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矩的思考

近来回国探亲和休假,由于这里自古受孔老夫子的教化,因此,就偶尔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规矩。但是,不知道为了什么,我一个应该已经知天命的人,听到这些还是难免会起一些逆反心理。

我们知道,每个社会都有一些自己的规矩,或者说是规则,或者说是规章制度。东方有东方的规矩,西方有西方的规矩;同样是东方,中国有中国的规矩,日本有日本的规矩;同样是中国,北方有北方的规矩,南方有南方的规矩……如此这般地细分下去,最后可能是这个村有这个村的规矩,那个村有那个村的规矩。最终甚至会细分到每个家族、家庭的规矩等等。这是从空间维度上来说的。同时,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古代有古代的规矩,现代有现代的规矩。那么,我一个浪迹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到底该遵循哪种规矩呢?一个比较合理的想法是“入乡随俗”,连古代西方的罗马人也这样认为过。可是,虽说我会基本地遵循当地的一些规定和风俗忌禁,但我也犯不上就什么都听你的吧?

其实,我觉得,所谓规矩,跟佛教中的戒律有相似之处。韩愈曾说过:“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很多人往往会把事情反过来,整天盯着别人,挑别人的毛病,然后自己我行我素。为什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呢?为什么要执行双重标准呢?这说明这些标准不是具有强制性的,也原本不是为了约束其他人的,更多的是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存在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叫法律,那个从理论上来说,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但其他的一些规矩,则不具有法律的约束性,只是人们认为应该那样,或者说那样更好。这些我觉得,最初提出来的动机主要是保护遵循这些规定的人——就像戒律那样。

比如一些家训,像是要求家庭成员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是为了保护家庭成员和整个家族的,让他们不会因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也因此,用这些来衡量别人和挑别人的刺,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当荒谬的。比如有人喜欢铺张浪费,你可以不认同他,并反省自己不要那样,但没理由因此而责备他,毕竟他有自由地支配自己的钱财的自由。

除了这些利己性的规矩外,也有一些利他性的。这些一方面还是为了保护自己,比如要有诚信,要温良恭俭让,不要做对不起别人的事等等,因为这样会让你今后的局面更容易打开,属于类似“长线投资”的东西;另一些则属于一种人们驯化和自我驯化的东西,比如说,性情温柔和善,谈吐幽默风趣,关心社会花边新闻,等等。这些有可能让社会更容易接纳你,当然归根结蒂还是为了让自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让自己的生活更美满。

对于那些非法律性的规矩,我认为,就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每个人可以选择他自己需要和喜欢的规矩(比如佛教的规矩,儒家的规矩,基督教的规矩,等等),其他人也没必要去对别人的行为方式评头论足。反正我对这类行为是有些反感的,最直接的想法包括:

  • “你管好自己就行了!”——你有你的规矩集合,我有我的规矩集合
  • “你怎么知道那种规矩配被用来衡量我呢?”——我有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什么一定要符合你的看法呢?你的那种看法真的比我遵循的规矩更明智?

当然,如果跟某个地区的绝大多数人所遵循的规矩都不同的话,行为可能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其实,只要不是涉及公序良俗那类的,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一些诸如“筷子不能插在碗里”(古代处决犯人前的断头饭会把筷子竖直地插在碗里,有为死刑犯上香祈福的寓意),“茶壶嘴不能对着人”(网上搜一下也各说各理,这本身就说明这种规矩很荒唐),“座位的朝向等等各种细致入微的坐席规则”,等等,看着就烦。我为什么要把有限的时间和心力浪费在这种无聊的琐碎细节里陪着你们玩?不乐意拉倒,爱咋地咋地,爱哪去哪去。

加拿大投资理财之FHSA篇

FHSA(First Home Savings Account),是加拿大政府在2023年推出的一个用于鼓励居民购房的全新税收优惠账户。之前,有从RRSP里临时取出一部分钱用于购房的HBP,但FHSA比HBP额度更大一些,而且也不像HBP那样需要在期限内把钱还回去。当然,此二者的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额度都不太大,对目前加拿大(这里指我所在的大温地区)的房价来说,都是杯水车薪。当然,不管怎样,总归是聊胜于无吧。

