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IT技术相关

MacBook的内包

买了MacBook笔记本电脑后,春节前乘飞机回家时,放在双肩背包里,由于跟其他东西摩擦,结果被盖上的那个苹果Logo被刮花了一点。东京的地下铁里早上十分的拥挤,很担心这样不加任何保护会出意外,于是就想到买一个保护用的内包。但是,一般的内包都只是起到保护的作用,而我想要的是既能保护电脑,又能不用把电脑取出而带着包直接使用。这是我好多年以前从一部美国的电影里得到的想法,有趣的是,电影里也是一部苹果笔记本电脑,只是型号比较古老了。主人公在沙滩上拉开包,直接操作那台苹果电脑,这种生活让我好生羡慕。

经过在网上的一番调查,最后锁定了一款:

id east end MacBook 13 用 スーツ(ケース)「NuSuit MB13」 IDN0610NM13
id east end MacBook 13 用 スーツ(ケース)「NuSuit MB13」

这款笔记本内包,是专为苹果的13寸笔记本设计的,不但完全符合我的要求,而且外形还十分紧凑坚实。只是,在网上的照片里,没看见包里有什么机构能让它在打开笔记本时上面的部分附着在电脑的液晶侧而不倒下去。于是就抽时间到店里去看了一下,发现该包完全是由挺括的材料本身来支撑。于是就买下了。

该包的优点:

  • 该包既可以当内胆包,又可以当一般的包用,只是没有提手和背带。但是加了提手和背带的话,就会显得累赘了,这样正好。
  • 该包的外侧材料是一种用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尼龙材料,坚实耐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水防污。
  • 里侧是柔软的网状材料,中间夹着缓冲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里面的笔记本受到冲击的伤害,也不会划伤笔记本表面。
  • 包的笔记本液晶屏侧里面有一个内兜,可以放几张光盘或几页纸张文档等。
  • 如果不想直接带着包用电脑,则可以把拉锁的侧面一边打开,把电脑从侧面的开口方便地滑出。
  • 由于比较薄,可以很好地配合公文包或双肩背包用。
  • 里面在拉锁和电脑之间,有一个隔层。在开闭拉链时,不会把电脑划花。
  • 可以起到电脑和外界(比如放在腿上时,就是自己的大腿)隔热的作用。由于MacBook是铝质的机身,散热应该不是问题。

买回后感觉十分满意。

买了台苹果笔记本电脑(MacBook 466)及简略评价

去年底,从2003年一直用着的那台Dell台式机终于寿终正寝。虽然本人主张节俭,因为是主板有问题了,我也没什么办法,就只好张罗着买个新的。这次考虑到移动的需要,就决定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到网上和店里看了一番,感觉好一些的还是很贵(尽管比以前是便宜多了)。而让我惊奇的是,苹果新出的铝合金外壳的笔记本,倒是相比算比较便宜的了。于是,在苹果店里试玩了一番后,就决定这次买台苹果机了。

Apple MacBook 2.0GHz Core 2 Duo/13.3
Apple MacBook MB466J/A

本人作为软件工程师,总得多接触一些不同的技术,增长自己的经验和见闻。以前,苹果电脑不是贵得要死,就是没什么太大的价值(个人一直认为,当初苹果卖的那有五颜六色的塑料壳的富有廉价感的台式机不怎么样;Windows 95的界面比同时期的苹果机界面要好用;只有一个键的鼠标很不方便,直到近年来,苹果才终于可怜了一下自己的人数不多的却包括很多愚忠的用户,多加了一两个键。这却落后于Windows和其他Unix系的机器好多年,也终于模仿或窃取了别人的创意一次(实际上,鼠标和GUI本身都是从Unix窃取来的,并非苹果始创)。但是,这台MacBook的触摸板却令人耳目一新,而且,现在苹果由于用Intel的CPU,能装Windows,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买了。

我买的是MacBook,又增加了2GB的内存。后来一直没抽出时间来玩,直到最近,才终于花了些时间,基本设置好了OS X,又经过一番周折,装好了Windows XP和Office。

