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例证明,人们很容易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不是过高估计自己,就是过低估计自己。从原始人发展为现代人类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制造各种工具,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大。要注意,现代工业的巨大力量绝不是我们本身的力量。但遗憾的是,人们很容易对这类事情产生错觉。比如,男人们都喜欢玩刀,玩枪,玩汽车等,持有这类工具,就觉得自己的战斗力和体力等力量爆棚,觉得自己变成男人中的男人;女人们则喜欢时装、珠宝、化妆品、塑形内衣等,用这些东西,就觉得自己的青春和美丽进一步地得到增强,变成更有魅力的女人。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还是我们。
在财务的领域,这种错觉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信用卡透支消费。信用卡本是银行或发卡公司认为某人有一定的信用而借给他用的,这张卡片绝非属于这个人所有。如果你仔细看卡后面的小字,就会发现诸如这样的记述:“本卡的所有权属于XXX公司,不得出借、抵押或转让给他人。”甚至是:“本卡的所有权属于XXX公司。要求时请立即送还。”
金融类的公司都有一个十分矛盾的习惯,就是你越需要钱时,他们越不借给你;你越不需要钱时,他们越是拼命地想借给你。当然,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毕竟谁借钱给别人,都不想把这笔钱当成打狗的肉包子。但是,银行等这样的行为,很容易使刚接触这类金融服务的人产生错觉:在没多少钱的时候(比如年轻时),难以获得信用卡;随着工作经历和年龄的增长,自己的钱越来越多时,终于申请信用卡通过,于是就更感觉自己比以前了不起了,连一些自己暂时无法负担的商品都能通过透支而轻易获得。这样,就像开车时觉得自己奔跑的速度如此之快那样,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经济实力。但实际情况是,一旦开始陷入信用卡债务,经济实力就开始快速地后退,以至于最后就是不破产,也沦为给信用卡公司打工的人。因此,在做某种交易时(刷卡是跟发卡公司的交易),要养成时刻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的习惯。要知道,银行等发卡公司绝不会因为某人帅或者可爱就借那么多钱让他们买到自己渴望的高价商品,他们一定是为了从中得到很大的好处这一简单的理由。
很多的“家训”之类的规定中,都有不借债这一条。虽然这有点过于保守,但在财务的领域里,从最终结果看,保守点总归比过度乐观要好。这样起码不至于陷入难以收拾的困境中去。
其实,信用卡还是很方便的,比如不用带大量现金也能购买高额的商品,还能附有积分或购物保险等好处。但是,用信用卡消费的最大问题是很难追踪自己都花了多少钱了(我不记录或不看两个月后寄来的账单的话,就做不到),而用现金消费则一目了然(比如,前几天放了1万日元到钱包里,现在只剩3千多日元了)。对于那些十分节俭的人来说,就是用信用卡消费,一般也不会有太离谱的结果。但谁能保证自己一直是那样节俭和理智呢?毕竟过度消费比辛苦赚钱要容易得多。因此,我发现在一些超市里,很多老年人只是把信用卡当积分卡用,支付时总是用现金,就算用信用卡能多一点积分,他们也不那样做。
我原本没有太多张信用卡,后来,由于很多店只在用他们自己的信用卡时才有优惠,而且优惠还很好,因此越办越多。。。现在居然有7张!不过,平时常用的就两张,钱包里带3张,太多也放不下。。。其他的卡实际上是处于休眠状态。我也想取消一些卡,但是,偶尔的还是需要用一下的,因此就还是保留它们了。同时,上次失业时,也痛感到没有了工作,社会信用就极大地下降,而那正是人生中最有可能需要钱的少数时候。多几张卡,如果十分慎重地使用的话,说不定到时候能帮大忙。毕竟力量还是力量,不管是不是真的属于自己。就像你拿把手枪跟拿刀子的人斗,属于胜之不武,但是,如果你是正当防卫的话,又有何不可呢?
信用卡有其两面性:如果是正常使用,它是我们的朋友,但是如果是透支使用(循环支付、分期支付)或提取现金的话,它则立即变成恶魔。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其正确的使用方法,有效地利用这股力量,而不要被其反噬,就像要牢记期货、股权等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为了对冲风险,而不是为了投机、赌博等增加风险的行为一样。
对一般人来说,除了按揭贷款、教育贷款(?)、信用卡的正常使用和十分谨慎的保证金交易外,其他的借钱形式都会令人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信用卡透支消费、信用卡提取现金、高利贷(消费者金融)、汽车贷款(多数)、多用途贷款等。当然,为了避免过高的利率,而向他人无息地借钱,就更不好了。虽然没有金钱上的损失,但要损失信用、人格、友谊等难以用金钱买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