FHSA的概况

目的是为了买第一套房子而做的储蓄。当然,跟其他税收优惠账户一样,不只局限于储蓄,投资也可以。

FHSA每年有8000加元的供款额度,免税增长,且这部分供款跟RRSP一样可用于抵税。终生额度为4万加元。超额存入有每月1%的罚款利息。

抵税规则

  • 投入的金额可以抵税(总收入减去该金额,再计算所得税)。但是,这部分金额并非一定要当年用于抵税,可以以后再用(比如收入高的年度)。
  • 每年的前60天内,如果有对FHSA的投入,该金额不能用于对上一年的收入抵税(这点跟RRSP不同)
  • 未用于抵税的供款额可以在将来的某年用于抵税(如果到时候该FHSA账户尚未关闭的话)
  • 第一次取钱买房后,再往里供款的部分不能用于抵税

FHSA和RRSP账户间的转账

  • 必须是直接转账,不能从一个账户里取款,然后向另一个账户供款,否则就有税收发生
  • 向FHSA账户转账的时候,不能超过其剩余供款额度
  • 从RRSP向FHSA转账:这部分金额不能用于抵税
  • 从FHSA向RRSP转账:不影响未使用的RRSP供款额度

开设FHSA账户的条件

  • 加拿大年满18-71岁的居民
  • 过去4年内没有自己(包括配偶)的住房(可以有投资性房地产)
  • 已婚的人,夫妻双方都有各自的额度

账户存续

以下情况会被关闭

  • 15年内没买房子
  • 71岁时还没买房子
  • 第一次取钱买房子的次年

FHSA账号被关闭前,要把余额转移到RRSP中去(这部分金额不会占用RRSP原有的额度),否则这部分金额会算入当年收入被课税。

FHSA和HBP不能同时使用,只能二选一。如果真的需要的话,还是选择FHSA比较合算。哪怕是缺钱,也是从RRSP中转到FHSA里要比HBP好,一方面额度更大,另一方面也不需要还回去。

取钱规则

  • 为了买符合规定的房子(也必须符合其他规定,比如取款时为加拿大税务居民等等):免税
  • 所有以上情况以外的情况:算入当年的收入来课税

开设FHSA账户后变成非居民时的情况

  • 可以继续供款
  • 但是在再次成为居民之前,不能取款用于买房(也就是说,只能用非购房的方式取款)

建议的用法

建议每个人都开设该账户。就算不想买房子,投资于该账户,也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抵税额度,而且也有更多的投资可以享受免税的增长。如果一直不买房子,大不了在自己收入低的年度把这笔钱取出来,或者转入RRSP。总归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而且,建议把投入该账户列为最高优先级。当然,如果参加了公司组织的RRSP计划的话,当然要每月持续投入。这里说的是自主投资的情况,先把FHSA填满,再考虑RRSP,然后是其他诸如TFSA等的投入。

在哪里开户

一般金融机构都会支持吧?我还是倾向于在我喜欢的EQ Bank开户。想做更多的股票投资的话,可以考虑在证券公司开户,比如Wealthsimple TradeQuestrade。但总额不过4万加元而已,而且考虑到购房的可能性的话(毕竟是设计来补贴购房的),还是适当控制一下风险比较好。

从武术和武术套路想到的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不是武林高手。我小时候痴迷武术,学了一点少林拳、太极拳和形意拳等等,后来也练了一点拳击。这些都属于十分业余的水平,进入社会后也没再下太多工夫。这里不是要维护或贬低传统武术或现代搏击,只是平时思想静极生动时偶尔想到的,并以此为由头来做一些人生的思考而已。

