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术和武术套路想到的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不是武林高手。我小时候痴迷武术,学了一点少林拳、太极拳和形意拳等等,后来也练了一点拳击。这些都属于十分业余的水平,进入社会后也没再下太多工夫。这里不是要维护或贬低传统武术或现代搏击,只是平时思想静极生动时偶尔想到的,并以此为由头来做一些人生的思考而已。

练习和应用

有人说武术是“舞术”,对实战格斗无用。我觉得这是因为人们把武术套路等同于武术本身。我的想法是,武术套路是一种练习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比如说,如果在实战中用武术套路的招数,像四平大马或弓步、仆步等,你是嫌自己的动作太快,还是嫌自己的体力太充沛?像平时慢悠悠地打太极拳那样实战,是去找死吗?所以,实战的时候,一定是高架子,动作也是够用就行,而不是做到极度的伸展。但武术套路为什么要用低架子和极度的伸展来练呢?我觉得原因之一是为了过度地训练,也就是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在实战中,才能在降低动作难度(即高架和动作更小)的情况下,更容易地做到。想一下前几年的李阳疯狂英语,他的观点是平时要特别大声地说英语,这样在实际说英语时,才能在心理紧张地情况下也把英语说好。这里不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对错优劣,但这个观点本身还是有些道理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为了练出顺畅的劲力。而慢悠悠地打太极拳的目的,则是为了仔细体会动作要领和劲力传导,另外还有养生的效果。毕竟长寿也属于不战而胜的一种形式。像泰拳那样用戕生的方式快速练习成才,只能保持较短时间的巅峰战力,之后快速下滑,这在需要靠战力维生的古代,无异于自取灭亡。(当然,在现代社会,年轻的时候尽量赚一大笔钱,然后或因年龄或因伤病而退休。如果甘愿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话,也未尝不可。)

对于练习和应用之分,就好比健美运动员平时练的是杠铃和哑铃,而比赛的时候却是摆出各种健美的姿势,而不是在赛场上放一个杠铃,让大家顺次表演卧推或硬拉。另一个例子是唱歌和唱戏,平时经常会练吊嗓子等各种的练声,但登台的时候当然不能表演这些,而是要表演歌曲和戏曲。也就是说,练习方法和实际应用往往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过去练武术,往往有“练法”和“打法”之分。刚入门的时候,师父教的是练法,一方面你没有什么功夫怎么打?另一方面也是师父避免在没必要的情况下把精华的部分随便地流传出去。等练好了之后,师父会逐渐地开始教打法。当然,另外还有“演法”,就是用于表演的。现在的武术教学多是强调“演法”,配合一些“练法”,而基本上忽略了“打法”。

如果只练打法,而不练“练法”,则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好比平时只是唱歌,而不练声,除非你是天生的天才,否则顶多也就是K歌时候的“麦霸”,而难以成为歌唱家。对于健美运动员的话就会更滑稽,你只是练摆姿势,而身体或一身肥膘,或瘦骨嶙峋的话,那会是怎样的场面?

提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人们往往认为蹲马步、压腿等属于练功,而打套路属于练拳。殊不知打套路也是练功而已。我的猜测是,平时练功需要练习好多的项目,而套路则是把一些主要的要素串起来,这样在你偶尔没有时间整体地训练一遍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地过一遍。虽说效果会大打折扣,但总比荒废了一天要好。

神秘化

对于一些“神功”的神奇描述,则多属于古人吹牛逼——是的,古人也不能免俗,而且在科学欠发达的时代,可能更甚。我小的时候,被古人忽悠得晕头转向。随着年龄的虚长,虽说没练出什么功夫(现代社会也难以做到,毕竟功夫已经没什么大用,而且其他的谋生形式更简单有效,比如到公司上班),但是却能逐渐地想明白这些道理。

比如少林七十二艺里面的铁臂功,说“功深,挥臂可断石柱”。除非是十分细的石柱,否则再练也只能把胳膊给断了,就好比以卵击石。因此,武功的极致一定是器械,而不是空手。你再练胳膊的硬度,也不如简简单单地戴上一幅护臂;再练铁砂掌或二指禅,也不如简简单单地戴上一幅指虎,或拿一支匕首,更不用说拿更长更重的武器了。在古代,徒手的功夫往往本身也是一种练习方法,或用于格斗取乐时避免死亡事故(相当于现代戴拳套搏击),或在朝廷禁止民间拥有武器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而已。另外,我看一些网上视频里练铁砂掌的人,练掌背都是龟裂的老茧。在现代社会,只要随便拿起一把刀子或钳子或锤子,就能达到类似甚至更好的效果,有必要让自己天天都维持一个怪物的形象吗?

