年爆发回来。2014年的增长主要是由宏观经济和市场变化所致,而并非我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也是比较“被动”的结果。其中,日元急速的下跌有较大的贡献,因为我保有的日元存款的金额极低,而且对日本以外的市场投资的比例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年末中国股市开始迅速上涨,很多股票不断地交替涨停。之前,家人在我的建议下用“买入并持有”的方式做了长期投资,结果短时间之内就有了约50%的增长(上证指数从2000多点急速上升到3000多点),实在是疯狂。我在2014年初时就看好中国市场,但其转机出现得如此之快,还是颇为超出我的预料。结果导致我自己对国内市场的投资反倒有点不足。也许国人还是过于喜欢赌吧(在投资上表现为异常勇敢地追涨)?

佛法修行

在生活中继续修行。虽说算不得精进,却也督促自己每天都要坚持修行。过去的一年里,除了继续念佛持咒外,主要增多了诵经。现在则比以前更加的淡泊和宁静,不知是修行的结果,还是年龄的增长所致。也许二者或多或少都兼具一些吧?

工作也是一种修行。以前,我在找工作时,对工作内容极端挑剔,因为我的观点是,仅仅通过工作来获得工资收入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能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因此,在2009年失业时,在死气沉沉的就业市场中,就是偶尔遇到有同等工资水平的工作,我也因其工作内容不符合我的要求而拒绝去面试。但现在我已经不太追求学习新的技能,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做了大量以前根本不会去做的工作,而且也能从中感觉到一些乐趣。这一方面是为了回报公司雇佣我的恩情(要懂得感恩,而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受公司的剥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去掉对工作甄别、取舍的执著。

投资理财也是一种修行。以前,如果资产有大幅的增长,我就会想去和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至少是去翻阅各种金融杂志,试图去找里面登载的其他人的类似的成功故事;如果资产大幅下跌,则会感觉十分痛苦,并希望得到各种安慰。现在,则基本上对市场“宠辱不惊”,把资产的涨跌看做大海的潮起潮落、天上的云卷云舒(因为不管市场对我的净资产如何评价,我本人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不同)。而且,如果不是时常自我提醒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话,很容易就会把这些事情置之脑后。

2015年规划

投资理财

没有什么特别要做的,还是按部就班地做就是了,基本上等于不做什么……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当然,必要时也做些适当的调整(rebalancing),就像放风筝时偶尔需要扯一下线一样。

如果没有特别的行情的话(比如大幅下跌),可能就不再投入了,而是积攒一点储蓄,降低一点风险。

由于市场无法预料,净资产会如何无法得知。但预计被动收入会继续增长的……

工作和生活

或许也是按部就班地生活而已。需要不时地思考一下将来的情况,以便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地做一些修正。主要有以下目标:

  • 注意多打扫房间,整理物品,让环境比较整洁
  • 处理掉一些没用的东西,简化生活环境,让房间更宽敞
  • 继续坚持阅读,争取每月阅读5本书以上,内容限于金融、经济、投资理财、商业、IT和健康。其他内容的书不计。
  • 时常思考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就是健康。2015年在健康方面有以下一些目标:

  • 买一个Apple Watch,用于时刻检测身体健康状况。
  • 减肥:近来内脏脂肪有点高,虽说还在正常范围内。要适当减少。皮下脂肪也要适当减少,并减小腰围。希望体重能降低5~8公斤左右,身体年龄维持在30岁左右。
  • 改善睡眠,使生活更加规律化。
  • 适当提高体温,维持在36度以上。

佛法修行

继续原来的修行方式。但是要比过去的一年更加精进。用量化管理的方式来督促自己。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修行上:

  • 大悲咒
  • 阿弥陀佛圣号
  • 金刚经

很简单平淡的计划,希望有很简单平淡的历程和不简单平淡的结果……

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要撤出日本

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相继将个人业务从日本撤出后,花旗银行也终于正式宣布将个人业务(储蓄、信用卡)撤出日本,而只保留法人业务。于是,三大国际性的银行,终于在日本全军覆没。。。而且,拥有30多家分行的花旗银行,相当于中等大小的地方银行,要比另两家大得多。因此,这在日本也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

早在今年8月,就有消息说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要撤出,并将于9月开始让有意收购的银行开始竞价。但是,花旗银行个人业务部旋即在在自己的网站上“辟谣”,说这并非花旗银行正式宣布的,而是媒体的臆测(现在还能在其网站上看到这篇声明)。我对此不太相信,因为日本经济新闻、彭博社等多家金融相关的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不太可能是空穴来风。终于,花旗近日自己正式承认了。

我从来日本开始,一直是花旗银行的用户,相信很多在日外国人也都是如此吧。我喜欢花旗银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有英文服务。在来日本之初,这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 便于兑换和存取外币。尤其是在我刚来日本时,当时兑换外币的手段还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在花旗银行兑换美元基本上是最便宜的了。其他银行的手续费都极其昂贵。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花旗银行还能免费发行美元的旅行支票,对国外旅游十分方便。
  • 国际汇款费用较低,在一定的条件下(如获得Citigold资格)甚至可以免费。而且由于花旗银行拥有广大的国际银行网络,接受汇款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往往也不扣手续费。新生银行Platinum用户每月只有1次的免费额度。
  • 对于Citigold用户,国内汇款也免费。与此最接近的是新生银行,当初每个月有10次的免费额度,后降至5此,后又降至1次(Gold用户5次,Platinum用户10次)。
  • 在储蓄总额超过100万日元时,在几乎所有的银行的ATM机取款,都免费。而很多银行甚至在自己的ATM机取款时,如果是在工作时间(9:00~15:00)外都要收费。与此最接近的也是新生银行。
  • 在同一个银行帐户内,可以开设数个子账户,便于金钱的管理。
  • 24X7电话银行服务