练习和应用

有人说武术是“舞术”,对实战格斗无用。我觉得这是因为人们把武术套路等同于武术本身。我的想法是,武术套路是一种练习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比如说,如果在实战中用武术套路的招数,像四平大马或弓步、仆步等,你是嫌自己的动作太快,还是嫌自己的体力太充沛?像平时慢悠悠地打太极拳那样实战,是去找死吗?所以,实战的时候,一定是高架子,动作也是够用就行,而不是做到极度的伸展。但武术套路为什么要用低架子和极度的伸展来练呢?我觉得原因之一是为了过度地训练,也就是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在实战中,才能在降低动作难度(即高架和动作更小)的情况下,更容易地做到。想一下前几年的李阳疯狂英语,他的观点是平时要特别大声地说英语,这样在实际说英语时,才能在心理紧张地情况下也把英语说好。这里不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对错优劣,但这个观点本身还是有些道理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为了练出顺畅的劲力。而慢悠悠地打太极拳的目的,则是为了仔细体会动作要领和劲力传导,另外还有养生的效果。毕竟长寿也属于不战而胜的一种形式。像泰拳那样用戕生的方式快速练习成才,只能保持较短时间的巅峰战力,之后快速下滑,这在需要靠战力维生的古代,无异于自取灭亡。(当然,在现代社会,年轻的时候尽量赚一大笔钱,然后或因年龄或因伤病而退休。如果甘愿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话,也未尝不可。)

对于练习和应用之分,就好比健美运动员平时练的是杠铃和哑铃,而比赛的时候却是摆出各种健美的姿势,而不是在赛场上放一个杠铃,让大家顺次表演卧推或硬拉。另一个例子是唱歌和唱戏,平时经常会练吊嗓子等各种的练声,但登台的时候当然不能表演这些,而是要表演歌曲和戏曲。也就是说,练习方法和实际应用往往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过去练武术,往往有“练法”和“打法”之分。刚入门的时候,师父教的是练法,一方面你没有什么功夫怎么打?另一方面也是师父避免在没必要的情况下把精华的部分随便地流传出去。等练好了之后,师父会逐渐地开始教打法。当然,另外还有“演法”,就是用于表演的。现在的武术教学多是强调“演法”,配合一些“练法”,而基本上忽略了“打法”。

如果只练打法,而不练“练法”,则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好比平时只是唱歌,而不练声,除非你是天生的天才,否则顶多也就是K歌时候的“麦霸”,而难以成为歌唱家。对于健美运动员的话就会更滑稽,你只是练摆姿势,而身体或一身肥膘,或瘦骨嶙峋的话,那会是怎样的场面?

提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人们往往认为蹲马步、压腿等属于练功,而打套路属于练拳。殊不知打套路也是练功而已。我的猜测是,平时练功需要练习好多的项目,而套路则是把一些主要的要素串起来,这样在你偶尔没有时间整体地训练一遍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地过一遍。虽说效果会大打折扣,但总比荒废了一天要好。

神秘化

对于一些“神功”的神奇描述,则多属于古人吹牛逼——是的,古人也不能免俗,而且在科学欠发达的时代,可能更甚。我小的时候,被古人忽悠得晕头转向。随着年龄的虚长,虽说没练出什么功夫(现代社会也难以做到,毕竟功夫已经没什么大用,而且其他的谋生形式更简单有效,比如到公司上班),但是却能逐渐地想明白这些道理。

比如少林七十二艺里面的铁臂功,说“功深,挥臂可断石柱”。除非是十分细的石柱,否则再练也只能把胳膊给断了,就好比以卵击石。因此,武功的极致一定是器械,而不是空手。你再练胳膊的硬度,也不如简简单单地戴上一幅护臂;再练铁砂掌或二指禅,也不如简简单单地戴上一幅指虎,或拿一支匕首,更不用说拿更长更重的武器了。在古代,徒手的功夫往往本身也是一种练习方法,或用于格斗取乐时避免死亡事故(相当于现代戴拳套搏击),或在朝廷禁止民间拥有武器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而已。另外,我看一些网上视频里练铁砂掌的人,练掌背都是龟裂的老茧。在现代社会,只要随便拿起一把刀子或钳子或锤子,就能达到类似甚至更好的效果,有必要让自己天天都维持一个怪物的形象吗?

