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投资理财,个人和事业的成功

钓鱼岛背后是货币战争吗?

有人在网上写了十分长的一篇文章,文章很长,观点很多,但遗憾的是每个都是匆匆提及,没有深入和详细的论述。其总体的观点是,美国在打压各国的货币,先是通过财政脆弱的希腊打击欧元,这次要借挑发中日之间的军事摩擦来打击人民币和日元,以图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文章很长,不知何方高人所写。不过真的是那样吗?我的看法如下:

日本:由于长期通缩,加之各种天灾人祸(大地震、雷曼危机),股市一蹶不振,资本早就源源不断地流出了,根本不用美国这么折腾。而且美国实行QE3,美元贬值,加之之前的欧洲债务危机(这也能怪到美国人头上吗?美国看来也是“躺着都中枪”啊),欧元贬值,使得投资者把日元作为权宜之计的避难所,导致日元走强,这进一步打击了以出口为主业的日本经济。要是出现战争,日元贬值的话,可能日本经济能复苏得快一点呢。再有,日本政府也有极其大量的国债,但债权人多在日本国内(不像美国那样,主要是外国),如果日本政府借战争而搞掉自己的债务的话(如二战中那样),只是相当于强制从日本民间征收款项了(而且大家也不得不听从)。种种这些,都反而有助于日本战后重建。

中国:由于人工价格的持续上涨,在中国生产的利润已经越来越低,因此,国外很多公司开始向东南亚和其他国家转移,有的美国公司甚至把生产线又移回美国,因为尽管美国人工仍然较贵,但效率要比在中国高,因此,移回去不但可以接受,而且也有助于降低国内的失业率。美国一直期待中国进一步让人民币升值,但是如果开战了,人民币会大幅贬值,这样岂不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战后可能中国又成了更大的世界制造工厂也不好说。

美国:美国政府的确是债台高筑,且前两名债权国为中国和日本。如果中日开战,人民币和日元贬值,那么美国好不容易通过QE3造成的美元贬值岂不又泡汤了?这样,美国的实质债务不是更多了吗?只有美元贬值,他们的债务才会降低。而且,由于战争的需要,中国和日本可能会加快变卖投资于美国的国债,这也对美国的经济没什么好处吧?

所以,中日开战的话,对美国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如果说中日发生战争,人们将以美元为避难资产,资金会流向美国,这倒是有其可能性,但是,中日开战了,美国估计也很难置身事外,这种情况下,美国也不会成为资金避难所了,就像美国参与的对中东等国的战争一样。此时,恐怕瑞士会是资金的一个更好的去处。对日本来说,倒是有可能让政府摆脱很多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十分怀疑现在的那些政客敢于用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方法来削减国债。这样的话,估计日本的富人们会携资产大量逃出日本(大地震后已经有一些这样做的了),弄不好会让日本出现空洞化。。。

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瞎说了。

吉姆·罗杰斯和黄金投资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黄金投资的书《不安を生き抜く! 「金」読本》,书中采访了著名的投资家吉姆·罗杰斯一家。罗杰斯的做法跟美国其他的富翁十分的一致。

不浪费金钱

据罗杰斯的太太(未婚妻?)佩姬说,他们对5美元也十分看重,不随便浪费掉。他们没有私人飞机,没有私人游艇,没有房子,需要的话,只要租来用就是了。(iDog注:他们在新加坡没买房子的原因固然跟他们的租赁主义有关,但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新加坡的房地产对外国人是十分不公平地高价。)罗杰斯每天骑一个类似于国内的“倒骑驴”的脚踏车(只是车斗比较小,刚刚能坐下两个小孩)接送孩子们上学和放学。罗杰斯说佩姬总是要求买衣服,佩姬辩解说,她总是精挑细选,然后十分小心地一直穿下去(即不重量,而重质,或对自己的适合性。这也符合美国那些富翁的做法。)。而罗杰斯自己则是一直穿着大学时代穿的那种服装。

黄金投资

虽说罗杰斯对购买衣服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但他却十分慷慨地给太太买了一对黄金铸成的巨大手镯。据他说,好像还买了戴在脚踝上的黄金饰品。招待采访人员时用的6个高脚杯也都是黄金铸的。另外,他还从日本某公司定制了一尊黄金铸成的佛像。这些并不是说罗杰斯生活奢侈,这只不过是他投资黄金的方式而已。当然,白银他也有投资:一尊白银铸成的某位印度教中的神的塑像。他还向采访者表示,等过一段时间黄金价格下调的话,他会再购置一尊更大的黄金佛像。

另,在2011年访问日本时,罗杰斯曾在记者的陪同下,到日本的最著名的金品店“田中貴金属”的銀座本店,当即购买了金酒杯、金茶杯、金茶壶、金佛像等,总金额达几千万日元。以此作为带给太太和孩子们的礼物。也许上述的那些金品就是这次买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佛教的角度看,用黄金铸佛像虽说十分殊胜,但是这却不是一种合适的投资方式。因为将来无法换钱:随便买卖佛像是不如法的,更不用说把佛像融掉了。因此,购买暴发户一样的黄金饰品和黄金餐具倒是相对比较可取的做法,如果不怕被盗的话。还有人通过购买劳力士金表的方式投资黄金,但这一方面好像只是18K金,另一方面,手表本身价格很高,真正表现在黄金投资上的钱并不多。

某同事曾说他的朋友抱怨自己的妻子总是跟其富二代好朋友攀比,花好多的钱在购买时装和皮包上。我曾出过一个主意,就是规定不能花太多钱购买服装或皮包,要买的话只能买纯金饰品或钻石。:-) 这样就既满足了女人的虚荣心,又解决了浪费的问题。

我是昨天读的这本书,当时正是大家揣度美国是否发表QE3的时候。我还想是不是应该买点黄金的指数基金呢。结果到今天凌晨1点半(东京时间),美国公布QE3,股市开始上升,资源上升得最多。到收盘时,金矿指数(GDX)涨了5%以上!白银指数(SLV)也涨了4%以上。可惜我手头也没有多余的钱了。