之所以装Windows这么重要,主要是因为Office。毕竟,现在Office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办公软件,你要和别人共享文件,就得用Office格式。当然,微软也有苹果版的Office,但由于本人已经买了Windows版的License,没必要再花一次钱,因此就费了些劲,装了Windows。经过这几天的试用,感觉虽然重新启动到Windows比较麻烦,但还是有很多情况必须这样做。现列举如下:

  1. Office:苹果也有昂贵的Office(苹果或微软的),但本人已购买Windows版的,不想再购买。当然,Open Office和Neo Office等免费版本也能用,但在与微软的Office互相转换时,总在格式上有点小出入。对于简历等关乎门面的文档,这是不可接受的。(转换成pdf格式?)
  2. 中文输入。虽然苹果也有免费又比较好用的FIT,但是,我发现居然没法输入中文标点!而能输入中文标点的苹果配备的中文输入法又很不好用,于是,在写比较长的中文文章时,就得重新启动到Windows。(注:后来发现在输入法下拉菜单里有该选项,从而该问题解决。)
  3. Hotmail。由于历史原因,本人的几个Email账户都是Hotmail的。而由于微软的缘故,除了Live Mail外,很难找到一个能用的客户端。(甚至我用自己买的正版的Outlook 2007都不行,加入Hotmail账户就崩溃,装了微软号称支持Hotmail的插件也不行。于是干脆卸载了事)
  4. Visual C++。当然,这纯属微软自己的产品,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c++开发环境来说,也是很优秀的。这方面苹果的开发环境差点。。。
  5. 个别的银行等网站要求IE。
  6. 缺乏比较优秀的免费文本编辑器。

除了上述这些外,苹果的OS X倒是还算好用,但对习惯了Windows的人来说,还是经常感到别扭:

  • 不能简单地最大化窗口:点“+”按钮,只是扩大到该程序自己认为的“足够”的大小,但经常不够。本人就是喜欢把窗口扩大到全屏幕,既便于集中精神,又不显得憋屈。
  • 启动程序不如Windows的开始菜单系统好用。当然,把程序拖到Dock上很方便,但是,那个Dock又能装得了多少程序呢?于是,经常是必须打开应用程序目录,在里面一通乱找。。。
  • 不便于使用其他机器里的存储空间。这台MacBook只有100多GB的硬盘空间,在现在看来算比较小的了。如果不购买苹果的iDisk的服务的话,还真是难以利用别处的存储空间。我家里有台Linux服务器,一个作用就是当文件服务器。在Windows里,我既可以把文件服务器里的Samba目录映射成网络硬盘,又可以容易地用WebDAV。而到了苹果OS里,就比较麻烦了。当然也可以下载一个WebDAV客户端来用WebDAV空间,但不能像Windows里的网络硬盘那样方便地使用。而必须额外购买的iDisk却堂而皇之地占据这那么好的地方,实在是不应该啊!我觉得微软在Windows里捆绑IE没什么不好的,毕竟它免费而且还有些用处,不喜欢装个Firefox就是了。而这个iDisk真是让人看着别扭啊!要是它能连到其他的WebDAV去的话,就比较合理了。[修正:今天(2月10日)经过一番摸索,发现可以把iDisk拖拽出去扔掉。让它指向其他的WebDAV等好像是不现实的,不过WebDAV和Samba倒是能通过Finder来连上,放在“共享”那里,还是不如映射成设备好用。另,Samba好像只能把整台服务器连上,再找各个目录,而不能把各个共享目录分别连上。每次点击都重新连接,比较慢。WebDAV反而显得比较快。]
  • 缺了好多键:Home,End,Page Up,Page Down,Ins,Del(有fn + delete)。
  • 双击窗口的标题栏,是最小化。真是不理解,苹果为什么总这么小家子气呢?就不能最大化一下?
  • 点击“x”,不是退出,而是仅仅关闭。要退出也太麻烦了!
  • 如果说苹果里点x不退出是为了安全,防止你误操作的话,那么如果你把一个文件夹拷贝到存在同样名字的文件夹的地方,你就会大跌眼镜了:不是拷贝没有的并覆盖已有的,而是把原来的整个文件夹删除,并拷贝新文件夹!
  • 开机时那“当”的一声的确不怎么样,而且很难关闭。我下载了一个免费软件,终于能关闭以及调节这声“当”的音量大小。这要是在PC机上,肯定就是进入CMOS(BIOS)设置一下了事。
  • 现阶段,找苹果版的软件还是比找PC版的麻烦。
  • 分区麻烦。PC里面可以有C、D、E等硬盘。一般苹果用户都认为这没必要,但我却很看重这点。一般拿到一台PC机后,我都是马上开始分区,并定制Windows,把各种文件分门别类地存在不同的磁盘上。这样,以后重新装Windows时,重要的数据不会丢失,同时,对日常使用,也不容易造成磁盘碎片,防止数据出错。尽管苹果提供了“时间机器”的解决方案,但是那需要外接硬盘,比较麻烦,用内置的分区来做的话会更麻烦,而且造成了数据的冗余,多占了磁盘空间。苹果用户可能还会辩解说苹果不用重装系统。我的Windows也很少重装,但几年后往往由于长期使用造成的各种原因(有时是硬件和软件的变化等),要重装系统。无法充分相信苹果就一定不需要重装。
  • 缺乏对机器和系统的充分控制。也许好多苹果用户认为不需要对那些细节进行了解和控制。这在多数情况下,或者说对日常使用来说,是正确的。但总有特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很迷茫,不像在PC和Linux机下比较有信心。