这样装备一下,肯定比练了多年的铁头功、铁臂功、铁砂掌、二指禅、金钟罩铁布衫、铁腿功等加在一起都要强

所以说,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古籍,往往是有很多的糟粕的(比如那些吹牛逼的部分),要注意鉴别。当然,吹嘘的部分可能也会起到一些对学员的激励作用,这多少可算作“心法”的一部分。

另一个例子是八极拳,说“八极”乃“八方极远之地”的意思,暗合八卦。老梁(梁宏达老师)在节目里曾提到他以前是《精武》杂志的主编,曾亲自拜访过很多民间的武术大师。他说八极拳本来叫“巴子拳”,后来门人觉得不好听,才改为“八极拳”。根据我的擅自揣测,想必是从“八方极远之地”又牵强附会到“八卦”上。如果是二什么的话,就会是两仪;四什么的话则为“四象”;五什么的话一定是五行;八什么的话当然是八卦了;九什么的话想必会是九宫……这都是为了提高其神秘性,显得“高大上”,应该也是自我吹嘘和激励学员的心法之一吧。当然,不得不说一下,八极拳本身的确十分刚猛,上述的只是各家的通病,瑕不掩瑜。

再拿唱歌和唱戏举一个例子:人们常说要唱好,得用“丹田”去唱。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小腹(或者腰腹部)肌肉用力,把气流向上挤,形成一个所谓的气息支撑的效果而已,跟丹田除了部位相近外,基本上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丹田本是一个部位,下丹田的话,在“脐下一寸三分处”(也有说三寸的等等),而且也不在腹肌那里,而是体内相当于肠道那里。这本来是道家内丹派用于意守的一个主要部位(所谓“安炉立鼎”),而且练内丹功的话也不能腰腹用力啊,顶多是会采用腹式呼吸,跟唱歌时有点类似而已——当然实际上会很不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唱歌时可能需要把气息向下“砸”(感觉上是砸,实际上类似所谓“狗哈气”的练习),比如唱凤凰传奇的《奢香夫人》中“乌蒙山连着山外山”一句时,而练内丹功一定不能这样。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唱歌时所谓的用丹田更像描写武功时所谓的“丹田一叫力”,当然,后者也属于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了,跟丹田没半毛钱的关系。因此,说要用“丹田”去唱,其实也不过是自我吹嘘和神秘化的一种行为而已。

在我国的学术和技术或艺术领域,一个陋习就是神秘化,或者说把很简单的道理弄得很复杂,云山雾罩的,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自己学术水平的卓尔不凡一样。岂不知越是高人,才越应该能用简简单单的方式把学员教会。我在多年以前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国内的一些名校教授写的教科书往往或语焉不详或极度复杂,反正是读了也看不懂;而国外那些高人(不是故意崇洋媚外,比如说该领域的创立者及其弟子们,是不是当得起“高人”二字?)的书,则往往十分的浅显易懂。在我的心目中,对后者只有深深的感谢和敬意,而一点也没有看轻的感觉。我深感这种陋习务必当革除,否则不配为人师,因为这属于毫无必要地人为制造内耗和设立壁垒,使得自己国家的学子容易无端地落后于他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绝不是为了“增惑”的。有一些公司面试的典型问题,比如“用小孩子也能懂的语言解释xxx(比如衍生金融商品等等)”、“给盲人解释何为黄色”等,就是考量这种水平的。也就是说,老师不但要精通某一学科的知识,还要善于把该学科中复杂的概念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不能有这种表达能力,至少也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牛而故意把它扭曲得云山雾罩的,这在懂行的人眼里,不但不像大师,反而更像小丑。

加拿大税收优惠账户的高效处理方法

(这里讨论的是加拿大的情况。这种思路也可以用于其他国家,如果那些地方有类似的政策的话)

如果作为正式员工就职的话,一般来说公司都提供RRSP甚至TFSA投资的matching,也就是说,你只要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投入RRSP或TFSA等账户,公司就同样按比例(有的是1:1,也有其他比例的)拿出一笔钱投入你的账户。这是一种鼓励或诱导人们投入这些账户的政策,毕竟如果很多人都老无所依的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当然,也不必认为投入了就是占了公司的便宜。你可以认为这些本来就计入了公司招人的预算内,如果你不投资的话,公司就省下了这笔钱。

当然,诸如RRSP、FHSA和TFSA之类的税收优惠账户管理起来比较麻烦,尤其是你在多个金融机构有此类的账户的时候。如果投入的金额超过了供款额度,就会有比较高的惩罚性利息。因此,我觉得以下的方式更方便,至少它更适合有点慵懒的我:

  • 平时,要随着公司组织的RRSP来逐渐投入,而不要自己擅自投入。如果你自己擅自往RRSP账户里投入过多的话,公司组织的那个RRSP账户可能就因额度用满而无法继续投入,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想拿到公司match的那部分钱的话,就不得不去投入其他没什么意思的账户(比如说那些没有税收优惠的储蓄账户)。当然,有的公司也支持投入TFSA,但我觉得公司(至少我所经历过的)组织的这些投资计划往往在金融商品的选择上十分有限,而且还有年费等,所以我更倾向于自己管理TFSA的投入。RRSP的剩余供款额度全部用掉后,我用公司提供的NRSA(没有任何税收优惠的普通储蓄账户)暂存,之后转出投资他处。
  • 在每年年初准备报税的时候,先登入税务局(CRA)的网站,看一下自己的RRSP和TFSA的剩余配额。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金融机构都会把你的RRSP和TFSA的投入情况反馈给CRA,因此,CRA会有一个最终的统计结果。这样,我们就不用自己去一一统计了,而是直接把这个结果拿来用即可。
  • 如果还有RRSP的剩余供款额度,首先要把这些额度用掉。这一方面能让你的投资有免税的增长,同时对你的所得税有抵扣的效果。在头两个月内用掉的话,可以用来为过去一年的收入抵税。因此,这项操作排在为FHSA供款之前。
  • 如果还有FHSA的剩余供款额度(每年8000加元,共4万加元),在接下来的一年间,把这部分额度用掉。
  • 如果还有闲置资金,则把TFSA的额度用掉。当然,如果手头资金不足的话,可以在之后的一年甚至几年内逐渐用掉这部分额度。TFSA账户内的投资可以免税地增长,但TFSA投入对所得税没有抵扣的效果,因此其优先级排在RRSP和FHSA之后。当然,如果你资金不足但是还有其他非免税的投资而且可以解约或变现的话,当然要变现之并投入TFSA。

上面因为加入了解释而显得冗长。下面是简单的操作步骤:

  • 加入公司组织的RRSP投资,平时不要自己向RRSP中投入
  • 年初查CRA网站,了解自己各免税账户的剩余供款额度(可以做一个Excel表来管理)
  • 先把RRSP未用完的额度用掉,最好在当年前两个月内
  • 再在年底之前把FHSA的额度用掉
  • 剩余的闲置资金投入TFSA

通过以上的几步,就可以方便地掌控RRSP和TFSA的全局,并按照正确的优先级投入。当然,在微观和局部上,比如你无法把TFSA的余额一次用掉,则可以建立一个Excel表格,用于追踪投入的情况,直到把该余额全部用完。

各账户的投入优选顺序:

  • FHSA
  • (RESP)
  • RRSP
  • TFSA

FHSA在向后顺延(carry over)的时候,好像是有诸多限制(比如最多顺延8000加元等),而且每年的供款额度也仅仅8000加元,因此,首先把它用掉比较好,早用掉早利索。至于RRSP,就随着公司的组织投入即可,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在公司组织的投资没把RRSP供款额度全部用掉的情况下再补上而已。在上述操作步骤中,RRSP在FHSA前面,这是因为这部分RRSP供款额度是去年剩下的,不是今年新的供款额度。如果想用于去年收入的抵税的话,有投入的时间限制(年初前两个月)。如果你不加入公司的投资计划(比如做contractor),则应该先投入FHSA再投入RRSP。

RRSP和FHSA除了免税增长外,还有抵税的作用,而且你可以选择在投入后的哪一年用于抵税,因此,此二者排在只有免税增长的TFSA之前。

至于RESP,首先要有适合该计划的人(比如在学的孩子),然后,要考虑投入这里的资金没有抵税的作用。它的优点在于政府补助(每年最多500加元,以前没投入之后追赶的情况下,最多每年补助1000加元)和账户内投资的免税增长。因此,要平衡考虑RESP和RRSP/TFSA。如果决定投入RESP的话,则要优先投入,因为它有一个时限(孩子到达17岁),否则就不能满额拿到政府的教育补助。每年要满额拿到当年的政府补助,只需投入2500加元或5000加元(要追赶的情况)。

最后,这里总结一下各种账户的特点:

项目RRSPFHSATFSARESP
投入额抵税YYNN
投资免税增长YYYY
其他优点政府每年最多提供500加元的教育补助(追逐的情况最多提供1000加元),需要的投入额为2500加元(追逐时5000加元)
主要限制额度不在下一年用掉的话,会消失一部分到孩子17岁时,政府不再补助;最多补助7200加元;总投入不能超过5万加元。
各种税收优惠账户的比较