值得投资的地点

除了中国,罗杰斯表示应该投资缅甸和北朝鲜(iDog:我倒!)。缅甸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是东南亚最富有的国家,结果因为后来的闭关锁国,现在变成东南亚最贫穷的国家了。但现在在逐渐开放(iDog注:此前在日本和韩国公司的帮助下刚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好像只有两支上场股票。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且周围是中国、泰国、印度等经济比较强的国家,对其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至于北朝鲜,罗杰斯认为迟早要跟南韩统一,就像东德和西德一样。如果朝鲜半岛南北统一,则既有南韩的资金、运营经验和技术,又有北朝鲜的廉价劳动力,这一定会使他们迅速变成一个强国。因此,罗杰斯表示,北朝鲜值得把全部的家当投进去。(iDog注:问题是如何投资。北朝鲜对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缺乏比较普通的投资渠道,或者说投资工具。以前那位成为北朝鲜新义州特首的杨斌,如果没被中国政府逮捕的话,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可能以后会成为很大的富豪。)

注重子女教育

罗杰斯数年前卖掉了位于纽约的房子,然后定居到新加坡。众所周知,罗杰斯十分看好中国的经济,他多次表明: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他定居在新加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让他的两个小女儿从小接受中文教育,为未来做好准备。另,佩姬表示,尽管大家对美国的“虎妈”持批评态度,她却是赞同的。她也希望对两个孩子严格要求,将她们培养成才。

罗杰斯的黄金投资也是为了自己的两个女儿着想。他认为,美国在将来是不会发给她们退休金的,因此,必须自己解决将来的问题。由于美国货币一直在贬值,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有问题,因此,黄金投资就是比较安全的一个途径了。

用礼仪小姐招聘解说股票投资方法

近来读了日本的青山学院大学教授榊原正幸著的株式投資「必勝ゼミ」〈第2講〉一书,里面用公司招聘礼仪小姐的过程为例,来讲解股票投资,感觉十分容易理解。(iDog注:原文为招聘“受付嬢”,即日本公司前台接待处的接待小姐,往往穿着漂亮的制服,负责接待前来公司访问的客人,代表公司的形象。与专门技能相比,其“花瓶性”更重要。为了便于理解,这里译为礼仪小姐。一个题外话,一个日本人朋友曾跟我说,她公司一位受付嬢十分喜欢她的现有工作,因为不用动脑子思考或做体力劳动,只要坐在前台处理一下访问者和电话就行了,而且接受来访的“怪叔叔”对其美貌的赞美并与之打情骂俏也十分有趣,可能是有滋润美貌和自信心的作用吧?岂不知《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假想自己是一家公司的CEO,负责招聘1名或数名礼仪小姐。以下是招聘流程:

第1阶段:

从全国的几千名应聘者中,按既定的规则,进行严格的简历筛选(日语称“書類選考”),最后剩157名。

【股票投资】从全国的几千家上场企业的股票中,根据其上场的市场(东京证交所第一部)、BPS(每股净值)、产权比率等进行严格的筛选,剩余157支股票。

第2阶段:

其中有身价十分高的名媛53名,首先排除之。虽然她们出身名门,但自己的公司若不是十分伟大的企业的话,她们很难招来。就算来了,如果一不顺心就立即辞职的话,也很麻烦。

【股票投资】其中高PBR(市净率)的股票有53支,首先排除掉。虽然这些都是十分有名的企业,但是股价偏高。买入的话,如果某一天股价突然暴跌,会很麻烦。

第3阶段:

在剩余的104名应聘者中,根据其应聘态度的认真程度(日语“真面目さ”)进行分组:AAA组、AA组和A组。在十分认真的AAA组和AA组中,满是十分优秀的应聘者。

【股票投资】在剩余的104支股票中,根据公司的财务安全性,分为AAA级、AA级和A级三个等级。在AAA级和AA级的股票中,满是很有希望的买入对象。

第4阶段:

进入简历筛选的最后阶段,按照应聘者的开价,选出既优秀又要价偏低的人。

【股票投资】监视上述104支股票的股价,计算PBR(市净率),选出PBR低于自己的既定标准的股票。

第5阶段:

对前一阶段中被最终筛选出的应聘者进行面试。由于是招聘礼仪小姐,如果应聘者是美女,就录用。

【股票投资】查看被最终筛选出的股票的K线图,若K线图的形状诱人(如出现金叉,开始转为上升趋势等),则买入。

可见,股票投资是一个十分理性的过程,在买入之前,要进行各种分析,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才不容易失败。股市里大多数人都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太过于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不愿意进行理性的分析。

关于日间交易的思考

日间交易,即“Day Trading”,就是在一天之内频繁地快进快出的交易方法。这种交易方法的优点是仓位不隔夜,因此能尽量避免由于突发事件而引起的市场波动,从而降低风险。但是另一方面,在通常情况下,其利益或损失也较小,因此,投资者(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投机者)应该十分频繁地交易,同时加大每笔交易的金额,从而确保有一定的收益。

日间交易不符合我的理念,因为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赌博性质的投机。日间交易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参与的一场零和游戏(不考虑交易佣金及税收等,否则大家的结果之和为负数),胜利的一方赚得的钱是失败的一方所支付的。这就有点像是一种金融领域的掠夺,因此,我并不乐于去参与。当然,我本身也缺乏在这种战斗中取胜的技巧。

关于如何在日间交易中获利,一种很普遍的说法是:要随着市场舞蹈。以前,我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这样的:蜡烛图中的烛线就如五线谱中的音符一样缓慢地向前演奏着,投机者优雅地和着它翩翩起舞。近来,我突然有了一点“顿悟”:不是这样的! 应该把市场(蜡烛图)想象成一位绅士,而投机者则是跟这位绅士相拥起舞的淑女。也就是说,不是一种独舞,而是跟市场跳国标一样的双人舞。我记得理财杂志中曾讨论,为什么男士做外汇保证金交易不如女士(想想那个因做外汇保证金交易而逃税数亿日元的日本主妇高手,以及这些主妇高手们被赋予的代名词:Mrs Watanabe),现在一想,则很明显了:因为女士习惯于跳舞时被男士领舞,而男士们显然不习惯被他人引领。

同时,我还想到了太极拳。在太极推手中,讲究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如果在日间交易中能做到这样,则一定游刃有余,否则,若是像在推手中那样用蛮力“顶牛”的话,则可能会输得很惨,因为市场毕竟不同于推手的对手,而是如同洪流一样,想跟它顶牛的话,无异于螳臂挡车。

向美国的富翁们学习(下)