这台苹果机本身的缺点:

  1. 鼠标误操作:触摸板还不错(也时而有点小毛病,且在Windows下不太好用),只是它虽然已经很大,还是在拖拽操作时不如外接鼠标方便,经常没到目的时,手指就已到触摸板的边缘了。也许苹果的鼠标能好用些?
  2. 目前的苹果鼠标型号,由于上面的滚动球太小,进了脏东西很难清理,而用几个月后肯定会进脏东西。而且价格昂贵。
  3. 没有火线接口。火线接口虽然不如USB更常用,但总是偶然能用得到。苹果自己发起的接口居然在这台机器上省略了!(白色的低一档的机型上倒是还有)
  4. 液晶显示屏不太好,好像不如同类的Sony等的笔记本。比苹果自己的其他款的好像也差些。
  5. 用装在苹果机上的Windows时,偶尔会有蓝屏出现。我在一般的PC机上,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蓝屏了。。。这可能是Boot Camp的问题吧?不知道是这个机型的问题还是所有苹果机的问题。

苹果机的优点:

  • 外形和用户界面漂亮。我喜欢苹果的简约的设计风格,该直的地方就直,该方的地方就方,该圆的地方就圆。iPod也是如此。连小小的USB插头都是那么的漂亮(再看看一般的PC机的USB插头,对比的反差太大了)。微软的界面设计就好比Dell和HP的PC机的设计,总是想别出心裁地加点什么砸碎儿,弄得很别扭(国内设计的服装和商品也是如此:特别是男装,你要是不会设计,就简简单单地做那条牛仔裤好了,非得弄点花边了什么的,特恶心)。我认为,Windows Vista虽然显示上好像比Windows XP进步不少,但是还是很丑陋。如果说苹果制品是一个清丽脱俗的美而不媚的少女,那么PC机制品和Vista就像俗丽的效颦东施。漂亮但能力不足的女人(俗称“花瓶”),大家也喜欢,也许这就是苹果多年来有很多愚忠的毫无怨言的用户的原因?
  • Unix内核。这样,很多开源项目都能在苹果机上编译安装。但用的是BSD,个人更喜欢Linux。
  • 不兼容。这听起来像是缺点,但由于苹果电脑都是苹果公司生产,因此他们可以保证软件和硬件的匹配。也正是由于不兼容,才使得软件能充分挖掘硬件的潜力,使软件的运行达到极限。但是,估计不同代的机器之间可能会有兼容性问题存在,比如,给某台旧机器(当然是指用了Intel的CPU之后的)升级到最新的操作系统,估计有可能有点问题,至少可能匹配的没那么好。
  • 国际化支持。在Windows里,要想切换语言,必须装另一个语言版本的Windows,并重新启动;在苹果机中,则只是选择一下语言,再重新登入一次即可(Linux也能如此)。
  • 32位Windows XP只能用3GB的内存(当然有其它方法来利用剩余的1GB内存,但不能做操作系统的内存来使用 后来发现有办法用4GB的内存);而苹果可以用全部的4GB内存。
  • 可能确实很少有病毒。不过,我的PC机里一般也不装防毒软件,也不感染病毒。跟你怎么用有关。
  •  机身很薄。一般PC笔记本电脑都有一部分比较厚。这个苹果笔记本各处都一样的薄。(有点小缺点:屏幕和键盘的四周的边都比较宽,可以做更大一些的屏幕和键盘)
  • 液晶显示屏用LED做背光,寿命长,省电,发热低。