股票投资心法

余居陋室,日思静静(勿询静静何人)。忽静极而思动,回顾往昔股票投资之事,遂有感而记之。

新冠疫情期间,因大规模避险而导致回报率低(或者说赔钱,或大幅跑输指数)。但我基本上不太后悔当初的选择。在面对这种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事件时,不死比大赚更重要。有点后悔的原因是策略调整的不够快,导致没能随着指数的快速恢复而随波逐流地大赚一笔。

感觉很难说出股票投资具体是什么方法,更像是一种综合的感觉。

股神巴菲特说过投资的秘诀:

  1. 不要赔钱
  2. 不要忘记第一条

听起来像废话,实际可能也是废话。这可能也是说明了难以具体表述吧?但要是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这个,其实可以悟到如下的东西:

  • 对于投资,首先要尽量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寻求赢的可能。如果败了,就会使得赢更加的困难,甚至败得太惨的话就可能谈不上赢了。
  • 行动之前要进行认真仔细的思考,甚至必要时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只有这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换言之,就是“不打无把握的仗”。
  • 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就不要对某个投资进行“梭哈”,而是要做分散投资,这样,某些投资失败了也不会让你进入全盘的失败。
  • 某笔投资失败了,而且之后也没有胜算的话,就要尽快认赔离场。巴菲特也有因投资赔钱而离场的时候。没有人能绝对地让每一笔投资都不赔钱,但要努力让投资在整体上不赔钱。

我觉得,在掌握了投资和理财的基础知识后,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当然,前提是要掌握基础知识,对于股市,就是要懂得股票的基本机理和一些大致的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知识。然后,学会并遵循如下的心法:

  • 禅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管风吹浪打,我心都如古井一样如如不动,都是寂照。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因此,就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样,才能坚守本心,而不会被外界的各种纷乱复杂的表象扰乱。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同时,不要参与股票论坛,不要听股评家的话,总之,就是不要听任何非专业甚至专业人士的话,要自己思考并且贯彻始终。如果不能自己思考,就先不要进入股市,而是先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直到能独立思考为止。
  • 道心:“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事物犹如月圆月缺,一切都是阴阳流转,盈满必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因此,要天天给市场把把脉,时常让自己处于其中,使自己能够做到“冷暖自知”。这样,在市场由冷转暖和由暖转冷的时候,才能及时地把握。每个交易日大致地把握一下即可,不可过于拘于细枝末节,否则就会让自心波动,就做不到“禅心”了。插播一条突然想出来的文风不太对的谐音梗段子:别人能投资赚钱,就是因为他们把你用于把妹的时间用在了给市场把脉上。另,记得华尔街的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开玩笑说:可能会把老婆的生日忘了,但是会牢记范妮·梅的名字(Fannie Mae:美国的有政府背景的房贷公司的昵称,中文一般译为房利美)。有点跑题了,这里的意思就是保持对市场的关注,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圆缺涨跌变化中做到冷暖自知。
  • 儒心:“吾日三省吾身”,要经常回顾自己做出的决策,并且评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就要及时停止,并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正确的则纳入自己的方法论中,以后继续发扬,不管别人怎么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其中,“禅心”是根本,是进入市场的基本功和基本保障。缺乏这个,就会有危险,就容易被心魔所扰。这就是巴菲特说的对股票投资最重要的人体器官是“屁股”的原因——不管发生了什么,你首先要坐的住。“道心”是长线投资的方法论,把握了这个,细枝末节的错误也无伤大雅。“儒心”是反照自心,是对自己的监察,从而确保一切正常,确保自己是遵循了“禅心”和“道心”在操作。