本文的上篇在这里

这里总结和分析一下《「ふつうの億万長者」徹底リサーチが明かす お金が“いやでも貯まる”5つの生活習慣》一书中提到的美国富翁们的购物习惯。

美国富翁的购物方式

美国富翁们购物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这样东西的资产性。如果在购入后价格倾向于下跌,则尽量买便宜的;如果在购入后价格倾向于上涨,则对价格不敏感,主要关心其品质和使用寿命。

如果分析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就不难理解,其实美国富翁们还是希望“少花钱多办事”,也就是节俭。某种商品在购入后价格不断下跌的话,花这笔钱完全是一种消费,因此,尽量买便宜的就意味着降低消费金额。这样的商品的代表性例子包括:服装,汽车,美食等。而如果某种商品在购入后倾向于上涨,这时,无论当初花了多少钱在这上面,今后都能卖得更多的钱,因此,如果品质和使用寿命得以保障,在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和较高的价值。这样,就是在将来卖掉,也对自己有利。因此,这更像一种含有投资要素的消费。另一种情况是,价格不见得上涨,但如果能长期维持比较好的状态的话,则该商品的单位时间的使用成本会比较低。这类商品的代表性例子包括:好的二手房,昂贵的古董家具,高级皮鞋等。

下面是美国富翁对这些商品的购买方式:

  • 衣服:时装买了后,就是不穿,过一段时间在Yard Sale也只能一两美元出手。因此,美国富翁不倾向于花大价钱购买时尚的服装,而是倾向于购买高品质的二手服装,再请人按自己的尺寸裁减修改。当然,这里的二手服装并非一般的旧衣服,而大多是来自很有来头的人物的十分高档的衣服。出手这些衣服的人显然是富有到不需要考虑钱的地步了。
  • 饮食:多到比较便宜实惠的餐馆就餐,家里的洋酒也多是一些比较便宜的。那些喜欢各种高价美食和善于品尝名贵美酒的美食家们,天生就具有成为富翁的负面因素。
  • 汽车:购买较便宜的汽车,或试图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状态保持得比较良好的高档二手车。总之,就是不在这上面花太多的钱。
  • 房子:在好区,建筑得十分牢固的殖民地风格的旧房子。这些房子已经屹立在那里几十年,建筑品质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同时,内装也是比较高档的红木地板等,经久耐用,丝毫没有破旧的感觉。由于质量稳健扎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不会有较大的下降,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作用,价格会越来越高。
  • 家具:昂贵的古董家具,用实木制成,而不是用现在的家具多用的合成板材。他们都定期参加古董家具展览会,去“淘”这些高级且少见的旧货。这些家具不需太多维护就能供几代人使用,因此,可以看做是对后代的一笔投资。就算不打算传给后代,不需要时也能卖个好价钱。如果表面旧了,他们就请人在上面贴一层木纹纸。当然,我们中国的传统的高级家具——紫檀木家具就更好了,由于木质坚硬,长期使用也不会坏掉,且表面会越来越光滑。当然,由于小叶紫檀木极其稀缺,这种家具往往十分昂贵,且就算想花大价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由于这些家具保值,甚至由于其稀缺性而升值,花掉的钱就没白白扔掉,需要的话完全能换回来,甚至卖得更高的价钱。同时,由于质量扎实,不像现在的家具那样用不住,因此,不需要定期更换。也就是说,单位使用时间的成本并不高。
  • 皮鞋:乍一看,皮鞋似乎属于服装类的,因此,就应该买便宜的新皮鞋了(当然,恐怕没有人喜欢买二手皮鞋)?但恰恰相反,美国富翁们倾向于买比较贵的高级皮鞋(当然不是特别贵的那种)。一方面,昂贵高级的皮鞋会对整体的着装效果起到十分有效的提高作用,但不止于此,这些高级的皮鞋往往十分经久耐用。其实,如果一双高价的皮鞋能穿10年的话,单位使用时间的成本比那些年轻人穿的运动鞋等要低。虽说鞋底无法持久使用,这类高级皮鞋往往用“Goodyear welt process”等十分易于更换鞋底的工艺方法制成,等鞋底消耗殆尽时,只要送到专业人士那里换上一副新鞋底即可。制作精良的这样一双皮鞋甚至可以终生使用,因此,其成本实际上是很低的。关于高档皮鞋的话题,以后再专门写文章详述。
  • 手表:令人意外的是,美国富翁们并没把对皮鞋的这种态度用在名表的购买上。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瑞士的高档名表多为机械表,虽然里面的工艺水平十分精湛,外表也璀璨夺目,对整体着装效果的提升很有助益,但在美国却好像比较例外。在很多地方(华尔街等地除外),人们带着名贵的手表不但不会自信心爆棚,反而会感到尴尬,生怕被别人看做虚荣心强且又精神空虚的败家子。据在美国的人说,在当地,价值1000美元的手表就算十分高档了(这样的表在中国和日本根本不太上档次,只能买欧米茄的入门级产品或档次更低的牌子的表),与其花这么多钱在一块手表上,不如全家出去旅游一次。这应该是消费观的不同造成的结果。当然,旅游了与否从外表上也看不出来,于是一些富翁们可能就连旅游也省了,把钱用于投资或自己的企业。从成本上分析的话,尽管瑞士名表有一定的保值性,但是,要维持其良好的性能,这些极其精致的机械表需要每3到5年就做一次全面维护,这笔开销也不菲(在日本可能在5万日元左右),因此,买一块名表不但当初投入大,而且持续性的投入也不小。同时,这种高档名表的走时(手表的主要机能)并不如最便宜的电子表准!因此,这跟买一双高档皮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结果,很多富翁们就到沃尔玛随便买一块电子表带在手上。

资源的效率

书中提到,这些富翁在消费习惯上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传统的节俭型,主要以小公司(小作坊)的老板为主;另一类为非节俭型,主要是律师、医生等。节俭型的人当然在生活中处处节俭,而非节俭型的人则一切都买高档产品。不过,尽管西方人讲究DIY,不论是节俭型的还是非节俭型的,大多数富翁都不会自己去干某一类工作,包括:剪草、给房子外壁涂漆、报税、修理水管等。