其他常见不准确的说法:

  • 苹果操作系统更快:是比较快,但该机用了S-ATA硬盘和4GB的内存,当然快。装的Windows XP也很快。在比较老的旧机器上,Windows XP也能凑合着用。我很怀疑苹果OS是否能动。
  • 苹果机很好用,不用维护:很难说。当然如果只是上上网等普通的使用,它确实比较好用(这种情况下,Windows XP一样好用)。
  • 网络功能强:好像苹果OS联网是容易一些,建立连接也快一些。但跟Linux等服务器用Samba等方式连接时很慢。
    虽然有些不便之处,但由于能装Windows,还能学习一种新的系统,还很漂亮,性能也不错,因此还是比较满意的。

服务器的微恙

今天早晨5点多,我就被一阵巨大的噪音吵醒,好像是吸尘器的声音。我心里想,谁这么早就在吸地?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就起来要关窗户,结果发现声音来自我的服务器!赶紧关机,就继续睡了。

今晚上下班回家,把服务器搬出来打开一看,我的天啊!前面板后面积满了灰尘,好厚啊!二话不说,赶紧使出我的绝技—-吸尘大法,瞬间就结束了战斗。

把服务器各种电缆线再接上,开机,正常启动。

看来,搞IT的尽管给人以脑力劳动者的印象,但经常也得干干体力活。。。

服务器里的灰尘照片:

server_dust.jpg

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是一位俄罗斯科学家发明的,风靡全球。现在也还有很多人在玩。该游戏十分简单,却百玩不厌。它利用人们喜欢整洁的特点,制造出各种不同的杂乱状态,驱使着玩家拼命地去摆平这些虚拟的砖头瓦块。

本人不但爱玩该游戏,还爱编写它。最开始是在大学读书时的一个无聊的暑假,老婆跟同学出去旅游数日,于是就用C语言写了一个最初的版本,在DOS下绘制游戏。后来,来日本后,干了好多的VB的活,就闲着没事时用VB写了一个Windows版的,有同事还午休时玩一玩。后来为了练习VC++,就又写了一个。这些现在都已遗失。

之后,转职进了一家美国的小公司,开始用Java编程。那是非常愉快的一段时间,可惜,去年该公司的日本分公司关门了。这是题外话了。进公司后,经过一番磨合(主要是跟C++抵触),终于逐渐掌握了Java,于是就又用Java写了一个俄罗斯方块游戏。后来有时间时又不断完善了几次,最后的修改是针对计算机玩俄罗斯方块的人工智能部分,使其能更合理地演示玩法。这虽然是很久以前写的程序了(近来不再对GUI太感兴趣,因此只改进了人工智能的算法),但由于是Java程序,跟互联网有天生的亲和力,因此找出来放到网站上公开,以便大家同乐:

http://www.idogicat.com/game/tetris.html

过滤广告的方法

如果只放一点Google广告,总的来说不算烦人,而且也可以理解,因为站长付出了劳动,提供了信息,希望得到一点回报也是很合情理的。但是很多网站的广告是主要内容,要找到网站自己“插播”的文章,倒像大海捞针,眼力不好找不到。这里给出解决方案,在Firefox里把所有广告屏蔽掉!

