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方法论

读了一些关于投资理财和致富方面的书,总结一下,主要有两种致富的方法论:

唯心论(思考致富论)

思考致富论认为要致富,必须先改变人的内心,让自己拥有积极的思考方式,或富人的思维模式,这样就神奇地能变得富有。本人的解释是:思考方式改变了,就会导致人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由于是富人的思考方式,因此,也必然是(或至少接近)富人的行为模式,因此作出的决定往往是能带来财富的。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拿破仑・希尔【1】、富爸爸(罗伯特・清崎)【2】等。

行动致富论

行动致富论则认为,致富过程的本质不过是做出一系列导致致富的行为,而与你的性格(外向或内向)、态度(乐观或悲观)及思考方式(积极或消极)等无关。与其浪费时间在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上,不如立即依照富人的行为模式行动起来,尽快致富。当然,这样的行为做得多了,也自然会形成习惯,从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一派的人不如唯心论的人有名,主要有Michael Masterson【3】、藤山勇司【4】等。

近来,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讲“钱包致富论”【5】,认为一个人的年收等于他的钱包的价钱的200倍。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钱包价值10万日元,那么你有望获得2000万日元的年收。同时,长形钱包(装在西装内袋里的那种)比折叠式钱夹要好,原因是,这种钱包能将钞票很好地保存在那里,而不被折叠。有这样的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待遇,福泽谕吉(1万日元钞票人物)、野口英世(1000日元钞票人物)等诸君自然乐于光临,而不是去挤进那种必须低头哈腰的小破房子(折叠式钱夹)。根据这种说法,使用价值1万日元的钱包的人,也只能希望得到200万日元的极低的年薪了。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有效性如何,但我本人就是一个反例:如果上述公式正确的话,我现在估计已经连饭都吃不上了。。。巴菲特的用了20年的钱包更是跟他的财富不相符。这种方法表面上看似乎十分“唯物”,但本质上只是把钱包这种“物”当成偶像来膜拜的一种宗教仪式,因此应该归为思考致富论这一唯心论中。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本书就是一派胡言。作者本人是一位“税理士”,见过500多位社长的钱包,因此他的结论有一定的统计学依据。我认为,对于这种统计结果,有以下一些解释:

  • 社长们作为公司的CEO,代表公司的形象,因此,在客户或他人面前应该有一定的排场,来增加他人对该公司的信赖。买了高价的钱包后,为了与它相称,其他行头也自然地相应提高。人们对该公司有信心了,就能使该公司业绩提高。(间接增加收入)
  •  花了大价钱购买的钱包,比廉价的钱包更容易受钱包持有人的注意,再加上书中关于把钱包按财务报表整理等内容,对乱花钱者能起到矫正作用,对不够积极者能起到促进其赚钱的作用。(直接增加收入)

不论是信奉思考致富还是行动致富,有些人为了与富人保持一致,也学富人那样高消费、买昂贵的物品等。其实,我认为这从根本上讲,是没有真正看透富人的思考或行为模式。比如,年收1亿日元的富翁,每天吃1万日元的午餐。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工薪族,我们是否在午餐标准上也要向富翁看齐呢?我们也吃1万日元的午餐的话,倒是极有可能没变成富翁,而是快速地变为“负翁”。实际上,好好思考一下的话,就会明白,富翁吃一顿1万日元的午餐仅占他的年收的万分之一。对于年收1000万日元的所谓“超级公司职员”,按照这个比例,也只能吃普通的1000日元的午餐而已。因此,在消费上与富人保持一致意味着(以年收1亿日元的富翁和1000万日元的工薪族为例):

午餐:富人1万日元 = 工薪族1000日元

车:富人2000万日元的豪华车 = 工薪族200万日元的普通车

房子:富人2亿日元的豪宅 = 工薪族2000万日元的普通楼房(而且,可能是二手的才如此便宜)

因此,在消费上与富人保持一致的话,实际上是过十分简朴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积累钱财,并用于投资。当然,如果坚持吃1万日元的午餐的话,必定成为极少数人(多数人都吃1000日元以下的午餐),因此可能跟富人们混个脸儿熟,从而得到贵人相助而发财。不过,我觉得还是按富人的消费百分比来消费更靠谱一些。

我坚信,这两种方法论都是有效的。但是,检视一下各种各样的致富经历的话,很难说哪种方法论更有效。可能因人而异吧。信奉“行动致富论”的Michael Masterson在他的书里也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在致富的过程中,你做出了各种努力,而最后实现致富却跟之前这些努力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说不定这两种方法论都不过是对致富的管中窥豹,而“宿命论”和“因果论”才是致富的终极原因呢!

参考书目

【1】拿破仑・希尔的书籍列表

【2】罗伯特・清崎的书籍列表

【3】Michael Masterson的作品列表

【4】藤山勇司的书籍列表

【5】稼ぐ人はなぜ、長財布を使うの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