把美国的富翁们分为节俭型和非节俭型,不过是根据对他们的购物习惯的调查来简单区分的。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其背后的本质:节俭型的当然很好,这毕竟是致富的根本。看一下非节俭型的富翁的职业构成,就会发现,这些大多数都是由律师、医生以及大公司老板所构成的人群,有一些共性,那就是:他们的收入都十分高;他们的工作强度都十分大;他们的空闲时间都十分少。对于这些人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不去节俭,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奢侈,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节俭。如果把时间用于他们的本职工作上,他们能获得的回报比节俭所省下来的金钱更多。换言之,对时间的节俭比对金钱的节俭对他们来说,结果将会更好。因此,他们为了充分节约时间,就一切都买高档货,都买名牌,因为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已经充分表明了它们的品质。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把时间浪费在考虑该买那件商品上。购物其实是很花时间和体力的一件事,所以我十分不喜欢(男人大多不喜欢赔老婆逛商场)。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富翁其实都属于节俭型,只是节俭的内容不同。金钱这种资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而时间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为时间经常给人们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觉。这显然是一个十分大的谬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获得金钱,甚至其中很多方法并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参与,这种收入被称为“被动收入”,也就是睡着觉都能自动获得的收入(比如存款利息等)。因此,只要找对了方法,就会“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上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时间是一种单向地持续减少的资源。如此说来,时间其实倒是更加宝贵的。当然,只有足够的时间而没有金钱的话,人也会饿死,因此,必须花费一些时间去用各种方式换取金钱。就算祖上遗留了足够的金钱可供尽情挥霍,如果每天把时间全部用在无尽的享受生活上,人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应该对金钱和时间都加以最有效的利用。美国富翁们的这种做法正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所不愿意DIY的那些工作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就算那些有时间去节俭的富翁们,也不亲自做这些工作,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做这些工作,只不过是因为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专门技能,如果把这些工作外包给专业人士,则节省下来的时间比花掉的金钱更合算。

由于书中过于强调对金钱的节俭,因此使得一部分富翁好像跟其他人不一样。但如果把时间、金钱等都抽象化成一种“资源”时,他们的行为模式则统一了起来。我的结论是,美国的富翁们的行为模式处处体现出一种对资源的节俭和有效利用。

工薪族的公司化个人管理

在日本,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工薪族吧?传统上,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和企业内劳动组合称为日本经营的“三种神器”,因此,成为公司——尤其是经营稳定的大公司——的雇员一直是人们的终极目标,毕业后进入哪家公司基本上决定了终生的财务状况。直到现在,我还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那些身为正社员、且从未转过职(!)的人,是财务最安定可靠的人,也是日本女性最理想的结婚对象。

其实,时代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年功序列、终身雇佣等早已不再,公司逐渐转向成果主义。因此,在这个新的时代,与其是哀叹过去好时光的不再,不如积极地面对现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方,实力都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关于比较保守的日本人的理财方面的择偶基准,这里想起一句古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以作为在日本的女性的新的择偶基准:-)。当然,最好自己直接去弄潮,而不是坐等被淹没。“潮有信”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在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思考决定感情,感情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因此,如果现在自己尚未成功,那么就一定要从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开始,否则,沿着错误的方向走得再快、再久,也到达不了目标。

作为工薪族,一个最大的思想弱势就是太过于依赖:依赖公司定期发给自己工资,依赖政府在退休后提供养老金,等等。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公司和政府都无法指望的话,将来又会如何呢?这种想法其实是基于思想的惰性和心理的懦弱。

最近,我在阅读一系列“40岁事业系列”书籍,在这些书中,一些曾经走过这段路的前辈们,用自己和他人的实际经历谆谆教导着成功的要诀。其中,《あたりまえだけどなかなかできない 42歳からのルール》一书中,提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要点:

  • 停止当动物园里圈养的动物,要恢复野性,回归大自然。
  • 在心里时刻有由于某种原因必须离开现在的公司的思想准备。
  • 不要太专注于自己现在的地位,要锻炼赤裸的自己——即在完全失去现在的地位时仍能一决胜负的能力。
  • 不要太在意自己在公司的领导职位,那不过是公司因需要而赋予某人的。要有“任命任何一个人都很正常”的觉悟。
  • 使自己成为“任何时候都可以辞职”的存在。(同时,并不辞职,而是玩命工作。)
  • 不要追求大型客机那样的稳定,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置身于战斗机那样的有很大的自由和机动性的不稳定状态中去。这样,在乱气流中才更安全。不稳定的状态才是最大的稳定。

当然,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到却不简单。要使自己变得更强,当然首先要做出改变,而且,当然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抛弃工薪族的羊的思想,用经营者的狼的思想武装自己,也就是说,要试着从经营者的角度思考,用经营公司的方法管理自己。值得说明一下的是,这里我也不能免俗地用了“羊”和“狼”的比喻,但没有一方吃掉另一方的意思,只是羊大多都是一大群一起吃草或者乱跑,而狼既可以协同作战,又可以独自一人闯荡(日语称这种单打独斗的人为“一匹狼”)。

时间管理

事业心强的工薪族常常会过于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把自己的事情完全忘掉,直到最终自己必须开始直面真实的世界时,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缺乏准备和不堪一击。因此,在努力帮老板工作以对得起自己的工资的同时,也要花些时间打理自己的事业。

首先,不要再把自己当做某公司的正社员,而是要开始把自己当成为该公司服务的自由职业者(free agent)。自己不是受雇于该公司,而是自己的公司与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自己与该公司不是隶属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

然后,对自己每天的24小时进行投资组合(Portfolio)式的管理,把它分配给自己这个公司的各个部门。比如:

  • 某公司(现在就职的公司)外派事业部:每天10小时
  • 生活部:每天8小时(睡眠、饮食、锻炼等)
  • 新事业开发部:每天?小时(最重要的部门,负责对将来的投资,比如:强化外语水平,取得某种专业资格,钻研某种盈利技术,计划从事某种副业等)
  • 投资事业部:每天?小时
    • 证券投资课
    • 不动产投资课
    • 外汇投机课
  • 财务部:每天?小时(会计,家庭收支帐,家庭财务状况分析,等)
  • 娱乐部:每天?小时(看电影等休闲活动,不宜占用太多时间)

对于“某公司外派事业部”、“新事业开发部”和“投资事业部”这三个与盈利直接相关的部门,借用“波士顿矩阵”(BCG Growth-Share Matrix)的分析方法,并把原来的“市场份额(share)”这一维度改为“某项事业的盈利占自己的盈利总额的百分比”,分析一下,可知最理想的情况是:

  • 外派事业部:从现金牛(cash cow)逐渐变为瘦狗(dog),并在其他事业兴盛后逐渐淡出
  • 新事业开发部:从问号(question mark)变为从明星(star),并逐渐变为现金牛(cash cow),然后是不断开发新事业,重复这一过程。
  • 投资事业部:从问号(question mark)或许经过明星(star),逐渐变为现金牛(cash cow)

波士顿矩阵分析

“外派事业部”从现金牛变为瘦狗,并不是说自己的工资逐渐降低(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而是说自己的盈利总额逐渐提高,这样一来,长期难以提高的工资收入就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新事业开发部”和“投资事业部”都从问号而不是瘦狗开始,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

财务管理

要对自己的财务用复式记账法进行管理(本人为了方便,用简单记账法),并做经营分析。

  • 记录每天的开销,记录每月的收入
  • 每个月末计算自己的财务状况,包括总净资产和负债状况等
  • 定期(比如每季度)制作财务诸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 定期进行各种财务分析,比如:流动比率、固定比率、自己资本比率、经常收支比率、手元流动性比率等。

这样,每次消费时,注意力就会从购物的快感转变到账目中贷方和借方的变化,从而变得更加重视商品的“效用(utility)”。

经过这样的思考方式的转变,自己就不再仅仅是一名公司雇员,而是迅速变身成为一名经营者,经营着一个小的但充满活力的公司,公司拥有一支只有一个人的精英团队。等这种思想逐渐成熟后,可能很快就会从自己的“外派事业部”外的其他部门找到突破口,成就自己的事业。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可以没有机会,因为这不由我们自己决定,但不能允许没有准备。

低薪根暗女储蓄1000万日元之道

所谓“根暗”,是一个日语词汇,相当于中文“阳光”的反义词,就是说一个人思想比较消极,个性比较忧郁,过度谨慎,行动力差。在日本,有一位叫奥谷せり的“根暗女”在28岁时决定储蓄1000万日元,期限为35岁,结果成功地超额实现。

奥谷本身精神方面就有问题,她的半同居状态的男友精神疾患更重,以至于无法工作。由于生活贫困,她并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是,她在工作并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费。

奥谷有一次读到的一篇理财文章中提到,女性要是选择终生独身生活的话,应该在35岁时至少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奥谷虽然不知道以后是否会独身生活,但目前自己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至少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因此,她就决心在35岁时实现这一目标。

当然,奥谷绝非高收入的人。她的工作经历如下:

  • 大学时代:家教,各种零工
  • 首次就职:22岁,小学教师
  • 转职:25岁,补习学校事务职(小学教师收入还比较好,但是身体承受不住,故转职从事轻松一些的工作)
  • 转职:29岁,因补习学校经营不稳定,难以持续,故转职并回到了小学老师的职业。无职期间,在工厂、超市、福利机构、地图测绘公司等打零工,并开始外汇保证金交易。
  • 转职:30岁,教师的工作收入较好且稳定,这样下去很快就能实现储蓄目标。但是,精神又陷入抑郁症状态。因健康原因再次辞职,并转职到“扒金库”当事务员。
  • 兼职、辞职:31岁,由于事务员的工作定点上下班,因此便于兼职。首先找到一份晚上的情人旅馆的零工,之后又找到一份清早的超市零工。《ワーキングプア いくら働いても報われない時代が来る》一书的作者为写作该书而采访了她,被归为“ワーキングプア”一类(Working Poor,中译“穷忙族”或“在职贫穷”)。身体十分疲劳,但由于收入增加,精神状态良好。后来母亲被诊断患了癌症,故辞职回老家照顾母亲,期间打零工,并取得“訪問介護員”的2级资格(到家里去照顾老人的资格,现由于老龄人口增多而供不应求)。
  • 再就职:32岁,母亲病逝,再次回到自己原住所,在未曾经历过的领域的公司里继续从事事务员的工作。(iDog后注:根据近期杂志介绍,是一个律师事务所,故里面的人的素质应该比以往要高,而且待遇也应好一些。)

时间表

2005年01月:开始时,储蓄额为101万日元
2005年04月之前:补习学校事务员
2005年04月:无职,打零工
2005年12月:FX(外汇保证金交易)开始
2006年05月:再次从事小学教师工作
2006年07月:因陷入抑郁症,辞职,并转职到“扒金库”当事务员
2006年10月:晚上到情人旅馆打零工(共2份工作)
2006年11月:清早到超市打工(共3份工作)
2007年02月:储蓄(包括FX账户内资金,下同)超过200万日元
2007年09月:储蓄超过300万日元;辞职回老家照顾病重的母亲;打零工
2008年07月:再就职,从事事务员工作(未曾经验过的领域的公司)
2008年09月:储蓄超过500万日元
2009年01月:储蓄超过700万日元
2009年02月:FX大幅损失
2009年04月:储蓄再次超过700万日元
2009年09月:储蓄超过900万日元
2010年03月:缴纳税金
2010年06月:储蓄超过1000万日元,提前实现目标(2010年5月时为34岁)
2011年05月:满35岁,储蓄超过1200万日元,超额完成目标(+20%)

2023.11.23后记:

2011年06月:总资产12,846,216日元,免费加班太多。
2011年07月:12,954,608日元。
2011年08月:总资产达到13,002,148日元。达到1300万日元。
2011年09月:总资产达到12,746,685日元。搬家花费35万日元。。
2011年10月:总资产达到12,456,762日元。购买家具等花费24万日元;购买猫花费15万日元。(iDog:日本买猫狗很贵。好在我养的都是捡来的流浪小猫,既养了猫,又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2011年11月:总资产达到12,264,325日元。参加讲座花费20万5000日元。
2011年12月:总资产达到12,976,864日元。因奖金和退税而增加不少。
2012年末:总资产约为14,483,713日元,还买了车,并开始交国民年金。
2013年末:总资产约为16,813,178日元。
2014年末:总资产约为18,245,878日元。
2015年末:总资产超过2000万日元,达到20,769,503日元。
2016年末:总资产达到22,471,721日元。女主人公到了40岁,以后不再公布资产情况。