首先,我们应下载并安装“Adblock Plus”插件。然后,做如下设置:

  1. 在工具条上打开其下拉菜单,选“Preferences…”
  2.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Add filter…”按钮
  3. 在列表中出现的文本框中输入“http://*.googlesyndication.com/*”(以常见的Google广告为例,不包括引号)
  4. 点击“OK”按钮关闭对话框。

设置完毕。重新启动Firefox,你就会发现广告都不见了。

自己动手修理索尼笔记本

(相关照片参见相册的“自己修好Sony VAIO PCG-Z505NR笔记本电脑”部分)。

还是在去俄罗斯之前,由于需要跟老婆保持联系,手头缺一个笔记本电脑,就把这台尘封已久的笔记本找了出来,决定修理一下。

这台Sony VAIO PCG-Z505NR笔记本电脑是我在2000年5月,在黄金周前买的,花去了自己差不多全部的日元积蓄(还有大部分的用日元换的美元留在手里:-p),为了在假日期间玩玩游戏什么的,我也在考虑转职,需要学习和复习一些编程知识。当时好心疼啊,可那时笔记本电脑就是贵,没办法啊。这台电脑在当时还是很好的,奔腾3的500MHz的CPU,128MB内存,12GB硬盘,12英寸的显示器,坚固的钛合金外壳,上面刻着VAIO的Logo,纤薄的机身,重不到两公斤,当时实在是喜欢极了。后来一直使用它,不够用时扩充了256MB的内存,又配了一个外接火线口的80GB的硬盘。该机上曾装过Windows 98、2000和XP,装过Office,装过Visual Studio,游戏也玩过暗黑破坏神和赛车等,还在上面玩过Slackware的ZipSlack,是我第一次玩的Linux。大约两三年前突然坏了(用了大约5年),表现为拉电源开关时毫无反应,弄得我束手无策,因为只有它给了出错信息我才能收拾。根据经验我判断是CMOS电池出问题了。打开过,没看见CMOS电池!到索尼网站上查,也没给出具体的原因,只是说修理得花费大约3万日元,这显然太贵了。后来比较懒,就扔在一边,有台式机,后来又买了一台配置很好的14英寸的NEC笔记本,就再也没动过这台笔记本电脑,但是由于用了很长时间,没舍得出手。

老婆去加拿大,给她带走了那台NEC笔记本,我到俄罗斯就没有电脑带了,于是就想起这台笔记本电脑。把它取出来,打开,还是没发现那块神秘的电池。笔记本电脑的装配是很精细的,要打开,很麻烦。后来一想,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就干脆把能拆的都拆了,把整个主板都取下来,终于看到了粘在背面的那块电池。于是把它取了下来,拿到前面,又四处搜索该电池。该电池是松下产的,由于这不属于零售的电池,在Yodobashi等电器店都买不到,后来终于在秋叶原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找了一个周末,到秋叶原,发现由于那里庆祝一个当地的节日,该店不开!只好下周再去,终于顺利买到。顺便买了电烙铁和焊锡。

回到家里,把笔记本电脑里面用吸尘器打扫一新。里面的风扇好脏啊。然后焊上电池,再给CPU涂上新的导热胶。一通电门,指示灯亮了!可是,显示器没显示!这可遭了,赶紧再拆开,心想怎么回事呢?终于发现悬在主板后面的显示器电缆,忘了插到主板上了!连好电缆,顺利地启动到Windows XP。

CMOS电池放在主板后面,不是故作神秘,是有道理的。笔记本电脑为了做得尽可能小,厂家可谓是费尽了心思,里面基本上是“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而以纤细见长的索尼505系列尤为如此。主板前面实在很难找个空闲地方,但放在后面实在太不方便了,要是以后再得换怎么办?因此我决心放在前面。但是,我发现两个用金色的隔板盖着的芯片在使用中极其热,热得很烫,基本不敢摸。我一看,把充电式的纽扣电池放在这高温的元件旁边,不但阻断了空气的对流换热,而且弄不好还有把电池烧爆了的危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想方设法把电池弄得远了一点,致使键盘的空格键感觉有点鼓。。。

把它重新装好,终于又能用了,虽然在现在,这台电脑的配置已经太落伍了,但是,用它来当一个免费的国际电话装置还是够用的。而且,在俄罗斯时,还能用来简单地处理一下照片,并上传到我的网站上来。总之还是很有用的。