这个并非故弄玄虚或故作高深,而实在是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能做成某件事,因此,只要你能有其中一种正确的方法就行。但由于市场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制定几条基本的操作标准,从而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仅凭机械地重复操作就能成功。否则,完全可以编写一个电脑软件来遵循这些简单的规则来操作,它比你更快速高效,更冷酷无情,因此,假如这种方法可行的话,这种软件会变成一个赚钱机器。但目前还没发现有绝对的这种能赚钱的软件存在,所以,还是有那么多的人类的基金经理而不是软件的基金经理。因此,我觉得在这种超级的不确定性环境中,更恰当的方法是掌握基本的知识 + 拥有正确的心态。人们经常把A股市场贬作“赌场”,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参与者大多没具备这两条,甚至连一条都不具备就匆匆地冲进去了。也就是说,很多参与者根本就是以进入赌场的心态和方式进入的股市,所以难免就会觉得股市如同赌场了。

至于具体去买哪支股票,这个并不重要。哪支都行,只要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想法。而如果它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想法,则哪支都不行。市场上有那么多支股票,有那么多的机会,没必要去把握每一个机会,也没必要一定去把握最佳的机会(因为你无法确定哪个是最佳的),只要能盈利就行。比如巴菲特以前一直不投资IT股,但也没耽误他赚钱。

要保守一些,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正如巴菲特所说,股市不是球赛,不需要你在几次挥杆后一定要把球打出,也不一定非要打出本垒打不可。只要能打中球就行,谁会管你挥了几次杆?谁会管你是否本垒打?一定要挑战自己、离开舒适区的话,至少要先进行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把这个非舒适区先变成舒适区再大规模地真刀真枪地去做。否则,就是故意自找麻烦,这多少有些自我毁灭之嫌。

而如果有人告诉你去买哪支股票,则首先要把这件事当作心魔来处理。然后,去思考一下这支股票也未尝不可,但只有它完全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时候才能下单。

关于“救急不救贫”

关于人们之间的钱财的问题,总是很复杂的。比如别人找你借钱或要钱,到底如何应对,这在东方社会是一个普遍让人头痛的问题。西方人的话可能就是干脆低拒绝了(比如在西方,一些人把那些慈善募捐的人称为“穿着西装的乞丐”),而在东方这个人情社会,拒绝的一方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负罪感。这个在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这里姑且不探讨,因为本人并不关心这些。这里只是接着这个话题来作为一个由头来探讨。实际上我是先想到后面这些,然后才想起这句话的。而且这就是个由头,下面说的跟这个没太大关系。

如果把这个世界的一些事物放在x轴上,而y轴则是你对其状况的好坏的评估,正数代表好,负数代表坏。这样画出来的图线应该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曲线,毕竟不可能一切都是好的,也不可能一切都是坏的。以前的时候,总是有一些悲天悯人的思想,觉得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把负数的部分去掉,最好是都到x轴的上方。但我们本身也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哪里会有那么大的能量?另外,关于好坏的评价只是你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些真的就对吗?道家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那么如何才能融入自然呢?从上述的图线来说,就是在把自己加进世界这个系统里后,不改变任何事物,也就是说,自己就是数值很小但形状跟上述图线完全相似的一条图线。对于自己之外的外部世界来说,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存在感,有没有我都没有任何不同。

以前有一些喂食野鸭和鱼群的经历。在你向水里投掷食物的时候,不是说那些野鸭子或鱼群就平均地去吃,而是总有那么一两只比较霸道的个体,不但要去抢夺,而且还要去咬其他的个体,试图把它们都驱赶走,而让自己独享。我以前总是有些悲天悯人的思想,试图把食物投掷到那些弱小的个体附近,防止那些霸道的个体把食物全都抢去。我以为是做了好事,但这真的是好事吗?对于那些弱小的个体来说是好事,但对于野鸭或鲤鱼的整个族群来说呢?自然界一直持续运行的规则就是自然选择,让那些弱小的逐渐消失,而保留下那些强大的。这样一代代地迭代下去,整个族群就会越来越强。因此,扶植那些弱小的个体,就是在扰乱该族群的自我强化的进程。

同样的思想也可以用来思考人类社会。人类似乎是过于自以为是了一点,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于是就有了一些人道主义的思想,觉得每个个体都应该受到保护。人类当然也会有一些弱小的个体,表现在身心两个方面,或二者皆有。起因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或二者皆有。身体方面,比如说有绝症或疾病;心理方面,比如说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像沉溺于毒品或赌博等里面无法自拔的那些人。

对于人类族群里的那些弱者,我们为什么就要去关爱和保护呢?有人会说,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跟畜生有什么区别?问题是,像前面说的那样,人类有点过于自以为是。如果我们站在更高一点的地方俯瞰整个人类的话,就会问:人类凭什么跟畜生就没有区别?或者有人会说:推己及人,如果你有一天也得绝症了或吸毒了,别人岂不是也不会关爱你?我觉得,如果自己这样了的话,那就自生自灭好了,在别人的关怀下苟延残喘有什么意思?