另,该博主的博客也改为猫は何も持ってない。 (hatenablog.jp),在此期间也与其男友结婚(对于崇尚强者的日本人来说,她对她那个遭受长期精神疾患的男友真的可以说是情深义重)。每每想到她的事迹,都让我感到一种草根的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就像这个充满功利的铜臭的世界里刮过的一缕清新的微风。当然,在她停止公开其资产状况并改为日常风格的博客后,对于我来说就欠缺吸引力了。

该博主28岁(?)时,不知道在哪里读到的理财文章里说,独身女性在35岁时至少需要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我虽然不知道这是谁提出来的,而且也不知道有什么根据(因为按照我的感觉,应该更多才行),但就是这句话却点化、启发和激励了该博主,让她成功地踏上了追求财务安全的路,并成功实现了最初的“小目标”。而且,到40岁的时候,又超过了2000万日元。虽说我还是觉得不算太多,但该趋势十分好。坚持下去的话,她的资产增长可能会越来越快。总之,这里给她真挚的祝福,愿她生活幸福,摆脱原来那么多的生活阴影(她曾提到过,小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对她说:你什么都会,可是为什么总是一副不自信的样子呢?)。

(后记终)

35-1000wan.png

就这样,奥谷以低薪并十分不稳定的工作,而且在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费的情况下,在6年里共储蓄1100万日元,平均每年储蓄175万日元。

关于“独身女性应至少在35岁时有1000万日元的储蓄”的依据,本人并没什么研究,也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是,如果没有多少储蓄的话,肯定是十分危险的。

在日本生活的女性,工资水平普遍很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毫无上涨的趋势(倒是更有可能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女性职员大多不愿承担男性职员那样的有责任的工作。传统上,女性结婚后就辞职(成为“寿退社”),她们的职业生涯很短暂,因此,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她们主要是致力于赚点钱把自己打扮漂亮,并学习一些作为女性的日常修养和技能(烹饪、和服、插花等),以便能嫁好。要是承担了重要的工作,很快就辞职的话,一方面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耽误自己的“婚活”(为了结婚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样,年轻女性在公司里大多从事端茶倒水之类的辅助性工作,公司对女性职员也大多是这样期待的(可见,这不能全怪公司和社会的性别歧视,这里面有长期以来女性自己的工作态度的原因)。如果这些女性职员不幸没有能够及时找到自己的理想伴侣而结婚辞职的话,就必须一直这样混在公司里拿低工资。

日本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经济一直走下坡路,称“失去的20年”。因此,男性职员的工资也连年下降。但矛盾的是,要结婚生子却需要一定数量的收入。因此,男性的结婚意欲变得十分低(其中有经过理性思考的现实情况的原因)。这样,就使得日本也出现大量的“剩女”(当然,成因跟中国有所不同)。有一种对女性不敬的说法是,女性的“賞味期限”(保质期)为30岁以下,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称为“負け犬”(败犬)。遗憾的是,现在的经济形势和一直以来的社会形态正是在日本大量催生败犬的温床。

近来,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女性即使是结婚后也选择继续回到公司里工作,以赚钱补贴家用。还有就是因为婚姻破裂(离婚率超过30%)或丧偶等原因而回到职场的。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能拿到较高收入的都极少(或几乎没有),甚至能成为正式雇员都难。

当然,也有少数特别的女性(女强人?),从一开始进入公司时就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要求上进,希望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当然,这意味着她们选择不结婚,或结婚后也继续留在公司努力工作(据说法国某女性高官,未婚而孕后,生下孩子没几天,就返回工作岗位)。这样的人,如果也有一定的能力的话,做到部长甚至役员、社长的也颇有一些。但是,在尚未位高权重时,由于年长(色衰?)且一直孑然一身,在公司里也会受到尚有结婚意愿的年轻女性职员的轻视和嘲笑,就像开车的看不起奋力行走或骑车的人一样。当然,最后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很难说,只是这些人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独立的道路。

从理财的角度讲,大多数选择独身的女性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 绝大多数人收入偏低,缺乏职业发展(即以后还会继续低),且工作有不稳定因素(比如派遣员工)
  • 大多需要自己买一个公寓房(房主们大多不愿把房子租给年老女性,因为不能付房租的风险较高)
  • 银行不愿向独身女性提供贷款(因为第一条所述的原因,导致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变大)
  • 需要一定的储蓄,以确保支付不时之需(比如大病等)
  • 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日常开销,比如服装、化妆品、理美容等

由于这些原因,理财对独身女性是极端重要的。这里介绍的奥谷则比普通的独身女性有更多的问题:因为性格原因、精神疾患、对无法工作的男友的生活费提供、极端不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她居然能克服各种困难,成功地实现了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真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值得尊敬。

钱包和财务状况

仔细观察一个人的钱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这个人的财务状况和理财或消费的习惯。

日本的理财顾问藤川太把钱包分为5类:

  1. 肥胖臃肿型(ブタ/メタボ財布)
  2. 花钱如流水型(フロー型財布)
  3. 次级债型(サブプライム財布)
  4. 勤俭致富型(叩き上げ財布)
  5. 安定蓄积型(ストック型財布)

这里的“フロー型”和“ストック型”本是企业经营分析用语。“フロー型”的企业在用到某种资源时才去调集,虽然轻装上阵,但其收入往往呈现时多时少的趋势。而“ストック型”企业在开始运作前首先进行前期投资,调集各种所需资源,然后再把事业展开。这种企业的收入往往比较稳定。这里对这两种钱包(第2种和第5种)命名时借用了这些词汇,表现了钱包的主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和“稳扎稳打”的不同风格。不清楚具体该如何翻译,因此译作“花钱如流水型”和“安定蓄积型”。

下图中给出了各种类型的钱包的典型例子:

wallet-type.jpg

肥胖臃肿型

钱包里塞满了收据等东西,里面的内容显得很乱,而且由于太过臃肿而无法完全折好。 钱包也变形严重。这是最差的类型。拥有这种类型的钱包的人,绝对攒不下钱。因为这样的人不但对钱管理得太懒散,而且缺乏对金钱的感情。

大量的收据一方面令人很难确定里面到底有多少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人回家后根本没花一点时间去把消费情况记入账本。如果不记账的话,又为什么要留那些收据呢?我是这样猜想的:因为这个人攒不下钱,因此他希望通过记账的方法来把握自己的消费情况,以期做出改善。但遗憾的是,他由于懒散成性,根本不愿意花一点点的时间去把收据入账并扔掉,结果就越积越多。这样的钱包就像那种堆满了垃圾的家一样,都是懒散和难以成事的人的特征。