附带的一个好处是,它救活了我的那台外接式硬盘。老婆把NEC笔记本带走后,由于我的台式机和服务器都没配火线接口,没法用这台硬盘,而老婆又嫌这外接硬盘太麻烦,而自己买了一个很小巧的USB口的外接硬盘,不用电源线等,就如U盘一样方便。于是该硬盘也被尘封。这次这台笔记本修好,这台硬盘终于又可以通过这台笔记本接入网络了(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由于本人太懒,一时尚未重新启用)。

计算一下,买了电池、电烙铁、焊锡和CPU导热胶,共花费大约一千多日元,比厂家开出的至少3万日元便宜了不少。不过,要算上我的人工费的话就不好说了。。。不过,DIY终究是不计个人劳动成本的,反正周末闲着也是闲着,也没出去打工。。。

惠普服务器,唉!

惠普的这台半价促销的服务器HP ProLiant ML110 G4,真让我头痛。经过好多天的折腾,用了好多方法,还是没有能够把Windows XP装上。

主要问题似乎是硬盘识别的问题。服务器里的硬盘是新型的串行口硬盘(S-ATA),Windows XP安装程序并不支持这种类型,因此到开始安装时会出现找不到硬盘的错误。

我试着把BIOS里硬盘的设置改为模拟ATA的’Compatible’模式,但还是不行。

于是,只好用终极的方法:自己专为该服务器定制一张安装光盘。我把惠普提供的一些硬盘方面的驱动程序一股脑儿地全弄到安装CD里,并设定在开始安装前载入这些驱动程序。但是!有两个驱动程序不能在安装程序中载入(可能是只能在安装完Windows后才能从Windows里装吧?),安装程序载入时出错,拒绝继续安装,害得我浪费了两张CD-R(好在很便宜)。后来终于安装程序载入了该载入的驱动程序,并启动起来了。这时,到了该分区的时候了。分区一切正常!我很高兴。不过很显然高兴得太早了:接下来的格式化硬盘步骤进行不了!我又尝试过先格式化好硬盘(成FAT格式)再安装,可还是不行。

于是改为装惠普官方支持的Windows 2003。但是,微软在关键时刻又令我十分为难:我的是MSDN的,它既能安装又能升级。在Windows XP下可以安装(不能升级),但是在裸机上却不能直接安装, 必须提供Windows NT Server或Windows 2000 Server的CD证明你有权力用这张光盘。Shit!这是微软给我的,里面有直接安装的功能,我从没尝试过装Windows Server 2003,因为感觉有点小题大作,它却在最需要它的时候“掉链子”了!

大三十的, 弄这些让我很恼火,感觉惠普这台机器真是百无一用。于是索性直接装Linux!下载并刻录了CentOS Linux的安装盘,并安装。成功!

可是,在装完正式引导并启动时,GRUB却出了问题,显示“GRUB loading stage 2…”并死机。用第一张盘重新启动,进入rescue模式,挂载根目录,没发现有什么异常,乱试了一番后,用GRUB以交互的方式试着引导,却直接退回到shell下。重启动,这回有了点变化:“GRUB loading stage 1.5…”!越来越差!

GRUB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软驱的启动次序在硬盘前面,会出现这个“1.5” 的错误。于是重启动,进入BIOS,修改启动次序,结果还是如此。

不得已再次进入rescue模式,重装GRUB,重启动,终于正常启动了!

总算在年前还能给这台服务器找点事干。这下,能以比较好的心情来辞旧迎新了。。。

惠普服务器到了

惠普服务器被送来了。很小的一台服务器,像普通的台式机一样。

不过,因为我选择了S-ATA的硬盘,而使操作系统的安装异常麻烦。幸亏我还有一个尘封多年的USB接口的软驱,还找到些软盘,因为硬盘的驱动程序必须用软盘载入Windows的安装程序!但就是这样,也在折腾了一番后没有成功。

看来只好问问惠普了。弄得我很累。要是按我的“人件費” 计算的话,恐怕还是再买份Windows更合算?:-(

因此,并不建议这方面不太精通的普通用户捡这便宜,实际上不买操作系统不一定那么便宜。

订购了一台惠普服务器!