这样装备一下,肯定比练了多年的铁头功、铁臂功、铁砂掌、二指禅、金钟罩铁布衫、铁腿功等加在一起都要强

所以说,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古籍,往往是有很多的糟粕的(比如那些吹牛逼的部分),要注意鉴别。当然,吹嘘的部分可能也会起到一些对学员的激励作用,这多少可算作“心法”的一部分。

另一个例子是八极拳,说“八极”乃“八方极远之地”的意思,暗合八卦。老梁(梁宏达老师)在节目里曾提到他以前是《精武》杂志的主编,曾亲自拜访过很多民间的武术大师。他说八极拳本来叫“巴子拳”,后来门人觉得不好听,才改为“八极拳”。根据我的擅自揣测,想必是从“八方极远之地”又牵强附会到“八卦”上。如果是二什么的话,就会是两仪;四什么的话则为“四象”;五什么的话一定是五行;八什么的话当然是八卦了;九什么的话想必会是九宫……这都是为了提高其神秘性,显得“高大上”,应该也是自我吹嘘和激励学员的心法之一吧。当然,不得不说一下,八极拳本身的确十分刚猛,上述的只是各家的通病,瑕不掩瑜。

再拿唱歌和唱戏举一个例子:人们常说要唱好,得用“丹田”去唱。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小腹(或者腰腹部)肌肉用力,把气流向上挤,形成一个所谓的气息支撑的效果而已,跟丹田除了部位相近外,基本上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丹田本是一个部位,下丹田的话,在“脐下一寸三分处”(也有说三寸的等等),而且也不在腹肌那里,而是体内相当于肠道那里。这本来是道家内丹派用于意守的一个主要部位(所谓“安炉立鼎”),而且练内丹功的话也不能腰腹用力啊,顶多是会采用腹式呼吸,跟唱歌时有点类似而已——当然实际上会很不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唱歌时可能需要把气息向下“砸”(感觉上是砸,实际上类似所谓“狗哈气”的练习),比如唱凤凰传奇的《奢香夫人》中“乌蒙山连着山外山”一句时,而练内丹功一定不能这样。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唱歌时所谓的用丹田更像描写武功时所谓的“丹田一叫力”,当然,后者也属于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了,跟丹田没半毛钱的关系。因此,说要用“丹田”去唱,其实也不过是自我吹嘘和神秘化的一种行为而已。

在我国的学术和技术或艺术领域,一个陋习就是神秘化,或者说把很简单的道理弄得很复杂,云山雾罩的,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自己学术水平的卓尔不凡一样。岂不知越是高人,才越应该能用简简单单的方式把学员教会。我在多年以前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国内的一些名校教授写的教科书往往或语焉不详或极度复杂,反正是读了也看不懂;而国外那些高人(不是故意崇洋媚外,比如说该领域的创立者及其弟子们,是不是当得起“高人”二字?)的书,则往往十分的浅显易懂。在我的心目中,对后者只有深深的感谢和敬意,而一点也没有看轻的感觉。我深感这种陋习务必当革除,否则不配为人师,因为这属于毫无必要地人为制造内耗和设立壁垒,使得自己国家的学子容易无端地落后于他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绝不是为了“增惑”的。有一些公司面试的典型问题,比如“用小孩子也能懂的语言解释xxx(比如衍生金融商品等等)”、“给盲人解释何为黄色”等,就是考量这种水平的。也就是说,老师不但要精通某一学科的知识,还要善于把该学科中复杂的概念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不能有这种表达能力,至少也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牛而故意把它扭曲得云山雾罩的,这在懂行的人眼里,不但不像大师,反而更像小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