同时,严重变形的钱包和大量的垃圾一样的收据表明,这个人对金钱一点感情都没有。那么金钱为什么要到他那里去呢?这种对金钱既无感情又缺乏管理能力的人,如果能攒下钱的话,一定是一个奇迹。

值得说明的是,照片里的钱包都是真实的例子。我本觉得这种臃肿的钱包难以置信,结果昨天就在一家便利店里看到了一例。。。

花钱如流水型

这类人不用钱包,而是用钞票夹(Money Clip),而且是名牌的。找回来的硬币就直接塞入裤袋里。这类人往往出自比较富裕的家庭(比如“富二代”)。他们对金钱的感觉很淡薄。虽然也意识到自己浪费成性,但是丝毫没有要改变的征兆。 这种人没有储蓄,原因可能是钱多到不需要储蓄的程度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凭自己能力赚到的钱一定少得可怜。

钞票夹的用意是在西方国家支付小费时,能迅速、潇洒地把钱拿出来。也就是说,它的设计思想是付钱的方便性。因此,喜欢勤俭的富人是不会用这种东西的。在没有小费制的日本,这种东西就完全成了促使人们更多、更快、更轻易地支付的装置。

同时,由于没有钱包,收据肯定都被扔掉,这样,就对自己的消费情况毫无掌握,因此,长久下去,很容易把家败掉。

次级债型

同样是不带钱包,只用一个装卡的小皮夹,钞票则是直接揣到衣服口袋里。乍一看,这个人携带各种积分卡,并保存在皮夹里,好像是个对金钱比较严谨的人,其实并非如此。把钱随便地揣在口袋里,就很容易丢失。这种人对金钱的这种毫不在乎的态度,说明他们从来没为金钱而吃过苦头,因此才不知道去珍惜。这种人当然也是生活在不缺钱的家庭里的。同时,注意一下他所持有的积分卡,里面充斥着“歌舞伎卡”、“漫画咖啡店卡”、“nanaco卡”显示出消费的气息,而缺乏生活气息。这种人缺乏对金钱的严谨和扎实的态度,他们可以很轻易地就去拿贷款,最后很轻易地走向破产,正如那些借入次级债而破产的人一样。

勤俭致富型

这类人原本并非富人,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终于成功致富。因此,他们深知金钱的重要性。例子中的钱包是某位从顶级销售人员走向独立创业的经营者的钱包。由于成为了经营者(老板),他把钱包换成了长型的钱包(富人和成功人士多用长型钱包)。同时准备一个专门存放硬币的小钱包,里面还时刻放着一枚“护身符”硬币。 平时除了乘坐出租车外,几乎全用信用卡消费,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积分。成为经营者后,买东西时,时刻想着性价比,目的明确地花钱。跟大家出去吃饭,也不再参加“二次会”。请人吃饭,也不去刻意摆谱,如果对方喜欢吃拉面,就到普通的拉面店去(如果是生意上的招待的话,可能行不通,至少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

注:从上面数第4枚,是一张美国通运金卡或通运金公司卡(Corporate Card)。

安定蓄积型

也是通过努力而成功的人。对金钱比一般人更富有感情。这是一位女性社长的钱包。在独立之前,她曾经在公司取得世界第二的业绩,并成为史上最年少的代理店支社长,且是首位女性支社长。

她的钱包只装崭新的钞票,而且票面都按同样的方向整理好。这样不只是处于美学的原因,还会让钞票“心情好”。一般人拜神灵时,都是把硬币投入钱箱,她则是把钱仔细地放入随身携带的专用纸袋里,再轻轻地放进去。她这种对金钱的爱心的确是超乎常人的。

随身携带很多护身符是实业家的习惯。因为他们深知,对于事业的成功,除了努力之外,强大的运势也是必须的。 随身携带护身符,就能感受到神灵对自己的护佑,于是就更能去放手一搏。

注:从上面数第4枚可能是一张美国通运自己在日本发行的白金卡(而不是跟SAISON合作发行的白金卡)。第5枚是花旗银行为贵宾客户(Citigold)发的储蓄卡。 第6枚可能是一张信用卡金卡。

总结富人的钱包的特点

  • 整洁美观
  • 用比较硬的皮革材料制成,不易变形
  • 钞票按面额的顺序码好
  • 信用卡等卡片按照使用频率排列
  • 钞票和收据分开保存,或者不保存收据
  • 携带的钞票金额在能管理的范围内,通常为几万日元

本人的钱包的特点

  • 用了好多年了(都记不起有多少年了),里面的布面有破损的地方。
  • 由于放入的卡稍多,而使得它有些厚。但并不存在因为大量垃圾而导致的臃肿现象 :-)
  • 卡按照使用频率高低排列和整理
  • 钞票一般按照面额排列(这样能对带的钱一目了然)
  • 钞票和信用卡收据分别保管。现金支付的收据不保留。
  • 里面的内容不乱。

看来差不多该换一个钱包了。不过,要找到一个质量好的并好用的还真不容易。再有,我由于多数时候不穿西装(特别是闷热的夏季),显然不便于用长型钱包。而长型钱包是比较好挑选和整理的。因此,只有时时稍微留心一点,希望尽早找到合用的钱包。:-)

关于信用卡和借钱

很多事例证明,人们很容易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不是过高估计自己,就是过低估计自己。从原始人发展为现代人类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制造各种工具,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大。要注意,现代工业的巨大力量绝不是我们本身的力量。但遗憾的是,人们很容易对这类事情产生错觉。比如,男人们都喜欢玩刀,玩枪,玩汽车等,持有这类工具,就觉得自己的战斗力和体力等力量爆棚,觉得自己变成男人中的男人;女人们则喜欢时装、珠宝、化妆品、塑形内衣等,用这些东西,就觉得自己的青春和美丽进一步地得到增强,变成更有魅力的女人。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还是我们。

在财务的领域,这种错觉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信用卡透支消费。信用卡本是银行或发卡公司认为某人有一定的信用而借给他用的,这张卡片绝非属于这个人所有。如果你仔细看卡后面的小字,就会发现诸如这样的记述:“本卡的所有权属于XXX公司,不得出借、抵押或转让给他人。”甚至是:“本卡的所有权属于XXX公司。要求时请立即送还。”