最近,我的PC的硬盘比较吃紧,而我这台DELL机是compact型的,扩展性极差:只能接一台硬盘,且其技术已经比较旧了,是我在3年前买的,当时花了大约10万日元吧。还买了一个三星的液晶显示器,17寸的,大约花了6万多。

于是我便考虑再买一台电脑。到网上看了一下, 发现台式机都得在大约10万日元左右或更贵,原因就是都必须搭配一个液晶显示器,而且必须配Windows XP或Vista。但是,两台显示器对我来说目前没什么用处,也没地方放置;Windows Vista固然不错,可是目前很贵,我也不想追那潮流,平时多用Linux,而且还握有Windows XP的License。于是就考虑不带这些的机型。不带Windows的台式机没有,不带显示器的好像只有一两个厂家有,但也不便宜。

后来浏览到惠普(日本HP)的网站(日本hpのオンラインストア「hp directplus」),意外发现了半价促销的服务器HP ProLiant ML110 G4,才27,000日元!不过,一看详细配置,就知道那对我来说是不行的,因为它用的是Celeron的CPU(尽管也是双核心的),512MB内存,80GB硬盘。于是研究了一番现在流行的硬件技术指标,最后在线装配了一台55,000的服务器。该服务器的机箱较大,因而扩展性极佳。基本配置如下:

CPU:Intel Dual Core Pentium D 925(3.0GHz、800MHz FSB)
内存:512MB内存条 x 2,共1GB。由于还空两个插槽,以后需要了或内存便宜了还可以扩展。现在没必要弄那么大。
硬盘:S-ATA 250GB。还能加3个!RAID目前对我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
光驱:缺省的CD-ROM光驱。

CPU原本打算买更便宜的 Intel Dual Core Pentium D 820(2.8GHz、800MHz FSB),因其价格便宜8,000日元,而主频相差不大,都是双核心。但调查了一下,发现两者用的核心不同,925用的是更新的Cedarmill,2x2MB二级缓存,65nm封装,耗电功率95W;而前者是用的Nocona,仅2x1MB二级缓存,90nm封装,耗电功率130W。就耗电功率一项,假设一直不停地运转一年,那么925的电费将比820省6,700日元!当然,CPU不用一直满负荷工作,但总归省点比较好,而且发热也不会那么大。130W总令人感觉有点害怕。。。

当然,还有更省点的 Dual Core Xeon 3040(1.86GHz、1066MHz FSB),且更“专业”,但是它的主频毕竟太低,而且又比925贵6,500日元,好像没什么必要。毕竟我主要想把它当工作站用,也许以后可以考虑用它当服务器?就算如此,925也不错,进可攻退可守。

光驱这里有点说道。原配的光驱当然有点鸡肋的感觉,在到处都充斥着DVD 的时代,弄一个只能读CD的光驱的确有点说不过去。不过,要升级到DVD+R/RW,要加8,400日元,且很多DVD格式不支持。我到Yodobashi随便查了一下,用6,000多日元就能买IO-Data的内藏型DVD光驱,支持各种DVD盘,包括两层的DVD。因此,我没选HP的DVD光驱,先这么用着,毕竟我的另一台机器还有一个可读DVD的光驱,通过网络就能为这台机器所用。以后需要了或DVD光驱太便宜时,可随时再去买一台回来装上就是。

至于其他的内存和硬盘,我在Yodobashi上发现的都价格基本一样或更贵,因此就直接买原厂的了。特别是内存,买两条512MB的真的很便宜,比买1GB的便宜不少,因此可现这样用着,等过一年半载后,发现不够用的时候,内存也降价了,再扩充就行了。

至于操作系统,就一概不用了。官方支持Windows的服务器版和Red Hat的企业版Linux,都贵得离谱(对我或个人用户来说) ,而我在网上看到有成功装Windows XP的,至于Linux,我感觉也有把握,就算一般的像Fedora之类的不能用,至少也有相当于红帽企业版的CentOS可用,因此我就放心大胆地决定购买这台便宜货了。这样的配置,估计编辑一下视频什么的应该没问题吧。当然,以后要加一块声卡,加IEEE1394端口,加块比较好的视频卡(需要的话),就各方面都比较强劲了。目前尚无必要,当工作站搞开发等应该是足够好了。

对一般用户来说,如果对电脑知识了解得比较少,可能还是买一般的台式机或工作站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