我来日本之初,花旗银行提供的美元存款利率比较高,因为花旗银行可以把这些资金传回纽约总部,并很容易地贷给企业或个人(房贷等)。这也是当初花旗银行人气的原因之一。而24X7电话服务、不论何时何地都免费取款、以及较便宜的外币兑换服务等,则是把国外银行的优质服务引入日本,如吹到沉寂的环境里的一股清新的风。

对于汇款来说,花旗银行的Citigold用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样是外资背景的新生银行,其Platinum用户也不过每月1次(国际)或数次(国内)的免费额度,跟花旗银行随便多少次相比,简直惨不忍睹。而且,新生银行Platinum用户的门槛(帐户内总资产2000万日元以上)要比花旗银行Citigold用户(总资产1000万日元)要高得多。

前些年,我曾经一度把主银行从花旗转到新生(花旗次之),因为它提供每月数次的免费汇款服务,同时也有24X7电话服务、不论何时何地都免费取款等服务,适合在日本国内使用。因此,除兑换外币和国际汇款还是通过花旗银行外,主要用新生银行。新生银行正式的外币业务好像是后来才开始提供的,尤其是它购买了撤出日本的Lloyds Bank的海外汇款业务。在近几年中,我则再次把花旗银行当做主银行,并把资金从其他各个银行帐户集中在这里。以前还曾想,如果离开日本的话,还是继续以花旗银行的帐户为我在日本的主要金融据点,因为只有花旗银行给日本境外的用户保存帐户。结果,随着花旗银行的撤出,这一计划也自然是泡汤了。

因此,花旗银行的撤退,对于我本人来说,影响很大。目前有4家银行通过了第一轮竞价,包括新生银行。我希望新生银行是最终的买家,这样也许比其他银行要好一些。

我来日本后,申请的第一张信用卡就是花旗银行的卡。当时也没有经验,就自然地到花旗银行申请了。后来发现缴纳年会费实在不值得,就换成了超市发行的免年会费的卡。而且,我发现花旗银行的信用卡总是变来变去的,包括那些高端的卡,很少有持久的。这次,终于整个个人业务都没有了。可见世事之无常啊,连从1902年就来日本的花旗银行这一老字号银行都不能幸免。也许,我也到了应该随着这股潮流从日本激流勇退的时候了?

【附】在花旗银行撤出日本后,我的替代计划:

  • 主银行:新生银行
  • 外币储蓄:?
    • 备选:新生银行(对新生银行的财务状况有点担心,毕竟外币储蓄在银行破产时是不受保护的)。另,如果不选择从新生银行做海外汇款的话,则没太大必要存在这里。
  • 国际汇款:?
    • 十分不情愿的备选:新生银行(GoRemit,每次收汇款手续费2000日元,不管汇款额多少。但必须汇入日元,由新生银行来兑换为外币并收取兑换手续费。如果汇存于新生银行的外币,则汇款手续费为4000日元。)
  • 国内汇款:新生银行、Mizuho银行、ゆうちょ银行(只用于对其他ゆうちょ银行帐户汇款时)

有效使用新生银行的诀窍:获得其高端用户(Platinum)的资格。虽说2000万日元以上的帐户余额门槛比较高,没有相当多的资产的话,把这么多资金放在这里很不合算,但还有其他一些门槛较低的替代方案可选,比如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均可:

  • 基金、外币等新生银行指定资产类别的余额总和超过500万日元
  • 把房贷移到新生银行

我以前曾考虑过后者,虽说新生银行的房贷利率比我现在使用的Mizuho银行要低一些,但由于其他杂费的存在,移过去的话,实际上是赔的。。。看来,后花旗时代的对策还是得慢慢研究和考虑了。

后记(2015.01.11):

去年年底,有消息称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部门被卖给了三井住友银行,将会被合并到旗下的信托子公司“SMBC信託銀行”。具体的服务会变成什么样并不清楚。我到花旗银行去问了一下,得到如下答复:

  • 合并需要一些时间,可能是在2015年末完成
  • 之后,有99%的可能性会继续维持原来的服务,比如利用花旗银行的国际网络等,因为这些是收购日本花旗银行的前提条件
  • 还会继续提供外币储蓄业务
  • 甚至有可能继续沿用花旗银行的名字,因为很多顾客更喜欢这个名字(我比较怀疑其可行性,那位银行员也同意)

由于这是花旗银行对部分特定顾客服务的银行员所作出的私下的回答,因此,当时不便于放到网上。而且由于回答我的是花旗银行的销售人员(日语“営業課長”,英语则是“支店销售经理”),因此,我对这些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紧张心理。因为当时,我到那里主要是去建立一些把外币存款汇往国外的通道,如果情况不对,会很快把外币储蓄撤出那里。

后来,终于出来了官方的回答,主要包括:

  • 合并预计在2015年下半年完成。
  • 在合并完成之前,各种服务维持原样
  • 合并完成后,各种服务似乎也会继续提供(日语原文:“SMBC信託及びシティは、リテールバンク事業の円滑な移行及び維持・継続に協力していく事に合意し、商品・サービスの継続提供にかかる包括的な契約を締結しました。”)

因此,我就不需过多考虑“后花旗时代”的对策了。希望我所主要使用的几项服务能得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