金融类的公司都有一个十分矛盾的习惯,就是你越需要钱时,他们越不借给你;你越不需要钱时,他们越是拼命地想借给你。当然,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毕竟谁借钱给别人,都不想把这笔钱当成打狗的肉包子。但是,银行等这样的行为,很容易使刚接触这类金融服务的人产生错觉:在没多少钱的时候(比如年轻时),难以获得信用卡;随着工作经历和年龄的增长,自己的钱越来越多时,终于申请信用卡通过,于是就更感觉自己比以前了不起了,连一些自己暂时无法负担的商品都能通过透支而轻易获得。这样,就像开车时觉得自己奔跑的速度如此之快那样,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经济实力。但实际情况是,一旦开始陷入信用卡债务,经济实力就开始快速地后退,以至于最后就是不破产,也沦为给信用卡公司打工的人。因此,在做某种交易时(刷卡是跟发卡公司的交易),要养成时刻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的习惯。要知道,银行等发卡公司绝不会因为某人帅或者可爱就借那么多钱让他们买到自己渴望的高价商品,他们一定是为了从中得到很大的好处这一简单的理由。

很多的“家训”之类的规定中,都有不借债这一条。虽然这有点过于保守,但在财务的领域里,从最终结果看,保守点总归比过度乐观要好。这样起码不至于陷入难以收拾的困境中去。

其实,信用卡还是很方便的,比如不用带大量现金也能购买高额的商品,还能附有积分或购物保险等好处。但是,用信用卡消费的最大问题是很难追踪自己都花了多少钱了(我不记录或不看两个月后寄来的账单的话,就做不到),而用现金消费则一目了然(比如,前几天放了1万日元到钱包里,现在只剩3千多日元了)。对于那些十分节俭的人来说,就是用信用卡消费,一般也不会有太离谱的结果。但谁能保证自己一直是那样节俭和理智呢?毕竟过度消费比辛苦赚钱要容易得多。因此,我发现在一些超市里,很多老年人只是把信用卡当积分卡用,支付时总是用现金,就算用信用卡能多一点积分,他们也不那样做。

我原本没有太多张信用卡,后来,由于很多店只在用他们自己的信用卡时才有优惠,而且优惠还很好,因此越办越多。。。现在居然有7张!不过,平时常用的就两张,钱包里带3张,太多也放不下。。。其他的卡实际上是处于休眠状态。我也想取消一些卡,但是,偶尔的还是需要用一下的,因此就还是保留它们了。同时,上次失业时,也痛感到没有了工作,社会信用就极大地下降,而那正是人生中最有可能需要钱的少数时候。多几张卡,如果十分慎重地使用的话,说不定到时候能帮大忙。毕竟力量还是力量,不管是不是真的属于自己。就像你拿把手枪跟拿刀子的人斗,属于胜之不武,但是,如果你是正当防卫的话,又有何不可呢?

信用卡有其两面性:如果是正常使用,它是我们的朋友,但是如果是透支使用(循环支付、分期支付)或提取现金的话,它则立即变成恶魔。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其正确的使用方法,有效地利用这股力量,而不要被其反噬,就像要牢记期货、股权等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为了对冲风险,而不是为了投机、赌博等增加风险的行为一样。

对一般人来说,除了按揭贷款、教育贷款(?)、信用卡的正常使用和十分谨慎的保证金交易外,其他的借钱形式都会令人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信用卡透支消费、信用卡提取现金、高利贷(消费者金融)、汽车贷款(多数)、多用途贷款等。当然,为了避免过高的利率,而向他人无息地借钱,就更不好了。虽然没有金钱上的损失,但要损失信用、人格、友谊等难以用金钱买来的东西。

日本汇丰银行的账户

晚上下班回家,见信箱里有一封来自日本汇丰银行的信。其内容是推销其HSBC Premier账户和用日元兑人民币定期存款,优惠内容是用日元兑换40万人民币以上的钱的话,前3个月的定期存款给3%(税前)的年息。

令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他们是怎么知道我和我的地址的呢?信里说的比较含糊,只是说给以前有过联系的人寄这封信。我以前的确到他们那里跟他们有过一次联系,而且也填写了我的地址。不过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而且是我的旧地址。因此,对这封信的到来着实感觉有些意外。不过,细想一下的话,好像是去年有一次参加不动产投资活动时,可能在他们的展位处因索取资料而填写过个人信息。

从他们推销的产品看,我并非他们的潜在客户:首先,作为中国人,我如果把钱汇回国内的话,利率跟他们相仿(如现在中国工商行3个月定期2.85%,半年定期3.05%),且没有税(或者说已是税后的利率?),也不用一次存那么多钱,兑换汇率好像也比他们好一些,而且不仅仅是前三个月,我可以一直以这样的利率存下去(如果期间利率没有明显的变化的话)。再有,汇丰银行在日本只接受高端储户,这种账户要求存入1000万日元,之后低于这个数字的话,会被每月收取5000日元的账户维持手续费。我哪有那么多钱存在那里啊?就算有,我感觉也有更合理的用法。。。因此,觉得这种促销没太大吸引力。

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去中国旅游,就可以顺便开个账户,兑换人民币并存在那里。当然,这样可能取钱比较麻烦(必须再回中国并兑换成外币?)。另一个选择是在中国银行的东京支店开一个账户。事实上,根据报道,近来的确是有一些日本人排队在中行的东京支店开账户存人民币,而且都是“先存100万日元的再说”那样的规模。这里不像汇丰有那么高的门槛。就算他们有钱,也不必一下子拿出那么多来,且一直维持在那里啊。不过利率当然很低,不像存在国内的银行里那样高。(另外,当然汇丰银行的信用评级要高得多)

当然,汇丰银行本身是一个很好的银行,如果到香港、欧洲或加拿大的话,还是要在他们那里开一个账户的。 另外,如果在某地的分行获得了Premier(高端客户)的身份的话,就自动在日本支店(或其他所有分行?)也拥有Premier身份,且不再需要维持1000万日元的存款余额。对于在世界各地到处转的人,汇丰的庞大的网络,会令他们的钱顺畅地流动到他们需要钱的地方。这也许是这种账户的主要好处吧?

后记:汇丰银行于2012年2月决定退出日本零售市场,也就是说,在日本,他们不再对个人有储蓄业务。作为自己标榜的“世界的银行”,不包括日本这一市场,这很令人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