当然,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去观察一下。比如说,两个人表面上看同样属于弱者,其中一个是英雄落难(比如《水浒传》里的杨志卖刀那种情况),一个是自己就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乞丐。如果你发心做个好事,但只能帮助其中之一,抛开那些想有所回报等的世俗想法,应该帮助哪个人呢?人生就像玩游戏一样,运气总是纠缠在里面。前者属于强者一时走背运,而后者则是自己的思想有缺陷。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帮助前者,因为他获救后,仍然可以恢复成一个强者。至于后者,则基本上是无可救药的,你的接济只能让他暂时多几顿饱饭,之后他还会回到原来的状态。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子。比如扶贫,有个村庄,村民根本就不想劳动,完全就是靠吃救济生活。这种情况,救济他们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的不想劳动的意愿应该受到尊重,但他们也应该自己承担饿死的后果,而不是把这些转嫁到其他人身上。

另外,上述的情况不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类问题。因为弱势群体只是在社会规则的运行中让他们处于了弱势,而他们不见得就比别人差多少。因此,欺压弱势群体属于对社会规则的违背,而关心弱势群体则不过是社会规则维持它的平稳运行而做出的一种措施而已,就像闰年、闰月这种修正一样。否则,如果社会规则出现的偏差越来越大且置之不理的话,那些被长期欺压的人就会被迫造反了。

回到“救急不救贫”这句话,其世俗的智慧是,那些贫困的人是难以救济的,因为窟窿太大,普通人得多有钱才能给填上?所以把钱给他们基本上就是打水漂了,他们不可能会有余力来还给你的。而那些有紧急情况的朋友,则是属于一时的坏运气,接济后他们会重新站起来的。如果他们人品没问题的话,就会把钱还给你。抛开这一层意思,从更高一点的角度去思考的话,就是上面那种思路。贫困是一种有“惯性”的状态,就是哪天中了巨额奖金的彩票,也难免会再次归于贫困,所以救济他们没什么意义;而那些有紧急状况的人,如果他们本身没问题,只是一时的背运,则完全可以帮一把,让他们再次回到正轨。这对人类整个族群来说也是有利的。另外,在投资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要低买高卖,但不是买入跌了的股票就一定能赚钱。有些公司就是本身有问题,再多的人把钱投资给他们,也改变不了其经营不善的状况;而另一些公司则是受到某个偶然的意外事件的影响,而且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会再次出现。股神巴菲特就有很多投资后面这种情况的案例。

而我们为什么要融入自然呢?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就算这类不值一提的事,如果你一定要逆流而上地跟整个社会甚至是整个自然界对着干的话,也会受到极大的阻力和反弹。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愿意的,把精力都用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上落得满地鸡毛的话,还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做正事?所以,就让世界的洪流挟裹着随波逐流吧。再回到“救急不救贫”的话题,如果一些人就是要关爱那些包括瘾君子在内的弱者怎么办?那当然是随他们去好了。前面的分析只是说如何做对整个人类族群有利,而人类族群如果失去了一些进取的锐意的话,也不过是一个族群的小小问题而已,或者说,也不过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小小问题而已(上述那个图线的一个下凹之处)。我们也没必要一定要站出来呼吁人们去修正它,否则可能会被骂死。佛教里有句话”随顺众生“,跟道家的自然而然有类似之处。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庄子曰:“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沁园春·阿弥陀佛赞

从是西方,过众佛邦,有妙乐国。
喜毫无众苦,惟余诸乐;
重栏行树,宝网金罗。
佛祖慈悲,婆心苦口,
开示三根俱念佛。
虽难信,
待一心不乱,便可离脱。

南无无量光佛,
起大愿发心度五浊。
任山村翁妪,书香门第;
善人贤者,恶鬼疯魔。
不必参禅,无需打坐,
只管时时忆念佛。
知时至,
便横出三界,离此娑婆。